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每日学习佛经串贴

[复制链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10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1:4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8 11:59 编辑

(接续上楼  用时共计 1 小时 以上 )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关于奢摩他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奢摩他」就是「止」
「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就是所谓的12部经
透过「听」「说」「意念」「知见」对12部经的通透了解,在净处中静思,心系正念相续不断,而达身心轻安的状态,这叫作「奢摩他」——「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有时候当我们忙碌的要命,最后终于结束,在这突然停下的当下,我们可能会有短暂的放空
又或者我们很久没喝水渴的要命,当喝到水的一刹那会有短暂特别明显的安定
又或者我们躺在舒适的草皮上或沙滩上,会有远离尘嚣甚至肉体的特殊安祥的感觉
又或者饿了好久后终于饱餐一顿,那一刻会有忘我的感觉

其实这短暂的放空或者安祥或者忘我,就是来自于欲望被满足的短暂当下
当下的欲望因为满足了,所以没了,而下一个欲望尚未产生,意识因为累了,所以短暂停止思维
我们平常念念相续的烦恼因此停止了
这边就是我要讲的重点,欲望止歇时候的安定,这就是[止],[止][观]的[止]
也就是佛法讲的[奢摩他],就是[静]的功夫, 也就是佛法讲的"歇即菩提"
——[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二、关于毘婆舍那
「毘婆舍那」就是「观」
透过「奢摩他」修止而得身心轻安,然后在内观「三摩地」定中,正思维种种心念影像,观察甚深义解,舍离凡夫心念和贪着的表相,
在「三摩地」定中万相所明白的义理中,能正思维且最细思维和正分别择取,并且最广泛思维和观察觉察心念忍乐慧见观的种种细微道理
例如:「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忍,世俗欲乐或法乐,世俗慧或解脱慧和佛慧,世俗见和佛法各种知见,以及种种观照法门
能做到这样,叫作菩萨行者能善修「毘钵舍那」观照
——「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如果我们能正观这个当下(这就是[止][观]的[观]),深入止观的功夫(就是深入当下寂静和觉照的功夫)——[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三、「奢摩他」与「毘婆舍那」修行者有何不同

多修习「奢摩他」止静资粮的人,就是在加行的时候常喜欢一人独处,简单清净不忙碌的安静生活,怕杂乱吵闹的人群和交际,恒常居住在安静的屋内。若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称为「奢摩他」行者
多修习「毘婆舍那」观行资粮的人,就是在加行的时候常喜欢读诵经论,用心思维三藏典籍,
对于一切法的个别相貌或共有相貌,反覆不断的观察。若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则称为「毘婆舍那」行者
如果是利根(聪利)的修行者,叫「毘婆舍那」行者;如果是钝根(愚钝)的修行者,叫「奢摩他」行者。
利根者可直接由观察思维分别诸相诸法而成就,而钝根者则需先修静定安心,才能逐渐思维诸法和诸相
所以,心能否真正明白诸法诸相,是否有真正智慧,都需靠观察思维而明白,而这过程快慢与否就是「利」「钝」差别的依
——「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四、什么是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五、关于“三摩钵提”和“三摩地”
三摩地的意思就是三昧,正定,泛指禅定,这是一种通称
禅定的细分和深入的程度不同,请参阅圆觉经,解深密经,大般涅槃经
同样以奢摩他来说,初浅的介绍"奢摩他"和甚深的"奢摩他"也不太一样
这点只要参阅圆觉经的奢摩他和解深密经的奢摩他就会发现
不过,这要有实际实修的体会比较能够明白
这边只是介绍,如果佛友们有这部分实修经验,而且因缘到了,
应该看到经文会比较容易明白
三摩钵提请参阅圆觉经

介绍网友可以网路上找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请注意是花严经,不是华严经
这是讲弥勒菩萨的慈心三昧,是很殊胜的三昧法
另外,观无量寿经也是一个三昧修法,很明白的,就是圆觉经讲的三摩钵提法
观无量寿经很重要,经上说可以成就念佛三昧
还有,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法华部)这也是一个三昧修法,也是三摩钵提法,可以成就法华三昧
以上提供佛经上的三个三昧修法案例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六、相关修行方法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第一种,就是置心一处(取静),(这只是最初浅的奢摩他,其实甚深的奢摩他如同禅那)
例如,持名念佛,或观鼻(不做生灭义理观照,只是置心一处,不做观想)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安静的地方(通俗一般来说就是安静的地方打坐),
比较熟悉后,地方吵不吵闹是没差别的(随处一刹那的时间都能运用,不限定要坐)

再者,就是透过观想忆想,转妄心为清净心,讲白一点就是幻想,这也是神通法
例如,观无量寿经中的观想法,或者慈心三昧的修法,或者所谓光明定,
又或者诵经随闻入观(观想置身法会现场)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闭起眼睛,又或者先观像来加强印象,熟练后张开眼睛也没问题
场地姿势也没有限制,随处都行

另外,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例如,最初浅的就是观照呼吸数息生灭两边不着,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所以这些基本上都要熟悉佛经内容,才能正确且随时的练习观想或觉照实义
因此,熟读佛经,深入经藏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对于法门和义理才能融会贯通

以上透过这些净观的方法来达到禅定的状态,
这时候妄心消除,佛性的圆满功德就会逐渐显露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因为佛心显露,所以当下业障逐渐清净
所以就能让身心转为清净,原本身心的业障痛苦就会逐渐消失
所以常保持清净心就能让自己身心状态保持健康

讲了这么多,让我们用上面的案例来稍微说明一下
例如,
生气的时候,佛陀教导我们觉察没有来者与受者,
这属于义理的觉察,这样就能破除生气的妄心,
当然方法不只一种,上述三种类别的种种方法都可以
例如,念佛也行,光明定也行...

对于冷热问题可以修学[光明定],或者[观照生灭]破除冷热,也可以[置心一处修习止静]

蚊子叮咬(痒)的时候可以修学[慈心三昧],[光明定]也行

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式让烦恼[止静],
这时候烦恼业障就会止息,就不会感到饥饿

男女欲望来的时候,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
修止静或观想都行或者思维生灭虚幻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这些念佛持咒或光明定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都行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
这些可以思维观照佛经讲的六道轮回法界真相的法义

昏沉的时候,修[光明定]或者[慈心三昧],浮躁的时候,修[止静]

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这应该[观照实义]或者[慈悲观][慈心三昧]或者[光明定]都行

拥有神通的时候,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这些应该[观照实相义],以破除贪着

以上这些状态只要多练习,就会由浅入深,
觉观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好,不容易堕入迷惑执着之中
日常生活就能逐渐随时保持在(或近于)禅定觉照的状态

基本上原理和行法就是如此,
至于佛弟子自己的领会和运用有多深
这就要看个人因缘根器和业障深浅影响的不同了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想要去除尘染妄想,只要透过不断的练习心法,逐渐用正念取代妄念
随时用心法观照各种次第的佛心,而取代凡夫妄心,这样就能逐渐显露真心佛性


所以,这边讲出了~佛法最重要法门就是心法,就是正观,正确的心法观照
必须要依照个人次第情况,随时练习不同次第的心法观照,
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妄想,显露真心

其实这种做[佛心观照]的佛法是非常科学的
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冥想],这已经运用在许多专业领域的教学课程当中

例如,登山者的训练,他们不可能每次都上高山训练,必须在平地就做好训练
其中很重要的训练课程就是[冥想],必须[冥想]自己在高山上,然后抵御各种恶劣的情况
又例如登入月球的太空人,或者飞行驾驶人员也都要做一定的[冥想]课程,
以帮助他们进入各种可能面临的情境氛围中,以便虚拟的适应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冥想]的教学方式,又被称作为[虚拟情境教学]
其实这就是佛法讲的[观想][观照],这也是[三昧禅定]和[神通]的基础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禅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需要按照[根器]和[次第]来逐渐提升,才不会有错误
一般人需要透过一些初学方便,
1.让观照的时候生理呈现正确的状态
2.让观照更有效率
然后逐渐的增上禅观次第

禅观是会影响生理状态的
您的状况是因为您的心境没有达到您所观照义理的次第
而且生理状态没有适当的禅观次第引导
所以潜意识的用了错误的生理运作
您在思维义理的时候,心境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而惯性的生理错误的过于集中在脑部运作,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心念是很重要的

您的问题有两个方式可以改善
1.先调整心境,
至高的禅是以心为主,而不是思维,思维是还在不明白的次第
您因为侧重思维义理,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真正的禅不是坐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
真正的禅在于佛心,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
在于佛性

2.运用[方便次第]调整[生理次第],
您思维义理现观“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应该要放下自我,放轻松
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的往下吐气,藉由往下吐气的时候放下身心
让身心状态放松,
其实这种方法很多,例如慈心三昧观照法界光明,而不要集中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要舍掉自己,让自己和法界融合,
这样的心量和观照就不会因为侧重自己而生理产生问题

所以佛经上的三昧观照都是有原理和次第的
为什么要回向法界,为什么要发广大心,这都是有心理和生理的意义和影响的
——[案例说明]禅观实修的案例解说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10:17:17 | 只看该作者
(接续上楼  用时共计 1 小时 30 分钟以上)

-- [经文] --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谓寻思时寻思六事。
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既寻思已复审伺察。

【善知识解说】

在寻思观行的过程中,寻思「义」「事」「相」「品」「时」「理」六项重点,思维后又再次审核探究查察,这就是[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末学解说]

什么时[六事差别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

就是依寻思维时,寻思六种事。一是[义]。二是[事]。三是[相]。四是[品]。五是[时]。六是[理]。

进行寻思之后,再进行审核探究观察。

注解:
【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1.[寻思于义]。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如是名为[寻思于义]。

云何名为2.[寻思于事]。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于事]。

云何名为3.[寻思于相]。
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于相]。

云何名为4.[寻思于品]。
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如是名为[寻思于品]。

云何名为5.[寻思于时]。
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如是名为[寻思于时]。

云何名为6.[寻思于理]。
谓正寻思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

【善知识解说】

以正见来正思维,观察语言文字和其义理以及可能相关或深入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其中意义用意目的和延伸涵意道理为何?例如:对佛说和经文文字或甚至一切文字言论,深入思考意义和道理,透过这样的思维观察而能放下执着和争执,这就叫「寻思于义」

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我们面对一境界时外相和心相的状态,观察外在事相以及所影响的心相,以此思维探究事情发生的原理和隐藏的意义以及和众生的相关性,透过这样的思维观察而能放下执着和争执,这就是「寻思于事」

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世间诸法都存在的两种相,一种是个别相,只个别存在,另一种是共同相,就是大家都有。若能观察世间种种相貌和差别,则有助于探究原理和相貌以及众生心和众生性,明白原理就不会因为无明而产生执着和争斗,而能达到心一境性。这就叫「寻思于相」

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世间一切的两种品类,就是邪恶和正直善良,思考邪恶的过失和祸害,思考正直善良的功德殊胜和利益,透过这样的思维观察而能断恶修善,并放下执着和争执,这就叫「寻思于品」

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世间一切[过去][未来][现在]三种时间的可能状态,透过思维观察其差别和原理,有助于放下执着,而达心一境性,这就叫「寻思于时」

以正见来正念思维观察「道理」有四种方向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1.[寻思于义]。
就是依寻正确的知见思维[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这就名为[寻思于义]。

什么名为2.[寻思于事]。
就是依寻正确的知见思维内外二种事。这就名为[寻思于事]。

什么名为3.[寻思于相]。
就是依寻正确的知见思维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二种相。一是[自相](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二是[共相](与他共同的相叫做“共相”)。这就名为[寻思于相]。

云何名为4.[寻思于品]。
就是正寻思诸法二种品(品,指品类)。一者[黑品](不善法之谓。黑,为染污不纯之意;不善之法,其性染污不纯,故称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之过失过患。寻思[白品]之功德胜利。这就名为[寻思于品]。

什么名为5.[寻思于时]。
就是依寻正确的知见思维[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这就名为[寻思于时]。

什么名为6.[寻思于理]。
就是依寻正确的知见思维四种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依准的法则,大略别之,可分为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等四种)。一是[观待道理]。二是[作用道理]。三是[证成道理]。四是[法尔道理]。

注解:
【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共相】:诸法有自相和共相二种,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与他共同的相叫做“共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黑品】:不善法之谓。黑,为染污不纯之意;品,指品类。不善之法,其性染污不纯,故称黑品。又黑之意义,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载,其除染污之外,尚有“不可意”之义。故黑品亦谓不可意之法。(俱舍论卷十六、俱舍论光记卷十六)p5383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种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依准的法则,大略别之,可分为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等四种。《解深密经》卷五,载此四种道理为:一、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二、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三、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四、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的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 [经文] --

当知此中
1.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


2.由[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3.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4.由[法尔道理]。于如实诸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应生信解][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如是名为[寻思于理]。


【善知识解说】
就是思维世俗道理,和佛法殊胜义理,以及因缘的道理,以观察这三项道理的方式来思维,这就叫寻思「观待道理」的「寻思于理」。也就是以「世俗」和「佛法解脱」以及「因缘」三种方向来思考解决众生问题,这就是寻思「观待道理」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这类观行思维也常见于末学的文章中,可自参考,这不是自赞,只是当作案例来说明

这就是针对「法门」和法门的「作用」和「功用」来思维其中原理和道理,这就叫寻思「作用道理」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这点也是末学文章中常探讨的,其实,由经文也可看出我们自己本身的修行在哪个阶段,深入经藏不但可以学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验证,更可以检验「非法」和「邪师」

就是依照三种测量方法来思维观照其原理,这就叫依照「证成道理」思维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
「三量」的量就是比较测量推敲,就是依照「至教」「比度」「现证」来类比对照,以此来思维是「至教」或「比度」还是「现证」。
1.「至教量」又称「圣教量」或「正教量」,「至教」就是至理之教,「圣教」就是圣贤的教导,「正教」就是正法之教,就是指佛陀或经中弟子所说的经教,加上「量」就是以「圣教」来测量对照,就是把「经教」当作尺来测量世俗之事或修行,看看是否符合佛陀所说的道理,以此判断正确与否。不过,教理有深浅,所以,「至教量」可分为三种:1.符合经论所说(不违背经论),2.符合解脱的方法(不违背解脱之法),3.符合不二实相 (不违背实相)
2.「比度量」又称「比量」,「比」就是比较,所以「比量」就是透过比较推敲之测量而得的道理。这种方式也常见于佛经中的各种比喻,佛陀也常用比喻引导众生明白道理。例如:以「金」藏于矿中,喻「佛性」被尘染所覆盖。或「以手指月」喻正确的方便引导,寻着引导就能见真月(真理),关于比量还有五种分类如下:这些方法都常见于佛经中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说五种比量,即:
(一)相比量,随所有之相状相属,由现在或先前所见而推度其境界。如见幢比知有车,见烟比知有火。
(二)体比量,现见一物之自体性而比类其不现见之体,或现见部分自体而比类其余部分,或以现在比类过去、以过去比类未来、以现在之近事比类远事,或以现在比类未来。
(三)业比量,以作用比知业之所依。如见远物不动摇而鸟居其上,比知是杌。
(四)法比量,以相邻相属之法比知其他相邻相属之法。如属无常比知是苦,属苦比知是空无我。
(五)因果比量,以因果展转之相比知。如见有行比知至他方,见至他方比知于前必定有行。
3.「现证量」,就是当场透过感官(眼耳)就能察觉验证的事情,这类的事情就称为「现证量」
由上述三种方式来思维道理,这就是「证成道理」思维方式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

这就是思维诸法「法性」,思维关于法性的一切原理和相貌以及和众生的关系,众生的反应,众生心众生性。所以末学文章中常探讨众生心众生性,以及各种法门或事情的原理特性,这就是寻思「法尔道理」的「寻思于理」的「毗钵舍那」观行

[末学解说]

应当知道在此当中

1.由[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寻思世俗(世者,隐覆真理之义,可毁坯之义;俗者,流俗之义,顺于人情之义。三界中之一切事,皆不离此二义,故曰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以为胜义。寻思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以为因缘。

2.由[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寻思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的所有作用(指人或法的力用,略称‘用’。如诸佛菩萨有自利利他之作用,识有了别作用,思心所有使造作之作用即是)。就是说[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3.由[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寻思三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一是[至教量]。二是[比度量]。三是[现证量]。就是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至实之教,至极之教也)不。为[现证](现世就证悟妙果)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4.由[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的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于如实诸法成立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应生信解][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如是名为[寻思于理]。

注解:
【四种道理】:(术语)解深密经五说四种之道理:一观待道理,有为法必因果对待,因生果,果由因生之不变道理也。二作用道理,因缘所生之有为法,必有成办事业之作用也。三证成道理,由现量与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也。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四法尔道理,不关如来之出世不出世,本来安住于法界之自尔道理也。此中法尔道理乃总体,其余三道理乃其部分。法尔之一分现于因果之关系,名观待道理,现于事业之上,名作用道理,现于人之理想上,名证成道理。此三者,皆为可知之道理也。第四之法尔中,含此三者,皆有应以佛之无分别智冥契而不可知之道理。因而以五明对之,则观待作用之二道理,为工巧明,医方明,声明之所知,证成道理,乃因明之所知,法尔道理乃内明之所知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依准的法则,大略别之,可分为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等四种。《解深密经》卷五,载此四种道理为:一、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二、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三、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四、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的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世俗】:世者,隐覆真理之义,可毁坯之义;俗者,流俗之义,顺于人情之义。三界中之一切事,皆不离此二义,故曰世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胜义】:(术语)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用】:指人或法的力用,略称‘用’。如诸佛菩萨有自利利他之作用,识有了别作用,思心所有使造作之作用即是。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云(大正27·200b)︰‘法未来未有作用,若至现在,便有作用。若入过去,作用已息。’《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8a)︰‘生作用在于未来,现在已生不更生故。诸法生已正现在时,住等三相作用方起。非生用时有余三用。’乃说明三世有为法中,仅现在法有作用,过去法与未来法则无。在四相中,生相的作用在未来,住、异、灭三相的作用则起于诸法已生的现在。又,《成唯识论》卷二云(大正31·9c)︰‘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薰。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薰。’即阐述无为法离生、住、异、灭四相,不为世所迁流,故皆无作用。

此外,禅宗认为现前作用乃即体之作用,认识此作用即为见性(认识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条曾藉波罗提与异见王之间的问答,论述此‘作用见性’之理。谓佛性即在现前作用之中,而作用有身、人、见、闻、香、谈论、执捉、运奔八种,该摄法界。其文云(大正51·218b)︰

‘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
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乃悔谢前非。’

另外,性相家论及作用与行相、功能之异同。即俱舍家不以心、心所能缘的作用为行相,而唯识家则谓行相乃见分能缘的作用。但唯识家亦有分别作用与行相的意义者,如《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云(大正43·726a)︰‘行相显自取境功能,作用显他依止功能。’意谓如作意警觉心,思令造作,系属作用。如受领顺违,想取像等,则为行相。又,小乘有部有二说,一说以作用与功能全同;另一说谓功能广通三世,作用限于现在,故作用是功能,功能则未必是作用。[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卷三(本);《俱舍论光记》卷五;《顺正理论》卷十四。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三量】: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是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教】:(杂语)至实之教,至极之教也。唯识述记一末曰:“言至教者至实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现证】:现世就证悟妙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及前[三门][毗钵舍那]。略摄一切[毗钵舍那]。

问何因缘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答依[三觉]故如是建立。

何等[三觉]。
一[语义觉]。二[事边际觉]。三[如实觉]。

1.寻思义故起[语义觉]。
2.寻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边际觉]。
3.寻思共相品时理故起[如实觉]。

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所知境界所谓语义及所知事。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善知识解说】
像这些「六事」和「三门」「毗钵舍那」就大致包含一切「毗钵舍那」

如何修行「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就是依照「三觉」来达成:
1.明白经文语意的道理,2.真正透过实修来明白,3.逐渐真正修证而明白

就是在经文中寻求和思维道理

就是在修行过程中,思维观察此修行事相和自己心相

除了「义」「事」,然后并思维观察一切「相」「品」「时」「理」,而通达明白

修行「瑜伽师地论」的瑜伽观行,应该对于各种境界的情况或文字义理或任何知见和事情,都要能尽所有可能性完整的明白和修行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以及前面[三门][毗钵舍那]。大略包括了一切[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为什么因缘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要问是由何种因缘之故能建立这样的[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则回答,是依照[三觉]之故来建立的。
是哪[三觉]呢。一是[语义觉]。二是[事边际觉]。三是[如实觉]。

1.寻思义理而生起[语义觉]。
2.寻思其事相及自相(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而生起[事边际觉]。
3.寻思共相(与他共同的相叫做“共相”)品时理而生起[如实觉]。

修习瑜伽师(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唯有对一切所知境界,所谓语义以及所知事。都尽可能了知所有性,并如其所有性实修。

注解: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觉】:<一>指三种恶觉。又作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即:(一)欲觉,又作贪觉,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二)嗔觉,又作恚觉,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三)害觉,又作恼觉,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品类足论卷五)((参见:三想)636)
 <二>指三种善觉。又作三善觉。即:(一)离欲觉,又作出觉,可用以对治欲觉。(二)无恚觉,又作无嗔觉,可用以对治嗔觉。(三)无害觉,可用以对治害觉。(长阿含经卷八、品类足论卷五、成实论卷十四善觉品)
 <三>为妙觉果佛所具足之三觉,即:(一)自觉,谓觉知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称自觉。(二)觉他,谓运无缘之慈,度诸众生,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三)觉行圆满,又作觉满,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阿罗汉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二觉,佛具三觉。(品类足论卷五、观经玄义分卷一、无量寿经义疏卷上)
 <四>大乘起信论所说之本觉、始觉、究竟觉。(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固有之自性清净心。(二)始觉,依本觉内薰与教法外薰而妄心渐起契于本觉之知觉者。(三)究竟觉,始觉中与本觉极其一致者。p705FROM:【佛光大辞典】

【瑜伽师】:(术语)观行者之总名也。瑜伽为相应之义。相应有五义。(参见:瑜伽)。其中多取第二行瑜伽之义,观行即禅定相应之人,名为瑜伽师。又此名虽通于显密二教。然多以名密教之观行者。盖总即别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瑜伽之师即依士释。师有瑜伽名瑜伽师,即有财释。”圆觉大钞七本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谓一与境,二与行,三与理,四与果,五与机相应也。虽有多说,今唯以禅定为相应也。师者即观行人,是师之称,如云禅师。”俱舍光记业品一曰:“瑜伽师,即观行者异名也。”梵Yoga%ca%ry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10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17:59:42 | 只看该作者
(接续上楼  用时 2 小时以上)

--
[经文]
--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

一[听闻力]。

二[思惟力]。


三[忆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


【善知识解说】
听闻是学习正法的第一个阶段,就像上述九种心住,都要先听闻,才能修学


思维是修行的第二个阶段,透过思维才能明白上述经文的意思,进而在修定遇到贪瞋痴的时候能起正思维


常忆念才能记住,心里记住不忘才好修行,才能随时起正念和正观


就是知见要正确,正知见就像人生的灯塔,有灯塔就不容易迷失方向


这是要接二连三不断的练习,用大量的练习来纠正习惯,就是勤能补拙,养成正面的习惯,就能抵御负面习惯,进而工夫成遍


[末学解说]

应当知道此中有[六种力]。方能完成[九种心住]。

一是[听闻(闻教法也)力]。

二是[思惟(思考)力]。

三是[忆念(记忆不忘也)力]。

四是[正知(于自身心时时观察)力]。

五是[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力]。

六是[串习(即对事物习惯性认识,见之不必分析)力]。

注解:
【听闻】:(杂语)闻教法也。最胜王经四曰:“若得听闻是经典,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玄义六曰:“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师弟所由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思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念】:(术语)记忆不忘也。华严大疏钞三十四上曰:“摄法在心,故名忆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知】:于自身心时时观察。        《藏汉佛学词典》

【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串习】;即对事物习惯性认识,见之不必分析。        《佛学名相》

-- [经文] --

1.2.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3.如是于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4.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5.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6.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善知识解说】
刚修「奢摩他」时要用「多听闻」「多思维」两种方式来增上心力,达到最初内观的「内住」状态,然后持续以此方便达到「等住」「安住」的阶段

如上学会内观降伏心念后,再不断的以计数忆念来增上忆念力,逐渐收摄心念而不散乱,就能达到「安住」「近住」的阶段

到此之后,由「正知见」的力量来调伏心念,对于外相和第八识恶念种子浮现能思维这些祸患而警惕不让心散乱,这就是「调顺」而逐渐「寂静」的阶段

在精进的过程如果外相干扰和恶念种子浮现而无法忍受,就立即断灭念头而把负面念头排除,这就达到「最极寂静」而逐渐「专注一趣」的阶段

然后经由不断的练习,而达到「等持」圆满的阶段

[末学解说]

1.2.最开始由[听闻][思惟]二力。因经过[数闻][数思]增上力的缘故。最初[令心于内境安住]。由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从而能够[等遍安住]。

3.如是于内境已能够系缚心。由[忆念力]经过[数数作意]。收摄其心令其不散乱,从而能够[安住][近住]。

4.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不令其流散,从而能够[调顺][寂静]。

5.由[精进力]如果上述二种暂现行时不能忍受。发现后就立即断灭,除遣变吐。从而能够[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6.由[串习力]最终令[等持]达成圆满。

注解:
【随烦恼】:梵语 upakles/a^,巴利语 upakkilesa。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称。又作随惑、枝末惑。据俱舍论卷二十一载,随烦恼有二义:(一)指随心生起而恼乱有情之一切烦恼。(二)指依根本烦恼而起之其他烦恼。书中共举出十九种随烦恼,并总括为三类,即:(一)大烦恼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二)大不善地法,指无惭、无愧。(三)小烦恼地法,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恶作。
 据成唯识论卷六载,随烦恼指根本烦恼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种法,可分为三类,故又称“三随烦恼”。即:(一)小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小烦恼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种;此十种烦恼各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二)中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无惭、无愧;此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之不善心,称为中随烦恼。(三)大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烦恼地法而立,指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此八种烦恼遍于一切染污心,而辗转与小、中随烦恼俱生,故称大随烦恼。(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品类足论卷一、成实论卷十随烦恼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四)p635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善知识解说】
这就是初学者励志奋力修行定心的阶段

这是指初学者工夫不能成遍的阶段,而且不是无时无刻都在练习,属于间缺练习的阶段,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这是指念念都在运转,都在练习,行住坐卧都在练习「奢摩他」

这是指已经工夫成遍,不需要奋力用功精进,平常随时都处于「奢摩他」的定静状态中

[末学解说]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应当知道还有[四种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

一是[力励运转作意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

二是[有间缺运转作意](在修止的第三至第七住心过程中,心力时有外散,须收回重新住于所缘境上的断续作意)。

三是[无间缺运转作意](修止的第八住心过程中,心力连续专注全无间断的作意)。

四是[无功用(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运转作意]。

注解:
【作意】:梵语 manaska^ra, manasi-ka^ra 或 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七将作意分为三种:(一)自相作意,谓观某物有独自之相(自相)时之作意;如观色有变碍之相。(二)共相作意,谓观四谛之十六行相是共通于诸法之相时之作意。(三)胜解作意,即作不净观等种种观想时之作意。又欲界有闻所成、思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色界有闻所成、修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无色界仅有修所成、生所得等两种作意。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载,诸瑜伽师若欲离于欲界之欲而勤修观行者,须经由下列七种作意方能离欲,即: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七谓,于根本等六心生起之后,继之则生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等十一种之作意。六门教授习定论则举出励力荷负作意、有间荷负作意等四种作意。显扬圣教论卷三则谓,修无量之三摩地门,会生起有情无量作意、世界无量作意等五种作意,又缘七种遍满真如,则会生起流转真如作意、实相真如作意等七种作意。(成唯识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三种作意)652)p277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即: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噶举教派史略》

【有间缺运转作意】:1、九住心的四作意之一。在修止的第三至第七住心过程中,心力时有外散,须收回重新住于所缘境上的断续作意。
2、四作意之一。九住心中第三安住、第四近住、第五调顺、第六寂静、第七最极寂静,此五位中所修定心,常被昏沉、掉举间断,不能持久。《佛学词典》

【无间缺运转作意】:九住心的四作意之一。在修止的第八住心过程中,心力连续专注全无间断的作意。        《佛学词典》

【无功用】:梵语 an-a^bhoga。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卷十四、佛性论卷三、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六门教授习定论、观经疏玄义分)((参见:有功用)2429)p507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1.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善知识解说】
下面是指「九种心住」对应于上面「四种作意」阶段的情况,如果没有特别精进,一般人大都处于前两种作意阶段就无法前进了

[末学解说]

1.在[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在[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在[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在[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 [经文] --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时。


复即
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


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善知识解说】
上面这些修行都是属于「奢摩他」的范畴

而且,透过修行「奢摩他」而得到内心静定的人,在修行[毗钵舍那]的时候,也是要用上面四种作意阶段来修行,所以上述四种作意阶段也属于[毗钵舍那]的修行范畴


[末学解说]

应当知道如是[四种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在[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品]。

之后,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勤修习时。

也要由此[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

所以这些也是[毗钵舍那品]。

注解: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经文] --

云何四种[毗钵舍那]
谓有苾刍(比丘)依止[内心奢摩他]故。

于诸法中能1.[正思择]2.[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

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善知识解说】这是说比丘如果依照「奢摩他」的修行方法而达到内心止静,然后面对生活或各种法门都能运用上述四种观行思维审查,就是四种「毗钵舍那」修行。

「苾刍」(简体)「苾刍」(正体)就是「比丘」,这是因为「出家比丘」信奉佛法,远离家庭和世俗,且受持戒律,业障较轻,因此能比「在家修行者」或「一般人」快速修行观行禅定而不会有严重障碍,至于「在家行者」若要修行成佛,也是要修观行的,但要和「出家比丘」有类似或同等的修行境界,减少业障,才不容易修观行的时候遭受严重的干扰和障碍

关于「诸法」,狭隘的说,「法」可以指方法或法门,但是广泛的说,「法」也可以指一切世相或一切相或法界,因为生活点滴中或六道中或法界中处处都有妙理

[末学解说]

什么是四种[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

就是有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依止[内心奢摩他]的缘故。

于诸法中能1.[正思择]2.[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

这名为[四种毗钵舍那]。

-- [经文] --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
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

云何名为[最极思择]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

云何名为
[周遍寻思]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云何名为
[周遍伺察]
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又即如是[毗钵舍那]。由
[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善知识解说】就是面对清净的境界,或善巧方便的境界,或净惑混杂的境界,对于心和种种相或境界以及尘染,都能以「正知见」来思维和完整的拣择所有情况,这就叫「正思择」。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来思维拣择」。

「所缘」就是指六根攀缘的六种尘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楞严经」说藉由一根所缘而深入观行来断除杂染,这就叫「一门深入」

和上述「正思择」类似,但是,对于任何尘染和境界,都要最极至的深入正思维和拣择。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做最深入的思维拣择」

除了由佛经取得的正知见,还要由「智慧」共同来分别判断和思维观察,根据「外相法相的相貌和状态」完整的思考判断。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和智慧完整的思维一切境界」

和前者类似,但更深入探究原理,就是对所有尘染和境界,审慎求真的推敲,完整遍满的探究观察其中「原理内涵」和「相貌特征」以及「之间的相关性」。简单说就是「以正知见和智慧完整的探究查察一切境界」

上述四种情况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不过实有深度广度和智能上的次第差别

再加上下面所谈「三门」「六事」的差别,可知「毗钵舍那」又有更多种的差别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能[正思择]。
就是于净行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境界(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或于善巧(各种巧妙的度人方法)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够正确思维拣择一切所有性。

什么名为[最极思择]。
就是于彼所缘境界。能够最极至正确思维拣择一切所有性。

什么名为[周遍寻思]。
就是于彼所缘境界。由智慧与正知见俱行而分别作意(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取彼相状进行周遍寻思。

什么名为[周遍伺察]。
就是于彼所缘境界。认真审视推求,进行周遍伺察。

再有,如是[毗钵舍那]。还有[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应当知道又有多种差别。

注解: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参见:四大圣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境界】:(术语)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巧】:各种巧妙的度人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意】:梵语 manaska^ra, manasi-ka^ra 或 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七将作意分为三种:(一)自相作意,谓观某物有独自之相(自相)时之作意;如观色有变碍之相。(二)共相作意,谓观四谛之十六行相是共通于诸法之相时之作意。(三)胜解作意,即作不净观等种种观想时之作意。又欲界有闻所成、思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色界有闻所成、修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无色界仅有修所成、生所得等两种作意。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载,诸瑜伽师若欲离于欲界之欲而勤修观行者,须经由下列七种作意方能离欲,即: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七谓,于根本等六心生起之后,继之则生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等十一种之作意。六门教授习定论则举出励力荷负作意、有间荷负作意等四种作意。显扬圣教论卷三则谓,修无量之三摩地门,会生起有情无量作意、世界无量作意等五种作意,又缘七种遍满真如,则会生起流转真如作意、实相真如作意等七种作意。(成唯识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三种作意)652)p277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门】:<一>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又三门建筑或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七下)所载:“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佛地经论卷一)
 <二>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法门。即:(一)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著。(二)慈悲门,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以上,智慧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方便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智悲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净土论、往生论注卷下)
 <三>三解脱门之略称。指得解脱至无余涅槃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法门。((参见:三解脱门)644)p57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三门毗钵舍那]

一[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二[随寻思行毗钵舍那]。


三[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善知识解说】
就是只依照相来观行「毗钵舍那」。唯就是只,随就是依照,相就是法相

就是依寻思维来观行「毗钵舍那」

就是依照深入探究查察来观行「毗钵舍那」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三门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

一是[只随相观行毗钵舍那]。

二是[随寻思观行毗钵舍那]。

三是[随伺察观行毗钵舍那]。

注解: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1.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2.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
[随寻思行毗钵舍那]

3.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
[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是名[三门][毗钵舍那]。


【善知识解说】
就是依照经法所教导的观法,根据法门忆念观照,只暂时思维,而不思索探究查察,这样就叫「唯随相行毗钵舍那」。就是依照法相来观照,而不深入思维探究,这就比较像「三摩钵提」,例如:直接按照「白骨观」或「慈心三昧」或「观无量寿经」所教导的观法来观行,虽然其中观行也有短暂思维观照,但是没有思索推敲查察,所以叫「唯随相行毗钵舍那」。而下面两种就比较属于「禅那」

如果对于观照法门能寻求思维观察其中现象和道理,这就叫「随寻思行毗钵舍那」,就是要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只看着教本照做

这是说经过上述观察而得到道理,然后又再次审核观察觉悟更深或更细微的现象和道理,这就叫「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以上叫三门「毗钵舍那」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1.就是于所闻所受持之法。或于教授教诫之诸法。由等引(定名也。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若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地,如理(契合真理)作意(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短暂思惟,没有更深入进行思维、考量、推究、观察。这样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2.如果能再于彼进行思维、考量、推究、观察。这时名为[随寻思行毗钵舍那]。

3.如果能于彼进一步推究观察。如果安立再进行审核观察。这样名为[随伺察行毗钵舍那]。

这名为[三门][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

注解:
【等引】:(术语)梵名三摩呬多Sama%hita,译曰等引。定名也。在定心专注之性曰等引。等谓身心之安和平等也。人若修定则依定力而引生此等,故名等引。唯识述记六上曰:“等持通定散。但专注境义。等引唯定心庆作意注故。言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谓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为等引。(中略)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三摩地,此云等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理】:契合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意】:梵语 manaska^ra, manasi-ka^ra 或 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七将作意分为三种:(一)自相作意,谓观某物有独自之相(自相)时之作意;如观色有变碍之相。(二)共相作意,谓观四谛之十六行相是共通于诸法之相时之作意。(三)胜解作意,即作不净观等种种观想时之作意。又欲界有闻所成、思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色界有闻所成、修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无色界仅有修所成、生所得等两种作意。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载,诸瑜伽师若欲离于欲界之欲而勤修观行者,须经由下列七种作意方能离欲,即: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七谓,于根本等六心生起之后,继之则生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等十一种之作意。六门教授习定论则举出励力荷负作意、有间荷负作意等四种作意。显扬圣教论卷三则谓,修无量之三摩地门,会生起有情无量作意、世界无量作意等五种作意,又缘七种遍满真如,则会生起流转真如作意、实相真如作意等七种作意。(成唯识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三种作意)652)p277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101#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08:1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6 08:14 编辑

(接续上楼  用时1小时以上)

--
[经文]
--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

一[听闻力]。

二[思惟力]。


三[忆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


【善知识解说】
听闻是学习正法的第一个阶段,就像上述九种心住,都要先听闻,才能修学


思维是修行的第二个阶段,透过思维才能明白上述经文的意思,进而在修定遇到贪瞋痴的时候能起正思维


常忆念才能记住,心里记住不忘才好修行,才能随时起正念和正观


就是知见要正确,正知见就像人生的灯塔,有灯塔就不容易迷失方向


这是要接二连三不断的练习,用大量的练习来纠正习惯,就是勤能补拙,养成正面的习惯,就能抵御负面习惯,进而工夫成遍


[末学解说]

应当知道此中有[六种力]。方能完成[九种心住]。

一是[听闻(闻教法也)力]。

二是[思惟(思考)力]。

三是[忆念(记忆不忘也)力]。

四是[正知(于自身心时时观察)力]。

五是[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力]。

六是[串习(即对事物习惯性认识,见之不必分析)力]。

注解:
【听闻】:(杂语)闻教法也。最胜王经四曰:“若得听闻是经典,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玄义六曰:“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师弟所由生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思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忆念】:(术语)记忆不忘也。华严大疏钞三十四上曰:“摄法在心,故名忆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知】:于自身心时时观察。        《藏汉佛学词典》

【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串习】;即对事物习惯性认识,见之不必分析。        《佛学名相》

-- [经文] --

1.2.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3.如是于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4.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5.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6.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善知识解说】
刚修「奢摩他」时要用「多听闻」「多思维」两种方式来增上心力,达到最初内观的「内住」状态,然后持续以此方便达到「等住」「安住」的阶段

如上学会内观降伏心念后,再不断的以计数忆念来增上忆念力,逐渐收摄心念而不散乱,就能达到「安住」「近住」的阶段

到此之后,由「正知见」的力量来调伏心念,对于外相和第八识恶念种子浮现能思维这些祸患而警惕不让心散乱,这就是「调顺」而逐渐「寂静」的阶段

在精进的过程如果外相干扰和恶念种子浮现而无法忍受,就立即断灭念头而把负面念头排除,这就达到「最极寂静」而逐渐「专注一趣」的阶段

然后经由不断的练习,而达到「等持」圆满的阶段

[末学解说]

1.2.最开始由[听闻][思惟]二力。因经过[数闻][数思]增上力的缘故。最初[令心于内境安住]。由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从而能够[等遍安住]。

3.如是于内境已能够系缚心。由[忆念力]经过[数数作意]。收摄其心令其不散乱,从而能够[安住][近住]。

4.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不令其流散,从而能够[调顺][寂静]。

5.由[精进力]如果上述二种暂现行时不能忍受。发现后就立即断灭,除遣变吐。从而能够[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6.由[串习力]最终令[等持]达成圆满。

注解:
【随烦恼】:梵语 upakles/a^,巴利语 upakkilesa。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称。又作随惑、枝末惑。据俱舍论卷二十一载,随烦恼有二义:(一)指随心生起而恼乱有情之一切烦恼。(二)指依根本烦恼而起之其他烦恼。书中共举出十九种随烦恼,并总括为三类,即:(一)大烦恼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二)大不善地法,指无惭、无愧。(三)小烦恼地法,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恶作。
 据成唯识论卷六载,随烦恼指根本烦恼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种法,可分为三类,故又称“三随烦恼”。即:(一)小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小烦恼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种;此十种烦恼各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二)中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无惭、无愧;此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之不善心,称为中随烦恼。(三)大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烦恼地法而立,指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此八种烦恼遍于一切染污心,而辗转与小、中随烦恼俱生,故称大随烦恼。(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品类足论卷一、成实论卷十随烦恼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四)p635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善知识解说】
这就是初学者励志奋力修行定心的阶段

这是指初学者工夫不能成遍的阶段,而且不是无时无刻都在练习,属于间缺练习的阶段,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这是指念念都在运转,都在练习,行住坐卧都在练习「奢摩他」

这是指已经工夫成遍,不需要奋力用功精进,平常随时都处于「奢摩他」的定静状态中

[末学解说]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应当知道还有[四种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

一是[力励运转作意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

二是[有间缺运转作意](在修止的第三至第七住心过程中,心力时有外散,须收回重新住于所缘境上的断续作意)。

三是[无间缺运转作意](修止的第八住心过程中,心力连续专注全无间断的作意)。

四是[无功用(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运转作意]。

注解:
【作意】:梵语 manaska^ra, manasi-ka^ra 或 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俱舍论卷七将作意分为三种:(一)自相作意,谓观某物有独自之相(自相)时之作意;如观色有变碍之相。(二)共相作意,谓观四谛之十六行相是共通于诸法之相时之作意。(三)胜解作意,即作不净观等种种观想时之作意。又欲界有闻所成、思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色界有闻所成、修所成、生所得等三种作意,无色界仅有修所成、生所得等两种作意。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载,诸瑜伽师若欲离于欲界之欲而勤修观行者,须经由下列七种作意方能离欲,即: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
 此外,大乘庄严经论卷七谓,于根本等六心生起之后,继之则生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等十一种之作意。六门教授习定论则举出励力荷负作意、有间荷负作意等四种作意。显扬圣教论卷三则谓,修无量之三摩地门,会生起有情无量作意、世界无量作意等五种作意,又缘七种遍满真如,则会生起流转真如作意、实相真如作意等七种作意。(成唯识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三种作意)652)p277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即:励力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和无功用运转作意。        《噶举教派史略》

【有间缺运转作意】:1、九住心的四作意之一。在修止的第三至第七住心过程中,心力时有外散,须收回重新住于所缘境上的断续作意。
2、四作意之一。九住心中第三安住、第四近住、第五调顺、第六寂静、第七最极寂静,此五位中所修定心,常被昏沉、掉举间断,不能持久。《佛学词典》

【无间缺运转作意】:九住心的四作意之一。在修止的第八住心过程中,心力连续专注全无间断的作意。        《佛学词典》

【无功用】:梵语 an-a^bhoga。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而任运自在,故称无功用道。又于八地以上,得任运无功用智,自在利生,称为无功用地。然若就佛果而言,则八地以上属有功用,唯佛果为无功用。(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卷十四、佛性论卷三、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六门教授习定论、观经疏玄义分)((参见:有功用)2429)p5077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1.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善知识解说】
下面是指「九种心住」对应于上面「四种作意」阶段的情况,如果没有特别精进,一般人大都处于前两种作意阶段就无法前进了

[末学解说]

1.在[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在[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在[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在[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 [经文] --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时。


复即
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


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善知识解说】
上面这些修行都是属于「奢摩他」的范畴

而且,透过修行「奢摩他」而得到内心静定的人,在修行[毗钵舍那]的时候,也是要用上面四种作意阶段来修行,所以上述四种作意阶段也属于[毗钵舍那]的修行范畴


[末学解说]

应当知道如是[四种作意](修定时引心趋境的四种警觉性。在[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品]。

之后,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勤修习时。

也要由此[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那]。

所以这些也是[毗钵舍那品]。

注解: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21:0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6 07:16 编辑

[止观次第实修]: 九种[奢摩他],四种[毗钵舍那] ~ 瑜伽师地论(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于
[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钵舍那品]

【善知识解说】
如果在后面经文中九种心住的情况下达到「内心专注于单一境界上」或称为「三昧」或「三摩地」或「禅定」,这样就叫「奢摩他修行的品类」

如果在后面经文中四种慧观的情况下达到「内心专注于单一境界上」或称为「三昧」或「三摩地」或「禅定」,这样就叫「毗钵舍那修行的品类」

[末学解说]

如果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为定名之一。乃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这名为[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品]。

如果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为定名之一。乃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这名为[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品]。

注解:
【心一境性】:梵语 cittaika^grata^。音译质多翳迦阿羯罗多。为定名之一。乃定之自性。以止住心于一境之状态为定,故又称心一境性。与等持之体相同。(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参见:定)3171)p1396 FROM:【佛光大辞典】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钵舍那】:华译为观,即观察或观见事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比丘)令心
1.[内住]2.[等住]。 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
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云何1.[内住]
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云何
2.[等住]
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3.[安住]
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云何
4.[近住]
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云何
5.[调顺]
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云何6.[寂静]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云何名为7.[最极寂静]
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云何名为8.[专注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云何9.[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善知识解说】
这是讲修学「奢摩他」过程的九种状况,或称阶段,或称次第

面对外在一切相和一切境界,寻单一缘而收摄自心,藉此让心系念于内在深处,不让心散乱,这就叫「内住」,也就是初学「内观」,藉由外缘而收摄自心,学习制伏乱心。关于「所缘境界」,例如:自古以来的敲「木鱼」或数「念珠」都是一种所缘方式,「所缘」就是指六根攀缘的六种尘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楞严经」说藉由一根所缘而深入观行来断除杂染,这就叫「一门深入」

在初学内观制伏乱心的时候,因为心性粗重散乱而无法让内观的工夫成遍或等同,所以再次依所缘境界为方便,持续让心逐渐澄净,让粗重心逐渐细微,以便让心能定住,这就叫「等住」。此外,「功夫」是指「武功」,所以应该用「工夫成遍」,就像「下工夫」,「成遍」是按照古文和经文来用,意指遍满,现代人则习惯用「工夫成片」,而「功夫成片」则是误用,所以如果不是指武功,应该用「真工夫」

虽然不断依照所缘而内观,并持续加强练习而等住,但是由于偶尔失去正念,心跑到世俗外境上,这就要再收摄乱心回复到内观的境界上,这就叫「安住」

这是指要勤于修行内观,随时亲近不远离观照心念而安定的修行,因为这原因,所以心中必须计算数量来让心安住其内,不让心跑到外处,这就叫「近住」,也就是透过计数而让心随时亲近修定。「数数」:第一个数(发音同「属」)是动词,就是要计算,第二个数(发音同「树」)是名词,就是数量,这就像现在一般数羊帮助睡眠的方式一样,「计数念佛」或称「数数念佛」也是这道理

这就是直接面对乱心的根源,对于外相色声香味触和男女而起的贪瞋痴,应该直接正视,对这些应该生起罪过和危害的想法,这样想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力,面对这些世俗相才能制伏乱心而不流散,这就叫「调顺」,就是心因为外相而乱了,就调整而归顺

之前的「调顺」是面对外相而引起的,此处则是因为内在的念头想法而引起的贪瞋痴,这时同样应该生起罪过和危害的想法,以便增上抵抗力而止息乱心,这就叫「寂静」

突然失去正念而使上述两种烦恼现行,不过却能马上直接断除恶念和烦恼,就叫「最极寂静」,也就是说断就断,发现妄念就能马上断除,这对初学者可能不容易,但是,只要熟练,其实是可以的,念头既然可以突然跑出去,也是可以瞬间转回来的,因为是瞬间,不需要调顺,也不是安住,所以称为「最极寂静」,例如:一般人常感到疲累,但是疲累也是个念头,马上就能断除

这是指本身很勤于修行定观的方法,而且有了「真工夫」和能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修行没有中断而念念能持续在三昧禅定的状态中,这就叫「专注一趣」。「加行」:「加」指增上,「行」指修行,「加行」就是精进努力修行。「功用」:「功」是指成功,就是下工夫而有「功」,「用」是指实用运用,能融入生活中实用运用

这是说透过各种数量次第的实修和学习的缘故,而成为不需要精进加行和运用功能就能工夫成遍,在生活点滴中自然而然念念都处于「奢摩他」境界,随时随地都能在三昧禅定中。这种不需要加行和功用,而心随时都能持续在三昧状态没有任何散乱的情况,这就叫「等持」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九种心住]呢。
就是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令心
1.[内住]2.[等住]。 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
这名为[九种心住]。

什么是1.[内住]。
就是因从外面一切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境界(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能收摄其心系在于内令心不散乱。此则为最初之系缚其心。令住于内而不外散乱。所以名为[内住]。

什么是2.[等住]。
就是因最初所系缚(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心。其性粗动而未能令其[等住][遍住]的缘故。所以接着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方便、澄净方便。挫令粗重之心转为微细,周遍摄受令心安住。所以名为[等住]。

什么是3.[安住]。
就是若此心虽然如是[内住][等住]。然而由于失念(大乘百法中随烦恼二十之一。使心散乱,于所缘之境不能明记之心所也)于外境散乱。因而要再收摄其心安置于内境。所以名为[安住]。

什么是4.[近住]。
就是因彼先应如是如是(为对他人印可证明之语。亦即对他人之所说所解,加以肯定、赞成之意)亲近念住(念,谓如实无误察知法相之慧,与观相合;住谓即于慧所察知之处一心安住,与止相合)。由此念住之缘故,[数数作意]而内住其心。能不令此心远住于外处。所以名为[近住]。

什么是5.[调顺]。
就是因种种外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之相。以及贪瞋痴、男女等相之缘故。因而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过咎与灾患)之想。因为由这样想而增上力的缘故。能对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其流散。所以名为[调顺]。

什么是6.[寂静]。
就是因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令心扰动。因而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过咎与灾患)之想。因为由这样想而增上力的缘故。能对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止息其心不令其流散。所以名为[寂静]。

什么名为7.[最极寂静]。
就是因失念的缘故,即上面二种情况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而寻思及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能够不忍受,立即断灭,除遣变吐。所以名为[最极寂静]。

什么名为8.[专注一趣]。
就是因有[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有[功用(谓身口意之动作也)]。能没有短缺没有间断[三摩地(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相续而住。所以名为[专注一趣](为求令心自然运转,精勤用功,相续安住)。

什么是9.[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
就是因[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的缘故。获得无[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无[功用(谓身口意之动作也)]而能任运(听任自然发展,不加人工造作)转道。由这样的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任运(听任自然发展,不加人工造作)相续无散乱转。所以名为[等持]。

注解:
【苾刍】:又作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参见:四大圣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所缘】:缘是攀缘的意思,心识所攀缘的境界,叫做“所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境界】:(术语)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无量寿经上曰:“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入楞伽经九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系缚】:梵语 bandhana,巴利语同。拘束之意。又作结缚。指众生之身心为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所载,系缚众生之身心者有四,即贪欲、嗔恚、戒盗、我见等四烦恼。此外,印度数论学派立有自性缚、布施缚、变异缚等三种系缚。(鞞婆沙论卷二、金七十论卷中、大藏法数卷二十)((参见:四缚)1839、“系”6670)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相续】:(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失念】:(术语)大乘百法中随烦恼二十之一。使心散乱,于所缘之境不能明记之心所也。唯识六曰:“失念,于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一>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通常置于一经之首,例如“如是我闻”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经所记载者,皆系佛陀亲口所说之教法。((参见:六成就)1266)
 <二>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例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举之“十如是”,即是一例。十如是,谓诸法实相具有十种如是,即:(一)如是相,(二)如是性,(三)如是体,(四)如是力,(五)如是作,(六)如是因,(七)如是缘,(八)如是果,(九)如是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于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三下,有详细之解释。((参见:十如是)427)
 <三>为对他人印可证明之语。亦即对他人之所说所解,加以肯定、赞成之意。例如“如是如是”一语。p2366FROM:【佛光大辞典】

【念住,念处】:念,谓如实无误察知法相之慧,与观相合;住谓即于慧所察知之处一心安住,与止相合。一译念处。

【随烦恼】:梵语 upakles/a^,巴利语 upakkilesa。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称。又作随惑、枝末惑。据俱舍论卷二十一载,随烦恼有二义:(一)指随心生起而恼乱有情之一切烦恼。(二)指依根本烦恼而起之其他烦恼。书中共举出十九种随烦恼,并总括为三类,即:(一)大烦恼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二)大不善地法,指无惭、无愧。(三)小烦恼地法,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恶作。
 据成唯识论卷六载,随烦恼指根本烦恼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种法,可分为三类,故又称“三随烦恼”。即:(一)小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小烦恼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种;此十种烦恼各别而起,故称小随烦恼。(二)中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无惭、无愧;此二种烦恼遍于一切之不善心,称为中随烦恼。(三)大随烦恼,相对于俱舍论之大烦恼地法而立,指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此八种烦恼遍于一切染污心,而辗转与小、中随烦恼俱生,故称大随烦恼。(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品类足论卷一、成实论卷十随烦恼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四)p6353FROM:【佛光大辞典】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专注一趣】:第八住心。为求令心自然运转,精勤用功,相续安住。        《藏汉佛学词典》

【功用】:(术语)谓身口意之动作也。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自然而行,不假功用。”起信论净影疏上曰:“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等持】:定的别名。梵语三摩地,华译为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维持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任运】:听任自然发展,不加人工造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9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13:5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4 14:00 编辑

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 瑜伽师地论(用时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修作意]

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净诸障。离邪加行学正加行。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何等为四。

一[调练心作意]。

二[滋润心作意]。


三[生轻安作意]。


四[净智见作意]。


【善知识解说】

什么叫「修作意」?就是初修行者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面对世俗一切相,必须要把心念专注在单一境界上,以便能净除种种障碍,以此远离种种邪见和行为,学习正知见和正行,初学者在最初修行的时候应该要这样保持正念

为了实证内心能保持在正念观照而断除世俗喜乐,应该修学四种佛法的正念观照)
(词解: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

[末学解说]

什么是[修作意]呢?

就是初修业者开始修业时。对于如是所安立的普遍相中。由一种境界性而清净诸障碍。远离邪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学习正加行。彼应最初作如是念。我现今为证得心一境性及断除喜乐(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应精进修习[四种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

是哪四种呢?。

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

二[滋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

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

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

注解:
【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喜乐】:(术语)眼等五识无分别而悦豫,谓之乐,意识分别而悦豫,谓之喜。五受中之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意】:(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作意】:(名数)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出瑜伽论三十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作意】:作意(梵 manas-ka^ra),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举出四种作意,即:(一)调练心作意,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二)滋润心作意,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欣乐。(三)生轻安作意,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以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四)净智见作意,谓以清净之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之故,而见真实之理。p180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1.[调练心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

云何2.[滋润心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

云何3.[生轻安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

云何4.[净智见作意]
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

【善知识解说】
这就是「四正勤」中的第一个,就是发现心中有恶念,就断除,让心念脱离恶念,脱离恶念就叫「调练心作意」

这也是「四正勤」中的让心念生起善念,生起善念喜乐就叫作「滋润心作意」)
(补充说明:一般的初学者或不精进的佛弟子大都长久处在这前两种状态中,可能皈依了一辈子也没有好好修行,只能提醒自己断除恶念和内心要常想正念,如果是老实修行和勤行精进者,遵守戒律,能断除粗重杂染,就能逐渐进入比较细微的修行,而能感受到下面所讲的轻安)


就是透过「调练心作意」断除恶念和「滋润心作意」生起善念而让心念安住在寂静没有形象和分别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能对治一切身心的烦恼杂染和沉重不适现象,而令身心感到舒适喜悦,生出种种身心轻爽安乐的状态,这就叫「生轻安作意」
(补充说明:这种轻安状态只能算是修观行的基本状态,如果连这种轻安都达不到,那就不可能进入更深入的三昧禅定修行,那也代表自己的日常生活杂染和恶习太多,粗重烦恼太多,又或者实修观行的时间太少,所以不能达到「生轻安作意」)

这是说达到上述轻安寂静的状态后,仍然静心增上修行而在观行中增上智慧,这就叫「净智见作意」
(补充说明:达到这种观行状态,就能逐渐启发智慧,明白佛经文句的意思或更深入的义理,以及世俗间或生活间的点滴佛法道理)
(补充说明:
一般来说要达到上述四种观行,并不一定要坐着,观行的重点在于心念,身体则可坐卧行走或拜或跪都行,
当然,「跪」比较辛苦而适用于谦卑忏悔随后入观,「坐」比较舒适不容易睡着而适合普遍的三昧正观,
「卧」则容易睡着但若不睡则可增加观行的机会和时间所以适合有经验者,「拜」则要体力和劳动但可增上身心健康,
「行」则可能分心但和「拜」同可练习「动禅」且方便进行但要注意行进间安全。
另外,初学者不易契入观行,应该挑选安静的房间,避免干扰,如果熟练,各种状态则都能进行观照修行

上面是指「身体姿势」,至于「心念」上,念头可专注在「念佛」或「持咒」或「义观」或「相观」或「观字」
所以,心念可专注在佛号或佛咒上,或法义的思维观照或观念境界上,或佛像佛国形象的观想上,或佛号的文字上或种子字上
观照的方式原理,可以取「静」(就是「奢摩他」)或取「相」(就是「三摩钵提」)或取「义」(就是「禅那」)
摄取的方式,可以透过「六根」来进行,也就是佛经讲的都摄六根,最常运用的就是透过「眼根」和「耳根」或「意根」来摄取
所以,可透过「观看」佛像或种子字或佛名号,或「听」佛曲佛号佛咒,或「意念」佛像佛号佛国佛事或义理如慈悲喜舍或不二)


[末学解说]

什么是1.[调练心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这名为[调练心作意]。

什么是2.[滋润心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欣乐。这名为[滋润心作意]。

什么是3.[生轻安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时时间可厌之法,令心厌离。对于时时间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心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此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这名为[生轻安作意]。

什么是4.[净智见作意]。
即是由此作意(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对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依赖止住。即依止有力有德者之外,而且永不舍离)。由内静心数数加行(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智慧。这名为[净智见作意]。

注解:
【四种作意】:(名数)一调练心作意,调练者,调停练习也。谓于可厌恶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也。二湿润心作意,湿润者,湿长沃润也。谓于可观尚之法,湿长沃润,令心忻乐也。三生轻安作意,轻安者,身轻心安也。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身心轻安也。四净智见作意,净智者,即清净之智慧也。谓此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故,而见真实之理也。出瑜伽论三十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种作意】:作意(梵 manas-ka^ra),为心所之名,即令心警觉之精神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举出四种作意,即:(一)调练心作意,谓于可厌患之法,调停练习,令心厌离。(二)滋润心作意,谓于可欣尚之法,滋长沃润,令心欣乐。(三)生轻安作意,谓于可厌之法,令心厌离;于可欣之法,令心欣乐,安住寂静,以对治身心粗重,生起身心轻安。(四)净智见作意,谓以清净之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得内心寂静,由寂静之故,而见真实之理。p1802
FROM:【佛光大辞典】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术语)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轻安者,谓心堪任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依止】:依赖止住。即依止有力有德者之外,而且永不舍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关于[作意]
许多不明白[心法]和[禅定]的人,常会对末学讲的[心法实修]产生怀疑
认为不应该用凡夫心[作意]

其实这正是这些人不明白实修原理
只要熟读佛经,就会知道[作意]是必然的,不是不可以,而是方向要正确,这样才是正观
如果熟读[楞严经]就会知道还是要由六根起修,才能清净第八识,这是必然的过程
所以[作意]本来就是实修法——您懂实修吗?懂[作意]吗?

二、关于禅定

1.什么是禅定
所谓的禅定,基本上是指一心不乱,指清净心没有妄念的状态——[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禅这个字并不简单,可以有两个涵义
如果代表禅宗所讲的甚深佛法,,禅就是甚深智慧觉照,就是佛教讲的实相
如果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种禅天来看,,禅则是天界的定,俗称禅定
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如果禅是指佛教讲的实相,禅就不是透过坐禅来取得的,也没有得不得的问题
因为,实相的甚深义理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无来无去,不可思议境地,不可得,亦不可说
就是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的甚深般若波罗蜜,
能明白实相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而且能度一切苦厄,因为一切苦也是空
实相的意义就是心经的全部文字,其内涵也在金刚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维摩诘经里面
所以,禅就是实相,就是深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就是般若经,就是首楞严三昧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金刚三昧,就是师子吼三昧,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性
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在说明诠释同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多读一些佛经就会明白
例如,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刚经,金刚三昧经,心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
涅槃经,密严经,维摩诘经,解深密经,大日经,六祖坛经,圆觉经,,三种版本楞伽经
所以,真正明白禅,也就明白佛性,也明白首楞严三昧和金刚三昧,也明白般若波罗蜜
简单来说,禅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般若经讲的”两边不着,亦非中间”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
楞严咒则被称为咒中之王,首楞严三昧被称为楞严大定,是最高佛定,楞严咒心能生一切佛
这是因为般若波罗蜜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佛法的真密,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其实,禅就是密,所以,佛在楞严经说持楞严咒如同入坛,
佛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又说,首楞严三昧甚难,所以少有菩萨学习,菩萨多学其余三昧
首楞严三昧只有十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才会,不是小菩萨就能得证的
楞严经中的金刚藏菩萨在密严经中承佛威力以首楞严三昧入诸佛密严国土,即实相境地
我们一般人修行六度波罗蜜,因为无法做到三轮体空,所以是属于有漏的,,所以我们尚未成就波罗蜜,只是练习修行六度
但是,甚深佛法讲的方便并不是有漏的,方便加上波罗蜜三字是指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无漏实相方便力,这在金刚三昧经或首楞严三昧经中皆有说明,,法华经的义旨也是在讲方便波罗蜜


因此,对禅有些了解后,我们就知道,禅在于行住坐卧间,禅在于当下了悟,住实相境地,
住亦无住故为真实,亦非真实,以无所得故,方便来说,以这样的精神境界,就能超越物质,
以现代科学来方便说,就如同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理论
这样的实相境地就能摆脱物质束缚回归能量,又能以能量自由变化为物质
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是虚是实,也非虚非实,这才是真实相
而凡夫执着于物质和肉体生命,所以,意识所执,肉体生命终结后又随意识执着堕落而生
这是因为不知道没有真实生灭的缘故,也就是不知道实相

经过这些了解,就能明白,禅是内在的了悟,对外在的透澈,,
所以禅宗各种明心见性的方式都有,而不是用坐禅(静坐)来获得的,
所以禅不是坐来的,禅是由心悟,,坐只能算是其中的一种身体表相

以上讲的禅是指禅宗的禅,是指甚深佛法的意思
——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简单说,禅是禅,定是定,禅和定是两回事,只不过常摆在一起
虽然禅是禅,定是定,但是,因为一般人不明白,不同种类的修行人观念也不同
所以,经常把「禅」当作「禅定」,把「禅定」当作「定」

其实,禅是指观念,定是指安定
禅定就是指透过观念来达到身心安定

以禅宗来说,禅是专指佛法上的不二正观,禅就是觉,就是观念上的通达,因为通达而定,才叫作禅定
关于禅,可以详阅楞伽经上的说明和分类

定则不一定指佛法上的定,定的方式很多,也有次第程度和是否圆满究竟上的差别
简单说可能有:佛定,菩萨定,缘觉罗汉定,天人外道定,凡夫定
举例来说,人类都需要睡眠和饮食,以此来维生,这是最正常的人类观念
不过,后来人类也发现,冬眠不需要饮食也可长期维生,又例如太空旅行的维生装置,也可以不透过饮食长期维生(虽然有维生的营养液)
而事实上,定就是比人类高级的生命型态的维生方式,是透过精神观照而维持身心安定的方式

按照外星科学来说,人类算是很不进步的生命型态
按照佛法来说,地球的人类是五浊恶世业障深重的众生
因为地球人类对种种物欲的执着,所以这种生命型态就是靠睡眠和吃东西来维生
如果是比较高级的生命,就是靠「定」来维持身心状态
而且禅定在外表上也不一定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或任何型态
因为这些不被愚痴的人类所理解,所以说禅定是超科学,超乎人类科学和想像
所以,像佛菩萨这样的超高级生命型态(超高级有情众生),就是随时保持在各种高级禅定上
而且因为物以类聚或科学不足和身心能力不足,地球人类通常看不到不同维度众生或外星生命型态或佛菩萨
一方面是人类能力不足,一方面是佛菩萨也不是以人类所能理解的生命型态存在着
——禅定的超科学佛法原理

2.禅,禅定的次第
以[楞伽经]来说,[禅]有四种次第(请自己搜索末学的经文帖)
简单说,[禅]包含[高等的实相义禅],或[一般的禅定]——[略说实修事前须知]戒律与禅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念
禅定的方式深浅次第各有不同,简略来说大略有几个方式
就是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第一种,就是置心一处(取静),(这只是最初浅的奢摩他,其实甚深的奢摩他如同禅那)
例如,持名念佛,或观鼻(不做生灭义理观照,只是置心一处,不做观想)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安静的地方(通俗一般来说就是安静的地方打坐),
比较熟悉后,地方吵不吵闹是没差别的(随处一刹那的时间都能运用,不限定要坐)

再者,就是透过观想忆想,转妄心为清净心,讲白一点就是幻想,这也是神通法
例如,观无量寿经中的观想法,或者慈心三昧的修法,或者所谓光明定,
又或者诵经随闻入观(观想置身法会现场)
初学者一开始可能需要闭起眼睛,又或者先观像来加强印象,熟练后张开眼睛也没问题
场地姿势也没有限制,随处都行

另外,就是思维觉观义理,破除世俗虚妄(两边对立虚妄)
这是指观照佛经上讲的种种不同次第法义,观照生灭空有对立两边,以破除妄心
例如,最初浅的就是观照呼吸数息生灭两边不着,
甚深的义理例如,甚深四谛,甚深十二缘起,不二法,第一义谛,
又或者随文入观,思维[心经][般若经]等经的法义
初学者可取佛经上的一四句偈,随时观照日常生活中心态执着的对立两边
这没有场地时间任何一切限制,基本上就是张开眼觉观,开放式的状态下保持觉性


所以这些基本上都要熟悉佛经内容,才能正确且随时的练习观想或觉照实义
因此,熟读佛经,深入经藏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对于法门和义理才能融会贯通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圆觉经

[止观次第实修]:九种[奢摩他],四种[毗钵舍那]~瑜伽师地论

3.修习禅定需注意
以佛法来说,不论[大乘][小乘]或[在家][出家],
是一定要先[持戒]才能修[禅定]的,因为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这在末学的帖子中讲过很多次了,您可以多搜索就会明白)
所以[菩萨道][六度]的顺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初地菩萨]到[六地菩萨]的主修也分别是这六项,这参考[华严经十地品]就会知道
如果是[小乘解脱道]来说,更是注重[戒律],因为只是自度,不需要普渡众生的方便
[解脱道]注重自己解脱,所以更是要断除一切行为和心念的杂染
[菩萨道]则注重[发起大乘心普渡众生]和[不退转],所以有种种方便
[解脱道]观察[不净][无常][苦],以[出离]和[厌世]为发心
[菩萨道]则是[广大包容][光明圆满法界],特别注重[大乘发心]
相较下,[解脱道]是比较刻苦的,但是[菩萨道]发心更大更超越一切苦
所以想要修行禅定,不论大小乘必定都要先降低或断除[凡夫恶心]和[世俗心]
不然,[打坐]或[观想]的过程,就容易因为[恶劣心]或[世俗心],而引发种种幻境,甚至引来外在非人鬼神的干扰或魔扰
所以,佛经上教导的[解脱道比丘],都是持戒,舍弃一切,自己在野外安静处修禅定的
[解脱道]的重点就是要舍弃一切,[菩萨道]的重点则是发起普渡众生的心
菩萨道行者,不论[在家]或[出家],也都是要由基础修行做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出家人]因为舍弃家庭和世俗,所以才有条件比较快速学习[禅定]
想修禅定要有善知识教导,也要先做到基础修行,更要有完整健全的知识
所以要先由佛经学习正确的方法,按部就班增上,才不会出问题——[略说实修事前须知]戒律与禅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念
一般人喜欢静坐,其实并不懂修行
末法凡夫妄念多,世俗杂染多,
想靠静坐来修行其实效果很不好,
而且又可能有干扰或引来鬼神魔扰
这是因为戒律不净,世俗杂染妄念多的关系
所以,应该以拜佛和经行绕佛念佛,或诵经当作前行或主修
等到业障清净多了再静坐,又或者当作拜佛和绕佛的收尾修行亦可
前行的意思就是先修拜佛绕佛诵经后才稍微打坐
主修的意思是先修拜佛绕佛诵经为主,先不修静坐,
等业障消除大半后,身心清净才修静坐——[略说]如何静坐(打坐)?如何静坐才不会出问题?
修行戒定慧,一定要遵守戒律,然后要学习正确的禅定方式,这样才不会着魔——[问答]修行佛法中或修行禅定中着魔是怎么一回事?
就算想学禅定,也要有正确的修行方法,正确的发心,和安全的场合,
例如,正信佛教的佛寺,有法师教导,有龙天护法护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又或者,对佛法已经有深入了解,茹素守戒清修,在正信清净的佛堂内,持楞严咒护持,这样才能避免误入歧途


所以,不管是代表甚深佛法的禅,又或者天界禅定的禅,,
都不是不守清规戒律,吃肉喝酒,贪名利财色,妄想神通的凡夫自修能随便获得的
就算是真有持戒断欲的修行人,只要贪着神通,又或者自以为证道,马上就会招引魔鬼附体,
着魔而且自己不知道,自己说自己已经得证了,开始招揽一堆信徒,
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着50种魔的情况

因此,修行人最好要正信皈依佛法僧,多读佛经,多听经闻法,清净少欲,如实持戒
想静坐念佛恢复精神这样可以,,但是千万不要用有所求的心去静坐,
静坐中不管见到什么都要一心不乱如如不动,不贪不惊,,这样才不会出差错

另外,静坐也没什么稀奇或者神奇的,,
如果现实生活或者梦中都做不到一心不乱如如不动
那也别妄想静坐中能真正禅定或者能证道,
因为境境皆同,一种境中做不到,其他境还是一样的
还是老实念佛持戒修行比较实在,
只要您日常生活遇到各种考验都能不动心,就能成就禅定
不然静坐只是打妄想或者枯坐,谈到枯坐,您能比赖蛤蟆一动都不动还厉害吗
如果枯坐能成就,,那自然界一堆动物昆虫都成就了
如果枯坐能成就,,也不会有那些在天界定中,却跳不出六道轮回的天人了

另外禅定也不是静坐练气功,您想想那些天人还有气功吗,
天人是意生身,没有肉身,还运什么气,根本就没有气脉,
所以禅定也不是练气,一般民间信仰的修行人可千万别搞错了

(注:,这在楞严经上讲十种仙人的地方有提到,,这叫做别链生理,,修错了方向
在左道密教中,,也是在修这个,,所谓的气脉明点男女双修,都是这个,,
无奈现代人对于密很盲从,,却不知道真密,,就像很多人想出家,,却不知道什么是真出家
很多人学佛,,却只是在表相打转,,没有深入经藏看看佛说些什么,,却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佛)

以上,只不过是末学个人义理上的了解,完全没有实证,,请有缘人遵照佛经修学才是
——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修行佛法应该先注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以及听闻佛法,读诵佛经,思维解义,断恶修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上面讲的这些都能逐渐做好,自然就能逐渐清净达到[自净其意]
这时候才修禅定,就不容易因为业障,而产生种种状况
例如,楞严经讲的50阴魔境
因为,如果俗念欲望众多,这样修打坐禅定,身心不容易柔软和清净
而起容易因妄念和执着,而招引非人鬼神干扰

所以,一般民间自修者,或外道的修行人,大都因此而著魔
这种著魔,不是说疯掉,而是因为被飞精附人,而变成邪人
这不是一定完全被附体,而是非人鬼神在旁,引发错误的修行知见和行为
例如,50阴魔中的各种错误知见,这些情况很多样复杂
所以,有的是暂时互利型态,有的可能就是完全被掌控
因此想修禅定,应该先做好种种基础
先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给做好,先把佛经给读清楚(例如楞严经)
这样才能避免堕入打坐过程的种种危险中
——[问答]打坐

4.如何修习禅定
禅定不是一定要透过所谓的打坐禅坐来练习
其实任何时刻随时随地都能练习禅定
哪怕是等公车的一小段时间或坐公车上闭眼的一刹那
甚至想打瞌睡,或睡觉,或洗澡,或吃饭的时候,
或骑车,或者开车,或上课,或上班,
甚至蹲厕所,或坐在马桶上,或者正在电脑前上网
全都能练习禅定觉观
问题只在于每个当下您有没有把方法给用上,
有没有随时利用时机练习
所有[妄心][贪瞋痴][无明][欲望]生起的时候都可以练习禅定,
例如,生气的时候可以察觉怒气,这时候可以练习禅定
感觉冷的时候,感觉热的时候,蚊子叮咬(痒)的时候,肚子饿的时候,男女欲望来的时候
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意见冲突的时候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昏沉的时候,浮躁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拥有神通的时候
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练习禅定觉观的好时机,而且也有各种不同对治的方法
一般人因为把上述的种种情况当作正常,因为生为人,所以自然的视为正常
所以,毫无警觉,不知道随时都应该保持禅定,又或者放纵自己,没有随时练习禅定
例如,
生气的时候,佛陀教导我们觉察没有来者与受者,
这属于义理的觉察,这样就能破除生气的妄心,
当然方法不只一种,上述三种类别的种种方法都可以
例如,念佛也行,光明定也行...

对于冷热问题可以修学[光明定],或者[观照生灭]破除冷热,也可以[置心一处修习止静]

蚊子叮咬(痒)的时候可以修学[慈心三昧],[光明定]也行

肚子饿的时候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式让烦恼[止静],
这时候烦恼业障就会止息,就不会感到饥饿

男女欲望来的时候,急忙烦躁的时候,担心害怕的时候,口欲来的时候,购物欲来的时候,
修止静或观想都行或者思维生灭虚幻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

生病的时候,太亮太吵睡不着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闻到臭味的时候,闻到美食的时候
这些念佛持咒或光明定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都行

看到美女俊男的时候,被毁谤或称赞的时候,为钱愁苦烦恼的时候,
遇到灾难的时候,为了婚姻生子苦恼的时候,
这些可以思维观照佛经讲的六道轮回法界真相的法义

昏沉的时候,修[光明定]或者[慈心三昧],浮躁的时候,修[止静]

被鬼神非人干扰的时候,这应该[观照实义]或者[慈悲观][慈心三昧]或者[光明定]都行

拥有神通的时候,享受轻安快乐的时候,自以为实证的时候
这些应该[观照实相义],以破除贪着

以上这些状态只要多练习,就会由浅入深,
觉观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好,不容易堕入迷惑执着之中
日常生活就能逐渐随时保持在(或近于)禅定觉照的状态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多拜佛念佛,多思维反观自照,慢慢定力就会变好
要有[法忍心]坚固修法的信心和恒心——[略说]如何静坐(打坐)?如何静坐才不会出问题?
[禅观]是需要有明白的人教导,按照[根器]和[次第]逐渐增上的

禅观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需要按照[根器]和[次第]来逐渐提升,才不会有错误
一般人需要透过一些初学方便,
1.让观照的时候生理呈现正确的状态
2.让观照更有效率
然后逐渐的增上禅观次第

禅观是会影响生理状态的
您的状况是因为您的心境没有达到您所观照义理的次第
而且生理状态没有适当的禅观次第引导
所以潜意识的用了错误的生理运作
您在思维义理的时候,心境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而惯性的生理错误的过于集中在脑部运作,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心念是很重要的

您的问题有两个方式可以改善
1.先调整心境,
至高的禅是以心为主,而不是思维,思维是还在不明白的次第
您因为侧重思维义理,所以才会气冲脑,
所以真正的禅不是坐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
真正的禅在于佛心,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
在于佛性

2.运用[方便次第]调整[生理次第],
您思维义理现观“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应该要放下自我,放轻松
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的往下吐气,藉由往下吐气的时候放下身心
让身心状态放松,
其实这种方法很多,例如慈心三昧观照法界光明,而不要集中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要舍掉自己,让自己和法界融合,
这样的心量和观照就不会因为侧重自己而生理产生问题

所以佛经上的三昧观照都是有原理和次第的
为什么要回向法界,为什么要发广大心,这都是有心理和生理的意义和影响
——[案例说明]禅观实修的案例解说
禅定不是一定像世俗所想的要打坐入定才叫做禅定
而是,可以是一种动态的观照神通状态,或动态的不二状态
佛菩萨的各种神通变化就是动态中的禅定
所以禅定不在于表相,而是在于心,在于佛性的显露

所以如果凡夫杂染沉重,
不论是在一般生活中,或睡梦中,或打坐中,或死亡后的中阴状态
凡夫心都是同一个,不会因为您在打坐中,就有什么不同
所以,如果平常生活中容易与人吵架,或看到美女就受不了,
或受不了病苦,或为了生活和钱财苦闷烦恼
或睡梦中总是做恶梦或淫梦,无法超越降服
如果是上述这种情况,这样就算打坐中,或临命终,或中阴状态
其实还是一样的结果,仍然无法超越各种妄想执着,因为心是同一个
所以,禅定是日常生活中任何时刻都可以练习的,
行住坐卧,睡梦打坐,病苦或临命终或中阴都行
因为这是心的清净定力,症结不在于表相
末学自己的实修体会
以光明心法+念佛或持咒心
这样不论是日常生活任何事情
或洗冷水澡或睡觉或打坐或拜佛
都是修禅定很棒的方法
——[问答]打坐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3 13:3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3 13:47 编辑

一乘 ~ 深密解脱经(用时 2 小时 以上)

==============================

深密解脱经~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本经另一译本 解深密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经文] --

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说。声闻乘大乘是为一乘。


世尊。何意作如是说。


[末学解说]

观世自在(观世音菩萨的别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菩萨对佛陀说:

世尊。如世尊所说。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大乘(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是为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

注解:
【观世自在】:观世音菩萨的别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大乘】:梵语摩诃衍,译作大乘。大,简小之称。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佛言:

观世自在。我声闻乘中说种种法。所谓五阴。内六入。外六入。


如是等我说彼法界一味。而彼声闻不能觉知。是故我说有种种乘。

观世自在。如有众生闻说如是分别执着。彼人不知一乘之体。取种种乘而证彼法。异异而取迭共诤论。
我意如是。应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种种诸法相  我依一理说 

 生于下劣解  我说名[二乘](附注:[声闻乘][缘觉乘]) 
 如闻声分别  而不知彼义 
 故诸乘相违  憍慢众生诤 
 知诸地妙相  及诸愿生处 
 此胜相对治  我说是[大乘]

[末学解说]

佛陀说:

观世自在(观世音菩萨的别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我声闻乘(谓声闻之人,闻佛声教,修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声闻乘)中说的种种法。就是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内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外六入。

如这些,便是我所说彼法界一味(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而彼声闻不能觉知。所以我说有种种乘(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观世自在。比如有众生闻说如是而分别执着。彼人不知道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之体。取种种乘(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而证彼教法。因各个不同教法而取,从而一同产生了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相讥毁而起,或因有无等见彼此执着而起,皆由未离欲界贪嗔痴惑,坚执缚着;更相发忿,而起斗诤,兴种种论,故名诤论)。

我表达的意思就是这样。应当了知明白。

这时,世尊说出偈言。

 种种诸法相(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  我依一理(谓诸法皆同于一理。宇宙一切诸理,无始无终,不增不减,同一平等,故称一理。又理性融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原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呼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是则世间、出世间法皆不外此一理)演说 

 生于下劣(谓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的次第来解义  我说这种名为[二乘](见下方注解) 

 如通过闻声进行分别  而不知彼义理 

 就会令诸乘(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相违背  产生憍慢令众生诤论

 了知诸地之妙相  以及诸愿之生处 

 此胜相能够对治  我说这才是[大乘](乘,运载之义。灰身灭智,求空寂之涅槃之教为小乘,开一切智之教曰大乘

注解:
【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味】:(术语)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名为一味。”深密经四曰:“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三藏法数四曰:“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三教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相讥毁而起,或因有无等见彼此执着而起,皆由未离欲界贪嗔痴惑,坚执缚着;更相发忿,而起斗诤,兴种种论,故名诤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相】:(术语)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又】法相宗之略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理】:谓诸法皆同于一理。宇宙一切诸理,无始无终,不增不减,同一平等,故称一理。又理性融摄,其大无外;诸法虽殊,理原是一。理虽是一,而能统贯诸法;诸法虽殊,莫不本呼一理。事理融通,法法无碍,是则世间、出世间法皆不外此一理。法华文句记卷六中(大三四·二六三上):“由一理故,遍通一切。”p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下劣】:谓饮酒之人,威仪不整,动止轻薄,人所贱恶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二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 [经文] --

尔时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
世尊。[深密解脱修多罗]中。此法门者名为何等。云何奉持。

佛告观世自在菩萨言:
观世自在。此修多罗名[地波罗蜜了义法门]。汝今应当如是受持。

说此地波罗蜜了义经时。七万五千菩萨得[大乘光明三昧]。

[末学解说]

这时,观世自在菩萨对佛陀说:
世尊。[深密解脱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中。此法门者名为什么?如何奉持呢。

佛陀告诉观世自在菩萨说:
观世自在。此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名[地波罗蜜了义法门]。你现今应当如是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

演说此地波罗蜜(即菩萨于“十地”阶位所修波罗蜜行之檀、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凡修行圆满此地波罗蜜,即证佛果)了义经(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时。七万五千菩萨证得[大乘光明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注解: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地波罗蜜】:即菩萨于“十地”阶位所修波罗蜜行之檀、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凡修行圆满此地波罗蜜,即证佛果。(大日经疏卷一)p2309 FROM:【佛光大辞典】

【了义经】: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光明定】:成唯识论九卷十六页云: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关于[一门深入]
所谓的[一门深入]绝对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利用广大的资源来成就专业和专门
就像[金字塔],要建设到顶端,那要有稳固庞大的基础才行
就像一个企业的老板,一定要有弘观的国际观,才能站稳在世界潮流之中

学佛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心量小,就可能只是一门专业领域的小职员,就是佛法上的自了汉
如果我们心量大,就可能成为有社会和国际影响力的大老板,成为佛法上普渡众生的大菩萨

如果没有深入经藏,明白各种基础佛法知识和基础实修方法,又如何帮助我们通达诸经和深入实修呢?
所以佛陀才会讲的那么多佛经,因为每一本佛经都是我们自己成佛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所以,
所谓的[一门深入],这一门就是[佛门]
想深入[佛门],那就要遵行佛陀的教导~[深入经藏]与[法门无量誓愿学]


若非如此,大家想想,您由一本经能通达诸经吗?
您光由一本佛经就能知道各种经藏中该遵守的各种戒律吗?
您光由一本佛经就能知道该如何学习各种三昧禅定吗?
您光由一本佛经就能明白佛经中的甚深智慧和修法吗?
您光由一本佛经就能知道不同佛菩萨的名号和本愿功德吗?
您由一本[阿弥陀经]能知道[八关斋戒]的戒条和实修内容吗?
能知道[药师经]上的本愿功德吗?能知道[善财53参]吗?能知道[普贤十大愿]吗?
如果可以,那佛陀就不用讲那么多佛经

就像光读小学课本能懂大学课程吗?
其实,我们在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广泛的阅读和思维以及学习
这样才能触类旁通,让自己对[专业]或[专门]有更圆满的体会和了解
学佛更是如此,要有广大的心量和学习,才能成就佛果

谈到[一门深入],其实这是以[方法]上来说,
不过许多人弄错了意思,把[一门]变成所学的东西只能一种,其实这是天大的错误

[一门深入]一词来自[楞严经]
在[楞严经]上说这一门是指[根门],[根]就是[六根]
意思是说:可以选择由六根的任何一根来当作修行中专注破除执障的一种方法
所谓[一门深入]只是说您可以选择除执修定的一个方法
而不是要您不要学习种种经藏和佛法知识以及菩萨万行


所以初学者一开始可以选定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就如同[圆觉经]上讲的25种观修法,初学者可以选择自己容易契入的
但是熟练后,就可以学习其他方法,逐渐落实法门无量誓愿学,落实菩萨道,法法圆通
这样日后才能随时依照众生次第而以不同方法来帮助和解救众生


举例来说
就像我们吃饭可以选择拿筷子或刀叉或用手抓
您可以选定一种方法,这就是[楞严经]上讲的[一门]
但是这不是说您只吃一种菜或只吃饭
拿筷子或刀叉,这只是学习过程的方法,就像吃饭时选择的一种进行的方法
而吃饭当然要吃各种食物,营养才会均衡,才能有好的成长和发育

学佛也是如此,[一门]的道理是指方法上而不是只能吃一种食物
这点大家要弄清楚,才不会错解经义,造成万世佛冤

又如同穿衣服一样,难道小时候的衣服能一直穿到长大?!
我们从小到大,会随着年龄增长和成长发育而换不同大小的衣服
甚至进入社会工作之后,也会随着场合而改变衣服样式
学佛也是如此,自修时期会随着修行次第增上而改变法门
就算表法相同,心法心要也必定随次第而改变
行菩萨道阶段,也会随着普渡众生的方便而换不同的方便法门
菩萨修行从初地到十地也必定要学习菩萨万行


所以千万不要狭隘的错解了[一门深入]
既然入佛门,当知法门无量,万法唯心,切勿以少为足,画地自限

总而言之
其实[一门深入]只是就方法上来说,并不是全部
如果把[一门深入]当作全部,那其实是障碍了自己,遮蔽了自己

就像爬山,您可能需要一支拐杖来当作攀爬的辅助工具,有人则可能喜欢用绳索,或有人干脆开车
这就是所谓的[一门],它只是一种达成目的过程中的方法和工具,它不是你真正要获得的东西
这些方法和工具只是用来帮助您学习成长,增上定力和智慧

就像上山的过程,您会有不同的视野,会看到很多东西,会学到很多东西,会增广您的见闻和智慧
但是,如果您只是专注在拐杖或绳索上,那您将浪费山上的一切
因为您弄错了方向和目的,弄错了应该关注的焦点

就像有许多人到了风景区,却忙着拍照,却没有好好放松心情欣赏风景
这就弄错了方向和目的,浪费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学佛也是如此,那个[门]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反观自照,增上智慧
而不是死敲[门],就像死敲木鱼一样

就像之前说过的,吃饭的时候您可以选择用筷子或刀叉或汤匙
但是目的是为了吃饭,要营养均衡,而不是专注在筷子或刀叉上

所以,学佛应该藉着这个[门],这个拐杖或绳索,好好的在上山过程中综观一切体会一切
透过这一门(拐杖或绳索)的帮助,逐渐[深入经藏],这样才能[智慧如海]——辨析:[一门深入][一经通,一切经通][夹杂]
一门深入,就是佛弟子常困惑或分别执着的一个问题
有些佛弟子们开始分别,一门是哪个门,,认为自己一门深入,而无视其他法门
甚至否定其他门,,只赞扬自己的法门,,
众生愚痴,,,当知都是佛陀教法,,切勿随意论谤,,免堕恶道

如果是真正愿意荷担如来家业的佛子,,何不,念佛,与,深入经藏,都好好实行呢
——[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
真正的修行,在方法上,可以先单纯,但是在见解知见上,必须要求正确和深入,所以必须深入经藏
方法上可先单纯,这是指修定方面,因为修行如果没有戒行和定力做支持,单靠「闻慧」很容易就破功
所以,在定力修持上,可以先念佛或持咒或诵经,而且单就一佛名或一咒或一经
所以,「一佛名或一咒或一经」,这是指初学者在「定力」修持上,而不是指「知见」只摄略一两本佛经

就像,我们在世俗的任何学习,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可以先只用「母语」来学习各种知识,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学习
「母语」就是学习世俗知识的基础支撑,就像刚刚讲的定力,修行上,初学者也要有基础定力,来深入修行
而各种知识,就像各种经论一样,就像我们依靠母语学习各种知识,我们依靠一种定力修行而一样可以深入学习佛法正知见
而且,逐渐深入修行后,就要学习无量法门和各种三昧观行,就像我们可能学其他语言
所以,不是指不用深入经藏,不是只有读一两本经就好,就像世俗中,我们也不可能读一两本书就懂一切
——[辨析]修行知道越少越好,只须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不必广研经论!?

二、为何佛陀要讲解各种法门呢?
佛陀在各种不同佛经中讲解各种法门或道理,就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器、心量、因缘、次第的众生
让众生都能随顺自己的根器、次第、心量、因缘,而做适当的修行,然后再随各自精进的情况而逐渐提升
所以,面对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学习以佛陀所教导的智慧和观念知见去思考,就能逐渐开解与开悟
更能因此站在适当的高度,学习来开解众生、普渡众生,逐渐和佛陀有一样高度的圆满智慧
——以「法性原理」来看「夹杂」与「杂行」
必须深入经藏和佛法,明白「法性」和「众生性」,
这样才能以「无量法门」普渡「无量众生」,也才能成佛
因为明白众生心、性、欲,所以,就见解和法门上来说,肯定是不会少的
——[辨析]修行知道越少越好,只须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不必广研经论!?
不同修行次第,解说佛法就不太相同
一般众生执着于[有],我执深重,
所以用许多表法为方便善巧来引导众生,逐渐教导因果报应,行善断恶,
之后根据其根器
有的逐渐教导[不净][无常][苦][空](小乘空义)的小乘法
有的引导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普渡众生,自利利他
最后又以[空][有]不着,引入实相义不二法,
又能以[妙法莲华经]行[方便波罗蜜]普渡众生,故称为圆,真正空有不二
——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三、为何佛陀又讲唯一佛乘法呢?
佛陀所有说法只有说一义,,就是要众生能入实相
但是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产生无量义(详见,无量义经)
不是法有问题或是法有分别,,而是众生的分别执着
佛度众生依然有方便法,有五乘法,有三乘法,有二乘法,有唯一佛乘法
这种法法的分别,其实是智慧尚未通达的众生才会存在这种问题
初学者不明白方便,,小乘不明白大乘,罗汉和菩萨不能明白诸佛的究竟实相
——[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

四、不要「执一非余」
如果堕入争执,而犯了「华严经」中所说的「执一非余」(执著一种法门、方法或说法,而否定其他修行方法与说法)
那反而可能不仅障碍了自己(心量与智慧因此而局限,难以深入甚深智慧与妙行),也误导了他人,不可不慎!
就像有人能担十斤,有人则能担百斤,佛法也因此随顺众生次第而有不同法门(这也是「普贤十愿」)

所以,不论是一般凡夫重罪众生,或累世修行的菩萨行者,或学习菩萨万行的初发心菩萨行者
都有各自的方法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或甚至十方净土
而这些原理与相貌,只要佛弟子逐渐深入经藏与修行,就能逐渐明白
而且,在行菩萨道的过程,能随顺众生次第,引导适当的修行法门

例如:初学者学习一切善法,断恶修善,
或学习基础佛法知识,或比较简单容易学习的基础佛经(例如:十善业道经、地藏经)
这些都是可以的,都是助行、正行,都能增长善根与正知见(世俗的妄念与邪见才是修行中真正的夹杂)
如同小学、中学到大学,初学者要学的当然很多,不过,只要按部就班学习和落实即可
——以「法性原理」来看「夹杂」与「杂行」
至于文字上您要如何拆解,只要符合实相义都是可以的
同样一个句子可以拆成几种白话,但是都符合实相义
因为中国文字很奥妙,拆前拆后都可以
这在禅宗公案都有

另外,这只是文字解,就算初学者意思懂了
这和实修还是天差地远, 这只要反观自己对财色名食睡的欲望就明白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过或者了解这种实义,就已经实证
另外还有一种人不能真正明白实相义,堕入一切都空,
而不老实修行破除自己种种贪着,也不普渡众生,这都是出问题的


所以,大般涅槃经上说根器如果不符合,这些经文可能成为毒药
所以在此提醒您

修行要符合根器,若有困难,无法明白,切勿毁谤深法,最好先修忏悔
——[问题解答] 请教: 无量义经~如何解释: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对[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等,众生的种种分别执着
其实佛在经中也讲众生要念佛,,要一门深入,,但是这不是教你不要吃饭,一切事情都不干,,因为佛也讲广读大乘,,深入经藏
如果是一切事情都不干,,那是属于特别的闭关,,佛经上有设定期限,,例如,圆觉经的三净观,和,[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的念一切佛现前三昧
这种闭关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注:例如三个七天)诸行无犯而且成就一些瑞相,,就像成就楞严道场的闭关,,也是如此,稍有过失,就会失败,,修三昧没有瑞相,也不算成功

这和一般人众业缠身心不清净的念佛是两回事,,当然,如果您能舍离一切俗世,专心念佛,这样当然很好

另外,,佛陀在种种佛经上告诉我们要读诵受持为人演说,,难道都不用学了吗,不用说了吗,,
都可以丢了,,留一本就好了,,因为一经通经经通,,是这样吗,,所以不要再打迷糊仗了
我们自己如果没弄清楚,,也别误导众生呢

对于众生的种种疑惑和错误知见,要能发愿去破除,,为众生解惑,,搞清楚方便和究竟,,这样就能成就妙观察
智——[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

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许多修行上的初学者,或心量狭隘的修行者,总是喜欢询问或寻求最简单容易的法门
其实,烦恼无尽,法门当然就无量,烦恼不同,对治的法门就不同,烦恼有深浅,法门当然也有深浅
所以,哪来一个最简单容易又能对治一切众生一切烦恼和不同深浅的究竟法门呢?
就算有这种法门,或一般人以为就是「念佛法门」,但是,其实,就算是法门的表相表法相同,
但是实修过程中,随着修行者次第深浅的不同,其中法门的心法和深浅次第也是不同的
必定会随着修行者的根器因缘和次第,而存在不同的根本心法,或甚至表法的
所以,同样是「念佛」,有「持名」,或「忆念」,或「观相」,或「观想」,或「实相」等种种不同方法和心法
又例如:不同佛菩萨虽有各自本愿和法门,但是,对于不同众生和烦恼以及一切法和法性原理都是能通达的,所以能普渡众生
因此,如果真正想成佛,那么必定要明白一切众生性和烦恼,就要明白一切法和法性,
那么就要发起「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应该再有所排斥
——「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9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2 12:5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2 13:08 编辑

如何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无过失,而能往生净土?(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维摩诘所说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经文] --

维摩诘言:

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是为八。」

[末学解说]

维摩诘(菩萨名。略云维摩。其义为净名。净者清净无垢之谓。名者名声远布之谓)说:

「菩萨成就八种法,能于此世界行菩萨道而没有过失,往生于净土(圣人所住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五浊的垢染,所以叫做“净土”)。是哪八种法呢?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众生而不望其报恩;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所作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全部予以布施;

平等心待众生,谦和卑下没有障碍;

对于诸菩萨,能视之如佛陀;

对所未闻的经典,能闻之不疑;

能不与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而相违背;

不嫉妒彼供养,不抬高自己的利益,而于其中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其心;

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讼他人的短处,持之以恒以一心(专心一意)求取种种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就是这八种法。」

注解:

【维摩诘】:(人名)菩萨名。略云维摩。其义为净名。净者清净无垢之谓。名者名声远布之谓。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即以此菩萨之名为其名字也。(参见:维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法】:1、又名八风。(参见:八风)  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指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之八法。教者,即佛所说之教法;理者,即教所诠之谛理;智者,即行人所发之观解;断者,即真智所断之烦恼;行者,即学者所修之行法;位者,即次第趣入之位次;因者,即正感证果之因体;果者,即所证得之圣果。以上八者,称为“八法”,而一切之法门,皆不离此八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疮疣】:羽求切,结病也。《释名》曰“疣,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FROM:【祖庭事苑】

【净土】:圣人所住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五浊的垢染,所以叫做“净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恼】:(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要做发心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
我们是发心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这才是法界中最难得最珍贵的
而且,这才是突破六道轮回的根本因素

世俗的财富权势都脱离不了贪嗔痴,
在这污秽的娑婆世界,人心险恶,
财富和权势往往是斗争的根源,难以用在正途和良善上,
所以,追求或拥有财富和权势,往往就是六道轮回或堕入三恶道的的根本原因

因此,不用羡慕拥有那些引发罪恶的东西,更不要盲目追求
其实,人人都有更珍贵的本质,那就是佛性
一种原本就光明圆满,能超越世俗和轮回的本质
如果您发觉它善用它,让佛性流露和盈满,让生活中充满佛性的光辉
您就能超越世俗和轮回, 永远快乐自在的来去十方世界
——不追求高帅富,愿当生生世世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

二、如何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
因为众生无量,众生心无量,众生根器因缘造业都不同
所以有众生界有复杂的六道轮回现象
也因此行菩萨道要明白各种众生的因果现象和适应的修行法门
——[菩萨行者的清净平等心]理性的分析说明&不堕入对立和仇视
行菩萨道不容易,随时需要战战兢兢,随时观照自己的身心状态
并且要随时注意遣词用字是否犯了十恶业
以避免我们自己的习气让许多没有智慧的众生犯了贪嗔痴
而一并连佛法和佛子都一起毁谤了


再者,还要随时接受邪见众生诸魔眷属的毁谤和干扰
这都是增上三昧禅定和智慧观照的好时机
也是一般凡人不明白菩萨道行者伟大和困难的地方


论说别人容易,自己行道困难
真行道者真智慧,好争论者多愚痴
——[略说]网路弘法行菩萨道的考验
佛弟子修行[菩萨道],
不论家人信不信佛,都不应该讨厌家人
不论众生信不信佛,或信不信受自己的修行
都应该以[四摄法]摄取家人和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让众生成为自己的[修行眷属][佛法眷属],缔结累世善缘,以便让众生能对佛法生信实修而不退转
不过在您还没达到[法华经][安乐行品]讲的[四个安乐行]之前
还是应该先遵守[第一安乐行]中的~远离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接触邪见而堕落——[华严经]行菩萨道应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摄取一切众生成为眷属
修持[菩萨道]是很奥妙的,
菩萨道的修持是靠发起大乘心,所以任何地方都能行菩萨道,
就看您自己能不能有智慧利用当下的种种缘分(不管好坏),转念而发起大乘心
如果心态正确的,您就会知道正确的方法,自己就会知道该做些什么
心态正确了,佛菩萨就会暗中加持您,增上您的修行,也会改变您的环境和家人
您就能够逐渐体会到佛菩萨的用心,和心法实修的重要
这样您会更了解[[感恩心]],更了解心法
也更感恩佛菩萨和一切众生

菩萨道的方法很多,[四无量心],[四弘愿],[六度波罗蜜],[四摄法]
这些您都要尽量逐渐去了解修持和体会,这样您就能逐渐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您感觉到这些都很困难,那就多[拜忏],多向佛菩萨[忏悔]哭诉吧
能每天不断忏悔的人,就能逐渐消业,佛菩萨也会可怜他的
这也是实修[忏悔心]的过程

再者,也因为自己体会到这些都很困难,当然对其他众生也很困难
所以就更能[体谅]众生啊!怎么还会怪罪众生呢?
(也因此末学能不断的为众生解释这些实修问题,因为末学知道这些对你们都很难
如果您能做到这些,您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慈悲,也会真心的感恩佛菩萨和众生)

因此,这样就会超越[忍辱心],就不用因为强加忍辱而感到痛苦了
所以[大乘心]和[心法]的修持可以超越[苦]和[忍辱]的——[心法实修-转念]菩萨行者,不论遇到逆缘或顺缘都是好缘,心念一转,就能发起[感恩心]
"先发大愿,先构思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蓝图,先学习付出"
这种处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行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困境
因为佛菩萨会根据众生的愿力,而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不能真正发起大愿和落实菩萨道的人,只好让因果业报去磨难这些人
直到他们慢慢明白~"慈悲愿力才能改变苦报的因果业力"

所以,1[放下虚幻的人生执着],以及2[发起无上的光明愿力]
这才能真正解脱困苦,不然若是为了生活的困难,这容易迷上加迷
先是苦迷,后来改变了有钱了是乐迷,轮回不已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这样才能快速的转变旧业,从黑暗转为光明——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三、如何做真正的菩萨行者?
真正的菩萨行者有深空的智慧,但是也有普渡众生的方便
可以运用佛经上佛说的消除非人附体干扰的方法
让这些人对佛法生起信心,逐渐退除附体干扰
然后才逐渐学习甚深佛法,而不是将之拒在门外

谈空大家都会谈,但是几个能有甚深定力的
没吃没喝或者病苦的时候能空掉吗? 自己难道对[财][色][名][食][睡]都能空吗?
自己难道对[女色][名利][财富][婚姻][事业][家庭][病苦]都没问题?都能空?都能见相非相?
有谁临命终不用靠[阿弥陀佛]接引的呢?
自己如果还做不到,就应该多同情众生的苦难,教导众生依靠佛力加持
毕竟要靠自己的定力和空性智慧来空掉这些苦难真的很难
就是因为业障深重,所以才受到非人干扰啊
又如何要求这些人能空呢?
或者一开始就讲[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业重凡夫他们能明白吗?
所以还是依靠佛力才能解脱

我们自己如果没遇过非人干扰,
那是因为没有太重大的业障,或者自己没自觉
但是对于被干扰者,和非人,要有怨亲平等的慈悲
——真正的菩萨行者有深空的智慧,但是也有普渡众生的方便
实修念佛持咒超度,这是实修者必定要实修的基本功课,也是菩萨行者的必要发心
不仅能借此发露[慈悲心],还能破除[恐惧心],生起无量[光明心]——[实修超度]实修者的必修功课&菩萨行者的必要发心
1.不要怪罪众生,菩萨行者应该反省自己的不足,
为什么自己没有方便善巧和智慧威德力能劝化众生?

2.对于众生的愚痴应该不起烦恼,保持不二才能看清楚状况

3.能真正做到慈悲引导让众生不起恶念,这才是真慈悲,
而不是只会用言语讥讽或文字辩论,变成激怒众生的帮凶

关于这点,佛经上讲的很好,如下,但是大多数佛弟子没有依教奉行

行菩萨道该怎么讲话? 怎么净修口业?  ~ 华严经

4.由论坛上的种种现象就可以看出,
大多数人对于佛法只会嘴巴上说说,并没有依教奉行,
毕竟真能实修并不容易,自己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呢?
能明白这点,就会有谦卑心了,就不会诤论了
——[略说]真菩萨行者,不要怪罪众生
身为佛法的实修者更应该时常反观自照检讨自己
好好想我们平常生活中,是否以不好的心念或表情或举动,对待了周遭的亲友同事和一切众生

如果我们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们,我们也不应该那样对待他们
如果我们是个修行人,那更应该随时反问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是否真正广结善缘,还是缔结恶缘而不自知

佛法就是心法,而心法就是像上面这样的心念法门
虽然许多人自称佛弟子,但是您真正学佛了吗?
您懂心法吗?您知道您的起心动念吗?您扩展您的心量了吗?
您能转化自己的凡夫心念契入佛法的清净光明氛围吗?并进而引导周遭的人融入光明吗?
——「佛门菩萨心法」:知众生心,知众生性
佛经上教导了很多方法,
诸如:五戒,十善,四谛,十二缘起观,八正道,37道品,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菩萨万行
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放生,施食....

如果没有实做实修,而还在哀怨或抱怨的,
这些佛法对您就是理论,您对佛法和因果就是还没有真正相信和深信


如果实做实修,佛法就是能解脱的法界真理,这些就能帮助众生自己解脱轮回
只有真正实修体会,才会真正深信不疑,不哀不怨
——[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陀在经上教导菩萨行者应该要学习[开悟]众生,就是让众生能[破迷开慧]
这种情况就像[布施],菩萨行者不断的布施众生
同样的,经上教导菩萨要不断运用各种机缘[开悟]众生,让众生[破迷显慧]
如何能做到究竟明白?
这重点在于发心,要发起最究竟根本的心,
就是毕竟成佛的决心,恢复佛性本体的真心
这样就能在修行过程中得到佛菩萨的引导,逐渐以本心看清世俗

这说来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如此而已
末法时期很多人都很高傲,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事实上,自己根本没有实修过,而且真的不懂
等到自己真正想实做,真正面临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就是自己根本没有心力和定力,也是佛菩萨给的最好教训
借此破除众生的贡高我慢,让众生真正发起惭愧忏悔心
所以此刻或此阶段,最好的修行就是拜忏,
透过自己猛然的错愕,明白自己的无知和不足,而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如果能深入心法,藉由[四正勤]增上增广,这样就会是个很好的修行
也就能尽快突破困境

这时期,一开始众生还是会怀疑自己真的那么不行吗?
大都还是不肯死心塌地的忏悔
所以会直到真正完全的发露忏悔才会消除重大业障
如果能把握时机,真心彻底发露,这样就能深入心法,重业轻报
但是如果还是不能放下脸面,这样就会变成分期付款,
对心法的体会就难以透彻,或根本无法体会
这就会变成要花比较久的时间才能通过这关卡
这就是所谓根器不同,也是我执和我慢坏事
最好藉由各种自己犯过的错误,深深的忏悔自己各种过失和贪瞋痴
若能以此次的震撼,真诚的忏悔自己的无知和我慢,这样会更快过关
若能因惭愧忏悔而哭泣落泪,最好增上[忏悔心],进而忏悔无始劫过失
跪拜忏悔,随[忏悔心]自然哭泣20-30分钟,深心忏尽,转发[勇猛心],断恶修善,
(这阶段是一定会大哭特哭的,如果没有这阶段,不算真忏,这可不是着悲魔,
这是真心佛前发露才会知道自己的卑微和过失,才会大哭流泪,实修过就会知道)
并发起[慈悲心]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决心,入[光明心法]观想佛菩萨和法界光明
自己佛性本体光明和诸佛法身以及法界光明融合,
再以此整体光明回向照耀苦难众生,皆得清净自在光明解脱
这样就是[心法实修惭愧忏悔心]的过程,最后以[光明心法回向]做结尾
——[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学佛或者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直乱冲,不是随着世俗团团转
这样很容易迷失本心,本末倒置

应该每天拨出时间,好好净心清净,安静思维
这样才能回归本来的愿心道路,才能找到真正恢复佛性的道路
只要能有清净心,就会有智慧,世俗的一切就会变的简单容易


学佛应该要先随时恢复自己的清净心,这样才有普渡众生的可能
这样的方向才会正确,才不会执着于表相

我们中国人都很喜欢金刚经,但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很难的,想想您现在是不是执着了呢
想要推广素食普渡众生就要有金刚心
真正有大菩萨的实力才能真正普渡众生

佛菩萨要度您,是度您的心
表相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转凡心为佛心

若是执着于表相,而迷失本心,那就本末倒置了

真正明白本心的大菩萨才能有大作为——[浅谈]真正明白本心的大菩萨才能有大作为

相关学习
如何修学菩萨道? ~ 瑜伽师地论

何谓[菩萨出家]?  ~  大庄严法门经

大菩萨为什么示现出家~ 华严经离世间品

行菩萨道,有四种[善知识][善等侣]和四种[恶知识][恶等侣] ~ 大宝积经

行菩萨道,有四种[败坏之相][善顺之相],四种[错谬][正道] ~ 大宝积经

行菩萨道,四种[退失]和[不退]菩提心,[增长]或 [减损]善法的方法~大宝积经

行菩萨道,如何学习大宝积经?如何快速圆满佛道? ~ 大宝积经

[新发意菩萨]如何次第修行?应学[六波罗蜜]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初学菩萨道的佛弟子,不该接触小乘人和小乘经论~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真假菩萨]] 什么叫[假名菩萨]? [实义菩萨]? ~ 优婆塞戒经

末法时期为什么有人自称菩萨? ~ 大宝积经

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大宝积经

何谓[新学菩萨]和[久修菩萨]?  ~  维摩诘所说经

什么是[菩萨深重大悲]? [菩萨]和[大士]的区别 ~ 大悲莲华经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7:2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2-11 17:46 编辑

何处是道场?何谓道场? ~ 维摩诘所说经(用时 2 小时 以上)

==============================

金刚经科仪宝卷~

-- [经文] --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箇灵山塔  好去灵山塔下修

在家菩萨智非常  闹市丛中作道场
心地若能无罣碍  高山平地总西方

[末学解说]

佛就在灵山不用远求 灵山其实就在你的心头
人人都自己的灵山塔 都能够去灵山塔下修行

在家菩萨(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智慧非常 能在闹市丛中作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
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若能没有罣碍   高山平地任何地方都是西方净土

注解:
【在家菩萨】:(术语)如维摩居士不存梵仪而修佛道者。但受五戒八戒或十善戒。优婆塞戒经三曰:“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场】: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地】:(术语)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心地观经八曰:“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楞严经二曰:“本元心地。”止观五上曰:“心定如地不可动。”大日经疏三曰:“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天台戒疏上曰:“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为心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维摩诘所说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玄奘译本"说无垢称经")
节录如下(附注:一一当下皆是道场)


-- [经文] --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


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末学解说]

『直心(正直而无谄曲的心)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没有虚假的缘故;

发心修行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成就事业(末学理解为佛法事业的缘故

深心(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增益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的缘故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没有错谬的缘故

布施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没有希望报恩的缘故

持戒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得愿具足的缘故

忍辱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对于诸众生心无挂碍的缘故

精进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不懈怠退转的缘故

禅定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心调和柔顺的缘故

智慧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现见(言现见者。谓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于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名现见)诸法的缘故

慈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平等众生的缘故

悲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忍受疲苦的缘故

喜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欢悦乐法的缘故

舍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憎爱(憎怨爱亲也)断离的缘故

神通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成就六通(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的缘故

解脱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背舍(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的缘故

方便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教化众生的缘故

四摄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摄受众生的缘故

多闻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如闻修行的缘故

伏心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正观(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诸法的缘故

三十七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舍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的缘故

谛(真实不虚的道理的意思)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不欺诳世间的缘故

缘起(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的缘故

诸烦恼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了知如实(真如实相的简称的缘故

众生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了知无我(无有实我的缘故

一切法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能了知诸法空(诸法缘起性空,为二空或三空之一。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执的缘故

降魔(降伏恶魔)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不倾动的缘故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无所趣向的缘故

师子吼((喻)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无所怖畏的缘故

力(机能、能力之意)、无畏(心中无所怖畏)、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即是道场,因为无诸过的缘故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无余碍的缘故

一念(极短的时间)知一切法即是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因为成就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的缘故

如是,善男子!

菩萨如果相应诸波罗蜜(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教化众生,种种有所作,举足下足,则应当知道皆从道场群众学道的场所来,住于佛法矣!』

注解:
【道场】: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直心】:正直而无谄曲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办事】:禅寺中从事杂务者之总称。如寮元、寮主、副寮、延寿堂主、净头、化主、园主、磨主、水头、炭头、庄主、监收等皆称之。(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列职杂务条、禅林象器笺职位门)p6316 FROM:【佛光大辞典】

【深心】:(术语)三心之一。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观无量寿经曰:“二者深心。”净影疏曰:“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心即是净土。”注曰:“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同菩萨品曰:“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又】谓凡夫迷之深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中略)方便力故而为说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现见】:言现见者。谓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于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名现见。
  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非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世尊正法可非现见。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于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佛正法名为现见。
  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于现法中。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名现见。
  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非现法中。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世尊正法。可非现见。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于现法中。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佛正法名为现见。
  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于现法中。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名现见。
  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非现法中。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世尊正法。可非现见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佛正法名为现见。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憎爱】:(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通】: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背舍】:即八背舍。(参见:八背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背舍】:(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观】:(术语)对于邪观之称。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又】离痴而见法,曰正观。无量寿经上曰:“正念正观。”同净影疏曰:“离痴见法,名为正观。”【又】三论宗多用正观中观之名。以八不名为中观,无得名为正观。三论玄义曰:“以无得正观为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谛】:真实不虚的道理的意思,如世俗虚妄的道理,叫做“俗谛”,涅槃寂静的道理就叫做“真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起】:(术语)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实】:真如实相的简称。(参见:真如实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空】:诸法缘起性空,为二空或三空之一。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降魔】:降伏恶魔。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师子吼】:(喻)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力】: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a^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罗蜜。(二)指思择力、修习力。(三)自力、他力。(四)指产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参见:二力)169、“十波罗蜜”449、“四力”1628)p321FROM:【佛光大辞典】

【无畏】:心中无所怖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共法】:梵语 a^veN!ika-buddha-dharma。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大般若经卷四一一、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六)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念】:(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波罗蜜】:(术语)Pa%ramita%,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广远,故云度无极也。若依别释,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释则三翻虽异,意同无别也。”大乘义章十二曰:“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中略)波罗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记十八曰:“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萨能到自乘所往圆满功德彼岸处故。”智度论十二曰:“问曰:云何名檀波罗蜜?答曰:檀义如上说。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复次此岸名悭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慧琳音义一曰:“播啰弭多,唐云彼岸到,今回文云到彼岸。”仁王经良贲疏上一曰:“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槃菩提即灭道谛而为彼岸。(中略)言蜜多者,梵语也。此具二义。离义到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差别
先说戒律,
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所以,任何修行都一定要先守戒.
如果没有以戒律为基础,修定就会出问题,就容易着魔.
这是因为一般人的贪嗔痴,如果没有先透过戒律来消除.
而直接学禅定,就容易因为错误知见(邪见)和贪嗔痴而陷入魔障,而召引外魔干扰或附体.
所以,戒律非常重要.

至于禅定,
想修禅定,依照佛经来说,一定要寻求阿兰若处,就是真正的清净地,这样才能排除干扰和障碍.

一般在家修行,因为世俗烦恼和干扰障碍很多,所以,世俗家中并不是真正的清净处.
例如:食衣住行,吃喝玩乐,财色名食睡,男女,电视..,生活中充斥各种诱惑.
又例如:工作,家庭,经济,儿女,病痛,灾难,各种争吵和烦恼.(出家则能减少掉大半,而且有正确的方法可排解)
所以,在家修行大都没有修禅定的条件,而且大部分人连戒律都没做好,基础也不足.
因此,如果急于修禅定,大都会陷入魔扰中,或着魔而变成外道或附佛外道.

所以,一般来说,出家人才有修禅定的条件和基础.
出家就必定要落实戒律,这样就俱足修禅定的基础.
出家能舍除一切世俗烦恼欲求和干扰障碍,所以,出家后才容易达成阿兰若处(清净地)这个条件.
而且,出家后由佛经中学习正确的观念和知见(这属于智慧),这样才能由正确的观念知见来学习正确的禅定.
所以,刚刚说,出家才容易具备学习禅定的各种条件和基础.

至于智慧,
不同佛经中的观念和知见,就是各种不同次第的智慧.
所以,智慧要由佛经中来获取,就是按照修行次第,逐渐深入广览群经.
不过,这对一般世俗人来说,因为工作家庭等种种人生烦恼,所以往往无法按照次第实修,无法深入经藏.
所以,如果能出家,在智慧的修持方面也是占很大优势的.

综合以上说明,可以看出:

相较下,在家修行则困难重重.
如果不是像[维摩诘居士]这种真正菩萨示现的大居士.
([居士]一词是不能随便乱用的,末法大都乱用,请自查佛学辞典)
一般的在家修行,大都变成只求往生净土,而不能在现世当下有更大的发心和进展.
这也是一般祖师劝在家佛弟子至少要求往生净土的原因,因为在家修行确实障碍多,容易退转.

所以,如果真想学佛成佛,就要落实戒定慧,而且最好能出家.
这样基础和条件才容易俱足,修行效果才会倍增,才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而且在求往生净土方面,福慧资粮也更充足,更容易达成.

虽然如此,不过现在末法时期,部分可能有许多变质的情况
所以,如果想出家,还是要慎选真正清净正信的佛门道场
而一般在家弟子,如果能就近建立清净正信的共修道场
那无疑也是末法对在家弟子的一大方便
——[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差别

二、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这只要发起正确的大乘发心就能圆满解决和众生的关系
一般人可能以为修行一定要抛家弃子或出家,或完全独处念佛诵经
因为心态上狭隘了,不知道生活点滴都是修行,在于当下正念
所以,对于家人,或生活,或工作,或同事,或其他众生,就会格格不入
而总以为那些是障碍,不知道一切都是助缘


其实大乘修行,连常见的外道或非人干扰或魔扰,或苦报或逆缘,一切都是成就我们的助缘
只要心念思维一开阔,反而能增上修行次第

若是心念心量一缩小封闭,那就可能成了小乘的发心了
所以大小乘的差异就在于发心,在于心量开阔的不同,所以智慧不同
因此,菩萨以慈悲智慧胜


让我们想想,菩萨中示现出家的有几个呢
一般熟悉的菩萨中大概只有[地藏菩萨]吧,
其他[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维摩诘][弥勒](不是讲布袋和尚喔)....
都是示现没有剃头的在家相
这是因为菩萨是以普渡众生为发心

除非您今生选择不结婚,或出家修行[小乘解脱道]
不然,修行[大乘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而且应该以入世度化众生为修行
(另外关于大乘出家,请参考后面补充说明)

尤其您今天是个在家居士,
就要做好身为人父人夫的责任(请参考[优婆塞戒经]和其他经典,以及后面补充说明)
因此,
只要调整好正确的发心,心量放宽,不要把家人和众生当作负担
这样就能快乐的学佛,也才能真正落实[菩萨道]

因为[菩萨行者]是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四摄法]和[六度万行]为法门
菩萨行者发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大乘舍心是指不执着和不二,不是指舍离众生),因此对众生不离不弃
然后以[四摄法]摄受众生(详见后面补充说明)
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修行
家人就是我们可以练习落实菩萨道的最小单位
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劝化改善,那又怎能说是在修行呢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心念一宽,您就会有不同的视野,
您就会看见光明的方向
就会明白随处都能修行,随时都是在修行
因为大乘修行侧重心法心要的当下落实,这才是真正的摄心
——[问答]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如何在家人工作和修持间得到平衡圆满?
超越的方法有三种,就是戒定慧
[戒]就是避免接触各种让我们起贪瞋痴的因缘,这样就能避免造恶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定力和智慧,所以先要戒除各种犯恶的机会
[定]就是运用观照能力保持定力,不堕入凡夫思维习气当中
通常的方式就是运用念佛持咒和心法观照来保持正观正念
[慧]就是由佛经的义理和心法次第修持,逐渐让我们真心体会正智
1.例如:以惭愧忏悔心的心法修持来说
由心法修持的惭愧忏悔心,藉由感动的案例,运用[四正勤]增广
然后思维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能真正发起,而逐渐深心明白惭愧忏悔心
能真正将心比心,这样就会有谦卑心和感恩心,对众生就会有同情心同理心
这样自然我们对于各种现象就不会起贪瞋痴
2.又例如:以[实相觉照心]来说,
对于法界实相的明白,就会深入不二心,就不会对各种事相起执着
修行就是要自己做了才会真正知道,
要自己透过[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来和佛菩萨光明相应,而降服忧虑和烦恼
然后发起同体大悲的精神,透过自己实修体验,教导众生一起学佛脱离苦难
这样实修才会懂得[惭愧]和[忏悔],才会懂得[谦卑]和[感恩]
也才会真正得到[法喜]和[清净],真正体会[光明]和[自在]
以[戒]力来约束自己不要犯贪瞋痴,以[四正勤]断除恶念,增广善念
以[定]力来让自己随时保持正观禅定清净自在
以[慧]力来让自己随时思维正法觉照实相破除世俗虚妄
这些都是要平常就要
1. 遵守戒律,以增上戒力
2. 定课实修,来增上定力
3. 阅读思维佛经法义,来破除执着和迷惑,以增上智慧
例如佛经上时常提到
1.世俗虚妄,我们何必和众生一般见识,人生短短几十年,
应该护念自己的心念才对,这样才能解脱轮回
2.如果我们和众生执着争执结恶缘,这样不仅自己无法突破凡夫心
更无法普渡众生,如何行菩萨道成佛呢?又如何解救亲人和众生呢?
我们如果能经常思维这些道理,就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凡夫的思维和执着
所以,
别人不做的事情,由自己来做,这就是[承担力],
这样可以避免争执和结恶缘,这就是[包容力]
由自己的刻苦耐劳,最后可以引发众生善心而和自己同事,这就是[摄受力]
自己又可以借此机会实修学习佛法,在平凡中见真实,这就是[实践力]
这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学习菩萨道的方法
[真修行],就能藉由生活上平凡的事情,来圆满成就菩萨道——[实修案例]在家精进实修21天实例问答(上集:1-10天)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主题

5476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991

[精进勋章]

9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4:38:4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用时 2 小时 以上)

==============================

维摩诘所说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经文] --

维摩诘言: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末学解说]

维摩诘(菩萨名。略云维摩。其义为净名。净者清净无垢之谓。名者名声远布之谓)说道:

此娑婆国土中的菩萨(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有情识者]),对种种众生,救他人苦之心广大坚固,所言所行诚实质直。

然而娑婆国土的菩萨在这一世修行给予众生的丰足利益,要超过在其他国土百千劫(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的修行。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有十种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是种种其余净土中所没有的,是哪十种呢?

以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摄贫穷;

以净戒(清净之戒行也)摄毁禁;

以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摄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

以精进(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摄懈怠(懒惰);

以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摄乱意;

以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摄愚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

说除难法度(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八难(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新作北拘卢洲),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者;

以大乘法(菩萨所修的道法)度乐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者;

以诸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济度无德者;

常以四摄(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成就众生;

这些即为十种善法。」

注解:
【维摩诘】:(人名)菩萨名。略云维摩。其义为净名。净者清净无垢之谓。名者名声远布之谓。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即以此菩萨之名为其名字也。(参见:维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悲】:
(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娑婆世界】:
刹土无量,名称亦可无量。若就释尊应化本生刹土而言,则所谓娑婆世界也。娑婆又作沙诃,堪忍之义,故译作忍土。此界众生,甚能堪忍,故名。又作杂恶杂会者,谓三恶五趣杂会也。娑婆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是一佛摄化之境土也。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善法】: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施】:(术语)梵语曰檀那Da%na,译为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周语曰:“享祀时至,布施优裕。”文子自然篇曰:“为惠者布施也。”庄子外物篇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韩非显学篇曰:“上征敛于富人,而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淮南子道应训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又齐俗训曰:“为义者,布施而德。”论衡定贤篇曰:“使谷食如水火,虽贪吝之人,越境而布施矣。”法界次第曰:“檀那秦言布施。”无量寿经曰:“布恩施惠。”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己惠人目之为施。”维摩经佛国品曰:“布施是菩萨净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忍辱】:(术语)梵语羼提Ks!a%nti,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注“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嗔忿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精进】:(术语)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法中善心所之一。勇猛修善法,断恶法之心作用也。唯识论六曰:“勤谓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辅行二曰:“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慈恩上生经疏下曰:“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华严大疏五曰:“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维摩经佛国品曰:“精进是菩萨净土。”案汉书,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注:精明而进趣也。此为精进二字之出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懈怠】:懒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定】:<一>禅,为梵语 dhya^na 之音译;定,为梵语 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 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见:定)3171、“禅”6451)
 <二>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参见:坐禅)2838)p6463 FROM:【佛光大辞典】

【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愚痴】:(术语)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译曰痴。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八十六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闇惑名痴。”华严大疏钞二十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度】:(杂语)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无量寿经下曰:“都无义理,不顺法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难】:(名数)谓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新作北拘卢洲),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维摩经方便品曰:“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途八难。”同天台疏三曰:“言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净心诫观法曰:“四百四病以夜食为本,三途八难以女人为本。”大乘义章八末广说其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乘法】:菩萨所修的道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摄法】:(名数)一布施摄。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我受道也。二爱语摄。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三利行摄。谓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由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也。四同事摄。谓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也。仁王经中曰:“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成就】:<一>梵语 samanva^gama,巴利语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乃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然有部之论师亦有持异说者。于俱舍论卷四载,“成就”与“获”均属于“得”之一种。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称为获;已得而至今相续不失,则称为成就。然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七则以得、获、成就等三者异声而同义。另据同论卷一六二载,得与成就之差别有“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初得而得名得,得已不断名成就”等七说。(顺正理论卷十二、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见:得)4548)
  <二>梵语 sam!panna,巴利语同。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宝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谓成就。或为完成志愿之意。密教以此为悉地(梵 sidhi)之意译。(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经、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阿弥陀经、俱舍论卷四)
  <三>即印度名著 Sa^dhaN!a^。本书之副题为 Realization of Life(生命之实现)。近代印度文学家、思想家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撰。系辑录其于一九一三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多次之演讲稿而成书。本书内容包括有:个人与宇宙之关系、灵魂之意识、恶之问题、自之我问题、美之实现、无限者之实现等八篇。主要阐示:(一)西方都市文化产生“他”与“我”、人与自然之对立;而印度文化则产生人与自然融合一体之意识。现象界虽然呈现千形百状,然真理唯有一个;吾人只要体悟其一,即悟一切。(二)人生之悲剧,系由于以有限之条件,欲升达无限世界之结果,故须实践奥义书中“舍离一切乃可获得一切”之真理;佛陀所说之舍弃自我,即如油灯之舍油而照明;所谓解脱,无非是从无知与贪欲之中脱离而出。文中充满复兴印度精神之热情与理论。FROM:【佛光大辞典】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关于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二、娑婆世界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娑婆世界中修行不易,
但若能一念乃至十念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无非是个最方便最容易的选择虽然如此,
但若能在娑婆中学习破除虚妄而见性,
无论在修行次第和成就速度或往生净土的品位,自非一般行者可比拟
由经上可知,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证例
—— [众生平等]和[怨亲平等]
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这点可能大大出乎一般凡夫众生的意料之外(因为一般众生都怕修行退转而求生净土)
而正因众生的凡夫性,当然无法深入经藏阅读和实修,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这点,这就是常说的原理和相貌的道理,性相的原理
—— 辨析:自力?他力?

三、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四、所以在娑婆世界中,应当
以正面的心念,感恩[娑婆世界]和[一切众生]给您的考验
提升清净心光明心,体验不二法,光明不思议,当下即净土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在累世六道轮回中,多数的时间(劫就是时间单位)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苦
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和机会,才有可能回到人道中投胎,成为人身
也因此应该把握成为人的时候,这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学习佛陀所留下的经典,才能因此而修行解脱轮回之苦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只有非常少数的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在[不净土](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
并且发愿在秽土中成佛,让众生有机会在五浊恶世中见佛
佛说这样的菩萨才叫做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大士),才真正叫做大悲菩萨,
这也就是大悲莲华经称为大悲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就是如此,读过此经才会真正明白释迦牟尼佛的大悲
也才会真正对本师释迦牟尼佛五体投地,令佛弟子感受到佛恩的深刻
——什么是[菩萨深重大悲]?[菩萨]和[大士]的区别~大悲莲华经

五、关于这段佛经(感恩净慧师兄分享

刚开始是介绍维摩诘居士入定后,看到有一个佛国净土名为「众香国」,那里有一尊佛名为「香积如来」
若和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来相比的话,众香国的香气是属于第一名的
众香国,国如其名,所有的一切都是以香来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所以此佛国的特色就是以香著名的

接着,维摩诘居士派遣化身使者去众香国向香积如来顶礼问安,也从众香国请了一些香饭回来

在众香国的菩萨们看到这个化身使者,叹未曾有,从来不知道有娑婆世界,然后就开始对娑婆世界产生好奇

众香国的菩萨们在请示香积如来后,决定和化身使者一起回到娑婆世界来拜访维摩诘居士和诸菩萨们

就这样,众香国的菩萨们来到了维摩诘居士这里,这两方的菩萨们就开始进行文化交流了。。。

菩萨们都很好奇,就互问对方的国土是以什么方式来说法的

众香国的菩萨们说他们那边是以香来传法的

维摩诘居士说娑婆世界这里的众生刚强难化,因为这里众生的个性就是这样,所以这里的佛就只好说刚强之语来调伏这里的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让众生害怕而改恶习

众香国的菩萨听了后,对这里的佛和菩萨们十分赞叹,觉得真是了不起!  就说释迦牟尼佛早已圆满无所贫乏,然而却隐藏无量自在之力,屈下示现贫乏之相,只为来适应众生令众生获得度脱;而这里的菩萨也是不畏劳苦,以无量大悲来到娑婆世界,协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真的是很不容易呀!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是的,在娑婆世界的菩萨,对于救度众生的大悲心愿是非常坚固的,也如同您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在娑婆世界度脱众生真的很不容易,也因此,在这个娑婆世界用一生来行菩萨道,光是这样,就胜过在其他的佛国净土在百千劫这么长的时间里行菩萨道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可以来行菩萨道,这是在其他的佛国净土所没有的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29 20:00 , Processed in 0.1106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