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向心记录] 正向心记录、互动串帖

[复制链接]

172

主题

53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645

[精进勋章]

6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13 17:15 编辑

末学晚上有事,从单位回家时已经是晚上快9点了
回家的路上,狂风大作,刚刚把车停在路边,便下起了大雨

车子旁的边道上,有一男一女在树下躲雨,雨越下越大,两个人渐渐无处可躲
末学此时大声招呼他们,让其赶快上车躲雨,因为素不相识,两个人不好意思上车
随着大雨的猛烈之势,两人最终还是上车了

我们都觉得这么大的雨,可能是雷阵雨,应该不会下的太久,就在车里等着雨变小
过了许久,大雨依旧没有减弱的意思,末学便询问二人,是否要送他们回家,二人说已经很感谢了,不用了
又等了一会,雨还是不见小,末学再次询问二人,女子说就在旁边的小区,二人是遛弯来的,被堵在这里了
末学不等其答应,便发动车子将二人送至小区门口,此时的雨也逐渐变小了,二人很感慨的说还是好人多啊
神奇的是,当末学再次把车停好后,雨基本停了,一直到末学走回家,都没有淋到雨,回家后又继续下雨了

若是放到从前,这夜黑风高暴雨的情况,车停放的地方,人迹较少,二人中的男子也是个壮年之人
处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末学肯定是不会让他们上车的,但现在这种情况下末学没有一点担心和害怕
虽然是陌生人,末学也很安心的让其上车,并送他们回家,做完之后,很欢喜,觉得自己做了好事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演说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五观,分别是:
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
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
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
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
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其中【清净观】:
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从由上述情况便可以看出,自己与真正菩萨行者的差距在哪里,就是还不能做到:
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放下】【无相布施】相关内容

一、要学会【放下】
放下情绪和偏执才能理智的学习,才能度过难关

[宽容]和[原谅]以及[互助]和[团结]才能突破人类的困境
[慈悲]和[智慧]才能真正引导自己和别人走往正确的道路——放下世俗执着,创造清净安祥的气氛,而不是制造对立和纷争

二、如何【放下】?
如果您明白了佛法的宇宙观法界观,知道生命更深远的真相和意义
当一般人为了生活或男女或工作而苦恼,您还会感到烦闷或忧苦吗?

所以,知道真相就是智慧,就能清净面对,
也因为清净无烦恼,这样的心念就能物以类聚,就能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当世俗人为了世俗而烦恼悲苦的时候
您能明白佛法而处之泰然,这分恬静安然,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分吗?
何况这还决定着未来的生命型态,得以往生净土或投生善处

所以说能学佛是莫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

只要我们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和苦难,就能迈向宇宙中真正的幸福——提高思想层次,就能放下世俗一切执着,解脱一切苦难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
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
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
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
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
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
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
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
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
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所害怕的事情或鬼神也是如此
害怕只是众生对未知的一种习气反应,众生容易用恐惧来面对未知,这就是负面习气
所以我们只要接受佛经的教导,知道鬼神只是轮回的众生之一
只要我们遵守戒律,行善布施以养德,清净光明以正定,这样就不会受到鬼神干扰
这一开始当然也不容易,不过这和转念的道理相同
只要不断的以正知见告诉自己,让自己保持清净光明心,就能消除一切欲望和负面干扰

相同的道理,对于欲望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随时告诉自己:世俗欲求生灭不实,告诉自己应该放下
随时观照法界和佛菩萨光明,这样就能真的减少欲求
这样的过程就是转念,这样的观照就是正观
所以可以知道~万法唯心,
1.思维且深入佛法的各种法义,这是属于佛法中「毗婆奢那」的状态,就是「义观」的状态,由此可以提升智慧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智慧、次第、学习以及业障都不同,所以思维法义的次第或深浅和广度也不同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对应到生活中的某件烦恼事情,当下有所领悟而放下烦恼

2.由这句「放下这个臭皮囊」,心念随之进入不同次第的「止静、安定」的境界,就是入佛法中讲的「奢摩他」的范畴,由此可以增上定力
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当下「放空」,放下身心与烦恼,而得到短暂的轻安状态

3.由《圆觉经》可知,上述两种境界也可能是混合的情况,或由甚深佛经中的说明可知,两种在更深更细微的次第中,也可能是一如的
所以,可能定慧等观,定力和智慧都获得增上
至高的情况,当然就是佛法中的「拈花微笑」

4.若是对于一般人,可能仍堕入文字表相或世俗表相而无法理解和洞察,或因业障深重而仍堕入世俗烦恼中无法自拔
这是因为累世的世俗知见和执着深重,累世又缺乏善行和修行,以致今生少有行善的善根和解脱的智慧,而堕入烦恼与轮回之中
—— 放下这个臭皮囊

三、应修习【无相布施】
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三轮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能够舍「施者,受者,施物」的布施才能称为「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可称为「波罗蜜」,才是「布施波罗蜜」
我们为什么要「布施」?
我们是「真发心」「真布施」吗?真懂「布施」的意义和不同次第的修行吗?
自己的布施是出自于初学者贪功德的自私心,没有智慧的乱施,还是真正有修行能舍身命的布施呢?——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着相,着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台湾[如本法师]佛学问答:『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感恩净慧慈光师兄的分享)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6 12:43 , Processed in 0.0901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