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注解:
【四十一位】:四十一个菩萨修行的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即以此四十一位修行之功德来庄严佛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加行】:﹝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顶加行],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心佛】:<一>华严宗所说行境十佛之一。依心而成佛,故称心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大一○·二七五中):“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二>心中所现之佛。
<三>心即佛。(楞严经卷七)
<四>心与佛。
<五>谓众生自心之本性即为佛体,即除自身所具有的真心之外,别无佛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 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也是承认、认可、同意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加行],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世第一加行],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菩提】: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能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明】: 1、智慧的别名。 2、真言陀罗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 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修习位】: 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故名修习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者,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三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顺涅槃道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等觉】: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平等觉悟一切,故名“等觉”。 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的菩萨,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与佛相等了,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心】: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于净土宗,则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五)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心菩萨】:大乘五十二个阶位中,第五十一位菩萨,叫做“等觉”,意思是此觉已经与佛差不多相等了,此时若回顾第十法云地,已经可以叫做佛,若瞻望佛地,则还差一点,所以只叫做“金刚心菩萨”,或“无垢地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干慧地】:梵语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见:十地)419)FROM:【佛光大辞典】
【妙觉】: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
天台四教仪一书说明别、圆二教妙觉位之差异,谓别教之妙觉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之法轮;圆教之妙觉位则以虚空为座,成就清净法身,居于常寂光土。(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四教义卷五、卷六、法华玄义卷四下、卷五上、大乘四论玄义卷二)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观察】:(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如幻】:(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悉怛多般怛罗】:(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a%tapatr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宝印】: 1、指三宝中的法宝。 2、三法印。 3、指诸佛菩萨种种的印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术语)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亲因、直接因】:能生因之一。直接生起自果,谓与自己所生后果之间,无需经过其它事物者,如烟之亲因为火。 《佛学名相》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V1.1】
【度脱】:超越生死之苦,解脱烦恼。为得度解脱之略称。又作得脱。即脱离三界流转之境界,而达涅槃之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序品)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密因】:<一>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楞严义疏卷八之二(大三九·九三三上):“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首楞严经序、大日经卷五)
<二>指佛菩萨之本地。楞严义疏卷六之二(大三九·九一四下):“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首楞严经卷六)FROM:【佛光大辞典】
【修证】: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像法决疑经)((参见:修证不二)4050)FROM:【佛光大辞典】
【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莲华王】:(本生)有二人:一,弥勒所问本愿经曰:“过去有太子,号莲华王。端正殊妙,威神巍巍,出游,道见一人,身体病癞,见已悲念,问病者:何药能疗?答曰:得王身之髓涂身,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与髓于病人。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之太子。即我身是也。”(取意)。一,百缘经四曰:“过去波罗奈国王曰莲华,治正天下,人民丰乐。时人民贪食多,故种种病生,各相扶持,诣王所,求医药。王见病人,生大悲心,集诸医,使疗民众。诸医曰:须得赤鱼肉血令食,病乃可愈。我等诸医不能得。时莲华王念今赤鱼钓不得,我当求愿,作赤鱼形,为众生治身中诸病。发是愿已,自投楼下,命终,生河中作大赤鱼。时民众闻彼河中有大赤鱼,各持斤斧割取,食其血肉,病皆愈。其割取处随而复生。如是十二年,给施众生,悔恨之心无秋毫。遂命终,生于忉利天。尔时之莲华王,释迦佛是也。”(取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母】:(杂语)佛从法生,故以法名佛母。大方便佛报恩经六曰:“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又】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故禅家称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摩诃佛母也。大品般若经十六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中略)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敕修清规曰:“绕旋行道称念摩诃佛母圣号。”【又】释尊之母,即摩耶夫人。或称佛之姨母大爱道为佛母。【又】主诸佛如来出生随类形,能生母德之尊体,谓之佛母尊,即佛眼佛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等。但常称为佛母者多指大日之佛母,即佛眼佛母尊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灌顶】: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法有多种,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万行】:一切的行为或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首楞严】:华译健相、一切事竟,为佛所得之三昧名。健相者,好比佛德坚固,诸烦恼魔及魔人不能破坏;一切事竟者,一切毕竟而得坚固。涅槃经说:“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首楞严三昧经中说“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力如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密印】:秘密的印契。印者,诸佛菩萨各有他们的本愿和弘誓,为了标帜他们的本誓,故以两手十指作出种种的形相,作为他们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奥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名目】:(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顿悟】:(术语)有一类大心之众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为顿悟。初得小果,后回入大乘,而至佛果,此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历劫之修行,渐成佛道,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为顿悟。但以初义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其手。”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那】:华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等,即住心一境以静息念虑和思惟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位】:<一>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大一○·一四○上):“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俱舍论卷二十四)
<二>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参见:须陀洹)5360)FROM:【佛光大辞典】
【增上】:增强其向上之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理】:(术语)深妙之道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烦恼】: 1、烦是扰义,恼是乱义,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都叫做“烦恼”。
2、心所名,有六种。(参见:六根本烦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顶礼】:以我最高之顶,礼佛最低之足,这是一种最崇高的敬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恭敬】:(术语)谦退云恭,推尊其德云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饶益】:给人丰饶的利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妙明】:(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来】:(杂语)无物之始。谓之本来。如云无始以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含灵】:(术语)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大宝积经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诸含灵,一切变为声闻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唎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淫欲】: 谓一切男女,互相贪染,起诸欲事,是名淫欲。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兹列表说明如下:[PIC:p321-322.gif]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女根】:(术语)男根之对,女之阴部也。为身根之一部分,女性之形类、音声、作业、志乐等,异于男性,皆由此根。梵Yoni。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琉璃王】: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星】:(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涅槃经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中略)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失四禅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狱。(中略)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厕下之人,地狱劫住。”楞严经八曰:“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法华玄赞一曰:“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身】:二身之一。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与“法身”相对。又作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一般生身亦可泛指凡夫及菩萨之肉身。(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佛地经论卷七、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见:二身)199)FROM:【佛光大辞典】
【自然】:指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佛典中屡用“自然”、“法尔”、“自然法尔”等语,其义概分如下:(一)就佛教表示其自身真理之立场而言,如觉悟之世界为脱离有无分别,本来空无自性,其自身独立存在,而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或如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如依自身之法则,视之为如实之表现,称为法尔。依日本净土真宗之祖亲鸾所说,舍离自心分别而悟入弥陀之法则,称为自然法尔;依本愿而救度众生者,则称为愿力自然。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极乐世界乃无为自然世界,往生该国土者,即受有自然虚无之身。 (二)从佛教批判外道之立场而言,系用以否定自然外道之自然无因论(否认万物依因缘所生)。如六师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赊梨子、阿奢多翅舍钦婆罗等即妄执此类自然无因论,而与佛教所说之自然法尔判然有别。((参见:自然法尔)2532、“法尔”3419)FROM:【佛光大辞典】
【大慈】:伟大的慈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决定】:梵语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FROM:【佛光大辞典】
【顶戴】: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十二礼(卍续二·一九五上):“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般舟赞(大四七·四五三下):“现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FROM:【佛光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