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25 05:21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6 07:4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心学习《佛说无量寿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仔细读清楚经中每一个字句
并依照经中教导如实发心如法实修,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29 05:20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23 07:53 编辑
经文导读:
一、介绍法会地点与法会人员及数量
1.1 地点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1.2 法会人员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位,还有很多大乘菩萨
1.3 他们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广行十大愿,发愿于无量无边世界广度众生
1.4 (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参加法会的大比丘僧和很多菩萨都是这样普渡众生,示现成佛之道
二、
阿难承蒙(释迦牟尼)佛力加持,为众生请法
三、介绍法藏比丘(无量寿佛)如何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
3.1 法藏比丘未出家时是位国王,因听佛说法发无上菩提心出家修行,智慧德行世间无人能及
3.2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
3.3 法藏比丘以偈颂的方式再次坚固发心(四十八大愿),普渡众生
3.4 介绍法藏比丘为了圆满四十八大愿,是如何至心修行的
3.5 法藏比丘成佛已超过十劫时间
四、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与不可思议
4.1 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春夏秋冬,这里常年温度最为适宜和舒适
4.2 极乐世界的众生依靠(信愿行和净业三福的)善根功德力,而能住在极乐世界中
4.3 无量寿佛光明第一,一切诸佛皆共赞叹,见此光明的众生能灭除贪嗔痴,恶道众生离苦得乐
4.4 无量寿佛寿命不可称说,难以计算到底有多长
4.5 七宝树被微风吹动自然发出法音,流遍诸佛国土,众生听者皆得甚深法忍不退转
4.6 众生眼见宝树,鼻闻花香,舌尝果实,身触光明便能获得甚深法忍不退转,六根清净直至成佛
4.7 极乐世界的音声是十方世界所有音声中最为殊胜的,堪为第一!
4.8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也都是七宝自然而成
4.9 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和八功德水
4.10 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拥有清净的身体,微妙的音声和各种神通,功德
4.11 极乐世界众生外貌一模一样没有差别,都庄严微妙非常稀有
4.12 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宫殿衣服饮食器具等等,全都应念而至
4.13 清风(具足万德)吹过不但能演说法音,还能放出香气,令众生烦恼和习气自然生不起来
4.14 柔软光泽散发芬香的花瓣,遍满极乐佛土
4.15 极乐世界莲花不仅能放光,而且每道光中还有紫金身色的化佛普为众生说法
4.16 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一定都能证悟,因为这里没有不能证悟以及不确定是否证悟的众生
4.17 以至诚欢喜心称念阿弥陀佛,并且发愿往生,只要一念相应即得往生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不得往生
五、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上、中、下三辈
5.1 上辈生者,要能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及发愿往生,修诸功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出现在面前接引往生
5.2 中辈生者,同样要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及发愿往生,持戒修善,造塔建寺广做佛事,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其身接引往生
5.3 下辈生者,同样要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及发愿往生,具足信心不生怀疑,临命终时会在梦中见到无量寿佛接引往生
六、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称赞无量寿佛,皆劝本国菩萨往生极乐
6.1 十方世界诸菩萨用上好微妙的花香和无价衣到极乐世界恭敬供养及歌咏赞叹无量寿佛
6.2 十方菩萨赞叹无量寿佛智慧通达深广,犹如日光一样普照世间消众生无明生死烦恼
6.3 观世音菩萨请示佛,是什么样的殊胜因缘让您放大光明和面露微笑
6.4 无量寿佛要为来自十方世界修行正法的菩萨授记作佛
6.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能快速获得清净,证得神通,得到授记
6.6 佛力加持故,令所有愿生极乐的众生都能顺利往生不退转,飞往十方佛土供养无量无边诸佛
6.7 持戒清净或过去世见过佛的人才能深信这部经,和谦卑恭敬如法奉行,生大欢喜
6.8 佛的智慧和境界并非声闻缘觉能明白的,唯有佛与佛之间才能真正明了
6.9 有缘听闻这部经以及勇猛精进信受奉行的众生,定能成就佛道和广度众生出离苦海
七、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有哪些功德利益
7.1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最后身菩萨
7.2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身上都有光明
7.3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充满,深入法义,神通无碍
7.4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不会再受三恶道苦直至成佛
7.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蒙佛力加持皆能供养如意
7.6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能亲见无量寿佛宣讲佛法
7.7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心无染着,常说正法,清净平等,随意自在
7.8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慈悲众生,至心求道,他们身口意清净,远离五盖及三恶道
7.9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能证得深妙禅定,神通无碍,智慧观照
7.10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得五种眼力(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7.11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虽已证得观空的智慧,却不舍大悲普渡众生之心
7.12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寂灭的,故能断除(父母所)生身的苦报和未尽的烦恼
7.13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听闻义理甚深的佛法心不怀疑不惊惧,还能以此教法普度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7.14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无漏善法,智慧之光深广超群,日月所不及
7.1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世间之明灯,是众生最胜福田,他们功德殊胜,众生无不尊敬
7.16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种种功德[力]
7.17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辩才具足,相好庄严,诸佛赞叹,圆满十波罗蜜,修无量三昧法门
八、佛劝众生要精进修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解说世间之种种过患
8.1 众生若能一心念佛自然与佛相应,必定横断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往生极乐
8.2 然而世间众生无论尊卑贫富男女老少都无法割舍财物,贪欲心都非常重,殊不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8.3 众生之间应该相互敬爱,否则很小的怨恨日后也会变成大怨,所以应当断恶修善,消除嗔恨心
8.4 众生无智,不信因果、不信经法、贪嗔痴深重,因此多数众生都是随业流转没有停止
8.5 世间荣华富贵不可常保,唯有至心发愿往生极乐,获得通达明了的智慧成就殊胜的功德,才是真正快乐
8.6 弥勒菩萨赞佛恩德广大,慈悲怜悯众生演说这部无量寿经,救众生解脱一切忧苦,令心开明
8.7 众生应以真诚心信敬佛法,若能一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及生出离心,必定得往生
九、佛出现于世,为了教化众生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持五善,救众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得无量寿命
9.1 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怎样才能消除?如何受持五善获得种种福德,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寿命无量?
9.2 五恶之第一恶是杀生,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戒杀茹素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一大善
9.3 五恶之第二恶是偷盗,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偷盗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二大善
9.4 五恶之第三恶是邪淫,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邪淫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三大善
9.5 五恶之第四恶是四种口业,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四种口业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四大善
9.6 五恶之第五恶是贪嗔痴,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消除贪嗔痴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五大善
9.7 众生在娑婆世界清净持戒一日一夜,功德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
十、无量寿佛应阿难请求,现威德之身相以及极乐世界清净光明的殊胜景象
10.1 无量寿佛的光明普照十方诸佛世界一切万物
10.2 信心具足的众生才能化生七宝莲花中,反之如果众生以疑惑心念佛求生就会胎生到边地,五百世不见佛不闻法
十一、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诸菩萨以及比丘都会往生到极乐世界
11.1 十方佛土诸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数量多到就是用一劫的时间也说不完
十二、佛出于对众生的慈悲和哀悯,特留这部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
12.1 众生若能以欢喜心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便能获得大利益具足无上功德
12.2 有缘听闻无量寿经的人都是有福报的人,若能欢喜信受一心念佛皆能随愿往生极乐世界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29 05:2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8 09:09 编辑
(3楼~5楼共用时约2小时)
一、
介绍法会地点与法会人员及数量
1.1,地点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
【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
[学习解说]:
我(舍利弗)亲自听佛这样说:一时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王舍城】
王舍,梵名Ra^jagr!ha ,巴利名Ra^jagaha ,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或译王舍国。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旧址位于恒河中游巴特那市(Patna)南侧比哈尔(Behar)地方之拉查基尔(Rajgir)。频婆娑罗王时,由上茅宫城(梵Kus/a^grapura ,音译矩奢揭罗补罗,又称旧王舍城、山城)迁至今地,为频婆
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九所载,王舍城附近尚有佛陀伐那山、杖林、二温泉、伏醉象塔、毕钵罗石室、提婆达多入定石室、自杀比丘塔、佛舍利塔、阿难半身舍利塔、阿育王石柱等佛教遗迹多处。[善见律毗婆沙卷八、大智度论卷三]
摘自:佛学大词典
【耆阇崛】
(地名)梵音G&rdotblw;dhrak&umacron;&tdotblw;a。耆阇崛者巴利音Gijjak&umacron;&tdotblw;a。又曰伊沙堀,揭梨驮罗鸠胝,姞栗陀罗矩吒。山名。译曰鹫头,鹫峰,灵鹫。山顶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释尊说法之地。智度论三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顶,时人便名鹫头山。此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法华文句一上曰:‘耆阇崛山,此翻灵鹫,亦曰鹫头,云狼迹。’玄应音义六曰:‘耆阇崛山,或言伊沙堀山,或言揭梨驮罗鸠胝山,若讹也。正言姞栗陀罗矩吒山,此翻云鹫台,又云鹫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译云鹫头,或云鹫峰者,一义也。’西域记九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翻梵语曰:‘耆阇崛,应云耆阇崛多。译曰:耆阇,鹫。崛多,头。’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29 05:2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8 09:10 编辑
1.2,法会人员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位,还有很多大乘菩萨
★
【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诃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
[学习解说]:
与一万二千位大比丘僧在一起,这些大声闻众都已经证悟种种神通
他们是:尊者憍陈如,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
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
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诃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
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
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睺罗、尊者阿难等为上首(坐在法会主位)
★
【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
[学习解说]:
(除了上面介绍的一切大声闻众)还有很多大乘菩萨也来到法会
他们是: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贤劫(现在的大劫)中一切菩萨
还有贤护(在家菩萨)等十六位菩萨,他们是:
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
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大圣】
梵语maha^-muni,巴利语同。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剃发染衣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送使品、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明网菩萨品]
摘自:佛学大词典
【如是我闻】
梵语evam! maya^s/rutam!,巴利语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A^nanda )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阅‘六成就’1266)
摘自:佛学大词典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了本际】
(人名)阿若憍陈如比丘,一译了本际。见阿若憍陈如条。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罗云】
(人名)R&amacron;hula,又曰罗云,比丘名。见罗睺罗条。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贤劫】
过去的大劫叫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星宿劫,贤劫即现在的大劫,因在此贤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又名善劫。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贤护】
(人名)Bhadrap&amacron;la,梵名曰颰陀,跋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波梨。或曰贤护长者,贤护菩萨,贤护大士。在家之菩萨也。玄应音义五曰:‘案移识经云:颰陀罗波梨,此译云贤护,亦云贤守。邻圣曰贤,固道称守。幻士经云:颰陀,此言仁贤。是王舍城在家菩萨也。’大宝积经百九卷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曰:‘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长者之子,名颰陀罗波梨(随言贤护)。(中略)尔时世尊告阿难言:长老阿难!汝欲闻此颰陀罗波梨长者家中所有众乐事乎?乃至具足说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中略)是长者子,凡有六万最大商主恒随彼后。(中略)其颰陀罗波梨家内恒常铺设六万上妙六合床榻,杂色被褥以覆其上,(中略)复有六万婇女,端正殊绝,身体柔软细滑,(中略)又其长者欲食之时,则有六万杂种羹臛饭,食微妙香美,犹如天厨无有异也。’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有‘贤护长者品。’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一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正士】
(术语)梵语曰菩萨。一译正士。求正道之大士也。无量寿经上曰:‘十六正士。’同下曰:‘十方来正士。’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29 05:2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8 09:10 编辑
1.3,他们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广行十大愿,发愿于无量无边世界广度众生
★
【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以及大声闻众,都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广行十大愿
具足像普贤菩萨一样的无量愿行,将身心都安住在一切能成就佛道的佛法上
游于十方世界,依照众生根器次第善巧方便为众生演说佛法,契入甚深佛法知见而到达涅槃的彼岸
又在无量无边的世界示现成佛,普渡众生
------------------
普贤十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行愿】
(术语)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论曰:‘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禅门一上曰:‘有愿而无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佛法藏】
(术语)如来藏也,如来藏中藏恒沙之佛法,故名佛法藏,即真如之理体也。维摩经法供养品曰:‘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无量寿经上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净影疏曰:‘如来藏中,过恒沙法,名佛法藏。’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等觉】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到彼岸】
梵语波罗蜜多的义译,谓越过生死的大海而到达涅槃的彼岸。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30 05:2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8 09:10 编辑
(修整3~5楼内容+本楼层共用时约3小时)
1.4,(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参加法会的大比丘僧和很多大乘菩萨也是这样普渡众生,示现成佛之道
★
【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
】
[学习解说]:
(释迦牟尼佛)在兜率天弘通宣流教法,后从兜率天下生降临人间
从母亲右肋出生,刚出生就行走了七步,身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无量佛土都有六种震动
行走七步后口中说道:人天之中,我将成为无上尊
到时帝释和梵天王会来侍奉左右,人天众生也会心生归敬仰慕
(因为是示现再来并非凡夫投胎)所以从小,不论算术或文艺或射箭或武艺等等都无不精通
而且博通外道法术,贯通和掌握各种典籍,常常在后院与人讲武试艺
【兜率天】
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弘宣】
(术语)弘通宣流教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六种震动】
指大地震动之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依地动之方向,举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新华严经卷十六、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等则举出动、起、涌、震、吼、击(摇)等六相,各相复分小、中、大等三种,故计有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等十八相。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二则举出摇动、极摇动、遍摇动、扣击、极扣击、遍扣击、移转、极移转、遍移转、涌覆、极涌覆、遍涌覆、出声、极出声、遍出声、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等十八相。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之八种因缘:(一)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四)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五)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六)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则普地震动。(七)佛之说教将毕,欲舍性命,则普地震动。(八)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同经卷二亦载有大地震动之六时:(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八、法华经文句卷二下](参阅‘六震’1310)
摘自:佛学大词典
【释梵】
帝释天和梵天。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无上尊】
(术语)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无量寿经上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道术】
(一)谓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无量寿经义疏(大三七·一一八下):‘广习五明道术。’
(二)指道教为求祈福、降魔、镇灾等,所行之法术。
摘自:佛学大词典
★
【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
[学习解说]:
在宫中过着男女吃吃喝喝的生活,后来因为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而悟到世间无常
决定离开王宫,放下财富和王位,到山中修行解脱之道
之后乘着白马离开王宫,又将宝冠,璎珞等饰品交给马夫带回去
脱去华丽的衣服,换上法衣(袈裟),剃除胡须和头发,端身正坐的树下
勤苦修行了六年,六年当中一切所行所做都没有偏离自己当初寻求解脱的决心
【色味】
(杂语)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宫中色味之间。’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
[学习解说]:
在五浊恶世中为众生示现成佛,随缘引导和度化众生
(因为示现而来并非凡夫投胎)为了与众生一样而示现身有尘垢,到尼连河沐浴清洁身体
【金流】
(地名)连河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同述文赞上曰:‘金流即尼连河。’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
[学习解说]:
一些有灵性的鸟类都跟随他一起去往道场(成道的地方)
这些都是吉祥的征兆,表明菩萨累世积累了很多功德和福报
来到菩提树下,又接受一位众生布施的软草铺在树下,结跏趺坐(思维解脱成佛之法)
【道场】
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
【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
[学习解说]:
由于身放大光明的缘故,魔知道后立即率领魔子魔孙前来逼迫破坏修行
但最后都被菩萨以大智慧制伏,经历这些种种考验后,最终证得微妙之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最正觉】
梵语abhisambuddha。指最上至极之佛果。以其智慧与真理相契,故称正觉。又菩萨虽有随分之正觉,然位未至极,故不能称最;唯佛具有全分能觉之妙智,故称最正觉。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一中):‘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无量寿经卷上、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华严经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摘自:佛学大词典
★
【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
】
[学习解说]:
帝释和梵王祈求劝请佛转法轮
佛应所求,为众生演说佛法犹如狮子吼,令在场大众无所怖畏
【佛吼】
(杂语)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无量寿经上曰:‘佛吼而吼。’同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3-31 05:26
(接续楼上~) (本楼共用时约2.5小时)
★
【
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
[学习解说]:
佛说的法有如扣法鼓,警戒众生众善奉行,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有如吹法螺,比喻宣扬佛法好像吹螺,声音远扬,遍及一切众生
有如执法剑,比喻佛法如剑,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
有如建法幢,比喻佛菩萨说法如猛将建幢旗,能伏魔军而得胜
有如震法雷,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
有如曜法电,比喻说法照了,譬如电光
有如澍法雨,比喻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
常为众生做法布施,另外法布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
佛以无上智慧和种种方便为众生演说佛法,为了让众生觉悟世间真相
【法鼓】
(一)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大集经卷五十六、无量寿经卷上]
摘自:佛学大词典
【法螺】
宣扬佛法好像吹螺,声音远扬,广被大众。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法剑】
比喻佛法如剑。剑,原为制敌之具,佛法可制服众生烦恼之魔军,犹如剑可制敌,故有此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吹法螺,执法剑。’般舟赞(大四七·四八四下):‘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摘自:佛学大词典
【法幢】
(譬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无量寿经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经慧远疏曰:‘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雷】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震法雷,曜法电。’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九六下):‘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牙;法音一闻,阐道快成。’故又喻众生听闻法音,顿生法芽,犹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
【法电】
(譬喻)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慧远疏曰:‘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睹。义言一宣,诸义悉见。’同嘉祥疏曰:‘耀电譬说法有照了之用也。’
摘自:佛学大词典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雨】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二上):‘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
摘自:佛学大词典
【法施】
(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音】
(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
[学习解说]:
佛的光明能普照无量无边佛土,让一切世界都产生六种震动(上面说过这是吉祥之兆)
可是魔宫却因此而动摇,住在魔宫里的众生都感到非常害怕,都纷纷归依佛法僧三宝
学习佛法正知见破除种种邪思邪见,消除各种身心烦恼,不再陷入贪欲的深坑而无法自拔
【掴裂】
1.打破。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尘劳】
(术语)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止观一曰:‘尘劳即是菩提。’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欲堑】
(譬喻)贪欲深而难越,故譬以堑。无量寿经上曰:‘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
[学习解说]:
所以要竭尽全力护持正法,把佛说的正法讲给世人听
还要清净身心,端正修行弘法的正确发心,这样才能光大佛法,宣扬真正的佛法
【法城】
(术语)正法能遮防非法,故名曰城,又涅槃之妙果,是安身之处,故名曰城,又名一切之经法以能守护正法故也。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同慧远疏曰:‘法能遮防,说之为城。’同嘉祥疏曰:‘法城者,涅槃妙果,是安身处,故称为城。说法令众生修戒定慧以庄严之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为护法城,受持正法。’同注:‘什曰:法城者,即实相法也。复次,一切经法皆名法城。’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开阐】
1.犹开辟;发展。
2.广为开设。
3.发挥阐述。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
】
[学习解说]:
出家人到城中托钵乞食,那是给世人积功累德的机会
如果能乞到各种丰盛的饭菜,众生就能因此增长福报
-----------------
【世间福田凡有三种。
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
[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
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心勤供养三宝。】
(详见:
如何供养三宝?(注意: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 ~ 优婆塞戒经
)
【分卫】
(术语)Pi&ndotblw;&ddotblw;ap&amacron;ta,或翻乞食,或翻团堕。乞食者为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者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抟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善见论曰:‘分卫者,乞食也。’玄应音义五曰:‘分卫,此言讹也。正言傧荼波多,傧荼此云团,波多此云堕,言食堕在钵中也。团者食团,谓乞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一曰:‘梵云分卫,此翻抟堕,以西竺多抟食堕叠盆中故。’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是为乞食之义。又为佛分身保护众生之义,是非乞食之事。僧祇律曰:‘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嘉祥大经疏曰:‘能分身护物机,故言分卫。’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
[学习解说]:
菩萨准备为众生演说佛法时,会先露出微笑
然后再以佛法良药疗愈众生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能这样以慈悲怜悯众生和用佛法正见引导众生,才是功德无量
【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
【
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
[学习解说]:
因此得到佛的授记,告知将来什么时候能成佛
然后会示现灭度,这样也是方便教化众生世间无常的道理
劝众生消除一切世间烦恼,多做培植福德之事
佛不但具足无量的功德,而且智慧广大,微妙不可思议
【拯济】
1.救助;救济。
【无极】
1.无穷尽;无边际。
2.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3.布名。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 05: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 05:10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共用时约2.5小时)
★
【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
[学习解说]:
诸佛游化诸佛国土都是这样示现成道来教化众生,他们的修行清净无秽,虽身处五浊恶世,但出淤泥而不染
譬如魔术师能变现各种形象,或男或女没有不能变的,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万变不离清净自性,一切唯心造
还有法会所有菩萨都能这样度化众生,融会贯通一切法,随众生因缘慈心耐心的引导,众生没有不被感化的
他们到无数佛土为众生示现成佛之道,但是从不心生贡高我慢,反而心生怜悯哀伤众生无明流转,不知出离
【安谛】
1.安详审慎。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愍伤】
1.哀伤。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导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以甚深禅慧开道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
[学习解说]:
发心普渡众生那就要学习菩萨经典,还要明白经中要旨
这样可以名声远扬普利众生(比如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还能得到无量诸佛的护念
帮助佛以引导和教化众生,他们堪为众生之师范,所以叫做大师
菩萨要修甚深禅定与智慧才能教导众生,还要明白法性和众生性
---------------
相关阅读: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要妙】
(术语)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入诸法,究畅要妙。’净影疏曰:‘得其宗要,知其妙旨。’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大师】
梵语s/a^str!,巴利语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本事经作三种大师:(一)如来,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二)阿罗汉,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三)有学弟子,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三○·七五九中):‘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
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此盖以佛所说戒及法为佛灭后之大师。
又后世我国对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亦常尊为大师,如摄山大师(僧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南岳大师(慧思)、嘉祥大师(吉藏)、贤首大师(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大般若经卷四三四、十诵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摘自:佛学大词典
【导化】
(术语)导引教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导化各能宣布。’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甚深】
(术语)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禅慧】
(术语)禅定与智慧。此二者以摄一切之证行。无量寿经上曰:‘以甚深禅慧,开导众人。’净影疏曰:‘净止禅观,证行虽众,要不出此。’止观辅行一曰:‘南山叹云:唯衡岳合崖,双弘禅慧。’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化现】
(术语)谓佛菩萨为济度众生变作示现种种之形也。无量寿经上曰:‘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唯识论十曰:‘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
[学习解说]:
菩萨可以到诸佛国土去供养诸佛,能变化种种身行,就像电光那么快
菩萨善学大乘法,能于大众中说法而泰然无畏,并且了解诸法皆有因缘假和合而生
菩萨能帮助众生消除邪知邪见的魔网,解除各种烦恼的束缚
菩萨因此超越声闻和缘觉果位,证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
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
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菩萨能根据众生根机为众生演说适合当前次第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法
教化众生的因缘尽了,便示现灭度,心不执著不挂碍,最后证得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成佛之法
【化现】
(术语)谓佛菩萨为济度众生变作示现种种之形也。无量寿经上曰:‘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唯识论十曰:‘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无畏】
(术语)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称曰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末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畏不同,一门说四。’法华经方便品曰:‘无量无碍。力无所畏。’无量寿经上曰:‘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晓了】
(杂语)犹言了解。净住子曰: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囗@又](人名)五灯会元匾担山晓了禅师者。六祖之嫡嗣。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幻化】
(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阅‘十喻’470)
摘自:佛学大词典
【三三昧】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乘】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证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证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见二乘条)。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中略)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华严法华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别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执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见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论之三乘中菩萨乘闻一乘,由其二乘别开愚法之一类也。密教以第一类之三乘为法佛内证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语密,缘觉只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广修六度万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萨之行,通于三业,而于身业最重,故且为身密。三业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广兼三业,故寄于总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华经以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见,以为三乘即法佛内证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动,直以为秘密佛乘之体也。故大日经疏三,释经之通达三乘文曰:‘真言门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为通达三乘。’详见秘藏记钞七。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平等法】
(术语)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 05:1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3 07:01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共用时约2小时)
★
【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
[学习解说]:
这些大菩萨具足成就无量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和百千三昧(定,正受)
他们六根清净智慧广大,于诸佛法不起妄想妄念,能深入法性原理,证得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他们安住甚深定慧,能见一切诸佛,一念之间能到达无量佛土供养诸佛
【总持】
(术语)梵语陀罗尼Dh&amacron;ra&ndotblw;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嘉祥法华疏二曰:‘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论云: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今明一正观随义异名。’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定】
梵语 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又于密教,指寂静清凉之三昧。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p4503
FROM:【佛光大辞典】
【华严三昧】
三昧,即定。指供佛、教化、十度等行所依之定。又作佛华严三昧、华严定、佛华三昧。修此定乃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为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之,称为三昧。此三昧乃统摄法界,入一切佛法之大三昧。据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载,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为佛华严。华严游心法界记释此三昧,以“华”有生实作用,而释华为菩萨万行;以“严”为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洁;以“三昧”为理智无二,交彻镕融,彼此俱亡,能、所皆绝。又谓华即严,以理智无碍故;华严即三昧,以行融离见故;或华即严,以一行顿修一切行故;华严即三昧,一行即多而不碍一多故;或华严即三昧,以定乱双融故;或三昧即华严,以理智如如故。若将此三昧与“海印三昧”相对照,则此三昧乃约解行而言,系从因而立名,海印三昧系依果而立。然因果本无二,故此二者为一体之二用。唐代法藏著「妄尽还源观”,即谓自性清净圆明之体有二用,一为海印森罗常住之用,即海印三昧;一为法界圆明自在之用,即华严三昧。(无量寿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疏卷五、卷十六、华严五教止观)((参见:海印三昧)4165)p5238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
2、唐时高僧,本康居国(在今新疆省北部)人,武后赐号贤首,为华严宗之第三代祖。
3、(参见:法藏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根】
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或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亦泛言一切善根。(无量寿经卷上、出曜经裨要品)p6307
FROM:【佛光大辞典】
【定门】
(术语)定慧二门之一。定者禅定,门者差别之义,对于慧门而言。慈恩寺传序曰:“考绳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
[学习解说]:
他们非常慈悲,时常救度众生,不论已经堕于难处还是暂无障难的人,都能次第教导为众生带去真实利益
他们已经证得佛的无碍辩才,并以众生能听懂的语言,开示一切众生,他们说的法超过世间所有一切学问
他们心常安住在普渡众生,救众生出离轮回的道路上,他们对一切万事万物都能心不分别不执着,随意自在
【诸闲不闲】
(术语)闲者安也。于人天趣中无障难者,谓之诸闲。堕于难处者,谓之不闲。无量寿经上曰:“济诸剧难,诸闲不闲。”义寂疏曰:“人天趣中非难处者,名为诸闲。以容能起诸圣道故,堕难处者,名为不闲。以无容起诸圣道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
善巧说法的才干。共有四种,叫做“四无碍辩”。(参见:四无碍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庶类】
(术语)六道之凡夫也。无量寿经上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
[学习解说]:
他们见到凡夫众生无明愚痴,都会主动与众生广结善缘及演说佛法利益众生,终生以普渡众生为事业
他们能信受行持如来甚深道理,用心善护能生佛果的种子和体性(无上菩提心)
他们慈悲怜悯一切众生,为众生演说次第适合的佛法,让众生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为了杜绝众生堕入三恶道,所以为众生开启各种善法之门,引导众生断恶修善,常常主动为众生做法布施
【佛种性】
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辩】
(术语)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辩。无量寿经曰:“演慈辩,授法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眼】
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
[学习解说]:
他们就好像是孝顺的子女爱敬父母一样,把一切众生当做自己来看待
他们因为具足一切善根,所以能到达成佛彼岸,获得诸佛一样的无量功德和不可思议的智慧
【善本】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明】
(杂语)非凡常曰圣。称智德曰明。无量寿经上曰:“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
[学习解说]:
像这样的大菩萨数量不可称量和计算,他们都一起来参加法会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3 07:1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4 05:39 编辑
(本楼用时约1.5小时)
二、阿难承释迦牟尼佛威神力加持,为众生请法
★
【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尝瞻睹殊妙如今。
】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露出喜悦,姿态清净,光明巍巍
尊者阿难承佛威神力的加持,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
恭恭敬敬的合掌,长跪,问佛:
世尊今日诸根喜悦,姿态清净,光明巍巍,有如明亮的镜子
您威德的容貌超越一切,我不曾见过世尊像今日这样的殊妙威容
【尊者】
(术语)梵语阿梨耶A^rya,译作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罗汉之尊称。资持记下三曰:“尊者,腊高德重,为人所尊。”行事钞下三曰:“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称下座为慧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
[学习解说]:
大圣的佛啊,我心里在想:今日的世尊住于奇特之法
今日的世雄(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断尽一切之烦恼)住于诸佛所住
今日的世眼(佛为世人之眼,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住于导师之行
今日的世英(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住于最胜之道
今日的天尊(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实行如来之德
过去未来现在佛与佛之间都是互相忆念的,不知今日世尊念的是哪尊佛呢
是什么因缘让您今日威神显露,光明巍巍?
【大圣】
(术语)佛之尊号。法华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妙宗钞上曰:“佛是极圣,故称为大。”法华弘传序曰:“非大圣无由开化。”【又】以名高位之菩萨。无量寿经上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二德胜名大,会正为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雄】
(术语)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断尽一切之烦恼。无量寿经上曰:“今日世雄住佛所住。”净影大经疏曰:“世雄,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故曰世雄。”法华经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同授记品曰:“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眼】
(术语)佛之异名。佛为世人之眼,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无量寿经上曰:“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俱舍论二十九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净愿大经疏曰:“能开世人眼令见正道故名世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英】
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英住最胜道。”p1521
FROM:【佛光大辞典】
【天尊】
(术语)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无量寿经上曰:“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同净影疏曰:“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槃说。佛于五天中上,故曰天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
[学习解说]:
世尊问阿难:你刚才的话是天人教你来问的?还是以你自己的智慧想问佛?
阿难回答佛说:没有天人教我,是我自己向佛请问的
★
【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
[学习解说]:
佛说:很好!阿难,你的问题非常好!
这需要很深的智慧和真实微妙的辩才
你因为有一颗慈悲怜悯众生的心,才能问出这样有智慧的话
【真妙】
(杂语)真实微妙也。教行信证行卷曰:“称名则是最胜真妙胜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
(杂语)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
[学习解说]:
(世尊继续说)如来因为无穷无尽的大慈悲心,怜悯还在三界中轮回的众生,所以才出现于世,宣扬佛法
为的是拯救那些苦海中的众生,教给他们出离的方法,让他们获得真实的利益
可是佛出现于世,恐怕无量亿劫都难值难见,就像优昙花(千年开一回)一样难得
你今天所问,能带给众生很多丰饶的利益
【灵瑞华】
(植物)梵语优昙华,又云优昙波罗华,一译灵瑞华。无量寿经上曰:“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参见:优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化】
(术语)教人开蒙化恶也。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
】
[学习解说]:
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来之实智难以测量,智慧之见解自在无有障碍,没有人能够遏制
如来以一餐食物的力量就得寿命一亿百千劫,甚至无数无量劫的时间都可以
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诸根喜悦,容颜不改,光明依然
【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慧见】
梵语 mi^ma^m!sa^-j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自以慧见问威颜呼!(中略)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p6030
FROM:【佛光大辞典】
★
【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
[学习解说]:
为什么能以一餐之力而寿命一亿百千劫,容颜不改?
因为如来的禅定和智慧已经达到圆满,于一切法能获得大自在
★
【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你要认真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们演说
阿难回答:我们欢喜等待佛为我们演说佛法
【谛听】
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4 05:3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1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
三、介绍法藏比丘(无量寿佛)如何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
3.1 法藏比丘未出家时是国王,因听佛说法发无上菩提心而出家修行,智慧德行世间无人能及
★
【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在过去久远无量数劫以前
有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教化救度无量众生获得道果及灭度(涅槃)
然后又有光远佛,月光佛,旃檀香佛,善山王佛,须弥天冠佛,须弥等曜佛,
月色佛,正念佛,离垢佛,无著佛,龙天佛,夜光佛,安明顶佛,不动地佛,
琉璃妙华佛,琉璃金色佛,金藏佛,炎光佛,炎根佛,地种佛,月像佛,日音佛,
解脱华佛,庄严光明佛,海觉神通佛,水光佛,大香佛,离尘垢佛,舍厌意佛,宝炎佛,
妙顶佛,勇立佛,功德持慧佛,蔽日月光佛,日月琉璃光佛,无上琉璃光佛,最上首佛,
菩提华佛,月明佛,日光佛,华色王佛,水月光佛,除痴冥佛,度盖行佛,净信佛,善宿佛,
威神佛,法慧佛,鸾音佛,师子音佛,龙音佛,处世佛,有这么多佛全都出现于世教化无量众生得度
【得道】
获得道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度】
(术语)梵语Nirva%na,巴Nibba%na之译,有有余无余之二((参见:涅槃)),故皆指命终证果。无量寿经上曰:“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行愿品钞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
[学习解说]:
尔时,又有一位佛出现于世,名叫世自在王如来
(如来有十种称号: )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时有位国王听到佛说法后心生欢喜,发了无上菩提心
毅然舍弃国家和王位,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座下出家修行,法名叫做法藏,智慧德行世间无人能及
法藏比丘来到世自在王的住处,顶礼佛足,右绕三圈,长跪合掌,以偈诵的方式这样称扬赞叹佛:
【十号】
佛有十种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道意】
(术语)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也。无量寿经上曰:“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
[学习解说]:
佛身光明无量无边,这种殊胜的光明,世间是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光颜】
(杂语)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无量寿经上曰:“光颜巍巍如明净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日月摩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蔽, 犹如聚墨
】
[学习解说]:
哪怕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或者摩尼宝珠,与佛光明相比都会被覆盖,变成像黑墨一样了
【聚墨】
(譬喻)以譬物之黑者。无量寿经上颂曰:“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焰明,无与等者。日月摩尼,众光焰耀。皆悉隐蔽,犹若聚墨。”观佛三昧海经三曰:“优婆夷中二十四人,见佛身色犹如聚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如来容颜, 超世无伦, 正觉大音, 响流十方
】
[学习解说]:
如来的容貌远超世间所有无人能比,如来以他实修实证获得的智慧为众生演说佛法,其音声响彻十方无边世界
【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
】
[学习解说]:
如来在持戒,多闻,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威德方面,也是无人能比的,殊胜稀有难得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德】
可畏为威,可敬为德。既有威又有德,叫做“威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5 08:0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6 04:2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1.5)
★
【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
】
[学习解说]:
如来深入法界实相,实证诸佛智慧法海,能彻底明白佛法深奥法义
【谛】
真实不虚的道理的意思,如世俗虚妄的道理,叫做“俗谛”,涅槃寂静的道理就叫做“真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海】
(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维摩经佛国品曰:“当礼法海德无边。”无量寿经上曰:“深谛善念诸佛法海。”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山欲崩颓,法海当复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
】
[学习解说]:
众生无明贪嗔痴的习气,世尊永远断除,佛于人中最雄健,好像狮子一样,佛的神妙功德无量无边
【无明】
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雄师子】
(术语)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雄健,故曰人雄与世雄,师子者譬其之雄健也。无量寿经上曰:“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动大千。
】
[学习解说]:
如来功勋广大,智慧甚深妙不可言,如来的光明和端正威严的相貌,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功勋】
指修行之功果、阶段。亦为对未达圆融见解之贬称。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三二上):“辨不得,恐后人收落功勋,将为向上事。”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将修行之阶段分为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位,称为功勋五位。此外,禅林有“功勋中兼带”一语,即指于佛道修行阶段中,虽已了达平等之理,亦不再执著于各种阶段与义理之分别,但整体而言,犹偏重于“理”之一方,故对事理圆融之兼带而言,此一阶段仍属尚未究竟透脱之修行阶段。((参见:洞山五位)3869)p1569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
[学习解说]:
愿我将来作佛时,能像佛一样于法自在,救助众生出离生死轮回,使他们都能解脱成佛
【法王】
(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
[学习解说]:
我要像如来一样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
【调意】
调伏意念使不起恶。如以布施治悭贪,以持戒治破戒,以忍辱治嗔恚,以精进治懈怠,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隋代慧远之无量寿经疏卷上(大三七·一○二上):“修施治悭,名为调意。”又曹魏康僧铠译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p6166
FROM:【佛光大辞典】
★
【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
[学习解说]:
我发誓一定要成佛,会广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希望能消除众生一切恐惧和苦难,让他们获得安乐
★
【
假令有佛, 百千亿万, 无量大圣, 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 斯等诸佛, 不如求道, 坚正不却。
】
[学习解说]:
假如有百千亿万那么多的佛和无量无边的菩萨及大声闻等,数量如恒河沙那么多
如果有人供养这无量无边的佛和菩萨大声闻等所得功德,不如一心上求佛道,发心坚固不退
【大圣】
梵语 maha^-muni,巴利语同。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之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佛本行集经卷十七剃发染衣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送使品、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明网菩萨品)p874
FROM:【佛光大辞典】
★
【
譬如恒沙, 诸佛世界, 复不可计, 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 遍此诸国, 如是精进, 威神难量。
】
[学习解说]:
诸佛世界有如恒河沙一样多,一样不可计算和无量无边
愿我光明普照一切国土,我愿精进不懈,以更多难以测量的威神利益众生
★
【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
[学习解说]:
愿我作佛时,国土超越十方一切的佛国净土
生活在那里的众生都稀奇微妙,修行道场也是独一无二,与其他佛国不同
愿我国土远离一切痛苦烦恼,只有快乐
而且不会再找到与我国土一样清净的净土
我因为哀愍这些无明轮回的众生,所以一定会度脱他们早日解脱
【泥洹】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 快乐安隐,
幸佛明信, 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 力精所欲。
】
[学习解说]:
十方众生想要往生我的国土,要心生喜悦愿生我国
已经往生到我国土的众生,一定快乐无比和安稳,因为再也不会堕入六道了
佛一定知道我是真心想利益众生才会发这样的愿,我会为之努力的
★
【
十方世尊, 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 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 忍终不悔。
】
[学习解说]:
法界十方诸佛智慧圆满无碍,知道我的心是真诚的
假如我遇到苦毒,难行难忍,我也会精进不退,忍受考验,终不后悔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6 04:2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7 05:3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45分钟)
★
【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说完偈颂之后
对佛说:我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愿佛慈悲为我广泛演说经法,我一定如法修行
早日成就清净庄严美妙的净土,令我早日在这个世上成佛,救拔一切众生出离轮回
【无上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的简称,亦即佛的觉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摄取】
(术语)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观无量寿经曰:“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
[学习解说]:
佛又告诉阿难,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说:你应当知道如何修行以及庄严佛土
法藏比丘回佛说:道理太弘大和深奥了,不是我现在能透彻清楚和明白的
唯愿世尊,为我广泛详细的演说诸佛如来净土的事,我一定依佛所说如法修行,圆满所愿
★
【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
[学习解说]:
这时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见解高超,志愿深广,便为法藏比丘演说经法
举例说,如果有人用量米的斗去海里取海水,要经过无数劫才能见到海底,得到妙宝
修行人如果也能专心一意,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必然会得到佛果
连成佛都的愿望都能实现,还有什么愿望不能实现呢
★
【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
[学习解说]:
于是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广泛详细的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情况
和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的善恶,还有国土的粗妙,为满足法藏比丘所求,全都展现给他知道
这时法藏比丘听佛宣说清净庄严的国土并亲眼见到后,发起无上菩提大愿
他内心寂静,没有执着,世间无人能及
然后足足用了五劫时间完成思惟,成就了无比清净庄严美妙的佛国净土
【寂静】
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那个佛土的人寿命是多少岁
佛说:那个佛土的佛,寿命是四十二劫
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庄严和至心精进修行后
来到世自在王佛的住处,绕佛三圈,顶礼合掌对佛说:世尊,我已经完成如何庄严佛土了
【摄取】
梵语 parigraha。<一>又作摄取不舍。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受照护念佛之众生而不舍,故称摄取不舍,或称摄取照护、摄护。其光明之利益,称为摄取光益。善导之观经疏定散义举出念佛众生蒙摄取利益之三缘,此谓摄取三缘。即:(一)亲缘,谓佛与众生之意志、行为(即三业)相应。(二)近缘,谓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显现于其眼前。(三)增上缘,谓众生由念佛而消除其罪障,临终时,佛与圣众迎往净土。(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智顗)、安乐集卷下、往生礼赞偈)
<二>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p6846
FROM:【佛光大辞典】
★
【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
[学习解说]:
佛告诉比丘:今天正是时候,你可以把你的大愿向在场大众说说
让已发菩提心的菩萨也能效仿你,修行这个法门
以及利益更多人都能发起普渡众生的大愿,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7 05:3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8 09:26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3.2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
★
【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向佛说:请佛慈悲听察我发的大愿,我现在就说
★
【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命终后如果堕入三恶道的话,我就不成佛
---------------
这是告诉我们,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们,都能得到阿鞞跋致(不退转)
【阿鞞跋致】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不全都是紫磨真金色的身体,我就不成佛
---------------
这是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众生人人平等,不会因为肤色不同而心生歧视和分别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相貌有丑有俊的话,我就不成佛
---------------
这点与上面的紫磨金身类似,都是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众生绝对是人人平等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有人没有宿命通,不知道百千亿那由他诸劫的事情的话,我就不成佛
【宿命】
(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没有天眼通,看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没有天耳通,不能听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演说佛法和不能受持的话,我就不成佛
【天耳】
(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没有他心智通,不知道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的话,我就不成佛
【他心智】
(术语)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已上,得发无智,于六通中,谓之他心通。大乘义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虑,称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论二十三曰:“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没有神足通,不能在一念之间去往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
【神足】
(术语)神足通也。又曰神境智证通。略曰神境通。五通之一。(参见: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还对色身有贪恋和执着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不能住于正定之聚(不退位),必定到达涅槃的话,我就不成佛
【定聚】
(术语)三聚之一。正定聚也。三乘之行人,各修其因,正得其果之位也。又名不退位。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不取正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灭度】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参见:涅槃)4149)p5507
FROM:【佛光大辞典】
★
【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如果光明有限量,不能照耀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寿命如果有限量,只有百千亿那由他劫数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声闻众的数量如果能计算得出来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修成缘觉,用百千劫的时间一同计算
若能知道具体数量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寿命无有限量,除非本人发愿要回入娑婆普渡众生
否则如果众生不是无量无边的寿命,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听到任何不善的事情的话,我就不成佛
-----------------
可见极乐世界只有快乐,甚至连苦的音声都没有,每天听到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之声
★
【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如果不称扬赞叹我阿弥陀佛名号的话,我就不成佛
【咨嗟】
为感叹称赞之语。又作咨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p6297
FROM:【佛光大辞典】
★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以至诚心,信心和欢喜心念佛
如果愿往生我极乐世界的话,临终时只要称念十声佛号就能往生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犯了五逆罪和诽谤如来正法者是不能往生的
--------------------
这里告诉我们虽然十念可以往生,但要用至诚心,深信心,欢喜心来念佛
而且还特别提到若犯五逆罪和诽谤罪的众生不能往生,这就要先忏悔消业才行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如果能发菩提心
广修功德,和一心发愿往生我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假如我不与诸菩萨众现前接引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听闻我阿弥陀佛名号后,能够一心称念和广修善业培植功德
并将此功德至心回向愿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这些众生不能如愿以偿的话,我就不成佛
【系念】
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
FROM:【佛光大辞典】
【植众德本】
(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不能成就圆满三十二相的话,我就不成佛
【三十二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8 09:26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9 04:49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1小时)
★
【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佛土的众生来生我国,他们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
除非这些菩萨另有打算暂时不想尽快成佛,比如地藏王菩萨发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广大誓愿
他们愿为众生披上弘誓铠甲,教众生积功累德,出离生死苦海
他们这样于十方诸佛国土广行菩萨道,普渡众生
同时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以及开导教化无量无边众生都安住在真正的成佛之道路上
超越以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都能修习普贤十愿之功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现前】
(术语)在于现在目前也。律中现前僧之语,处处散见,似指现居于眼前之僧。【又】显现于前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承继佛威神力的加持
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如果不能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在诸佛面前能现出他们的福德善根,一切如意
供养诸佛时的一切供物都能一一具足,如果有缺少的话,我就不成佛
【德本】
1、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无量寿经说:“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2、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如果不能演说一切智(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的话,我就不成佛
【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如果不能证得金刚那罗延身(意指佛、菩萨之胜身)的话,我就不成佛
【金刚那罗延身】
那罗延,梵语 na^ra^yaN!a。意指佛、菩萨之胜身。因佛、菩萨之身坚固勇猛,犹如金刚之坚硬,不为任何外物所坏;而其力强,复如那罗延天之力大无穷,故称之为金刚那罗延身。(大宝积经卷十)((参见:那罗延天)3029)p3542
FROM:【佛光大辞典】
★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和一切万物,都庄严,清净,光明,亮丽
形象和颜色都特殊和奇特,微妙至极,无法称量
这里的众生虽然都有天眼,但是如果能清楚计算出具体数量的话,我就不成佛
【形色】
(术语)形体与色相。法华经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无量寿经上曰:“国中人天,形色不同。”【又】谓长短方圆等形之可见于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论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极妙】
(杂语)善美之至极。玄理之至极。大般若理趣分曰:“极妙乐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观无量寿经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碧岩第一则评曰:“圣谛第一义是教家极妙穷玄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和一些功德很少的菩萨
如果不能见到道场中树有无量光明的色彩,以及树高四百万里的话,我就不成佛
★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如果有人受持读诵经法以及为众生演说佛法,却不能证得像佛一样的辩才和智慧的话,我就不成佛
【经法】
(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欢喜无量。”毗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讽诵】
(仪式)扬诵经文,或偈颂谓之讽诵。无量寿经上曰:“受读经法,讽诵持说。”【又】请讽诵文,略曰讽诵。所谓讽诵愿文等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9 04:4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0 05:5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3小时20分钟)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菩萨的智慧和辩才如果有限量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土清净无垢,就像镜子一样能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诸佛世界而且清清楚楚
就像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那样清晰,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
由此想到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才有能力救度累世家亲眷属出离苦海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极乐世界能看到眷属分别都在哪个道里受苦,这样就能施以引导救拔出离
【国土】
一切有情的住处,有净土和秽土的分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从大地到虚空
所有宫殿、楼观、池流、花树等所有一切万物都是用无量珍宝和百千种香组合而成
非常庄严和奇妙,远远超过天人所拥有的一切,而且这个香味能普熏到十方无量世界
使所有闻到香味的菩萨,都能安住正法一心修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严饰】
(杂语)同于庄严。法华经序品曰:“严饰国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所有众生,蒙受我的光明照触身体时
他们的身心非常柔软而安详的,这种快乐一定超过天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所有众生
如果听闻我的名号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
和诸深总持(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的话,我就不成佛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总持】
1、指忆念所闻之法而不忘失的能力。
2、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这也就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3、总持有四种:
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不忘失佛的教法;
二、义总持,即能执持佛法的义理;
三、咒总持,即菩萨依定起咒,解除众生的苦厄;
四、忍总持,即能如实的把握事实的真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如果有女人听闻我名号,心生欢喜和具足深深的信心
还有发大菩提心(早日修行成佛),厌恶业障重重的女身,她们命终后如果还做女人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菩萨众
听闻我的名号,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常修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直至成佛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梵行】
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所有众生
听闻我的名号,能够五体投地虔诚恭敬的礼拜,而且心生欢喜和信心具足
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求能够自利和利他,因此天人和世人都会对此人心生尊敬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五体投地】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行】
(术语)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如果想要穿衣服
只需意念想一下就能完成,并且衣服一定非常合身,自然的披在身上
如果因为各种不合心意而需要剪裁等再处理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众生所享受到的快乐
如果不如那些已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的话,我就不成佛
【漏尽比丘】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见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如果想见十方无量清净庄严的诸佛国土,当时就能如愿
就会在七宝树中全都见到,就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一样清楚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的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就能(因此种下一颗清净光明的种子)直至成佛
如果有五(六)根缺少不健全的话,我就不成佛
【诸根】
(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所有菩萨众,听闻我的名号,都能获得清净解脱三昧(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
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
【清净解脱三昧】
指远离一切系缚之禅定。此三昧,为无垢清净,远离一切系缚而得自在之境地,故称清净解脱三昧。住此三昧,能于一念间供养无量诸佛而不失定意。(无量寿经卷上)p4671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发意顷】
指发起一个意念之间,形容时间之短暂。与“一念之顷”同义。p70
FROM:【佛光大辞典】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命终后就能生到富贵有地位的家庭里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
能心生欢喜和广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行,具足众善万德之根本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德本】
1、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无量寿经说:“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2、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0 05:5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0 05:56 编辑
(接续楼上~)
(17楼18楼共用时约1.5小时)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都能获得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
住在这种三昧中直到成佛,则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普等三昧】
(术语)普者普遍,等者齐等也,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故名普等三昧。无量寿经上曰:“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悲华经谓之遍至三昧,分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庄严经谓之普遍三摩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国中的菩萨随个人所愿想听什么佛法,自然就能听到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
如果不能立即获得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
★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学习解说]:
若我成佛,他方国土所有菩萨听闻我的名号
如果不能立即获得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和不退转的话,我就不成佛
【三忍】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0 05:5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1 07:44 编辑
3.3 法藏比丘以偈颂的方式再次坚固发心(四十八大愿),普渡众生
★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说完四十八大愿后,又说了下面这段偈颂
★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我建立的国土超越世间一切所有,我一定要成就无上佛道
如果这个愿望不能满足和实现,我宁愿不成佛
【无上道】
(术语)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我如果在无量劫中不能做众生的大施主
不能救他们出离贫穷苦困苦的境地,我宁愿不成佛
【大施主】
(术语)于一切之人行大施者。无量寿经上曰:“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穷,誓不成正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我至成佛道, 名声超十方,
究竟靡不闻, 誓不成等觉。】
[学习解说]:
我成佛时,名号会超越十方世界
如果有众生听不到我的名号的话,我宁愿不成佛
★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 为诸天人师。】
[学习解说]:
我要远离世间欲望,入佛甚深正念正知见
由清净心启发智慧,修行梵行(清净的行为)
志求早日成就佛道,做天人的导师
【离欲】
(术语)离贪欲,淫欲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四十二章经曰:“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念】
(术语)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行】
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尊】
(术语)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无量寿经上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人师】
(传说)如来十号之一。梵语曰舍多提婆摩菟舍喃Devamanus!yas/a%str!,为天与人之教师,故名天人师。智度论二曰:“复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波言天,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神力演大光, 普照无际土,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学习解说]:
我以神通力放大光明,普照无量无边的世界
消除众生贪嗔痴三毒,帮助他们远离疾苦和灾难
【神力】
(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垢】
(术语)三毒之异名。贪嗔痴也。无量寿经下曰:“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净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断三毒名除三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冥】
1、幽隐、幽暗之义。
2、无知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开彼智慧眼, 灭此昏盲暗,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学习解说]:
我要开启众生的智慧,灭除他们无明妄念和无知昏暗的习气
我要封闭一切令众生堕入恶道的因,一定为他们敞开通往善道之门
【善趣】
(术语)六道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为四恶趣,而人、天为二善趣。又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修罗、人、天为三善趣。无量寿经下曰:“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1 07:43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钟)
★
【功祚成满足, 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晖, 天光隐不现。】
[学习解说]:
愿我早日修行圆满,威德光明力照耀十方无量无边世界
我的光明将会超越太阳和月亮的光明,让天上太阳月亮星星的光全都隐没不现
【重晖】
1.谓前后相继的光辉业绩。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戢】
收敛,收藏:戢翼。戢影。载戢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止,停止:戢怒。戢鳞(喻蓄志待时)。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常于大众中, 说法师子吼。】
[学习解说]:
我要为众生开示演说法性原理,广泛向众生做法布施,让他们成就无量功德
愿我常常为众生说法时,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
【法藏】
1、又名佛法藏,或如来藏,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
2、唐时高僧,本康居国(在今新疆省北部)人,武后赐号贤首,为华严宗之第三代祖。
3、(参见:法藏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功德】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
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
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师子吼】
(喻)佛在大众之中演说佛法,心中毫无怖畏,有如师子作吼。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供养一切佛, 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 得为三界雄。】
[学习解说]:
我愿以此法施利益众生的心供养一切佛,早日具足众善万德之根本
愿我早日智慧圆满,降伏一切外道魔障,成为三界中雄伟的佛
【德本】
1、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无量寿经说:“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2、指阿弥陀佛之德号,因此德号,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为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叫做“德本”。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雄】
(术语)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上曰:“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如佛无碍智, 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学习解说]:
愿我拥有像佛一样自在无碍的智慧,通达法界实相以及一切法性原理
愿我早日修行圆满,功德有如佛一样殊胜
【无碍智】
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最胜尊】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p5045
FROM:【佛光大辞典】
★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学习解说]:
如果我发的四十八大愿能实现的话
三千大千世界都应当出现震动,虚空中各位天神也应当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
【克果】
(术语)谓得果也。无量寿经上曰:“求道不止,会当克果。”又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赞中曰:“克者遂也,得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千】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无量寿经上曰:“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神】
(天名)梵语曰泥缚多Devara%,为梵天,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众恶,天神记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说完这段偈颂,立即出现六种震动
虚空中降下天花,散落在大众身上,空中的音乐自然响起
还有赞叹的声音:(法藏比丘)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3 05:10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6 14:16 编辑
(本楼用时约3小时)
3.4 介绍法藏比丘为了圆满四十八大愿,是如何至心修行的
★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学习解说]:
佛继续说,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面前
和诸天(三界二十八天)魔梵(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和色界之梵天王)龙神八部(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中
发了这个宏深誓愿(四十八大愿)并坚定愿心之后,他就开始专心致志成就和庄严这美妙的净土
【诸天】
指三界二十八天。(参见:二十八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魔梵】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和色界之梵天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龙神八部】
在八部众中以天与龙为首,所以常说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所建设的净土是一个广阔无边,超越所有佛土且具有独特美妙的净土
这个净土永恒不变,不会衰坏也不会发生变化
【常然】
1.自然之性;常态。
2.一向如此。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在不可思议无量劫的修行中,积累和培植菩萨之无量德行
内心不生贪欲,嗔恚和加害于他人的心,也不起贪欲想、嗔恚想和害人的想法
而且对色、声、香、味、触、法(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也能做到心不执著
【兆载永劫】
(术语)兆载者数量名,永劫者,历兆载之劫数,故云永。极长之一时期,谓之劫。梵语也。无量寿经上曰:“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觉】
(术语)三恶觉之一。贪欲之知觉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嗔觉害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害觉】
(术语)欲加害于他人之心。三觉之一。又八觉之一。无量寿经净影疏上曰:“害觉亦名恼觉,于他人所,念欲加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具足忍辱力(难忍能忍),不会被修行中种种困苦所干扰和动摇
法藏比丘少欲知足,没有嗔恚愚痴等烦恼,常常处于三昧正定中,通达法性原理,于法智慧无碍
【忍力】
(术语)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没有虚妄以及曲顺人情或歪曲事实的妄心
他和颜悦色说出来的话都是出于爱护对方的心,而且常常都是先向人家问候
他勇猛精进不懈怠,一心志愿求取善法利益众生
他恭敬佛法僧三宝,侍奉师长
【虚伪】
(术语)虚妄而不真实也。楞伽经三曰:“无垢虚伪妄想习气。”无量寿经下曰:“虚伪谄曲之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谄曲】
(术语)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无量寿经上曰:“谄曲之心,和颜爱语。”法华经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白】
即清白之法、清白业。指佛所显示之教法。又为无漏善法之总称。皆取其远离烦恼垢染之意,而称为清白。法华经序品列为七善之一。(如幻三昧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上)p4662
FROM:【佛光大辞典】
【庄严】
1、装饰的意思。
2、庄美威严,也就是美好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修行时住于空、无相、无愿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
无相(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
无愿(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之法
无作(无因缘的造作)无起(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
观法(观想真理的方法)如幻如化,虚妄不实
【空】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
1、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涅槃的别名,因涅槃离一切虚妄之相。涅槃经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相】
<一>梵语animitta。无形相之意。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大一一·二九上):“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此即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另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载,涅槃无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等十相,故涅槃又称无相。
此外,赖宝之真言名目载,无相有浅略、深秘二义,即:(一)诸法之体性,如幻虚假,自性为空,一相不存,无色无形,此为浅略之无相。(二)一相之中虽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此非为无色无形之无相,乃系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之义,故为深秘之无相。前者表示显教遮情之意,后者为真言表德之义。另就“教”而言,可分有相教、无相教;就“行”而言,可分有相行、无相行;就“观”而言,可分有相观、无相观;就“土”而言,可分有相土、无相土。(大品般若经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六十一,百论卷上舍罪福品)((参见:有相无相)2437)
<二>(684~762)唐代禅僧。俗姓金,世称金和上、东海大师。原为新罗王族,于新罗之群南寺出家受戒后,开元十六年(728)随入唐使航海来华。谒玄宗,住禅定寺,未久入蜀,至德纯寺,欲师事处寂,时处寂因病不得引见,然无相燃一指供养,遂得留止二年。二十四年,处寂遣人唤无相,付嘱从智诜所传之达磨衣,遂隐山中修头陀行。后应请开禅法,住成都府净众寺,化导二十年。天宝末年玄宗入蜀曾召见之,礼锡丰隆。宝应元年(762)五月,将信衣付嘱予无住,十九日坐化,世寿七十九。师于每年十二月及正月设道场说法,先引声教念佛,次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后世之净众宗,即指无相之法系。其传承及教旨,见于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卷四、禅学思想史卷上(忽滑谷快天)、支那净土教理史(望月信亨)、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p510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愿】
p1042显扬二卷十七页云:。无愿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相貌。智者:谓缘彼境,伏恶了知。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无愿解脱门】
(术语)又云无作解脱门。三解脱门之第二。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参见:三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作】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起】
(术语)无生之异名。无生法忍一名无记法忍。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无量寿经下曰:“无作无记,观法如化。”同慧远疏下曰:“无因可生,云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观法】
观想真理的方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远离一切恶口业,说出来的话都是善语,能起到自利利他的作用
他舍弃国家和王位,杜绝钱财和色欲
不但自己修行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还教人一起修行
★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在无限长的时间里积累功德
无论在何处都有无量宝藏自然显现,教化无数众生安住真正成佛之道
他或者以长者的身份,或居士,或豪门大族,或尊贵的人,或王种,或国君,或转轮王,或六欲天主,或大梵天王
常用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恭敬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所得功德不可称说,无量无边
【无央数劫】
梵语 asam!khyeya-kalpa。指无限长之时间。央,尽之意;劫,极长之时间,原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沿用之。无央数,为梵语 asan%khya(音译阿僧祇)之意译。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下):“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华经见宝塔品、灌顶经卷十二)((参见:阿僧祇)3666)p5077
FROM:【佛光大辞典】
【安立】
(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正真道】
(术语)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sam%bodhi之古译。无量寿经上曰:“时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又曰:“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刹帝利】
印度四姓阶级之第二,华译田主,或王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欲天】
欲界有六层的天,故名为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空而住,故名“空居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事】
(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学习解说]:
法藏比丘口气清香洁净,有如青莲花的芬香
身上的毛孔散发出旃檀香的味道,香气普熏无量世界
法藏比丘容貌端正,相好殊胜,手中常常会出现无尽的珍宝
比如衣服、饮食、珍妙花和香,缯盖,幢幡等庄严之具,超越一切天人
法藏比丘于一切法而能通达实相及法性原理,自在无碍,智慧无量无边
【优钵罗华】
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
考之梵本,其附加赤(rakta)、青(ni^la)等形容词之语不少。梵文佛所行赞经作 rakta^tpala,法华经药王品(大九·五四下)“应以青莲花盛满末香”、妙音品(大九·五五下)“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等处,则使用 ni^lotpala 一语。(起世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八)(参阅“尼罗乌钵罗华”1896)p6411
FROM:【佛光大辞典】
【相好】
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4 05:2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6 14:16 编辑
(21楼22楼共用时约2.5小时)
3.5
法藏比丘成佛已超过十劫时间
★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法藏比丘已经成佛?未成佛?还是现在成佛?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已经成佛,现在在西方距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那里的世界叫做安乐(极乐世界)
★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学习解说]:
阿难又问佛:这尊佛成佛以来用了多少时间?
佛说:经历了十劫时间
【十劫】
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十劫弥陀)435)p435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4 05:2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6 05:14 编辑
四、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
4.1 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春夏秋冬,这里常年温度最为适宜和舒适
★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都是七宝所造,比如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为大地,广阔无边
极乐世界到处都光赫煜烁,微妙华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极乐世界的珍宝远远超过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的珍宝
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以及一切山,也没有大海,河流,小溪,沟渠,水井,山谷等
极乐世界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和各种受苦受难的地方
极乐世界没有春夏秋冬四季,那里既不冷也不热,气候常年都是最适宜和舒适的
【第六天宝】
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中略)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p4764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5 05:3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6 14:17 编辑
4.2 极乐世界的众生依靠(信愿行和净业三福的)善根功德力,而能住在极乐世界中
★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问佛:世尊,极乐世界如果没有须弥山,四天王和忉利天依靠什么而住
佛反问阿难:夜摩天乃至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都是依靠什么而住
阿难回答佛说:业力果报,不可思议
佛对阿难说:业力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是依靠信愿行和净业三福的善根功德力,住在极乐世界的
(相关阅读:
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
阿难对佛说:我不怀疑这个道理,我提出问题是为将来众生也能明白并消除疑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忉利天】
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之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有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三焰天】
(界名)焰为梵语,又云夜摩,欲界中第三重之天处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究竟天】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力】
(术语)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无量寿经下曰:“常力,善力。”净影疏曰:“依法正修,名为善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1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6 14:19 编辑
(22楼~30楼共用时约3小时20分钟)
4.3
无量寿佛光明第一,一切诸佛皆共赞叹,见此光明的众生能灭除贪嗔痴,恶道众生离苦得乐
★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的威神和光明是第一的,其他诸佛的光明是无法比拟的
无量寿佛的光明能普照一百个佛世界,甚至普照一千个佛世界
总之,就是可以遍照东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土,南西北方思维上下都在佛光普照中
或有佛光能照七尺,或照一由旬,或者二三四五由旬,有的更多能照所有佛土
【由旬】
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刹】
其义有二,即:(一)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二)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净土)4679)p2642
FROM:【佛光大辞典】
★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学习解说]:
因此无量寿佛,又叫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如果众生能与佛光相应,就能消除贪嗔痴,身口意变得柔和善顺,内心欢喜,善心显露
如果三恶道的受苦众生见到佛光,所有痛苦都将停止,命终后蒙佛力加持都能获得解脱远离恶道
★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光明巍巍,能照耀十方无量佛土,没有不知道的
不但我今天称扬赞叹他的光明,十方一切诸佛和声闻,缘觉还有菩萨众都一同称扬赞叹
★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听闻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和功德,并以至诚心昼夜不停的称扬和赞叹
就能蒙佛力加持,随愿往生极乐世界,并得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和声闻众生的称赞
直到最后修行成佛时,还会得到十方诸佛菩萨赞叹,就像今天诸佛赞叹无量寿佛这样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19
4.4 无量寿佛寿命不可称说,难以计算到底有多长
★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的寿命无量无边无法计算,你知道有多长吗
假如十方世界众生全都获得人身,而且全都修成声闻和缘觉(辟支佛)
然后将这些众生全都聚集在一起,专注一心寂静思维,用尽所有人的智慧
以及经过百千万劫的时间共同推算,也无法计算出无量寿佛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不只是无量寿佛寿命无量无边无法计算
生活在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天人等众生的寿命,无论长短也是无法计算出来的
而且极乐世界的声闻和菩萨数量非常多,多到无法称说
他们的神通智慧都已经通达无碍,威德和神通力也自在无碍,他们能在手掌中持一切世界
【声闻】
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思】
(术语)禅为梵语禅那之略,寂静之义,思惟寂静,谓之禅思。即禅定也。无量寿经下曰:“禅思一心。”释门归敬仪中曰:“乐礼拜者,又以禅思为坐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智】
(术语)自在彻见事理之智慧曰神智。无量寿经上曰:“神智洞达。”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语阿难:“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于意云何?其所渧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最初法会的声闻众生数量不可计算,菩萨的数量也是无量无边
即使像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这样有百千万亿人,用阿僧祇那由他劫时间,甚至直到命终证果也无法得出具体数量
比如深广的大海,假如有人将一根毫毛分成一百份,用其中一份沾取一滴海水
你觉得呢,沾的这滴海水与深广无边的大海相比,哪个更多呢
【初会】
(杂语)法会之初度也。无量寿经上曰:“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弥陀佛之初会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目犍连】
梵名 Maudgalya^yana,巴利名 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 Maha^maudgalya^yana)、 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 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 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七舍利弗目连缘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载有此事。
目犍连与舍利弗归依佛陀后,共同精进修道,遂成诸弟子中之上首,辅翼佛佗之教化,有关其事迹,于经典中时有记载。又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四十一等经论中,皆特称之为“神足第一”。据载,目犍连亦曾代替佛陀为众经说法。
另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曾为救母出离饿鬼道,而于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遂为后世盂兰盆会之由来。晚年在王舍域内行乞时,惨遭嫉恨佛陀教团之婆罗门徒执杖梵志,以瓦石击死,此系佛陀涅槃前之事。佛陀于竹林精舍门边建塔吊之;又于大唐西域记卷四、卷九等,亦有记载。
此外,于密教中,目犍连系安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尊释迦牟尼佛右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为沙门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执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于赤莲华座。(杂阿含经卷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三、中阿含卷九瞻波经、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十二、卷十八、卷二十八、观无量寿经、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十六、十诵律卷三十七)p2108
FROM:【佛光大辞典】
【阿僧祇】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度】
(术语)梵语Nirva%na,巴Nibba%na之译,有有余无余之二((参见:涅槃)),故皆指命终证果。无量寿经上曰:“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行愿品钞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阿难白佛:“彼所渧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佛说:沾取的这滴海水与大海相比,根本无法用语言或譬喻能表达出来
佛对阿难说:这就像目犍连和百千万亿人,用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时间计算声闻菩萨的数量
知道的数量如同毫毛上的一滴水那样少,不知道的数量就像大海里的水那样多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2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58 编辑
4.5
七宝树被微风吹动自然发出法音,流遍诸佛国土,众生听者皆得甚深法忍不退转
★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
或琉璃树,玻瓈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
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
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
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
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
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
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
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有很多七宝树,有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
还有的是用二种珍宝或三种或七种珍宝和合而成的树
比如树干是黄金,叶子和花果是银的;或者树干是银的,叶子和花果是金的
或者树干是琉璃,叶子和花果是玻璃;或者树干是水晶,叶子和花果是琉璃
或者树干是珊瑚,叶子和花果是玛瑙;或者树干是玛瑙,叶子和花果是琉璃
或者树干是砗磲,叶子和花果是各种珍宝
有的宝树,树根是紫金,树干是白银,树枝是琉璃,树条是水晶,树叶是珊瑚,花是玛瑙,果实是砗磲
或者树根是白银,树干是琉璃,树枝是水晶,树条是珊瑚,树叶是玛瑙,花是砗磲,果实是紫金
或者树根是琉璃,树干是水晶,树枝是珊瑚,树条是玛瑙,树叶是砗磲,花是紫金,果实是白银
或者树根是水晶,树干是珊瑚,树枝是玛瑙,树条是砗磲,树叶是紫金,花是白银,果实是琉璃
或者树根是珊瑚,树干是玛瑙,树枝是砗磲,树条是紫金,树叶是白银,花是琉璃,果实是水晶
或者树根是玛瑙,树干是砗磲,树枝是紫金,树条是白银,树叶是琉璃,花是水晶,果实是珊瑚
或者树根是砗磲,树干是紫金,树枝是白银,树条是琉璃,树叶是水晶,花是珊瑚,果实是玛瑙
【水精】
梵语 sphat!ika。音译颇梨、颇致迦。又作白珠、水晶。增广本草纲目卷八举之,以其晶莹如水,坚硬如玉,故又称水玉。然慧琳音义则谓颇梨古译水精为非,举出颇梨有紫、白、红、碧等色,莹净通明,为宝中之极品,其中红、碧最珍,紫、白次之。(慧琳音义卷四、玄应音义卷六)((参见:颇梨)5949)p1492
FROM:【佛光大辞典】
★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树,一行一行非常笔挺,树树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儿相顺,果实大小全都一样
非常茂盛,光明晃耀,不可胜收,微风吹来宝树会自然发出五种(宫、商、角、征、羽)音声,非常协调
【五音】
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即说极乐净土之七宝诸树,清风吹时,出五音之声。五音之中,宫为土声,其音最浊,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为金声,次浊,为平调,配于西方。角为木声,半清半浊,为双调,配于东方。征为火声,微清,为黄钟调,配于南方。羽为水声,其音最清,为盘涉调,配于北方。后世密教遂以五音配列五智、五佛、五部、五色等,宫表中央法界体性智,商表西方妙观察智,角表东方大圆镜智,征表南方平等性智,羽表北方成所作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二、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仪赞、汉书律历志第一上、通典卷一四三、隋书音乐志第九)p1124
FROM:【佛光大辞典】
★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的道场,树高四百万里,树的根须有五千由旬,树叶散布四周二十万里
极乐世界的树是由各种珍宝自然形成的
树上悬挂着能发出像月亮一样光明的宝珠,放出百千万种颜色和光明,照耀十方没有边际
还覆盖着各种珍宝罗网庄严宝树,这些装饰都是随着众生心想而应现
【月光摩尼】
(物名)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千手经曰:“月精摩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2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58 编辑
4.6 众生眼见宝树,鼻闻花香,舌尝果实,身触光明便能获得甚深法忍不退转,六根清净直至成佛
★
【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学习解说]:
微风吹过宝树,会自然发出演说妙法的音声,声音能散布流遍诸佛国土
所有众生听到宝树发出来的法音都能获得甚深法忍,得不退转,直到成佛,耳根都会一直清彻,不遭任何苦痛
还有眼睛见到宝树,鼻子闻到花香,舌头尝到果实,身体触及光明
这些都能获得甚深法忍,得不退转,直至修行成佛,六根都会清净无有烦恼和忧患
【深法忍】
(术语)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无量寿经上曰:“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又曰:“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参见: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缘】
<一>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下):“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又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称为法缘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参见:慈悲)5805)
<二>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三>指属于同法系之兄弟子孙。意同于法眷。((参见:法眷)3388)p3422
FROM:【佛光大辞典】
★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学习解说]:
阿难,极乐世界的众生见到宝树就能获得甚深法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
这些都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愿心圆备),明了愿(求心显著),坚固愿(缘不能坏),究竟愿(终成不退)的加持所成就的
【满足愿】
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无量寿经卷上载,净土道场树之利益(大一二·二七一上):“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无量寿经义疏卷下(隋代慧远))((参见:五种力)1173)p5832
FROM:【佛光大辞典】
【五种力】
指阿弥陀佛果上之威神力,与因位本愿力所开之满足、明了、坚固、究竟四愿力。据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所解,威神力为无量寿如来现在之威力;因位之本愿力是总,其余四者为别,其中满足愿谓愿心圆备,明了愿谓求心显著,坚固愿谓缘不能坏,究竟愿谓终成不退。(无量寿经卷上、赞阿弥陀偈)p1173
FROM:【佛光大辞典】
【明了愿】
(术语)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愿】
(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26
4.7 极乐世界的音声是十方世界所有音声中最为殊胜的,堪为第一!
★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世间的君王有百千种音乐,从转轮圣王到欲界第六天的音乐一个胜过一个
可是即使第六天有万种音乐也不如极乐世界七宝树一种音声美妙,不及七宝树千亿倍分之一
极乐世界有很多种美妙的音声都是自然发出来的,而且都是在演说妙法
说法的音声清凉流畅,微妙和谐,是十方世界所有音声中最为殊胜的,堪为第一!
【转轮圣王】
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
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
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
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
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
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为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参考轮王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26
4.8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也都是七宝自然而成
★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也都是七宝自然而成
这些建筑上面还覆盖了很多真珠和其他珍宝自然装饰,非常美妙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6 05:27
4.9 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和八功德水
★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学习解说]:
讲堂和精舍内外左右有很多浴池
有的十由旬这么大,有的二十、三十,甚至百千由旬那样大,各自长宽深浅不尽相同
池中蓄满了八功德水,这种水有八种好处:
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
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
【八功德水】
(术语)极乐之池中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无量寿经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
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
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
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
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学习解说]:
有的水池是黄金的,池底铺的是银沙;有的水池是白银的,池底铺的是黄金沙
还有水晶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琉璃沙;琉璃的水池,池底铺的是水晶沙
珊瑚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琥珀沙;琥珀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珊瑚沙
砗磲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玛瑙沙;玛瑙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砗磲沙
白玉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紫金沙;紫金的水池,池底铺的是白玉沙
除了上面两种珍宝合成的水池,还有三种甚至七种珍宝和合而成的
岸上是旃檀树,花和叶子自然下垂,香气普熏整个极乐世界
池中的莲花分别有:青色莲花,红色莲花,黄色莲花,还有白色莲花
【优钵罗华】
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
FROM:【佛光大辞典】
【钵昙摩华】
梵语 padma。又作波头摩华、钵特忙华。译作赤莲华。属睡莲科,学名 Nelumbium Speciosum, Will。产于印度、马来半岛、中国、日本、澳洲等地。栽培于池沼或水田,根茎肥大可供食用。叶呈圆形,直径约六十至一百公分。夏日花梗抽出水面数尺,开白色、淡红色之大花,果实大小一如豌豆,数个或十数个包于肥厚之花托中,味美可食。于诸经论中,常将此花与优钵罗华等诸种莲华并举,而为佛菩萨之敷座或严身之具。(大日莲华常经疏卷十五)p4192
FROM:【佛光大辞典】
【拘物头华】
拘物头,梵语 kumuda,巴利语同。属睡莲科。又作俱物头华、究牟地华、矩母那华、究牟地华、句文罗华。花茎有刺,色白或赤,叶稍短。其白色者,学名 Nymphaea esculenta,茎细滑,可供食用;其赤色者,学名 Nymphaea rudra。慧琳音义卷三谓,拘物头华即赤莲华,呈深朱色,甚具香味,非人间所有。于续高僧传卷二、翻译名义集卷八等,皆译作黄莲华。大日经疏卷十五则谓,俱物头乃青色之莲华。((参见:莲华)6146)p3268
FROM:【佛光大辞典】
【分陀利】
(植物)Pun!d!arika,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西土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莲华部详说之),分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华,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八叶之分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玄应音义三曰:“分陀利,又作芬,此云白莲华。”慧苑音义上曰:“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亦曰百叶花也。”慧琳音义三曰:“奔荼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色如雪如银,光夺人目,其香亦大,多出彼池(无热),人间无有。”华严疏钞八曰:“芬陀利者即白莲华,亦是正敷荣时也。”大日经疏十五曰:“分陀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观经散善义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以及声闻众生进入七宝池沐浴,想要水位到哪里自然就会到达那里
想要没过脚背,或者到达膝盖处,或到腰的位置,或到颈部,或者沐浴全身,自然都会随念所至
如果想要水位恢复如初,就会恢复原样
★
【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
[学习解说]:
八功德水还能随众生意念自动调解温度,满足众生适宜的水温
还可以清神提脑,洗涤无明烦恼
池水非常清澈,不论深浅都能清楚见到池底宝沙
★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
[学习解说]:
池水微波自然发出微妙的法音,随众生根器而听到相应的佛法,比如内心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声
或者生起寂静声
【寂静】
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无我声
【空无我】
1、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我、我所。
2、无我所叫做空,无我见叫做无我。
3、空与无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无我声】
指极乐八功德池之波声,说空无我之妙法。无量寿经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悲声
大【大慈悲】
(术语)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声
【波罗蜜】
(术语)Pa%ramita%,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广远,故云度无极也。若依别释,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释则三翻虽异,意同无别也。”大乘义章十二曰:“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中略)波罗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记十八曰:“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萨能到自乘所往圆满功德彼岸处故。”智度论十二曰:“问曰:云何名檀波罗蜜?答曰:檀义如上说。波罗(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复次此岸名悭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慧琳音义一曰:“播啰弭多,唐云彼岸到,今回文云到彼岸。”仁王经良贲疏上一曰:“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槃菩提即灭道谛而为彼岸。(中略)言蜜多者,梵语也。此具二义。离义到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或十力
【十力】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畏
【无畏】
(术语)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称曰四无畏。大乘义章十一末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畏不同,一门说四。”法华经方便品曰:“无量无碍。力无所畏。”无量寿经上曰:“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共法声
【不共法】
如来的功德与众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两种。(参见:十八不共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通慧声
【通慧】
(术语)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所作声
【无作】
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起灭声
【不生不灭】
不生也不灭,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忍声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甘露灌顶
【灌顶】
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法有多种,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塗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学习解说]:
池水微波能发出以上这些和一切妙法的音声
令所有听闻者心生欢喜,身心清净,远离贪欲,上求佛道
极乐世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苦,唯有自然快乐的音声,所以这个佛土叫做安乐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7 08:3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06 编辑
(31楼32楼共用时约2小时)
4.10
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拥有清净的身体,微妙的音声和各种神通,功德
★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学习解说]:
佛继续对阿难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拥有如上所说的清净身体,还有微妙的音声和各种神通,功德
他们住的宫殿,穿的衣服,饮食以及花香,还有各种庄严的器具,就像他化自在天那样无需自己变现而自然享受
想要饮食的众生,各种七宝钵就会随意念自然现前,比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
而且钵中自然盛满上各种美食,不过虽然食物自然现前,但是极乐世界的众生不需要真的吃下去
只需见到食物闻到香味,意念上吃过了,就会饱足,而且身心柔软,不会贪着味觉
用过之后,这些美食餐具会自然退去,下次需要时,又会自然出现
-------------------
由这段经文,想到
清净光明专辑
中这段教导
【生命不是只是物质肉体的生命,在甚深无穷的宇宙法界中
除了肉体物质生命状态,生命的型态有更深的次第、阶段、层次,
那就是心念能量场的意念型态,也就是佛法上讲的「意生身」的型态】
【如果我们开阔我们的思想,接受了心念能量磁场型态的生命型态
这样,我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意义,就会有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想法
我们因此获得的快乐,不论在型态和次第上,也会和以往的情况完全不同】
【所以,只要提升我们的心量和观念,明白法界中的轮回真相,相信真有因果和佛菩萨与鬼神等
这样不仅能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从此开始提升我们的心念和观念,放下执着而免除种种烦恼和痛苦
也因此,随着心念意识型态的精神增上,我们今生命终,也能随心念意识和观念的开阔
而提升飞生天道或往生佛净土等更高次第的生命境界】
(详见:
「意生身」:心念能量场的意念生命型态
)
【第六天】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他化自在天】
(天名)略名他化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梵名娑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a,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7 08:4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5:00 编辑
4.11 极乐世界众生外貌一模一样没有差别,都庄严微妙非常稀有
★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清净安稳,有很多微妙快乐之事,因为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所以仅次于涅槃之道(乐)
这里的声闻,菩萨和天人都拥有高明的智慧,能深入法性原理,还有自在无碍的神通力
极乐世界的众生形象都是一模一样的,相互之间没有不同,但为了顺应他方习惯,所以有天人这个名称
他们容貌端正,超过一切众生非常稀有,相貌庄严微妙,拥有更高的生命型态(达悟涅槃无极之理之身)
【无为泥洹】
(术语)泥洹为涅槃之变音,涅槃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故曰无为。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极之体】
(术语)极乐净土众生之身体,达悟涅槃无极之理之身也。无量寿经曰:“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通】
(术语)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是为五种通之一,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法华经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义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参见:神)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讨的人在帝王身边,他们的容貌形象会是一样的吗
阿难回答,假如乞讨的人在帝王身边,因为瘦弱丑陋与帝王无法相比,他们之间相差百千万亿倍
★
【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学习解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乞讨者生活在最低层,少衣少食,饥寒交迫
这是因为前世不明因果不懂得培植福德,贪财不布施,即使很富有也要贪得无厌
如此不信因果不修善业,反而恶业聚集如山,命终后,财宝终会消散留不住,自己一分也带不走
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宝自己一点受益都没有得到,最后全都归为别人所有
因为生前没做过善业也没有功德可以依赖依靠,死后就会堕入三恶道,受无量苦报
直到苦报结束后,投生人道,但是下贱之人,而且愚昧鄙陋
★
【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学习解说]:
因此可知,为什么世间帝王能统领一国民众
都是因为过去世积累的功德,慈心布施,仁爱帮助众生,守信用修善业,于心无争
所以命终后,才会感得福报,投升善道,生到天上享受福报
然后又投为人身,生到帝王家庭,身份尊贵,仪容端正,被众人敬仰
穿的是最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食,生活无忧无虑,这些都是过去世修福感得的果报
【宿世】
过去世。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是你说的这样
但是虽然帝王是人中最为尊贵的身份,如果与转轮圣王相比,就显得粗俗丑陋了
就像上面说的那个乞讨人在帝王身边一样
转轮圣王威德相貌殊胜微妙,天下第一
如果与忉利天王相比,又显得丑陋粗俗和不如了,二者相差万亿倍
假如忉利天王与他化自在天王相比
忉利天王不如他化自在天王,相差百千亿倍
假如他化自在天王与无量寿佛国中的菩萨,声闻相比
他化自在天王的面容神色又逊色许多,又相差不止百千万亿倍那么多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8 04:50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57 编辑
(34楼~36楼共用时约2小时15分钟)
4.12 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宫殿衣服饮食器具等等,全都应念而至
★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极乐世界的众生,衣服,饮食,花香,璎珞,幡盖,幢幡,以及微妙的音声
还有居住的精舍,宫殿,楼阁,不论形状,颜色,高低大小,或者一宝二宝甚至无量众多珍宝合成
以上种种全都应念而至,随心所欲,念头一想就会出现
极乐世界还有众宝美妙的衣服铺满大地,所有众生都在上面行走
无量珍宝编织的网覆盖极乐世界,宝网是由金缕,真珠,百千种稀奇的珍宝装饰而成,环绕四周,非常庄严
还有下垂的宝铃,五彩缤纷,光明晃耀,庄严美丽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8 04:5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54 编辑
4.13 清风
(具足万德)吹过不但能演说法音,还能放出香气,令众生烦恼和习气自然生不起来
★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具足万德之清风吹动,不冷不热,温凉柔软,风速适中
微风吹动罗网以及众多宝树,发出无量微妙的法音,而且还散发出万种温雅的香气
闻到香气的众生,能令烦恼和习气自然生不起来
具足万德的清风吹过身体,能令人感到快乐,譬如比丘证得灭尽定一样
【德风】
指极乐世界具足万德之清风。无量寿经说:“自然德风起微动,其余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三昧】
(术语)又曰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也。(参见:灭尽定)。无量寿经下曰:“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灭尽定】
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8 04:5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54 编辑
4.14 柔软光泽散发芬香的花瓣,遍满极乐佛土
★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学习解说]:
具足万德的清风吹过,花瓣飘落遍满佛土,自然而有次序一点都不杂乱
花瓣柔软光泽,散发芬香,脚踏在花上,会下陷四寸,抬起脚时又会恢复原样
花瓣用完时,地面会自然开裂清理干净
到了一定时节,花瓣又会被德风吹落,遍满大地,而后自动清除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8 04:5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8 04:55 编辑
4.15 极乐世界的莲花不但能放光,而且每一道光中还有紫金身色的化佛,普为众生说法
★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还有众宝合成的莲花遍满世界,每个宝花都是百千亿片叶子
它的光明有无量种颜色,青色莲花散发青色光,白色莲花散发白色光
黑色、黄色、赤色、紫色莲花散发黑色、黄色、赤色、紫色光,光色显耀,光明犹如日月
一一宝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道光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尊佛,紫金身色,相好殊胜
每一尊佛又放出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演说微妙佛法
这些诸佛都是为了帮助无量众生安住于成佛的正道上
【安立】
(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9 05:3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19 09:38 编辑
4.16 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一定都能证悟,这里没有不能证悟以及不确定是否证悟的众生
★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生往极乐世界的众生一定都可以证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这里没有不能证悟的众生,以及不确定是否能证悟的众生
十方世界有恒河沙诸佛如来,共同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定聚】
梵语 samyaktva-niyata-ra^s/i,巴利语 sammatta-niyata-ra^si。三聚之一。又作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或称直见际。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依俱舍论卷十载,见道以上之圣者断尽“见”等惑,获得毕竟不退之离系得,定于正性之涅槃择灭中,故称正定。又菩萨阶位在十信以上者,亦称正定。((参见:三聚)665)p1990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9 05:3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4 编辑
4.17 以至诚欢喜心称念阿弥陀佛,并且发愿往生,只要一念相应即得往生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不能往生
★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学习解说]:
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后
若能信心欢喜,并且至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只要一念与佛相应,立即就能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会再退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有两种情况是不能往生的
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这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二,诽谤佛法(诽谤佛法的人叫做“谤法阐提”,因其罪至重,故很难成佛)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诽谤正法】
诽谤佛法。正法即佛法,诽谤佛法的人叫做“谤法阐提”,因其罪至重,故很难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9 09:33
五、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上、中、下三辈
5.1 上辈生者,要能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及发愿往生,修诸功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出现在面前接引往生
★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者有上中下三辈
上辈往生的众生,要能舍弃世俗小家出家修行,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还要修行功德,并且发愿愿往生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诸圣众就会出现前来接引,跟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到了极乐世界就能获得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所以阿难,如果有众生想在今生见到阿弥陀佛
应当法无上菩提心,修诸功德,并且发愿愿往生极乐世界
相关阅读:
[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功德】
(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9 09:34
5.2 中辈生者,同样要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及发愿往生,持戒修善,造塔建寺广做佛事,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其身接引往生
★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中辈往生的众生,虽然做不到出家修行,修诸功德
只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尽己所能修行善业培植福德
然后持斋守戒,塑造佛像或建立佛塔,供养出家人,燃灯悬幡烧香散花庄严道场
以这样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就会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虽然是佛的化身,但是光明相好与真佛一样
众生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会再退转,功德智慧比上辈往生的众生稍差一些
【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19 09:3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1 09:56 编辑
5.3 下辈生者,同样要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及发愿往生,具足信心不生怀疑,临命终时会在梦中见到无量寿佛接引往生
★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下辈往生的众生
如果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以至诚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
假如不能修诸功德,但是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名号,至少要满十声,并且发愿往生极乐
如果听闻深法,能够欢喜信受,没有疑惑,只要念一声无量寿佛,并且以至诚心愿生极乐世界
那么此人就会在梦中见到无量寿佛(前来接引),这样也能顺利往生
下辈往生的众生他们的功德和智慧比中辈往生的众生还要稍差一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0 05:4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7 编辑
(42楼43楼共用时约2小时50分钟)
六、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称赞无量寿佛,皆劝本国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6.1 十方世界诸菩萨用上好微妙的花香和无价衣到极乐世界恭敬供养及歌咏赞叹无量寿佛
★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穷无尽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没有不称赞他的
东方有恒河沙多的诸佛国土,国中无量无边菩萨都到无量寿佛那里
恭敬供养(无量寿佛)以及(恭敬供养)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和声闻众生,之后听无量寿佛演说佛法
其实,不光只有东方菩萨
还有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菩萨都会恭敬供养和听无量寿佛演说佛法
★
【东方诸佛国, 其数如恒沙,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说:
东方的佛国净土有恒河沙那么多,国中的菩萨都到极乐世界觐见无量寿佛
而且不光是东方,还有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菩萨都会到极乐世界觐见无量寿佛
【无量觉】
(术语)无量寿佛之略号。无量寿经下曰:“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平等觉经曰:“无量觉授其决,我前世有本愿,一切人闻说法,皆悉来生我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觐】
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觐见。朝觐。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无量觉。】
[学习解说]:
十方世界一切诸菩萨各自带着美妙的花,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寿佛
众多菩萨们一同演奏天乐,用和雅的音声,赞叹殊胜而尊贵的无量寿佛,恭敬供养无量寿佛
-----------------
赞佛功德的好处:语业清净
【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
(详见: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精进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
【赍】
怀抱着,带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没(mì)(志未遂而死去)。
把东西送给别人:赍发(资助)。赍赏。赍盗粮(把粮食送给盗贼,喻帮助敌人做坏事)。
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行者赍,居者送”。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咸】
全,都:咸受其益。
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咸味。咸盐。咸水湖。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0 05:4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1 09:58 编辑
6.2 十方菩萨都赞叹无量寿佛智慧通达深广,犹如日光一样普照世间消众生无明生死烦恼
★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 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绕三匝, 稽首无上尊。】
[学习解说]:
(他们赞叹)无量寿佛拥有究竟通达的神通与智慧,契入诸法深义
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智慧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佛的智慧有如日光一样普照世间,消除众生无明生死烦恼
我们(诸菩萨众)都以最恭敬的心绕佛三匝,五体投地顶礼最尊最胜的佛!
【通慧】
(术语)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法门】
(术语)诸法之深义,有无量之门,故云深法门。无量寿经下偈曰:“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藏】
功德之宝藏。无量寿经说:“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智】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稽首】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我国周礼所载之九拜中,稽首为最恭敬之行礼法。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著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著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大乘义章卷四、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释门归敬仪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四、释氏要览卷中)p6117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尊】
(术语)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无量寿经上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量心, 愿我国亦然。】
[学习解说]:
我们(诸菩萨众)见到极乐世界非常庄严殊胜,美妙而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也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救度众生),愿我们以后的国土也像极乐世界这样清净和庄严
-----------------
相关阅读:
何谓[四无量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09:5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1 10:39 编辑
(42楼-50楼共用时约3.5小时)
6.3 观世音菩萨请示佛,是什么殊胜的因缘让您放大光明和面露微笑
★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 踊跃皆欢喜。】
[学习解说]:
这时无量寿佛面露微笑,口中放出无量无数的光明,遍照十方国土
接着光明又回到无量寿佛身边,绕佛三匝后从头顶进入
令在场所有诸菩萨众见此殊胜因缘都皆大欢喜
★
【大士观世音, 整服稽首问, 白佛何缘笑? 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 八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从座位站起来,整理衣服后顶礼问佛:
是什么因缘让您面露微笑?惟愿您为我们解说微笑的含意
佛回答观世音菩萨的音声犹如震雷般响彻,而且具有八种特有的声音
佛告观世音菩萨:我今天要为发心菩萨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你们要仔细听
(八种特有的声音:
一、极好音,世出世间一切音,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柔软音,佛音柔软,听者欢喜;
三、和适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之去除烦恼;
四、不误音,佛智圆明,所出音声,闻者皆获正见;
五、不女音,佛音具足四无畏,使听者信服;
六、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生起敬心,启发智慧;
七、深远音,佛音近闻非大,远闻非小,无远弗届;
八、不竭音,佛音滔滔无尽,其响不绝。)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经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语。或用于疏及回向文之首,乃赞佛之语。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大四八·一一一三中):“维那白佛宣疏毕,知客跪接炉。”(禅林象器笺卷十三)p2084
FROM:【佛光大辞典】
【梵声】
(术语)如来之梵音也。无量寿经下曰:“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参见:梵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
一、极好音,世出世间一切音,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柔软音,佛音柔软,听者欢喜;
三、和适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之去除烦恼;
四、不误音,佛智圆明,所出音声,闻者皆获正见;
五、不女音,佛音具足四无畏,使听者信服;
六、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生起敬心,启发智慧;
七、深远音,佛音近闻非大,远闻非小,无远弗届;
八、不竭音,佛音滔滔无尽,其响不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仁】
(杂语)指人之称。(参见:仁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
(术语)梵云和伽罗Vya%karan!a,十二部经之一。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10:0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09:38 编辑
6.4 无量寿佛要为来自十方世界修行正法的菩萨授记作佛
★
【梵声犹雷震, 八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刹。】
[学习解说]:
佛回答观世音菩萨的音声犹如震雷般响彻,而且具有八种特有的声音
佛告观世音菩萨:我今天要为发心菩萨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你们要仔细听
来自十方世界修行正法的菩萨,我悉知悉见众生心:
知道你们志求清净庄严的净土,并且希望得到授记将来都作佛
可是想要成就佛道,需要觉悟了知一切法性原理
就像从虚幻的梦境中觉醒,还要精进修行圆满普渡众生的妙愿,这样才能必定成就清净的国土
(八种特有的声音:
一、极好音,世出世间一切音,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柔软音,佛音柔软,听者欢喜;
三、和适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之去除烦恼;
四、不误音,佛智圆明,所出音声,闻者皆获正见;
五、不女音,佛音具足四无畏,使听者信服;
六、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生起敬心,启发智慧;
七、深远音,佛音近闻非大,远闻非小,无远弗届;
八、不竭音,佛音滔滔无尽,其响不绝。)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白佛】
指向佛表白。如经典中常用之“白佛言”、“白世尊言”等用语。或用于疏及回向文之首,乃赞佛之语。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大四八·一一一三中):“维那白佛宣疏毕,知客跪接炉。”(禅林象器笺卷十三)p2084
FROM:【佛光大辞典】
【梵声】
(术语)如来之梵音也。无量寿经下曰:“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参见:梵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
一、极好音,世出世间一切音,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柔软音,佛音柔软,听者欢喜;
三、和适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之去除烦恼;
四、不误音,佛智圆明,所出音声,闻者皆获正见;
五、不女音,佛音具足四无畏,使听者信服;
六、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生起敬心,启发智慧;
七、深远音,佛音近闻非大,远闻非小,无远弗届;
八、不竭音,佛音滔滔无尽,其响不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仁】
(杂语)指人之称。(参见:仁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授记】
(术语)梵云和伽罗Vya%karan!a,十二部经之一。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士】
(术语)梵语曰菩萨。一译正士。求正道之大士也。无量寿经上曰:“十六正士。”同下曰:“十方来正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受决】
(术语)同受记。谓受决定之记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了】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七下):“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中略)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正法华经卷九、佛所行赞卷四、无量寿经卷下、楞严经卷一)p6793
FROM:【佛光大辞典】
★
【知法如电影,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
[学习解说]:
需要了知世出世一切诸法犹如电光和影子一样虚幻不实
需要究竟圆满菩萨行,修种种功德恢复佛性之根本,才能被授记将来作佛
只有通达诸法实相及原理,实证空无我的境界
一心救度众生建立自己的清净佛土,才能成就清净的佛土
-----------------
相关阅读:
如何修学菩萨道? ~ 瑜伽师地论
行菩萨道,有四法可[摄诸善根]和[无量福德庄严] ~ 大宝积经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 楞严经
【空无我】
1、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我、我所。
2、无我所叫做空,无我见叫做无我。
3、空与无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德本】
(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10:04
6.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能快速获得清净证得神通以及得到授记
★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佛, 闻法乐受行, 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国,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学习解说]:
各方诸佛都劝告自己国中的菩萨,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觐见无量寿佛
听无量寿佛演说正法,并且欢喜奉行,这样就能快速获得清净
到了极乐世界,便能马上获得神通
必定能得到无量寿佛为你们授记将来作佛
【乐受】
梵语 sukha-vedana^,巴利语同。受,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乐受,即领受顺情之境,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乃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在三受中,谓于身、心有适悦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乐受;于心则称喜受。然俱舍论卷三谓,第三静虑无身受,只有心受,安静而无分别,其适悦之受最重,故称乐受,不称喜受。(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卷四十二、成唯识论卷五、成实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七)p6097
FROM:【佛光大辞典】
【等觉】
<一>又作等正觉。佛十号之一。即指佛。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等觉,意为等正之觉;即所遍悟之真理,与诸佛所悟菩提内容相等。((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上修行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位中之第五十一位,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则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将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邻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十明品”、四教义卷六、大乘义章卷十七末)
<三>在日本真宗,以为得他力信心者必获往生成佛,故以此信心比拟于弥勒菩萨所起之等觉金刚心,而称为横超金刚心,并谓于此世即可入于与弥勒同等之等觉位。p5175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10:0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1 10:18 编辑
6.6 佛力加持故,令所有愿生极乐的众生都能顺利往生不退转,飞往十方佛土供养无量无边诸佛
★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 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名显满十方。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以本愿功德加持力,能令所有至心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全都顺利往生,直至成佛皆得不退转
菩萨应当至诚发愿,效仿无量寿佛为救度众生而建立自己的清净庄严的佛土,也得到十方诸佛的称赞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能飞行游化十方佛土,恭敬供奉一亿如来,内心非常欢喜自在的返回极乐世界
【至愿】
(杂语)至诚之誓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菩萨兴至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奉事】
(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飞化】
(术语)飞行游化也,化谓神出鬼没之变化。无量寿经下曰:“飞化遍诸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10:0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2 编辑
6.7 持戒清净或过去世见过佛的人才能深信这部经,谦卑恭敬如法奉行,生大欢喜
★
【若人无善心, 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宿世见诸佛, 乐听如是教。】
[学习解说]:
这部无量寿经不是谁都能听到的,如果缺乏善心(根),就听不到这部经了
只有清净持戒的人才能有因缘获得这个听闻正法的机会,这也是正因得正果的道理
过去世见过佛的人才能深信这部经,并且谦卑恭敬如法奉行,心生大欢喜
反之那些贡高我慢懈怠散乱(贪恋世俗)的众生,很难能生起信心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10:0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1 10:11 编辑
6.8 佛的智慧和境界并非声闻缘觉能明白的,唯有佛与佛之间才能真正明了
★
声闻或菩萨, 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 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学习解说]:
声闻或菩萨都无法知道佛心的境界,譬如让一个天生的盲人引导问路的人
如来的智慧深如大海见不到底,并非二乘声闻缘觉所能知晓和明白的,唯有佛与佛之间才能真正明了
-------------
相关阅读:
不应该臆测佛菩萨的境界
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 瑜伽师地论
【圣心】
(术语)佛心也。无量寿经下曰:“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净慧知本空, 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 尽寿犹不知, 佛慧无边际, 如是致清净。】
[学习解说]:
假如所有人全部都获得道果,拥有清净的智慧了知诸法本空
可是即使给他们一亿劫的时间去思维佛的智慧,穷尽所有精力演说佛的智慧
直到寿命终了,也无法知道佛的全部智慧
佛的智慧无有边际,因此而证得清净
【得道】
获得道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1 10:0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09:44 编辑
6.9 有缘听闻这部经以及勇猛精进信受奉行的众生,定能成就佛道和广度众生出离苦海
★
【寿命甚难得, 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难, 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 见敬得大庆, 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度生死流。】
[学习解说]:
人的生(寿)命很难得,与佛同住一世更是难得
而且众生都普遍缺乏信根和慧根,所以有缘听闻这部经的人应当精进念佛,求生极乐
所有听闻者如果能至心忆念而不忘失,一定能获得大利益
这些(闻法而不忘)能信受的人都是我的善亲友,因此应当发心往生极乐
假设大火充满整个世界,也要冲过火海闻佛正法
这样才能终成佛道,才能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不再流转
【信慧】
(术语)五根中之信根与慧根也。信以破邪见,慧以断无明。无量寿经下曰:“寿命甚难得,佛世复难值,人有信慧难。”教行信证行卷曰:“佛在世甚难值,有信慧不可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亲友】
(术语)称闻佛法信受者曰善亲友。观无量寿经曰:“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发意】
(术语)同于发心。无量寿经上曰:“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死流】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2 09:46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6 编辑
(51楼~55楼共用时约2.5小时)
七、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有哪些功德利益
7.1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最后身菩萨
★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往生极乐的菩萨都是最后身菩萨
除非自己另有发愿,先救度众生,然后再成佛
比如地藏王菩萨发弘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2 09:4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6 编辑
7.2
往生
极乐世界的菩萨身上都有光明
★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学习解说]:
佛继续对阿难说,极乐世界的声闻众生身光有八尺远,菩萨身光有一百由旬远
极乐世界还有两位大菩萨最为尊贵和第一,他们的威神光明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问佛,这两位菩萨叫什么名号?
佛说:一位叫观世音;一位叫大势至
这两位菩萨现在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身光】
(杂名)佛菩萨身所发之光明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寻】
(杂名)尺度名。八尺曰寻。无量寿经下曰:“诸声闻众,身光一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
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2 09:4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6 编辑
7.3
往生
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充满,深入法义,神通无碍
★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佛继续对阿难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足三十二相
他们充满大智慧,能深入所有一切法,并且究竟明白其要义
因此他们神通无碍,而且六根锐利聪明
原本根性愚钝的众生,则能成就二忍(音响忍和柔顺忍)
原本根性锐利的众生,则能成就不可计数的无生法忍(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
【三十二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明利】
(术语)聪明锐利也。无量寿经下曰:“神通无碍,诸根明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忍】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法忍】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2 09:5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6 编辑
7.4
往生
极乐世界的菩萨不会再受三恶道苦直至
成佛
★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一直到成佛,都不会再受三恶道苦
他们神通自在,常常都知道宿世的生命
除非那些发愿到五浊恶世救度众生的菩萨,为了与众生一样而示现有三恶道
【宿命】
(术语)宿世之生命也。佛谓世人于过去世皆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畜生,展转轮回,谓之宿命。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2 09:5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2 10:06 编辑
7.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蒙佛力加持皆能供养如意
★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妓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蒙佛力加持故
只需一餐饭的时间就能去往十方无量佛土,恭敬供养那里的诸佛世尊
供养用的所有供具,比如花香、妓乐、衣盖、幢幡等等,只要念头一动就会自然现前
而且这些珍宝与众不同,并非世间见到的那样,菩萨用这样奇妙的宝物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生
★
【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学习解说]:
虚空中还有花盖,五光十色的闪烁和照耀,而且花香普熏十方世界
花盖直径有四百里大,甚至有的花盖大到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
这些供养的菩萨们都非常喜悦,在虚空中演奏天乐,用最微妙的歌声赞叹佛功德
同时听佛为他们演说经法,内心充满无量欢喜,供养完后,回到极乐世界
【周围】
1.环绕着中心的部分。 2.周匝,围绕一周。 3.指圆形物之周边。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轻举想】
p1290瑜伽三十三卷十六页云: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叠絮,或似风轮。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处,飘转其身。谓从床上,飘置几上;复从几上,飘置床上。如是从床,飘置草座,复从草座,飘置于床。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3 09:0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3 09:11 编辑
(56楼~59楼共用时约2.5小时)
7.6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能亲见无量寿佛宣讲佛法
★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当斯之时,熙怡快乐,不可胜言。】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演说佛法时,所有声闻、菩萨、天人众生都集中在七宝讲堂
听佛广泛宣传正法教导,所有众生无不心生欢喜,心开意解,并获得道果
演说佛法时从从四面八方自然吹起微风,七宝树被微风吹动发出五种微妙的音声
还有无量美妙的花瓣被微风吹动飘落四散,这样不间断的自然供养无量寿佛及诸众生
十方一切诸天众生也会带着上百千种花香以及万种伎乐来到这里供养无量寿佛及诸众生
他们普散香花,演奏各种音乐前来供养,他们先后排列非常有秩序,欢喜与快乐无法用语言形容
【道教】
(术语)正道之教也。无量寿经上曰:“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同下曰:“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魏寇谦之以为神仙道之名。(参见:道士)。惟蒙古人尚称佛教为道教。蒙古源流四曰:“崇祀昭释迦牟尼佛于上方福地,大施金银宝贝于释迦牟尼佛,极加敬重。修明道教。”又曰:“遵依从前道教而行,遂赖道教,获享安逸。”案此书中称佛教为道教处甚多,略录一二以例其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得道】
获得道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3 09:08
7.7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心无染着,常说正法,清净平等,随意自在
★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讲出来的话全都是正法
他们能够随顺众生根器而讲相应(众生能听懂)的法,不会违背佛理也不会有过失
他们对极乐世界一切万事万物于心无执,不会生起我所有心
他们身心清净,能真正做到平等无挂碍,随意自在,不会患得患失,心无分别和争讼
【我所心】
(术语)想实有我所有之事物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染著】
(术语)爱欲之心,于外物浸染执著而不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著虚妄,为相所缚。”无量寿经下曰:“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智度论十二曰:“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于彼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适莫】
(杂语)适者适我意也。莫者不适也。无量寿经上曰:“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净影疏曰:“于众生所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名无适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3 09: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3 09:14 编辑
7.8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慈悲众生,至心求道,他们身口意清净,远离五盖及三恶道
★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有一颗慈悲利益众生的愿心
这些菩萨内心柔顺,身口意三业清净,对于众生不会心生愤恨
他们早已远离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而能获得自心清净
因此在修行上也不会心生厌怠(厌烦和懈怠)
而且常能保持胜心(修殊胜之行之心)
深心(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定心(修禅行而远离乱意)
爱法(爱乐执著于法之心)
乐法(乐求妙法)
喜法之心,喜欢亲近和修行佛法的心
因为没有任何能生起烦恼的心念或业力了,所以必定远离三恶道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调伏】
(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离盖】
盖,指贪欲等五盖(梵 pan~ca a^varaN!a^ni),即五种覆障心性之烦恼;或泛指诸烦恼。离盖,即谓脱离烦恼而得清净。(无量寿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p6718
FROM:【佛光大辞典】
【五盖】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等心】
(术语)于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之心。又诸行等修之心。无量寿经下曰:“等心胜心深心。”智度论八曰:“等心者,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探玄记二曰:“无思益物,故云等心。”大经净影疏曰:“诸行齐修,故曰等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胜心】
(术语)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无量寿经曰:“等心胜心深心。”净影疏曰:“所行务上,名为胜心。”高僧传六曰:“发胜心于旷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
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心】
(术语)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心定心。”智度论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法】
(术语)爱乐执著于法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法乐法。”同慧远疏曰:“修慧行,得法爱著,名为爱法。”止观五之六曰:“爱法即无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法】
(术语)乐求妙法也。无量寿经下曰:“爱法乐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3 09:09
7.9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能证得深妙禅定,神通无碍,智慧观照
★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能圆满菩萨一切所修行的法和所实践的事,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
他们皆能证得深妙的禅定,以及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还有七觉分,也叫(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所行】
为“能行”之对称。广义而言,泛指所作所为之一切行为、行事、行法;狭义而言,则专指于求证菩提之过程中,一切所修行之法、所实践之事等。以“念佛”一事而言,佛之名号为所行,众生称念佛名之主观意志、能力等为能行。盖于佛典之中,常以“能”、“所”之对称来表现主体与客体,或主动与被动之关系,其中,“能”为具有主动自发能力之主体,“所”为被动之对境、对机,或被形成、被造作之各种作业。最常见者,如能造所造、能依所依、能化所化、能立所立、能修所修、能诠所诠,能取所取等,皆为散见于经典各处之基本用语。(那先比丘经(二卷本)卷上)p3245
FROM:【佛光大辞典】
【深禅定】
(术语)深妙之禅定也。禅定有种种,先于世间禅总有未至中间四禅四无色之十种,上地之禅望于下地,谓之深禅定。又就出世之无漏禅而有种种浅深之不同。(参见: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通】
通,自在无碍之义。诸通,指佛、菩萨、外道、仙人等所得种种自在无碍之神通。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大乘义章卷二十本)p6308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4 07:0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4 07:21 编辑
(60楼~63楼共用时约3小时)
7.10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皆得五种眼力(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皆有五种眼力:
a,肉眼清彻,可分明照见色境
b,天眼六种神通之一,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
(相关阅读:
闲聊「神通」
、
神通有用吗
)
c,法眼彻见一切诸法实相,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
(相关阅读:
为什么要谈「法性原理」?
)
d,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
(相关阅读:
什么是空?
、
何谓[空]? ~ 大般涅槃经
)
e,佛眼照破诸法实相,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相关阅读:
[略说]法界真相
)
【肉眼】
梵语 ma^m!sa-caks!us,巴利语ma^m!sa-cakkhu。乃五眼之一。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肉眼清彻,靡不分了。”然肉眼有诸多障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载,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之景物,于远处者则否;照见眼前之景物时,即无法同时照见背后者;能照见外在者,却无法照见内在者;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则否。反之,佛菩萨以修行之功德,能照见一切诸法及其实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宗镜录卷五十五)((参见:五眼)1151)p2512
FROM:【佛光大辞典】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眼】
<一>梵语 dharma-caks!u,巴利语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大品般若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参见:五眼)1151)
<二>日本僧位之一种。全称法眼大和尚位。即授以僧都僧官之阶位。此僧位于日本贞观六年(864),与法印、法桥等同时制定,并授以僧都僧官之阶位。至弘安八年(1285),始比照于五位殿上人之位。后来佛像之雕刻师等,亦可被任此位。(释家官班记卷下、三代宝录卷十六、卷四十三)
<三>(885~958)法眼文益禅师。五代僧。为我国法眼宗之祖。南唐国主李氏曾赐以“净慧大师”之号,入寂后,谥号“大法眼”。((参见:文益)1429)p3386
FROM:【佛光大辞典】
【慧眼】
(术语)五眼之一,慧能观照,故名眼。照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无量寿经下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思益经三曰:“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智度论三十三曰:“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大乘义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又曰:“法眼了见一切法相,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眼】
梵语 buddha-caks!us。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法华文句卷四下(大三四·六○上):“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九中):“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无量寿经钞卷六)p2721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4 07: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5 09:06 编辑
7.11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虽已证得观空的智慧,却不舍大悲
普渡众生
之心
★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学习解说]:
他们都以自在无碍的智慧,为众生演说佛法
他们以平等心观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事物个个都无有自性,虚幻不实
虽然如此却不舍大悲心,仍然立志勤求佛法和四无碍辩,只是为了帮助众生除灭心中无明烦恼之过患
【无碍智】
(术语)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涅槃经八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胜鬘宝窟上末曰:“无碍智者,于世谛法知之自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等观】
(术语)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涅槃经一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无】
(术语)一切事物个个无自性也。注维摩经九曰:“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注“肇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辩才】
善巧说法的才干。共有四种,叫做“四无碍辩”。(参见:四无碍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4 07: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5 09:10 编辑
7.12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寂灭的,故能断除(父母所)生身的苦报和未尽的烦恼
★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学习解说]:
菩萨的智慧从清净自性而生,了知一切诸法
如于真如(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
他们善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人生真理,并以音声教化众生
不喜欢讲世间于修行解脱无意义的语言,欢喜讲说佛陀正法
他们广修善法积累功德,志求成佛之道
了知一切诸法和(父母所)生身以及烦恼都是寂灭的,故能断除(父母所)生身的苦报和未尽的烦恼
【如来】
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如】
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语】
(杂名)世间之言语论说。此对于世间之正法而言。无量寿经下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本】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身】
(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所谓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是也。【又】二余之一。菩萨变易生死之身也。无量寿经下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参见:二余)。【又】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如言生身得忍,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余】
(名数)生身之苦果与烦恼之余残也,又加业之余残为三余,就最后身之菩萨谓之余残。无量寿经曰:“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4 07:1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9 编辑
7.13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听闻义理甚深的佛法心不怀疑不惊惧,还能以此教法普度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
【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学习解说]:
听闻义理甚深的佛法,心不怀疑不惊惧,常常能如法修行
他们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心且深远微妙,平等普渡一切众生
他们以一乘之教法度众生至涅槃的彼岸
断绝一切疑惑,信为功德母,智慧自然会从清净心中显露出来,明了一切法性原理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网】
(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该罗】
(术语)兼摄物而不漏也。无量寿经下曰:“于佛教法,该罗无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5 09:5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7 编辑
(本楼用时约2.5小时)
7.14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
具足无漏善法,智慧之光深广超群,日月所不及
★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智慧像大海一样深广,定力像最高的山王一样屹立不动
智慧之光远远超过了日光和月光,他们修行的无漏善法已经圆满具足,皆离烦恼之垢染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光】
<一>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慧光明净,超逾日月。”((参见:慧日)6022)
<二>(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饰弘扬,乃得光大。复作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之注疏。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改任国统,故有光统律师之称。师立志贞静,坚存戒业,举止安详。临命终时,天宫现瑞,示寂于邺城大觉寺,世寿七十。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遗教经疏、华严经疏十卷、十地论疏等十数种。(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华严经传记卷二、律苑僧宝传卷三、佛祖统纪卷二十八)
<三>宋代云门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夏侯。为慧林怀深之法嗣。住于临安(浙江),世称灵隐慧光禅师。其余事迹不详。(续传灯录卷二十四、五灯会元卷十六)
<四>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建宁(福建)人。号晦庵。生卒年不详。约与大慧宗杲之法嗣晦庵弥光同时。系乌巨道行(1089~1151)之法嗣,住持江西龟峰山。撰有晦庵光禅师语要一卷。(联灯会要卷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五灯会元卷二十、续传灯录卷三十三、五灯严统卷二十)p6025
FROM:【佛光大辞典】
【清白】
(术语)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无量寿经上曰:“清白之法,具足圆满。”同慧远疏曰:“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同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又七善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犹如雪山,能照一切功德,平等清净没有分别
又如大地,无论干净或污垢无论是好还是坏,都能心不分别不执著
又如净水,洗除无明烦恼
又如大猛火,烧灭一切烦恼
又如大风,吹过无边世界,无有障碍
又如虚空,对于一切所有能心不执著不分别
又如莲花,在世间能出淤泥而不染
【火王】
(譬喻)譬火之猛曰王。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烦恼薪】
(譬喻)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智慧犹如大乘
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之彼岸去
又如厚重的云,由震雷般的法音,震醒还未觉悟的人
又如大雨,以甘露法雨滋润众生
又如金刚山,耸立不动,众魔外道无机可趁
又如梵天王,能修一切善法成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
又如尼拘类树,由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比喻普覆一切众生
又如优昙钵华,三千年开一回,比喻稀有难得
又如金翅鸟,能降伏一切外道
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最胜一筹
又如象王,善巧方便调伏一切刚强难化众生
又如狮子王,为众生演说佛法时,心无畏惧
【乘】
运载之义,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之彼岸去。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群萌】
(术语)如言群生。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无量寿经上曰:“光阐道教,欲拯群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天王】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尼拘律树】
尼拘律,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又称尼拘陀树、尼拘屡陀树、尼拘尼陀树、尼拘类树、尼俱卢陀树、诺瞿陀树。学名 Ficus indica。属桑科,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慧琳音义卷十五解释尼拘律树为(大五四·四○二上):“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别译杂阿含经卷八、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智度论卷八、俱舍论卷六)p1885
FROM:【佛光大辞典】
【优昙】
(植物)Udumbara,又作乌昙。花名。具曰优昙婆罗,乌昙跋罗,邬昙钵罗,优昙钵等。译曰灵瑞,瑞应。法华文句四上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八曰:“优昙花,讹略也。正音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同二十六曰:“此云起空,亦云瑞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乌昙跋罗花,旧言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实,亦有花而难植。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慧苑音义下曰:“乌昙花,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法华玄赞三曰:“邬昙钵罗,此云瑞应。”法华义疏三末曰:“河西道朗云:此云灵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则现。”翻梵语九曰:“郁昙钵林,亦云优昙婆罗,亦云优昙钵。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同品曰:“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同化城喻品曰:“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罗。”同妙庄严王品曰:“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参见:优昙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翅鸟】
梵语 suparN!a,或 suparN!in。音译苏钵剌尼。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梵 garud!a,檗噜拏)。又作妙翅鸟、项瘿鸟。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载,此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常取卵胎湿化之诸龙为食。(大楼炭经卷三、卷四、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法华文句卷二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八、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迦楼罗鸟)3974)p3582
FROM:【佛光大辞典】
【牛王】
(杂语)牛中胜者。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譬佛菩萨。涅槃经十八叹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无量寿经下叹菩萨之德。曰:“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大毗婆沙一百七十七释迦菩萨赞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象王】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又以之譬喻菩萨,无量寿经卷下记载,菩萨犹如象王,以其善调伏之故。p5273
FROM:【佛光大辞典】
★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的菩萨心如虚空,为了慈悲怜悯众生故
他们已灭嫉妒之心,不会因为别人胜过自己而心生嫉妒
他们真心求取无上正法,心无厌足,常常广宣正法,不会心生疲倦
他们发愿要将佛法像鼓声那样传的更远,建立法幢(比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广为众生演说佛法,放智慧之光(像太阳一样)无所不照,破除众生累世愚痴黑暗的无明业障
【虚空】
(术语)虚与空者,无之别称也。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此虚空有体有相,体者平等周遍,相者随于他之物质而彼此别异也。依有部之宗义分之为虚空与空界之色,以其体为虚空,以其相为空界之色。以此虚空为一无为法,数于三无为之一而摄于法处之中,空界之色者,为眼所见之色法而摄于色处之中,即有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为虚空,故世人所谓虚空者为妄法,而不免生灭。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同九曰:“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论曰:“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大乘义章二曰:“虚空有体有相,体则周遍,相则随色,彼此别异。”此体之虚空无为,有部立为有法,大乘立为无法。(参见:虚空无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鼓】
(喻)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法音,传播得很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幢】
1、(喻)妙法高耸,如幢幡之高悬。
2、(喻)佛菩萨说法,能降伏魔军而得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红日,无所不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6 09:0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18 编辑
(65楼~67楼共用时约2小时10分钟)
7.15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世间之明灯,是众生最胜福田,他们
功德殊胜,
众生无不尊敬
★
【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大家都共同修六和敬
常常将自己在修行上的实修体会讲给大家听
他们个个勇猛精进,谁都不会退心
这些菩萨他们就是世间众生的明灯,也是最殊胜的福田
常常作众生的导师,平等对待每一位众生,没有爱憎分别之心
他们与众生之间唯有正真师道彼此因为获得法益而心生欢喜,不会忧戚缠心
他们广为众生演说佛法正知见,拔众生种种贪欲
他们功德殊胜,所有众生没有不尊敬这些菩萨的
他们已灭贪嗔痴三毒,能以神通回入世间普渡众生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
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
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
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
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
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兹列表说明如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施】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余】
无有残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欣戚】
p0829瑜伽十八卷八页云:云何欣戚?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率尔得生须臾正信;不善观察前后得失,忽然自励,便弃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与凡道俗,共相杂住。遂于去来货财亲友,追念思慕,忧戚缠心。或复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励往趣非家;然或为王之所驱迫,乃至或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舍离居家。既出家已;于其正信诸婆罗门居士等边,时时多获利养恭敬,深生爱味。窃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无劳稼穑,不事商贾,少致艰辛,足堪活命。彼缘如是利养恭敬,便自欣悦,安然而住。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垢】
三毒的别名,即贪、嗔、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道】
(术语)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唯乐正道无余欣戚。”【又】八正道分也。(参见:八正道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6 09:11
7.16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种种功德[力]
★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学习解说]: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具足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
正念止观(止息一切妄念观察一切真理),诸(六)通(三)明力
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这样等等力量,一切都圆满具足
【因力】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同论卷十七(大二九·八九中):“若由因力,彼断善根,将死时续;若由缘力,彼断善根,将生时续。”(无量寿经卷下)p2270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力】
指助缘之力量。相对于“因力”而言。佛家以为夙世有修习正法之善因,今生复听闻正法而助其善因之发动,此力量称为缘力。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因力、缘力、意力、愿力,(中略)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p6123
FROM:【佛光大辞典】
【意力】
(术语)求正觉之意思。无量寿经下曰:“意力愿力。”同净影疏曰:“求佛之心,名为意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愿力】
誓愿的力量。愿力之大,不可思议。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力】
(术语)方便之力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常力】
(术语)菩萨十三力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力】
(术语)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无量寿经下曰:“常力,善力。”净影疏曰:“依法正修,名为善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力】
梵语 sama^dhi-bala,巴利语同。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禅苑清规卷八)((参见:五力)1043)p3175
FROM:【佛光大辞典】
【慧力】
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为五力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明慧】
即指六通、三明、三慧。六通者,又作六神通,依佛菩萨之定慧力而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妙用,即神足通证、天耳通证、知他心通证、宿命通证、天眼通证、漏尽通证。三明,为至无学位,除尽愚闇,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宿命智证明、生死智证明、漏尽智证明。三慧,指闻思修三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即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参见:三明)569、“三慧”670、“六通”1292)p4799
FROM:【佛光大辞典】
【止观】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6 09:1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4-26 09:31 编辑
7.17 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辩才具足,相好庄严,诸佛赞叹,圆满十波罗蜜,修无量三昧法门
★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学习解说]:
这些菩萨身形色相美好,功德辩才都庄严具足,没有能与他们相等的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十方诸佛常常共同称扬赞叹,深入究竟菩萨诸(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波罗蜜
修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不生不灭等众多三昧法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三三昧】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三昧】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门】
指进入佛所具无量三昧之门户。佛之三昧,无量无数,菩萨无法尽得,或闻是心而萌生退意,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即统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大智度论卷二十八)p582
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
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总称。六波罗蜜指法界次第卷下所列举菩萨修行之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等六种。十波罗蜜乃成唯识论卷九所列举菩萨十地之行法,除上记六种之外,另增方便善巧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等四种。((参见:十波罗蜜)449、“六波罗蜜”1273)p6306
FROM:【佛光大辞典】
★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学习解说]:
阿难,这些菩萨成就如上无量无边功德,我只是简略说说
如果详细的说,即使用百千万劫的时间也说不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4-29 09:26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28 编辑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八、佛劝众生要精进修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解说世间之种种过患
8.1 众生若能一心念佛自然与佛相应,
必定横断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往生极乐
★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还有各天的天人以及人等众生:
极乐世界的声闻和菩萨众生,他们的智慧和功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而且极乐世界这个国土,微妙不可思议,非常清净安乐
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行善业,往生极乐呢
若能一心念佛,自然能与佛相应顺利往生的
所以众生都应当勤奋精进,这样必定横渡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往生极乐
如果人人都往生极乐世界,恶道自然就关闭了
不过,虽然往生并不难,可是如果众生不是用真心念佛,那么没有人能往生
只有真正发愿往生并一心系念阿弥陀佛,这样才能自然的与佛相应,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
所以啊你们何不舍弃世间俗事,勤奋精进上求佛道积累福德?
这样一定顺利往生,并且获得无量无边的寿命和快乐
【长生】
人的寿命长存。无量寿经说:“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横截】
谓横断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于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p6248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恶趣】
(术语)于三恶趣加人、天,修罗属于天。无量寿经下曰:“横截五恶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 07:2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33 编辑
8.2 然而世间众生无论尊卑贫富男女老少贪欲心都非常重,无法割舍财物,殊不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
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
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
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
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
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
[学习解说]:
然而世间人凡夫习气深重
在这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做些无关解脱轮回的事
不管地位尊贵或卑下,不管贫穷或富有,也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为了钱财而烦恼
不管钱多钱少烦恼都是一样的多,因为没钱的想要有钱,有钱的想要更有钱
整天久积思虑生活在忧愁和烦恼中
被妄心牵引做它的奴役,没有安稳的时候
有田地的人因为田地而心生忧愁,有房的人因为房子心生忧愁
还有因为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生活用品心生忧愁
他们担心这些拥有的东西受损
比如遭遇狂风暴雨或债主讨债或被劫匪抢劫一空
因此忧心忡忡无法释怀
就像心上打了一个结,都是因为贪心太重才无法割舍
弄得自己身心憔悴
直到生命结束又能带走什么呢,还不是一样都要舍去?
【薄俗】
1.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营务】
1.谋求。
2.军务。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屏营】
1.惶恐;彷徨。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走使】
1.使唤﹑差遣。亦谓供奔走差遣或递送文书。
2.仆役。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忪忪】
1.惊恐不安貌。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纵舍】
1.亦作"纵舍"。
2.追踪与舍弃。
3.释放;宽放。
★
【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与痛共俱。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俱。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学习解说]:
最贵和富豪的人也有这样的烦恼,忧愁恐惧
那些贫穷低下的人什么也没有
所以对田地房子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生活用品都想拥有
有了一种还想要一种,因此不论有还是没有都会烦恼
★
【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俱。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学习解说]:
众生如果不懂得节制欲望,贪得无厌无止境的追求,到头来终会散失
可是失去后仍然不能反思检讨,反而重新追求世间欲望,做心的奴役被心牵引
终日身心憔悴,烦恼相随,或者死于非命
这就是不肯通过老实修善来增进福德,因为有福报的人凡事不求而至
命终后还是什么也带不走
不仅如此,还会根据生前的善恶业的牵引继续受报
【适欲】
1.犹言节制欲望。
2.顺遂其欲望。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糜散】
1.破碎;散失。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进德】
1.犹言增进道德。
2.即进德冠。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2 07:1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43 编辑
8.3 众生之间应该相互敬爱、断恶修善,否则很小的怨恨日后也会变成大怨
★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学习解说]:
世间众生不论父子、兄弟、夫妇、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要相互敬爱,不该彼此厌恶嫉妒
不论生活是否宽裕,彼此之间都不应该吝啬,而且说话时口气应当柔和,不该对立和纷争
往往纷争后,虽然当时恨意较轻,但是未来世会转变成大的怨仇
★
【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即时应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结愤精神,自然克识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学习解说]: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今生你害他,来生他害你
怨恨的心念会自然记在八识田,如果当时不尽快解决,待日后因缘成熟时自然要彼此讨(受)报
【克识】
克,必之意;识,记之意。谓天神记录人所做之善恶时,必无丝毫之夹杂。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自然克识,不得相离。”又同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六中):“天神克识,别其名籍。”p3730
FROM:【佛光大辞典】
★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
[学习解说]:
世间的人在爱欲生死轮回中尽情造业,到最后只有独自受报,无人可以代替
善业多则投生善道,恶业多则投生恶道,这就是因果,真实不虚而且丝毫不爽
个人随业受报流转于六道,都是因为善恶业所致
大家早晚都要面对与世间亲人分离,各自随业力牵引分别投生于六道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谓人之生死,但独自一身,无人可代,亦无有雷同。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下):“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其义同于宗门所常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之语。p6266
FROM:【佛光大辞典】
★
【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何不弃众事,各曼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学习解说]:
彼此想要在见面,恐怕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了,很难很难再与他们相遇
所以啊,何不舍弃世间欲望,趁着身体强健时精进学佛修行
多积累福德,发愿解脱生死轮回,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获得很长很长的寿命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执着和依靠世间种种(无知造业),有什么可乐之处呢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3 08:06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4:54 编辑
8.4 众生无智,不信因果、不信经法、贪嗔痴深重,因此多数众生都是随业流转没有停止
★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见之,更相瞻视,先后同然。】
[学习解说]:
世间人不信因果,不信修善得善报、修道能断除疑惑有智慧
不信人死后要随业继续投生六道,想要有福报那要广修布施
连善恶因果都不信的人,还说没有那回事,这样又不知不觉犯了口业
【如是】
本来如此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得道】
(术语)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为道,行三学而发此智云得道。法华经方便品曰:“修行得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转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者;吉凶祸福,竞各作之,无一怪也。】
[学习解说]:
这些都与父辈相传有关,先人祖父不做善事不修善积德,愚痴没有智慧,后人也会善恶不分
善恶对于六道生死轮回的影响,他们自然无从知晓,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道理
他们还是以错误的知见和观念做事情,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学习解说]:
在这生死轮回中,众生不断更换身体出现在身边
众生又不断执着身边的亲人,或者父亲哭子女,或者子女哭父亲,或者兄弟和夫妻之间哭泣,舍不得分开
殊不知这正是颠倒,不明白无常的根本
众生之间都是业力牵引,或善或恶变换各种不同身体出现,不可常保
佛法中常常能看到无常的道理,用来教导众生放下执着和贪欲
可是信的人很少很少,多数还是随业流转没有停止
★
【如此之人,曚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
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于财色。】
[学习解说]:
像这些不信经法愚痴昏暗的人,不知道为后世打算,只想着一时快乐而无知造业
他们愚痴无智迷惑于世间种种爱欲,没有道德,而且时常心生嗔恨和发怒,贪财爱财
【贪狼】
(譬喻)言贪欲之深如狼也。无量寿经下曰:“贪狼于财色。”同义寂疏曰:“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
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着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
[学习解说]:
众生不知趁年轻好好学佛修行,来生就会随业受报堕入恶道受苦
只要没解脱轮回,众生都是在无知无智中度过,面对生死悲伤难过也没有用
比如家中成员,或父子、兄弟、夫妻有人去世,就会伤心不已
思念之情就像绳子打了结,即使经过很久内心依然无法释怀
【迭相】
1.相继;轮番。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
惛曚闭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政、专精行道、决断世事,
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学习解说]:
即使听到佛法的道理也不能很快放下,还是深陷世间情欲中
这都是因为愚痴所致,不能深入思维贪欲之过患,无法专心精进念佛,断绝世间种种欲望
殊不知人身很难得,一生转眼即逝,等到命终时只能随业继续轮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
【总猥愦扰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匆匆,无可聊赖。
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
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
[学习解说]:
总之这些都是因为贪欲所致,可惜迷惑的人很多,觉悟的人很少
不论身份尊贵还是卑贱,有钱没钱,有权没权,大家辛苦一生都是怀着自私自利的心在做事
都是违背天地良心和作人的准则,这样自然就会感召恶事先现前
【总猥】
1.聚合貌。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恣听】
1.听任。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尽便顿夺之。
下入恶道,累世怼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学习解说]:
如果不及时改过,任由这种错误的心念继续造业,恐怕寿命未到,人就先离开了
堕入恶道后,就会累世遭受苦报,无有出期,所受的痛苦无法用语言形容,实在是让人怜悯
【顿夺】
1.谓违反情理地强行断绝。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4 08:2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5 05:42 编辑
8.5 世间荣华富贵不可常保,唯有至心发愿往生极乐,获得通达
明了
的智慧成就殊胜的功德,才是真正快乐
★
【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
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
[学习解说]:
佛告弥勒菩萨及各天天人和世间人们:
我为你们演说这些世间过患,都是障碍众生得道的因缘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离恶法,选择善法而修行
世间的爱欲和荣华富贵不可能永远常在
终有一天会远离你,所以这些东西并不能带给众生真正的快乐
★
【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傥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学习解说]:
有缘与佛同住一世,应当勤奋精进的修行
如果有众生至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便能获得明了通达的智慧,成就殊胜的功德
千万不要随顺习气放纵懈怠,辜负佛经教导,落在别人后面
如果心有疑惑不明白经中所说,可以请问佛,佛一定会解说清楚的
【明达】
(术语)明者三明,达者三达。在阿罗汉云三明,在佛云三达,明者明了之义。达者通达之义。无量寿经下曰:“智慧明达。”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亏负】
①辜负:他~了大家的期望。
②使吃亏:大家没有~你的地方。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5 05:40
8.6 弥勒菩萨赞佛恩德广大,慈悲怜悯众生演说这部无量寿经,救众生解脱一切忧苦,令心开明
★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听佛经者贯心思之。
世人实尔如佛所言,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
诸天、人民、蠕动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长跪地上,对佛说:
佛的威神令人尊重,佛所说的法能令听者贯澈内心,令人深思
世人确实如佛所说,贪嗔痴深重
今天蒙佛慈悲为我们开示光明大道获得度脱
能有缘听佛为我们演说这部经,内心非常欢喜
各天天人及世间人们还有一切虫类,也都将蒙佛慈悲怜悯解脱一切忧苦
【长跪】
(术语)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柱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释门归敬仪下曰:“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柱地,挺身而立者也。”寄归传一曰:“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释氏要览中曰:“长跪即两膝著地,亦先下右膝为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贯心】
1.深入心中。
2.贯穿心脏。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蠕动】
(杂名)总称无足而动之虫。即腹行之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
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达空无极;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威制消化,感动十方无穷无极。】
[学习解说]:
佛对我们的教诫道理很深,佛的智慧通达无碍,究竟明见一切法性原理
今天我们能获得度脱,都是佛前世求道时发心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
佛的恩德普覆一切众生,功德利益广大无边,用智慧彻照诸法实相: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
并以此实相开示众生,令众生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轮回
【空无】
谓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泥洹】
即涅槃,又名灭度,是灭尽烦恼和度脱生死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禄】
(杂语)总称世出世之福利功德。无量寿经下曰:“福禄巍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甚深】
(术语)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普覆】
1.普遍覆盖,包容。
2.谓普施恩惠。
3.指天。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学习解说]:
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最尊最圣
普为一切天人的导师,能令一切众生随心所愿获得道果
今天能遇到佛,又能听闻这部无量寿经,无不心生欢喜,内心开明
【法王】
(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5 05:40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9 07:16 编辑
8.7 众生应以真诚心信敬佛法,若能一心
执持
阿弥陀佛名
号以及
生出离心,
今生必定得往生
★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
天下久久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
游步三界无所拘阂,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佛对弥勒菩萨说:是这样的,你说的对
如果有众生以真诚心信敬佛法,这实在是一件大善事
因为要过很久很久才能遇到佛住世说法
今天我在娑婆世界作佛,为众生演说经法,宣布道教
断除众生疑惑,拔出众生爱欲的根本,杜绝一切恶业的根源(贪嗔痴)
佛游化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救度众生,无所挂碍
以经典之要义开示尚在六道轮回中的苦恼众生,抉择善恶,迈向解脱成佛的道路
【决正】
1.认为正确而决定依从。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典揽】
(术语)典者经典也,揽者,撮要也,撮经典之要义曰典揽。无量寿经上曰:“开入泥洹教授典揽。”又曰:“典揽智慧,众道之要。”同净影疏曰:“善解经典,揽知众义,名典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拘阂】
1.亦作"拘碍"。
2.束缚阻碍。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
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
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已来展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
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
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学习解说]:
佛继续对弥勒菩萨说:你应当知道,你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为救众生,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
从你得道到证得涅槃,同样要经过很久甚至需要不可称说的时间才能完成
你和十方诸天人民以及出家在家四众弟子
永劫以来流转五道,吃了不少苦,一直到今生,还是没有断绝生死轮回
不过,今生能与佛相遇亲自听佛说法,又能听闻无量寿佛和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利益
这真的是太好了
【至德具足益】
(术语)言信弥陀而念佛者,于现世具足无上之功德也。现世十种益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
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
[学习解说]:
如今你应该厌弃生老病死的痛苦,厌弃此身常流脓血屎尿等不净之物
此身并不能带给你们真正的快乐,所以应当下定决心远离他
应当端身正意,多做善行,修正自己贪嗔痴的习气,恢复清净
说话忠诚可信,表里如一,这样修行便能自度远离恶道,还能拯救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应当深信切愿求生极乐,断恶修善,执持佛号,积累资粮
【恶露】
(术语)谓身上不净之津液也,如脓血屎尿等,恶者憎厌之义,露者津液也。心地观经曰:“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本起经曰:“恶露自出,坐卧其上。”无量寿经下曰:“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无量寿经钞六曰:“医心方云:恶露者血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本】
(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无量寿经下曰:“善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
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学习解说]:
虽然勤苦一世修行,但与轮回相比这只是短暂的时间而已
等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有无量无边的快乐,永远拔出生死根本,熄灭贪嗔痴等种种过患
寿命随心所欲,想要一劫或百劫或千亿万劫都可以,自己就能决定寿命的长短,这种境界接近涅槃
你们应当发心精进满足所愿,要信仰不坚固,不能先信后疑,如果中途后悔就会生到边地
五百岁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
【精明】
(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
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然】
(术语)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中悔】
(术语)信仰不坚固,先信后疑,遂中途破悔其所信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弥勒白佛:“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对佛说:
能得到佛的深重教诲,一定专心精进修学,如法奉行,不敢怠慢和心生怀疑
【重诲】
(术语)重教也。无量寿经下曰:“受佛重诲。”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9 07:0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9 07:15 编辑
(75楼~77楼共用时约1小时45分钟)
九、佛出现于世,为了教化众生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持五善,救众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得无量寿命
★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能在这个恶世端心正意,不造作恶业,实在是难得,十方世界众生都无法与你相比
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国土的众生他们都善根深厚,容易接受开导和教化,相信因果,不造作恶业
如今我在这个充满杀盗淫妄酒的五浊恶世作佛,就是为了教化众生断恶修善,舍弃五恶,去除五痛,远离五烧
令众生受持五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获得种种福德,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寿命无量
【五恶】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即反于五戒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痛】
由五恶(杀、盗、淫、妄、酒)而招感的五种苦果。(参见:五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烧】
造杀、盗、淫、妄、酒五恶的人,生时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又堕三恶道,谓之“五痛”,其痛切身又如火烧,故喻之为“五烧”。无量寿经说:“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善五恶】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
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无量寿经卷下)p1161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9 07:07
9.1 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怎样才能消除?如何受持五善获得种种福德,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寿命无量?
★
【佛言:“何等为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佛接着说:那么什么是五恶,五痛,五烧?
怎样才能消除五恶受持五善,获得种种福德,出离生死,往生极乐,寿命无量呢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9 07:1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0 09:41 编辑
9.2 五恶之一是杀生,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戒杀茹素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一大善
★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憋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学习解说]:
五恶中第一恶是:杀生
诸天、世间众生等,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都会杀害其他众生的性命
往往强者欺负弱者,互相吞食,残害杀戮,这都是因为不明因果,不知道修善的缘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作恶业一定会受到恶的果报,这是自然的事情,谁也无法赦免
所以世间才有贫穷,下贱,乞丐,聋盲喑哑,愚痴,癫狂的人,这都是因果业报造成的
当然世间也有富贵,有才之人,这都是他们过去世修福积德感召的善果报
【诸天】
(界名)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逮】
1.不足之处;过错。
2.比不上;不及。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免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展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学习解说]:
说到果报,世间就有法律和牢狱,如果有人触犯法律一定会被关进监狱
想要从监狱出来恐怕很难,除非刑满释放,这就是世间的因果报应
杀生的人命终后会堕入恶道,随业受报
或堕入地狱道(火涂)受苦,或饿鬼道(刀涂)受苦、或畜生道(血涂)受苦
就像那些触犯世间法律的人,会根据罪情轻重而受到不同刑罚
他们辗转于三恶道不断更换身形,遭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
他们的寿命或长或短,他们独来独往,没人陪伴
但是,却有冤亲债主跟随报复,欠债不还完,想躲也躲不开,痛不可言
【三涂】
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梵本无量寿经之阿波耶伽底(apaya-gati,意译恶趣、恶道)。(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七、释氏要览卷中)((参见:三恶趣)625)p636
FROM:【佛光大辞典】
【幽冥】
(术语)虽为有理,而幽远非常识所及之处。又,三恶道无真理光之处(即冥土)。无量寿经下曰:“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转生受身。”八十华严经十一曰:“一一毛孔现光明,普遍虚空发大音,所有幽冥靡不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卒暴应至,善恶之道会当归之。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学习解说]:
这就是善恶果报,因果定律
虽然有些报应不是马上现前,但是早晚都要受报,因果丝毫不爽
上面就是第一恶杀业所要承受的现世报和后世报
这种果报就像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所以众生应当专心一致弃恶从善,不要杀生
只有端身正行,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最终修行成佛,这是第一大善
【卒暴】
1.急促;紧迫。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0 09:40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1 09:52 编辑
9.3 五恶之二是偷盗,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偷盗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二大善
★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学习解说]:
佛说,五恶中第二恶是:偷盗
世间人民,不论父子或兄弟或夫妇都不按正理办事
不遵守法律法规,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只管自己是否快乐
任由自己被妄心驱使,用欺骗的手段与人相处
心口不一,说出来的话也不真实,做事喜欢花言巧语表面奉承
嫉妒诽谤比他们强的人,甚至诬陷和冤枉他人
或者利用上司不懂或不明白的前提下,私自贪赃枉法,违背良心做事
下属欺骗上司,子女欺骗父亲,兄弟夫妇之间也是相互欺骗
世间人都各自心怀深重的贪嗔痴,只管自己利益得失和快乐与否,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自恣】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义理】
(术语)适于理之道也。八十华严经二十一曰:“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思益经力说品曰:“随其义理不随章句言辞。”成实论众法品曰:“佛法皆有义理,外道法无义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度】
(杂语)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无量寿经下曰:“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剥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
[学习解说]:
他们不计后果,即使家破人亡也要冒险偷盗
甚至拉拢家人和外人以及乡里有认识的人,一同触犯法律,做违背因果的事
殊不知这样的人命终会无依无靠,而且偷来的东西一样也带不走
这正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的道理,只有善恶祸福永远跟随着自己
善业多者,就投生善道
恶业多者,必定堕恶道受苦,那时候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还要多从因上努力,断除恶业,才能感召善的果报
★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悕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学习解说]:
世间的人们愚痴没有智慧
见到行善妄加毁谤,却不知道随喜他人功德
总是想不劳而获,将偷来的财物用完后,又想方设法继续偷盗
因为自己行为不正,所以很怕与人正视
偷盗的时候不考虑后果,事后后悔也于事无补
他们必定被法律制裁,受牢狱之苦,谁也代替不了
★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学习解说]:
为什么今生无知造业导致偷盗入狱
都是因为前世就不信因果,不修善业
今生就会随顺恶的习气继续造业
可是因果丝毫不爽,天神会将所有善恶记录在簿
命终必然随业堕入三恶道或者地狱道或饿鬼道或畜生道
累劫都会在恶道中流转,无有出期
【天神】
(天名)梵语曰泥缚多Devara%,为梵天,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众恶,天神记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克识】
(术语)克者必也,识者记也。有天神必记识人之善恶也。无量寿经下曰:“自然克识不得相杂。”又曰:“天神克识,列其名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学习解说]:
这就是第二恶,偷盗所要承受的果报
就像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所以众生应当专心一致弃恶从善,不要偷盗
只有端身正行,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最终修行成佛,因此不偷盗是第二大善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1 09:5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1 09:57 编辑
(79楼~80楼共用时约2H)
9.4 五恶之三是邪淫,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邪淫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三大善
★
【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㒋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妷,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
[学习解说]:
佛说,五恶中的第三恶是:邪淫
世间人民因为淫欲的业因,而感召相聚在娑婆世界共同生活
(详见: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
其实娑婆世界的众生寿命很短暂
可是不论地位高上的长者,尊贵的富豪
或者地位低下的贫穷人,懦弱的愚夫,还是中等之人
大家都心怀邪淫的念头,贪淫放荡,欲火烧心
★
【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不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学习解说]:
邪淫的人外表也会流露出放荡的邪态
他们对于自家的妻子心生厌恶,却喜欢到外面寻花问柳
拿着家里的钱财给外面的人花,甚至结交恶友做些打劫抢夺之事
如此常常在外面惹是生非,不知修善,让家里的妻子也跟着担惊受怕抬不起头
对于家中长辈也没有孝敬之心,甚至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学习解说]:
邪淫的人所有善恶行为都将记录在簿
命终必定堕入三恶道受无量苦报,累劫不得出离
这就是第三恶,邪淫所要承受的果报
就像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所以众生应当专心一致弃恶从善,戒除邪淫
只有端身正行,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最终修行成佛,因此戒除邪淫是第三大善
【人鬼】
(杂语)人间与鬼类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是之恶,著于人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1 09:5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2 09:38 编辑
9.5 五恶之四是四种口业,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四种口业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四大善
★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学习解说]:
佛说,五恶中的第四恶是四种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世间人民不懂得修善积德,甚至还教他人一起造业,口无遮拦
见到行善的人就心生憎恨和嫉妒,或诬陷好人
看到人家互相争斗,自己却在一边看热闹,幸灾乐祸
不知道孝敬父母,常常对父母粗口无礼
对于师长也是心生轻视,傲慢无比,朋友之间更是没有信用可言
【妄语】
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舌】
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为十恶业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口】
以恶毒的话骂人。十恶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绮语】
说无礼义、不正经的话。十恶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骄慢。】
[学习解说]:
他们妄自尊大,欺骗他人说自己已经得道
甚者横行霸道,用武力威胁他人听从自己的话
可怜的是自己还不知道这些愚痴的行为多么无耻和羞愧
自己以为很厉害,想要得到人们的尊敬,这种做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他们不怕因果,我慢无比
像这样不肯脚踏实地修善的人,是很难度化的
【偃蹇】
①高耸:瑶台偃蹇。
②傲慢:坐蒲团,偃蹇不为礼。
③困顿;窘迫:敝衣履,状殊偃蹇。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神鬼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
[学习解说]:
因果的天平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众生所有造作的恶业都将记录在簿
所以不要依赖前世累积一点小小的福德,今生就为非作歹,横行霸道
要知道当福德用尽后,身边的善神护法就会离开,那时候知道无依无靠的滋味了
★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学习解说]:
命终时,一生所做所有恶业都会现前
因为这些的恶业感召,自然就会堕入三恶道,谁也逃不掉
只能随着业力而去,入于地狱之火中,身心和精神都遭受着无比剧烈的痛苦
即便当下心生悔意又能怎么样呢,一切都来不及了啊
--------
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可不慎
(详见:
[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您确定您真正[信佛][信因果]吗?)
)
★
【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学习解说]:
这就是因果,恶因必定感召恶果,丝毫不爽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必定堕入三恶道
累劫辗转于三恶道中,无有出期,所遭受的痛苦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以上就是第四恶,恶口业所要承受的果报
就像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所以众生应当专心一致弃恶从善,断除口业
只有端身正行,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最终修行成佛,因此不偷盗是第四大善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2 09:4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3 09:48 编辑
(本楼用时约1.5H)
9.6 五恶之五是贪嗔痴,果报必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若能断除贪嗔痴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修行成佛,这是第五大善
★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学习解说]:
佛说,第五种恶是下面这样的
世间的人贪恋世俗,没有出离心
而且懈怠懒惰,不能积极修善积累福德
像这样没有福报的人,生活也会饥寒交迫困苦不堪
父母如果说他两句,就会被不孝之子怒目以对
结果就是好言相劝不成,反成怨家,真是不如没有生过这样的孩子
【徙倚】
徘徊;留连:徙倚绿树荫|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在江边徙倚。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
[学习解说]:
这种忘恩负义的人,没有报答之心
只能生活在贫穷困苦中,甚至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比如抢劫等,放任自己过着游手好闲的过日子,总想着不劳而获
★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憎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录。自用职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学习解说]:
整天饮酒作乐,暴饮暴食没有节制,生活放荡不拘,强抢强占
见到行善的人心生嫉妒和憎恨,与人相处既不讲义气也没有礼节
凡事只顾自己快乐,不管不顾家亲眷属是否生活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不但不孝顺不报答父母之恩,连师友之间的情义也不理会
心中常常生起恶念,口中常说恶语,身体行为常常造做恶事,总之没有一件与善有关的事
★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学习解说]:
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不相信通过学佛修行能超越生死解脱轮回
也不相信人死后会继续投胎随业流转,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相信也就罢了,更有些人甚至想要杀害已经证得真理的人,或者破和合僧,让僧团不合
还有的人对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中眷属心生杀害的念头,憎恨他们,希望他们早点死去
【真人】
已证得真理的人,指阿罗汉与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人】
阿罗汉之异名。以彼等乃修无伪真道者,故称真人。此外,伟大之修行者(佛陀),或趋向证得真谛法又不自贵、不贱他之圣人,皆称为真人。((参见:阿罗汉)3692)p4193
FROM:【佛光大辞典】
★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曚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逆恶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
[学习解说]:
这样的人才真的是愚痴无知,很可惜自己还以为很聪明很有智慧
他们都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将何去
这种不仁不义,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违背道德标准,不信因果的人
还心存侥幸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这怎么可能呢
★
【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学习解说]:
即使有人慈悲怜悯教导他弃恶从善,告诉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也不信
费尽心思开导也无济于事,他就是无法信解
一生造恶不知修善的人,可想而知会投生到哪里去
或许直到命终时才能悔悟,可是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天地间的一切众生谁也逃不过因果业报
不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果报都要自己承受,谁也代替不了
【五道】
(名数)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学习解说]:
这就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
善人行善,会逐渐由小乐变为大乐,内心光明自在
恶人行恶,小苦也会逐渐变成大苦,最后堕入恶道,更是苦不堪言
这些轮回的真相谁能知道?唯有佛最清楚明白
所以佛非常慈悲的教导和开示法界真相给众生知道,可惜能信受的人很少
以至于恶道永远无不可能灭绝,像这种贪恋世俗无知造恶的人,还真的不少
贪嗔痴深重的人,命终后必然堕入三恶道
累劫辗转于恶道中,无有出期,所遭受的痛苦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以上就是第五恶,贪嗔痴所要承受的果报
就像大火焚烧身体一样痛苦,所以众生应当专心一致弃恶从善,消除贪嗔痴
只有端身正行,才能获得福德,往生极乐,最终修行成佛,因此不贪不嗔不痴是第五大善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3 09:4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4 09:08 编辑
(本楼用时约2.5H)
★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学习解说]:
佛告弥勒菩萨:上面我对你说的就是世间人们造作五恶及承受五痛五烧的苦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
而且有的人现世就会果报现前,一生被疾病缠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些都是恶业感召来的
不但生时要受报,死后也要继续随业流转,堕入三恶道受无量无边的苦报
★
【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慧,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生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焭焭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学习解说]:
这些都是因为世间人们贪财贪色,不肯布施,无明愚痴的结果
才会被凡夫妄心牵着鼻子走,造作种种恶业,被烦恼系缚无法解脱
他们常常对自己很宽厚,对他人很刻薄
甚至为了自己那点利益不惜与人争斗,却不知道反省和改过
这些人仗着前世修来的荣华富贵胡作非为
今生不懂得忍辱布施修善贪图一时享乐,殊不知福报很快就会消耗没了,这时病苦等业障就会现前
这就是因果定律,谁也无法改变,也是善恶皆有报的自然规律
如果有人不信因果造作恶业,一定会独自孤独的到三恶道受苦
自古至今,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事例,真的让人感到悲痛和哀悯
【焭焭】
1. 孤单无依。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学习解说]:
佛对弥勒菩萨说:世间众生大都如此
诸佛因为智慧通达明了,看到众生这样无知造业,都感到哀伤和怜悯
因此诸佛出现于世,以大威神力摧灭众生一切恶念恶行,帮助众生成就善业
教导众生思维正法,持戒修善,如果能依教奉行,一定能解脱生死,最终修行成佛
★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永离三涂无量忧畏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
[学习解说]:
佛说,今天你们各天人民以及后世的人都得到了佛的教导,应当深入思维佛法义理
要端心正义依教奉行,断恶修善为众生做出表率,这样就能言传身教带领众生跟随学习和效仿
都能尊重圣人,敬重善知识,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和爱护
不要辜负佛殷重的教诲,要一心求解脱,拔生死轮回之苦,永远不要再堕入恶道受苦
你们要广修善因培植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修行增上智慧,以便帮助和教化利益更多众生
【圣人】
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悟真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熟思】
反覆、深入地考虑:卿所献三言,朕当熟思之。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4 09:1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4 09:58 编辑
(83楼~85楼共用时约2.5小时)
9.7 众生在娑婆世界清净持戒一日一夜,功德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
★
【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学习解说]:
众生在娑婆世界清净持戒一日一夜的功德胜过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
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众生全都在修善,连一根头发那样轻的恶业都没有
所以在娑婆世界修善十日十夜,胜过十方诸佛世界众生修善一千年
为什么呢?因为他方佛国净土的众生修善者多为恶者少
他们福德自然具足,根本没有造恶的因或者造恶的机会和地方
★
【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学习解说]:
唯有娑婆世界众生恶业深重(地藏经中也说业不重不生娑婆)
众生都在为追求世间欲望而辛苦一生,心牢牢被烦恼缠覆不得自由,终生以苦为乐
我因为怜悯你和天人等一切众生
苦心教诲甚至用各种比喻让你们明白因果,断恶修善
并且随顺众生因缘根器开导及讲经说法,你们不要只听不用(修),只有依教奉行才能获得解脱
佛出现在世间所到之处或国家或村落,所有人们没有不受佛教化的
如果人人都能信受奉行佛法的教导,一定会天下和平,风调雨顺,灾难不起,国泰民安,也不会有战争动乱
人们各个都会崇尚道德,谦卑礼让,和平相处
★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吾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学习解说]:
佛说,我怜悯你们及各天人民,就像父母想念子女一样
我今天在娑婆世界作佛,就是为了帮助众生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灭绝五烧
引导众生修行善业,拔出生死轮回的根本
我入灭后,经道会逐渐消失,人们又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造作恶业
那时候恶业聚集,众生所要承受的苦远比现在痛苦的多,实在是难以详尽
【经道】
(术语)经典所说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德】
<一>释尊说无量寿经,入大寂定,现五德之瑞相。即:(一)住奇特法,(二)住佛所住,(三)住导师行,(四)住最胜道,(五)行如来德五种,称为五德。(无量寿经卷上)
<二>于结夏安居毕日,举行自恣举罪,选任此自恣举罪者,必具二种五德,即:(一)自恣五德,即不爱、不恚、不怖、不痴、自恣不自恣知。(二)举罪五德,即知时、真实、利益、柔软、慈心。(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
<三>指戒师五德。即:(一)持戒,(二)十腊,(三)解律藏,(四)通禅思,(五)慧藏穷玄。(天台戒疏卷上)
<四>瞻病五德。即看护病人应行之五德。(一)知病人之可食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之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悲心不为衣食,(四)能理汤药等,(五)能为病人说法。(四分律卷四十一)p1195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告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学习解说]:
佛告弥勒菩萨,你们应当好好思维,并将这些道理讲给众生听
都按照佛经中教导的方法来修行(发心发愿往生极乐和一心称念无量寿佛),不要违犯
★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合掌对佛说,真的如佛说的那样娑婆众生贪嗔痴深重
感恩如来慈悲哀愍为我们介绍这部无量寿经,救我们出离苦海解脱轮回
我们一定好好珍惜,不敢违背您的教诲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4 09:46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7 09:12 编辑
十、无量寿佛应阿难请求,现威德巍巍之身相以及极乐世界清净光明
的
殊胜景象
10.1 无量寿佛的光明普照十方诸佛世界一切万物
★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阂。”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起来将衣服整理好,以恭敬心合掌顶礼无量寿佛
这位无量寿佛,受到十方国世界诸佛如来的称扬和赞叹
于是阿难起立将衣服整理好后,面向西方,以虔诚恭敬之心顶礼无量寿佛
并且说道:世尊,我希望见到您和极乐世界以及生活在那里的诸菩萨声闻大众
★
【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学习解说]:
阿难说完这些话,马上见到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以及一切万物都在佛光照耀下成为同一种色
所有声闻、菩萨的光明都被掩盖在无量寿佛的光明下,只见无量寿佛的光明显赫
【金刚围山】
梵名 Cakrava^d!aparvata,巴利名 Cakkava^^la-pabbata。又作铁围山、轮围山、金刚山。即围绕于须弥四洲之外海,由铁所成之山。以铁性坚固,故称金刚。((参见:铁围山)6878)p3561
FROM:【佛光大辞典】
【铁围山】
梵名 Cakrava^d!a-parvata,巴利名 Cakkava^^la-pabbata。又作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或谓大中小三千世界,各有大中小之铁围山环绕。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载,此世界之中央为须弥山,由四宝所成,其周围由健达罗乃至尼民达罗等七金山围绕,诸山之间各有一海,围绕尼民达罗山之第八海即咸海,阎浮四洲位于此海中。此咸海之周围有山,如墙绕之,故称轮围;又因其由铁所成,故称铁围山。(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卷二地狱品、立世阿毗昙论卷二数量品、彰所知论卷上器世界品)((参见:九山八海)127、“大铁围山”914)p6878
FROM:【佛光大辞典】
★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见到无量寿佛威德魏巍,就像须弥山那样高大超出一切世界
无量寿佛相好光明,照耀十方无量无边众生
法会在座所有四众弟子都见到了殊胜的景象,同时极乐世界的众生也见到了娑婆界的众生
【相好】
极好的相貌。一切菩萨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还要再修各种的相好,修了一百种福,才能成就一种的相好,这是在成佛之前修的,要种得相好满足了,才可以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众】
1、佛说法时听众共有四类,即
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
二、当机众,听法就能获益的人;
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
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
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4 09:5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7 09:12 编辑
10.2 信心具足的众生才能化生七宝莲花中,如果众生以疑惑心念佛求生就会胎生到边地,五百世不见佛不闻法
★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阂,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和弥勒菩萨说:你们见到极乐世界从地上而起上至净居天,所有万物都是微妙严净自然而成的吗
阿难回答:见到了,世尊
佛又问:你们听到无量寿佛演说佛法的音声,遍布一切世界令所有众生都听到吗
阿难回答:听到了,世尊
佛又问:极乐世界的众生带着百千由旬的七宝宫殿,飞往十方无量世界供养诸佛无有障碍,你们见到了吗
阿难回答:见到了
佛又问:极乐世界的众生有的是胎生的,你们见到吗
阿难回答:见到了
佛又说:极乐世界胎生的众生,他们住的宫殿有一百由旬的也有五百由旬的
他们都各自在宫殿里享受种种快乐,犹如忉利天的众生那样
【忉利天】
(界名)Tra%yastrm%s/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城廓八万由旬,名喜见城,帝释居之。巅之四方有峰,各广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连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是为三十三天。玄应音义二曰:“忉利,此应讹也。正言多罗夜登陵舍天,此译云三十三天。”慧苑音义上曰:“忉利,讹言。正云怛利耶怛利奢,言怛利耶者此云三也。怛利舍者十三也,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当中有一天城,帝释所居。总数有三十三处,故从处立名也。”法华经劝发品曰:“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居天】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因无外道杂居,故名“净居”。这五重天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学习解说]:
这时弥勒菩萨问佛:是什么因缘使得极乐世界的众生有的是胎生和化生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因为众生信心不足,以怀疑的心念佛修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他们对于佛的无上智慧不能明了,内心还有疑惑不能深信
然而他们相信因果相信善恶皆有报,所以有断恶修善念佛求生极乐净土
这些众生在极乐世界五百岁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也见不到菩萨和声闻大众,所以叫做胎生
【不了佛智】
谓于佛智之不可思议存疑,未能了悟如来所以为大、为尊之原因。(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p960
FROM:【佛光大辞典】
【不思议智】
(术语)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可称智】
(术语)谓佛之智慧也。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明白和相信佛的无上智慧,修行种种功德,信心具足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的众生会在七宝莲花中结跏趺坐,自然化生,而且马上就能拥有光明庄严的相貌
智慧功德也和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一样
【明信佛智】
(杂语)不了佛智之反对。无量寿经之语。明信佛智之不思义。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学习解说]:
佛又继续对弥勒菩萨说,他方佛国的大菩萨发心想要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无量寿佛和诸菩萨声闻大众
他们只要发愿求生净土,命终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化生在七宝莲花中
弥勒你应当知道,化生者的智慧高于胎生者,胎生者没有智慧才会心生怀疑
才会五百岁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也见不到菩萨声闻众,无法供养佛,不知修菩萨行和修诸功德
这是因为众生过去世就没有智慧心生怀疑所致
★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就好比转轮圣王另有一座七宝宫殿以及各种装饰,还有床帐以及悬挂的幡盖
如果有的小王子惹怒了转轮圣王被关在这个七宝宫殿中,脚上带着脚铐
可是饮食、衣服、床褥、华香、伎乐不会缺少,都与转轮圣王所用的一样
你认为呢?这里的王子会喜欢在这里一直居住下去吗?
弥勒菩萨回答说:不会喜欢的,一定会寻求帮助早日离开那里
★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往生极乐边地的众生也是一样
如果以疑惑不信佛智的心,就会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
虽然没有刑罚甚至一念恶念
但是五百岁不见佛法僧三宝,不能供养诸佛修诸善根,以此为苦
虽然也能享受到一些快乐,但是他们不喜欢住在边地
如果这些众生能认识到疑惑的因果,并深深忏悔自责离开边地,才能如愿化生到七宝莲花中
到了极乐世界就能恭敬供养诸佛,同时还能去往十方世界供养无量无数诸佛如来,修诸功德
弥勒你应当知道,疑惑心对于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来说是不利的
所以应当明白要深信诸佛的无上智慧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5 06:45
十一、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诸菩萨以及比丘都会往生到极乐世界
11.1 十方佛土诸菩萨都将往生极乐世界,数量多到就是用一劫的时间也说不完
★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问佛:娑婆世界有多少不退转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佛告诉弥勒菩萨: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转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他们已经供养无量无数诸佛,仅在弥勒菩萨之后
除了上面这些不退转菩萨
还有很多很多小行菩萨和修习少量功德的人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小行】
(术语)对于大乘行法而谓小乘行法之言。【又】小便之异名。释氏要览下曰:“小行,往小便,律言小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佛告弥勒:“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学习解说]:
佛告弥勒菩萨:不但娑婆世界的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他方佛土的菩萨也都会往生极乐世界
其中远照佛土有八十亿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宝藏佛土有九十亿菩萨往生,无量音佛土有二百二十亿菩萨往生
甘露味佛土有二百五十亿菩萨往生,龙胜佛土有十四亿菩萨往生
胜力佛土有一万四千菩萨往生,师子佛土有五百亿菩萨往生
离垢光佛土有八十亿菩萨往生,德首佛土有六十亿菩萨往生
妙德山佛土有六十亿菩萨往生,人王佛土有十亿菩萨往生
无上华佛土有无数不可计算菩萨往生
这些菩萨已经证得不退转,他们智慧充满,勇猛精进,已经供养过无量诸佛
他们能在七日中摄取百千亿劫大菩萨修过的坚固佛法
无畏佛土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
还有无量无数小菩萨以及比丘都将往生极乐世界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学习解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不但这十四佛土的菩萨将往生极乐世界
十方无量无数佛国净土的菩萨们都将往生极乐世界,数量多到无法计算
如果让我一一说出这些诸佛名号以及往生菩萨和比丘的名字
就是用一劫的时间也说不完,我今天只是简略为你们说一说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5 06:46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5 06:50 编辑
十二、佛出于对众生的慈悲和哀悯,特留这部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
12.1 众生若能以欢喜心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获得大利益具足无上功德
★
【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学习解说]:
佛告弥勒菩萨:所有听到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名号的人
如果心生欢喜,那么只要称念一声佛名号,就能获得大利益,就已经具足无上功德
所以,弥勒,假设大火充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要冲过这片火海
听闻这部无量寿经,要以欢喜心读诵这部经,并且信受奉行,如法修行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菩萨想要听闻这部经却无缘听到
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就能在成佛路上不退转,所以你们应当专心受持读诵如法修行
我今天为你们说这部无量寿经,令你们见无量寿佛和西方极乐世界
就是为了让你们生起绝对的信心,千万不要等到我灭度后再心生疑惑
将来以后佛法会衰灭,我出于慈悲和哀悯众生之心,特别留这部无量寿经在娑婆世界一百年
若有众生遇到这部经并且依法受持奉行,就能随愿往生极乐世界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1-5-15 06:4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5-15 06:50 编辑
12.2 有缘听闻无量寿经的人都是有福报的人,众生只要欢喜信受一心念佛就能随愿往生极乐世界
★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如来住世难得难见
佛经和佛法也是难得难闻,菩萨法门六度波罗蜜更是难以听闻
可是想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并且依教实修的,又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然而有缘众生听闻这部无量寿经,并且能欢喜信受的,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
因此,你们一定要断恶修善,一心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而且应当深信佛所说的法,如法修行不要疑惑
★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这部经后,无量众生都发了无上菩提心
在场有一万二千那由他人证得了清净法眼
二十二亿诸天人民证得阿那含果
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断尽一切烦恼,心开意解)
四十亿菩萨证得不退转
他们以深弘誓愿自利利他,将来必定成就佛道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发生六种震动,佛光普照十方无量世界
百千种音乐自然发出音声,无量美妙的天花纷纷从虚空降落
【正觉】
1、真正的觉悟。
2、成佛叫做正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漏尽意解】
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法眼】
(术语)清净之法眼也,法眼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于见道观见四圣谛,大乘之菩萨于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也。无量寿经下曰:“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那含】
声闻乘四果中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或是不来,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
[学习解说]:
佛说完这部经,弥勒菩萨、十方来的诸菩萨
还有阿难,诸大声闻及在场的一切众生,闻佛说法后没有不心生欢喜的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护法圣众
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