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4 11:43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菩萨善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菩萨善戒经>(简单说明许多菩萨修行的细节相貌和原理)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4 12:0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7 22:29 编辑
【菩萨善戒经】相关注解
【菩萨善戒经】:(经名)一名菩萨地,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有三十品,第一序品与大宝积经优婆离会第二十四同。佛在给孤独园说三十五佛悔除罪之法,时有优婆离由禅定起请广说决定毗尼,佛为分别声闻菩萨之持犯不同,次敕文殊使说究竟毗尼,第二品以下并与瑜伽论中之菩萨地同意,弥勒菩萨以此经为宗,成十地论,而地持经又由十地论录出别行,故地持经与此善戒经大同。更有一卷之菩萨善戒经,明六重八重四十八轻,说菩萨受戒之法。即上经戒品中之别出,与玄奘译之菩萨戒本,菩萨戒羯磨文大同小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善戒经】:<一>凡九卷。刘宋求那跋摩(367~431)译。又作菩萨地善戒经、善戒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分三十品,详述菩萨之种姓、发心、修行、得果、本有种子、新薰种子等。又唯识十大论师对于种子本有及新薰之议论,即基于此文之解释。而窥基所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九至卷十二、遁伦著瑜伽论记卷十六至卷二十四皆为研究本经之重要典籍。又本经与菩萨地持经为同本异译,皆由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抄出,加以整理成经之体裁。然内容有所出入,故或谓二者为异本。
<二>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作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经详述受菩萨戒之作法、心得等,谓欲受菩萨戒则须先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及比丘戒,并阐释梵网经、璎珞经之十重戒、八重戒。
又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及一卷本,皆为由瑜伽师地论之菩萨地抄出,将其整理成经之体裁。而九卷本包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卷本仅具正宗分。据考证一卷本之内容应插入于九卷本之第四、第五卷之间。(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十、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七)((参见:菩萨地持经)5215)p5221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善戒经】:(一)九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称《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全文分三十品,详说菩萨之种姓、发心、修行、得果,亦载及有关菩萨本有种子、新薰种子。
关于本书与《菩萨地持经》之关系,古来有二说,有说二书为同本异译,有说是异本。据智升于《开元释教录》卷十二所述,本经前有序品,后有奉行之文,而《地持经》缺此等部份,但《地持经》中有菩萨戒文与菩萨戒本,而本经则无。至于其他文意则二书全同。依此所说,本经与《菩萨地持经》概皆摘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而成,本经且附有序文及最后奉行之文,乃使全书具备经之形态(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唯识十大论师之有关‘本有新薰’之论议,多依据本书解释。又,慈恩大师所著《瑜伽论略纂》卷九至卷十二等四卷,以及遁伦《瑜伽论记》的卷十六以下至卷二十四,皆可作研究本书之辅助资料。
(二)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称《善戒经》、《菩萨地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详说受菩萨戒之作法等事,并谓具足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后,始得菩萨戒,如登四层楼阁,不依序经初层乃至第三层,不可能顿登第四层。
关于本书与九卷本《菩萨善戒经》之关系,依《开元释教录》卷十所载,九卷本(大正55·606a)︰‘有如是我闻而无优波离问受戒法,但有九卷。其优波离问受戒法即后单卷菩萨善戒经,是若将此为初卷,即与祐记符同。然此地经本离之已久,乍合成十,或恐生疑。’由此可知,本经与九卷本《善戒经》原是一经十卷,中国自古即别出而流行,因此今之九卷本圆具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经则仅有正宗分。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关学习:
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
[发大誓愿]有五种 ~ 菩萨善戒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陀罗尼]? ~ 菩萨善戒经
菩萨[第一义修集三十七品]?[舍摩他]?[毗婆舍那]? ~ 菩萨善戒经
菩萨[四依]?[四无碍智]? ~ 菩萨善戒经
[假名菩萨][假名沙门]&[真名菩萨][真名沙门] ~ 菩萨善戒经
如何受菩萨戒,真正具足菩萨戒? ~ [菩萨善戒经]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菩萨戒故,如来正法久住不灭,诸恶比丘渐就损减~菩萨善戒经
[布施]学问大,您真懂布施吗? 行菩萨道有1.[施]2.[不施] ~ 菩萨善戒经
[真实菩萨]有五种相。菩萨具足五种相故。名[真实菩萨] ~ 菩萨善戒经
[妙陀罗尼]? [正愿]? [三三摩地]? ~ 瑜伽师地论&菩萨善戒经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4 12:1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31 15:04 编辑
习经目录:
菩萨善戒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诸菩萨发愿】
二、【受持菩萨戒】
三、【忏悔诸罪】
四、【如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
五、【菩萨犯戒之因缘、为何宣说毗尼、什么叫做菩萨憍慢】
六、【菩萨性】
七、【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种情况】
八、【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
九、【菩萨摩诃萨的菩提之行】
十、【果义、内外义、因报、果报、报因、报果】
十一、【福因、智因、福果、智果、现在义、他世义、十义】
十二、【真实义、世流布、方便流布、净烦恼障、真实、智障】
十三、【菩萨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四、【菩萨禁戒种种功德】
十五、【如何得戒?什么名为远离无上佛法、真解空义?】
十六、【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于诸法中生八种谬】
十七、【菩萨摩诃萨如何能了知、坏除这八种谬?】
十八、【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
十九、【什么是宿命智、天眼、天耳、他心智通、漏尽通?】
二十、【什么是法,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事及共生不可思议?】
二十一、【什么是菩萨调伏?】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4 15:22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4 15:25 编辑

(本次学习:2 - 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善戒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诸菩萨发愿】
-- [经文]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祇陀林中。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千人。
尔时世尊即告无量诸菩萨言。谁能于此后恶世时。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能护法。谁能教化一切众生。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陀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祇陀林中,与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僧五百人一同,菩萨千人。
这时,世尊对无量诸菩萨说,谁能于此后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之时,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谁能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谁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比丘】:(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护法】:(术语)护持自己所得之善法也。又拥护佛之正法也。俱舍论二十五曰:“护法者,谓于所得善自防护。”无量寿经上曰:“严护法城。”佛菩萨觉世济人之道,无大有力者护之,则道将灭。故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帝王及诸檀越,皆保护佛法之人,称之曰护法。【又】(人名)Dharmapa%la,菩萨名。佛灭后一千年出生于南印度达罗毗荼国之建志补罗城,大臣之长子,梵名达磨波罗。见西域记十。极瑜伽唯识之旨,与清辨菩萨争有空之义,造世亲菩萨唯识论三十颂之解释,而弘其正宗,传法于戒贤论师,年三十二,寂于摩竭陀国之大菩提寺。临终之日,空中有声曰:此是贤劫千佛之一佛也。见唯识述记一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护正法。能化众生。
师子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亦能以种种方便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道。我能遮持令不堕落。
文殊师利复作是言。世尊。若有众生凡所求索。我悉能令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复作是言。我能惠施众生大智。
法幢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能以法普施众生。
▪[末学解说]▪
这时,弥勒菩萨随即从座位起身,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世尊,我能在此后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之中,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能拥护正法,能教化众生。
师子菩萨也作这样的言说。世尊,我也能够以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当要堕入三恶道,我能遮恶(谓可制止不犯之过错,指轻罪而言。为“性恶”之对称。如饮酒、掘地伤生等,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然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起其他犯罪,故佛陀制止之,称为遮恶)摄持,令其不堕落。
文殊师利也作这样的言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凡所求索,我都能够令其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也作这样的言说。我能惠施众生大智(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
法幢菩萨也作这样的言说。世尊,我能以法普广 布施一切众生。
注解: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 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遮恶】:谓可制止不犯之过错,指轻罪而言。为“性恶”之对称。如饮酒、掘地伤生等,一般社会不认为罪恶,然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起其他犯罪,故佛陀制止之,称为遮恶。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四(大四○·三四四上):“遮恶者,谓事非极恶,遮讥而制。”(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参见:遮戒)6190、“遮罪”6191)p6190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智】:(术语)广大之智慧。通达一切之事理者。法华经序品曰:“普入佛慧通达大智。”维摩经佛国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远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广故名大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日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众生安乐。
月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
善护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不放逸。
无尽意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悉令知见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言。世尊。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
善月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之因。
▪[末学解说]▪
日光菩萨说。世尊,我能布施给众生安乐(身安心乐也)。
月光菩萨说。世尊,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善护菩萨说。世尊,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令其不放逸(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
无尽意菩萨说。世尊,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一切众生,全都令其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说。世尊,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身安心乐也)。
善月菩萨说。世尊,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身安心乐也)之因。
注解: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放逸】:梵语 apr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三)((参见:放逸)3276)p974 FROM:【佛光大辞典】
【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p346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观世音菩萨言。世尊。我能救护众生怖畏。
得大势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未度者度。
众善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善意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堕在畜生。我能教化令其调伏。
不乐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之人令得上根。
▪[末学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世尊,我能救护众生怖畏(恐惧害怕之意)。
得大势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未度者得度。
众善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不调者得调。
善意菩萨说。世尊,如果有众生堕在畜生道,我能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令其调伏(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不乐菩萨说。世尊,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说。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钝弱的人)之人获得上根。
注解: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 FROM:【佛光大辞典】
【下根】: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钝弱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谛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狂者正道。
乐见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
释幢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饿鬼众生远离饥苦。
圣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维摩诘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疑心。
▪[末学解说]▪
不谛菩萨说。世尊,我能为那些狂者示明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
乐见菩萨说。世尊,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身安心乐也)。
释幢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饿鬼众生远离饥苦。
圣光菩萨说。世尊,我能令那些不调者得调。
维摩诘菩萨说。世尊,我能布施那些众生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之道。
注解:
【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之正直大道;亦即无漏正真之道,系相对于邪道而言。又作正真道。广义言之,与邪道恶道相对之佛道即称正道;三乘所行之道亦称正道。狭义言之,则指正见、正业等八正道。另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载,正道即无分别智。(长阿含经卷十四、大乘义章卷十六末、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参见:八正道)280)p2002FROM:【佛光大辞典】
【安乐】:(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闭塞三恶道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异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众生无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种种怖畏。
宝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
善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众生。
▪[末学解说]▪
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闭塞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之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异解(差异之见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世尊,我能布施那些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种种怖畏(恐惧害怕之意)。
宝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
善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众生。
注解: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异解】:(术语)差异之见解。八十华严经十七曰:“但入真如,绝异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宝藏】: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本来之自性,亦即佛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五一·四四○下):“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p6764 FROM:【佛光大辞典】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净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以爱调诸众生。
宝贤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勤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苦恼众生悉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贫穷。
▪[末学解说]▪
净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以爱调伏种种众生。
宝贤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众生勤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苦恼众生都获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世尊,我能布施那些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众生贫穷。
-- [经文] --
破结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邪伪众生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诸乘众生皆住一乘。
法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悉得法眼。
金刚子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恶业。
法增菩萨言。世尊。我能如法摄持众生。
▪[末学解说]▪
破结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为那些邪伪众生示现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诸乘众生皆住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法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令众生都获得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金刚子菩萨言。世尊,我能坏那些众生恶业(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
法增菩萨言。世尊,我能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摄持众生。
注解: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业】:“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六波罗蜜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参见:善业)4894)p4950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名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远离三毒。
月胜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众生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法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我能破坏众生疑网。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末学解说]▪
无名菩萨言。世尊,我能令那些一切众生远离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月胜菩萨言。世尊,我能为那些众生示现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法布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我能破坏众生疑网(疑惑交络譬如网)。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我能在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注解: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网】:(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5 21:54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6 10:15 编辑

(本次学习: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受持菩萨戒】
-- [经文] --
尔时舍利弗作是思惟。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复白佛言。
世尊。若有菩萨勤修精进具足方便。而能种种利益众生。
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众生云何乃从是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及诸所须。
世尊。我今定知。如是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
▪[末学解说]▪
这时,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作这样的思惟。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又对佛陀说到。
世尊,如果有菩萨勤修精进,具足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而能种种利益众生。
世尊,像这样的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众生为何能从此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以及种种所须呢。
世尊,我现今知道,这样的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言。善哉善哉。
舍利弗。实如所言唯诸菩萨乃知菩萨。实非声闻缘觉所及。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虽复现佛种种神足。终不舍于菩萨之心。
▪[末学解说]▪
佛陀说。很好,很好。
舍利弗,真实如你所言,只有诸菩萨才能知菩萨。这并不是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所能及的。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虽然再现佛种种神足,但始终不舍弃菩萨之心。
注解: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有长者生憍慢心。菩萨现作长者之像。破彼慢故。
若至那罗延及端正人有憍慢者。悉现其身坏其憍慢。
若得圣法示以大乘。何以故。离一解脱更无异解脱故。是故名如来。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果有长者生出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心。菩萨会示现作长者之像,为了破除其憍慢。
如果至那罗延(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异名)及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人有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者,会各自示现其身破坏其憍慢。
如果对想得圣法(佛所说之法,叶于正理,谓为圣法)者,则会示以大乘。为什么呢。因为脱离一解脱(解脱者,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解脱,因心生执著,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再没有不同的解脱,所以名为如来(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注解: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罗延】:(天名)Na%ra%yan!a,天上力士之名。或梵天王之异名。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真谛云:那罗,翻为人。延,为生本。梵王是众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罗什云:天力士,名那罗延,端正猛健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那罗,此云人。延,此云生本。谓人生本,即是梵王也。外道谓一切人皆从梵王生,名人生本也。”慧琳音义六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纽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若精诚祈祷多获神力也。”同二十五曰:“此云力士。”涅槃经疏七曰:“那罗延,此翻金刚。”慧苑音义上曰:“那罗延,此云坚固也。”俱舍光记二十七曰:“此神名人种神。”大日经疏十曰:“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是佛化身,三昧同前。毗瑟纽费(即以本名为真言也),以第一字为种子。毗是空义,瑟纽是进义,生义,乘空而进,所谓此天乘迦娄罗鸟而行空中也。私谓,释迦于五部佛中乘迦娄坐,即是虚空进行之义也。”秘藏记下曰:“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又,十九执金刚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端正】:端正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颜貌端正,无诸陋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圣法】:(术语)佛所说之法,叶于正理,谓为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解脱】:(术语)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说一解脱义。”文句记四中曰:“一解脱者,昔教三人,同一解脱。”涅槃经三十二曰:“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解脱】:解脱者,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解脱,因心生执著,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二、法华经方便品)p7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舍利弗。在家菩萨修集二施。一者法施。二者财施。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施。四者说法施。
出家菩萨具足成就是四施已。能调其心破坏憍慢修集忍辱。
▪[末学解说]▪
舍利弗,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修集二种布施:一是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二是财施(“法施”之对称。不犯他人财物,且以己财,如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物质施与他人)。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一是笔施。二是墨施。三是经施。四是说法施。
出家菩萨具足成就这四种布施后,能够调伏其心,破坏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修集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
注解:
【在家菩萨】: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施】:梵语 dharma-des/ana^,巴利语 dhamma-desana^。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参见:布施)1901、“说法”5922)p3366 FROM:【佛光大辞典】
【财施】:三施之一。“法施”之对称。不犯他人财物,且以己财,如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物质施与他人。((参见:三施)580、“布施”1901)p432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施】:<一>就出家菩萨所行之四种布施而言,可分: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种。(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参见:四种布施)1798)
<二>就施主与受者双方之净与不净而言,可分:施主清净受者不净、施主不净受者清净、施受俱净、施受俱不净等四种。施受之净,谓持戒而多闻,并了知有布施及布施之果报;施受之不净,谓破戒无闻,著于邪见,而认为无布施及布施之果报。(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参见:四种施俱得净报)1810)
<三>就布施及所得福报之多寡而言,可分为:(一)施多而得福少,谓施与饮酒、歌舞等,费用极多而几无福报。(二)施少而得福多,谓能以慈心供养有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而其福极大。(三)施少而得福亦少,谓以悭贪之恶意而施与邪见外道,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而得福亦多,谓能觉悟世事之无常而发心舍财,起建塔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众河入于大海而流注不断。(诸经要集卷十、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七)p1731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又复具足三种惠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
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
大施者。能舍妻子。
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
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具是忍已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末学解说]▪
舍利弗,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则能受持菩萨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
又要再具足三种惠施,才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
施者,对于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尚且都不吝惜,何况对于小物,这名为施。
大施者,能布施妻子。
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都能布施。
菩萨具足像这样的三种布施,乃具足于忍辱,具是忍辱后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注解: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天下】:在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
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若自知具如是四事。则为十方诸佛所知。其人亦能知十方佛。
▪[末学解说]▪
舍利弗,菩萨想要受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时,先应当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柔软诸根。
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对于生瞋处不生瞋心。对于生痴处不生痴心。对于生畏处不生畏心。
如果自知具如上四事,则能为十方诸佛所知,其人也能知十方诸佛。
注解: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知不具如是四事。受菩萨戒者。是人亦不得菩萨戒。亦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菩萨有二种。一者从瞋因缘。二者从痴因缘。
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以是瞋痴二因缘故能毁菩萨戒。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果知道不具足这四种事而受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者,这样的人也不能得菩萨戒,也是在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菩萨有二种:一者从瞋因缘。二者从痴因缘。
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因为此瞋痴二种因缘,所以能毁菩萨戒。
注解: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6 15:13

(本次学习: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三、【忏悔诸罪】
-- [经文] --
舍利弗。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应先远离欲痴瞋畏。六月昼夜独处闲静纤悔诸罪。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归依释迦牟尼如来。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如果想要受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者。应当先远离欲(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痴(愚痴,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瞋、畏。六月昼夜,独处闲静,忏悔诸罪。
我某甲归依佛(是归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追求真理的意思)、归依法(是归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的意思)、归依僧(是归投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的意思)。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归依释迦牟尼(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但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距今已三千多年了)如来。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欲望、欲求,亦即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有正欲和邪欲,正欲是追求真理,邪欲是贪爱五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痴】:愚痴,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佛教所说的愚痴,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其之所知都是邪知邪见,与佛教所说的正知正见相反,所以叫做“痴”或“无明”。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释迦牟尼】:佛名,华译为能仁寂默,是开创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槃(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但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于周穆王五十三年,距今已三千多年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依】:梵语 s/araN!a,巴利语 saraN!a。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载,归,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依,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涂及三界之生死。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大二七·一七七上):“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盖归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之归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为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之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之身心归属于三宝,而不再属天魔外道。
有关能归依之体,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所举,有以名等为能归依者,有以语业为能归依者,有以身业为能归依者,亦有以信为能归依者。总括上述诸说,即以身语业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归依之体。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举出归依之异于敬礼者有七种,即:(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二)必具归三宝而成业,故归依之境广。(三)归依必“尽未来际”。(四)归依情恳,通于表业与无表业。(五)归依必合于身、语二业,其义较重。(六)归依带相,故唯于欲、色二界有之。(七)归依乃观真理而成,故义较胜。
一般而言,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之助力,从他力而得救济。然以归依之至深意义而言,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于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此乃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盖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俱舍论卷十四、显宗论卷二十)((参见:三归依)688)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归依佛】:是归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追求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依法】:是归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归依僧】:是归投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无坏身。南无宝光。南无无量自在王。南无无上林王。南无无上欢喜。南无宝火。南无宝月光。南无清净。南无手勤精进。南无梵德。南无善功德。南无栴檀功德。南无光功德。南无阿叔伽功德。南无那罗延力。南无华功德。南无莲华。南无财功德。南无念功德。南无善名。南无释种王。南无无胜。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南无无动。南无大山王,像这样的无量世间诸佛菩萨。常住在世宣说法化。唯愿愍哀留心见念。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作众罪不善恶业。若自作若见他作心生随喜。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现在僧物。若自取已若见他取心生随喜。
若自造作五逆之罪。见他造作心生欢喜。
若自造作十不善业。若见他作心生欢喜。
以是不善业因缘故。当生畜生饿鬼地狱。
若边地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亲近邪见不值佛世。如是等罪今悉诚心求哀忏悔。
如于现在释迦佛前。如来世尊真实知见。其智无碍净眼无障。常为一切众生证人。
唯愿观我诚心忏悔。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末学解说]▪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无坏身。南无宝光。南无无量自在王。南无无上林王。南无无上欢喜。南无宝火。南无宝月光。南无清净。南无手勤精进。南无梵德。南无善功德。南无栴檀功德。南无光功德。南无阿叔伽功德。南无那罗延力。南无华功德。南无莲华。南无财功德。南无念功德。南无善名。南无释种王。南无无胜。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南无无动。南无大山王,像这样的无量世间诸佛菩萨,常住在世,宣说(演说教法也)法化(正法之教化也)。唯愿愍哀,留心见念。
如果我于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作众罪及种种不善(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恶业,或自作、或见他人作,心生随喜(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如果取佛物(佛物,如佛像、殿堂、香华、佛衣、幡盖之类,凡属佛之信施物,皆不得移作他用,移用者犯盗罪)、法物(法物,如经卷、纸笔、箱函、簏巾之类,凡此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僧物(僧物,指僧房、田园、衣钵、谷菜之类。僧物有二种,其一为常住物,如寺舍、树林、厨库等。其二为已定其处者,即不得移往他处之物)、招提僧物(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现在僧物,或自取后,或见他人取,心生随喜(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
或自己造作五逆(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之罪,或见他人造作,心生欢喜。
或自己造作十不善业(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或见他人作,心生欢喜。
因这些不善业的因缘,当生畜生、饿鬼、地狱。
如果边地(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亲近邪见,不能值遇佛世(指佛陀在世教化之时代。然欲值佛世甚难,此系众生八难之一)。如是等罪现今全部诚心求哀忏悔。
如同现在于释迦牟尼佛前,如来世尊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知见,其智慧无碍,净眼无障,常为一切众生作证人。
唯愿观我诚心忏悔,我从今日再不敢作。
注解:
【宣说】:(杂语)演说教法也。唐华严经五曰:“以佛力故能宣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化】:(术语)正法之教化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宣扬助法化。”华严经二十六曰:“独居其上,宣布法化。”涅槃经七曰:“光扬如来无上大事,开显方等大乘法化。”【又】吾弟子谓之法化。以法化之之意。大广智三藏愿赞曰:“金刚智之法化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善】:(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喜】:(术语)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曰:“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胜鬘经曰:“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又谓随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贫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布施。按五悔中有随喜一科,观行即五品经之第一为随喜品,法华经之随喜功德品,为说此随喜之功德者。又游谒寺院,亦曰随喜。杜甫诗曰:“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宝物】:指属于佛、法、僧三宝之物。即:(一)佛物,如佛像、殿堂、香华、佛衣、幡盖之类,凡属佛之信施物,皆不得移作他用,移用者犯盗罪。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举出四种佛物:(1)佛受用物,供给佛所受用之堂宇、衣服、床帐等。(2)施属佛物,施予佛之钱宝、田园、人畜等。(3)供养佛物,供养佛之香灯、华幡、供具等。(4)献佛物,供献予佛之医药、饮食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则举出六种佛物,前四种与上记之四种相同,其余两种为:(1)佛宝物,专门供养佛之物。佛在世时,为佛之色身所用;佛入灭后,为佛之法身所用。(2)局佛物,即唯限于一佛之物,如供养释迦像者不得移作供养弥陀,或本欲造佛像之材不得用以刻造僧像或天神菩萨等像。
(二)法物,如经卷、纸笔、箱函、簏巾之类,凡此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四分律行事钞同卷又举出四种法物:(1)法受用物,指轴帙、箱巾、函帕等物。(2)施属法物,施予法之田园等。可分为二分,一分施予经,一分施予读诵经典者。(3)供养法物,如供养经卷之香花等。(4)献法物,如供养经卷之饮食等。菩萨戒本疏于上记之外,另举出两种,即:(1)法宝物,即置于塔中,专门用以供养法宝之物。(2)局法物,如欲书写大品经之材不得移作书写涅槃经。
(三)僧物,指僧房、田园、衣钵、谷菜之类。僧物有二种,其一为常住物,如寺舍、树林、厨库等。其二为已定其处者,即不得移往他处之物。行事钞同卷举出四种僧物:(1)常住常住物,固定为一寺一所所分用之厨库、寺舍、众具、花果、树林、田园、仆畜。(2)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为十方众僧所共用之物。(3)现前现前物,无论衣药房具等,凡为施主临时施予现前之僧,而由该僧受用之物。(4)十方现前物,如施主临时所施而为十方僧所分用之物。菩萨戒本疏则举出五种:(1)僧宝物,施主置于塔中以供养第一义谛僧之物。(2)常住僧物,即行事钞所说之常住常住物及十方常住物。(3)十方现前僧物。(4)众僧物,此二项合之,即行事钞所说之十方现前物。(5)己界局僧物,如施予此寺寺僧之物不得转施他寺。由是可知,于三宝物,若偷盗、转用、借贷不还,则依其轻重而治其罪。(显扬大戒论卷三、释氏要览卷中、摩诃止观卷八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参见:佛物)2637、“法物”3362、“僧物”5736)p703 FROM:【佛光大辞典】
【招提】:(术语)具名拓斗提舍,梵音Caturdes/a,译曰四方。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造伽蓝,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增一阿含经十四曰:“毗沙鬼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愿世尊为之受之。”悲华经八曰:“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或断招提僧物,断现前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玄应音义十六曰:“招提,译云四方也。招,此言四。提,此言方。谓四方僧也。一云:招提者讹也,正言拓斗提奢,此云四方。译人去斗去奢。拓,经误作招。以拓招相似,遂有斯误也。”涅槃经十一曰:“招提僧坊。”慧琳音义二十六曰:“招提僧坊,此云四方僧坊也。”名义集七曰:“后魏太武始光元年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比丘尼钞中上曰:“拓斗提奢,隋云四方。但是僧处,旧拓提者讹略也。昔人去斗除奢,拓复误作招。以拓招两字,形滥相似,致久来误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逆】:(术语)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别途之五逆,同类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不善业】:十种不良善的行为。(参见:十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边地】:<一>梵语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参见:弥戾车)6417)<二>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参见:边地胎生)6708、“边地懈慢”6708)p6707 FROM:【佛光大辞典】
【佛世】:指佛陀在世教化之时代。然欲值佛世甚难,此系众生八难之一。((参见:八难)318)p2618 FROM:【佛光大辞典】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次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
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施于畜生一把。
若我持戒乃至一念如是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如过去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如未来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亦如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发愿回向。
▪[末学解说]▪
再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
如果我在过去无量世中以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只是布施于畜生一把食物。
如果我持戒,乃至只是一念如是功德,全部用以回向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菩提只有佛能证得)。
如同过去佛及诸菩萨之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为回向)。如同未来佛及诸菩萨之发愿回向。也如同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之发愿回向。
注解:
【无上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菩提只有佛能证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舍利弗。菩萨如是至心礼拜恭敬诸佛过六月已。
若去若立若行若坐。十方诸佛示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虽示菩萨如是相好。而于法界初无动转。何以故。如来真实知其心故。
十方诸佛定知是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修集慈悲。能坏魔众转正法轮。能调众生宣说法界。
以是义故。十方诸佛为是菩萨示现其身。
▪[末学解说]▪
舍利弗,菩萨像这样至心礼拜,恭敬诸佛,经过六月后。
或去、或立、或行、或坐,十方诸佛会示现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虽示现菩萨如是相好,然而于法界初无动转。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知其心的缘故。
十方诸佛确定知道,此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修集慈悲,能坏魔众,转正法轮,能调伏众生,宣说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
因为这样的缘故,十方诸佛为此菩萨示现其身。
注解: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如师子吼猫狸能不。不也世尊。
若有不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殖诸德本能得受持菩萨戒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香象王之所负担驴能胜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日月光萤火及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毗沙门所有财宝贫者等不。不也世尊。
舍利弗,金翅鸟飞乌能及不。不也世尊。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同狮子一般的吼叫,猫狸能吗?不能,世尊。
如果没有在无量世中、无量佛处,殖种诸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能否受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呢?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香象王一般的负担,驴能吗?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日月一般的光明,萤火虫能吗??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毗沙门一般的财宝,贫者能吗??不能,世尊。
舍利弗,如同金翅鸟(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一般高飞,乌鸦能吗?不能,世尊。
注解: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翅鸟】:(动物)又曰妙翅鸟。梵语迦楼罗,檗噜拏,羯路荼Garud!a等。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鸟。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取龙为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深殖德本。是人乃能受菩萨戒。了了见于十方诸佛。
舍利弗。受菩萨戒已。若有客尘烦恼因缘犯可忏法应当向诸佛忏。菩萨终不造五逆罪。
若贪不息乃至生子。应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殷重心求哀忏悔。
若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如本佛前二年忏悔。
舍利弗。菩萨若以瞋恚因缘毁禁戒者无有是处。以瞋因缘毁破禁戒得忏悔者亦无是处。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处,深殖德本(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这样的人能够受菩萨戒。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于十方诸佛。
舍利弗,受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后,如果有客尘烦恼因缘,触犯可修忏悔法,当向诸佛忏悔。菩萨终不造作五逆罪。
如果贪欲不息,乃至生子。应当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殷重心求哀忏悔。
如果因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应当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前,二年忏悔。
舍利弗,菩萨如果以瞋恚因缘,毁破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者,没有这样的情况。以瞋因缘毁破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得忏悔者,也没有这样的情况。
注解:
【德本】:(术语)犹言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菩提之本者。法华经序品曰:“于诸佛所植众德本。”无量寿经上曰:“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又】德中之根本也,依是义而弥陀之名号名为德本。无量寿经上曰:“系念我国植诸德本。”教行信证六本曰:“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了见】: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7 09:5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8 22:05 编辑

(本次学习:7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四、【如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
-- [经文] --
尔时优波离于其晨朝从禅定起。即诣佛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戒经中说。若我弟子有信者。于所受戒乃至失命终不毁犯。
世尊。现在若入涅槃。我当云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
世尊。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今不知毗尼方便。云何当说。今者多有大比丘僧诸菩萨僧。唯愿如来具示广说。
▪[末学解说]▪
这时,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于其晨朝,从禅定起。来到佛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却坐一面,对佛陀说。
世尊,如戒经(说戒律的经典,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是)中说,如果我弟子有信者,对于所受持之戒,乃至失命始终不毁犯。
世尊,现在如果入涅槃,我应如何分别了知: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菩萨(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呢?
世尊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现今不知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方便,应当如何解说。此时有很多大比丘僧、诸菩萨僧,唯愿如来具体演示广为宣说。
注解:
【优波离】:<一>梵名 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二>巴利名 Upa^li。又作优婆离。十八世纪泰国僧。奉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斯王(Borom Kos)之命,组织僧团,至锡兰传授泰国式戒法。西元一七五三年,依泰国僧团仪式,为萨罗难迦罗及五位锡兰沙弥授比丘戒,开创锡兰暹罗派(Sya^ma-vam!sa)之始,后入寂于锡兰。p6404 FROM:【佛光大辞典】
【戒经】:说戒律的经典,如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毗尼】:(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黄庭坚诗曰:“心洁似毗尼。”(参见:毗奈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言。善哉善哉。优波离。至心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优波离。声闻戒因缘异。菩萨戒因缘异。声闻戒心异。菩萨戒心异。声闻戒庄严异。菩萨戒庄严异。声闻戒方便异。菩萨戒方便异。
优波离。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
▪[末学解说]▪
佛陀说,很好,很好。优波离。至心认真听,善思念之。现在为你们宣说。
优波离,声闻戒的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不同,菩萨戒的因缘不同。声闻戒之心不同。菩萨戒之心不同。声闻戒的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不同。菩萨戒的庄严不同。声闻戒之方便不同。菩萨戒之方便不同。
优波离,声闻戒净(清净之戒行也)不同于菩萨戒净,菩萨戒净不同于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为声闻戒净。菩萨如果不求于有者,名为大破戒,名为不净戒。声闻求有,这名为破戒,名为不净戒。
注解: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庄严】:(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优波离。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
以是义故。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
▪[末学解说]▪
优波离,菩萨摩诃萨在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为菩萨戒净(清净之戒行也),不同于声闻戒净。
因为这样的缘故,优波离,你应当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菩萨戒中则不应说因缘。
注解: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是故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
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是名菩萨戒。
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
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勤行精进不应毁犯。
▪[末学解说]▪
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也,所以菩萨对于戒小缓,声闻则护急(戒,即戒律。乘,即教法。佛教徒依根性之不同而在持戒、闻法方面各有偏尚,此种情形谓之戒乘缓急。成佛之道,有以持戒为主,先严持戒法而后再研习教法者。有专尚教法而较不重视持戒者)。
优波离,菩萨如果于晨朝(即指辰时,即今之八时顷;或谓由卯时至巳时,即今六时至十时顷。为六时之一。又作清旦,晨旦、平旦)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自知罪过,昼夜三时全应如此,这名为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优波离,菩萨如果时时犯,不名为破戒。声闻如果时时犯,这名为破,名为失戒,这名为不得沙门道果。
为什么呢?因为声闻之人为破烦恼,应勤行精进,不应毁犯禁戒。
注解: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戒乘缓急】:戒,即戒律。乘,即教法。佛教徒依根性之不同而在持戒、闻法方面各有偏尚,此种情形谓之戒乘缓急。成佛之道,有以持戒为主,先严持戒法而后再研习教法者。有专尚教法而较不重视持戒者。由此乃有戒缓乘急、戒急乘缓、戒乘俱急、戒乘俱缓等四种。此谓之‘戒乘四句’。天台、华严诸家曾倡此说。兹略述如次︰
(1)戒缓乘急︰指不严守戒律而专研教法者,如维摩居士即属戒缓乘急之人。
(2)戒急乘缓︰指急切于持戒而缓于学习教法,如小乘之比丘即是。
(3)戒乘俱急︰谓不只持守戒律,同时亦勤习教法以求悟,如出家之精进菩萨。
(4)戒乘俱缓︰谓既不严守戒律,亦无心求法。
此中,热切于严守戒律(戒急)者得生人天,专研教法(乘急)者得以悟道。然如不守戒律(戒缓)则易失人天之身,不勤习教法(乘缓)则不易悟道。故‘戒乘俱急’乃是佛子之理想典范。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四(上);《法华文句》卷二(下);《法华玄义》卷六(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二;《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一。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晨朝】:梵语 pu^rva^hN!a,巴利语 pubbaN!ha。即指辰时,即今之八时顷;或谓由卯时至巳时,即今六时至十时顷。为六时之一。又作清旦,晨旦、平旦。寺院中,于此时勤修佛事,称为晨朝,或作晨课、朝课、早课。善导之往生礼赞偈,谓晨朝为六时之第五时。(阿弥陀经、般若理趣经、摩诃僧祇律卷六僧残法)((参见:六时)1283)p4613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
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
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闻是法已乐于生死。
▪[末学解说]▪
优波离,菩萨如果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指贪欲色、声、香、味、触等五种享受者),也不失于菩萨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不名为破戒,不名为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
优波离,菩萨不能在一世中除尽种种烦恼,应当以方便渐渐令烦恼除尽。
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须要无上大庄严力,然后才能获得,并非一世能获得。
所以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也不宣说永断贪爱(即贪著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而是为他们宣说喜法、甚深法、无疑(不疑惑也,闻法信而不疑也)法、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令其闻知这些法后能乐于生死(利益众生)。
注解:
【五欲乐】:指贪欲色、声、香、味、触等五种享受者。《佛学词典》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贪爱】:即贪著爱乐五欲之境而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贪与爱为异名同体。贪,梵语 ra^g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指欲求染污之爱或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爱,梵语 tr!s!N!a^ 或 anunaya-sam!yojana,十二因缘或九结之一,指染著于境之贪烦恼。据胜天王般若经卷一载,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轮回不息,皆由贪爱。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载,爱结为三界之贪,三界之贪于九结中总立为爱结,七随眠中立二随眠,即:(一)欲界之贪,称为欲贪随眠。(二)色、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随眠。于其他经典中立有三爱,即欲爱、色爱、无色爱。((参见:贪)4792、“爱”5457)p4794 FROM:【佛光大辞典】
【空法】:(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疑】:(术语)不疑惑也,闻法信而不疑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8 22:00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1 11:01 编辑

(本次学习:8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五、【菩萨犯戒之因缘、为何宣说毗尼、什么叫做菩萨憍慢】
-- [经文] --
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
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
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
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
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末学解说]▪
优波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说:世尊,犯戒有三种因缘: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戒,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说:优波离,如果诸菩萨犯如恒河沙之多的贪,像这样的菩萨不名为毁戒。如果犯一瞋因缘而毁戒,这名为破戒,为什么呢?
优波离,因为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如果爱众生,不名为烦恼瞋。如果舍众生,则名为重烦恼。
优波离,所以如来在经中说,贪结(指贪欲烦恼。结,即结缚众生,令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谓贪欲之烦恼能使人系缚于三界之生死,不得解脱,故称为贪结)虽然难断,不名为重,瞋恚虽然易断,却名之为重。
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且都不能做。
优波离,愚痴菩萨没有方便,因而害怕犯贪爱之戒,菩萨有智善知方便,则害怕犯瞋恚之戒,不害怕犯贪爱之戒。
注解:
【优波离】:<一>梵名 Upa^li,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于第一次经典结集时,诵出律部。有关其前生功德、出家因缘,载于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三至卷五十五。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优婆离经,记述优婆离就律向佛陀请问;而同经卷三十二之优婆离居士,与师乃同名异人。 在密教,为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诸声闻之一,居于释迦左方上列第七位。其形像,全身呈肉色,现比丘形,趺坐于荷叶上。(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四分律卷四、卷五、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二>巴利名 Upa^li。又作优婆离。十八世纪泰国僧。奉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斯王(Borom Kos)之命,组织僧团,至锡兰传授泰国式戒法。西元一七五三年,依泰国僧团仪式,为萨罗难迦罗及五位锡兰沙弥授比丘戒,开创锡兰暹罗派(Sya^ma-vam!sa)之始,后入寂于锡兰。p6404 FROM:【佛光大辞典】
【贪结】:五结之一。指贪欲烦恼。结,梵语 bandhana,即结缚众生,令不能出离生死之烦恼。谓贪欲之烦恼能使人系缚于三界之生死,不得解脱,故称为贪结。((参见:五结)1163、“结”5179)p479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毗尼者名为调伏。一切法性毕竟是调。如来何故宣说毗尼。
文殊师利。若凡夫人能知诸法毕竟调者。如来终不宣说毗尼。以凡夫人不知不解。是故如来为说毗尼。
▪[末学解说]▪
尔时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者名为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一切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是调伏。如来为什么还要宣说毗尼呢。
文殊师利。如果凡夫人能了知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毕竟调者,如来便永远不会宣说毗尼。但因凡夫人不知、不解,所以如来才为其宣说毗尼。
注解:
【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文殊师利。汝今何故不说毗尼。优波离欲得闻之。
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优波离。
一切诸法毕竟调伏。
一切诸法性不可污。
一切诸法性无颠倒。
一切诸法其性清净。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一切诸法无有取着。
一切诸法不去不来。
一切诸法不可思议。
一切诸法无有障碍。
一切诸法本无有性。
一切诸法无行。
一切诸法不出不灭。
一切诸法无有三世。
一切诸法无有疑网。
如是等法佛悉觉知。
▪[末学解说]▪
文殊师利。你现今为什么不说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的原因。优波离想要得闻之。
这时文殊师利告诉优波离:优波离,
一切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调伏。
一切诸法,性不可污。
一切诸法,性无颠倒。
一切诸法,其性清净。
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一切诸法,没有取着。
一切诸法,不去不来。
一切诸法,不可思议。
一切诸法,没有障碍。
一切诸法,本无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
一切诸法,无行。
一切诸法,不出不灭。
一切诸法,没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一切诸法,没有疑网((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
如是等法佛全都觉知。
注解:
【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嗔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诸法】:梵语 sarva-dharma^h!。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其义有二:(一)指一切有为、无为等万法,而与特指有为法之“诸行”含义不同;此系较为广义之用法。(二)指一切现象界之诸法,包含心、色上之一切万法,然如“涅槃”等无为法则不包含在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理趣经、俱舍论卷六)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关于“一阐提”能否成佛之说,各宗派有不同之见解。(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圆觉经)((参见:一阐提)85)p243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网】:(譬喻)疑惑交络譬如网。法华经方便品曰:“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智度论二十七曰:“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优波离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言。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宣说如是解脱。
优波离言。世尊。云何名憍慢。
若菩萨言。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修造诸行。
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声闻行不毕竟。
若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
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
是名菩萨憍慢。
▪[末学解说]▪
优波离说: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说: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于宣说这样的解脱之法。
优波离说:世尊,什么名为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
如果菩萨说,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修造诸行。
如果菩萨说,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声闻行不毕竟。
如果菩萨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
这些名为菩萨憍慢。
注解: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梵语 prajn~a^。<一>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般若诸经典。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解脱道论卷九分别慧品、粱译摄大乘论卷中、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二>(734~?)唐代译经僧。又称般剌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答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中之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冈,年寿不详。(宋高僧传卷二、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p4301 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0 18:57

(本次学习: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六、【菩萨性】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行于善果。
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何等为十。一者支。二者翼。三者净心。四者行。五者有。六者因。七者器。八者地。九者方便。十者住。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行于善果(依善业所招之善妙结果也)。
菩提之道有十种法,能够摄取一切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是哪十种呢?一者支。二者翼。三者净心(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四者行(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五者有(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六者因(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七者器(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谓之器)。八者地(译曰地,土地也。以能生为义。又所依之义)。九者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十者住(谓成就此静虑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故名为住)。
注解:
【圣行】:五行之一。即佛菩萨等所修之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大一二·四三三下):“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处故,故名圣行。”广义而言,即虔信大般涅槃经,舍俗出家,护持性重戒、息世讥嫌戒等,住于不动地;又观其身无我,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复观四圣谛,了达常乐我净之理,住于无所畏地,称为圣行。大般涅槃经疏卷十四(灌顶)分圣行为戒、定、慧三种,即:(一)持守戒律,住于不动地中,称为戒圣行。(二)得四念处,住于堪忍地中,称为定圣行。(三)观四圣谛,住于无所畏地中,称为慧圣行。(大智度论卷十八、法华玄义卷三下、摩诃止观卷九上)((参见:五行)1085)p5578FROM:【佛光大辞典】
【善果】:(术语)依善业所招之善妙结果也。本业经曰:“是故善果从善因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心】:<一>梵语 vis/uddha-citta,西藏语 rnam-par-dag-pah!i sems。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十方佛前。佛般泥洹经卷上列有净心、思心、智心等三心,净心即尸大,思心即三摩提,智心即崩慢若。所谓尸大心,即不淫、不怒、不贪;所谓三摩提,即摄心不令走失;所谓崩慢若,即心中无爱欲,且能持佛禁戒。新华严经卷三十五亦于所举十种深心之中列有清净心(梵 s/uddha-citt'a^s/aya-manasika^ra,藏 dag-pah!i sems-kyi bsam-pa yid-la bya-ba,清净心意乐作意之意)。唐代道宣之“净心诫观法”释名篇载,所谓净心,即于现行烦恼、诸种病患等,修习对治,即时能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大乘清净之信心,趋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当感果。(新华严经卷七十三、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金刚三昧经)
<二>(1929~)台湾台中人,俗姓萧,名鸿川。二十岁,依斌宗和尚出家,并随受古籍经典。年二十六,受具足戒于新竹狮头山元光寺。民国六十六年(1977),修毕日本佛教大学函授部课程。历任台北十普寺监院、佛教三藏学院督学、中国佛教杂志主编及社长、高雄佛教分会理事长等职。并任光德寺、高雄佛教莲社、林溪禅寺等住持。创办之佛教事业有净觉之声电台空中布教、净觉佛学院、净觉佛教研究所、净觉育幼院、净觉月刊。又担任中国佛教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长、净觉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师长于戒坛法规,近十余年间,台湾各地启建戒幢,多聘师为开堂和尚。p4693 FROM:【佛光大辞典】
【行】:(术语)身口意之造作也。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三本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八曰:“起作名行。”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玄义三下曰:“夫行名进趣,非智不进。”【又】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大乘义章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俱舍颂疏一曰:“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据此义边,色等五蕴,俱合名行。”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于造作,或约迁流余四蕴,亦名为行。”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梵语 hetu。<一>指能引生结果之原因。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然从广义而言,凡参与造果之因素,包括使事物得以生存与变化之一切条件,皆称为因。由此可知,广义之因,系包含内因与外缘二者。
关于因之种类,有二因、五因、六因、十因等数种,兹略述于下:
(一) 二因:有能生因与方便因、正因与了因、正因与缘因、习因(又作同类因)与报因(又作异熟因)、引因(又作牵引因,于遥远之末来世,间接引生果报之业种子)与生因(又作生起因,于不久之未来世,直接引生果报之业种子)、通因(为许多果报所共通之因)与别因(仅为一个果报之特别因)等种类。
(二)五因:即生、依、立、持、养等。若以能造之四大种(地、水、火、风)为因,所造之色为果时,四大种对所造色而言,即有五因之意义。例如,生因,系指四大为产生所造色之因;依因,系指四大成为所造色之依凭;立因,系指四大为保持所造色之因;持因,系指四大为持续所造色之因;养因,则指四大为养育所造色之因。上述系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一、俱舍论卷七等所举。另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将一切因分为生因、和合因、住因、增长因、远因等五种。
(三)有部宗认为,因有六种:(1)能作因,即除自体之外,其余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能成为自体之生因者,皆称为能作因。可分为有力能作因、无力能作因二种。(2)俱有因,即同时存在之俱有法,相互为因之义。又分为互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种。(3)同类因,同类之法连续产生时,前法即为后法之同类因。(4)相应因,于俱有因之中,属于心与心所间之相互关系者,即为相应因。(5)遍行因,于同类因之中,作用力强盛之烦恼(即遍行惑),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故称为遍行因。(6)异熟因,即恶业及有漏之善业为因,招感无记之果报时,称为异熟因。此外,另有当有因、相续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待因等六因之说。
(四)唯识宗所立之十因:(1)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2)观待因,又称以有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3)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牵引因。(4)摄受因,即种子以外之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故称为摄受因。(5)生起因,种子为于不久之未来,引生自果之因,故称生起因。(6)引发因,种子起现行时,能够引生同类之胜果,故称引发因。(7)定别因,一切有为法,能够引生自果,而互不杂乱,称为定别因。(8)同事因,因果和合为一者,称为同事因。(9)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称为相违因。(10)不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不产生障碍者,称为不相违因。
此外,佛性论卷二,举出应得、加行、圆满等三因佛性。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四教义卷六,亦举出正因、了因、缘因等三因佛性。又法华经、智印经等,举出七因、十一因等说。另优婆塞戒经卷一,则举有十二因之说。除上述外,尚有十习因之说,系指因沉迷不悟,而于来世生于地狱之十种恶业。
盖一切万法皆由因缘而起,有因则必有果,如以米麦为例,米麦之种子为因,而雨露、阳光、土壤、人力等为缘,如此则能产生米麦之果实。此种因果之间相应相酬的思想,乃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事物的关系之基本理论。(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卷二十九、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二、卷八)
<二>因明用语。指成立宗(命题)之理由、根据。为古因明五支作法之一,新因明三支作法之一。即因明对论中,立论者就自己之主张所立之理由,以作为令对方承认之论证根据。分为“正因”与“似因”二种。凡具备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之因,称为正因,即正确可靠之理由与根据。不具备三相之因,则称似因,即错误或似是而非之理由与根据。似因又分为不成、不定、相违三类。(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论明灯抄卷一末)((参见:不成因)971、“不定因”973、“因三相”2271、“因明”2276、“相违”3910)p2269FROM:【佛光大辞典】
【器】:(譬喻)根器,器量等。人之根性譬如物,谓之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名义集二曰:“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地】:(杂语)梵语曰钵里体尾(Pr!thivi),又作托史么(Talima史吏),又作步弭(Bhumi^),译曰地,土地也。以能生为义。又所依之义。大乘义章十二曰:“能生曰地。”佛地论一曰:“地谓所依所行所摄。”梵语杂名曰:“地钵是体尾,又托史么。”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住】:谓成就此静虑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故名为住。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 [经文] --
云何名支。谓菩萨性。
菩萨性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支。
因此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因。
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性。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支呢?即是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
菩萨性者,即是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及三十七品(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详见下方注解)。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名为支。
因此发心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所以名为因。
因初发心而决定必定能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名为性。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 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506 FROM:【佛光大辞典】
【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故。得修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行六波罗蜜故。则得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名之为支。
菩萨摩诃萨随发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支。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的缘故,而能得以修行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尸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毗离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
因修行六波罗蜜(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的缘故,而能得以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种助道的方法(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详见下方注解)。
所以菩萨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名之为支。
菩萨摩诃萨,随发心修行具足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所以名为支。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 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506 FROM:【佛光大辞典】
【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当知非因发心勤修精进有菩萨性。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发心勤修精进。则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性发菩提心勤修精进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支者名因。亦名为梯。亦名增长。亦名庄严。亦名依凭。亦名次第。亦名进行。亦名室宅。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如果没有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虽也发心,勤修精进,但始终都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所以应当知道,不是因发心、勤修精进而有的菩萨性。因为这个原因,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如果不发心、勤修精进,则不能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性、发菩提心、勤修精进,则能够快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同时,支者,又名为因,也名为梯,也名为增长,也名为庄严,也名为依凭,也名为次第,也名为进行,也名为室宅(犹如人之建立室宅,以期保护一身)。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室宅心】:持戒修善,防护自身之心相;犹如人之建立室宅,以期保护一身。为声闻自利心之一,乃六十心中之第三十五心。大日经住心品(大一八·三上):“云何室宅心?谓顺修自护身法。”此心应以救护一切众生之化他心品为其对治之法。p377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以是义故。性名为支。
云何名性。性有二种。一者本性。二者客性。
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
言客性者。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是名客性。
而此经中以是二种名之为性。是二性者名之为支。
▪[末学解说]▪
因为这样的缘故,性,名为支。
什么名为性呢?性有二种:一者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二者客性。
所说的本性者,阴界(五阴和十八界)六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自尔(自然也),这名为本性。
所说的客性者,即是所修集一切善法得到的菩萨性,这名为客性。
此经中,以这二种,称之为性。这二种性者,名之为支。
注解:
【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中):“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p1962FROM:【佛光大辞典】
【阴界】:五阴和十八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大乘义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p1240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尔】:(杂语)自然也。止观五之三曰:“自尔,自然之异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复性者亦名为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
复有二种。一细二粗。
所言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故名为细。
所言粗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故名为粗。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二种性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况诸外道。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
▪[末学解说]▪
又有性者,也名为子,也名为界,也名为性。
有二种:一者细,二者粗。
所说的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所以名为细。
所说的粗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所以名为粗。
菩萨摩诃萨,具足像这样的二种性者,则胜过一切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何况是诸外道。
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
注解: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何故名胜。以清净故。
清净有二。一净智障。二净结障。
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
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
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末学解说]▪
为什么名为胜呢?因为清净的缘故。
清净有二种:一者净智碍,二者净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障。
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净结障,所以名为净,但非净智障。
菩萨摩诃萨则具足二种净,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注解:
【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等。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言根胜者。
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声闻缘觉为自度故修集善法。菩萨之人不自为己。但为众生修集善法。施众安乐大悲怜殷。是名行胜。
方便胜者。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菩萨方便则能善知一切诸法。是名方便胜。
言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是名果胜。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还有四种事胜过声闻辟支佛等: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
所说的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本来固有之性德也)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这名为根胜。
所说的行胜者,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为自度所以修集善法,菩萨之人则不为自己,只为众生修集善法,布施众生安乐,大悲怜殷,这名为行胜。
所说的方便胜者,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缘觉(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只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详见下方注解),菩萨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则能善知一切诸法,这名为方便胜。
所说的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这名为果胜。
注解:
【本性】:(术语)本来固有之性德也。圆觉经曰:“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处非处】:瑜伽五十七卷一页云:问:何等为处?答:于彼彼事,理无相违。问:何等非处?答: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处非处体。又云:复次略有四处,四非处,依前所说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应正观察。若于如是所说道理,不相违背,示现宣说;是名为处。若此相违,示现宣说;是名非处。如是四处,并前所说,合成八种处非处善巧。
二解 无性释九卷二十七页云:处名所以,有所容受。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此复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等。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菩提】:<一>就三乘之所得而别,分为声闻、缘觉、无上正等三种菩提。又作三乘菩提。(一)声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以此因缘,心得解脱者,称为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又作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令他人入信,不自受持大乘经义,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三)无上正等菩提,又作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菩提。谓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复教他人发菩提心,令他人入信,若有来者及不来者,悉皆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安乐故,称为无上正等菩提。以上三乘譬如有三种人欲渡恒河,第一人以草为筏,倚之而渡;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倚之而渡;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渡百千人。上述系出生菩提心经所载。(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
<二>就佛之三身,别为应化佛菩提、报佛菩提、法佛菩提三种。(一)应化佛菩提,又作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此菩提以自在之善巧化用为道。(二)报佛菩提,又作实智菩提、清净菩提,此菩提以称理之智慧为道。(三)法佛菩提,又作真性菩提、实相菩提、无上菩提,此菩提以实相之理为道。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以此三菩提配资成轨、观照轨、真性轨;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则配以解脱、般若、法身。(金光明玄义卷上)((参见:三身)555、“菩提”5198)p63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
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末学解说]▪
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者,有六种印(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因这些印,所以一切众生则能得识知此是菩萨。
是哪六种呢?即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印】:(术语)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用指头作种种之形,以为法德之标帜者。由小指次第数至大指,此为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又左手为定,右手为慧,以此左右十指为种种之印相。例如标火德而结火印,标水德而结水印等。菩提心论曰:“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大日经疏十三曰:“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标帜。以此印故,表示法界之体,即名法界幢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左手寂静故,名理胎藏海。右手办诸事,名智金刚海。左手五指者,胎藏海五智。右手五指者,金刚海五智。左手定右慧,十指即十度,或名十法界,或曰十真如。缩则摄取一,开则有数名。左小指为檀,无名指名戒,左中指为忍,左头指为进,左大指为禅。右小指为慧,无名指为方,右中指为愿,右头指为力,右大指为智。(中略)小指为地,无名为水,中指为火,头指为风,大指为空。”【又】佛菩萨手所执种种之具谓之印,即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印谓所执印,即刀轮罥索金刚杵之类也。”【又】教理之决定者谓之印。如实相印,三法印等。大乘义章二曰:“优檀那者,是外国语。此名为印。(中略)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名印也。”秘藏记上曰:“印决定义也。”【又】印章。象器笺十九曰:“毗奈耶杂事云:时有贼来盗僧库藏,并及私物。为无记验,苾刍不知何时失物。佛曰:苾刍可畜其印,应用五种物为印,所谓鍮石赤铜白铜牙角。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印,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锁像或作触髅形,欲令见时生远离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以何义故。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
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
欲施施时及行施已。悉生欢喜随所施物。若多若少心无疑悔。若少施时亦无羞愧。若无财时常赞叹施。
见有悭者能破其心。见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见父母。见来求者深自庆幸。
若无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
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若有人问犹不说人长短过失。况于无问而自说耶。
若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
知恩念恩受恩能报。
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宝心不贪着。
于己物中心无吝惜。能食能衣惠施于人。
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
虽获大宝不生贪喜。
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为什么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名为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因为菩萨摩诃萨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能得到这样的舍心。
对于种种财物不论是多是少都能够心不贪着。
想布施、布施时及行施后,都能够生欢喜随所施物,不论多还是少心无疑悔。如果少施时也不会羞愧。如果无财时会常赞叹布施。
见到有悭者能够破其心。见到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同见到父母。见到来求索者会深自庆幸。
如果没有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
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
如果有人问都不会说人长短过失,何况是无问而自说呢。
如果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其救解。
知恩、念恩,受恩能报。
受他人寄付不令其有疑,如果是重宝心不会贪着。
对自己之物心无吝惜,能够将食、衣惠施于人。
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虽获大宝不会生贪喜。
这样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性】: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中):“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p1962FROM:【佛光大辞典】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1 13:29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2 22:50 编辑

(本次学习:1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净软。于众生中不起恶心恚害之心。
若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众罪。作已心悔深生惭愧发露忏悔。
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作一子想。终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
心常求觅真善知识。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破坏憍慢先意问讯知恩念恩。
若有乞者软语慰喻。不以幻术诳惑众生。
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诸众生广修福业。
见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菩萨尔时观彼受苦如己无异。
护持佛戒乃至轻微尚不故毁。况余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终不自为。
若有众生具戒忍慧。乐与同行得柔软心。无有害心无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
不诳众生无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赞人善。况有问者。而当不说。尊重宗敬正实之语。
是名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尸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清净,对于众生不会起恶心、恚害之心。
如果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了众罪,作后心悔深生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发露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对种种众生会起怜愍心,一如自己的孩子。始终不会手、或杖、或石加于一切众生。
心常求觅真正的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宿德(即指德望重、见识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又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积修行之僧)。破坏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先意问讯(合掌而口问安否也),知恩念恩。
如果有乞索者,会以软语慰喻。不会以幻术诳惑众生。
始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喜修集一切功德。教导诸众生广修福业。
见到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大乘唯识说,第八识的种子有住识的功能,因而一期寿命之色心相续,假名为命根,决不是另外有命的实体)、打缚闭系、饥渴寒热,菩萨这时观彼受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样。
护持佛戒(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乃至轻微尚且不会故意毁犯,何况是重者。
能以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教化一切众生,不乐见闻诸恶众生斗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始终不自为。
如果有众生具足戒忍慧,乐与同行得心。没有害心、没有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
不欺诳众生,没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且赞叹人善,何况有问者,怎么会不说呢。尊重宗敬、正实之语。
这称名为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耆旧】:又作长老、老宿、耆宿。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集异门足论卷四,谓有生年之尊长耆旧,称为生年上座。毗尼母经则谓法腊过五十以上,且为国王、长者、出家人所尊重者称为耆旧长宿。又敕修百丈清规大众章日用规范条(大四八·一一四五下):“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迁化祭次条、禅林象器笺称呼门)p4288 FROM:【佛光大辞典】
【宿德】:即指德望重、见识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意;德,即有德之意。宿老,又作老宿,指耆老或深积修行之僧。(禅苑清规卷七)p4512 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问讯】:(杂语)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僧史略上曰:“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敬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曰不审也。”释氏要览中曰:“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命根】:大乘唯识说,第八识的种子有住识的功能,因而一期寿命之色心相续,假名为命根,决不是另外有命的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戒】:(术语)梵网经所说之大乘戒也,又云佛性戒、佛乘戒。此戒以众生本具之佛性为体,且受持此戒可至佛果也。【又】诸佛所住一实相之净戒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大日经疏十七曰:“佛离一切相而住净戒,所谓离诸相一相一味。若能如是离一切相而住于戒,此戒即是佛戒。”【又】又密教之三摩耶戒也。时处轨曰:“教发菩提心,授与佛性戒。”【又】通名佛所说之戒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若有来打我是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之。
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
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者所谓不净。
于和合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多无所损何故不喜。
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多不瞋故云何名瞋。
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谁打谁受。譬如二物相触出声。
若我瞋者应当自瞋。何以故。以业缘故而得此身。以是身故受是楚毒。
譬如有的箭则着之。我若增长是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若不能观善恶法者。必定当堕三恶道中。
以是义故若打若骂不应于他生瞋恨心。如是观已。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复次若见有打骂者。应于是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如果有来打我此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复之。
为什么呢?因为我此色身并非真实之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也不会被打)。
然而我此身是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之身。和合身者不清净。
在和合身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既然多无所损,为何要不喜呢。
瞋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既然多分不瞋,为何名瞋呢。
如果和合之身打和合之身,受者,是谁打是谁受呢。就好像,二种物体,相触出声。
如果我瞋者,应当自瞋。为什么呢?因为业缘而得此身,所以此身才会受这样的楚毒。就好像有目标,箭才能着之。
我如果增长此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如果不能观善恶法者,则必定当堕入三恶道中。
因为这样的缘故,或打或骂都不应对他人生瞋恨心。这样观照后,名为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再有,如果见到有打骂者,应对此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这名为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FROM:【佛光大辞典】
【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 [经文] --
云何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
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终不中废。事若未果终不中悔。
虽得他人恭敬供养。于己所修不休不息。
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始终不观于寒热、饥渴、恐怖、欢喜。
凡所造作,如果是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及出世事,都要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即使事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也不会中途后悔。
虽得到他人的恭敬供养,自己的修行也会不休不息。
于自己之身不起轻视之心,不会说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遇到世间难为之事,也始终不会退缩。
这名为毗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
-- [经文] --
云何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至心乐观诸法实义。乐住寂静及无人处。乐离恶人增长善法。见乐静者欢喜恭敬。
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终不为于诸恶觉观之所破坏。
修集慈心视怨如子。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隐。
身设受苦不生忧恼。若失身命及以财物。若系若缚若打若摈。能自晓喻不失正念生于忧苦。
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若他忘失能为诲示。以如是等至心因缘。于后世中不忘法界。
是名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乐于观照诸法实义(真实之义理也)。乐也安住寂静及无人处。乐于远离恶人、增长善法。
见到乐静者,欢喜恭敬。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始终不会被诸恶觉(恶劣的思想)观所破坏。
修集慈心(与人以乐之心也),视怨如子。如果见到众生受大苦恼,会生起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都能获得安稳。
假设身受苦,能不生忧恼。如果损失身命及财物。如果被系、被缚、被打、被驱逐。能自晓喻,不失正念,不生忧苦。
能够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如果他人忘失,能为其诲示。因为这些至心因缘,能够于后世中,不忘法界。
这名为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义】:(杂语)真实之义理也。华严经二十九曰:“分别实义得究竟。”报恩经六曰:“不可以实义。”正理论二十三曰:“能止推征令证实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恶觉】:恶劣的思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知诸方术及诸众生所有言说。
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亦不放逸。不为外道之所诳惑。不随邪见所说义理。
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我今粗略說麁印相,後細印相諸佛所知。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印呢?
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了知诸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及诸众生所有言说。
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也不会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不为外道所诳惑。不会随顺邪见所说义理。
这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
我现今粗略解说粗印相(印之形相)。后面之细印相则诸佛所知。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p1441FROM:【佛光大辞典】
【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为二十随烦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印相】:(术语)印之形相。如不动之印为刀剑之相,观音之印为莲华形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2 22:5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18 编辑

(本次学习:11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七、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种情况
-- [经文] --
菩萨性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诸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
是故名上,亦名不动,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
菩萨摩诃萨若不睹见恶法过患,则不得修一切善法。
▪[末学解说]▪
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种种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
所以名上,也名不动,也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印。
菩萨摩诃萨如果不睹见恶法过患(过咎与灾患),则不能得修一切善法。
注解: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法】:<一>如法而离罪障之意。即有关比丘衣食住行等之一定限制禁止之法,依其规定如法修行者,则不致犯罪。遵行其法称为作净或净。四分律卷四十三载五种食果物之净法:(一)如以火烧,则称火净。(二)如以刀削,则称刀净。(三)果实有腐坏处,称为疮净。(四)鸟所啄伤,称为鸟啄破净。(五)不堪为种子,称为不中种净。又说有五种净,即皮剥、掳、腐、破、瘀燥。五分律卷二十六载食果五净、食根五净、食茎三净。关于食果物之净法,诸律所载稍异。
有关衣之净法,十诵律卷十五载,比丘若得青、泥、茜等色之衣,作二种净;得黄、赤、白等色之衣,作三种净。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载,迦絺那衣有截净、染净、点净、刀净等四种净法;另外卷十八则依衣之类别而说不同之净法。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有关比丘之住所及戒行之净法有五种,即制限净、方法净、戒行净、长老净、风俗净。又十诵律卷五十六列举僧坊净法、林净法、房舍净法、时净法、方净法、国土净法及衣净法等。(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五分律卷九)
<二>指佛陀所说之正法。以其法能令众生超三界,得解脱,身心清净,故称净法。((参见:正法)1992)p470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修上善时,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犹故胜于恶道众生。
何以故?菩萨性故。
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恶道者,能速破坏疾得出离;
如其不出,不同恶道受于重苦。
若受苦时,于诸众生犹生大悲,以性因缘故得悲心。
是故菩萨胜于一切三恶众生。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修集上善时,如果因客尘(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烦恼之因缘而堕入三恶道,也仍旧胜于恶道众生。
为什么?因为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的缘故。
如果因客尘烦恼之因缘而堕入恶道者,(因为菩萨性的缘故)能够快速破坏,立即获得出离。
如其不出离,也不同于恶道受重苦的众生。
即使受苦时,对诸众生仍能生起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因为菩萨性的原因所以能得悲心。
所以菩萨胜过一切三恶(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众生。
注解: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恶】:<一>指人之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故甚难加以教化。即:(一)心性狠毒鄙陋,不能接纳善言。(二)器量狭小,常怀嫉妒,畏惧他人优胜于己。(三)若知他人胜己,耻而不加咨问。(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一) <二>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之略称。(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参见:三恶趣)625)p62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以四烦恼因缘故破坏净法。何等为四?
一者利重常恒;
二者以是二结亲近恶友;
三者若于师所王主怨贼而生怖惧,故失善心起于烦恼;
四者为身命故作诸恶法。
以是四法,虽有菩萨摩诃萨性,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四种烦恼的原因破坏净法。是哪四种呢?
一者,永远以利益为重。
二者,以是二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亲近恶友。
三者,对师所、王主、怨贼生起怖惧,所以失去善心产生烦恼。
四者,为身命的缘故而造作种种恶法。
因为这四种烦恼,虽有菩萨摩诃萨性,却始终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四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也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是哪四种呢?
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认同说义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但错谬解义,不学持菩萨所有禁戒;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但不能学持菩萨禁戒。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持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但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所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如果不具足如是四事,始终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没有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不可能的。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3 21:19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19 编辑

(本次学习:12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发菩提心品第三
八、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立大正愿,作如是言: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缘因、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缘因,摄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善大善、名实真实,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诸恶。
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时立大正愿,作这样的言说:
我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当要大利益一切众生,当要安置一切众生于大涅槃中,还当要教化一切众生,令其都能够具足般若(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大智,这样才名为自利利他。
所以初发菩提心者,才能得名为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因缘,众生缘因(二因之一。缘,缘助之义。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正义缘因,三十七助道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缘因,(这些缘因)为摄取一切善法之根本,所以菩萨名为善大善、名为实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也名为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身口意等三业(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诸恶。
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愿,都不能胜过(发愿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样的誓愿无胜无上。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参见:三般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因】:二因之一。缘,缘助之义。指一切功德善根能资助智慧之了因,开发正因之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明三藏法数卷六)((参见:二因)193)p6125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佛学词典》
【大涅槃】:指成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业】:(名数)身口意三处之所作也。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其他三业有种种。(参见: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有五事。何等为五?
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长。是名为五。
菩萨若能发菩提心,则得名为菩萨摩诃萨,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发菩提之心则能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随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发心终不能得,是故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苦众生心生怜愍,是故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发心名之为支。发菩提心故行菩萨戒,是故发心为菩萨戒支。是故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最初发起三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有五事。是哪五种呢?
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长。这些名为五。
菩萨如果能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这才能名为菩萨摩诃萨,一定能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修大乘行,所以初发菩提之心能够摄取一切善法。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随修行而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如果不发心始终都不能得证,所以发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
菩萨摩诃萨见到受苦众生心生怜愍,所以菩萨因慈悲心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而修三十七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因三十七品而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所以发心名之为支。因发菩提心而能行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所以发心为菩萨戒支。所以发心名根、名因、名摄、名果,亦名为子。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菩提】: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八圣道支。《佛学词典》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发心复有二种:一者毕竟;二者不毕竟。毕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退失,不毕竟者则有退失。
退有二种:一毕竟退;二不毕竟退。毕竟退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集其法。不毕竟者,求菩提心、修集其法。
▪[末学解说]▪
菩萨发心还有二种:一者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二者不毕竟。毕竟者乃至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始终不会退失,不毕竟者则会有退失。
退有二种:一毕竟退;二不毕竟退。毕竟退者,始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追求修集其法。不毕竟者,能够求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修集其法。
注解: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是菩提心有四种因。何等为四?
一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尔时则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
『佛菩萨事不可思议。若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我亦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至心念于菩提发菩提心。
二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唯闻诸佛菩萨祕藏,闻已即生敬信之心。得信心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大智故发菩提心。
三者复有不见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亦不闻法见法灭时,便作是念:
『无上佛法能灭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唯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今亦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护持佛法久住于世。』为住世故发菩提心。
四者复有不见佛法灭时,唯见恶世诸众生等,具重烦恼贪恚痴等,无惭无愧悭悋嫉妬,愁忧苦恼不信懒惰。见是事已寻作是念:
『大恶世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如是恶时尚不能发二乘之心,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今当发菩提之心,发是心已乃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菩萨于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
▪[末学解说]▪
这菩提心有四种因。是哪四种呢?
一者,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当时则能生信敬之心,作这样的念言(即心念口言,亦即将心中所思之意念发为口说):
『佛菩萨事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如果佛菩萨不思议事是可得者,我也应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此至心念于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二者,又有没见到诸佛菩萨不思议事,只闻诸佛菩萨祕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闻后即能生敬信之心。因得信心,为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及大智所以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三者,又有没见到诸佛菩萨不思议事,也没有闻法,见法灭(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时,便作此念:
『无上佛法能灭除众生无量苦恼、作大利益,只有诸菩萨能令佛法久住不灭。我现今也应当发菩提心,令诸众生远离烦恼诸大苦事,护持佛法久住于世。』为佛法住世而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四者,又有不见佛法灭时,只见到恶世诸众生等,具重烦恼、贪、恚、痴等,无惭无愧、悭悋、嫉妬,愁忧、苦恼、不信、懒惰。见到这些事后,寻作此念:
『大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时众生大恶不能修善,如是恶时尚不能发起二乘之心,何况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现今应当发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之心,发此心后才当教化一切众生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菩萨在此恶世、恶众生中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注解:
【念言】:即心念口言,亦即将心中所思之意念发为口说。法华经信解品(大九·一一八上);“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又念中之言,指心念中所作之言词。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秘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维摩经问疾品、大日经疏卷三)p4268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灭】:<一>指佛法灭亡。与所谓三宝灭、经道灭尽、白法隐滞等相同。即如来入灭后,其教法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次第渐灭。有关三时之时限,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谓正法五百年间,教、行、证三法具足,像法一千年间,教、行二法犹存,末法一万年之间,唯有教而无行,过此三时,教法悉皆灭尽,此后称为“法灭期”。净土宗则主张圣道门诸教虽经三时而归于衰灭,然于末法万年后之百年间,唯有净土之经典独存,其后亦复亡失。((参见:正像末)2002)
<二>据小乘有部主张,有为法之法体由未来位生至现在位,且于刹那间消灭,而归入过去位。如此之法体消灭,称为法灭;法体在生之刹那即消灭,不能于瞬间持续同一状态,称为刹那灭。法之刹那灭非成于何种原因,实乃诸法本来性质即是刹那灭,此称为法灭不待因。除正量部以外,大乘、小乘均主张此说。对四相中灭相之作用视为当然;而有关此四相及前述之法体究竟为实有或假有,则各持异说。p3414 FROM:【佛光大辞典】
【恶世】:即浊恶之世。此时烦恼、邪见炽盛,且人寿短促,苦多而乐少。据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恶世中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浊,其时众生垢重,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应机示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之法。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正法时代,众生烦恼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寿命长达数万岁;反之,末法时代,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炽盛之时,特称之为恶世或恶时。(安乐集卷上、观经疏散善义)p4946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5 22:47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15 22:51 编辑

本次学习:13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有四因发菩提心。何等为四?
一者性具足;
二者善友具足;
三者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具足圣行,不畏菩提难行苦行。
▪[末学解说]▪
又有四种原因能发起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是哪四种呢?
一者,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具足(具备满足);
二者,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具足;
三者,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具足;
四者,观生死苦而具足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不害怕求取菩提之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难行】:艰难修行的方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苦行】: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行诸苦行。佛教之苦行,称为头陀。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载,诸外道之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常翘一脚、五热炙身、常卧于灰土、棘刺、编椽、树叶、恶草、牛粪等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雉戒、以灰涂身、长发为相等诸多苦行法。而现今印度教徒犹有修此类惨痛之苦行,以期生天者。
释尊修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终乃觉悟苦行非圣道,纵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故断然中止苦行。然佛本生谭及诸经论所载之种种勤苦修行,或施舍国城妻子,或抉眼与人,或割肉喂鹰,或投身饲虎,或截头首、捐髓脑等,所谓六波罗蜜之行,乃属菩萨利他大悲之圣行,自不同于外道无益之苦行。至后世,佛教中之布施、慈悲等,以佛道为目的之难行、荒行,均称苦行。又寺内之净人,亦称苦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大五一·四三三中):“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大智度论卷八、卷十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法苑珠林卷八十三)p394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性具足者,菩萨性自具足、善友具足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是名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能破放逸、能闭恶道。
三者自能具足菩萨禁戒转以教他。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上道,不以小乘转他大乘,不以修福转他定慧。
▪[末学解说]▪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具足(具备满足)者,菩萨性(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自具足。
善友(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具足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善友诸根完具,具大智慧,能示善恶、不行邪道,这名为善友具足。
二者,心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能破除放逸、能关闭恶道。
三者,自己能够具足菩萨禁戒,还可以转教他人。
四者,不以下道转他人上道,不以小乘转他人大乘,不以修福转他人定慧(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
注解: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性】:(术语)五性之一。满二利之行而当成佛之大乘菩萨种性也。(参见:五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友】:(杂语)梵语贺里也曩蜜怛罗Kalya%namitra,随顺于我而起善行者。探玄记六曰:“起我行,故名善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慧】:(术语)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六波罗蜜多经八曰:“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明本。”六祖坛经曰:“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具足慈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生于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受苦若身自受,亦生慈心为断其苦。
▪[末学解说]▪
具足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没有苦恼,苦恼之处,菩萨发愿往生其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承受,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二者,生地狱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三者,生饿鬼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破其苦。
四者,生畜生中,或见到众生受苦如同自身自受,也会生出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为断其苦。
注解: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经文] --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复有四事:
一者观生死苦;
二者修慈悲心无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末学解说]▪
具足慈心还有三种情况,谓上、中、下。
上者又有四种事:
一者,观生死苦(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苦);
二者,修慈悲心而没有终始;
三者,性勇健心;
四者,得智慧心。
注解:
【生死苦】:生、老、病、死、寒、热、饥、渴等苦。
-- [经文] --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不放逸;
二具足戒;
三能忍辱;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
二者,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三者,能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
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辱】: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嗔恚恼恨,为六波罗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
三者得坚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是为四。
▪[末学解说]▪
还有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者,平等对待众生,犹如一子;
二者,对怨亲(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没有分别;
三者,有坚定的信心;
四者,修行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
就是这四种。
注解:
【怨亲】:(术语)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二十六曰:“于怨亲中平等无二。”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供师运一念,离自他之异,故曰无遮心,绝怨亲之念号平等。”智度论二十曰:“慈心转广,怨亲同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行】: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菩提心是果实的种子,是宝库的钥匙,是渡河的方舟,是登顶的阶梯......
有时觉得它于自己遥不可及,但有时又觉得它近在咫尺
因为调换了工作岗位,每日从早忙到晚,常常加班、出差
一方面,外境发生这样的变化,是要警醒的
要认真反省自己的心,自己的行
要向佛菩萨至心的忏悔——深重的业障,顽固的习气,贪嗔痴不断
要时时提醒自己
另一方面,在外境还没有改变的阶段,坦然接受,将此看作是实修机会
比如当身体非常疲惫时,练习如何培养出正向心念和定力来缓解、消除
心法实修者面对这类事情,应该随时把念头转向正向慈悲清净平等光明崇高的心念或事情上面
例如:可以看佛菩萨圣像,或听佛曲佛乐,或念佛持咒诵经,或去佛寺走走感染正向氛围,或思维佛经法义,或去放生
透过这些佛事,让自己由负面心念或情绪转到正向光明的心念,然后继续深入和增广正向光明的氛围
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慢慢就会恢复身心的清净,就能消除疲劳和倦怠,就能减少悲哀忧郁怨恨和暴躁的习气
如果每天定时这样做,慢慢就能培养出正向心念和定力,就能随时做到念念都是正念,而逐渐断除恶习——为什么总是无法消除疲劳?为什么总是累?
借此机缘,用心体会,实修实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6 21:06

本次学习:1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修集慈心有四种力。何等为四?
一者内力;二者外力;三者因力;四者庄严力。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内力。
为欲化度诸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外力。
能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师事诸佛及诸菩萨,是名因力。
菩萨摩诃萨乐近善友、听受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是名庄严力。
▪[末学解说]▪
修集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有四种力。是哪四种呢?
一者内力;二者外力;三者因力(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四者庄严力。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内力。
为了化度诸众生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名为外力。
能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善行,事奉诸佛及诸菩萨,这名为因力。
菩萨摩诃萨乐近善友、听受正法、思惟其义、如说(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修行,这名为庄严力。
注解: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因力】:乃万物生成时直接之力。为“缘力”之对称。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同论卷十七(大二九·八九中):“若由因力,彼断善根,将死时续;若由缘力,彼断善根,将生时续。”(无量寿经卷下)p2270FROM:【佛光大辞典】
【庄严】:(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说】: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此外,尚有如说往生等,亦为此例。p237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菩萨摩诃萨以是二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正心、不动心、不退心、不转心,所谓内力、因力。
若以外力及庄严力发菩提心,是名不正心、动心、退心、转心。
▪[末学解说]▪
若菩萨摩诃萨以此二力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名为正心、不动心、不退心、不转心,所谓内力、因力。
若以外力及庄严力发起菩提心,这名为不正心、动心、退心、转心。
-- [经文] --
菩萨转心有四因缘。何等为四?
一者性不具足;二者恶友具足;三者于诸众生不具悲心;四者不能观察生死过患。
▪[末学解说]▪
菩萨转心(谓法之生起。将作业时,为因而能引发表业、无表业之心,称为转心,又称能转心。又转心乃在正作业前为因,而能引发其业,故称因等起)有四种因缘。是哪四种呢?
一者(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不具足;二者恶友具足;三者对诸众生不具悲心(悲他之苦之心也);四者不能观察生死过患。
注解:
【转心】:为“随转心”之对称。转,为梵语 pravr!tti之意译,谓法之生起。将作业时,为因而能引发表业、无表业之心,称为转心,又称能转心。又转心乃在正作业前为因,而能引发其业,故称因等起。((参见:转随转)6625)p6617 FROM:【佛光大辞典】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悲心】:(术语)悲他之苦之心也。止观四曰:“悲心彻骨,如母念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事不可思议。何等为二?
一者于诸众生作眷属想;二者无众生想。
菩萨常以智慧观察,谁是众生,众生属谁?
是名为二因。是二心能令菩萨无有退转。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初发菩提心有二种事不可思议。是哪两种呢?
一者对于诸众生作眷属想;二者无众生想。
菩萨常以智慧观察,谁是众生,众生属谁?
这名为二因。这二心能令菩萨没有退转。
-- [经文] --
初发菩提有二种心。何等为二?
一者为施众生安隐;二者为施众生快乐。
以诸善法化诸众生令离恶法,是名安隐。
能以财物赈给众生令离贫穷,所谓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是名快乐。
▪[末学解说]▪
初发菩提有二种心。是哪两种呢?
一者为了布施众生安隐(与安稳同);二者为了布施众生快乐。
以诸善法化度诸众生,令其远离恶法,这名为安隐(与安稳同)。
能以财物救济施与众生,令其远离贫穷,所谓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这名为快乐。
注解: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不退菩萨有二种心。何等为二?
一者性庄严;二者专心受持庄严。
常念欲令众生安乐,是名性庄严。
终不退转菩提之心,因是至心能施一切众生安乐,是名受持庄严。
▪[末学解说]▪
不退菩萨有二种心。是哪两种呢?
一者性庄严;二者专心受持庄严。
常念要令众生安乐,这名为性庄严。
始终不退转菩提之心,因这样的至心(至诚的心)而能布施一切众生安乐,这名为受持庄严。
注解:
【至心】:至诚的心。无量寿经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退菩萨出生福德有二处。何等为二?
一者菩提之心;二者众生受苦。
如是二事名大善法聚。
▪[末学解说]▪
不退菩萨出生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有二处。是哪两处呢?
一者菩提之心;二者众生受苦。
像这样的二事名为大善法聚。
注解:
【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初发坚心菩萨又有二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何等为二?
一者因胜;二者果胜。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善法,是名为因。
因行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如是因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末学解说]▪
初发坚心菩萨又有二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是哪两种呢?
一者因胜;二者果胜。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所修善法,这名为因。
因行善法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果。
如是因果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退菩萨有二大事。何等为二?
一者发是心已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福田,为作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以怜愍故行住坐卧若眠若寤,常为诸天之所守护,如转轮王常为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护。
不退菩萨亦复如是,以怜愍故若更受身无有病苦。
二者发心菩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犹如父母,一切众生于菩萨所身口意业柔软无恶。
是名为二。
▪[末学解说]▪
不退菩萨有二种大事。是哪两种呢?
一者发此心后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福田,为作父母、师长、和上,生大怜愍,因怜愍,所以行、住、坐、卧,若眠、若寤,常受到诸天之所守护,如同转轮王常为五百青衣鬼神之所守护。不退菩萨也是如此,因怜愍,所以即使再为人身也没有病苦。
二者发心菩萨常为众生之所乐见,犹如父母,。众生于菩萨所身口意业柔软无恶。
这些名为二种大事。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于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不受不废不愁,能自调伏亦能调他,随其所化众生之处,皆悉能令滋长福业。
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能速得出。
虽同受苦不生楚毒,见受苦者心生悲愍。
菩萨初发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失正念,对诸众生不起害心,不食肉、不欺诳,常以善法教化众生,众生不受、不废、不愁,能自调伏也能调他,随其所化众生之处,皆悉能令滋长福业(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
如果因客尘烦恼因缘,堕入三恶道,能够快速得出。
虽同受苦却不生痛苦,见到受苦者心生悲愍。
菩萨初发菩提心者,成就像这样的无量功德。
注解:
【福业】:梵语 puN!ya-karma。指能招感人、天福利果报之有漏善业。据百论疏卷上之上所说,福乃富饶之义,修行善业能招感人、天之乐果,故称为福业。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载,世尊以布施、持戒(平等)、修定(思惟,属有漏定)等为福业。又称三福,或三福业事。((参见:福等三业)5858)p5859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7 12:44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20 编辑

本次学习:15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利益内外品第四
九、菩萨摩诃萨的菩提之行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云何名为菩提之行?
菩萨若于此彼之处,若学若教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戒闻思惟是名菩提行。
菩萨摩诃萨于何处学?学有七处。
何等为七?一者内义;二者外义;三者真实义;四者不可思议义;五者调众生义;六者自熟佛法义;七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七。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如何名为菩提(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之行呢?
菩萨如果于此彼之处,若学、若教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谓戒闻思惟,这名为菩提行。
菩萨摩诃萨在何处学呢?学有七处。
是哪七种呢?一者内义;二者外义;三者真实义(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四者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义;五者调众生义;六者自熟佛法义;七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些名为七种。
注解: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内义?内义有十。
何等为十?一者真实义;二者为他义;三者调伏义;四者安隐义;五者快乐义;六者因义;七者果义;八者现在义;九者他世义;十者毕竟义。
菩萨摩诃萨为他事故,是名内义。
真实义者,知烦恼性及对治门,以己乐具施于众生,志常修集无上正道;
凡所求索以安众生,既得财物心无贪悋,能以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
于千万里求佛经典及菩萨藏,既得法已广令流布不生祕悋;
虽解深义不生高心,为生天上说持戒利、为转轮王说布施德、为二乘道说修三昧、为得世间大果报故教令供养佛法僧宝广修福业、为贪心者而说贪事、为欺诳者说欺诳事、为非法人而作僮仆。菩萨摩诃萨作是事已,是名真实义。
▪[末学解说]▪
什么是内义呢?内义有十种。
是哪十种呢?一者真实义(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二者为他义;三者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义;四者安隐(与安稳同)义;五者快乐义;六者因义;七者果义;八者现在义;九者他世(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义;十者毕竟(物之至极最终也)义。
菩萨摩诃萨为他事的缘故,这名为内义。
真实义者,知烦恼性及对治的方法,以己乐具足布施于众生,志愿为常修集无上正道;
凡所求索都是为了安稳众生,得到财物后心无贪悋,能用以供养佛、法、众僧、父母、师长;
去千万里求佛经典及菩萨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得到法后能广令流布不生祕悋;
虽能解深义但不会生出贡高之心,为生天上的众生宣说持戒之利、为转轮王宣说布施之德、为二乘道宣说修集三昧、为得世间大果报而教导众生令其供养佛、法、僧三宝,广修福业、为贪心者而说贪事、为欺诳者说欺诳事、为非法人而作僮仆。菩萨摩诃萨作这些事后,名为真实义。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毕竟】:(杂语)物之至极最终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他世】: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为“现世”、“今世”之对称。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或为他界之义。((参见:他界)1544)p1543FROM:【佛光大辞 典】
【菩萨藏】:梵语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解深密经卷四(大一六·七○五上):“菩萨云何应当修学?(中略)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瑜伽师地论卷十六、三论玄义)((参见:二藏)250、“八藏”315、“三藏”690)p522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所有自利悉为众生,是名他义。
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悉为破坏众邪异见,谓无因果破戒之人不见过故,为说种种毁禁之过,为破三恶而演说法;
若有退禅及善法者,为不退故而为说法,为欲增长诸善法故而为说法;
欲令众生得自在故而为说法,欲令十方世界众生得善神足而为说法,是名调伏义。
内义者名为外义,外义者亦名内义;
内外义者名调伏义,调伏义者亦名内外义。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所有自利都是为了众生,这称作为他义。
菩萨摩诃萨凡所演说,都是为了破坏众邪异见(指因烦恼而起之恶见解),即因为不信因果,所以破戒之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因而为其演说种种毁禁之过,为了破三恶而演说佛法;
如果有退转禅及善法者,为了不让其退转而说法,为了要增长诸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所以为其说法;
想要令众生得自在所以为其说法,想要令十方世界众生获得善神足而为其说法,这些名为调伏义。
内义者名为外义,外义者也名为内义;
内外义者名为调伏义,调伏义者也名为内外义。
注解:
【异见】:指因烦恼而起之恶见解。四分律卷三十二(大二二·七八六下):“依于异见,乐于樔窟众生。以是乐于樔窟故,于缘起法甚深难解。”佛弟子应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见、异执、异学所迷而有所退失倾动。p5152 FROM:【佛光大辞典】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是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二种。何等为二?
一者自调;二者调他。
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是名调伏义。
菩萨所行一切善行,名调伏义。
云何复名内外义?内外义者有五事。何等为五?
一者净于他身;二者长他善法;三者现在利益;四者他世利益;五者坏他烦恼。
若菩萨摩诃萨随所修善若多若少,以教众生同己所得,是名调伏义。
▪[末学解说]▪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五智、三昧,这些名为真实义。
真实义者名为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二种。是哪两种呢?
一者自我调伏;二者调伏他人。
菩萨摩诃萨善知方便,这名为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义。
菩萨所行的一切善行,名为调伏义。
为什么还名为内外义呢?内外义者有五种事。是哪五种呢?
一者清净他身;二者增长他人善法;三者现在之利益;四者他世(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之利益;五者坏除他人烦恼。
如果菩萨摩诃萨随所修善,或多或少,都用以教导众生,和自己获得的一样,这名为调伏义。
注解: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他世】:指过去或未来之世。为“现世”、“今世”之对称。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或为他界之义。((参见:他界)1544)p1543FROM:【佛光大辞 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既自安隐,复己安隐施于众生,所谓若出世及以世间、若欲界若禅定,是名安隐义。
安隐义者亦名内外义,亦名调伏义,亦名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有现在乐非他世乐、有他世乐非现在乐、有现在他世乐、有非现在非他世乐。
内外义者复有四种,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有人受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亦乐、有人受法现在受苦他世亦苦。
菩萨摩诃萨若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说世间道出世间道,是名安隐义。
安隐义者名内外义,内外义者名为正义,正义者名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
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既可以自己安稳,也能够将自己的安稳布施于众生,所谓不论出世及以世间、或欲界或禅定,这名为安隐义。
安隐义者也名为内外义,也名为调伏义,也名为真实义。
菩萨摩诃萨内外义者,有现在乐非他世乐、有他世乐非现在乐、有现在他世乐、有非现在非他世乐。
内外义者还有四种,有人受法(谓纳受戒法。与“受戒”同义。佛所制定之戒法,有止恶为善之功能,须永久受持而不令戒德逸失)现世受乐他世受苦、有人受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有人受法现世受乐他世也乐、有人受法现在受苦他世也苦。
菩萨摩诃萨若演说涅槃及大涅槃、八圣道分、三十七品,说世间道、出世间道,这些名为安隐义。
安隐义者名为内外义,内外义者名为正义,正义者名无上义、无胜义、安隐义、常乐义。
菩萨摩诃萨受常乐者,能作内外义、正义、调义、安隐义。
注解:
【受法】:谓纳受戒法。与“受戒”同义。佛所制定之戒法,有止恶为善之功能,须永久受持而不令戒德逸失。据梵网经卷下载,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之位,此称受戒入位。又授受戒法之通路,称为受路;如纳受戒法之资格、传授戒法之师资条件等。此外,于密教,行者随师入灌顶坛,纳受一印(印契)、一明(真言),乃至三部、五部之法,亦称受法。唯各依其法有浅、深、广、略之仪式作法,有意受法者,应先受结缘灌顶,其后次第纳受。((参见:受戒)3101)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名快乐义?快乐义者有五种。
何等为五?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
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
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
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
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
无漏有二种:一者学地;二者无学。
有漏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快乐义?快乐义者有五种。
是哪五种呢?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
什么是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所以有受乐,这名为因乐。
因行善法而得他世乐,这名为因乐。
什么是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这名为受乐。
受乐者有二种。是哪两种呢?一者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二者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
无漏有二种:一者学地(指修学佛道时,尚残留有余地之修行境地);二者无学(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学,而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前三果是为有学,第四果为无学)。
有漏有三(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注解:
【有漏】:(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学地】:指修学佛道时,尚残留有余地之修行境地。就小乘而言,由修戒、定、慧三学,而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前三果是为有学,第四果为无学;其中,有学之阶段即为学地。p6215FROM:【佛光大辞典】
【三有】: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
<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见:四有)1688)
<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见:有漏)2452)
<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p548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
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
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
修集圣道断诸受故,道德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
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
受常乐故,名菩提乐。
▪[末学解说]▪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有内外入,所有六触。
六触有二种:一者身乐;二者心乐。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
因为修集圣道断诸受的缘故,道德增长没有诸受,名为断受乐。
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为远离乐。
因为受常乐的缘故,名为菩提乐。
注解:
【三有】: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
<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见:四有)1688)
<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见:有漏)2452)
<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p548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则五识全无,唯有一意识而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或有说言:无想定者名为断乐。是义不然。何以故?不断受故。
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
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是苦名出家乐。
断欲界贪名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
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菩提乐。
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名菩提乐。
▪[末学解说]▪
或有人说:无想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者名为断乐。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不断受的缘故。
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
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此苦名为出家乐。
断欲界贪名为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所以名为菩提乐。
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为菩提乐。
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而布施众生,名为菩提乐。
注解:
【无想定】:梵语 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灭尽之定,即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与灭尽定并称为二无心定。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又修此定所得无想天之果报,称无想果或无想事。盖无想定属心不相应行法,依之在五百大劫之间得灭心、心所。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有部主张无想定、无想果皆有实体,然经部、唯识宗却称其为虚假者。(品类足论卷一、俱舍论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参见:灭尽定)5509)p5124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想定】: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一种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何故名因乐?是乐因故名为因乐,不名受乐。
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
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
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以观生死众过患故,名智慧乐。
▪[末学解说]▪
为什么名为因乐(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呢?因为是乐因,所以名为因乐,不名为受乐。
受乐者,不名为因乐,名为性乐。
断乐者,不名为因乐、不名为受乐,以断多乐多以名为断乐。
远离乐者,不名为因乐、不名为受乐、不名为断乐,因观生死众过患的缘故,名为智慧乐。
注解:
【因乐】:p0592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页云: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除此更无若过若增。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 [经文] --
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离乐,无边常故名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
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示以正业,以正业故得无上道,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大苦恼,以受苦故能调众生,是名因义。
菩萨摩诃萨观察善恶,能示众生善恶之事,以开示故得大智慧,得智慧故能坏大恶,是名因义
▪[末学解说]▪
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离乐,无边常,所以名为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
菩萨摩诃萨能以这五种之乐布施于众生,这名为因义。
菩萨摩诃萨常坏众生诸恶之业示以正业(正当的行为。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不良行为,叫做“正业”),以正业故得无上道,这名为因义。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而受大苦恼,因为自己受过苦,所以(知众生苦)能调伏众生,这名为因义。
菩萨摩诃萨观察善恶,能示众生善恶之事,因开示所以获得大智慧,因得智慧所以能坏大恶,这名为因义
注解:
【正业】:正当的行为。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不良行为,叫做“正业”。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8 13:0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21 编辑

本次学习:1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果义、内外义、因报、果报、报因、报果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故行六波罗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义。
菩萨摩诃萨以坏贪心,坏贪心故能施众生五种之乐,而诸众生得是乐故,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欲令一切同已受乐,是名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亦三种、果亦三种:
报因报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报?报有八种。
何等为八?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是名为八。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智慧而行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乃至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已坏除贪心,因坏贪心的缘故而能布施众生五种之乐,因为诸众生获得这些乐的缘故,名为果义。
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想要令一切众生同自己一样受乐,这名为内外义。
内外义者有三种,因也有三种、果也有三种:
报因得报果;福因得福果;智因得智果。
什么名为报呢?报有八种。
是哪八种呢?一者长寿;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种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语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无能胜者。这些名为八。
注解: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修集慈心故得长寿,是名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是故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是故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是故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是故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宝,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修集慈心的缘故得长寿,这名为因报。
菩萨摩诃萨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布施给众生,所以获得具足之身。
菩萨摩诃萨破除憍慢心,供养恭敬父母、师长、有德之人,所以获得上族种姓。
菩萨摩诃萨随法而行,破于非法,所以获得自在无碍。
菩萨真实不欺众生,所以获得言语微妙。
菩萨摩诃萨常呵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所以获得男子之身。
菩萨摩诃萨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所以其身获得大力。
注解:
【五欲】:(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是故能得无能胜者,是名果报。
不害众生,命得增长,是名报因。
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施于众生,是故菩萨得具足身。
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
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故得自在。
能坏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故得妙语。
赞叹男身呵责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
又复远离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是故其身获得大力。
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是故能得无能胜者。
是为报有八种。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常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所以能得无能胜者,这名为果报。
因不害众生,寿命能得增长,这名为报因。
因乐以衣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布施于众生,所以菩萨得具足(具备满足也)身。
因能破众生所有憍慢,所以得上姓。
因能除众生贫穷困苦,所以得自在。
因能坏众生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无义语(没有意义的言语),所以得妙语。
因赞叹男身呵责女身,由这二种因而得生人中受男子身。
因又远离非法欲,而得男子身。
因菩萨摩诃萨以清净食布施于众生,见危惧者能为救解,所以其身获得大力。
因受持正法,读诵、解说,所以能得无能胜者。
这些为报有八种。
注解:
【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语】:说虚假不真实的话。妄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的分别,大妄语是未得圣道而说我已得圣道,或者说我有功夫受天龙神鬼的供养等等;小妄语就是一切不真实的说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为十恶业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十恶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义语】:没有意义的言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八种,因三事故而得增长。
何等为三?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师,是名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是名心净。
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复以此法转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亦不休息,是名庄严净。
以此二净名福田净。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八种报,因三种事而得增长。
是哪三种呢?一者心净;二者庄严净;三者福田净。
菩萨摩诃萨至心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心净。
供养同学、同法(同行法者)、同师,这名为心净。
若见、若闻同学同法,心生欢喜,这名为心净。
修集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助道之事,常乐受持书写、读诵菩提法藏,又能以此法转而教化众生;若有不受,心不忧悔也不休息,这名为庄严净。
以这二种净名为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净。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同法】:(杂语)同行法者。行持钞下四曰:“同法义重。”【又】(术语)因明之例语,同喻上有宗与因二种之同义,对于宗之同边,谓之同品,对于因之同边,谓之同法,例如立无常之宗,同喻之瓶上无常之义名同品,所作之义名同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菩萨报果?菩萨长寿名为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长寿?菩萨得是寿命长故,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是故菩萨求于长寿,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身具足?菩萨得是身具足故,众生乐见爱敬欢喜,以欢喜故易得受化,是故菩萨求具足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上种姓?上种姓故常为众生之所恭敬,以恭敬故信受其语,或为姓故、或为利故、或为畏故复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上种姓,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自在?得自在故则能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是故菩萨求于自在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微妙语?妙语者,菩萨所出言辞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男子身?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于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疾了知,随有所至无所罣碍,是故菩萨求男子身,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大力?菩萨成就是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懃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是故菩萨求于大力,是名报果。
菩萨何故求于无胜?菩萨若得是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是故菩萨求于无胜,是名报果。
是八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见佛道如观掌中菴摩勒果。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报果呢?菩萨长寿名为报果(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长寿呢?菩萨得寿命长,是为了经无量世修集善法自利利他,所以菩萨求于长寿,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身具足呢?菩萨得身具足,是为了令众生乐见、爱敬、欢喜,因欢喜的缘故而容易接受教化,所以菩萨求具足身,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上种姓呢?因具上种姓的缘故而能常为众生之所恭敬,因众生恭敬的缘故而能信受其语,或为姓的缘故、或为利的缘故、或为畏的缘故接受其语,所以菩萨求上种姓,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自在呢?因得自在的缘故能够教化无量众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所以菩萨求自在,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微妙语呢?妙语者,菩萨所说出的言辞能够被众生乐闻,同法、同义、同行、同师,常能教化令其调伏,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男子身呢?男子之身乃是一切善法之器,堪忍众苦能观法界,在四众中无所畏难,于时于义能快速了知,随有所至无所罣碍,所以菩萨求男子身,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大力呢?菩萨成就大力者,则能修行一切善法,能勤精进救拔众生烦恼诸苦,所以菩萨求大力,这名为报果。
菩萨为什么要求无胜呢?菩萨如果得此无胜者,则能惠施一切众生所须之物,因为这个缘因而能令众生乐见闻法,信受其语,所以菩萨求无胜,这名为报果。
这八种报果,菩萨具者,则能长养无上佛法、利益众生,则能见佛道如同观掌中的菴摩勒果。
注解:
【报果】: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檀波罗蜜】:(术语)Da%napa%ramita%,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庵摩罗】:(植物)A^mra,一作庵罗,庵没罗。果名。新称阿末罗,阿摩洛迦,庵摩洛迦等。旧称庵摩罗,阿摩勒,庵摩勒等。译曰无垢清净。谓如林檎。汉字之使用混乱。A^mra相当于庵罗,庵没罗,Amara译曰天果,Amala译曰无垢,通用阿摩罗,庵摩罗等。汉名混用之而不分明。西域记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药果之名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无垢。涅槃经作呵梨勒,讹也。”维摩经弟子品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有部毗那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梵语杂名九曰:“阿摩楞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19 22:00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22 编辑

本次学习:1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一、福因、智因、福果、智果、现在义、他世义、十义
-- [经文] --
菩萨虽复具足成就如是八果,若不能化无量众生令调伏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复教化令其调伏,若不具足如是八果,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如是八果,为欲教化调伏众生,名内外义;具八果者,名为果义。
报因报果亦名果义。
▪[末学解说]▪
菩萨虽具足成就这样的八果,如果不能度化无量众生令其调伏,则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虽教化众生令其调伏,如果不具足这样的八果,也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这样的八果,以三乘法教化众生,自可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菩萨摩诃萨所以具足这样的八果,为了要教化调伏众生,名为内外义;具足八果者,名为果义。
报因报果也名为果义。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
三波罗蜜,所谓檀那、尸罗、羼提,是名福德。
般若波罗蜜,是名智慧。
余二波罗蜜,亦名福因亦名智因。
若懃精进修集禅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以是四等因缘力故获得自在,是名福因。
若懃精进修集三昧,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是名智因。
若懃精进修集一心,乐憙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是名福因。
若懃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祕藏经典,以是多闻因缘力故得大智慧,而能分别法界,分别法界是名智果。
菩萨福因亦因亦果,菩萨智因亦因亦果,菩萨福因亦福亦智,菩萨智因亦智亦福,是故菩萨福因有六、智因亦六。
何等为六?谓六波罗蜜。
▪[末学解说]▪
什么为福?什么为智?
三种波罗蜜,即檀那(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尸罗(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羼提(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这些名为福德。
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这名为智慧。
其余二种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既名为福因也名为智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禅定(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具足成就慈悲喜舍(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因为这四等因缘力的缘故而获得自在,这名为福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深观五阴、诸入、诸界,观苦实苦、观集实集、观灭实灭、观道实道、观实非实、观善非善、观法非法、观上观下、观白观黑、观十二缘,这名为智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一心(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乐憙惠施、乐持禁戒、乐修忍辱,这名为福因。
如果勤精进修集一心,乐闻、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菩萨秘藏经典,因这些多闻因缘力而得大智慧,能分别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界名为智果(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菩萨福因(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既是因也是果,菩萨智因既是因也是果,菩萨福因既是福也是智,菩萨智因既是智也是福,所以菩萨福因有六种、智因也有六种。
是哪六种?即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
注解: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定】:1、梵语禅那,华译为禅定,略有二种:一、世间禅,如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是;二、出世间禅,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
2、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参见:四无量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分别】:(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界】: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智果】:(术语)涅槃曰断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因】: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据福力太子因缘经卷一载,若诸有情能勤修福因,则所获之福果必极胜。若依诸善业因而获得之福德果报,即称为福果,亦可称为福报,如于六趣中得人、天之善果。另据大乘义章卷九载,依智而起福,依福而起报。于百论卷上则谓(大三○·一七○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苦。”
又吾人修行五戒、十善等行法,能招感人、天之福果,此类行法称为福行,乃“三行”之一。此外,所获福利足资庆喜者,称为福庆。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三下):“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增一阿含经卷一、灌顶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八)p585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名为福因智因?福因智因有三种。
何等为三?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是为三福因。
智因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若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是名善福。
若无信心及以发心,不亲善友,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若言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无有是处。
是名福德因、智慧因。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福因智因?福因智因有三种。
是哪三种呢?一者信心;二者发心;三者亲近善友。这些是三种福因。
智因又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
如果亲近恶友,修集邪道,行施定慧,名为不善福;破坏如是不善福慧,名为善福。
如果没有信心及发心,不亲近善友,则终不能得福德智慧。
如果说远离如是三事得福慧者,这是不可能的。
这些名为福德因、智慧因。
-- [经文] --
云何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是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是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二事,教化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果。
四无量心亦是菩萨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若报因若报果,是名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亦名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若有说言是二法中若离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是名果义。
果义者名内外义。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具足福德,不为生死之所沾污,这名为果。
菩萨成就具足智慧,远离恶道、修集善道,这名为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这二种事,教化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名为果。
四无量心也是菩萨福果、智果。
菩萨摩诃萨或报因、或报果,这些名为福德、福德因、福德果,也名为智慧、智慧因、智慧果。
如果有人说这二法中,若离一法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不可能的,这名为果义。
果义者名为内外义。
-- [经文] --
云何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以遍知故得大自在,得自在故能化众生,众生受已修集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以修定故还得善法,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客尘烦恼故造作众罪,作已深观定当得果,即生悔心惭愧不作现坏恶业,是名现在义。
若以恶业因缘力故,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以是因缘身受安乐,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是名现在义。
若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以是因缘获得涅槃,是名现在义。
如菩萨,众生亦尔。
▪[末学解说]▪
什么是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遍学一切世间诸事,因遍知的缘故得大自在,因得自在的缘故而能度化众生,众生受后修集善法,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退失善法、修集三昧,因修定的缘故还得善法,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因客尘烦恼的缘故造作众罪,作后深观定当得果,即生悔心惭愧而不作现坏恶业,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因恶业之因缘力的缘故,或为他骂、或瞋恚打身受楚毒,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修集禅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身受安乐,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身得自在,常乐我净,这名为现在义。
如果菩萨摩诃萨修八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因为这样的因缘而获得涅槃,这名为现在义。
如菩萨,众生也一样。
注解:
【八正道】:梵语 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p280 FROM:【佛光大辞典】
【遍知】:梵语 parijn~a^。又作遍知。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后称如是周遍了知之智为“智遍知”,另又别立一“断遍知”,谓断遍知系以智遍知为因而断除烦恼,以择灭为体。此乃遍知之果,系藉其因为名,故称为遍知。亦即以周遍了知之智来断除烦恼之过程,称之为遍知,通常特称为“遍知所缘断”,意谓执著于所缘之境,原本是人之常情,然若能彻底解脱此种执著,即是遍知之真义,故阿含经亦说“遍知即贪、嗔、痴之灭”,且所谓“遍知”一语,最初即含有实践之意。
俱舍论卷二十一于断遍知立“九遍知”,即依见(现证)四谛中之苦与集、灭、道三者,各别所断之三类烦恼,分为欲界系与上二界系(即色界系、无色界系)两种,于此六类见道所断烦恼之断,立“六遍知”,同时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系之修道所断的烦恼之断,立“三遍知”,合之为九遍知。(品类足论卷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八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参见:九遍知)152)p561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他世义?
以现因缘受他世身,是名他世义。
现在他世义是名内外义。
云何为毕竟义?
欲界福德非毕竟义,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非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其身无碍无有边际,善法无量名毕竟义。
▪[末学解说]▪
什么是他世义?
因现世因缘而受他世身,这名为他世义。
现在他世义,这名为内外义。
什么是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义?
欲界福德不是毕竟义,色无色界、世间福德虽得自在但不是毕竟义。
如诸菩萨修八圣道获得涅槃,其身无碍、无有边际,善法无量,名为毕竟义。
注解: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毕竟有三事。何等为三?
一者性毕竟;二者退毕竟;三者报尽毕竟。不毕竟亦尔。
性毕竟者是名涅槃性,不毕竟名有为法;
退毕竟者名声闻缘觉所修八道,不退毕竟者名阿毘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谓无上道果。
是名十义。
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如过去世诸菩萨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是十法者,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末学解说]▪
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有三事。是哪三种呢?
一者性毕竟;二者退毕竟;三者报尽毕竟。不毕竟也一样。
性毕竟者名为涅槃性,不毕竟名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退毕竟者名为声闻、缘觉、所修八道,不退毕竟者名为阿毘跋致;
报尽毕竟者世间所有福德果报,报不尽毕竟者即无上道果。
这些名为十义。
菩萨摩诃萨常应修集教化众生,如过去世诸菩萨学,现在未来都是如此。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能修学这十法者,则不能得菩萨禁戒(禁非戒恶。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别)。
注解: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禁非戒恶。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0 22:35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25 编辑

本次学习:17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真实义品第五
十二、真实义、世流布、方便流布、净烦恼障、真实、智障
-- [经文] --
云何名真实义?
真实义者有二种:一者法性;二者法等。
复有四种:一者世流布;二者方便流布;三者净烦恼障;四者净智慧障。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真实义(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真实义者有二种:一者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二者法等。
还有四种:一者世流布;二者方便流布;三者净烦恼障;四者净智慧障。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世流布?
世间之法同其名号,众生见地真实是地终不言火,火真实火不言是地,水风、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璎珞器物伎乐明闇、男女舍宅田业苦乐,苦真实苦终不言乐,乐真实乐终不言苦。
此是此非定以不定,一切世间从昔已来传此名相自然而知,不从修集然后知也,是名世流布真实义也。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世流布?
世间之法同其名号,众生见地认为是真实的,是地终不会说是火,认为火是真实的,是火不会说是地,以此类推水风、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璎珞、器物、伎乐、明闇、男女、舍宅、田业、苦乐,认为苦是真实的,是苦始终不会说是乐,认为乐是真实的,是乐始终不会说是苦。
是与不是,定与不定,一切世间从往昔以来传此名相自然而知,不是从修集然后获知的,这名为世流布真实义也。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名方便流布?
如世智人先以筹量,然后造作经书论议,是名方便流布。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方便流布?
如世间有智慧的人,先进行筹量,然后造作经书、论议,这名为方便流布。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净烦恼障?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以无漏智无漏道坏烦恼故得无碍智,是名净烦恼障。
以坏烦恼故智得明净,智慧净故身心无碍,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末学解说]▪
什么是净烦恼障?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以无漏智(指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无漏道(又作出世间道、圣道。为“有漏道”之对称)坏除烦恼,从而获得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这名为净烦恼障。
因坏除烦恼的缘故,智慧得以明净,因智慧清净的缘故而身心无碍,这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漏道】:梵语 ana^srava-ma^rga。又作出世间道、圣道。为“有漏道”之对称。相当于四谛中之道谛。即灭除烦恼、趣向涅槃之圣道。以四静虑、未至定、中间定及下三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九地为所依而生起。于四善根位中,世第一法(于上忍位起无间善根之阶位)之无间生苦法忍,为无漏之初起;就四沙门果之性而言,初果及第四果乃修无漏道所得者,第二及第三果则通于有漏、无漏二道。
无漏道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等四道。其中,无间道为诸惑能断之道,解脱道为正证解脱之道。下八地之修惑虽通于有漏断(以有漏道断烦恼),有顶地之染则唯有无漏道能断之。盖有顶地为三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此地所起之惑,有见惑、修惑之别,其中,见惑虽于见道一时断之,而修惑则于修道以六行观先断下八地之七十二品,次以无漏智断有顶九品中之下八品,称为阿罗汉向,最后断第九品,即是阿罗汉果。又俱舍论卷十七谓,无漏之断道有等流、离系、士用、增上等四果,而无异熟果,即说明由无漏道不招感当来爱、非爱之异熟果。(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参见:有漏)2452、“定”3171、“无漏断”5132、“道”5620)p5131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智】:指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复名真实?
真实者名为四谛,所谓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得实智慧,是名声闻辟支佛。
声闻辟支佛分观五阴,是故离阴都不见我及以我所;
分观十二因缘,是故离阴不见众生及以士夫,是名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末学解说]▪
什么还名为真实呢?
真实者名为四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所谓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而得真实智慧,这名为声闻辟支佛。
声闻辟支佛因分观五阴,所以离阴都不见我及以我所;
因分观十二因缘,所以离阴不见众生及以士夫(人。佛书译为生者、士夫、丈夫),这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注解:
【四谛】: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士夫】:人。佛书译为生者、士夫、丈夫。《涌莲藏真》
-- [经文] --
若智不能知境界者,名曰智障。
若能坏障知境界者,名净智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谓佛菩萨深观一切阴入界故,观我无我、众生非众生、士夫非士夫,是名净智障;
观诸法界不可宣说,知世谛故分别法界,知诸法界真实性故名无胜慧,无胜慧者坏一切障,是故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末学解说]▪
如果智慧不能知境界者,名为智障。
如果能坏障而知境界者,名为净智障真实义也。
真实义者,谓佛菩萨深观一切阴入界故,观我无我、众生非众生、士夫非士夫,这名为净智障;
观诸法界不可宣说,因了知世谛而能分别法界,因了知诸法界真实性的缘故名为无胜慧,无胜慧者能坏一切障,所以名为净智慧障真实义也。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真实义者复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名世流布。世流布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是名世流布有也。
世间有者所谓法性,无者世流布有。从色乃至涅槃,其性无故是名为无,众生见故名之为有。
法性本无名之为无,诸佛如来所说有无,名之真实。
真实者名为中道,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中道者名无上道。
如是中道,诸佛世尊除坏障碍,是故名之为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虽学如是中道,犹有障碍,是故不得为一切智。
▪[末学解说]▪
真实义者又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
有者名为世流布。世流布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善不善无记、出法灭法从缘生法、去来现在有为无为、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识知所得觉观、修集受持乃至涅槃,这些名为世流布有也。
世间有者,所谓法性,无者世流布有。从色乃至涅槃,其性无所以是名为无,众生见故名之为有。
法性本无名之为无,诸佛如来所说有无,名之真实。
真实者名为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非有非无名为中道,中道者名无上道。
如是中道,诸佛世尊除坏障碍,所以名之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菩萨摩诃萨虽学如是中道,犹有障碍,所以不得为一切智。
注解: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1 15:5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28 编辑

本次学习:18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三、菩萨如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经文] --
菩萨智慧为方便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虽不具足中道智慧,说生死相亦有亦无亦为流布无上佛法,虽在生死亦能了了知生死过患心无厌悔,如其不知生死过者则不能得坏烦恼结,若心厌者则不能得教化众生护诸佛法疾得涅槃,若得涅槃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菩萨智慧是为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的缘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因。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摩诃萨虽不具足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智慧,说生死相,亦有亦无,也为流布无上佛法,虽在生死,也能了知生死过患(过咎与灾患),心无厌悔,如其不知生死过患,则不能坏除烦恼结,如果心生厌悔,则不能教化众生,护诸佛法,快速得证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如果是为了要得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则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不教化诸众生者,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
菩萨若畏于涅槃者,则不能得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亦不能为无量众生赞叹涅槃,于涅槃所不生信喜专念之心,是故菩萨于涅槃所不生怖畏。
▪[末学解说]▪
如果不教化诸众生者,如何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呢?
所以菩萨若在生死之中修菩提道,应当不畏涅槃、不求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
菩萨如果畏于涅槃,则不能具足庄严菩提之道,也不能为无量众生赞叹涅槃,对涅槃不生信喜、专念之心,所以菩萨于涅槃不生怖畏(恐惧害怕之意)。
注解: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怖畏】: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是菩萨求涅槃者即能得之,如其得者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佛法教化众生。
若是菩萨不能深观生死过患,或生厌离怖畏涅槃或求涅槃,是名菩萨无善方便。
若是菩萨能深观察生死过患乐处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槃,是名菩萨有善方便。
▪[末学解说]▪
如果菩萨求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立即就能得到。但如果其得到涅槃,便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以诸佛法教化众生了。
如果此菩萨不能深观生死过患,或生厌离、怖畏涅槃,或求取涅槃,这名为菩萨无善方便。
如果此菩萨能深观察生死过患乐处其中,不畏涅槃、不求涅槃,这名为菩萨有善方便。
注解: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方便者解第一义空,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第一义空,名菩萨戒大方便也,为得如来无上智故。
若有修集是菩萨戒得真实智,知见诸法无我我所知诸法性,是故于法心无所着,亦说世谛、第一义谛;
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施因缘善知世事,虽学世事心不厌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
▪[末学解说]▪
善方便者能解第一义空(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第一义空,名为菩萨戒大方便也。因为获得如来无上智慧的缘故。
如果有修集此菩萨戒而获得真实智,知见诸法,无我、我所,了知诸法性。因而能于法,心无所著。也称世谛(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的意思,亦指世俗人所知的道理)第一义谛(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见一切法其心平等,能大惠施,以布施因缘善知世事。虽学世事而心不厌悔,悉得了知、得大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
注解:
【第一义空】: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谛】: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的意思,亦指世俗人所知的道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一义谛】:梵语 parama^rtha-satya,巴利语 paramattha-sacca。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佛教各宗派对第一义谛所下之定义不尽相同,如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单一而不可分解之对象视为真实存在之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则认为诸圣贤了解缘起性空之理,洞彻世俗认识之颠倒,以此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小乘经部及瑜伽行派等则将佛教智慧及依此智慧为对象之理解,称为胜义谛。就大乘而言,则主要藉真谛与俗谛二者调和世间与出世间之对立,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此外,禅林多用第一义,相对于第二义之相待差别,特以第一义来诠显绝对不可思议之境界。第一义复称向上门、正位等;第二义则称向下门、偏位等。(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六)((参见:二谛)244)p4760FROM:【佛光大辞典】
【念力】:梵语 smr!ti-bala^ni,巴利语 sati-bala^ni。为五力之第三。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一(大四六·三六四上):“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三惑之所破坏。”遗教经载,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亦不为所害。(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参见:五力)1043)p320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虽知世事心无憍慢,常教众生不生悭悋,以巧方便善教众生世间之事,为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于是世间之事,勤心修集无有厌悔。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即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末学解说]▪
虽知世事而心无憍慢,常教导众生不生悭吝,以巧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善教众生世间之事,为了令众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菩萨对这些世间之事,勤心修集没有厌悔。如果见到众生受苦恼时,即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如是增长善法不生憍慢,于诸众生生怜爱心。
菩萨如是增长智慧不生憍慢,破坏众生种种邪见。
菩萨若得世间三昧出世三昧,不显己德令他供养,不为世法之所污染。
菩萨尔时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名菩萨戒。
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法,悉以回向菩提之道,名菩萨戒。
过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由成就菩萨禁戒,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菩萨这样增长善法不生憍慢(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对诸众生生怜爱心。
菩萨这样增长智慧不生憍慢,破坏众生种种邪见。
菩萨若得世间三昧(真言之有相三昧也)、出世三昧,不显己德令他供养,不被世法所污染。
菩萨这时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名为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菩萨摩诃萨所有善法,全都回向菩提之道,名为菩萨戒。
过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都是由成就菩萨禁戒而得,未来、现在菩萨都是如此。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憍慢】:(术语)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间三昧】:(术语)真言之有相三昧也。(参见:大空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之道,为菩提道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是菩萨戒,惜身命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乃至悋惜一钱之物,亦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受身畜财,若于是二生悋惜心,假名菩萨非义菩萨。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受持三世诸菩萨法,能以佛法教化众生,至心修行菩提之道,为菩提道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是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惜身命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乃至只吝惜一钱之物,也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摩诃萨为了众生而受色身、畜存财物,若对于此二种产生吝惜心,则为假名菩萨而非真实义菩萨。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2 20:3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31 编辑

本次学习:20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四、菩萨禁戒种种功德
-- [经文] --
菩萨若能不惜财命,当知则能利益众生,
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妬之心,了知世事善解方便,
能坏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增长菩提果因,
善能调伏所有诸根,不为四倒之所倾动,
能解诸法甚深之义,能得具足四无量心,
成就五通四无碍智,毕竟能观十二因缘,
逮得菩萨一子之地,能得常乐我净之身,
得大自在无上涅槃,善能开示方便涅槃。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皆因禁戒因缘而得。
▪[末学解说]▪
菩萨如果能不惜财命,应当知道则能利益众生,
能行忍辱,能坏瞋恚、嫉妬之心,了知世事、善解方便,
能坏众生所有疑心,能自增长菩提果因,
善能调伏所有诸根,不为四倒(四种颠倒之妄见也。此有二种:一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四倒。一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四倒。初云有为之四倒,后云无为之四倒。断有为之四倒为二乘,断有无为之八倒为菩萨)之所倾动,
能解诸法甚深之义,能得具足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成就五通(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不思议自在之用有五种:一、天眼通,谓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二、天耳通,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毕竟能观十二因缘,
逮得菩萨一子之地(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能得常乐我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之身,
获得大自在无上涅槃(证果之名;以涅槃之果无上,故称无上涅槃。又若对二乘、外道等所证之有上涅槃而言,则佛所证之果,称为无上涅槃),善能开示方便涅槃。
菩萨摩诃萨成就这样的无量功德,都是因为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因缘而获得。
注解:
【四倒】:(名数)四种颠倒之妄见也。此有二种:一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四倒。一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四倒。初云有为之四倒,后云无为之四倒。断有为之四倒为二乘,断有无为之八倒为菩萨。见大乘义章五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神通】:(名数)又曰五通,五神变。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不思议自在之用有五种:一、天眼通,谓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二、天耳通,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见智度论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子地】:指菩萨证得化他之果,以平等、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一如己子之阶位。全称极爱一子地。住于此阶位之菩萨,视众生犹如父母之爱子,见子安稳、修善,则心生欢喜;见子烦恼、病苦,则心愁忧念。北本涅槃经卷十六(大一二.四五九上):“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中略)。见一阐提堕于地狱,亦愿与俱生地狱中。何以故?是一阐提若受苦时,或生一念改悔之心,我即当为说种种法,令彼得生一念善根,是故此地复名一子。”即谓住于一子地之菩萨,心常系念众生,救拔不舍。(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八、涅槃经义记卷五下)p3 FROM:【佛光大辞典】
【常乐我净】:<一>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佛性论卷二)((参见:四德)1829)
<二>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参见:四颠倒)1852)p4533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涅槃】:证果之名;以涅槃之果无上,故称无上涅槃。又若对二乘、外道等所证之有上涅槃而言,则佛所证之果,称为无上涅槃。p5072FROM:【佛光大辞典】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者,能为一切众生仆使。
若为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则生慈心,若见众生厚重烦恼发怜愍心。
为欲破坏众生烦恼,系心思惟诸善方便。
于诸众生心无奸曲,任力所能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为坏众生瞋恼心故。
思惟方便知恩念恩,无有求者先意行施。
若己所有不施求者,不得成就菩萨禁戒。
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能为一切众生作服务。
如果受到众生之所瞋骂、打害、劫夺会生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果见到众生厚重烦恼会发怜愍心。
为了要破坏众生的烦恼,系心思惟种种善方便。
对于诸众生,心没有奸曲,尽其所能布施众生乐,不求恩报、不怀瞋恨,只为了坏除众生瞋恼心。
思惟方便、知恩念恩,没有求者也会先想行施。
如果只是自己所有而不布施求者,则不能成就菩萨禁戒。
注解: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经文] --
求者求了三次,如果不布施者,这名为犯重。
不犯者,如果以方便善语慰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求者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
不施贫者则便得罪,不施邪见则不名犯,若不犯者是名善行。
求者求了三次,如果不布施者,这名为犯重。
不犯者,如果以方便善语安慰宽喻,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求者有二种:一者贫穷;二者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不布施贫者则便得罪,不布施邪见则不名犯,如果不犯者名为善行。
注解: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行菩萨谛知法界不可宣说,知法界性知世流布。
世流布者,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
色乃至涅槃不名真实。何以故?
而是色者非有非无,乃至涅槃非有非无。若非有无云何真实?
云何非有?众生颠倒计色为我,乃至涅槃横计为我,是名非有。
云何非无?世流布故、不虚诳故、可宣说故,是名非无。
以是故名非有非无。
善行菩萨谛知法界不可宣说,了知法界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了知世流布(谓如来随顺众生,凡所演说,即同世间流布之语。如说男女大小车乘房舍,乃至城邑僧坊之类,是名世流布语)。
世流布者,色(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受(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想(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行(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识(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乃至涅槃。
色乃至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不名为真实。为什么呢?
因为此色者非有、非无,乃至涅槃非有、非无。如果非有非无,如何是真实的呢?
什么是非有呢?众生颠倒、计色为我,乃至涅槃横计为我,这名为非有(不是有的有,因一切之有都是缘生法,只有假相,无有实体)。
什么是非无呢?因世流布的缘故、不虚诳的缘故、可宣说的缘故,这样名为非无。
因为这样的缘故,名为非有非无。
注解:
【世流布语】:谓如来随顺众生,凡所演说,即同世间流布之语。如说男女大小车乘房舍,乃至城邑僧坊之类,是名世流布语。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界性】:(术语)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有】:不是有的有,因一切之有都是缘生法,只有假相,无有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所说法如说有者,一法之中应无量名,无量名故则有无量性。
何以故?一一法中有无量名故。
云何名为无量名耶?如色一法,亦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麁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澁滑轻重,是名可说。
随说有者,应一法中有无量相,所可宣说实无定性,以言说故流布于世,实无说者及真实性。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所说法,如说有者,一法之中应有无量名,因无量名的缘故则有无量性。
为什么呢?因为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法中有无量名的缘故。
什么名为无量名呢?如色(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一法,也可说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麁细、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澁滑轻重,这些名为可说。
随说有者,应一法中有无量相,所有可宣说实际上没有定性,因言说而流布于世,实际上没有说者及真实性。
一切诸法都是如此。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其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者,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若无实性,未流布时云何可传?以流布性有。无有初始,故可流布。
若未有色时有流布者,以何因缘无色之时不流布耶?
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何故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
是故法性不可宣说。如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如果其色(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中乃至涅槃有实性(真如之异名也)者,不应说有青黄赤白乃至轻重。
如果没有实性,未流布时如何可传呢?因流布性有。没有初始,所以可流布。
如果未有色时有流布者,因何缘因无色之时不流布呢?
如其流布能作色性者,为什么流布而不能作色无量性?
所以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不可宣说。如色,受想行识(五蕴中之四蕴也,此四蕴皆为心法,故称曰非色之四蕴)乃至涅槃都是如此。
注解:
【实性】:(术语)真如之异名也。仁王经中曰:“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同良贲疏曰:“诸法实性者,诸法性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受想行识】:(术语)五蕴中之四蕴也,此四蕴皆为心法,故称曰非色之四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3 23:00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35 编辑

本次学习:21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五、如何得戒?什么名为远离无上佛法、真解空义?
-- [经文] --
有二种人远离佛法,非佛弟子永失佛法:
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
如是二人不任受持菩萨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得、师则有罪。
何故不得?诽谤实法着非法故,是故虽受终不得戒。
若不得戒,云何得名在此法中为佛弟子?是故名为远离佛法。
▪[末学解说]▪
有二种人会远离佛法,而不是佛弟子永失佛法:
一者说色乃至涅槃有真实性;二者不信世流布性。
这样的二种人,不能受持菩萨禁戒,如其受者,受者不能得戒、师则有罪。
为什么不能得呢?因为诽谤实法,执着非法的缘故,所以虽受却终不得戒(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
如果不能得戒,又如何能在此法中称为佛弟子呢?所以名为远离佛法(而不是佛弟子永失佛法)。
注解:
【世流布语】:谓如来随顺众生,凡所演说,即同世间流布之语。如说男女大小车乘房舍,乃至城邑僧坊之类,是名世流布语。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得戒】:(术语)谓发得戒体之无表色于自身也。由他授戒法不发此无表色,则不名为得戒。具三师七证作白四羯磨之法而行之,谓之作法得,于佛前自誓而得之,名曰自誓得。其他虽有种种得戒之法,然不通于灭后之弟子。见义林章三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戒者非口所得,心口和合然后乃获。
是二种人都无实心,云何可得?
若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
若不信色是流布者,是则名为谤一切法,是人则为永失佛法。
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
何以故?如因五阴则有我人众生士夫;若无五阴,如是等名何由流布?
色亦如是,以有色故则有种种名字流布。
▪[末学解说]▪
菩萨戒者,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得戒,要心口和合,然后乃能获得。
这二种人都没有实心,如何能得呢?
如果于色中妄生计着,于佛法中则为永失。
如果不信色是流布者,这则名为谤一切法,这样的人则为永失佛法。
所以不可宣说若有若无。
为什么呢?如因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而有我、人、众生、士夫;如果无五阴,这些名相如何流布呢?
色也是如此,因为有色,所以才有种种名字流布。
注解:
【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真实之法无有流布,离真实法亦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
若言一切诸法性无,云何得有流布于世?亦得大罪。
何以故?谤一切法故。
▪[末学解说]▪
真实之法没有流布,远离真实法也没有无流布。
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如果有人说大乘经(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中一切法空也会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经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也会得大罪。
如果说一切诸法性无,如何得有流布于世?也会得大罪。
为什么呢?因为诽谤一切法的缘故。
注解:
【大乘经】: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等真弟子也。
富兰那谓诸法性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
若有人说一切法空,当知是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说戒,若与共住乃至说戒则得大罪。
何以故?不解空义故。
是人不能自利利他,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
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末学解说]▪
诽谤一切法者,即是外道富兰那(古印度教圣典之总称)等真弟子也。
富兰那谓诸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无,而佛法中亦有亦无。
如果有人说一切法空,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中共住、共语论议、布萨(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说戒,如果与共住乃至说戒(指为受戒者讲解戒律)则会得大罪。
为什么呢?因为不解空义的缘故。
这样的人不能自利利他,所以大乘经说如果不解空义会甚于痴人。
为什么呢?愚痴之人说色是我乃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
注解:
【富兰那】:梵名 Pura^N!a。古印度教圣典之总称。约成书于西元前一世纪至十世纪间,流传至今,可分为大富兰那(梵 Maha^pura^N!a)、续富兰那(梵 Upapura^N!a)二大类,又各分为十八部。大富兰那叙述祭典、习俗等,分别为各教派所依据之经典,包括梵天、莲花、毗湿奴、风神、薄伽梵、那罗陀、摩根德耶、火神、未来、梵转、林伽、野猪、室建陀、侏儒、龟、鱼、大鹏、梵卵等十八种富兰那。续富兰那则包含“富兰那”之典型五相(梵 Pan~calaks!aN!a):宇宙创造(梵 Sarga)、世界成坏(梵 Pratisarga)、神仙之系谱(梵 Vam!s/a)、摩拏之治世(梵 Manvantara),及日种月种之王统系谱(梵 Vam!s/a^nucarita)等。本书富有浓厚之印度教色彩,各教派经常撷取其内容,以诠释各自之教义,故富兰那随时代、地域等之变迁已失其原始风貌。然大体而言,其内容涵盖习俗、传统、通俗哲学、医学、建筑、诗歌、音乐等,实系研究古印度文化之珍贵资料。或谓本书编者即摩诃婆罗多(梵 Maha^bha^rata)之编者毗耶娑(梵 Vya^sa)。(プラ|ナの成立と内容について(真田有美)、プラ|ナ概说(中野义照))((参见:往世书)3198)p4930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萨】: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布萨】:梵语 pos!adha, upavasatha, upos!adha, upava^sa, 巴利语 uposatha 或 posatha。又作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梵 uposatha^ga^ra,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呼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 dars/a-ma^sa)与满月祭(梵 paur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乾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四分律卷五十八将布萨分为三语布萨、清净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自恣布萨等四种;五分律卷十八列举心念口言、向他说净、广略说戒、自恣布萨、和合布萨等五种;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则举出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和合布萨、僧布萨、众布萨、一人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净布萨、敕布萨等九种。至于布萨日之日期,诸经律各有异说。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木*奈]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斋日)行布萨。四分律卷五十八则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布萨日。大智度论卷十三则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等为布萨日。大致说来,半月中三度说戒,稍嫌过繁,后乃产生半月一回之制。又布萨及持斋之风气在我国及日本古来即颇为流行。(杂阿含经卷四十、毗尼母经卷二、四分律卷三十六、十诵律卷五十九、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四、法苑珠林卷八十八、玄应音义卷十四)((参见:布萨日)1911)p1910 FROM:【佛光大辞典】
【说戒】:指为受戒者讲解戒律。有二义,或单指解说戒法;或于每半月布萨之日,上座比丘诵读戒本时,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须于众前忏悔,亦称说戒,未受具足戒者不得听之。后者就布萨日之作为而称为说戒;若就比丘之忏悔而言,则称说罪。四分律二十犍度中即有说戒犍度之设立。((参见:布萨)1910)p592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
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
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
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
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末学解说]▪
生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者不会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必到阿鼻地狱。
有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者不会诽谤三宝;妄说空者则会诽谤三宝。
说有我者不会诳众生、不诽谤实性、不妨碍法性、不妨碍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
不解空者会诽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很多众生作恶知识,自己不持戒还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很多众生增长地狱因缘。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名为远离无上佛法。
注解: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不解空义?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是则名为不解空义。
何以故?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亦无处所。
若无处所,云何名空?是名不解空。
云何名为真解空义?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
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不解空义呢?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受空、不解于空、不解于法,这些名为不解空义。
为什么呢?因为说一切法,本性自空,无因缘空,说一切法也无处所。
如果无处所,如何名为空呢?这名为不解空。
什么名为真解空义呢?
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这名为空,法亦不空,这名解空。
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诽谤三宝,这名为正解(正觉之略名也。正悟解法性也)、没有错谬。
注解:
【正解】:(术语)正觉之略名也。正悟解法性也。唯识论一曰:“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同述记一本曰:“言正解者,正觉异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
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
是故大乘经中说偈:
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则无,
▪[末学解说]▪
什么是正解呢?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这名为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这名为不空。
因为这样的缘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这名为真解空义。
所以大乘经中说偈:
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则无,
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间。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4 13:0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39 编辑

本次学习:22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六、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于诸法中生八种谬
-- [经文] --
如色乃至涅槃则有多名。
色无自性,无自性者则无多名,有多名者名为流布。
以是义故,杂藏中说『诸佛世尊不着流布』。
若见若闻思惟觉知,如色名乃至涅槃名,名为流布。
诸佛世尊终不说言有流布性而生染着。
何以故?坏颠倒故。
▪[末学解说]▪
如色(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乃至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则有多名称。
色没有自性,无自性者则没有多名,有多名者名为流布。
因为这样的缘故,杂藏(四种摄藏之一。佛教圣典总摄为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四种。其中,杂藏摄一切菩萨之教行)中说『诸佛世尊不着流布』。
如果见闻、思惟、觉知,如色名乃至涅槃名,名为流布。
诸佛世尊终不说言有流布性而生染着。
为什么呢?因为坏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的缘故。
注解:
【色】:梵语 ru^pa,巴利语同。ru^pa 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 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一)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二)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四)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见: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三)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见: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p2541 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杂藏】:四种摄藏之一。佛教圣典总摄为经藏、律藏、论藏、杂藏四种。其中,杂藏摄一切菩萨之教行。依增一阿含经序品载,方等大乘,及诸契经,是名杂藏。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谓,辟支佛、阿罗汉所自说之本行因缘等之偈诵为杂藏。分别功德论卷一,则以此藏总有佛说、弟子说、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尤超于三藏,故称杂藏。依上述可知,杂藏者系以说佛及阿罗汉等之本行因缘为主,且说三阿僧祇菩萨之本生;因其文义广于三藏,故称杂藏。p6641 FROM:【佛光大辞典】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有染著者名为颠倒,如来已断一切恶见故不染着,以不见不说不染着故名为正见。
是故如来为迦栴延比丘而作是说:
『迦栴延!我弟子者不着地定、水火风定、空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是名禅定。
云何比丘不着地定?
比丘于地不作地相,乃至觉观不作觉观相,是则名为不着地定。乃至觉观亦复如是。
若有比丘能作如是修集定者,即为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之所赞叹:南无大士!南无大士!咸作是言:「我都不知汝在何定、修集何定?」
若有染着地相地名,当知是人名不修空。若于色中不著名相,是名修空。
为流布故宣说地相及以地名。若着色相及以色名,名增长相;
若坏色相及以色名,名放舍相;
不增不舍是名中道,修集如是二种相故。
是名比丘修集地定乃至觉观。
若有比丘修是定者,是名实相。
以实相故比丘于法无所言说,以诸法性不可说故,是故比丘无所言说。
若一切法无可说者,云何说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闻?若不说不闻,云何得知一切诸法不可宣说?
以可知故说令流布。
▪[末学解说]▪
有染著(对一切境界生起分别执著的心)者名为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如来已断一切恶见(恶劣的见解,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所以不染着,因为不见不说不染着,所以名为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
因此如来为迦栴延比丘而作这样的解说:
『迦栴延(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我弟子者不执着地定、水火风定(风三昧也)、空定(观察空相的禅定)、识定、无所有定、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非此世非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非闻、非思非量、非取非得、非觉非观,这名为禅定(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
什么是比丘不着地定呢?
比丘对于地不作地相,乃至觉观(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不作觉观相,这名为不着地定。乃至觉观也都是如此。
如果有比丘能这样修集禅定,就会得到诸天、释天、梵天、十方诸佛及大菩萨的赞叹:南无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南无大士!都作这样的言说:「我都不知你在何定、修集何定?」
如果有染着地相、地名,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名不修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如果对于色中不著名相,这名为修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因为流布的缘故宣说地相及以地名。如果执着色相及以色名,名为增长相;
如果坏色相及以色名,名为放舍相;
不增不舍这名为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因为修集这二种相的缘故。
这名为比丘修集地定乃至觉观。
如果有比丘修此定者,这名为实相。
因实相的缘故,比丘对于法无所言说,因为诸法性不可说的缘故,所以比丘无法可说。
如果一切法无可说,为什么说不可说呢?如果不可说,如何得闻呢?如果不说不闻,如何得知一切诸法不可宣说呢?
是为了令法被众生知道,所以要说法令其流布。
注解:
【染著】:对一切境界生起分别执著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恶见】:恶劣的见解,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为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议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风定】:(术语)风三昧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空定】:观察空相的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有想非无想定】: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定】:1、梵语禅那,华译为禅定,略有二种:一、世间禅,如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是;二、出世间禅,如三乘行人所修之禅定是。2、禅与定。在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在内心性不乱,叫做“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观】: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故,于诸法中生八种谬:
一者性谬;二者分别谬;三者聚谬;四者我谬;五者我所谬;六者爱谬;七者不爱谬;八者非爱非不爱谬。
是八谬中初三种谬,乃是一切诸谬根本,着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
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
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诸见根本。
后三谬者从三毒生。
是八种谬摄取一切诸结烦恼,令诸众生回转三有。
▪[末学解说]▪
因为愚痴之人不知不解世流布的缘故,所以对于诸法中产生八种谬:
一者性谬;二者分别谬;三者聚谬;四者我谬;五者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 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谬;六者爱谬;七者不爱谬;八者非爱非不爱谬。
这八谬中最初的三种谬,是一切诸谬根本,着性著名为不解流布,从此辗转生无量谬。
我我所(我,指自身;我所,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谬名为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我见也是诸见(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根本。
这二种谬从憍慢生,所以憍慢为诸见根本。
后三谬者从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生。
这八种谬摄取一切诸结烦恼,令诸众生轮回三有(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
注解: 【八种谬】:乃摄取诸结烦恼,能令诸众生回转三有之八种谬。八者即:(一)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称为性谬。(二)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称为分别谬。(三)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花、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称为聚谬。(四)我谬。(五)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于无量世中常生取著,计我、我所,称为我、我所谬。(六)爱谬,即于净物中生贪著之心。(七)不爱谬,即于不净物中生嗔恚心。(八)非爱非不爱谬,即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初三种谬乃一切诸谬根本,著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为诸见根本。后三谬者从三毒生。(菩萨善戒经卷二)p310 FROM:【佛光大辞典】
【我我所】:我,指自身;我所(梵 mama-ka^ra),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五上):“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
又执著有实我之妄情,称为我见;执著僮仆、住宅等为我所属之妄情,则称我所见。五见中之萨迦耶见即包含此二见。(注维摩经卷二、维摩义记卷一末(慧远)、圆觉经钞卷九)((参见:五见)1099)p2939FROM:【佛光大辞典】
【我所】:梵语 mama-ka^ra。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 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又我所分为相应我所、随转我所、不离我所,若执之,则称为我所见(执我所有之偏见)。凡我所见所执著之五取蕴法,皆源于此“我所”观念,故集异门足论卷十二谓(大二六·四一九下):“于五取蕴等,随观见我或我所,从此起忍欲慧观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注维摩诘经卷五、百法问答钞卷一)((参见:我所见)2940)p2940 FROM:【佛光大辞典】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见】:即种种邪见,共计六十二种,系古代印度外道之妄执。有关其分类,于诸经论中所说各异。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五上):“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维摩诘经弟子品)((参见:六十二见)1241)p6302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
云何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
云何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
云何名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无量世中常生取着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
云何爱谬?于净物中生贪着心,是名爱谬。
云何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
云何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
是名八谬。
▪[末学解说]▪
什么是性谬?如果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这名为性谬。
什么是分别谬?如果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为“无对”之对称。对,为碍之意。有对,即法有碍之意。碍有二种,即障碍与拘碍。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诸法,受障碍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缘之境所拘碍而不能转他境,称为有对)是无对,这名为分别谬。
什么是聚谬?如果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唯一真实的相),这名为聚谬。
什么是名我我所(我,指自身;我所,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谬?于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中取我我所(我,指自身;我所,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无量世中常生取着计我我所,这名为我我所(我,指自身;我所,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谬。
什么是爱谬于净物中生贪着心,这名为爱谬。
什么是不爱谬?于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物中生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心,这名为不爱谬。
什么是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这名为非爱非不爱谬。
这些名为八谬。
注解: 【八种谬】:乃摄取诸结烦恼,能令诸众生回转三有之八种谬。八者即:(一)性谬,若色作色想乃至重作重想,称为性谬。(二)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称为分别谬。(三)聚谬,如于色中见我、众生、士夫、寿命、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花、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称为聚谬。(四)我谬。(五)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于无量世中常生取著,计我、我所,称为我、我所谬。(六)爱谬,即于净物中生贪著之心。(七)不爱谬,即于不净物中生嗔恚心。(八)非爱非不爱谬,即于一切净不净物中生贪恚心。初三种谬乃一切诸谬根本,著性著名不解流布,从此展转生无量谬。我、我所谬名为我见,我见复是诸见根本,是二种谬从憍慢生,是故憍慢为诸见根本。后三谬者从三毒生。(菩萨善戒经卷二)p310 FROM:【佛光大辞典】
【有对】:梵语 sa-pratigha。为“无对”之对称。对,为碍之意。有对,即法有碍之意。碍有二种,即障碍与拘碍。五根、五境及心、心所等诸法,受障碍而不生,或被所取所缘之境所拘碍而不能转他境,称为有对。
据俱舍论卷二载,有对可分三种,即:(一)障碍有对,谓由极微所成之五根、五境等十色法,互相障碍而不生,如手碍手,石碍石等,此种之二物不能同时于同处生,故称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谓六根、六识等十二界与法界一分之心所法,此十三界为所取之对境所拘束,不能于他境生起。如眼根与眼识及其相应之心所,于色境生起,被其自境拘束而于他境不得生起,各各根识亦被各境所拘束。又如施设论卷五所举,鱼之眼拘碍于水中,故于陆地上不起作用;人之眼拘碍于陆地上,故于水中不起作用。(三)所缘有对,谓六识与心所唯于自之所缘境而转;亦即六识与心所被其所缘之法所拘束。上述之境界、所缘二者,皆为六境,惟依取境之功能而称境界有对,依攀附之作用而称所缘有对。(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卷一二八、杂阿毗昙心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二)p2451FROM:【佛光大辞典】
【一相】:唯一真实的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我所】:我,指自身;我所(梵 mama-ka^ra),指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故有此名。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二五·二九五上):“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
又执著有实我之妄情,称为我见;执著僮仆、住宅等为我所属之妄情,则称我所见。五见中之萨迦耶见即包含此二见。(注维摩经卷二、维摩义记卷一末(慧远)、圆觉经钞卷九)((参见:五见)1099)p2939FROM:【佛光大辞典】
【有漏】:(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净】:污秽、鄙陋、丑恶、过罪等之总称。五停心观中,有观自身、他身不净之观法,称为不净观。((参见:七种不净)114)p991FROM:【佛光大辞典】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5 20:5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5 21:42 编辑

本次学习:23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七、菩萨摩诃萨如何能了知、坏除这八种谬?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云何能知是八种谬?
应推四事。何等四?一者推名;二者推物;三者推性;四者推分别。
云何推名?菩萨摩诃萨唯知名名不见名物,是名推名。
云何推物?唯知是物不知余者,是名推物。
云何推性?知名流布,是名推性。
云何推分别?名不见物、物不见名,是名推分别。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如何能知这八种谬呢?
应推求四种事。是哪四种呢?一者推求名;二者推求物;三者推求性;四者推求分别。
什么是推名?菩萨摩诃萨只知名名不见名物,这名为推名。
什么是推物?只知是物不知余者,这名为推物。
什么是推性?知名流布,这名为推性。
什么是推分别?名不见物、物不见名,这名为推分别。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何故推名?知名实名是故推名。
菩萨谛观,若无色名,何由说色?若不说色,云何观色?若不观色,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知名。
菩萨何故推求于物?若无物者谁有此名?而此名者非不可说。若不可说,云何得知诸法之性?是故菩萨推求于物。
菩萨何故推求于性?菩萨摩诃萨知于色性乃至涅槃性,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云何名为知于色性?知是色性如镜中像、幻、化、梦、影、响、热时之焰、水中月形,是名推性。
菩萨何故推求分别?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是名分别。以分别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推求分别。
菩萨摩诃萨为坏八谬,推是四事。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为什么推名呢?因知名实名(不待任何相似、相关之理由,最初但是随意给与名称,使能了别其为某一事物者),所以推名。
菩萨谛观,如果无色名,为什么说色?如果不说色,如何观色?如果不观色,如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所以菩萨推求知名。
菩萨为什么推求物呢?如果无物者,谁有此名呢?而此名者非不可说。如果不可说,如何得知诸法之性呢?所以菩萨推求于物。
菩萨为什么推求性呢?菩萨摩诃萨了知于色性乃至涅槃性,了知色流布乃至涅槃流布。什么名为知于色性?了知此色性如同镜中像、幻、化、梦、影、响、热时之焰、水中月形,这名为推性。
菩萨为什么推求分别呢?菩萨摩诃萨如果分别名、分别物、分别性、分别法、分别非法,分别有无、是色非色、可见不可见,这名为分别。因分别的缘故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所以菩萨推求分别。
菩萨摩诃萨为坏除八谬,推求这四种事。
注解:
【实名、实有名】:命名方式之一种。不待任何相似、相关之理由,最初但是随意给与名称,使能了别其为某一事物者。如于颈有垂胡项有厚皮者,名之为牛。《佛学名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坏是八谬?
八谬因缘增长邪见,邪见增故烦恼增长,烦恼增长故生死增长,生死增长故十二因缘增长。
菩萨若修如是四事断除邪见,邪见断故诸烦恼灭,烦恼灭故生死灭,生死灭故知十二因缘灭,知十二因缘灭故修无上道,修无上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能坏众生如是八谬,能教众生知世流布说真实义。
若除众生如是八谬名大涅槃,能得现世大自在故、得大神通故、得大方便故、得大禅定故、得大一切智故、求得不退不堕处故,是名大涅槃。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坏除这八谬呢?
因为这八谬的因缘会增长邪见,因邪见增长的缘故而令烦恼增长,因烦恼增长的缘故而令生死增长,因生死增长的缘故而令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增长。
菩萨如果修习这样的四种事能断除邪见,因邪见断除的缘故而能令诸烦恼灭,因烦恼灭的缘故而能令生死灭,因生死灭的缘故而能知十二因缘灭,因知十二因缘灭的缘故而能修无上道,因修无上道的缘故而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缘故而能坏众生这八种谬,能教导众生知世流布、说真实义。
如果能除众生这八谬,名为大涅槃,因能得现世大自在的缘故、得大神通的缘故、得大方便的缘故、得大禅定的缘故、得大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的缘故、求得不退转不堕处的缘故,这名为大涅槃。
注解: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得大自在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
一者心得寂静;
二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三者为众生故处在生死,心不愁恼;
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祕藏;
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
▪[末学解说]▪
得大自在(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菩萨摩诃萨成就五事:
一者心得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
二者了知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及出世事;
三者为了众生而处在生死,心不愁恼;
四者了知如来甚深祕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
五者菩提之心无能坏者。
注解:【大自在】:(术语)言广大之力用无论何事皆作得也。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秘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维摩经问疾品、大日经疏卷三)p426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何故心得寂静?
能破现在众生烦恼故,心得寂静。
为调众生得佛法故,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为令众生得利根故,乐处生死心不愁恼。
为令众生破坏疑心,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祕义。
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为摈如是诸恶人故,受持解说如来祕密甚深之义;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终不破坏菩提之心。
如是五事摄取菩萨菩提之事,亦名五事、亦名五功德。
▪[末学解说]▪
菩萨为何能心得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呢?
为了能破现在众生烦恼的缘故而心得寂静。
为了调伏众生得佛法的缘故而了知世事及出世事。
为了令众生得利根的缘故而乐处生死,心不愁恼。
为了令众生破坏疑心而受持、读诵、了知如来甚深祕义。
法说非法,能灭佛法、污辱佛法,犯说非犯,受畜八种不净(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之物——为摈(摈治驱遣)像这样的种种恶人,受持解说如来祕密(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甚深之义;虽知外道微细书论,解其义趣(义理之所归趣也),但终不破坏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之心。
像这样的五种事为摄取菩萨菩提之事,也名为五事、也名为五功德。
注解: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净】:(术语)污秽也,鄙陋也,丑恶也,过罪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摈出】:梵语 pravra^jana 或 na^s/ana,巴利语 pabba^jana 或 na^sana。又作灭摈、驱摈、摈罚、驱出、驱遣、摈治驱遣、摈。此系对犯戒比丘、沙弥等出家众处罚方法之一,即将其自教团逐放,不许其与僧众共同起居。此相当于削除僧籍,故又称摈籍。
关于被摈出之缘由,据十诵律卷二十一载,对于犯四波罗夷者,不得予其出家受具足戒,若授与之,应予灭摈。四分律卷十七随摈沙弥戒条载,沙弥受众僧呵责,犹不舍恶见者,当予灭摈。四分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受戒犍度举出犯比丘尼、贼心入道等十三难之人,不得予其出家受具足戒,若授与之,应予灭摈。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亦载有比丘、沙弥灭摈之事缘。可知行摈出之惩罚,系为维护其他比丘及为保全僧伽之威德,而对犯重过之比丘、沙弥等之处罚。
一旦被摈出之比丘,不得授人大戒,不得受人依止,不得蓄沙弥,不得受衣钵、卧具、坐具、洗足水、拭足等种种供养,此皆详载于四分律卷四十四、十诵律卷五十六等。
摈出时有一定之羯磨作法,称为摈出羯磨。毗尼母经卷二(大二四·八○八上):“摈出有二种羯磨,一永摈,二为调伏故摈。调伏者,未忏悔中间,及饮食、坐起、言语,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摈出调伏羯磨;此人若刚强永无改悔,尽此一身不复得同僧事。”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载,受驱摈者若属权时驱摈,于后时还予以摄受;若为尽形寿驱摈,则终生不得与众僧共住,不再予以摄受。可知摈出羯磨有尽形寿摈,及为调伏而行之一时摈两种。其中,为调伏而摈出者,于彼忏悔后,即行解摈羯磨,令彼发得戒体,达到灭罪生善之目的。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六(大二二·四三九上):“作摈出羯磨者,应随顺行五事,比丘事乃至王事羯磨已,应安著僧伽蓝边住,随顺行五事,一一如法已,应与舍,是名舍摈。”
又十诵律卷三十一、毗尼母经卷五、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等,列举治罪法之七种羯磨,其中摈出、不见摈、不作摈、恶邪不除摈等四种即有关摈出之规定。此外,不与犯过、不受教诫者言谈之惩罚,称为默摈(梵 brahma-daN!d!a,又作梵檀)。(杂阿含经卷三十二、中阿含卷三十教昙弥经、卷五十二优婆离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五分律卷三、卷六、卷八、卷十七、十诵律卷四、卷十五、卷五十五、卷五十九、卷六十、摩诃僧祇律卷一、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七十、敕修百丈清规卷二肃众条、卷三入龛条、禅林象器笺罪责门)p6440FROM:【佛光大辞典】
【秘藏】:隐而不传于人,称为秘;蕴蓄于内,称作藏。秘藏者,谓诸佛之妙法,以诸佛善为守护,不妄宣说。(维摩经问疾品、大日经疏卷三)p4268FROM:【佛光大辞典】
【义趣】:(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何等名为菩提之事?
能自利益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菩提之心终不倾动。
懃修精进坏邪见等说三乘道。
菩萨成就如是五事有三种,谓下、中、上。
具足二种是名为下,具足三种是名为中,若具四种是名为上。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之事?
能自利益调伏众生,受持佛法不破菩萨所修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菩提之心始终不倾动。
勤修精进,坏除邪见,等说三乘之道。
菩萨成就像这样的五事,有三种,即为下、中、上。
具足二种名为下,具足三种名为中,如果具四种名为上。
注解:【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6 16:57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6 17:33 编辑

本次学习:2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不可思议品第六
十八、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
-- [经文] --
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
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发心已得无量功德,不造作业而获果报、不修圣道而得圣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少作善业得大果报,为菩提故于无量世修诸苦行;菩萨实知无有众生,而能为之勤修苦行;知无作者及无受者,能作受者,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不可思议呢?
菩萨摩诃萨得到自在三昧(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发心已得无量功德,不造作业而获果报、不修圣道而得圣心,这名为菩萨不可思议。
少作善业得大果报,为菩提的缘故于无量世修习种种苦行;菩萨真了知无有众生,而能为之勤修苦行;了知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但能作受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之后身,当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这名为菩萨不可思议。
注解:
【自在三昧】: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林间录序(卍续一四八·二九三上):“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云庵老人。”p2520 FROM:【佛光大辞典】
【受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之后身,当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不可思议有五种:
一者六通不可思议;
二者法不可思议;
三者共生不可思议;
四者不共生不可思议;
五者共不共不可思议。
▪[末学解说]▪
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有五种:
一者六通(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不可思议;
二者法不可思议;
三者共生(论物之出生,非由自性而生。由他性而生,由自他二性而生者)不可思议;
四者不共生(谓六根六尘和合名之为共。前云不自生,则是根不能生;又云不他生,则是尘不能生。根尘各各既不能生,根尘相共又焉得生,故名不共生)不可思议;
五者共不共(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不可思议。
注解: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通】:(名数)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亦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参见: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共生】:(术语)论物之出生,非由自性而生。由他性而生,由自他二性而生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共生】:谓六根六尘和合名之为共。前云不自生,则是根不能生;又云不他生,则是尘不能生。根尘各各既不能生,根尘相共又焉得生,故名不共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共不共】: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六通?神足、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漏尽智,是名六通不可思议。
云何法不可思议?法者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名法不可思议。
云何神通?神通有二种:一者变;二者化。
何等为变?振动、出火、光明、示现、自转其身、或现去来、现种种色、大众隐显、障他神通、言辞无碍、施他忆念、施众欢乐、放大光明,是名变神通。
▪[末学解说]▪
什么是六通不可思议?神足、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漏尽智,这名为六通不可思议。
什么是法不可思议?法者即是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尸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毘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禅波罗蜜(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这名为法不可思议。
什么为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通达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即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毫无障碍)?神通有二种:一者变;二者化。
什么为变?振动、出火、光明、示现、自转其身、或现去来、现种种色、大众隐显、障他神通、言辞无碍、施他忆念、施众欢乐、放大光明,这名为变神通。
注解: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通达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即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毫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震动?菩萨摩诃萨得自在三昧,能动舍宅聚落村邑城郭国土,从四天下至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边世界,是名震动。
云何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举身出火作种种色,青黄赤白紫黑颇梨,是名出火。
云何光明?身出光明,充遍一舍聚落村邑乃至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是名光明。
云何示现?诸佛菩萨为度众生,示现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杂类,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或复示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及其佛身诸大菩萨,说诸佛名令诸众生皆悉闻知,是名示现。
▪[末学解说]▪
何为震动(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菩萨摩诃萨获得自在三昧(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能震动舍宅、聚落、村邑、城郭、国土,从四天下(四大洲也)至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千万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边世界,这名为震动。
何为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举身出火作种种色,青黄赤白紫黑颇梨,这名为出火。
何为光明?身出光明,充遍一舍、聚落、村邑乃至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这名为光明。
何为示现?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地狱畜生饿鬼、天、人、杂类,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或又示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及其佛身诸大菩萨,演说诸佛名,令诸众生全都能够闻知,这名为示现。
注解:
【自在三昧】: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林间录序(卍续一四八·二九三上):“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云庵老人。”p252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天下】:(杂语)四大洲也。金轮圣王领四大洲。法华经序品曰:“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震动】:p1343瑜伽三十七卷二页云: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柔调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 [经文] --
云何为转?诸佛菩萨得自在三昧,能变地为火、变火为水,风亦如是,变色为香、变香为色,色香味触变为草木衣食璎珞器物石贝琉璃真珠金银等山,好色作恶、恶色作好,是名为转。
云何去来?或往梵处从梵处还,或往阿迦腻咤天上复从彼还,或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乃至无量无边世界皆亦如是,远能作近、近能作远,能令须弥如小微尘、令小微尘如须弥山,是名去来。
云何种种色?能现自身,或作男女大小僮仆树林草木,是名种种色。
▪[末学解说]▪
何为转?诸佛菩萨获得自在三昧(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能变地为火、变火为水,风亦如是,变色为香、变香为色,色香味触变为草、木、衣、食、璎珞、器物、石贝、琉璃、真珠、金银等山,好色作恶、恶色作好,这名为转。
何为去来?或往梵处去再从梵处返回,或往阿迦腻咤(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天上去再从彼处返回,或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乃至无量无边世界都是如此,远能作近、近能作远,能令须弥如小微尘、令小微尘如须弥山,这名为去来。
何为种种色?能现自身,或作男、女、大、小、僮仆、树林、草木,这名为种种色。
注解: 【自在三昧】:又作自由三昧。远离烦恼昧之执缚,达到自由自在之境界。林间录序(卍续一四八·二九三上):“洪觉范得自在三昧于云庵老人。”p2520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迦尼吒】:(界名)Akanis!t!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托。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色究竟。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矣。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即全色界也。慧苑音义上曰:“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终极也。”玄应音义六曰:“经中或作阿迦尼沙托,或作尼师吒,或作贰吒,皆讹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译云:阿伽,言质碍。扼瑟搋,言究竟。谓色究竟天也。”玄赞二曰:“阿迦扼瑟揥。”(巴Akanit!t!h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大众隐显自在?能以大众内己身中,而心不怖身无妨碍,是诸大众各不自知来往处所。
或时往至婆罗门众现同其像,同色同衣形质脩短与彼无差,音声无别,彼所说者亦能说之,彼不能说亦能说之,能以方便善导其人,示已即灭,彼众不知何来何灭、人耶天耶。
如婆罗门众,剎利众、大会众、长者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自在天众、他化自在天众、梵众、梵师天众、大梵天众、少光天众、无量光天众、净光天众、少善天众、大善天众、无边善天众、无云天众、福生天众、广果天众、无天众、无诳天众、善见天众、爱见天众、阿迦腻咤天众亦复如是。
于如是等诸天众中,一时之顷百出百没、千出千没、千万出千万没,是名大众隐显自在。
▪[末学解说]▪
何为大众隐显自在?能以大众内己身中,而心不怖、身无妨碍,这些诸大众各不自知来往处所。
或时往至婆罗门众示现相同的像,同色、同衣、形质、脩短与彼没有差别,音声没有差别,彼所说者也能说之,彼不能说也能说之,能以方便善导其人,示后即灭,彼众不知何来何灭、人耶天耶。
如婆罗门众,剎利众、大会众、长者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自在天众、他化自在天众、梵众、梵师天众、大梵天众、少光天众、无量光天众、净光天众、少善天众、大善天众、无边善天众、无云天众、福生天众、广果天众、无天众、无诳天众、善见天众、爱见天众、阿迦腻咤天众都是如此。
在这些诸天众中,一时之顷百出百没、千出千没、千万出千万没,这名为大众隐显自在。
-- [经文] --
云何障他神通?菩萨摩诃萨除佛世尊、同行同性同定后边生菩萨所得神通,胜余内外一切神通,是名障他神通。
云何言辞无碍?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言辞无尽、义味无尽、乐说无尽,是名言辞无碍。
云何施他忆念?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无量众生于无量世诸所失念悉令还忆,是名施他忆念。
云何施他欢乐?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能令众生身心安乐坏烦恼障,听者欢乐如第三禅,四大诸患一时消灭,诸恶鬼等不得其便,是名施众欢乐。
云何放大光明?菩萨摩诃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至地狱中坏地狱苦,至放逸天教修人法令得人身,来至佛所请召十方无量菩萨来集佛所教化众生,是名放大光明。
如是等事名变神通,转法性故名变神通。
▪[末学解说]▪
何为障他神通?菩萨摩诃萨除佛世尊、同行同性同定后边生菩萨所得神通,胜过其余内外一切神通,这名为障他神通。
何为言辞无碍?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言辞无尽、义味无尽、乐说无尽,这名为言辞无碍。
何为施他忆念?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无量众生于无量世诸所失之念全都令其恢复记忆,这名为施他忆念。
何为施他欢乐?菩萨摩诃萨说法之时,能令众生身心安乐、坏烦恼障,听者欢乐如第三禅(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大(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诸患一时消灭,诸恶鬼等不能得其便,这名为施众欢乐。
何为放大光明?菩萨摩诃萨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至地狱中坏地狱苦,至放逸天教导修习人法(人为受教之众生,法为佛之教法)令得人身,来至佛所请召十方无量菩萨来集佛所教化众生,这名为放大光明。
像这样的事名为变神通,因转法性的缘故而名为变神通。
注解: 【第三禅】: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大】:(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人法】:(术语)人为受教之众生,法为佛之教法。又一切之有情数曰人,一切之非情数曰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化神通?物无作物故名为化,若化身、若化声。
化身者,或似己身或似他身,有根具足不具足者,余如转中。
又复化为无量之身。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化无量身遍无量界。
有佛菩萨现遍化身,或有如幻、或有真实,衣食金银琉璃真珠颇梨珂贝亦复如是,为破众生贫穷困苦,是名化身。
化声者,诸佛菩萨化现好声、疾声、妙声、自说义声、他说义声、无义声、说法声、教化声,以是诸声能坏众生放逸之心,是名化声。
佛菩萨声深远如雷,如迦陵频伽声、人所爱乐声、遍满声、思惟声、了了声、易解声、喜闻声、无所着声、无可呵声、无尽声。
菩萨摩诃萨如是诸声,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众人众声闻众辟支佛众菩萨众,若近若远悉得闻之,如是声中出种种法利益众生。
自化声者,如自说法,为放逸众生故。
他化声者,如佛化身为他说法,为放逸众生故。
无义声者,如虚空出声。
说法声者,为痴众生故。
教化声者,为放逸者增长不放逸故。
诸佛菩萨如是等化神通之事,展转无量不可称计。
如是无量不可称计神通变化为于二事:
一者为令众生生于信心趣向佛法故;二者为示贫穷困苦众生无上福田故。
▪[末学解说]▪
何为化神通?因物无作物而名为化,或化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或化声。
化身者,或似己身或似他身,有根具足、不具足者,余如转中。
又再化为无量之身。诸佛菩萨为众生的缘故,化现无量身遍无量界。
有佛菩萨现遍化身,或有如幻、或有真实,衣食金银琉璃真珠颇梨珂贝都是如此,为破除众生贫穷困苦,这名为化身。
化声者,诸佛菩萨化现好声、疾声、妙声、自说义声、他说义声、无义声、说法声、教化声,以这样的诸声能坏除众生放逸之心,这名为化声。
佛菩萨声深远如雷,如迦陵频伽声、人所爱乐声、遍满声、思惟声、了了声、易解声、喜闻声、无所着声、无可呵声、无尽声。
菩萨摩诃萨像这样的诸声,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众、人众、声闻众、辟支佛众、菩萨众,或近或远都能够得闻之,这些声中出种种法而能利益众生。
自化声者,如自己说法,为了放逸众生的缘故。
他化声者,如佛化身为他人说法,为了放逸众生的缘故。
无义声者,如虚空出声。
说法声者,为了愚痴众生的缘故。
教化声者,为了放逸者增长不放逸的缘故。
诸佛菩萨如是等化神通之事,辗转无量、不可称计。
这些无量不可称计神通(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变化,因为二种事:
一是为了令众生生于信心趣向佛法的缘故;二是为了示现贫穷困苦众生无上福田的缘故。
注解: 【化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佛三身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通】:(术语)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是为五种通之一,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法华经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义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参见: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在上述佛经中,讲了佛菩萨的神通境界,不可思议
那么,为什么佛菩萨能有这样的神通境界呢?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心有执着差别,所以时间长远无量,遥远不可期
心无执着差别,所以当下就是无量,一即无量,就能快速实证成就
这就是凡夫心和清净心的差异
因此,凡夫无法明白时空变异,也就是佛菩萨的神通境界
就像,佛经上因果常说造业要堕入地狱多久多久,无量劫
可是佛经上也常说(例如药师经),只要一至心念佛或持咒就能脱离三恶道
这不就互相违背了吗
这就是心念的不可思议,就是心法的不可思议
佛经上处处有心法,能破除和超越一切表相
佛经上有讲表法,一般法,但是也包含甚深心法
这是一般人或一般佛弟子所不明白的
所以人人有希望
能深入清净心光明心,就有希望——
心念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
一般众生对「神通」有很多妄想,但是,什么是神通呢?
其实,你的念头就是你的神通,念头就是神通,心念就是神通,这样懂吗!
任何众生都一样,都有神通,这讲过很多次了
神通的本体就是众生的「第八识」,众生都有神通,每个轮回都是神通,都是「第八识」的神通作用
这些,在佛经中早就讲清楚了
众生都一直在用自己的神通,因为心念没停过,每个心念都在创造自己的未来,神通并没有停过
每个生命的正报和一切外在依报都是众生自己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创造出来的
众生心都是妄念,所以,就是以妄念造就自己的轮回业报,随着自己的妄念,一直轮回,神通并没有停止
神通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以为的那些才是神通
如果真明白神通的法性原理,就会知道,其实,神通无所不在,
因为,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闲聊「神通」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7 17:5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27 18:29 编辑

本次学习:25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九、什么是宿命智、天眼、天耳、他心智通、漏尽通?
-- [经文] --
云何宿命智?
菩萨摩诃萨自知宿世与如是等众生共住共行,自识名字及他名字,知自种姓及他种姓,知自饮食及他饮食,自知苦乐及他苦乐。
菩萨自知如是宿世,亦能教他令知宿世;自识乃至无量世事,亦能教他识无量世若麁若细,是名宿命智。
以是宿命智势力故,能说本昔菩萨因缘,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现在生信。
说诸菩萨本因缘经、闍陀伽经、阿浮陀那经;说业因缘恶业善业,为破众生常见及无常见故,是名菩萨宿命智。
▪[末学解说]▪
什么是宿命智(知宿命之智。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
菩萨摩诃萨自知宿世与这些众生共住共行,自识名字及他名字,了知自种姓及他种姓,了知自饮食及他饮食,自知苦乐及他苦乐。
菩萨自知这些宿世(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也能教他令其了知宿世;自识乃至无量世事,也能教他识无量世若粗若细之事,这名为宿命智。
因这宿命智慧势力的缘故,而能宣说现在菩萨因缘,令诸众生对佛法现在生信。
宣说种种菩萨本因缘经、闍陀伽经、阿浮陀那(意译为未曾有法、奇特法或希法。指经中说不思议事的部分)经;宣说业因缘、恶业、善业,为了破除众生常见(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及无常见,这名为菩萨宿命智。
注解:
【宿命智】:(术语)知宿命之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p4510FROM:【佛光大辞典】
【宿命智通】: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为智,智力自在无碍为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宿世】:梵语 pu^rva,巴利语 pubba。宿即久、旧、古之意。宿世即前生、前世、过去世之意。宿世之生存状态,称为宿命;宿世所有之习惯,称为宿习;宿世所结之因缘,称为宿因、宿缘。宿世所造之业,称为宿业、宿行。就业之善恶,于宿世行善业,称为宿善;而于宿世专造恶业,不造善业者,称为无宿善。依宿世业因而感之果报,称为宿报。宿世心所执著不离之善恶性贺,称为宿执。宿昔之意愿、宿昔之怨意,称为宿意。(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无量寿经卷下、兴起行经卷下食马麦宿缘经、梁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续高僧传卷十七智顗传)p450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浮陀达磨】:十二部经之一。音译又作阿浮达磨,意译为未曾有法、奇特法或希法。指经中说不思议事的部分。《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谓,佛现种种神力时,众生怪未曾有,如佛诞生时,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处;《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则谓,未曾有法系诸如来、诸声闻或在家者说希奇之法,如诸经中因希有之事而起言说。《华严经疏钞》卷二十一谓此有人法二义,即(1)德业特异,(2)法体希奇。[参考资料] 《成实论》卷一;《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常见】:梵语 nityadr!s!t!i 或 s/a^s/vatadr!s!t!i,巴利语 sassata-dit!t!hi。又作常邪见、常论。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大慧书(大四七·九二三中):“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说此常见之外道,则称常见外道。常见之见解有多种差异:即认为过去、未来之我及世间为常之见解中,计前际(过去)之我及世间为常者,有一分常、一切常之别;计后际(未来)为常,而分有想、无想等之别。六十二见中,十八种为前际分别见,其余四十四种为后际分别见;其中以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属前际分别见)、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想非非想论(属后际分别见),及计极微为常住之极微常住论,总为计常论。诸经论中,多明示以空观对治常见。
释尊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则为断见之一例,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乃五恶见之第二。(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参见:断见)6560)p452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天眼?
菩萨摩诃萨以净天眼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若好色若恶色、若好若丑,明见众生善恶等业善恶果,若老若少、若自造作若教他作、若麁若细、若人天色、若三恶道色,乃至无量十方世界无量佛土众生之色,明了无量十方诸佛演说法时,是名天眼通。
▪[末学解说]▪
什么是天眼(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菩萨摩诃萨因清净天眼而超过人眼,能见诸众生生死轮回,或好色或恶色、或好或丑,明见众生善恶等业善恶果,或老或少、或自造作或教他作、或粗或细、或人天色、或三恶道色,乃至无量十方世界、无量佛土众生之色,明了(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无量十方诸佛演说法时,这名为天眼通。
注解: 【天眼】: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明了】:(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天耳?
菩萨摩诃萨所闻音声,若天声若人声、若圣声若非圣声、若麁声若细声、若化声若实声、若远声若近声。
天声者,从欲天至阿迦尼咤,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音声悉得闻之,是名天声。
人声者,所谓十方无量世界。
圣声者,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为化众生宣说佛法,若赞布施持戒善业破坏恶业,读诵解说书写佛经,是名圣声。
非圣声者,所谓妄语两舌恶口无义之言,下至三恶、上至欲界所有诸天十方众生,有如是等四种恶口,是名非圣声。
什么是天耳(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
菩萨摩诃萨所闻音声,或天声或人声、或圣声或非圣声、或粗声或细声、或化声或实声、或远声或近声。
天声者,从欲天至阿迦尼咤(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音声都能得闻之,这名为天声。
人声者,即是十方无量世界之音声。
圣声者,即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为度化众生宣说佛法,或赞叹布施、持戒、善业,破坏恶业,读诵、解说、书写佛经,这名为圣声。
非圣声者,即是妄语、两舌、恶口、无义之言,下至三恶、上至欲界所有诸天十方众生,有像这样的四种恶口,这名为非圣声。
注解: 【天耳】:(术语)为色界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闻六道众生之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之音声者。是由色界所属清净之四大而成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迦尼吒】:(界名)Akanis!t!ha,天名。旧称阿迦贰吒,阿迦尼吒,阿迦尼沙托。新称阿迦尼瑟吒,阿迦尼瑟搋。阿迦尼瑟揥。译曰色究竟。此天者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为有形体之天处之究竟,故又云质碍究竟,色究竟天。又名有顶天。过此则无色界之天。仅有心识而无形体矣。法华经序品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即全色界也。慧苑音义上曰:“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终极也。”玄应音义六曰:“经中或作阿迦尼沙托,或作尼师吒,或作贰吒,皆讹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译云:阿伽,言质碍。扼瑟搋,言究竟。谓色究竟天也。”玄赞二曰:“阿迦扼瑟揥。”(巴Akanit!t!h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麁声?
谓大众声、大众生声、地狱声、雷震声、贝声鼓声,是名麁声。
细声者,谓窃语声、不了声、陀毘罗国声、粟特声、月支声、大秦声、安息声、真丹声、法(丹本佉)沙声、裸形声、鲜卑声,如是等边地声名为细声。
何以故?嫉妬烦恼因缘得故。
菩萨成就如是天耳,闻诸众生所出善声赞叹恭敬,教住佛法令生信心,广为分别十二部经菩萨祕藏。若闻恶声即便呵责,说恶业过开对治门。是名天耳通。
什么是粗声?
即是大众声、大众生声、地狱声、雷震声、贝声、鼓声,这名为粗声。
细声者,即是窃语声、不了声、陀毘罗国声、粟特声、月支声、大秦声、安息声、真丹声、法沙声、裸形声、鲜卑声,像这样的边地声,名为细声。
为什么呢?因为嫉妒烦恼因缘的缘故。
菩萨成就这样的天耳,闻诸众生所发出善声赞叹恭敬,教住佛法令生信心,广为分别十二部经菩萨祕藏。如果闻恶声即便呵责,说恶业过,开对治门。这名为天耳通(谓以天耳缘欲色二界声处之通力。以此天耳能闻自地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等一切之音声,称为天耳通)。
注解: 【天耳通】:五通之一,六通之一。谓以天耳缘欲色二界声处之通力。又作天耳智通、天耳智证通、天耳通证。据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五所载,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得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之耳根,称为天耳。以此天耳能闻自地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及远近等一切之音声,称为天耳通。乃以耳识相应之慧为体,其性无记,摄于十智中之有漏世俗智。天耳通有修得、报得二种,凡于人界修四禅定,由定力发得色界四大清净造色,而得天耳之作用者,称为修得;由生四禅天所得之果报,称为报得。(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法界次第卷中上)((参见:五通)1153、“六神通”1290)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他心智通?
菩萨悉知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共烦恼心不共烦恼心、烦恼系心及不系心、善愿心恶愿心、疑心无疑心、上心下心、贪恚痴心、欲界心色无色界心,乃至一切畜生众生受苦乐心无苦无乐心,以一心观一众生心、以一心观无量众生心,是名他心智通。
诸佛菩萨他心智通,为知众生利钝根故、为知众生诸种性故,知是众生有善心已,即为演说十二部经及菩萨藏;知恶心已,即便呵责说恶业过,是名菩萨他心智通。
▪[末学解说]▪
什么是他心智通(全称他心智证通或智心差别智作证通。即证得他心智,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之神通力)?
菩萨悉知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共烦恼心不共烦恼心、烦恼系心及不系心、善愿心恶愿心、疑心无疑心、上心下心、贪恚痴心、欲界心色无色界心,乃至一切畜生众生受苦乐心、无苦无乐心,以一心观一众生心、以一心观无量众生心,这名为他心智通。
诸佛菩萨他心智通,为了知众生利钝根之故、为知众生诸种性之故,了知这些众生有善心后,即为演说十二部经及菩萨藏(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了知恶心后,即便呵责说恶业过,这名为菩萨他心智通。
注解: 【他心智通】:(术语)六通之一。略称他心通。(参见:他心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他心通】: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全称他心智证通(梵 para-cetah!-parya^ya-jn~a^na-sa^ks!a^tkriya^bhijn~a^)或智心差别智作证通。又作观心心数法智证通、知他心通、心差别通。即证得他心智,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之神通力。相当于十智中之他心智。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二六·四三二中):“‘云何他心智证通?’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中略)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智证通。’”又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欲修他心通者,以色界四根本静虑为依地,先审查自己身心二相之前后变异辗转相随,后更观他人之身心,如斯加行成就,遂得如实知悉他人之种种心相。(大毗婆沙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p1541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藏】:梵语 bodhisattva-pit!aka。乃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之大乘经典。系二藏之一,三藏之一,八藏之一。如法华、华严等经,皆含藏菩萨修学之法。解深密经卷四(大一六·七○五上):“菩萨云何应当修学?(中略)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瑜伽师地论卷十六、三论玄义)((参见:二藏)250、“八藏”315、“三藏”690)p522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漏尽智通者,菩萨摩诃萨为断烦恼故修集道,自坏烦恼故修集道,为坏众生诸烦恼故而为说法,为坏有漏憍慢众生、为破非道计道众生故。
菩萨摩诃萨虽为众生说尽漏法自不尽漏,虽未尽漏不为所污。
菩萨摩诃萨漏尽智通不可思议,修漏尽通为化众生坏憍慢故,是名漏尽通。
▪[末学解说]▪
漏尽智(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通者,菩萨摩诃萨为断烦恼的缘故而修集道,为了自坏烦恼的缘故而修集道,为了坏众生诸烦恼的缘故而为其说法,为了坏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憍慢(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众生、为破非道(邪行之违正道者)计道众生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虽为众生说尽漏法、自不尽漏,虽未尽漏但不为所污。
菩萨摩诃萨漏尽智通不可思议,修漏尽通是为了度化众生坏除憍慢,这名为漏尽通(漏尽通者,漏即三界见、思惑也。谓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注解: 【漏尽智】: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漏】:(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憍慢】:(术语)烦恼名。五上分结之一。自高凌物之心也。大乘义章五末曰:“自举凌物,称曰憍慢。”俱舍论四曰:“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大集经二十曰:“摧憍慢山,拔生死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道】:(术语)邪行之违正道者。维摩经佛道品曰:“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中略)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漏尽通】:漏尽通者,漏即三界见、思惑也。谓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29 15:2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30 10:32 编辑

本次学习:2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善戒经卷第三 菩萨地调伏品第七
二十一、什么是菩萨调伏?
-- [经文] --
云何名为菩萨调伏?
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性调伏;
二者众生调伏;
三者行调伏;
四者方便调伏;
五者熟调伏;
六者熟印调伏。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菩萨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性调伏(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证菩提,是名性调伏);
二者众生调伏(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性者,令得缘觉道。乃至有人天性者,令其得人天乐,是名众生调伏);
三者行调伏(谓菩萨以万行调伏诸烦恼故,而能具足佛道。复为众生故,修习苦行,心无悔恨,是名行调伏);
四者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如初发心者,教持禁戒,脱离生死。已发心者,教令亲近善友,受持经法,是名方便调伏);
五者熟调伏(谓菩萨为诸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乐,令其发菩提心;有善根者,说出世法,令其增长成熟善果,是名熟调伏);
六者熟印调伏(印即法印,以法自印其心也。印有三种:一谓菩萨专念菩提,其心柔软,未能清净,名下熟调伏印。二谓菩萨虽得清净,未能具足最大寂静,名中熟调伏印。三谓菩萨修行多劫,具足清净,获大寂静,道品圆满,名上熟调伏印也)。
注解: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FROM:【佛光大辞典】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种调伏】:﹝出菩萨善戒经﹞
[一、性调伏],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证菩提,是名性调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众生调伏],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性者,令得缘觉道。乃至有人天性者,令其得人天乐,是名众生调伏。(声闻道,即四谛也。缘觉道,即十二因缘也。)
[三、行调伏],谓菩萨以万行调伏诸烦恼故,而能具足佛道。复为众生故,修习苦行,心无悔恨,是名行调伏。
[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如初发心者,教持禁戒,脱离生死。已发心者,教令亲近善友,受持经法,是名方便调伏。
[五、熟调伏],谓菩萨为诸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乐,令其发菩提心;有善根者,说出世法,令其增长成熟善果,是名熟调伏。
[六、熟调伏印],印即法印,以法自印其心也。印有三种:一谓菩萨专念菩提,其心柔软,未能清净,名下熟调伏印。二谓菩萨虽得清净,未能具足最大寂静,名中熟调伏印。三谓菩萨修行多劫,具足清净,获大寂静,道品圆满,名上熟调伏印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性调伏者,有善种子故修善法,修善法故坏二种障:一烦恼障;二智慧障。
修善法故身心清净,身心清净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若不值遇,能坏烦恼、智慧二障,如痈已熟若遇医师及以不遇悉得除愈。
譬如瓦器任用之时名之为熟,如菴罗果等任噉食时亦名为熟。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修集善道毕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是名为熟。
是名性调伏。
▪[末学解说]▪
性调伏者,因有善种子所以能够修习善法,因修习善法的缘故而能坏二种障碍:一是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是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因修习善法的缘故而能身心清净,因身心清净的缘故而能遇善友、诸佛菩萨,如果不值遇,也能坏除烦恼、智慧二障,如同脓已熟透,遇到医师或不遇到医师,都能得以除愈。
譬如瓦器能任用之时名之为熟,如菴罗果等能吃食时也名为熟。
一切众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修集善道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时,这名为熟。
这样名为性调伏。
注解:
【二障】:<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众生调伏者有四种:
一者有声闻性得声闻道;
二者有缘觉性得缘觉道;
三者有佛性得佛道;
四者有人天性得人天乐,是名为四。
是名众生调伏。
▪[末学解说]▪
众生调伏者,有四种:
一是若有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性者,令得声闻道;
二是若有缘觉(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性者,令得缘觉道;
三是有佛性(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且能觉悟成佛之性)者,得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
四是若有人天( “六道轮回”中人间和天上迭两大类众生,合称“人天”。在“六道”中,天上众生(包括三界)享受胜乐,寿命最长,品位最高。人类(在欲界)多欲多思,有苦有乐,品位居次。与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相对而言,“人天”被称为“二善道”、“人天福报”)性者,令其得人天乐,这些名为四种。
这样名为众生调伏。
注解: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合而言之,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且能觉悟成佛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人天】: “六道轮回”中人间和天上迭两大类众生,合称“人天”。在“六道”中,天上众生(包括三界)享受胜乐,寿命最长,品位最高。人类(在欲界)多欲多思,有苦有乐,品位居次。与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相对而言,“人天”被称为“二善道”、“人天福报”。佛家认为,修习“人天善果”(如五戒、十善)是习佛的基础,谓之“人天教”。《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谓,作为世间导师的佛陀,“映蔽人天众,演说无所畏”。在“六道”中,佛陀度脱“人天”二道的众生最多,故佛陀别称“天人师”。佛教又指出,“人天”虽然是“善道”,毕竟还在生死轮回中。因此,不能满足于“人天福报”,要进一步修习“出世间(生死)法”。后俗语中用“人天”泛指天上人间,整个世间。如唐·白居易《看梦得题答李侍郎诗因戏和之》诗:“看题锦绣报琼环,俱是人天第一才。”又如郭沫若《Lobeniche的塔》:“横的自然观和纵的道义感要构成一个新的金钥开发人天的哑谜。” (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经文] --
行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根调伏;二者善根调伏;三者智慧调伏;四者下调伏;五者中调伏;六者上调伏。
行调伏者,有六种:
一是根调伏;二是善根调伏;三是智慧调伏;四是下调伏;五是中调伏;六是上调伏。
-- [经文] --
根调伏者,以调根因缘故,得长命好色种姓、自在大力、言音微妙、男子之身无能胜者。
具足成就是报果者,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为众生修集苦行,其心初无忧愁悔恨,是名根调伏。
▪[末学解说]▪
根调伏者,因调根因缘,所以能获得长命、好色、种姓、自在大力、言音微妙、男子之身,没有能胜者。
具足成就,此报果者,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常为众生修集苦行,其心初无忧愁悔恨,这名为根调伏。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根调伏者,性不好乐造作恶业,五盖轻微诸恶觉观渐渐羸弱,乐受清净纯善之言,是名善根调伏。
▪[末学解说]▪
善根调伏者,其性不喜好造作恶业,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轻微、诸恶觉观渐渐羸弱,乐受清净、纯善之言,这名为善根调伏。
注解:
【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智慧调伏者,菩萨摩诃萨修集智慧故,心行旷大善能受持读诵经典,解善恶义思惟分别广为人说。
以修集智慧故,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具足根调伏、善根调伏、智慧调伏者,能净智障。
若具根调伏能净报障,
若具善根、智慧调伏,能净智障及烦恼障。
▪[末学解说]▪
智慧调伏者,菩萨摩诃萨因修集智慧的缘故,心行(心之对象。心作用所及之范围)旷大,善能受持、读诵经典,解善恶义、思惟分别,广为众生解说。
因修集智慧的缘故,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若能具足根调伏、善根调伏、智慧调伏者,能够清净智障。
若具足根调伏,能够清净报障,
若具足善根、智慧调伏,能够清净智障及烦恼障。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行】:梵语citta-carya。<一>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指既无法用语言表达,亦不能以心思加以计度。有关心之活动,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大乘起信论说众生之心行不等,专为喜好文简义丰之文语者著起信论。
<二>心之对象。心作用所及之范围。(中论卷三观法品)
<三>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无量寿经卷上)
<四>于心所起之分别意识、妄想、计较分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碧岩录第四十六则)
<五>心、行之合称。净土教中,安心与起行,称为他力之心行;菩提心与众多之善行(发心修行),称为自力之心行。(安乐集卷上)p1400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下调伏者有二种:
一者不于无量世中修集善法故;二者不乐推求善根智慧故,名下调伏。
中调伏者,于无量世修集善法,得善根调伏不得智慧,名中调伏。
上调伏者,具上三事,是名上调伏。
▪[末学解说]▪
下调伏者,有二种:
一是不于无量世中修集善法;二是不乐于追求善根智慧,这二种名为下调伏。
中调伏者,于无量世修集善法,能得善根调伏但不能得智慧,这名为中调伏。
上调伏者,具足上述三事,这名上调伏。
-- [经文] --
方便调伏者,有二十二:
一者界增长;二者现在因;三者入于出家;
四者初发;五者非初发;
六者远净;七者近净;
八者庄严;九者至心;
十者施食;十一者施法;
十二者为示神通生信心故;十三者为说法得生信心;十四者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十五者下庄严;十六者中庄严;十七者上庄严;
十八者听法;十九者思惟修集;二十者摄取;
二十一者呵责;二十二者不待请说及待请说。
▪[末学解说]▪
方便调伏者,有二十二种:
一者界增长;二者现在因;三者入于出家;
四者初发;五者非初发;
六者远净;七者近净;
八者庄严;九者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
十者布施食;十一者布施法;
十二者为了示现神通令众生产生信心;十三者为了说法而令众生得生信心;十四者宣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十五者下庄严;十六者中庄严;十七者上庄严;
十八者听法;十九者思惟修集;二十者摄取(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
二十一者呵责;二十二者不待请说以及待请说。
注解: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摄取】:(术语)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观无量寿经曰:“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呵责】:(术语)治罚比丘七种法之一,于僧众面前宣告呵责夺三十五事之权利也。见行事钞僧纲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界增长者,具善种子。具善种子故,他世善根复得增长,现在修集法种子故,他世法种子亦得增长,是名界增长。
现在因者,现在世中说法不谬、听法不谬如法受持,因先世因增现在因,因现在因增未来因,又现在因增现在因,是名现在因。
入出家者,亲近善友诸佛菩萨信心得生,得信心故舍离世法,受持修行出世之法。
出世法者,谓菩萨戒。
若不能受,名字沙门不名出家,断欲法故乃名出家。
不受如是菩萨戒者,不名毕竟永断欲法。
断一切爱名为出家、受毕竟乐名为出家、乐易行道名为出家、增长佛法名为出家、乐持禁戒名为出家,是名入出家。
▪[末学解说]▪
界增长者,具足善种子。
因具善种子的缘故,他世善根又能获得增长,因现在世修集法种子的缘故,所以他世法种子也能获得增长,这名为界增长。
现在因者,现在世中说法不错谬、听法不错谬,能够如法受持,因先世因而增现在因,因现在因而增未来因,又现在因增现在因,这名为现在因。
入出家者,亲近善友、诸佛菩萨而信心得生,因得信心的缘故而能舍离世法,受持修行出世之法。
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者,谓菩萨戒。
如果不能受,名字是沙门但不名为出家,为断欲法,才能名为出家。
不受这样的菩萨戒,不名为毕竟永断欲法。
断一切爱名为出家、受毕竟乐名为出家、乐易行道名为出家、增长佛法名为出家、乐持禁戒名为出家,这些名为入出家。
注解:
【界增长】: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一页云:界增长者:谓本性善法种子具足为所依止,先来串习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种子,转增转胜,生起坚住。是名界增长。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出家】: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欲法】:(术语)凡于僧中说戒授戒等法事,己有事缘,不能出席而于此法事随喜共欲其事之希望,名为欲,此欲意授他出席之比丘谓之与欲,其比丘受彼委托,谓之受欲。出僧中而说之,谓之说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初发者,初发心时不乐生死,不乐生死故信心得生,修集于道增益佛法,是名初发。
非初发者,发心已后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受持禁戒,读诵书写广为人说,乃至增长上上善法,是名非初发。
初发者,初发求菩提心时为不乐生死,因不乐生死的缘故而信心得生,修集佛道增益佛法,这名为初发。
非初发者,发心之后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受持禁戒,读诵、书写、广为人说,乃至增长上上善法,这名为非初发。
注解: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远净者,如不受持菩萨禁戒,不能读诵书写解说,不随师教嬾墯懈怠,经无量劫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远净。
近净者,受持禁戒,读诵书写为人解说,随顺师教懃修精进,速疾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近净。
远净者,如果不受持菩萨禁戒,不能读诵书写解说,不随师教嬾墯懈怠,经无量劫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远净。
近净者,能够受持禁戒,读诵书写为人解说,随顺师教勤修精进,快速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近净。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30 12:22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30 12:32 编辑

本次学习:27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庄严者,至心懃求无上佛道,为菩提故持菩萨戒,为怖畏王师长和上,为名称故持菩萨戒,是名庄严。
至心者,于佛法中至心系念,无有疑网不忍之心,护持正法,以菩萨藏菩萨摩夷教化众生,于师和上耆旧长宿有德之人深生恭敬,懃供三宝无有休息,深信三宝常住不变,是名至心。
▪[末学解说]▪
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者,至心勤求无上佛道,为菩提的缘故而持菩萨戒(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为怖畏王、师长、和上,为名称的缘故而持菩萨戒,这名为庄严。
至心(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者,于佛法中至心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没有疑网不忍之心,护持正法,以菩萨藏、菩萨摩夷(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教化众生,对老师、和上、耆旧(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长宿、有德之人深生恭敬,勤供三宝没有休息,深信三宝常住不变,这名为至心。
注解:
【庄严】:(术语)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阿弥陀经曰:“功德庄严。”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观无量寿经曰:“以诸恶业而自庄严。”辅行一之一曰:“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观为能庄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至心】:(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戒】:(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系念】:谓将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思其他之意。又作系念、悬念、悬想。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二九(大六·六八六中):“住空闲处,系念思惟先所修行。”又观无量寿经谓,众生用心观想佛时,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外,一般俗称忧虑为悬念,称恋慕为悬想,皆为转讹之用法。(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卷三十九、大宝积经卷四十七、玄应音义卷三、慧琳音义卷三、卷九)p6671FROM:【佛光大辞典】
【摩夷】:(术语)Ma%tr!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大乘义章一曰:“言摩夷者,此名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故,名为行母。”玄应音义一曰:“摩夷正言摩怛理迦,此云本母。理为教本,故以名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耆旧】:又作长老、老宿、耆宿。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集异门足论卷四,谓有生年之尊长耆旧,称为生年上座。毗尼母经则谓法腊过五十以上,且为国王、长者、出家人所尊重者称为耆旧长宿。又敕修百丈清规大众章日用规范条(大四八·一一四五下):“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迁化祭次条、禅林象器笺称呼门)p4288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施食者,菩萨摩诃萨见飢馑者施以饮食,随前所须一切供给,是名施食。
施法者,菩萨若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一部一藏,广为众生演说其义,为菩提故教令行善,是名施法。
施食者,菩萨摩诃萨见到饥饿者布施以饮食,随前所须一切供给,这名为施食。
施法者,菩萨如果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一部、一藏(指总摄一切教法之法界法轮藏),广为众生演说其义,为菩提(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的缘故而教令行善,这名为施法。
注解:【一藏】:指总摄一切教法之法界法轮藏。(释摩诃衍论卷一)p83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为示神通生信心者,菩萨摩诃萨以大神通示诸众生,为怜愍故、欲令众生心清净故、为知众生信心净故、为见众生净庄严故、为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是名神通。
说法生信心者,菩萨自知未有利益,为利他故而演说法,亦复[1]知因利益他故能灭己罪而演说法,又复自知为他说法亦得增长已所修善,是名说法。
说深密藏广分别法者,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能为众生开示如来甚深密藏,为令众生解其义故、为有智者增善根者说深义故,是名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末学解说]▪
为示神通生信心者,菩萨摩诃萨以大神通示现诸众生,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令众生心清净的缘故、为了知众生信心净的缘故、为见众生净庄严的缘故、为了令众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缘故,这名为神通。
说法生信心者,菩萨自知未有利益,为利他的缘故而演说法,又再知因利益他的缘故能灭己罪而演说法,又再自知为他说法也得增长已所修善,这名为说法。
演说深密藏(真言之经典也),广分别法者,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能为众生开示如来甚深密藏,为令众生解其义的缘故、为有智者增善根者说深义的缘故,这名为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注解:
【密藏】:(术语)真言之经典也。僧史略上曰:“密藏者,陀罗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诸佛菩萨所能游履也。”二教论上曰:“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下庄严者,不能至心常行无上贤圣之行,是名下庄严。
中庄严者,虽复至心修集圣行,不能常行,是名中庄严。
上庄严者,亦常亦至心,是名上庄严。
▪[末学解说]▪
下庄严者,不能至心常行无上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之行,这名为下庄严。
中庄严者,虽能至心修集圣行,但不能常行,这名为中庄严。
上庄严者,也能常行也能至心,这名为上庄严。
注解:
【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听法者,若修无上佛法之时,至心听采十二部经,受持书写读诵解说,是名听法。
思惟修集者,既听法已身心寂静,思惟其义破坏疑心,修集三想,谓定、慧、舍,是名思惟修集。
摄取者,以无贪心为人说法,受畜弟子善为教诫,施其衣鉢病给医药,知烦恼起随病说法,是名摄取。
▪[末学解说]▪
听法者,如果修集无上佛法之时,至心听采十二部经(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详见下方注解),受持、书写、读诵、解说,这名为听法。
思惟修集者,既听法后身心寂静,思惟其义破坏疑心,修集三想(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即定、慧、舍,这名为思惟修集。
摄取者,没有贪心为人说法,受畜弟子善为教诫,布施其衣鉢病给医药,了知烦恼起因,能随病说法,这名为摄取。
注解:
【十二部经】:(术语)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据智度论三十三之说,一、修多罗Su%tra,此云契经。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也。契经者,犹言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二、祇夜Geya,译作应颂,又作重颂。应于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者,即颂也。凡定字句之文体,谓为颂。三、伽陀Ga%tha%,译作讽颂又作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作偈颂之句者。如法句经是也。四、尼陀那Nida%na,此译因缘。经中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诸经之序品,即因缘经也。五、伊帝目多Itivrtaka,此译本事。佛说第子过去世因缘之经文。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是也。六、阇多伽Ja%taka,此译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也。七、阿浮达摩Adbhuta-dharma,新云阿毗达磨。此译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之经文也。八、阿波陀那Avada%na,此译譬喻。经中说譬喻之处也。九、优婆提舍Upades/a,此译论义。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也。十、优陀那Uda%na,此译自说。无问者,佛自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是也。十一、毗佛略Vaipulya,此译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之经文也。十二、和伽罗Vya%karan!a,译授记。于菩萨授成佛之记之经文也。此十二部中修多罗与祇夜及伽陀三者,为经文上之体裁。余九部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想】: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呵责者,若自知见所起烦恼呵责身心,起烦恼者不能自利及利益他,轻罪见中、中罪见重,如人乱心堕坠坑陷,已堕之后不宜复堕,烦恼若起应当调伏。
若见弟子起微烦恼应当呵责,不应受其礼拜供养乃至杨枝澡水;若犯大罪应作摈出羯磨。若呵责者自利利他,是名呵责。
▪[末学解说]▪
呵责者,如果自知见所起烦恼呵责身心,起烦恼者不能自利及利益他,轻罪见中、中罪见重,如人乱心堕坠坑陷,已堕之后不宜复堕,烦恼若起应当调伏。
如果见到弟子起微烦恼应当呵责,不应受其礼拜供养乃至杨枝、澡水;如果犯大罪应作摈出(又曰驱遣,驱摈)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若呵责者自利利他,这名为呵责。
注解:
【摈出】:(术语)又曰驱遣,驱摈。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为折伏恶比丘摈出本处也。若随顺忏悔而乞解,则许还来。其摈出时僧众相集,行白四之羯磨,谓之摈出羯磨。见行事钞上之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待请说者,为自利益受持读诵解说深义,为破众生所起烦恼、为增众生所行善法故为说法。
如己所持如持而说如法而住。何以故?菩萨若不如法住者,众生轻慢而作是言:『汝自不能如法而住,云何教他?汝今方应从他受法,云何反更为他说法?』是名不待请说。
待请说者,如持禁戒懃修精进,具足善根乐处闲静,常为一切之所恭敬,所可演说人皆信受,知义知辞善能说法。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作如是言:『唯愿大士!为调众生开甘露门。』是名待请而说。
▪[末学解说]▪
不待请说者,为自利益受持、读诵、解说深义,为破众生所起烦恼、为增众生所行善法而为其说法。
如己所持、如持而说如法而住。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若不如法住者,众生轻慢而作此言:『你自己不能如法而住,如何能教导他人呢?你现今方应从他处受法,如何反而更为他人说法呢?』这名为不待请说。
待请说者,如持禁戒勤修精进,具足善根乐处闲静,常为一切之所恭敬,所可演说人皆信受,知义知辞善能说法。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作如这样的言说:『唯愿大士!为调伏众生开甘露门((喻)佛的真理言教,是通向甘露涅槃之门户)。』这名为待请而说。
注解:
【甘露门】:(喻)佛的真理言教,是通向甘露涅槃之门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等二十二事,谁调伏耶?
谓六种菩萨住六地者,如是菩萨则能教化调伏众生。
何等六地?一者至心专念菩提行地;二者净心为菩提道地;三者如法住地;四者定地;五者毕竟地;六者成就菩提道地。是名为六。
为欲调伏无性众生,说人天乐令得不退,为有性说令得调伏增长善法,是名熟调伏。
熟调伏印者,声闻之人于无量世修集善根,是名下熟调伏印。
复有下熟调伏印,谓下软心、下庄严、下善根,不能破坏三恶道报,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是名下熟调伏印。
▪[末学解说]▪
像这样的二十二种事,谁调伏(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呢?
即六种菩萨住六地者,这样的菩萨则能教化调伏众生。
是哪六地呢?一者至心专念菩提行地;二者净心为菩提道地;三者如法住地;四者定地;五者毕竟地;六者成就菩提道地。这名为六地。
为了要调伏无性众生,宣说人天乐令得不退,为有性众生宣说令得调伏增长善法,这名为熟调伏。
熟调伏印者,声闻之人于无量世修集善根,这名为下熟调伏印。
又有下熟调伏印,即下软心、下庄严、下善根,不能破坏三恶道报,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这名为下熟调伏印。
注解:
【调伏】:(一)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二)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上):“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动、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为本尊,令怨敌、恶魔信服之修法,称为调伏法(梵 abhica^raka),系五种或四种修法之一。(新华严经卷五、维摩经疏(净影)、华严经探玄记卷四)p6165FROM:【佛光大辞典】
【调伏】:(术语)调伏身口意三业而制伏诸恶行也。又调理恶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唐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探玄记四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维摩经净影疏曰:“调令离恶,离过顺法,故名调伏。”无量寿经下曰:“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中熟调伏印?若得中心、中庄严、中善根,破三恶道,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是名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有上心、上庄严、上善根,破三恶道,现在能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是名上熟调伏印。
缘觉亦如是有二事胜:一者修集道胜;二者无师得道胜。菩萨摩诃萨住此专念菩提行地,是名下熟调伏印。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中熟调伏印?若得中心、中庄严、中善根,破三恶道,现在不得四沙门果(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略称四果。即小乘的四种修行证果,亦即小乘声闻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段)及以涅槃,这名为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有上心、上庄严、上善根,破三恶道,现在能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这名为上熟调伏印。
缘觉也如是有二事胜:一者修集道胜;二者无师得道胜。菩萨摩诃萨住此专念菩提行地,这名为下熟调伏印。
注解:
【四沙门果】: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略称四果。即小乘的四种修行证果,亦即小乘声闻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段。
(1)须陀洹果(s/rota^patti-phala)︰意译预流果,即初果。谓去凡夫位入圣道法流,断三界见惑入圣者流类。
(2)斯陀含果(sakr!da^gami-phala)︰意译一来果,即第二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九品中之上六品,但还遗留下三品之惑,还要一度往来人中天上修道。
(3)阿那含果(ana^gami-phala)︰意译不还果或不来果,即第三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不需还生欲界。
(4)阿罗汉果(arhattva-phala)︰意译无学果,即第四果。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以上四果若就位细分,共有八十九种。依《俱舍论》卷二十四所述,见修位中诸无间道只是沙门性,非沙门果;诸解脱道是沙门性亦是沙门有为之果体,一一择灭只是沙门无为之果体,故有为、无为总成八十九种果体。而如是多种果体中,只有须陀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四者皆具五因(所谓五因是(一)舍曾道、(二)得胜道、(三)总集断、(四)得八智、(五)能顿修十六相)。[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住第二地名为中熟。住第三地名为上熟。
初地菩萨其心微软,庄严亦尔,堕三恶道,修行已经初阿僧祇,初阿僧祇劫未能具足无动无上清净三十七品。
中熟调伏印者,菩萨中心、中庄严,不堕三恶,修行已经第二阿僧祇劫,虽得清净不动转善具三十七品,未得具足最大寂静三十七品,是名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菩萨摩诃萨住上熟调伏印,上心、上庄严,不堕三恶,修行已经第三阿僧祇劫,具足清净不动转善,获大寂静三十七品,即是菩萨无上道故,名为大净不动纯善最大寂静,是名上熟调伏印。
▪[末学解说]▪
住第二地名为中熟。住第三地名为上熟。
初地菩萨其心微软,庄严也是,堕三恶道,修行已经初阿僧祇(谓如来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初阿僧祇劫未能具足无动无上清净三十七品(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
中熟调伏印者,菩萨中心、中庄严,不堕三恶,修行已经第二阿僧祇劫,虽得清净不动转善具三十七品,未得具足最大寂静三十七品,这名为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菩萨摩诃萨住上熟调伏印,上心、上庄严,不堕三恶,修行已经第三阿僧祇劫,具足清净不动转善,获大寂静三十七品,即是菩萨无上道故,名为大净不动纯善最大寂静,这名为上熟调伏印。
注解:
【初阿僧祇】:谓如来始从古释迦佛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到瓦师舍寄宿;瓦师以草座、灯明、石蜜浆三事奉佛。发愿云: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无异。故今作佛,亦号释迦文也。梵语尸弃,又云式弃,华言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十七道品】:(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下熟调伏印有三种:下下、下中、下上。
中熟有三:中下、中中、中上。
上熟有三:上下、上中、上上。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等调伏者,则能增长无上佛法,教化众生调伏诸根,智慧猛利能为众生开示三乘。
▪[末学解说]▪
下熟调伏印有三种:下下、下中、下上。
中熟有三:中下、中中、中上。
上熟有三:上下、上中、上上。
菩萨摩诃萨具足像这样的调伏者,则能增长无上佛法,教化众生调伏诸根,智慧猛利能为众生开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注解:
【三乘】: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5-31 20:12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5-31 20:54 编辑

本次学习:28楼 学习用时共计 3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菩提品第八
二十二、什么名为菩提、无上菩提?
-- [经文] --
云何名菩提?
菩提者,谓二种解脱、二种智慧。
二解脱者,一烦恼障解脱;二智障解脱。
智慧二者,一者能坏烦恼障;二者能坏智慧障。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呢?
菩提者,即二种解脱、二种智慧。
二种解脱,一是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解脱;二是智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解脱。
二种智慧,一是能坏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是能坏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障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障】: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又复无上菩提者,所谓净智、无碍智、一切智,断一切习、断除一切无记无明。
净智者,断一切习,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众生界。
法亦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行亦二种:一者坏烦恼障;二者坏智慧障。
世间二种:一者智;二者愚。
时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三种:不净观、慈观、十二因缘观。是名净智。
▪[末学解说]▪
再有无上菩提者,即是净智、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一切智(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断除一切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
净智者,能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了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以道断除烦恼的意思)。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二者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
法也有二种:一者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二者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
行也有二种:一者坏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二者坏智慧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世间有二种:一者智;二者愚。
时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有三种:不净观(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观。
这名为净智。
注解:
【无碍智】: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智】:(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习】:(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对治】: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以道断除烦恼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界】: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障】:又作二碍。<一>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二>烦恼障与解脱障。(一)烦恼障同上所述,乃障无漏慧之生起。(二)解脱障,又作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解脱者,灭尽定之异名,因障圣者入灭尽定之法,故称解脱障,其体为不染污无知之一种。(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颂疏卷十二)
<三>理障与事障。(一)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二)事障,谓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下)
<四>内障与外障。(一)内障,即三毒,为令众生内心生起烦恼之障。(二)外障,即七难,为外界所加之障碍。(阿娑缚抄卷一八七)p241FROM:【佛光大辞典】
【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碍智者,不假庄严思惟入定,而能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是名无碍智。
复有无碍智,谓百四十不共法。如来所有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是名无碍智,名为菩提。
云何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
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断一切习一切行无胜智,是名百四十不共法,后〈住品〉中当广说。
▪[末学解说]▪
无碍智者,不需要借助庄严思惟入定,就能够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这名为无碍智。
再有无碍智,即百四十不共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如来所有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愿智(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四无碍智(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这名为无碍智,名为菩提。
什么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呢?
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身,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而诸缘无碍。(三)心净,谓菩萨修集善法,远离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心。(四)智净,谓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有挂碍,得清净智而知一切法行)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三不护(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意谓如来之身、口、意三业,本来清净无过失,不须特加防护)、大悲、不忘、断除一切习(烦恼之余气曰习气)一切行无胜智,这名为百四十不共法,在后面的〈住品〉会详细解说。
注解:
【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大般若经卷四一一、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六)p966FROM:【佛光大辞典】
【无诤三昧】:梵语 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元贤之金刚经略疏释之谓,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又天台宗所说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薰修之禅定时,即证圣果,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同时证得无诤三昧。(大智度论卷十一、注维摩经卷三)p5137 FROM:【佛光大辞典】
【愿智】:梵语 praN!idhi-jn~a^na。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为佛共德之一,仅不动罗汉(六种阿罗汉中最高位者)所能起者。乃先发诚愿求知彼境,而以世俗智为自性,复依第四静虑为其所依,由此加行而引发之妙智。
俱舍论卷二十七(大二九·一四二上):“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中略)诸有欲起此愿智时,先发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实知。”
此外,成实论卷十六以愿智为五智之一,指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卷一七九、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七)p6730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净】:谓菩萨有四种清净。又作四一切行净、菩萨四净。据菩萨善戒经卷九所举,即:(一)身净,谓菩萨永断习气,得清净之身,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示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而诸缘无碍。(三)心净,谓菩萨修集善法,远离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心。(四)智净,谓菩萨知一切法而无有挂碍,得清净智而知一切法行。p1762FROM:【佛光大辞典】
【三念处】:(名数)处谓法界平等之理不增不减也。佛当说法时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减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处。又念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有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不护】:梵语 tri^N!i tatha^gatasya^raks!ya^ni,巴利语 ti^N!i tatha^gatassa^rakkheyya^ni。即: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意谓如来之身、口、意三业,本来清净无过失,不须特加防护。若加上命不护(如来之生活本自清净,不须特加防护),则称为四不护。佛陀之此等特性,与阿罗汉不同。阿罗汉之三业虽然清净,然仍须常加防护,方能离过。(集异门足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四、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四不护)1663)p530 FROM:【佛光大辞典】
【习】:(术语)烦恼之余气曰习气,又云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名为无上菩提?具七无上,故名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二者受持无上;三者具足无上;四者智慧无上;五者不可思议无上;六者解脱无上;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三十二相庄严身故。
受持无上者,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施众生人天乐故。
具足无上者,诸佛菩萨有四具足故,所谓寿命具足、见具足、戒具足、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谓四无碍。
不可思议无上者,所谓具足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者,如来能坏二种障故。
行无上者,所谓圣行、天行、梵行。圣行者,谓三三昧空无相愿、灭尽定。天行者,谓四禅四无色定。
梵行者,谓四无量心。
是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无上菩提呢?因具足七种无上,而名为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二者受持无上;三者具足无上;四者智慧无上;五者不可思议无上;六者解脱无上;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因三十二相庄严身的缘故。
受持无上者,因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布施众生人天乐的缘故。
具足无上者,因诸佛菩萨有四具足的缘故,即寿命具足、见具足、戒具足、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即四无碍(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不可思议无上者,即具足六波罗蜜。
解脱无上者,因如来能坏二种障碍(烦恼障、智慧障)的缘故。
行无上者,即圣行(圣者正也。菩萨戒定慧所修之行也)、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圣行者,即三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空无相愿、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天行者,即四禅(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
梵行者,即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
这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注解:
【四无碍】:(名数)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碍智】:名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行】:(术语)涅槃五行之一。圣者正也。菩萨戒定慧所修之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禅】:(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无色定】:梵语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见:无色界定)5084)p1772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行】:<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四隅四菩萨所代表之四行,即:(一)东南之普贤菩萨,表示净菩提心。(二)西南之文殊菩萨,表示智慧。(三)东北之弥勒菩萨,表示慈悲。(四)西北之观自在菩萨,表示愿行圆满之菩提果。此四行皆表四方四佛之“因德”。此外,亦有以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四者分别表示四菩萨之四行。大日经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瑜伽大教王经、大日经疏卷十七、卷二十)((参见:四行菩萨)1691)
<二>指五戒中除去“不饮酒”之其他四项。中阿含经卷二十六(大一·五九四中):“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三>通达四谛而趣向涅槃之无漏圣道有苦迟、苦速、乐迟、乐速等四种途径,称为四通行。(集异门足论卷七)((参见:四通行)1766)
<四>乃菩提达磨所说修证佛道之四种具体行法,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参见:二入四行)167)p169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为四圣行?
有二:一者空三昧;二者灭尽定。
天行有一,谓第四禅。
梵行亦一,所谓大悲。
如来以是大悲因缘,昼夜六时常观众生,谁无善根当施种子、谁种善根当令增长,乃至谁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是无上身故名大丈夫,受持无上故名为大悲,具足无上故名到彼岸,智慧无上故名一切智,不可思议无上故名阿罗呵,解脱无上故名大涅槃,行无上故名三藐三佛陀。
什么是四圣行(指破除比丘恶欲之四种行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呢?
有二种:一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二是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有一种,即第四禅(为四禅之第四。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对治出入息、第三禅定之贪、乐、乐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种修道之障难。修习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报,此天属色界四禅天之最高处)。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也有一种,就是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
如来以此大悲因缘,昼夜六时常观众生,谁没有善根当会布施种子、谁种了善根当会令其增长,乃至谁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心,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这样的无上身而名为大丈夫,因受持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大悲,因具足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到彼岸,因智慧无上的缘故而名为一切智,因不可思议无上的缘故而名为阿罗呵,因解脱无上的缘故而名为大涅槃,因行无上的缘故而名为三藐三佛陀(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
注解:
【四圣行】:(名数)一粪扫衣,二乞食,三树下坐,四身心寂静。又名四良药,与行四依及四圣种大意同。南山业疏三下曰:“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由此不得四沙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恶欲。有四良药能治此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恶欲,故名四圣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圣行】:指破除比丘恶欲之四种行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又作四良药。与行四依、四圣种之意略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三下(卍续六四·四四五上):“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由是不得四所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欲。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恶欲,故名四圣行也。”p178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三昧】: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行】:为菩萨所修五行之一。天者,第一义天,指天然实相之理。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故称天行。依天台别教之意,天行为地前之内证;圆教则以法华经所说之如来座为圆天行。(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法华经玄义卷三下、卷四下)((参见:五行)1085)p1348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清净的行为,即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第四禅】:梵语 caturtha-dhya^na,巴利语 catuttha-jha^na。新译作第四静虑。为四禅之第四。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载,此禅定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心一境性等四支。于此禅定,离脱第三禅定之妙乐,故称“舍清净”;仅忆念修养功德,故称“念清净”;由此之故,住于不苦不乐之感受中。又于此禅定中,可对治出入息、第三禅定之贪、乐、乐作意、定下劣性等五种修道之障难。修习此禅定,可得生于第四禅天之果报,此天属色界四禅天之最高处。其中有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八天,即:(一)无云天,此天位于云层密合处之上,故自此天开始,云地轻薄,犹如星散。(二)福生天,具有异生凡夫之胜福,方得往生此天。(三)广果天,于色界诸天中,此天乃异生凡夫所往生最为殊胜之处。(四)无烦天,于此天中,无有繁杂纷乱之事物或现象。又以此天天众不求趣入无色界之故,此天又称为无求天。(五)无热天,此天之人已能伏除上中品之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称无热。(六)善现天,此天之人已得杂修善品之定,以果德彰现之故,称为善现。(七)善见天,此天之人已离修定之障,至微细之余品中,凡有所见,皆极清澈,故称善见。(八)色究竟天,此天已到众苦所依身之最后边,亦即有色天中之最后,过此天则为无色界。此外,有关第四禅诸天之依处、身量及寿量等之果报,详载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三、卷七等中。又如上记所述,第四禅天天众已脱离第三禅天之妙乐而仅忆念修养功德,故此天又称为“舍念清净地”。又此第四禅天于劫末之时,不受火、水、风之三灾。(俱舍论卷八、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七)((参见:四禅)1843、“四禅天”1846)p4764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藐三佛陀】:梵语 samyak-sam!buddha,巴利语 samma^-sambuddha。又作三藐三没驮、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卷二载,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正”,三,义为“遍”,佛,义为“知”;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如来能觉了四谛之理,知一切诸法实不坏之相,不增不减,又悉知十方诸世界之名号及六道所摄众生之名号等一切诸法,故有此一称号。(坐禅三昧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693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以是义故,如来具足十种名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虚妄故,名为[如来]。
良福田故,名为[应供]。
知法界故,名[正遍知]。
具三明故,名[明行足]。
不来还故,名为[善逝]。
知二世间故,名[世间解]: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
能调伏众生身心恶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
能为众生作眼目故,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为诸众生广说义故,能坏一切烦恼苦故,能破众生疑网心故,开示诸法甚深义故,一切善法根本故,是故名为[天人之师]。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是名为[佛]。
坏魔波旬故,能得难得如来身故,名[婆伽婆]。
因为这些原因,如来具足十种名号,即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因无虚妄的缘故,名为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因良福田的缘故,名为应供(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因知法界的缘故,名为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因具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的缘故,名为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因不来还的缘故,名为善逝(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因知二世间的缘故,名为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一者国土世间;二者众生世间。
因能调伏众生身心恶的缘故,名为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
因能为众生作眼目的缘故,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为诸众生广说法义的缘故,能坏一切烦恼苦的缘故,能破众生疑网心的缘故,开示诸法甚深义的缘故,一切善法根本的缘故,所以名为天人之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这名为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
因坏魔波旬的缘故,能得难得如来身的缘故,名为婆伽婆(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注解:
【十号】: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a^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a^-caraN!a-sam!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a^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s/a^sta^ deva-manus!ya^N!a^m!),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p480FROM:【佛光大辞典】
【十号】:佛有十种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即叫做“三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婆伽婆】:梵语 bhagavat。<一>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关于婆伽婆之语义,于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蕴足论卷二证净品等诸经论中,皆有引用或释义。又据佛地经论卷一、玄应音义卷三载,婆伽婆(薄伽梵)一名总摄众德,故将其置于经首。此即指诸经首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中之“佛”字,译自婆伽婆。由上所述,足证婆伽婆之名广为人知。此外,婆伽婆原无世尊之义,“世尊”一词为一般人所易解,故自古以来译者多以其为婆伽婆之意译。
又据佛地经论卷一,举出薄伽梵六义,即:(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八,亦列举出婆伽婆七义,即:(一)能破烦恼。(二)能成就诸善法。(三)善解诸法义。(四)有大功德,无人能胜。(五)有大名闻,遍于十方。(六)能做种种大惠施。(七)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即不受之义)女根,尽舍诸恶烦恼。此外,在印度一般人尊称神仙、贵人亦用婆伽婆一语,此时之婆伽婆则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参见:世尊)1522)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增一阿含经卷十四、百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异部宗轮论述记、翻梵语卷一)p4453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无量劫中乃至无有一佛出世,是故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同时同愿修集庄严,同时俱发菩提之心,一时一日一月一岁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以是义故,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若无十方无量世界,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以是故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何以故?一土之中无二佛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作如是言:『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以是愿力获得果报,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若一土中有二佛出者,众生不能乐修善法、不生恭敬难遭之想;若见一佛,则得生于不思议心:『佛或涅槃。我等当共及时修善,懃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无量劫中乃至没有一位佛陀出世,所以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同时同愿修集庄严,同时俱发菩提之心,一时一日一月一岁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因为这样原因,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若无十方无量世界,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因此可知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一土之中无二佛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作这样的言说:『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因为这样的是愿力获得果报,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说法教化调伏众生,所以一土无二佛出。
如果一土中有二佛出者,众生不能乐修善法、不生恭敬难遭之想;如果见一佛,则能生不思议心:『佛或涅槃。我等当共及时修善,勤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所以一土无二佛出。
-- [经文] --
十方诸佛唯除四事,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女人之身贪欲多故、二指智故,如是恶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何以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是故无上菩提,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十方诸佛只除四事,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二者姓;三者名;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为什么呢?
因为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因为女人之身贪欲多的缘故、二指智的缘故,这样的恶智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所以无上菩提,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1 18:53

本次学习:29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地菩提力性品第九
二十三、菩萨摩诃萨如何修学菩萨戒呢?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欲学菩萨戒者,当修信解,常乐求法、常乐说法,见持法者深生供养,如法而住,教诲弟子住正法中,善知身口意业方便。
云何菩萨修集信解?明信三宝及其功德,信佛菩萨不可思议,信真实义信有因果,信诸众生有种种业种种业果,知善方便及非方便,自信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自知得义,义者所谓无上菩提、智菩提、方便菩提。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想要学习菩萨戒者,应当修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常乐求法、常乐说法,见到持法者会深生供养,如法(如法,契于理也),教诲弟子住于正法(真正之道法也)之中,善知身口意业之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菩萨如何修集信解呢?应当明信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及其功德,信佛菩萨不可思议,信真实义(详见下方注解),信有因果,信诸众生有种种业、种种业果,了知善方便及非方便,自信必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自知能够得义,义者即是无上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智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注解:
【信解】:(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法】:(术语)如法,契于理也。无量寿经下曰:“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维摩经方便品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同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法】:(术语)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无量寿经上曰:“弘宣正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义】:(术语)诸法真实之义有四种:一世流布真实义,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是火,终不言是水是风,乃至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是虽于假名立相,然称认皆同。此为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以开导人,此为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恼障真实义,声闻缘觉是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此为净烦恼障真实义。四净智慧障真实义,声闻缘觉得无碍智,未能显发中道之理,故名智慧障。佛菩萨断此障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此为净智慧障真实义。见菩萨善戒经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菩提】: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
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方便者,谓菩萨戒乃至三十七品。菩萨戒者,闻说法时心忍信受。所谓十二部经,是名菩萨戒。
学菩萨戒者当修二事:一者慈心;二者信心,菩萨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者,即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乃至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菩萨戒者,闻说法时心忍信受。所谓十二部经,这名为菩萨戒。
学菩萨戒者应当修二种事:一是慈心;二是信心,菩萨修集这二法能获得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心。
注解: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者 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名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
三心念处者 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尔。是为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者 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若声闻经中明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也。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勤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信等善根生也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若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精进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心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处中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断结使。故云断行成就也
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一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二精进根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也
四定根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是。为定根也
五慧根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隐。即信等五种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一信力 信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信根增长能遮疑惑。破诸邪信及烦恼。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念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
五慧力 为正道及诸助道法。观无常十六行时。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四除觉分 五舍觉分 六定觉分 七念觉分
一择法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觉分
六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觉分
七念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等三分摄。故念觉常在二盈之间。调和中适。是念觉分。此七通名觉分者。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通名觉分
八正道分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一正见 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
二正思惟 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三正语 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无漏智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是名正业
五正命 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是为正命。何等五种。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六正精进 以无漏智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是为正精进
七正念 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
八正定 以无漏智慧相应入定故。故名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信解】:(术语)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又钝根者信之,利根者解之,谓之信解。又信者破邪见,解者破无明。法华经序品曰:“种种信解,种种相貌。”同嘉祥疏二曰:“信解者,始名为信,终称为解。又钝根为信,利根为解。”同七曰:“信破邪见,解破无明。”【又】七贤之第三。(参见:七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求法者,求何事?云何求?何故求?
求者,谓菩萨藏、声闻藏、一切世论、一切世事。菩萨藏者,谓毘佛略;余十一部名声闻藏。
世论者有三种:一者因论;二者声论;三者医方论。
▪[末学解说]▪
求法者,求什么?如何求?为何求?
求什么,即是菩萨藏(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三藏也)、一切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一切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
菩萨藏者,即是毘佛略(意为方广、广大、广博、广破、广解、广普、无比等。又称大方广、大方等。为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之一。指佛之言教中,语正而言多者,或理正而义备者;即广说诸法之义。后将大乘方广经、方等经称毗佛略);其余十一部名为声闻藏。
世论者有三种:一是因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二是声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三是医方论(五明论之一。说医术之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三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
注解:
【二藏】:(名数)一、声闻藏,说声闻缘觉二乘之教理行果者,即小乘之三藏也。二、菩萨藏,说菩萨大士之教理行果者,大乘之三藏也。净影嘉祥以此二藏判一代教。大乘义章一曰:“就出世间中复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为声闻说,名声闻藏;为菩萨说,为菩萨藏。故地持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中略)龙树亦云: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圣教明证显然矣。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三论玄义曰:“但应立大小二习,不应制于五时,略引三经三论证之。(中略)以经论验之,唯有二藏,无五时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藏】:大乘经的总称,为二藏之一。法华、华严等一切大乘经中,含藏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的方法,故名“菩萨藏”。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至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结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又称恶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参见:顺世外道)5353)p1529FROM:【佛光大辞典】
【世事】:人世间的一切活动。 【毗佛略】:梵语 vaipulya。又作鞞佛略、裴佛略、毗富罗。意为方广、广大、广博、广破、广解、广普、无比等。又称大方广、大方等。为九分教之一,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之一。指佛之言教中,语正而言多者,或理正而义备者;即广说诸法之义。后将大乘方广经、方等经称毗佛略。南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上):“何等名为毗佛略经?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顺正理论卷四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参见:方等)1441)p3849 FROM:【佛光大辞典】
【声论】:指计执“声为常住”之主张。又称声常住论、声论师。为印度哲学之一派系,主张观念之恒常性,而计执声之常住;谓声音为宇宙“实在”(reality)之存在,而吾人之语言,系由宇宙实在之声音而发显者,并非人为性之符号。
此说本起源于梵书时代之祈祷,即祈祷有力量左右(支配)神之作用,因而构成祈祷之语言,有无限绝对之神秘力量。盖于印度之吠陀思想中,即主张吠陀乃先天常住,为一绝对真实者,故诠表吠陀之声亦为唯一之常住不变者,为诸法认识之规准,能决定所说之是非。此说自古即流行于婆罗门之间,特为波尔尼(梵 Pa^N!ini)以后文典派之重要依据,及至弥曼蹉派(梵 Mi^ma^m!sa^)、吠檀多派(梵 Veda^nta)等诸学派兴起,立声常住论,而衍生出声显论、声生论两派,主张一切声皆为常住不变。其中,声生论(梵 Janma-va^da,即声之生起论)主张并无本来实有之声性,待音响(梵 na^da)等缘而发生,生起之声称为声音;既发生之后,即成为常住。声显论(梵 Abhivyakti-va^da,即声之显论)则认为声之性本来实有常住,待音响等缘而显现;即谓声为常住,声音则为无常。依因明家、唯识家之说,此两派由计体多、计体一、计全分常(内外声皆常)、计一分常(内声常,外声无常),而各有四派,总计声论有八派之别。
声显论为弥曼蹉派所说,摄于外道十六宗之第二“从缘显了宗”。有关声生论,或谓为弥曼蹉之一说,或为派名不详之某一学派所立,或谓胜论派所说等,并无定论。以上两派曾与胜论派、数论派、正理派及佛教等之声无常论相抗争,尤与胜论派之论争最为著称。佛教中如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诸大论师皆曾驳破其说。如因明家驳声生论,即以“所作性之因”而论破之;驳声显论,则以“勤勇无间所发性之因”而论破之。
弥曼蹉派、胜论派等所说之声,具有多义。声生论谓声有响音、声性、能诠三类,响音为无常,后二者为常;声显论认为声仅有能诠之义,计其为常住;胜论派则谓声仅为响音之义,主张其无常。由于对声之常、无常,论点互异,因而争论不已。降至后世,真言家倡导“声字实相义”,可能即受声常住论之影响。
关于常住之声,其本性为何,于弥曼蹉经中未见说明。五世纪顷,吠檀多学者乌帕巴耳夏(梵 Upavars!a)认为字音(梵 varN!a)及声之本性,此种说法为弥曼蹉派学者萨跋罗斯马米(梵 S/abarasva^min)与后来之吠檀多学派所接受。又弥曼蹉学派主张声及其所表示之意义,二者之结合关系(梵 s/abda-artha-sambandha)为本性,而非为权巧之习惯性。又各个字音既为语之本体,则此字音何以能表示意义,对于此一问题,弥曼蹉派并无充分之考证。直至槃达阇里大疏(梵 Patan~jali Maha^bha^s!ya)以来,被文典派视为教条之史波达说(梵 sphot!a),始触及此一问题。所谓史波达,系由音声而开显(梵 sphut!yate),同时亦开显(梵 sphut!ati)意义之超感觉之原理,由此原理而言,音声乃意义之媒介;槃达阇里即以史波达为声之本质。六、七世纪顷,文典家伐[木*致]呵利(梵 Bhartr!hari)采取吠檀多思想,认为史波达系潜藏在现象内之超越的实在,亦即视史波达与梵同一。
此外,有关声所表示之意义,亦为声论者重要之课题。或谓其表示个物,或谓其表示“类”,或采两者折衷之说;弥曼蹉经则反对声系表示个物,主张声表示“类”之意。
如上所述,声论乃思辨声之本质、声表示之意义等之“语言哲学”,异于佛教所说声为外六处之一、声音为听觉之对象者。而由陈那所创唱,法称、宝称等所展开之“离(梵 apoha)说”,系以声论者之思辨为背景而成立,是故成为声论者与佛教徒间之一大论争。声论者主张声与其所表示之意义,两者间有肯定之关系,离说则持相反看法。以“牛”之声为例,此声非指个别之牛而言,乃表示牛之一类 ,然而离说并不直接、肯定的表示此意,而系否定非牛者(马等),自马等分离后,始得其所表示者。(成唯识论卷一、方便心论、瑜伽师地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九、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卷中末、Prama^N!asamuccaya; Prama^N!ava^rttika; Tattvasam!graha; Apohasiddhi; Sarvadars/anasam!graha; Radhakrishnan: Indian Philosophy, vol. 2、印度中世精神史上(金仓圆照)、哲裇的思索の印度的展开(中村元))p6500 FROM:【佛光大辞典】
【医方论】:(术语)五明论之一。说医术之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明论】:因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三者能显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明处菩萨悉求。FROM:【《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 撰】
-- [经文] --
一切世事者,如金宝工匠一切方术。方术有五:一者内术;二者因术;三者声术;四者知病因治病术;五者知一切作事。菩萨摩诃萨常求如是五种方术。
内术者,谓十二部经。
菩萨摩诃萨为二事故求十二部经:一者知因果;二者作业不失、不作不受。
求因论者为二事故,一者为知外道过故;二者为坏外道诸论师故。
求声论者亦为二事,一者为解一切法界义故;二者为正一切言辞音声故。
求治病术为四事故,一者为知病相貌故;二者为知病因缘故;三者为知病除愈故;四者为知病愈之后更不起故。
一切世事者,如同金宝工匠一切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
方术有五种:一是内术;二是因术;三是声术;四是知病因治病术;五是了知一切作事。菩萨摩诃萨常求像这样的五种方术。
内术者,即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菩萨摩诃萨为二种事的缘故求十二部经:一是了知因果;二是作业(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不失、不作不受。
求因论者是为了二种事,一是为知外道过谬的缘故;二是为坏外道诸论师的缘故。
求声论者也是为了二种事,一是为解一切法界义的缘故;二是为正一切言辞音声的缘故。
求治病术是为了四种事,一者为知病相貌的缘故;二者为知病因缘的缘故;三者为知病除愈的缘故;四者为知病愈之后不再病的缘故。
注解:
【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p1441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业】:身口意所作的善恶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求十二部经为知因果者,一切法有十种因,说真因相摄一切因,若生死若解脱、若善若不善、若内若外、若众生若非众生。
何等为十?一者流布因;二者从因;三者作因;四者摄因;五者增长因;六者转因;七者不共因;八者共因;九者害因;十者不害因。
流布因者,所谓诸法因名得其体相,得体相故故可宣说,是名流布因。
如因手取、因足涉路、因身而有去来坐卧,是名从因。
如从子得果,是名作因。
离子从余而得果者,是名摄因。
子灭芽生、从芽得果,名增长因。
如从子生谷、因谷生子,是名转因。
随种得果,名不共因。
如地水火风,名为共因。
求十二部经是为了知因果,一切法有十种因,说真因(真实之正因也)相、摄一切因,若生死若解脱、若善若不善、若内若外、若众生若非众生。
是哪十种呢?一者流布因;二者从因;三者作因;四者摄因;五者增长因;六者转因;七者不共因;八者共因;九者害因;十者不害因。
流布因者,即是诸法因名得其体相,因得体相的缘故而能够宣说,这名为流布因。
如因手取、因足涉路、因身而有去、来、坐、卧,这名为从因。
如从子得果,这名为作因。
离子从余而得果者,这名为摄因。
子灭芽生、从芽得果,这名为增长因。
如从子生谷、因谷生子,这名为转因。
随种得果,名为不共因。
如地水火风,名为共因。
注解:
【真因】:(术语)真实之正因也。教行信证三本曰:“证大涅槃之真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因】:为“真果”之对称。指圆教之五品弟子五十二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等四十一位;此四十一位相对于真果(妙觉之极果),故称为真因。亦即属于断无明、证中道之因位。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八○上):“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一语,故知真因乃与“极果”相对而称者。(法华玄义卷五上)p4195 FROM:【佛光大辞典】
【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犯四重禁怨害善法,是名害因。
害因有五:一者声害;二者生害;三者不共住害;四者怨害;五者定害。
声害者,犹如世论,初说善好后说不善。
又复害者,如说诸法一切无常犹如虚空,说一切常谓生老死,是名声害。
生害者,如说无因而能生果、有因无果。
不共住害者,犹如明闇贪恚苦乐。
怨害者,如蛇鼠狼马与水牛、如狸与鼠。
定害者,如不净观除贪、慈心除瞋、悲除害心、八圣道分除一切结。
▪[末学解说]▪
犯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怨害善法,这名为害因。
若不犯者,这名为不害因。
害因有五种:一是声害;二是生害;三是不共住害;四是怨害;五是定害。
声害者,犹如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初说善好、后说不善。
又有害者,比如宣说诸法一切无常犹如虚空,说一切常即是生老死,这名为声害。
生害者,比如宣说无因而能生果、有因无果。
不共住害者,犹如明、闇、贪、恚、苦、乐。
怨害者,比如蛇鼠狼马与水牛、比如猫与鼠。
定害者,比如不净观除贪、慈心除瞋、悲除害心、八圣道分除一切结。
注解:
【四重禁】: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论】: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又称恶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参见:顺世外道)5353)p152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有二因:一者真实因;二者方便因。
真实因者,所谓种子。
方便因者,如余外缘。
方便因者有四种缘:一者因缘;二者次第缘;三者缘缘;四者增上缘。
因缘者,诸法生因。
增上缘者,谓方便因。
次第缘、缘缘者,谓心心数法。是名四缘。
▪[末学解说]▪
又有二种因:一是真实因;二是方便因。
真实因者,即是种子。
方便因者,比如其余的外缘。
方便因者有四种缘:一是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二是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三是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四是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者,诸法生因。
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者,即方便因。
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者,即心心数(心王和心所。心数即心所的别名)法。
这些名为四种缘。
注解:
【四缘】: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这种关系共有四种,叫做“四缘”。
一、因缘,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
二、所缘缘,所缘是境,能缘是心,心心所法,杖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而为缘。
三、等无间缘,凡是心王所有缘虑的东西,都是刹那相续,念念生灭,前念和后念是平等的,也是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的,故等无间缘乃是现行引现行。
四、增上缘,即是这一法的生起,是由另一法帮助的缘,才能令其加增向上。
上述四缘,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缘】:梵语 catva^rah! pratyaya^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梵 hetu-pratyaya)、等无间缘(梵 sam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梵 a^lambana-pratyaya)、增上缘(梵 adhipati-pratyaya),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之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之五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说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兹略述大小二乘之四缘说:
(一)小乘之说:(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佛教将一切万法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性非色非心,而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色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若就五位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心法及心所有法(精神现象)之生起,须具备四缘全部;心不相应行法(小乘分之为十四种)中之“无想定”与“灭尽定”之生起,仅须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无所缘缘,此因无想与灭尽二定既属于无心定,已无心识作用可言,而所缘缘则须以心识为产生作用之相应条件,故此二定之生起不具所缘缘;心不相应行法其余之十二法与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之生起,皆仅须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其余十二种心不相应行法既无心识作用,故无所缘缘,其生起之前后两相亦非同等,且无固定之相续次序,故无等无间缘;无为法乃无有生灭变化之诸法真实体性,自然无生起之原因条件可言,故在四缘的范围之外。
又若以时间、空间而言,等无间缘属于时间之因素,所缘缘属于空间之因素,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空二者。又小乘既于四缘之外另立六因之说,则四缘与六因之关系后世亦异说纷纭。如俱舍论宝疏(法宝撰)卷七力主六因与四缘互摄之说,即如上记所言能作因包含等无间、所缘、增上等三缘,俱有因等其余五因通摄因缘。另如俱舍论光记(普光述)卷七则认为四缘赅摄之范围较宽,六因较狭,故四缘能含摄六因,六因不能含摄四缘。即俱有因等五因与因缘固可互相通摄,然能作因唯通于增上缘,而未能含摄等无间、所缘二缘。
(二)大乘之说:(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2)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3)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大三一·四○下):“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4)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若就诸法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大乘认为色法与诸种子之生起,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种子皆非缘虑之法,故无所缘缘;又以多类俱转而无前后齐等之故,而无等无间缘。心法、心所法则与小乘看法相同,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生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显宗论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本、大乘义章卷三)((参见:六因)1256、“缘”6123)p1832FROM:【佛光大辞典】
【缘缘】:(术语)旧曰缘缘。新曰所缘缘。所缘之缘也。四缘之一。心识对于境界时(如眼之于色),心识谓之能缘,境界谓之所缘。缘为攀缘,心识各自攀缘境界之义也。因而境界于心识为所缘之缘,即心识缘其所缘而起者,称之为缘之缘或所缘之缘,与他之诸缘别异。见大乘义章三本,三藏法数十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心数】:心王和心所。心数即心所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如是十因,云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云何断生死?云何不断生死?
如世间中种种谷子,为增长命有种种名,所谓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粳粮胡麻等,是名流布因。
因于飢渴无气力故,为除是患身得力故,求大小麦乃至胡麻。
因于美食心生贪着,生贪着心故方便求索,是名从因。
如彼种子生相似果,是名作因。
如彼地水火风粪土人工等,是名摄因。
从子增长乃至于果,是名增长因。
如子生果、从果复生因,是名转因。
如麦生麦、豆自生豆,是名不共因。
如离子已从余生果,是名共因。
如子遇雹火烧鸟食,是名害因。
离雹火鸟,名不害因。
以是义故,是十种因出生世法及出世法。
▪[末学解说]▪
这十种因,如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如何断生死?如何不断生死?
比如世间中种种谷子,为增长命而有种种名,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粳粮胡麻等,这名为流布因。
因饥渴无气力的缘故,为了除此患令身得力的缘故,而求大小麦乃至胡麻。
因对美食心生贪着,因生贪着心的缘故而方便求索,这名为从因。
比如那些种子生出相似之果,这名为作因。
比如彼地水火风粪土人工等,这名为摄因。
从子增长乃至于果,这名为增长因。
如种子生出果、从果又生因,这名为转因。
比如麦生麦、豆自生豆,这名为不共因。
比离开种子后从余生果,这名为共因。
比如种子遇雹、火烧、鸟食,这名为害因。
没有雹、火、鸟,名为不害因。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十种因会出生世法及出世法。
注解:
【十因】:梵语 das/a hetavah!。又作十种因。<一>指四缘据所依处之十种分类。即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之十种原因。(一)唯识宗之说法:(1)随说因,依语依处而立。随见闻说诸义时,则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2)观待因,依领受依处而立。观待甲以生住成得乙之诸事,所待之甲为能待之因。例如以手为因,有执取之动作。(3)牵引因,依习气依处而立。诸种子未熟润之位,牵引遥远之自果。(4)生起因,依有润种子依处而立。种子已熟润,生起较近之自果。(5)摄受因,依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具等六依处而立。种子以外之诸缘相摄受而得以起果。(6)引发因,依随顺依处而立。善、染、无记之种现诸法能引起同类胜行及无为法之因。(7)定别因,又作定异因,依差别功能依处而立。一切有为法各引发证得自果,而无杂乱。(8)同事因,依和合依处而立。由以上七种因,与果和合为一。(9)相违因,依障碍依处而立。以违缘为性,于诸法之生、住、成、得等事有所障碍。(10)不相违因,依不障碍依处而立。于诸法之生等无障碍。此十因以谷物之由种子至成熟为譬喻,说明阿赖耶识种子于生起世界各种现象及支配人之种种活动中之决定性作用,以及业报轮回之必然性。(二)诸经之说法:(1)菩萨地持经卷三所立之十因,即:随说因、以有因、种植因、摄因、生因、长因、自种因、共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2)菩萨善戒经卷三所立之十因,即:流布因、从因、作因、摄因、增长因、转因、不共因、共因、害因、不害因。(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见:十五依处)376)
<二>菩萨成就十种行法,可得涅槃之境界,故此十种行法称为涅槃十因。即:(一)信,(二)戒,(三)近善友,(四)寂静,(五)精进,(六)正念具足,(七)濡语(软语),(八)护法,(九)布施,(十)正意。此说出自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大乘义章卷十四明示其为十因。p418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2 22:1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2 22:32 编辑

本次学习:3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又复演说十二因缘所有名相,谓无明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是名流布因。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为贪恚故不断十二因缘,是名从因。
现在爱取未来无明,是名作因。
现在有、未来行,是名作因。
现在识、未来生,是名作因。
现在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是名作因。
不近善友、不乐听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以此四事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是名摄因。
因恶业故,增长无明乃至老死,是名增长因。
无明三种,谓下、中、上,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乃至老死,是名转因。
有无明堕地狱、有无明堕畜生、有无明堕饿鬼,是名不共因。
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是名共因。
无明因缘故无具足性,不与如来共生一国,远离善友、不得闻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不得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害因。
除无明故性得具足,性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亲近善友、得闻正法、思惟正义、如法而住,修集三十七品,是名不害因。
以是义故,是十种因出生世法。
▪[末学解说]▪
又演说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所有的名相,即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因缘行、行因缘识、识因缘名色、名色因缘六入、六入因缘触、触因缘受、受因缘爱、爱因缘取、取因缘有、有因缘生、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这名为流布因。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因为贪恚的缘故不能断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名为从因。
现在爱取未来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这名为作因。
现在有、未来行,这名为作因。
现在识、未来生,这名为作因。
现在名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触受、未来生老死,这名为作因。
不近善友、不乐听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以这四种事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这名为摄因。
因恶业的缘故,增长无明乃至老死,这名为增长因。
无明三种,即下、中、上,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乃至老死,这名为转因。
有的无明堕入地狱、有的无明堕入畜生、有的无明堕入饿鬼,这名为不共因。
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名为共因。
因无明的原因而无具足性,不能与如来共生一国,远离善友、不得闻法、不思惟义、不如法住,不得修集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这名为害因。
除无明故性得具足,性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亲近善友、得闻正法、思惟正义、如法而住,修集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这名为不害因。
因为这样的原因,这十种因出生世法。
注解: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入】:六根入六尘,叫做“六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
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四念处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者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也
二受念处者 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受智慧名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是为受念处也
三心念处者 六识能识诸尘。分别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观外心内外心亦尔。是为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者 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观外法内外法亦如是。是为法念处。若声闻经中明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也。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勤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 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信等善根生也
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 若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欲如意足
二精进如意足 精进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心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处中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断结使。故云断行成就也
五根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一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二精进根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也
四定根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是。为定根也
五慧根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隐。即信等五种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五力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一信力 信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信根增长能遮疑惑。破诸邪信及烦恼。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行是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念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法时。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
五慧力 为正道及诸助道法。观无常十六行时。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四除觉分 五舍觉分 六定觉分 七念觉分
一择法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觉分
六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觉分
七念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等三分摄。故念觉常在二盈之间。调和中适。是念觉分。此七通名觉分者。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通名觉分
八正道分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一正见 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
二正思惟 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三正语 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无漏智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是名正业
五正命 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是为正命。何等五种。一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六正精进 以无漏智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是为正精进
七正念 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
八正定 以无漏智慧相应入定故。故名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顗 撰】
-- [经文] --
云何十因生出世法?
若说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名流布因。
因四念处得四正懃,因四正懃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觉分,因七觉分得八圣道,因八圣道得涅槃,是名从因。
无明灭故诸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得涅槃,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修三十七品,修三十七品故得涅槃,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乃至三十七品能生菩提,是名作因。
亲近善友、至心闻法、思惟其义、如法而住,调伏诸根修八圣道,是名摄因。
三十七品能为二种涅槃之因,是名转因。
具声闻性得声闻果、具缘觉性得缘觉果、具佛性故得无上道,是名不共因。
如是三人悉共修集三十七品,是名共因。
性不具足、生处八难、不闻正法,是名害因。
坏害因故得闻正法,名不害因。
修集八圣道因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是增长因。
是十种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
如是二法各有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
若有说言离是十因更有因者,无有是处。
▪[末学解说]▪
何为十因生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呢?
如果说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名相(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名为流布因。
因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得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努力修习此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因四正勤得如意足,因如意足得五根,因五根得五力,因五力得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详见下方注解),因七觉分得八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下方注解),因八圣道得涅槃,这名为从因。
因无明灭所以诸行灭、因行灭所以识灭、因识灭所以名色灭、因名色灭所以六入灭、因六入灭所以触灭、因触灭所以受灭、因受灭所以爱灭、因爱灭所以取灭、因取灭所以有灭、因有灭所以生灭、因生灭所以老死灭、因老死灭所以得涅槃,这名为从因。
因性具足所以修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因修三十七品所以得涅槃,这名为从因。
因性具足所以乃至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能生菩提,这名为作因。
亲近善友、至心闻法、思惟其义、如法而住,调伏诸根修八圣道,这名为摄因。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能为二种涅槃之因,这名为转因。
具声闻性得声闻果、具缘觉性得缘觉果、具佛性所以得无上道,这名为不共因。
像这样的三种人全部共修集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分 七八正道。详见下方注解),这名为共因。
性不具足、生处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不闻正法,这名为害因。
因坏害因所以得闻正法,名为不害因。
因修集八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下方注解)得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是增长因。
这十种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
像这样的二法各有三世,即是过去、未来、现在。
如果有说言离这十因还有其他因者,这是不可能的。
注解:
【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名相】:(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著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炫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努力修习此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
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3 12:55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4 12:46 编辑

本次学习:31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名果?
果有五种:一者报果;二者余果;三者解脱果;四者现作果;五者增上果。
不善之法得三恶报,有漏善法得人天果,是名报果。
以造恶故乐为恶业,以修善故乐修善业,是名余果。
修八圣道远离烦恼,名解脱果。
凡夫修道,虽离烦恼,不名解脱果。何以故?非毕竟故。
若人现世种种方便役力得财,是名现作果。
眼根眼识乃至意法意识,名增上果。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果呢?
果有五种:一是报果;二是余果;三是解脱果;四是现作果;五是增上果。
不善之法会得三恶(三恶道之略)之果报,有漏善法(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可得人天之果报,这名为报果。
因造恶的缘故而乐为恶业,因修善的缘故而乐修善业,这名为余果。
因修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下方注解)而远离烦恼,名为解脱果。
凡夫修道,虽离烦恼,但不能名为解脱果。为什么呢?因为非毕竟的缘故。
如果有人现世种种方便、役力而得财,这名为现作果。
眼根、眼识乃至意法、意识,名为增上果。
注解:
【三恶】:(名数)三恶道之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善法】:(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或生活。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便可证得阿罗汉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以知因果,增长作力修集于道,知不作不受、作不失果。
菩萨摩诃萨知因果故求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得第二业力。
若有菩萨不信众生业因果者,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因为了知因果,而增长作力修集于道,知道不作不受、作则有相应果报。
菩萨摩诃萨因了知的因果的缘故而求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获得第二业力。
如果有菩萨不信众生业因果者,则始终都不能获得菩萨禁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注解: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菩萨至心念菩萨戒懃求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若见说者心生恭敬欢喜乐闻,不轻于说法者,己身于说法者不求其过,至心奉敬如从佛闻。
若说法者悋法不施,应以钱财乃至身命供事奉献。
若有菩萨能如是者,名义菩萨。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十二部经呢(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菩萨至心念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勤求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如果见到说法者能心生恭敬、欢喜、乐闻,不轻慢于说法者,己身于说法者不求其过,至心奉敬如同从佛处闻。
如果说法者悋法不布施,应以钱财乃至身命供事、奉献。
如果有菩萨能这样,名为义菩萨。
注解: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若能至心听受,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
具菩萨戒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蹈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
菩萨摩诃萨以一偈故尚不惜身,况十二部经!
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余财物!
▪[末学解说]▪
菩萨如果能够至心听受,乃至一句一偈一义,则三界烦恼都能萎悴。
具足菩萨戒,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以为患。
菩萨摩诃萨因一偈尚且能够不惜身,何况是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因为一偈的缘故尚且能够不惜命,何况是余财物!
注解: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以闻法利身得安乐,深生信心得柔软心,直心正见,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
为众生故至心听法终不为己,为增众生所有善根听受正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受菩萨戒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飢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非时不听。
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是名菩萨具菩萨戒。
▪[末学解说]▪
因闻法之利而身得安乐,因深生信心而得柔软心,直心正见,见到说法者,如同见父母一般,心没有骄慢。
为了众生而至心听法,始终不是为了自己;为增众生所有善根而听受正法,不是为了利养;为了众生而受菩萨戒,不是为自利;为了正法而不畏王难、飢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非时(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不听。
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这名为菩萨具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
注解:
【非时】:晨朝至日中为时,日中至后夜为非时。(参见:非时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菩萨至心听法?
听法有四:一者至心;二者一心;三者一切心;四者善心。
是名菩萨懃求十二部经。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为欲流布诸佛正法故、为欲增长诸佛法故、为令世间信佛法故、为令一切无量众生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求十二部经。
▪[末学解说]▪
何为菩萨至心听法呢?
听法有四种:一是至心;二者是一心;三是一切心;四是善心。
这名为菩萨勤求十二部经。
菩萨为什么求十二部经呢?
为了要流布诸佛正法的缘故、为了要增长诸佛法的缘故、为了令世间信佛法的缘故、为了令一切无量众生都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缘故,所以菩萨求十二部经。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于因论?
为知因论诸过罪故、为破外道恶邪论故、为知方便调众生故、为欲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义故,是故菩萨求于因论。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于因论(因明论也。对于余论部而明因明之论,谓之因明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等)呢?
为了知因论诸过罪的缘故、为了破除外道恶邪论的缘故、为了知方便能调伏众生的缘故、为了能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世间之言语论说。此对于世间之正法而言)义的缘故,所以菩萨求于因论。
注解:
【因论】:(术语)因明论也。大日经疏三曰:“声论因论。”演密抄四曰:“因论因明也。”探玄记十二曰:“因论治邪见,以格量正理。”又,因于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明论】:(术语)对于余论部而明因明之论,谓之因明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世语】:(杂名)世间之言语论说。此对于世间之正法而言。无量寿经下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于声论?
为令言辞净庄严故、不净之言不能宣说明了义故、为欲解知一切义故、坏不正语憍慢心破邪见故、为知方便调众生故,是故菩萨求于声论。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于声论(又曰声明记论。意为分解、分别。又译作字本论、声明记论。即解说印度文字音韵及语法等文法书之总称)呢?
为了令言辞净庄严的缘故、不净之言不能宣说明了义理的缘故,为了要解知一切义的缘故、坏不正语、憍慢心、破邪见的缘故,为了知方便调伏众生的缘故,所以菩萨求于声论。
注解:
【声论】:(术语)又曰声明记论。旧曰毗伽罗论Vya%karan!a,新曰毗诃羯喇拏(寄归传),毗耶羯刺谪(慈恩寺传),五明中声明之记论也。有五经四论等。(参见:毗伽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毗伽罗论】:毗伽罗,梵名 Vya^karaN!a。为梵语文法书,乃印度外道六论之一。又作鼻伽罗论、毗耶羯剌諵论、毗何羯喇拏论。意为分解、分别。又译作字本论、声明记论。即解说印度文字音韵及语法等文法书之总称。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谓梵王所说之毗伽罗论原为百万颂,后帝释略为十万颂,其后健驮罗国之婆罗门波腻尼仙又略为八千颂。另有门择迦论(梵 MaN!d!a,即合成字体篇,或梵 GaN!a-pa^t!ha)、温那地论(梵 UN!a^di,即接尾语篇)、八界论(梵 As!t!a-dha^tu,即语根篇)等三论,是为本典之补遗。盖波腻尼仙乃西元前四世纪顷之人,以文法学者著名。约在其一百年以前,有一文法学者耶斯卡(梵 Ya^ska) 述作语源学(梵 Nirukta)一书(现存世界最古之语学书),其书乃注释古字汇,以解释吠陀中之难解文字。波腻尼仙之毗伽罗论即依据此书而作成。全书凡八篇三十二章三九七六则。(瑜伽师地论卷十五、百论疏卷上之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p384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诸医方?
为令众生离四百四病故、为怜愍故、为调伏众生故、为生信心故、生喜心故,是故菩萨求诸医方。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诸医方(医疗禁咒之术)呢?
为了能令众生离四百四病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调伏众生的缘故、为能生信心的缘故、生喜心的缘故,所以菩萨求诸医方。
注解:
【医方】:(术语)医疗禁咒之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何故求世方术?
为易得财利众生故、为诸众生生信心故、为知世事破憍慢故、调伏众生故、破一切法诸闇障故。
若有菩萨不能如是求五事者,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智,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求于五事。
▪[末学解说]▪
菩萨为什么求世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呢?
为了易得财利众生的缘故、为令诸众生生信心的缘故、为了知世事破骄慢的缘故、调伏众生的缘故、破一切法诸闇障(即指无明之障碍)的缘故。
如果有菩萨不能这样求五事者,则始终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成就一切智(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为了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而求这五种事。
注解:
【方术】: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p1441FROM:【佛光大辞典】
【闇障】:即指无明之障碍。大集经卷十一(大一三·六八下):“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坏闇障故,即是菩提。”(八十华严经卷十五)p6529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智】:(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余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余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佛菩萨入世间,观众生相,了解众生性,从而知道如何度化众生,实修者当要学习佛菩萨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净土中的相关内容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觉有情」
在佛经中曾记载,
一些较低等次第的菩萨来到娑婆世界,看到娑婆众生的恶性,很是惊讶,或厌恶或害怕,
深怕感染恶习,或觉得娑婆众生恶性太重无法救渡,因此纷纷远离,不愿在娑婆普渡众生
(人间的学习有小学中学大学,同样,佛法修行有次第,菩萨也是如此)
佛法的修行和原理存在于每个生活当下之中,
真正的修行在于修行者当下的心念是否契入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道理,(这就是心法)
而不是在于外表的佛像或经典或修行者姿势上,一切表相(表法)只是用于引导各种不同的初学者
佛法不是只存在于佛经或通俗的拜佛念佛诵经之中,而是在当下心念上对一切的无碍与通达——由「我是歌手」看生活中的「法性」和「众生性」--前言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4 15:19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4 15:20 编辑

本次学习:32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为众生说。
说何事?云何说?何故说?
说何事者,谓十二部经。
云何说者,成就五事。
何故说者,为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末学解说]▪
菩萨成就菩萨戒(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者,为众生说法。
说何事?如何说?为何说?
说何事,即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
如何说,即成就五事(指佛有五事。为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第五经所列举,即:(一)当转法轮,(二)与父说法,(三)与母说法,(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五)当授菩萨记)。
为何说,即为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的缘故。
注解:
【菩萨戒】:(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事】:<一>五种迷悟之法。即名、相、分别、正智、如如。((参见:五法)1114)
<二>五种迷悟之法相。即所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著相、不执著相。((参见:五相)1120)
<三>招善恶结果之五种因。辩意长者子经列举:(一)生天上。(二)生人中。(三)堕地狱。(四)堕饿鬼。(五)堕畜生。(六)得尊贵,受人爱敬。(七)生于卑贱,为人奴婢。(八)得生人中,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九)得生人中,形体丑恶,受人憎恶,心意常不安稳。(十)得生有佛法处,于佛法有好心或为沙门果报等十种之五事因果。其中,生天上之五事为:慈心、贤良、贞洁、诚信、不饮酒。
<四>大天五事之略称。即北传佛教所传五件引起原始佛教分裂之事。系大天所倡之五种见解,即:(一)余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他令入,(五)道因声故起。((参见:大天五事)754)
<五>指佛有五事。为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第五经所列举,即:(一)当转法轮,(二)与父说法,(三)与母说法,(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五)当授菩萨记。((参见:佛有五事)2627)p1101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说有二事:一者次第说;二者清净说。
次第说者,初说惠施,次说禁戒,次说天乐,次说三昧,次说受持十二部经、思惟其义、如法而住,是名次第说。
清净说者,人在高处己身处下不应说法,除为病患。心不信者不应为说,不厌生死者不应为说,人在已前不应为说,人覆头者不应为说,求过失者不应为说,其余皆如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中说。
何以故?诸佛菩萨恭敬法故。
若说法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末学解说]▪
说有二种事:一是次第说;二是清净说。
次第说者,最初说惠施,次说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次说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次说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次说受持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详见下方注解)、思惟其义、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而住,这样名为次第说。
清净说者,如人在高处而己身处下,则不应说法,除为了病患。如心不信者则不应为其说,如不厌生死者则不应为其说,如人在已前则不应为其说,如人覆头者则不应为其说,如求过失者则不应为其说,其余都如波罗提木叉(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中说。
为什么呢?因为诸佛菩萨恭敬法的缘故。
如果说法者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也会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这样名为清净说。
注解: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FROM:【佛光大辞典】
【天乐】: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故名为天。修十善者,生于天上,而受种种殊胜妙乐,故名天乐。(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部经】: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又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a^timoks!a 或 pratimoks!a,巴利语 pa^timokkha 或 pa^t!imokkha。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 pramukha,巴 pamukha)者,故称波罗提木叉。若持戒则能远离惑业之系缚,得无漏清净智,系世间诸学中之最上者,故有无等学之誉,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大二四·七一九上):“于诸光明,日光为王;于诸山中,须弥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为最;(中略)佛以无等学而制。”又戒律能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亦称随顺解脱。
此戒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此外,戒本即收集诸戒法之条目而成,系比丘于半月布萨日忏悔所用,若犯戒者,则于此日由上座比丘诵戒条,复于僧众前发露忏悔。(大般涅槃经卷下、毗婆尸佛经卷下、梵网经卷下、五分律卷十八、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参见:别解脱律仪)2806)p3444 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次第说者,一切说。一切说一切说,坏悋法心,无有憍慢。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若辞若义、若法说义说及法义说,示教利喜,或时呵责、或时直说、或时喻说,随所应说,或浅近说、为易入说、随所乐说,是名菩萨次第说也。
清净说者,菩萨摩诃萨于怨憎中修集慈心,得慈心已于恶众生及放逸人,以诸方便而为说法,乃至受乐其心憍恣及贫穷人,方便开示而为说法,不为赞己、毁辱他人、饮食利养名誉故说,是名菩萨清净说法。
▪[末学解说]▪
次第说者,一切说。一切说一切说,坏除悋法心,没有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如果一句一偈乃至半偈,或辞或义、或法说,义说,及法义说,示教利喜(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或时呵责、或时直说、或时喻说,随所应说,或浅近说、为易入说、随所乐说,这样名为菩萨次第说也。
清净说者,菩萨摩诃萨在怨憎中修集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得慈心后对恶众生及放逸(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之精神状态)人,以种种方便而为其说法,乃至受乐、其心骄恣及贫穷之人,方便开示而为说法,不是为了赞美自己、毁辱他人、饮食利养名誉的原因说法,这样名为菩萨清净说法。
注解:
【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示教利喜】: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又作示教赞喜、示教照喜。(一)示,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二)教,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三)利,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四)喜,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大四四·二七二中):“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又据净影之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所载,以示教利喜配于四谛三转法轮,有二说:(一)示相当于“示转”,教相当于“劝转”,利、喜相当于“证转”。(二)示相当于“示苦”,教相当于“断集”,利相当于“修道”,喜相当于“证灭”等。(杂阿含经卷四、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卷二游行经、卷十三阿摩昼经、卷十七沙门果经、中阿含卷三伽蓝经、卷六梵志陀然经、教化病经、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菩萨地持经卷二、大智度论卷五十四、法华义记卷七)p2144 FROM:【佛光大辞典】
【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放逸】:梵语 prama^da。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称逸。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之精神状态。俱舍宗谓放逸系与一切染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相应而起之心所,系属大烦恼地法;唯识宗谓此属八大随惑之一。反之,防杜诸恶而专注于修善之精神作用,称为不放逸。俱舍宗以不放逸为一切善心生起的心所,系属大善地法;唯识宗亦以之为善心所。(成唯识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三、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顺正理论卷十一)((参见:大随烦恼)890)p327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如法住者,身口意业修集善法正思惟义,是名如法而住。
云何菩萨思惟于义?
菩萨调伏身口意业乐处闲静,若自受持若从他闻,思惟正义不思非义,至心思惟真实之义,为菩提道系心思惟依于实义,不依文字思惟分别此是佛语此非佛语,舍非思惟惧心乱故,随所闻声随声思义不随他语,虽不解义终不言非。何以故?此是诸佛之境界故。
菩萨摩诃萨依义不依字,能知如来甚深之义,知法非法无能动转。如是菩萨未得忍者今已得忍,未得三昧今得三昧,是名菩萨如法而住。
▪[末学解说]▪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住者,身口意业、修集善法、正思惟义,这样名为如法而住。
何为菩萨思惟于义呢?
菩萨调伏身口意业、乐处闲静,或自己受持或从他处闻,思惟正义、不思非义,至心思惟真实之义,为菩提道系心思惟依于实义,不依文字思惟分别此是佛语此非佛语,舍非思惟惧心乱故,随所闻声、随声思义、不随他语,虽不解义但终不言非。为什么呢?因为是诸佛之境界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依义不依字,能知如来甚深之义,知法非法无能动转。像这样的菩萨未得忍者今已得忍,未得三昧今得三昧,这样名为菩萨如法而住。
注解: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名修集?
修集有四:一者舍摩他;二者毘婆舍那;三者爱乐修集;四者随所修集乐在中住。
舍摩他者,菩萨摩诃萨修集四禅四无色定,专心缘定能破五盖,因住定故解真实行,能离一切诸恶觉观其心不乱,能思内外法界之义随顺法相,心心数法安住一缘,是名舍摩他。
毘婆舍那者,修舍摩他能观法界分别法相,求于善法远离恶法,智慧正见不颠倒见善解于义,是名毘婆舍那。
爱乐修集者,至心修集如上二法。至心修者,常不放逸,是名爱乐修集。
▪[末学解说]▪
什么名为修集呢?
修集有四种:一者舍摩他;二者毘婆舍那;三者爱乐修集;四者随所修集乐在中住。
舍摩他(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者,菩萨摩诃萨修集四禅(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四无色定(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专心缘定能破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因住定的缘故而能解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能离一切诸恶觉观其心不乱,能思内外法界之义随顺法相,心心数法安住一缘,这样名为舍摩他。
毘婆舍那(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者,修舍摩他能观法界、分别法相,求于善法、远离恶法,智慧正见、不颠倒见、善解于义,这样名为毘婆舍那。
爱乐修集者,至心修集上面的二种法。至心修者,常不放逸,这样名为爱乐修集。
注解: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无色定】:梵语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见:无色界定)5084)p1772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禅】:(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乐住修集者,修舍摩他、毘婆舍那时,不假方便,随意而住,是名乐住修集。
菩萨摩诃萨常修二法,亦名乐住、亦名清净、亦名身心寂静、亦名广智。
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得是二法,是名修集。
▪[末学解说]▪
乐住修集者,修习舍摩他(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毘婆舍那(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时,不假方便,随意而住,这名为乐住修集。
菩萨摩诃萨常修这二法,也名为乐住、也名为清净、也名为身心寂静、也名为广智。
菩萨摩诃萨修习这二法,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之根本。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得此二法,这名为修集。
注解: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体真止者,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为教?
教有八种。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欲教众生先当入定,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
何等为八?一者知心;二者知根;三者善根;四者烦恼;五者对治,对治者,有贪心者教观不净、有恚心者教修慈心、有痴心者教观因缘、恶觉观者教令数息。是名为八。
以如是等诸善方便教化众生,破断常心说于中道,实无作相而作作相,真实不得而作得想,真实无触而作触想,真实无证而作证想,是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憍慢。
▪[末学解说]▪
何为教呢?
教有八种。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想要教导众生先当入定,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众生。
是哪八种呢?一者知心;二者知根;三者善根;四者烦恼;五者对治,对治者,有贪心者教观不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有恚心者教修慈心(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有痴心者教观因缘(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恶觉观者教令数息(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这些名为八。
以这样的诸善方便教化众生,破断常心(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说于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实无作相而作作相,真实不得而作得想,真实无触而作触想,真实无证而作证想,这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注解:
【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修此观可治贪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观】:又名无缘大慈观,佛与众生一体,他对众生的慈悲,不起分别,任运自然而来,普济无碍,无穷无尽,无境无缘,所以叫做“无缘大慈”。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缘观】:(术语)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由此观而开悟者名缘觉。宋高僧传曰:“接飞花坠叶,作因缘观。”大乘义章十二曰:“因缘观者,于彼生死十二因缘,分别观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数息观】:(杂语)五停心观之一。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梵名,阿那波那。(参见:阿那波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常心】:谓菩萨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了知众生本来空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无懈倦,是名常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想】: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FROM:【佛光大辞典】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复有三事:一者心若不住能令住缘;二者住已能观正法;三者知善方便。
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以是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而说法者,是名能观正法。
破贪心故说观不净、破瞋恚心说慈心观、破愚痴故说因缘观、破恶觉观说于数息,是名知善方便。
还有三事:一是心若不住能令住缘;二是心住后能观正法;三是知善方便。
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以这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而说法者,这名为能观正法。
为破贪心而说观不净、为破瞋恚心而说慈心观、为破愚痴而说因缘观、为破恶觉观而说于数息,这名为知善方便。
注解:
【常见】:梵语 nityadr!s!t!i 或 s/a^s/vatadr!s!t!i,巴利语 sassata-dit!t!hi。又作常邪见、常论。二见之一。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著此见解,即称常见。大慧书(大四七·九二三中):“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说此常见之外道,则称常见外道。常见之见解有多种差异:即认为过去、未来之我及世间为常之见解中,计前际(过去)之我及世间为常者,有一分常、一切常之别;计后际(未来)为常,而分有想、无想等之别。六十二见中,十八种为前际分别见,其余四十四种为后际分别见;其中以四种遍常论、四种一分常论(属前际分别见)、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想非非想论(属后际分别见),及计极微为常住之极微常住论,总为计常论。诸经论中,多明示以空观对治常见。
释尊既不偏于常(有)见,亦不偏于断(无)见。至于灵魂不灭说,即属常见之一例,虚无主义则为断见之一例,释尊主张远离有、无两边,而取中道。断常二见,俱非中道,总名边见,乃五恶见之第二。(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参见:断见)6560)p452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若菩萨所学是八事,复以是法教化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
何等为八?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二者知根力;三者解力;四者世界力;五者知至处道力;六者宿命智力;七者生死智力;八者漏尽智力。是名为八。
又复教者复有五种:一者教令远恶;二者教修善法;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四者教作忆念羯磨;五者教不受语者作摈出羯磨。
菩萨摩诃萨以是五事教化众生,以怜愍心故、清净心故。
▪[末学解说]▪
如果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如果菩萨所学这八种事,再以此法教化众生,这名为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
具体是哪八种呢?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二者知根力;三者解力;四者世界力;五者知至处道力;六者宿命智力;七者生死智力;八者漏尽智力。这些为八种力。
再有,教者还有五种:一者教令远恶;二者教修善法;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四者教作忆念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五者教不受语者作赶出羯磨。
菩萨摩诃萨以这五事教化众生,因怜愍心的缘故、清净心的缘故。
注解:
【羯磨】: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若受教者如法而受,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何以故?以如法受教故则能疾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教也。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如果以瞋心教化众生,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如果受教者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而受,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为什么呢?因为如法受教才能快速获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名为菩萨教也。
注解:
【如法】: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方便者,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悉为调伏一切众生,是名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种:一者惠施;二者软语;三者利益;四者同义。
菩萨摩诃萨能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受施之人既受施已,于菩萨所生爱念心,至心听说闻已受持,以受持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以赞叹故受者欢喜,以欢喜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
坏恶心故,菩萨复言:『我已具信、戒、闻、施、慧,汝亦当具。』菩萨若不具是五事,则不能教一切众生。
众生亦言:『汝自不具,云何教他令具足耶?』是故菩萨具足五事,是名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方便者,所谓善调伏。善调伏者,所谓不弃不转不退,是名善方便。
▪[末学解说]▪
善方便者,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都是为了调伏一切众生,这名为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种:一是惠施;二是软语;三是利益;四是同义。
菩萨摩诃萨能布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受施之人既受施后,对于菩萨所生爱念心,至心听说闻已受持,因受持的缘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因赞叹的缘故受者欢喜,因欢喜的缘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
因坏恶心的缘故,菩萨又言:『我已具信、戒、闻、施、慧,你也应当具足。』菩萨若不具这五事,则不能教化一切众生。
众生也言:『你自不具足,如何教导他人令其具足呢?』所以菩萨具足五事,这样名为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方便者,即是善调伏。善调伏者,即是不弃、不转、不退,这样名为善方便。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5 17:1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6 20:12 编辑

本次学习:33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萨善戒经卷第四
菩萨地施品第十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庄严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有九种: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为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内发善心,身口意业善,于财物中心无贪着,是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信十二部经、信因信果,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悋惜,以如是等身口意业施心财物。
如是五事即是五阴,是名性施。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具足庄严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什么名为菩萨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呢?
菩萨布施有九种: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为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自利利他,自他共同得利,内发善心,身口意业善,对于财物心无贪着,这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信十二部经、信因信果,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悋惜,以像这样的身口意业布施心财物。
像这样的五事即是五阴,这名为性施。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一切施?
一切施者有二种:一者内物;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施众生受是阴身,是名内物。
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自服食已吐施于彼,是名内物。
离是二事,是名外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一切施呢?
一切施者有二种:一者内物;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布施众生受是阴身,这名为内物。
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自服食后吐施于彼,这名为内物。
离此二事,名为外施。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事:一者菩萨不得自在;二者属他。
有求不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身属众生,如世间人以衣食故为他仆使。
菩萨摩诃萨于自身中不得自在,一切众生于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一者为利众生;二者心无贪悋。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种事:一是菩萨不得自在;二是属他。
有求却不布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这名为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菩萨摩诃萨为了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的缘故,而身属众生,如同世间人为了衣食而为他人仆使。
菩萨摩诃萨对于自身不得自在,一切众生对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一是为利益众生;二是心没有贪悋。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于是内外,有施、不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非法求者,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是名不施。
复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若知自身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
何以故?有净心故。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对于这内外,有布施、不布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如果受施之后不能得利乐(利益与安乐也)则不行布施,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布施。
菩萨如果知缘以身布施,令众生受苦、妨碍行善法,及非法求,也不应布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则始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非法求者,即若杀、若诳、若偷、若害,这样名为不施。
还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如果知自身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布施(自身),这也名为施。
为什么呢?因有净心(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的缘故。
善知识解说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
(行菩萨道,布施之前应该先好好观察众生,参照下列的说法)
1.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
(布施给众生后,如果众生不会因此而受到利益和安乐,就不布施)
2.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众生能因此而得到利益和安乐,这样才布施)
3.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不合法或会令众生受苦或妨害众生修行善法,这样就不应该布施)
4.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求取者是为了违犯世俗法律和佛法戒律的事情,就不应该因此而布施)
5.[非法求]者。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是名[不施]。
(违反五戒的事情就不应该布施,例如有人来要酒肉)
复有[不施]者。
6.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
(菩萨行者知道留下自己的身体能利益更多众生,所以不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求取者
例如,菩萨行者能教导广泛的众生学佛解脱轮回,所以不布施自己的心脏给心脏病患)
何以故。有净心故。
注解:
【利乐】:(术语)利益与安乐也。后世之益曰利,现世之益曰乐。或一体之异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利谓利益,即是后济。乐谓安乐,即是现济。(中略)利与乐一体异名。”新译仁王经中曰:“常遍法界,利乐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心】:(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
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善知识解说
7.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不布施给魔和魔眷属)
8.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被魔控制迷乱的人来求取东西的时候,也不应该给他)
9.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如果疯子或疯狂的人或想要来搞破坏的人来求取东西,也不应该给他)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
10.[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11.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火][毒][刀][酒],如果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做好事,才可以布施)
12.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菩萨行者永远不帮助众生造恶业)
13.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知道求索者得到东西后,必定造恶业,所以菩萨行者必定不给这些东西,虽然手没有布施东西,但是这样为众生的心就是布施)
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14.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虽然求索者得到东西后会很高兴,但是会因此而堕入三恶道,所以不给这样的东西,例如,淫书或毒品,或杀生的工具,或酒)
▪[末学解说]▪
如果知道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布施。
如果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也不应布施。
如果有狂痴及欲恼乱,像这样的乞者也不应布施。
这些名为内不施。
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始终不以这些布施于人;如果作利益则予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为他作恶业而驱使,如果知道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也不会布施之。
这样也名为施。为什么呢?因为净心(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的缘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是何缘故呢?因为菩萨定知受施之人,接受布施后必作无量恶业而堕入三恶道,所以不施。
注解:
【净心】:(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不以罗网施来求者,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亦不教人自坠高巖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是名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剎恶鬼、旃陀罗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善知识解说
15.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
(绝不教人捕猎)
16.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
(不教人信奉外道,自己不杀生祭祀天人,也不教人杀生祭祀天人)
17.不以罗网施来求者。
(不给人渔网或鸟网等任何捕兽的网子)
18.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一切会造成或帮助[怨恶打骂系缚]的东西都不应该布施)
19.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
(有人因为穷困愁苦而想自杀,菩萨行者不应该给他刀子)
20.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不教导人自杀)
21.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病患想要某些东西,但是这些是医禁品,所以也不施,例如,病患要抽烟或喝酒)
22.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
(贪吃的人已经吃饱了,所以虽然有所求,也不给他东西吃)
是名[不施]。
23.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不可以把父母师长送人,这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例如,父母师长年迈或战乱当战俘而送人)
24.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国王不可以因为外交或战败或赏战功而随意把自己的[妻][子]送人,除非城池地方国土)
25.若自妻息及以童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
(如果当时地方民情可以赠与[妻][子],也必须好言相劝,经过[妻][子]的同意,才能布施他人,例如古时候有赠予有功将军的习俗)
26.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刹恶鬼旃陀罗种。
(就算[妻][子]愿意,也不能把妻子送给仇人坏人或鬼神罗刹等)
27.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
(虽然可以把城池国土送人,但是绝不送给残暴的人,因为这样对人民不利)
▪[末学解说]▪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但知道不能免除三恶道之苦,所以不施。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教人张弶捕猎,也不会教人事婆薮(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也不会教他人杀羊祠天,不以罗网布施来求者,一切怨恶、打骂、系缚都不施人。
如果有困厄、贫穷、愁恼、想要对自己刑戮,或求刀槊都不会布施之,也不会教人自坠高巖、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如果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都不会布施之。
贪食之人食饱后不施,这名为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如果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来布施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如果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布施;假设其肯者,始终不会布施与怨家恶人、罗剎恶鬼、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但始终不布施给暴恶之人,也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注解:
【婆薮】:梵名 Vasu。又作婆蓃、婆薮缚斯。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昔之摩揭陀国王,后出家为仙人,尝依四吠陀法之赞言,主张杀生祀天,后堕入地狱;复经佛之教诫,始归三宝,而居于补陀落山麓结草庵供奉观音。就婆薮仙人遵奉婆罗门教之说而言,相通于婆私吒为婆罗门族代表性仙人之说,故一般以为婆薮仙人即婆私吒。又密教将之安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东方。(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参见:婆私吒)4455)p4472 FROM:【佛光大辞典】
【旃陀罗】: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6 21:58

本次学习:34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已许之物终不生悔,多许之物终不少与,不先许好后以恶施;唯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善知识解说
28.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童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也不可以私自决定布施这些事情,必须经过讨论和同意)
29.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不应该不合法求财而布施,例如,有些行商做买卖的佛弟子,为了增加平常布施的捐款,会抬高贩卖物品的价格,这就是不合法求财,东西卖的特贵,再把赚的钱捐给佛寺,这样就是非法布施)
30.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有些人只有自己学佛,家人没学佛,布施的时候就造成家人争吵,这也是不如法的,应该劝导家人,让家人欢喜布施,让家人知道这样全家人都有福报)
31.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此处开始以下,就是讲布施要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不因为福田大小而起分别心)
32.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布施的时候能怨亲平等,而且不因为种性贵贱而有所差别)
33.已许之物终不生悔。
(已经布施了就不后悔)
34.多许之物终不少与。
(答应给多少绝对不少给)
35.不先许好后以恶施。
(实际布施的物品绝不可以比布施前说过的差)
36.虽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实际布施比布施前说的要好且多)
▪[末学解说]▪
菩萨不以非法求得之财行布施。
行布施之时,对于自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像这样的福报你自己也有分。
菩萨布施时,其心平等,不观是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还是非福田,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已许之物始终不生后悔,多许之物始终不会少给,不会先许好而后以恶布施;只会许恶给与好、许少布施多。
注解: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中下种,必能获得福慧之善报,故名“福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
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
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唯以怜愍而行于施、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善知识解说
37.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
(布施的时候没有不高兴或生气或疑悔混乱心)
38.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布施后绝对不期望受施者能报恩)
39.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布施绝对要欢喜的双手奉上,不可用丢掷的,不可因为受施者贵贱而有所差别待遇)
40.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如果菩萨行者被求索者打骂劫夺,菩萨行者绝对不生气,退斥烦恼心而不诃责求索者,对这人能深深的生起怜悯心)
41.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行布施,但是能放下没有挂碍,不因布施而执着自己能成佛,不为求取佛果而布施,而又能一切布施功德都回向成就佛菩提)
42.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
(不是因为别人叫自己布施自己才布施,布施一定是发自真心希望众生能得利)
43.
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
(不是因为听说布施会有福报才布施,不因为求取世俗福报而布施)
44.唯以怜愍而行于施。
(只能因为怜悯众生而布施)
45.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
(或为了让众生远离贫穷而才布施)
46.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最终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能学佛成佛,所以才布施)
▪[末学解说]▪
菩萨布施时没有不喜心、瞋心、乱心(心念散乱,不住于一处也),布施后始终不会对接受者计算其恩报。
菩萨行布施之时不会因接受者是尊贵而以恭敬手奉、接受者卑贱而以撩掷给与。
如果接受者打骂劫夺,菩萨对其始终不会生瞋,只会诃责烦恼而不会诃责其人,对这样的人会深生怜愍。
始终不会说:『因此布施的缘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此布施也能庄严菩提,不是为求果报而行布施。
一切所施全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为他教而行布施,不以闻有布施的果报而行布施。
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始终不悕得如是等果报而行布施,唯以怜愍而行布施、为破贫穷而行布施、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布施。
注解:
【乱心】:(杂语)心念散乱,不住于一处也。胜鬘宝窟下本曰:“心不住于一境名为乱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不施非施。
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非圣人者不求不施。
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善知识解说
47.不施非施。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非圣人者不求不施。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不可以布施[不应该布施的东西],例如,不能用[吃剩的东西]或[吃过的东西]给圣人父母师长或有德行的老人,除非他们要求)
48.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
(不用肮脏的食物布施给别人)
49.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不用劣质食物布施人)
50.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先说明清楚才布施,必定温柔软语说明清楚,避免误会)
51.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不可以用不净之物来布施,例如酒肉荤辛,有沾染就不行)
▪[末学解说]▪
不布施不应施的。
不应施者,不以残食用来布施圣人(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悟真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不是圣人者不求则不予布施。
不以残食布施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果有求者则应布施之。
始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用来布施于人,不以秽食布施于人。
凡所施食或多或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对不食葱者不以杂葱之食布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之食布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之食布施,如果有酒香也不以布施,这样名为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注解:
【圣人】: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悟真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不为天乐而行布施,不以名称而行布施,不求恩报而行布施,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少物尚施,何况有多。
不为诳故而行布施,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善知识解说
52.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求索者来求取布施就应该立即布施,不会要求使役对方,不会要求对方工作)
53.不为天乐而行布施。
(不是为了升天享乐而布施)
54.不以名称而行布施。
(不执着布施而布施)
55.不求恩报而行布施。
(不因为求取众生报恩而布施)
56.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
(不因为求取来世当转轮圣王或生于魔天梵天果报而布施)
57.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不是为了得到国王或长者的[恭敬][供养][尊重]而布施)
58.少物尚施。何况有多。
(菩萨行者就算身上只有少数物品还是能布施,何况有多的财产)
59.不为诳故而行布施。
(例如,贿选,贿赂)
60.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这就像贿赂,以私心坏心而行布施)
▪[末学解说]▪
菩萨摩诃萨见到来乞者,求时便会立即布施,始终不会以布施要求他,策使他。
不是为天乐而行布施,不因名称而行布施,不求恩报而行布施,不以转轮圣王(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身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身而行布施,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仅有少物尚且会布施,何况有多物。
不会为诳而行布施,不会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注解:
【转轮圣王】:梵语 cakra-varti-ra^jan,巴利语 raja cakkavattin。音译作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遮迦罗跋帝、遮加越。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诸经论将佛陀与之比拟之处甚多。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即以转轮圣王之七宝及其治化,与佛之七觉支等并举。或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比拟转轮圣王之转轮宝。又大毗婆沙论等称转轮圣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分别有其轮王。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等,据此说配于菩萨行位,以铁轮王为十信位,铜轮王为十住位,银轮王为十行位,金轮王为十回向位。法苑珠林卷四十三,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阿育王等为军轮王,金轮至铁轮四王为财轮王,如来为法轮王。
按转轮圣王多出现于太古时代,诸经论举其名者颇多,有顶生王、大善见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实际于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载,当来弥勒出现时,儴伽转轮圣王将出现。悲华经卷三大施品载,于删提岚界善持劫中,有无量净转轮圣王出现。如来智印经载,月髻佛出世时,慧起转轮圣王出现。又俱舍论卷十二载,转轮圣王出现于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时。然法华经玄赞卷四则谓金轮王一定在人寿八万岁以前出世,银轮王乃至铁轮王则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铁轮王,而于人寿百岁时出世。(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卷四十一梵摩经、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九、卷七十五、卷七十六、贤愚经卷八、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卷一五○、卷一八三、大智度论卷四、卷二十四、卷八十二、大唐西域记卷一)p6624FROM:【佛光大辞典】
【梵天】:(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施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听取,三时欢喜,所谓未施、施时、施已,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善知识解说
61.菩萨施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布施必定双手奉上,不论对方地位贵贱)
62.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布施的时候绝不呵骂损毁对方,不以傲慢心而行布施)
63.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64.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行者应该发心自己的一切财物都能布施给众生,自己的积蓄都是为了众生,如果菩萨行者有这样的认知和取舍,就能适当取用自己生活所需的部分财物,而不犯放逸贪财之罪)
65.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听取。三时欢喜。
(看到有人来要东西,菩萨行者都能欢喜接受,随所意愿都令满愿,早中晚都欢喜接受)
66.所谓未施施时施已。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不论[布施之前][布施当下][布施之后],菩萨行者都能发起和保持正确的观念和发心)
67.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假设来者有贫富差别,如果东西足够就平等布施,如果东西不足就先救贫苦者)
68.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
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自己破除贪心,又能为众生说破除贪心的法,以这样的说法来利益众生)
▪[末学解说]▪
菩萨布施之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不会疲厌。
菩萨布施之时始终不会呵毁乞求之人,不会为憍慢而行布施。
菩萨摩诃萨对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是为了众生。
如果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摩诃萨见到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之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听取,三时欢喜,即未布施、布施时、布施后,菩萨布施时常发起这样的心。
假设有贫富一同来乞,应自思惟:『如果多有物当平等布施之,如果只有少物应先救贫苦。』
作这样的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之因。
悭有三种,即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因坏下悭才能破坏中上二悭,既自破悭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此法而利益众生。
注解:
【自恣】: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善知识解说
69.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
(如果对方不求,就不用勉强布施)
70.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如果菩萨行者自身没有财物,应该运用方便或劳力帮助众生得到布施)
71.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自己就算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要教导众生布施,而问众生~您为什么不布施呢)
72.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如果众生愿意发心布施,菩萨行者则可以劳力帮助他完成布施)
73.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如果没有财物,则应该用智慧开导众生因果善恶)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对于不求者不要强以物施,如果没有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如果没有财布施应行法布施教化众生:『你现今为什么不行惠施?』
前人如果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当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没有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 [经文] --
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不为活命衒卖经律,若读诵者则应施与,若悋不与名曰法悭。
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
若我不能以法施人,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菩萨终不作是说言:『我今无财不能行施。』亦不瞋恼自燋其心。
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今未有,不称来意。何以故?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善知识解说
74.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
(不把佛法正典布施给邪见者,以免毁谤正法,应该先开示正法引入正道后,才布施
这在经律上佛陀也有开示,外道邪见者要皈依三宝,必须先经过一段审核时期)
75.不为活命炫卖经律。
(不可以为了养家活命而贩卖经典)
76.若读诵者则应施与。若悋不与名曰法悭。
(如果有人要读诵佛经,则应该布施给他,如果吝啬不给,这就是对法的贪心)
77.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若我不能以法施人。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能说法却不为众生说法,这也是法贪)
78.菩萨终不作是说言。我今无财不能行施。
(对于求索者,绝对不说自己没有财物能布施给他)
79.亦不瞋恼自燋其心。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今未有不称来意。
(也不因此而生气懊恼焚烧自心,如果真的没有东西可布施,只能用善意方便安慰对方,说~我现在还没有这东西,没能满足你的愿望)
何以故。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不以正典布施邪见者,不为活命衒卖经律,如果读诵者则应施与,如果吝啬不与,名为法悭(谓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也)。
如果能说法而不为说者,也名为法悭。
如果我不能以法布施人,如何能破众生烦恼呢?
菩萨始终不作这样的言说:『我现今无财不能行施。』也不会瞋恼自燋其心。
能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现今未有,不能称你的来意。为什么呢?因为初发心时自言当要布施一切众生。』
【法悭】:(术语)二悭之一。谓悭惜佛法不肯教导他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7 21:5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7 22:56 编辑

本次学习:3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复次菩萨闻求者来,即出承迎为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
譬如弟子以衣鉢物奉施于师,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
菩萨亦尔,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亦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善知识解说
80.复次菩萨闻求者来。即出承迎为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看到求索者应该欢迎请坐问讯软语应对满足所需)
81.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譬如弟子以衣钵物奉施于师。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菩萨亦尔。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亦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闻知求者来,即出承迎为其布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时自言:『我现今所有之物,应当布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
譬如弟子以衣鉢物供奉布施于师父,师父虽不取但此弟子能得福无量。
菩萨也是如此,所有之物供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也会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同恒河沙。
注解:【问讯】:(杂语)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僧史略上曰:“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曰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敬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下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曰不审也。”释氏要览中曰:“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如十方佛菩萨所寄,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亦复深观不应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善知识解说
82.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如十方佛菩萨所寄。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自己的钱财就像是佛菩萨寄放在自己这里的,因为佛菩萨对财物没有贪心,所以菩萨行者也能随意自在布施这些财物给众生)
83.亦复深观不应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
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菩萨摩诃萨观自己的财物,如同十方佛菩萨寄放在这里的,知道佛菩萨对于此物心无悭悋,所以菩萨自在随意以布施众生。
又复深观不应布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告诉求者,不令其生瞋恨。
所以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种布施。具足二施后,能够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
注解: 【分别】:(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
若施苦者,悲因缘故。
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
若施眷属兄弟僮仆,舍因缘故。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善知识解说
菩萨
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
(能布施给怨恨讨厌自己的人,这代表有慈心)
若施苦者。[悲]因缘故。
(能布施给苦难的人,这代表有悲心)
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
(能布施给有德行的人,这代表有欢喜心)
若施眷属兄弟童仆。[舍]因缘故。
(能布施给眷属亲人下属,这代表有舍离心)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这就叫做菩萨发心智慧布施)
▪[末学解说]▪
菩萨如果布施于怨憎者,慈因缘(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之故。
如果布施苦者,悲因缘(拔一切众生苦)之故。
如果布施有德者,喜因缘(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之故。
如果布施眷属、兄弟、僮仆,舍因缘(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之故。
这名为菩萨因智慧布施。
注解:
【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参见:四无量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又名“四等心”。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
害施心者有四种: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二者财物少故;三者贪着好物故;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富有财物,不即发施心,是则菩萨无量世来不习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力而自思惟:
『以我从昔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不即发心。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若不惠施,于未来世复当增长悭悋之心,终不随顺不修施心。』
善知识解说
(以下是四种损害布施心的原因)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害施心者有四种。
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
二者[财物少]故。
三者[贪着好物]故。
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了知什么会损害布施心。
损害布施心有四种:一是因无量世以来不修习布施的缘故;二是因财物少的缘故;三是因贪着好物的缘故;四是因不求后世善果报的缘故。
菩萨摩诃萨见到来求者富有财物,不能立即发起布施之心,这是菩萨无量世以来不修习布施之心。
菩萨此时应以智力(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而自思惟:
『因我从往昔无量世以来不修习布施的缘故所以不能立即发心。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如果不惠施,于未来世又当增长悭悋之心,则始终不会随顺、不会修习布施之心。』
注解:
【智力】:(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见来求者财物少故,不即发施心,菩萨复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
『我以无量恶业因缘,无量世中身属于他,受大苦恼飢渴寒热,不能利益无量众生,以是业缘令身少财。今若不施,复增来世贫穷困苦。我今以是少物施人,虽当贫苦,终不至于三恶道苦。』
作是思惟,能坏少物悭悋之心。
再有,菩萨见到来求者,因财物少的缘故,不能立即发起布施之心,菩萨又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
『我因无量恶业因缘,在无量世中身属于他,受大苦恼、飢渴、寒热,不能利益无量众生,因为这样的业缘而令身少财。现今如果不布施,则又会增长来世贫穷困苦。我现今因此少物布施于人,虽当贫苦,但终不至于受三恶道之苦。』
作这样的思惟,能坏除少物悭悋之心。
-- [经文] --
复次菩萨见有求者,于好物中心生贪着不即发施心,菩萨尔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
『我于无常而作常想、无我所中作我所想。我若不施则长贪着,是我颠倒。』
是故菩萨能坏贪着好物之心。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见到有求者,因对好物心生贪着而不能立即发起布施之心,菩萨此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
『我对无常而作常想、无我所中作我所想。我如果不布施则会增长贪着,这是我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
所以菩萨能坏除贪着好物之心。
注解: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菩萨尔时应思惟言:
『一切诸法无常无定,若常定者则不须施。何以故?无因果故。以无常故,则有因果。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
是故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知四颠倒,法无决定无有常相,是故能坏四怨恶心。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因不求果报的缘故不行布施,菩萨此时应思惟言:
『一切诸法无常、无定,如果常定者则不须布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因果的缘故。因为无常,则有因果。现今如果不布施,如果当得菩提道果?』
所以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了知四颠倒(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法无决定、没有常相,所以能坏四怨(烦恼魔,死魔,阴魔,天子摩之四魔也)恶心。
注解:
【四颠倒】:(名数)有二种之四倒: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一,常颠倒,于世门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二,乐颠倒,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三,净颠倒,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四,我颠倒,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心受身法之念处,如其次第,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见俱舍论十九,止观二。二乘之四倒: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也。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也。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也。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也。涅槃经二曰:“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颠倒】:1、指凡夫的四倒,即
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
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
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
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
2、指二乘的四倒,二乘人误以为涅槃是灭尽的世界,而对涅槃起四种的妄见,即
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
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
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
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怨】:(名数)烦恼魔,死魔,阴魔,天子摩之四魔也。行事钞上之三曰:“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同资持记曰:“四怨即四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复次菩萨内身寂静至心思惟,常作是念:
『我设有财,当以供养诸佛菩萨、若施法僧。』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有财无财常作如是系心思惟,法施亦尔,是名一切施。
▪[末学解说]▪
再有,菩萨内身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至心思惟,常作此念:
『我假设有财,应当用来供养诸佛菩萨、或者布施法僧。』这名为菩萨智慧布施。
有财、无财常作这种系心思惟,法布施也是如此,这名为一切施。
注解: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若有少物常以惠施。是名[难施]。
心所爱重贪着之物。无量世中勤求得者。及大方便役力得者。以如是等惠施他人。是名[难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有少物但能常以惠施。这名为[难施]。
对心所爱重贪着之物,在无量世中勤求得者,及大方便役力才获得,以这些惠施于他人。这名为[难施]。
- [经文] --
云何[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若自行施。若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是名[一切自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自行布施。如果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这名为[一切自施]。
- [经文] --
云何[善人施]。
若善男子以善心施。信心施。至心施。自手施。应时施。如法得财施。是名[善人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善人施]。
如果善男子以善心布施。信心布施。至心布施。自手布施。应时布施。如法得财施。这名为[善人施]。
- [经文] --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
不求果报故。名[一切行施]。
常施故。名[一切行施]。
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故。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是名[一切行施]。
什么是[菩萨一切行施]。
因不求果报的缘故,名为[一切行施]。
因常布施的缘故,名为[一切行施]。
因福田布施的缘故,名为[一切行施]。
因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布施的缘故,这名为[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这名为[一切行施]。
不观财物是可布施是不可布施,这名为[一切行施]。
- [经文] --
云何菩萨[为除故施]。
若有众生饥渴苦恼。为除此事而行布施。寒者施衣。求乘施乘。求璎珞者施以璎珞。涂香末香杂华灯明。房舍卧具病瘦医药。亦复如是。是名[为除故施]。
▪[末学解说]▪
什么是菩萨[为除故施]。
如果有众生饥渴苦恼。为除此事而行布施。寒者布施衣。求乘布施乘。求璎珞者布施璎珞。涂香、末香、杂华、灯明。房舍、卧具、病瘦、医药。都是如此。这名为[为除故施]。
- [经文] --
云何[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若以[财][法]施于彼者。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乐。
什么是[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如果以[财][法]布施于彼者。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今生与未来也。如二世之悉地,二世之安乐等)乐。
注解:
【二世】:(术语)今生与未来也。如二世之悉地,二世之安乐等。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现世安稳,后生善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布施」的用意有两个重点方向:
1.用于启发众生的善心,透过布施,让「施者」和「受者」建立利人利己慈善感恩的心
透过这样的互动,触动人类正向的心念和行为,启发良性的循环,以创造健康美满的社会
这就是佛法讲的共业因果,我们期望是良性正向的提升
但是,到底是正向的因果,还是负面的恶业因果,那就要看是否被不当运用,且是否处置得当
2.透过布施,可以消除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和执着,除去悭贪吝啬的个性
因为,贪着世俗物质也是轮回的原因,因此,降低物欲也是修行解脱轮回的重点之一
所以,布施也是用来逐渐断除自己对欲望的贪着而解脱轮回的一项修行
上面就是综观布施的两个大方向意义,
第1点就是佛法上所说的共业因果,第2点就是和自己的欲望以及自己的修行有关
所以,如果是正确的「布施」,则不仅是利人,也是利己的事情——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8 12:5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8 14:21 编辑

本次学习:3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常施众生无畏之乐。所谓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救济。是名[无畏施]。
菩萨摩诃萨[法施]者。
凡有所说初无颠倒。是名[法施]。
善能教诫一切众生。是名[净法施]。
菩萨[财施]利益[现在]。行[法施]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复有[财施]。或为众生作现世苦。[法施]不尔。能作现在他世乐事。
[财施不净][法施清净]。行[财施]者不名[无边]。法施之施名[无边施]。[财施易得][法施难遇]。是名[自他利施]。
常布施众生无畏之乐。即是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其救济。这名为[无畏施(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危难和恐惧)]。
菩萨摩诃萨[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者。
凡有所说,从开始便没有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这名为[法施]。
善能教诫一切众生。这名为[净法施]。
菩萨[财施(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也)]利益[现在]。行[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再有[财施],或帮助众生解决现世之苦。[法施]不一样,能作现在、他世之乐事。
[财施不净][法施清净]。行[财施]者不名为[无边]。法施之施名为[无边施]。[财施易得][法施难遇]。这名为[自他利施]。
注解:【无畏施】: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危难和恐惧,为三施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施】: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财施】:(术语)三施之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名[寂静施]。[寂静施]者有十种。何等为十。
一者[无碍施]。
二者[无错谬施]。
三者[非庄严施]。
四者[无高心施]。
五者[无着心施]。
六者[无羞施]。
七者[无愁施]。
八者[无[卑*页]面施]。
九者[无求恩报施]。
十者[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虽知求者心无悒迟。然能疾舍称其所求。是名[无碍施]。
什么名为[寂静施]。[寂静施]者有十种。是哪十种呢。
一是[无碍施]。
二是[无错谬施]。
三是[非庄严施]。
四是[无高心施]。
五是[无着心施]。
六是[无羞施]。
七是[无愁施]。
八是[无[卑*页]面施]。
九是[无求恩报施]。
十是[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布施之时。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虽知求者,心没有不高兴和迟疑,能立即施舍、称其所求,这名为[无碍施]。
-- [经文] --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念言。施无果报无善恶报。亦不念言。杀生行施得善果报如婆薮所说。以不贪着施因缘故。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名[无错谬施]。
[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聚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随得随施终不贮积。
何以故。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故。
有来求者遇已便施。终不语言。待我庄严然后乃与。
何以故。庄严施者则不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
若待庄严施者。则令众生大受苦恼。是名[非庄严施]。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会念言,布施没有果报、没有善恶报。也不会念言,杀生行布施会得善果报如婆薮(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昔之摩揭陀国王,后出家为仙人,尝依四吠陀法之赞言,主张杀生祀天,后堕入地狱;复经佛之教诫,始归三宝,而居于补陀落山麓结草庵供奉观音)所说。因不贪着而行布施的缘故,能够获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果,这名为[无错谬施]。
[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始终不会积攒财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随得随布施,终不会贮积。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
有来求者,遇到便会布施。始终不会言说,等我庄严后再给与你。
为什么呢。因为庄严而布施者,则不能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如果等待庄严而布施者,则令众生大受苦恼,这名为[非庄严施]。
注解:【婆薮】:梵名 Vasu。又作婆蓃、婆薮缚斯。系奉婆罗门教之仙人。昔之摩揭陀国王,后出家为仙人,尝依四吠陀法之赞言,主张杀生祀天,后堕入地狱;复经佛之教诫,始归三宝,而居于补陀落山麓结草庵供奉观音。就婆薮仙人遵奉婆罗门教之说而言,相通于婆私吒为婆罗门族代表性仙人之说,故一般以为婆薮仙人即婆私吒。又密教将之安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东方。(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参见:婆私吒)4455)p447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谦下心。不自赞言我是施主。不求恩报不为胜他。行施名称而行布施。是名[无高心施]。
[无着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著名称。菩萨善观是名称者。如空如风藕根中丝。若求名施者我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是名[无着心施]。
▪[末学解说]▪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到来求者,生谦下之心。不会自己赞言,我是施主。不会为求恩报,不会为了胜过他人。不会为了行布施名称而行布施。这名为[无高心施]。
[无着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执着名称。菩萨善观此名称者。如空、如风,如藕根中丝。如果为求名而行布施,则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所以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这名为[无着心施]。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无羞施]者。
行施之时三时欢喜。是名[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所重物施已无悔。是故无愁。是名[无愁施]。
[无羞施]者。
行布施之时,要布施时、行布施时、布施后时都会欢喜。这名为[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自己珍重之物布施,施后无悔,所以无愁,这名为[无愁施]。
-- [经文] --
[无[卑*页]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其心平等无不喜见。是名无[卑*页]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以怜愍故。修集慈故。施安乐故。不求报故。是名[不求恩报施]。
[无[卑*页]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其心平等、没有不喜见,这名为无[卑*页]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因怜愍的缘故,因修集慈心的缘故,因布施安乐的缘故,因不求果报的缘故,这名为[不求恩报施]
-- [经文] --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
何以故。菩萨深观有为之法如芭蕉树。是故施时不求果报。是故名为[不求果报施]。
如是十事能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深观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之法如同芭蕉树,所以布施时不求果报,这名为[不求果报施]。
像这样的十事能够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檀波罗蜜】:(术语)Da%napa%ramita%,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以知道布施有不同的类别、次第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不论是哪一种类别、形式、次第的布施
首先,要关照自己布施的发心是什么?
是为了求名、求利、求果报....还是为了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发心不同,方向也会不同,就好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一样,所以初发心非常重要
再深入一步,要知道「布施」和「布施波罗蜜」,这二者是不同的
根据佛经的教导,「布施」和「布施波罗蜜」是不相同的,
「布施」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就不是「六度波罗蜜」之一
末学理解,布施就是布施,没有“我”要布施的心,没有给谁布施的心,没有布施何物的心
不是有目的、有原因的布施,而是自然而然,自性流露,清净、光明、慈悲....布施
回想自己日常中所谓的种种布施,末学深深的忏悔!
真的是掺杂了很多妄念、各种心在其中,比如
给他人提供了些许的帮助,就会沾沾自喜......
对于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会有分别之心......
总会趋利避害,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对众生没有慈悲喜舍之心........
对照上述佛经的各种布施,自己很多地方,都做的不好,乃至做不到
可见,要实修,要真正落实,真的不容易!
虽然不容易,但人身难得,学佛的机缘也更加难得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同样道理,想要修行成就,解脱六道轮回,普渡众生而成佛,这当然也是要消除累世恶业和磨练的
如果连自己的负面心念都无法降伏、压力无法调解、身心的苦受和欲望都无法超越,那是拿什么来成就道业呢?
当然,(佛经中常说)娑婆恶世中修行并不容易,也因此,若能安忍和超越,成就更大
如果真的觉得困苦、辛苦、难以超越,那么,「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方便、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一心信念「阿弥陀佛」并求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个脱离恶世困境而能往生佛国安乐修行的最低门槛,用以救度能「信、愿、行」的苦难众生
不过,如果能在娑婆恶世中深入大乘实义深义、普渡众生、实修实证,
如佛经上所说,那当然不仅能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也能上品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实修」与「压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6-9 10:3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6-9 12:34 编辑

本次学习:37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菩薩地戒品第十一
-- [经文] --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戒?戒者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自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戒;
八者自利利他戒;
九者寂静戒。
什么名为菩萨摩诃萨戒呢?
戒者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自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戒;
八者自利利他戒;
九者寂静戒。
注解:【自性戒】:<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据大日经疏卷十七载,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戒,(二)出家戒。于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戒,(二)制戒。今此十善戒即属菩萨自性修行戒,基于善性之故,一切菩萨应行之,亦即涅槃经所谓性自能持戒。(六祖坛经第八顿渐品)((参见:戒)2896)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所列举九种戒之第一。又作菩萨自性戒。为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于自、他。修此戒有四种功德:(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p2524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性戒】:(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自性戒者,菩萨摩诃萨具自性戒有四功德:
一者以清净心从他而受;
二者其心不净毁所受戒,应当至心惭愧忏悔,悔已专心更不敢犯。
菩萨摩诃萨从他受戒生惭愧心,心惭愧故护持不犯。
若心不净毁所受戒,心惭愧故不敢覆藏乃至一宿。
菩萨犯戒若经一宿,若欲忏者不应直作一犯忏悔,应作念念无量犯悔。
何以故?若是多犯作一犯忏者,不得名忏,受者得罪。
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者,菩萨摩诃萨具足自性戒有四种功德:
一是以清净心从他处而受戒;
二是其心不清净毁所受戒,应当至心惭愧忏悔,忏悔之后专心再不敢犯。
菩萨摩诃萨从他处受戒而生惭愧心,因心惭愧的缘故而护持不犯。
如果心不清净毁所受戒,因心惭愧的缘故而不敢覆藏,哪怕只是一夜。
菩萨犯戒如果经一宿,如果想要忏悔者不应只作一犯忏悔,而是应作念念无量犯悔。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多犯只作一犯忏者,则不得名为忏悔,受者会得罪。
注解:【自性戒】:<一>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称为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可受持。据大日经疏卷十七载,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戒,(二)出家戒。于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戒,(二)制戒。今此十善戒即属菩萨自性修行戒,基于善性之故,一切菩萨应行之,亦即涅槃经所谓性自能持戒。(六祖坛经第八顿渐品)((参见:戒)2896)
<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所列举九种戒之第一。又作菩萨自性戒。为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于自、他。修此戒有四种功德:(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p2524FROM:【佛光大辞典】
【自性戒】:即大乘戒。系以佛性为戒体,因佛性与自性无异,故叫“自性戒”。又作本性戒,如十善戒者,乃不待佛之制定而自性便可受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性戒】:(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从他受持戒时有四事:
一者惭愧;
二者至心坚持,菩萨摩诃萨至心持戒,终不生于毁犯之心;
三者受已一心护持;
四者净心受持。
菩萨从他处受持戒时有四种事:
一是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二是至心(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坚持,菩萨摩诃萨至心持戒,始终不会毁犯之心;
三是受戒后一心(专心一意)护持;
四是净心(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
注解:【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心】:<一>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无量寿经卷上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专心、一心之意。善导之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下):“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分至心为二:(一)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种。
<二>三信之一。为日本净土真宗之教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所誓愿之至心、信乐、欲生等三心称为三信,其中之“至心”,净土宗认为,从心底诚心信仰阿弥陀佛即称至心;净土真宗则以为,信仰阿弥陀佛之信心,实际仍为阿弥陀佛所给予,此即弥陀之至心所致。((参见:三信)578)2538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心】:<一>梵语 vis/uddha-citta,西藏语 rnam-par-dag-pah!i sems。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十方佛前。佛般泥洹经卷上列有净心、思心、智心等三心,净心即尸大,思心即三摩提,智心即崩慢若。所谓尸大心,即不淫、不怒、不贪;所谓三摩提,即摄心不令走失;所谓崩慢若,即心中无爱欲,且能持佛禁戒。新华严经卷三十五亦于所举十种深心之中列有清净心(梵 s/uddha-citt'a^s/aya-manasika^ra,藏 dag-pah!i sems-kyi bsam-pa yid-la bya-ba,清净心意乐作意之意)。唐代道宣之“净心诫观法”释名篇载,所谓净心,即于现行烦恼、诸种病患等,修习对治,即时能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大乘清净之信心,趋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当感果。(新华严经卷七十三、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金刚三昧经)
<二>(1929~ )台湾台中人,俗姓萧,名鸿川。二十岁,依斌宗和尚出家,并随受古籍经典。年二十六,受具足戒于新竹狮头山元光寺。民国六十六年(1977),修毕日本佛教大学函授部课程。历任台北十普寺监院、佛教三藏学院督学、中国佛教杂志主编及社长、高雄佛教分会理事长等职。并任光德寺、高雄佛教莲社、林溪禅寺等住持。创办之佛教事业有净觉之声电台空中布教、净觉佛学院、净觉佛教研究所、净觉育幼院、净觉月刊。又担任中国佛教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长、净觉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师长于戒坛法规,近十余年间,台湾各地启建戒幢,多聘师为开堂和尚。p4693FROM:【佛光大辞典】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事。何等四?
一者不犯;
二者设犯寻悔;
三者心生惭愧;
四者不生悔恨。
是名性戒。
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种事。是哪四种呢?
一是不犯戒;
二是假设犯戒能寻悔;
三是心生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四是不生悔恨。
这名为性戒。
注解:【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性戒菩萨名真实戒、名自他利戒、名饶益众生戒、名利益众生义戒、名增长人天戒、名无量功德戒。
菩萨成就如是戒者,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菩萨若以客尘烦恼不忏悔者,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说毁禁者所得过罪。
若能如是,虽名毁犯罪过轻微,亦能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自性戒。
性戒菩萨,名真实戒、名自他利戒、名饶益众生戒、名利益众生义戒、名增长人天戒、名无量功德戒。
菩萨成就这样的戒,会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菩萨对因客尘烦恼(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不忏悔者,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宣说毁禁者所得的过罪。
如果能够如此,虽名毁犯但罪过轻微,也能毕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名为自性戒。
注解:
【客尘烦恼】:指能染污心性之无明等外来烦恼。为‘自性清净’之对称。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一切戒者,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一切戒。
在家、出家戒有三种: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
一切戒者,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为一切戒。
在家戒(小乘之五戒八戒,大乘之十善戒。是在家之戒法也)、出家戒有三种: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益众生的缘故行戒。
注解:【在家戒】:(术语)小乘之五戒八戒,大乘之十善戒。是在家之戒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出家戒】: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经文] --
云何名戒?所谓七众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七种戒者,即是净心趣菩萨戒。
如世间人欲请大王,先当净持所居屋宅。
是七种戒俱是在家出家所受。
菩萨戒者亦复如是,俱是出家在家所受,是名为戒。
什么名为戒呢?即是七众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摩诃萨如果想要受持菩萨戒者,先应当净心受持七种戒。
七种戒者,即是净心趣菩萨戒。
就好像世间人想要请大王,先应当清净打扫所居屋宅。
这七种戒,在家、出家都应受持。
菩萨戒者也是如此,在家、出家都应受持,这名为戒。
注解:【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 [经文] --
云何名受善法戒?
善法戒者,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为菩提故修身口意十种善法,是名受善法戒。
什么名为受持善法戒呢?
善法戒者,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因菩提的缘故而修身口意十种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这名为受善法戒。
注解:【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身口意者,若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已,读诵书写分别解说,思惟修集舍摩他、毘婆舍那,
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上耆旧有德,时时供给瞻视走使,若病若老、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鉢,
若见说法及经呗者称叹善哉,见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愿诸众生悉持净戒。
见破戒者深生怜愍,善语呵责教令忏悔。
身口意业所作诸善,悉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身口意有气力时,懃心供养佛法僧宝,为增善法懃修精进,为得一切诸善法故修不放逸。
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饮食知足不乐眠卧,初夜后夜读诵经典,忆念三宝亲近善友,乐闻其说自省己过,知已忏悔深生惭愧,至心忆念更不毁犯,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是名受善法戒。
身口意者,如果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后,读诵、书写、分别、解说,思惟修集舍摩他(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毘婆舍那,
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上、耆旧、有德,时时供给、瞻视、走使,若病若老、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鉢,
如果见到说法及经呗(歌咏经文之声。即梵呗也)者称叹善哉,见到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愿诸众生都能受持净戒(清净之戒行也)。
见到破戒(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者深生怜愍,善语呵责、教令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身口意业所作诸善,全都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随身口意有气力时,勤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为增善法勤修精进,为得一切诸善法的缘故而修不放逸(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
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饮食知足、不乐眠卧,初夜、后夜读诵经典,忆念三宝、亲近善友,乐闻其说、自省己过,知后忏悔、深生惭愧,至心忆念、更不毁犯,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这名为受善法戒。
注解:【身口意三业】:指身、语、意三者的造作,谓之三业:一、身业:身业出之于身体的一切动作,此有二种,一者身表业,二者无表业。二、语业:语业出之于口上的造作。三、意业:意业出于第六识的思维,这是思心所的作用。如 《成唯识论》 谓思心所是:“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意业又名思业。思之自性,只是造作,故能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识相应,驱使心识起善、恶无记等造作。以上说的心识,指的是第六意识,及包括其相应心所。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经呗】:(杂语)歌咏经文之声。即梵呗也。慧琳音义六十五曰:“经呗,僧尼法事梵呗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戒】:(术语)清净之戒行也。法华经序品曰:“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破戒】:梵语 duh!s/i^la。又作犯戒。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大智度论卷九十一揭出二种破戒,即因缘不具足戒、因缘具足戒。前者为贫穷之人,不能具足衣食之缘,心生偷盗之念而破戒;后者虽具足衣食之缘,以心好恶习,喜行恶事,致毁犯禁戒。四分律卷五十九载有破戒之五种过,称为破戒五过,即自害、为智者所诃斥、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等。毗尼母经卷三(大二四·八一二中):“犯戒有七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尼萨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偷兰遮,六波罗提提舍尼,七突吉罗。”(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十诵律卷三十三)p4233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放逸】:(术语)一心专注而修诸善法也。俱舍论四曰:“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上述佛经,进一步学习思维【惭愧】【忏悔】
【惭愧】【忏悔】的释义分别为:
【惭愧】: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此,反省自身
最早的状态一般是,知道自己的做了,会有惭愧之心,但不会忏悔
而上述佛经中有这样一句:【知后忏悔深生惭愧】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因为内心中可能并不认为自己错了,所以没有忏悔之心
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才会有忏悔之心,才能深生惭愧
所以,做早所谓的惭愧,其实也是假的,并不是真有惭愧心
在末法时期,要众生认错实在是难事
1.有的人能够真正反省是自己的过错,而且当场道歉认错,
2.有的人虽然发现是自己错了,但是当场拉不下老脸,所以不认错
3.有的人会怀疑,我真的错了吗?我有吗?应该没有吧!
4.有的人表面上认错了,其实心里并没有,只是商业手段,其实心里谁也不服
5.有的人根本别指望他会认错,没有吵起来或打起来就算不错了
上面的事情,现实生活上时常发生
今生我们都1.不容易认错2.或不愿意认错3.或根本不觉得自己错了
何况是累世呢?
这样检讨起来,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到底造了多少不肯认错的恶业呢?
而这些恶业直到苦报现前的时候,我们会承认错误吗?会真心忏悔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肯认错就是凡夫的习气
直到死到临头,可能还是会说我又没造什么恶业,我是个好人
很多人都会这么说,直到学佛逐渐深入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罪业重大——[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要知道
末法时期很多人都很高傲,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事实上,自己根本没有实修过,而且真的不懂
等到自己真正想实做,真正面临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就是自己根本没有心力和定力,也是佛菩萨给的最好教训
借此破除众生的贡高我慢,让众生真正发起惭愧忏悔心
所以此刻或此阶段,最好的修行就是拜忏,
透过自己猛然的错愕,明白自己的无知和不足,而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如果能深入心法,藉由[四正勤]增上增广,这样就会是个很好的修行
也就能尽快突破困境
这时期,一开始众生还是会怀疑自己真的那么不行吗?
大都还是不肯死心塌地的忏悔
所以会直到真正完全的发露忏悔才会消除重大业障
如果能把握时机,真心彻底发露,这样就能深入心法,重业轻报
但是如果还是不能放下脸面,这样就会变成分期付款,
对心法的体会就难以透彻,或根本无法体会
这就会变成要花比较久的时间才能通过这关卡
这就是所谓根器不同,也是我执和我慢坏事
[惭愧忏悔心实修]
最好藉由各种自己犯过的错误,深深的忏悔自己各种过失和贪瞋痴
若能以此次的震撼,真诚的忏悔自己的无知和我慢,这样会更快过关
若能因惭愧忏悔而哭泣落泪,最好增上[忏悔心],进而忏悔无始劫过失
跪拜忏悔,随[忏悔心]自然哭泣20-30分钟,深心忏尽,转发[勇猛心],断恶修善,
(这阶段是一定会大哭特哭的,如果没有这阶段,不算真忏,这可不是着悲魔,
这是真心佛前发露才会知道自己的卑微和过失,才会大哭流泪,实修过就会知道)
并发起[慈悲心]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决心,入[光明心法]观想佛菩萨和法界光明
自己佛性本体光明和诸佛法身以及法界光明融合,
再以此整体光明回向照耀苦难众生,皆得清净自在光明解脱
这样就是[心法实修惭愧忏悔心]的过程,最后以[光明心法回向]做结尾——[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相关的方便、方法
真心最难得,真心也最有效
用这样的认知,到佛前跪拜(佛像或者佛卡)真实的发起惭愧忏悔心
忏悔自己的业障,然后发愿改过,发愿透过修学佛法来消除业障
忏悔后就应该发起信心,让自己成为清净慈悲光明的人,而且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
向佛忏悔,那是因为佛是佛弟子的老师,弟子犯错,没有遵守佛教,所以向佛悔过(这是一般的表相原理,另有深义后述)
但是,有没有从事情和原理上分析自己的错误,从而领悟且迈向「正真」(正确和真实真理)
而且向自己所对不起的众生道歉(而成为正向的佛法眷属),这些才是忏悔的更深义理
另外,关于「向佛忏悔」,如果能在忏悔的过程中,虚心悔过,而逐渐显露真心,
那也是能领悟上述的甚深义理的,这才是向佛忏悔的甚深原理,
所以,「向佛忏悔」还是有次第之分的,而这次第则来自于有没有深入忏悔和真心忏悔
不论如何,对于一般人或佛弟子,反省、认错、忏悔、道歉与改过,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是人类提升进步与进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佛弟子修行成佛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建议您,
1.每天拜[观世音菩萨]108拜,一跪一拜共108拜,拜的时候,要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能帮助您,而您也愿意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逐渐帮助众生,拜的时候就是想这些,学习大慈悲心,慈眼视众生
2.每天以大悲心持[大悲咒]至少21~108遍,向观世音菩萨祈求大悲水
以此水来治您公公的癌症,至少能减轻他的痛苦和消除他的业障,帮助他痊癒或能往生净土,
另外,怀大悲心以大悲水洒净除障和施食鬼道,这样就能消业增上福慧
3.心经每天持诵7-21遍,以清净心和光明心来读心经,先调整心念再读诵
4.最好能吃素,但是不要强求,不要因此和家人起冲突,您可以用帮您的公公求福治病来做理由,所以吃斋半年,这样应该就能说得通,一切以忏悔过错和孝心为主,这样应该就能逐渐转业
由上面1.先向家人忏悔请求原谅,2.加上自己修行的功课,
回向一切苦难众生都离苦得乐,家人平安,公公消业,夫妻和乐,让家人逐渐能学佛
这样家人和佛菩萨就都能体会您的真心和用心
如果您还有其他时间,再读其他佛经吧
[地藏经]和[药师经]都是非常重要的佛经,
您可以有空再读,了解里面的道理
读经的重点是要改变我们的心念和行为,这才是读经的目的
这样读经实修才会有功德——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