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5 09:28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3 12:50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圆觉经>(本是甚深三昧中的甚深菩萨法,为末世众生而深法浅说,是甚深方便,讲轮回原理和甚深观行原理)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5 10:3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5 10:52 编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相关注解

【大方广】: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方广】:梵语 maha^-vaipulya。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无比、广破、大方等。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称大方广。为大小乘之通名,然多用于大乘经。大乘为方广部之至上,故称大方广。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地藏十轮经等皆是。诸经以正理广辩诸法,一切法之性相众多,非广言繁词不能辩彻,此广言能破除极顽坚之无智闇,而证得幽博、平等之理趣。(顺正理论卷四十四、大日经疏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参见:毗佛略)3849)p757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多罗】:<一>梵语 su^tra,巴利语 sutta。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参见:十二部经)344、“经”5548)
 <二>著七条、五条袈裟时,以彩线交络组纽,结成花鬘状,垂于袈裟背后之色带。此法行于日本天台、真言、净土、真宗等。最初原使用五条袈裟,今加以简略而变化,定其威仪。使用修多罗并非自古即有,大约源于初唐时代。(释门章服仪(道宣)、考信录卷一)p4040FROM:【佛光大辞典】

【修多罗】:此词主要有三义︰其一指经律论三藏中之经藏,或经藏所包含的佛经。其二是指原始佛经(《四阿含》或《五尼柯耶》)十二种类别(十二部经)中之一种,是散文体(长行)佛经。其三是指大乘佛经。

‘修多罗’之音译又作修■路、素呾缆;意译线、条、綖、教条,或译为经、契经、直说、圣教、法本、善语教。兹依佛典所载,对此词之词义及内涵,略述如次︰

《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谓修多罗有五义(大正28·931c)︰‘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法华玄义》卷八(上)举有翻、无翻两说。无翻说,依前记之五义;有翻说,在经、契、法本、线、善语教的五译中,以‘经’为正译。

对于此词之主要意涵,一般常作贯穿、摄持二义解释,《佛地经论》卷一云(大正26·291b)︰‘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加以广说,云(大正45·273a)︰‘犹綖贯花如经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不散流恶趣,义理由教贯,不散失隐没,是故圣教名为契经。’

慧远(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则认为修多罗除了有贯穿、摄持二义之外,另有常恒之义(大正37·92a)︰‘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揩,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开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

又,《大乘义章》卷一分别修多罗为总、别、略三者,然最为广泛通行者,为下述三种︰

(1)十二部经之一︰简别于祇夜、伽陀、尼陀那等,即经中直说的长行(散文)。《杂集论》卷十一云(大正31·743b)︰‘以长行缀绢略说所应说义。’然无问自说、未曾有法、授记、本生、譬喻等虽是长行,并不包括在修多罗之内。此为《大乘义章》的‘别修多罗’。又,十二部中初略标举一切通名时,为‘略修多罗’。

(2)与律藏、论藏同为三藏之一︰指全部的十二部经,或指十二部经中除了论议以外的其余十一部。相当于《大乘义章》所说的‘总修多罗’。亦即结集三藏时,阿难所诵出的经藏。另据《大智度论》等的主张,也包括佛以外诸天所说的法。

(3)指经律论三藏以外的大乘经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云(大正25·306c)︰‘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卷一百云(大正25·756b)︰‘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两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又,据卷二〈三藏内外经〉、卷四〈摩诃衍经〉等文所述,大乘诸经是在三藏之外。三藏,即小乘三藏。《往生论注》卷上解《往生论》中‘我依修多罗’之义,谓(大正40·827c)︰‘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此谓三藏中的修多罗乃阿难所诵,而大乘经典则是另外结集。[参考资料]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了义经】:(术语)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从大乘言之,则小乘总为不了义经。然大小乘经典中亦有了义不了义之别。故佛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参见:四依项下法四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了义经】: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了义经】:又为义理达到彻底究竟之意。中观师说主要从正面讲述空性的经典。如大、中、小《般若经》等。        《佛学词典》

【圆觉经】:(经名)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佛陀多罗译。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现诸净土,文殊普贤等十二大士次第请问因地修证之法门,佛一一答之。因而一经有十二章。诸家之注述如下:圆觉经略疏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钞科三卷,存中与下,唐宗密制。圆觉经略疏之钞二十五卷,唐宗密于大钞略出。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唐宗密述。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唐宗密撰。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唐宗密撰。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四卷,唐宗密述。圆觉经略钞十二卷,唐宗密于大钞略出。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圆觉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宋清远述。御注圆觉经二卷,宋孝宗皇帝注。圆觉经类解八卷,宋行霆解。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载下半,宋如山注序。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圆觉经集注二卷,宋元粹述。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宋周琪述。圆觉经直解二卷,明德清解。圆觉经近释六卷,明通润述。圆觉经要解二卷,明寂正要解。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弘丽著。圆觉经连珠一卷,净挺著。别收入阅经十二种中,玆不出。圆觉经析义疏四卷,通理述,前附大义悬示各一卷。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明焦竑纂。圆觉经讲义二卷,谛闲讲演。圆觉经佚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经】:全一卷。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之略称。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唐代佛陀多罗译。译者之事迹不详。近代日本学者以为此书可能是伪经,并认为其内容可能是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而来。全经主要说明大乘圆顿之理及如何观行实践之法。注释书有唐代宗密大疏钞十三卷等多种。禅宗自古以来即重视维摩经、楞严经、圆觉经,然日僧道元认为圆觉经所说与其他大乘诸经有异,故加以排斥。(开元释教录卷九、续古今译经图纪)((参见: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765)p5418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说(大正55·565a)︰‘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中略)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也同此记载,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又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说(卍续14·238下)︰
‘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学广道高,不合孟浪。(中略)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代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

同《疏钞》卷四之上又说(卍续14·563下)︰‘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中略)此说恐谬︰(中略)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

(1)文殊章︰是一经的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

(2)普贤章︰说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3)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4)金刚藏章︰说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5)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6)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7)威德自在章︰说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1}奢摩他,{2}三摩钵提,{3}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8)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9)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嗔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10)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

(11)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

(12)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

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获古来本《圆觉经》下卷一帖,见此〈贤善首章〉佛说至‘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贤善首当知,(中略)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一一三字,这实是此经已脱佚的文字可知(见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册〈圆觉经佚文〉)。由于现存最古的此经注疏唐·宗密《大疏》、《略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来,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在西元九世纪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脱落了的。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段从(大正17·922a)‘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众护祐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大正17·913b)‘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大正17·913c)‘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大正17·914a)‘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大正17·921c)‘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贤善首章〉),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因此唐·宗密禅师认为此经‘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即因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经中所说(大正17·914a)︰‘远离一切幻化虚妄,(中略)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中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普贤章〉),(大正17·915c)‘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金刚藏章〉)、(大正17·917a)‘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大正17·917a)‘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中略)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清净慧章〉),以及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七至十一章),这些教旨都适用于禅门修学,因而此经在丛林中盛行流传。经中最后并称(大正17·921c)‘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后世学人也即称此经为大乘顿教。

至于此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弘传,实倡始于唐·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即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荆南(惟忠)、遂州(道圆)的南宗禅系,对于此经极为欣契,自称(卍续14·217上)‘禅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圆觉经大疏》序),而殷殷致力于此经的弘阐。所著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大疏钞》二十六卷、《略疏》四卷、《略疏钞》十二卷、《大疏科》三卷、《道场证义》十八卷,精详地显发了此经的义蕴。此外,他还著有《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等(见《义天录》〈海东有本见行录〉)。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一之下中自称(卍续14· 445上)︰
‘此经具法性、法相、破相三宗经论,南北顿渐两宗禅门,又分同华严圆教,具足悟修门户,(中略)宗密遂研精覃思,竟无疲厌;后因攻华严大部,清凉广疏,穷本究末,又遍阅藏经,凡所听习咨询讨论披读,一一对详圆觉,以求旨趣;(中略)率愚为《疏》,至(长庆)三年(823)夏终,方遂终毕。’

于此显示宗密着《疏》的内容和他教禅兼弘的宗旨。因此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

在宗密以前,此经的着疏已有四家,即唐京报国寺惟悫《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疏》二卷、荐福寺坚志《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诠《疏》三卷。宗密当时皆反覆研味,认为(卍续14·239上)‘各有其长,悫邈经文,简而可览;实述理性,显而有宗;诠多专于佗词,志可利于群俗。’(《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此外宗密又闻江淮间也另有疏流行,但未亲见(同《疏钞》卷四之上)。自宗密疏出,文义精朗,以上各疏即均晦佚无传(见清远《圆觉经略疏钞随文要解》)。

宗密以后,至十一世纪间,贤首宗学者杭州慧因寺净源,曾据宗密的《道场修证仪》删订为《圆觉经略本道场修证仪》一卷,用以便于修习。十二世纪间,毗陵华严寺观复撰有《圆觉经钞辩疑误》二卷,以勘定当时《疏钞》刊行本的错误。随后有西蜀龙翔寺复庵道辉撰《圆觉经类解》八卷,经镜庵行霆加以修订行世。至宋孝宗则以禅学思想撰《御注圆觉经》二卷。毗陵华严寺清远撰《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又当时教禅一致的风气流行,于时有龙江章江禅院如山撰《圆觉经略疏序注》一卷。此外尚有德素撰《玄议》二卷、法圆撰《经解》二卷、道璘撰《地位章》一卷、《三观扶宗息非》一卷等(均见《义天录》)。

又天台宗徒有秀州竹庵可观撰《圆觉手鉴》一卷、澄觉神焕撰《疏》二卷、景德寺居式撰《疏》四卷、慈室妙云撰《直解》三卷、柏庭善月撰《略解》一卷(见《佛祖统纪》卷十四至卷十八)。十三世纪间,苕水古云元粹依天台教观,参考神焕、居式、可观、慈室诸《疏》,并据宗密《疏钞》撰《集注》二卷,其中保存了已经散佚的天台诸家的注解。潼川居简序此书云(卍续16·1下)︰
‘圭峰发明此经,造疏数万言,(中略)由唐至今,广略并行,西南学徒,家有其书,于戏盛哉。江淮荆蛮稍若不竞,天台再造于五季乱离之际,鼓行吴越间,作者辈出,巉然见头角,由是二家之言,肝胆楚越,咫尺云壤。’

于此可见台、贤两宗学人并重此经而见解各别。稍后又有台州崇善教寺智聪撰《心镜》六卷、居士周琪撰《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这都是阐述教禅一致的理解之作。

至十七世纪以来,有武林陆通律寺寂正撰《要解》二卷、憨山德清撰《直解》二卷、二楞庵通润撰《近释》六卷、居士焦竑撰《精解译林》二卷(现存上卷)、禅宗罗峰弘丽撰《句释正白》六卷、贤首宗徒通润撰《折义疏》六卷、净挺撰《圆觉连珠》一卷等。这是由于宋、明以来佛教界形成禅教融会的风气,而此经乃契其机,因而讲述颇盛。

此经从唐以来,在朝鲜半岛甚为流行,据《义天录》〈有本见行录〉,可知当时(1090)尚传存有坚志《疏》,以及宗密、净源、大轲、德素、法圆、善聪、仲希、道璘等疏着,其中以宗密的《疏钞》流传最广。同时此经在日本禅教间也盛行传持,著名的注疏有凤潭的《集注日本决》五卷、普寂的《义疏》二卷、大内青峦的《讲义》一卷、汤次了荣的《研究》一卷等。(高观如)

◎附︰太虚〈圆觉经经义提示〉(摘录自《圆觉经略释》)

甲、[托本在佛] 托本如云根据点、出发点之意。此经以佛果之境界,为经义之根据;虽所谈者周摄于万法,而根据则在于佛果。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此圆觉为无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经托本,惟在佛果。又如〈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金刚藏章〉云︰‘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弥勒章〉云︰‘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圆觉章〉云︰‘信佛秘密大圆觉心。’〈贤善首章〉云︰‘是经惟显如来境界’等,在在可见。他经立说,或依于心,或依众生,五阴、六尘,乃至或依般若。此经则依于佛地心境,此为第一重应知之义。

乙、[被机在顿] 佛说法皆对机,此经为何等机耶?乃被顿机。大略顿机有二︰一者,对渐为顿,谓渐机修学小乘,然后回向大乘,顿机则直入大乘。二者,顿时成佛为顿,谓利根人,不但不从小向大,乃至菩萨因地亦不须经过,只一闻佛乘,即能超凡入如来地;此种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顿机。本经所被,重在后者。何以见之?如〈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无轮转。’〈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清净慧章〉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又如经言︰‘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则知本经正被在顿,旁亦摄渐。彼闻经而先获理解,渐事行修者,固无所碍;但不若顿入顿超者之受益,乃为此经正被之机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学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识之对象;行者,实地之修习;果者,功效之确证。三者虽有偏重,决无偏废;非如世间讲学,只求知解,不求效果。故佛经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说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说行说果者;亦有平均说之者。此经则特重于行,虽说境而明境在行,虽说果而明行之果。如文殊请问如来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对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见。〈普贤〉、〈普眼〉二章,全明修行。他如说行位、行法、行过患、行方便等,皆可见注重在行。此从正面而言。又从反面亦可见此经不重知解︰如〈金刚藏章〉云︰‘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净诸业障章〉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等。尤有进者,经名圆觉,而十二菩萨中有圆觉菩萨,此菩萨所问,乃为入手方便,从中可见此经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别注重入手方便之行。

上来略以三条提示,则此经全部之义,已如网在纲,有条不紊。

[参考资料] 圆瑛《圆觉经讲义》;《经典研究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1})。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5 10:39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2 21:27 编辑

习经目录: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请法】

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三、【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四、【普眼菩萨请佛说法】

五、【金刚藏菩萨请佛说法】

六、【弥勒菩萨请佛说法】

七、【清净慧菩萨请佛说法】

八、【威德自在菩萨请佛说法】

九、【辩音菩萨请佛说法】

十、【净诸业障菩萨请佛说法】

十一、【普觉菩萨请佛说法】

十二、【圆觉菩萨请佛说法】

十三、【贤善首菩萨请佛说法】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5 12:2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6 11:04 编辑



(本次学习:2-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请法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婆伽婆(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乃指所栖处、宅,或家等义;又引申之,以阿赖耶识即为一切种子所隐伏之处),三昧正受(三为正,昧为受也。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一切如来光明庄严住持(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这些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平等本际(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圆满十方不二(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没有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若悟入这种一实平等之理,叫做“不二法门”)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于不二境示现种种净土(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

与大菩萨(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摩诃萨十万人一起,他们名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与诸眷属皆入三昧(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共同安住如来平等(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法会。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婆伽婆】:梵语 bhagavat。<一>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关于婆伽婆之语义,于大智度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蕴足论卷二证净品等诸经论中,皆有引用或释义。又据佛地经论卷一、玄应音义卷三载,婆伽婆(薄伽梵)一名总摄众德,故将其置于经首。此即指诸经首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中之“佛”字,译自婆伽婆。由上所述,足证婆伽婆之名广为人知。此外,婆伽婆原无世尊之义,“世尊”一词为一般人所易解,故自古以来译者多以其为婆伽婆之意译。
 又据佛地经论卷一,举出薄伽梵六义,即:(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八,亦列举出婆伽婆七义,即:(一)能破烦恼。(二)能成就诸善法。(三)善解诸法义。(四)有大功德,无人能胜。(五)有大名闻,遍于十方。(六)能做种种大惠施。(七)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即不受之义)女根,尽舍诸恶烦恼。此外,在印度一般人尊称神仙、贵人亦用婆伽婆一语,此时之婆伽婆则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参见:世尊)1522)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增一阿含经卷十四、百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异部宗轮论述记、翻梵语卷一)p4453 FROM:【佛光大辞典】

【藏】:<一>梵语 pit!aka,巴利语同。音译作必棏家、比摘家、比吒迦。乃篮或箧、箧藏之义,引申为仓库,或学之义;复由此义,转指“摄菩萨等一切所应知之法”为藏,称为菩萨藏。另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序品之说,藏之一词,含有器(梵 bha^jana,巴同)与学(巴 pariyatti)二义,而巴利语之 pariyatti 一词,则意指成就、充足之义。由是,今所言法藏一语,即指有关圣典之完成,或亦指圣典本身而言。历来,法藏之分类甚为繁复,略说之,有下列数种:(一)以经、律、论三者合为三藏。(二)大小乘三藏并举,两者合之则称六藏。(三)大乘称别部之小乘所结集之经、律、论为声闻藏,而以大乘之教理行果者称为菩萨藏,二者并称为二藏;此一分类可见于三论宗嘉祥大师所立之教相判释。(四)以经、律、论三藏之外,别加杂集藏或咒藏者,称为四藏。于法藏部中,以经、律、论、咒等四藏,另加菩萨藏,并称为五藏;大众部中则以经、律、论、杂、咒等五者为五藏;成实论师以经、律、论、杂、菩萨藏等五者为五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则于经、律、论三藏外,加般若波罗蜜多藏及陀罗尼藏,合之为五藏。(五)据菩萨处胎经卷七之说,则以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戒藏、杂藏、金刚藏、佛藏等八者为八藏。此外,大众部以声闻藏与菩萨藏各分经、律、论、杂等四藏,合称八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三藏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摄大乘论释卷一(梁译)、大乘义章卷一)
 <二>梵语 garbha,巴利语 gabbha。音译作檗喇婆、揭诃。乃窝、腔或虚之义,转指胎藏、胎儿之义;其后并引申为如来藏(梵 tatha^gata-garbha)之义,而谓如来俨然存于众生之心中,一如胎儿之孕于胎内。(如来藏经、入楞伽经卷三、十地经论卷一、大日经疏卷八)
 <三>梵语 kos/a,巴利语 kosa。音译作俱舍。原指盛水之容器,后转指所依、坚实、包含等数义。(俱舍论卷一、顺正理论卷一、俱舍论宝疏卷一)
 <四>梵语 a^laya,巴利语同。乃指所栖处、宅,或家等义;又引申之,以阿赖耶识即为一切种子所隐伏之处。(转识论、成唯识论卷二、大日经疏卷二)p6606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受】:(术语)梵语三昧Samaya,一译正受。三为正,昧为受也。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三曰:“纳法在心名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同序分义曰:“因前思想渐微,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受】: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受】: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住持】:(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际】:<一>指根本究竟之边际。即绝对平等之理体,多指涅槃而言。又作真际、真如、实际。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三上):“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胜鬘经(大一二·二二二中):“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二>指过去、以前之状态。与“前际”同义。法华经卷一(大九·七二上):“欲知众生本际之行,从其过去,志性所猗。”(中阿含卷十本际经)((参见:三世)536)
 <三>指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中观论疏卷六末(大四二·一○一上):“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
 <四>(1882~1968)安徽桐城人,俗姓龙。号澄澈。初习儒学,兼通法政,擅长诗文。民国前七年(1905)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行列。民国肇建,先后任职于教育、军政、金融、交通界。出家前尝亲近月霞、印光、普照、倓虚、大愚等诸师问道研学,更从班禅喇嘛受秘法。民国四十一年冬,礼南亭和尚出家,随受具足戒于台南关仔岭大仙寺,又亲近慈航法师。四十八年,创建海印寺于基隆,并栖止于该寺,净密双修。五十七年八月示寂于台北,世寿八十六。著有学佛修养及健康实验法、怀柏山房文钞、吟草等书,曾印行“南来堂诗集”。所创海印寺,现由门人仁化法师住持,继其文风,并集录师生前之懿言为梵室偶谈一书行世。p1974 FROM:【佛光大辞典】

【不二】:一实之理,如如平等,没有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若悟入这种一实平等之理,叫做“不二法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土】:(界名)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菩萨】:(术语)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无量寿经下曰:“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平等】:梵语 sama,巴利语同。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如释尊即否定印度吠陀以来之阶级差别而主张“四姓平等”。诸经论中有关平等之思想与用语极多,例如认为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于本质上均无差别,故说平等;或显示本体界之相貌,称为空平等、真如平等。另如大般若经卷四○九阐论般若波罗蜜、三摩地、菩萨等三者之平等;大智度论卷一○○明示法平等、众生平等之理;大日经卷一揭举身、语、意之三密平等。往生论注卷上载,平等是诸法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又佛称为平等觉,自性法身称为平等法身。此外,一乘法乃表示与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称为平等大慧;普遍于一切而无差别之爱,称为平等大悲;对一切平等,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别见解之心,称为平等心。空、假、中三观中之从空入假观,又称为平等观;观身、语、意三密之平等无差别,称为三平等观;不论怨、亲之别,一概一视同仁,称为怨亲平等。
 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同经卷三十“十回向品”亦举出业平等、报平等等十种平等。又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举出众生平等、法平等、清净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进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净平等十种,众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此皆说明人、法、国土、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杂阿含卷二十、大般若经卷五七○平等品、大宝积经卷六○、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佛地经论卷五)((参见:差别)4088)p191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愿您能为来到此会的诸位法众(顺佛法之众也。即出家五众之总称),解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法行,以及解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入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三匝】:又作三市。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至后世禅宗公案中,参诣者每于问答后,即礼拜宗师,绕三匝而行。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大四八·三五七下)即有“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之句。((参见:右绕)1616)p541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法众】:(杂语)顺佛法之众也。即出家五众之总称。圆觉经曰:“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寄归传一曰:“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禁,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著之心。(中阿含经卷四十一、胜鬘宝窟卷上本)p4668 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体投地】:(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

你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法行,以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能够获得正住持(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不堕入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你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解说。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住持】:(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奉教】:不满足于今生安乐,各自心中依据符合正理经典观察事物进行取舍。《佛学词典》

==========================================================

善知识教导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这也是楞严经中讲的重点,初发心第一决定义,初学就要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由于发这样的愿,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当要明白
学佛的初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是因,如是果——[辨正解析]为什么学佛多年却没有改善生活,智慧也没有增长,对人生也不透彻?

要向佛菩萨学习
大菩萨以成佛和普渡众生为目的,
大菩萨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不会退心,不会失去学佛的真正重心, 这就是大菩萨和一般人初发心以及发愿的不同——[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这个道理,就好像我们盖大楼,如果从打地基开始就是歪的,后果可想而知
或者去远行,如果从开始方向就是错的,不但到不了终点,还可能越走越远
所以
大菩萨以成佛和普渡众生为目的,
大菩萨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不会退心,不会失去学佛的真正重心, 这就是大菩萨和一般人初发心以及发愿的不同
——[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学佛的发心要正确,学佛的方向要正确
这样才不会后悔
——[辨正解析]为什么学佛多年却没有改善生活,智慧也没有增长,对人生也不透彻?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6 20:5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6 21:08 编辑



(本次学习: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 [经文] --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末学解说]

善男子!无上法王(如来之尊号。以如来于法得自在故)有大陀罗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门,名为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菩提(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以及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来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都是依从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方能成就佛道。

注解:
【无上法王】:(杂语)如来之尊号。以如来于法得自在故也。圆觉经曰:“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智度论七曰:“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陀罗尼】:(术语)Dha%ran!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见:菩提仙那)5205)p5198 FROM:【佛光大辞典】

【真如】:梵语 bhu^ta-tathata^ 或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总约之,可有如下数种。
 依据阿含经典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无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有关真如之异名,大般若经卷三六○共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与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与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下举出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与微妙寂灭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实相、真如一实、真实际、真胜义谛等称。以其相之绝对平等,亦称一相。
 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1)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2)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3)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4)至(7)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依序为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上记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以外之六种亦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远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
 法相宗之说,据成唯识论卷九载,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之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此宗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其自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据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至初地始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其名称如下:(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8)不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
 以上十者为顺次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此外,人无我之真如(人空真如)与法无我之真如(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其中二乘人只悟人空真如,菩萨则能悟二空真如。
 地论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摄论宗作第九阿摩罗识)之自体为自性清净心,此一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其识因受无明之熏习,故显现出染净诸现象。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为如实不空(不空真如)。同时,众生心(即真如)具有绝对不动之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形成染净现象之心生灭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之染净等现象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真如。一般对万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变或随缘而说明者,即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下列举之二真如均为同类语,即清净真如与染净真如、或非安立真如与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万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之意。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复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复分为顿教真如、渐教真如,此均由对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
 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
 又诸佛之自性(真如),称为无垢真如,或出缠真如;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被烦恼所污垢,故称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为两垢如如。
 依据释摩诃衍论卷三载,真如乃悟始觉、本觉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与虚空之理二义。清净虚空之理有十义,即:无障碍义、周遍义、平等义、广大义、无相义、清净义、不动义、有空义、空空义、无得义等。(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一、佛地经论卷四、卷七、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成唯识论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p4197 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末学解说]

什么是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犹如迷执的众生妄认四大(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为“自身相”,又以相续相、执取六尘(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此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又称缘气。又为所缘之事相,而非能缘之心性,故称缘事。其别有二:(一)指五识与五因缘之意识,缘外界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香、味、触等。(二)指五后意识、独头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界六尘之性觉。分别此见闻觉知之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亦是缘影。以上二者虽有所缘、能缘之分别,但皆属缘影)为“自心相”;如是则犹如眼翳之人误认有空中花、第二月(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犹如眼翳之人,望真月时,幻见二月,即以为天上有二个月)。

善男子!虚空之中实际上并没有花,是病者的妄执(即违背缘起无我之理,而误以为有实我、实法的迷妄执着;或指对假名言相的虚妄执着)。因为其妄执的缘故,并不是只迷惑此虚空的自性(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就连彼实花的生处也会生迷,由此妄执便有了轮转生死,所以称名为无明。

注解: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颠倒】:(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大】:(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大】:(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二月】:泛指似有非有之事物。犹如眼翳之人,望真月时,幻见二月,即以为天上有二个月。与“空中花”等为同类用语。于佛教教理中,诸法皆无实体,而迷执之众生每每妄认地、水等四大为“自身相”,复以相续相、执取相等六粗之相为“自心相”,如是则犹如眼翳之人误认有空中花、第二月等。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圆觉经、新译仁王经卷中)p4761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见:六境)1298)p1298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此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又称缘气。又为所缘之事相,而非能缘之心性,故称缘事。其别有二:(一)指五识与五因缘之意识,缘外界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香、味、触等。(二)指五后意识、独头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界六尘之性觉。分别此见闻觉知之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亦是缘影。以上二者虽有所缘、能缘之分别,但皆属缘影。p6132 FROM:【佛光大辞典】

【妄执】:即违背缘起无我之理,而误以为有实我、实法的迷妄执着;或指对假名言相的虚妄执着。《大乘起信论》云(大正32·577a)︰‘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又云(大正32·577b)︰‘计我、我所种种妄执。’可知妄执是指执着于虚妄的事物,其具体之显现即为我执、法执之相。

唯识宗认为我执、法执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两种。分别起的我执、法执,是受邪教或邪师等等思想所影响,由后天而起的;此是吾人经验上意识现象的领域,其执易断。反之,俱生起的我执、法执,是意识分别以前与生俱来的,是真正的妄执,较为难断。

又,俱生起之我执与法执,其相续有间断与无间断两种,前者属于第六意识的作用,后者则为第七末那意识的作用;此末那识为妄执的根源,亦即其当体。末那识最显著的作用,是以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对象,于见分生起我相及自心相,并执着为实我、实法。其本质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此末那识所起的我执与法执极其微细,因此难以断除。必须多修习殊胜之生空观、法空观,始能彻底拔除。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性】: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无明没有实有体,如同梦中人在做梦时并不是没有,但是醒来后则了无所得;

如同众空花灭失于虚空,不能说其有确定的灭处,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生处。

一切众生在无生(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之中,妄见(虚妄的见解,如我见、边见等是)生灭,所以说名为轮转生死。

注解:
【无生】:(术语)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一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经中曰:“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梵网经上曰:“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止观大意曰:“众教诸门,大各有四,乃至八万四千不同,莫不并以无生为首。今且从初于无生门遍破诸惑。”肇论新疏游刃中曰:“清凉云:若闻无生者,便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但于严土利他不生喜乐,而趣于寂故,成声闻乘也。若闻无生,便知从缘,故无生等,成缘觉乘。若闻无生,便知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即生灭而无生灭,无生灭不碍于生灭。以此灭恶生善,利自利他,成菩萨乘。”垂裕记二曰:“无生寂灭,一体异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见】:虚妄的见解,如我见、边见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

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修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者,则知道是空花,所以没有轮转,也没有身心会受彼生死,不是因为作而无,是因为本性无。
那些知觉者犹如虚空,知道虚空者即空花相,也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都没有,这样则名为净觉随顺。为什么呢?

因为虚空性的缘故,常不动的缘故,如来藏(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中无起灭的缘故,无知见的缘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的缘故;这样则名为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法行(按法行为)。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能够不堕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注解: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著之心。(中阿含经卷四十一、胜鬘宝窟卷上本)p4668 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行】:按法行为;宗教活动。《佛学词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你应当知道,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都以智慧觉(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于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

知道彼犹如空花,就能够免于流转,又如同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同虚空,平等不动转,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遍十方界,所以能够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注解: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术语)梵语菩提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俱舍论以尽智无生地之二为觉体,唯识以大圆镜智等四智为觉体,智度论以一切种智等三智为觉体,密教以法界体性智等五智为觉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FROM:【佛光大辞典】

【了达】:彻底理解之意。即对一切事理皆能了悟通达。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大九·三五中):“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八十华严卷三十七(大一○·一九五中):“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p166FROM:【佛光大辞典】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由此,学习清净光明净土中相关内容
[圆觉经]上讲[净觉随顺],就是净化自己的念头,保持正觉,其他一切随顺众生即可——法门实修帖 73#
学佛修行成佛就像走高空钢索一样

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无明愚痴邪知邪见,我们很容易就会堕入大染缸中,,无法自拔
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高空走钢索一样险恶,,而我们又该如何安全顺利的走到对岸成佛呢

首先,,要有一个够长够重,能够保持平衡的长铁杆,,这个长铁杆就是佛法
这个长铁杆也是楞严经,,帮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正确知见,,而能认清分辨愚见和邪见
有了这个长铁杆,,我们还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的练习,,修正我们的知见和习气
不断调整我们的步伐,,保持清净心和平等心,,让我们能平稳的在钢索上逐渐前进,,迈向彼岸

确定好正确的知见后,,如此不断练习,,逐渐做到身我和外物两忘,,忘了自己也忘了铁杆子忘了钢索忘了一切
这就像圆觉经讲的净觉随顺,,要走钢索,,首先就要清净自己的念头,,保持清净心,,随顺一切外在环境
也像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忘了自我(我相),,也忘了外在一切(人相众生相),,更忘了生死(寿者相)
所以佛说法亦当舍,何况非法——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以法门来说
这可以先依照[四正勤]
(这在帖子中讲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详阅,应该更容易明白)
就是
1.[有恶念即断之](或负面思维,就是马上不要想)
2.[无恶念就保持](这样才不会习惯堕入负面想法)
3.[无善念则生之](或正念,就是随时要生起善心)
4.[有善念则增广](随时要让善心盈满,要乐观想好事情,广为宣导)

遵照上面佛陀的教导,
这样就可以逐渐达到[六根清净]和[净觉随顺]的[净觉]
[净觉随顺]是两个阶段,[净觉]是对内,就是[清净六根],[随顺]是对外,就是[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

再者,
佛经上常说,只要一句四句偈就能修行或就能开悟
所以您只要随时想着要[清净六根],就能逐渐约束自己的六根,自然就会[六根清净]
这就是思维法句,落实法句
[净觉随顺]也是同理——[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7 21:57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7 22:14 编辑



(本次学习: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三、【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 [经文] --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手乃吾国之古法,即拱手也)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以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听闻此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清净境界,如何修行?

世尊!如果彼众生,知道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者,身心也如幻,如何能够以幻还修于幻呢?

如果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没有心,那么是谁来修行呢?

为何又说修行如幻呢?

如果诸众生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也不曾了知如幻境界,如何能令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心解脱呢?

愿您为末世一切众生解说,作何方便渐次修习,能够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叉手】:(杂语)叉手乃吾国之古法,即拱手也。洪武正韵曰:“叉手相错也,今俗呼拱手曰叉手。”然竺土之法,叉手之礼,合掌交叉中指者,单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方等般泥洹经上记阿难礼空无菩萨曰:“叉十指说是偈言:其雄根为寂定,空无出大光明,我为勇猛叉手,为师子大吼礼。(中略)佛告阿难:汝用是叉手功德,我般泥洹后,六月中当独作佛,天上天下人皆当稽首向汝作礼。”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此合掌有深意,(参见:莲华合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如幻】:(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智度论六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维摩经方便品曰:“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参见: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妄想】:梵语 vikalpa。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普贤菩萨:

善哉(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又作好、善、善成、胜、完、正)!善哉!善男子!

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著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方便渐次,从而令一切众生得离诸幻。

你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解说。

此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善哉】:梵语 sa^dhu,巴利语同。音译作沙度、娑度、萨。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又作好、善、善成、胜、完、正。玄应音义卷十七以“萨”为“娑度”之讹略。古印度于开会议决之际,表示赞成时皆用此语;又释尊或其他诸佛于赞同其弟子之意见时,亦发此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此外,持戒作法时亦用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大二四·四五六上):“娑度(译为善,凡是作法了时,及随时白事皆如是作,若不说者,得越法罪)。”(法华经卷七妙音品、大品般若经卷二“三假品”、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八、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翻译名义集卷五)p4885 FROM:【佛光大辞典】

【如幻三昧】: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著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此外,如幻三昧又为二十五三昧之一,用于破二十五有中之南阎浮提有。(圆觉经、大智度论卷五十)((参见:二十五三昧)174)p2345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幻与化。即空法十喻之二。幻者幻人之所作。化者佛菩萨通力之变化),都能生如来圆觉(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妙心(心体不可思议,故称妙心),犹如空花从虚空而有,幻花虽灭但空性(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不坏;众生幻心(心识由缘而生,毕竟无实如幻也)还依幻灭,诸幻尽灭但觉心不动(谓诸如来由证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

依幻说觉(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也名为幻,如果说有觉则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也是如此。所以,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的缘故,心如幻者也要远离,远离为幻也要远离,离远离幻也要远离,得无所离才是断除诸幻。

譬如钻火为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也是如此,诸幻虽尽但不入断灭(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谓之断灭之见。即断见也。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也无渐次。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此才能永离诸幻。

注解:
【幻化】:(譬喻)幻与化。即空法十喻之二。幻者幻人之所作。化者佛菩萨通力之变化。智度论六曰:“经云:解了诸法,如幻,(中略)如化。”【又】(术语)幻即化,谓幻人之化作也。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心】:心体不可思议,故称妙心。依天台宗之判教,别教系以如来之真心为妙心,圆教则直以凡夫之妄心为妙心。(圆觉经、天台四教仪、五灯会元卷一)p2843FROM:【佛光大辞典】

【空性】: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幻心】:(术语)心识由缘而生,毕竟无实如幻也。圆觉经曰:“幻心灭故,幻尘亦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动】:谓诸如来由证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如来藏】:<一>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大一二·二二一下):“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详加解说其义。
 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谓“藏”有三义:(一)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之智内。(二)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俱不改变;然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得见。(三)能摄藏,如来果德悉摄于凡夫心中。于同论卷二自体相品与胜鬘经自性清净章谓“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实、秘密等五义,即:(一)万有悉为如来之自性,由自性之义而言,称为如来藏。(二)此藏乃圣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对境,由成为境界之“因”义而言,称为正法藏,或法界藏。(三)信此藏可得如来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义而言,称为法身藏。(四)此藏超越世间一切虚伪,由真实之义而言,称为出世藏,或出世间上上藏。(五)一切法若顺此藏则得清净,反之则成染浊,由秘密义而言,称为自性清净藏。以上五项称为五种藏。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则列举能藏、所藏、能生之三义;圆觉经略疏卷上,亦举出隐覆、含摄、出生等三义,称为三种如来藏。另据胜鬘经空义隐覆真实章载,如来藏可分二种:(一)如来藏超越烦恼,或与烦恼不同,亦即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称为空如来藏。(二)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脱、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又同经法身章载,如来藏尚可分为二义:(一)在缠,被烦恼所缠缚之状态,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二)出缠,脱离烦恼缠缚之状态。大乘起信论则谓,真如有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二面;觉之体相若以四镜为喻,即:(一)如实空镜,即空如来藏。(二)因薰习镜,即不空如来藏。(三)法出离镜。(四)缘薰习镜。前二者为在缠,后二者则为出缠。
 释摩诃衍论卷二归纳以上诸说,而立十种如来藏。即:大总持如来藏、远转远缚如来藏、与行与相如来藏、真如真如如来藏、生灭真如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能摄如来藏、所摄如来藏、隐覆如来藏等十种。
 或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九识家所立之第九识)为一,例如入楞伽经卷七(大一六·五五六中):“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大一六·五五六下):“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此时如来藏即阿摩罗识。
 如来藏之思想,在印度较唯识说早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然后世在唯识说之外,未别立如来藏,而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所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卷四、入楞伽经卷一、大乘密严经卷下、大般若经卷五七八、无上依经卷上、金刚仙论卷五、大智度论疏卷十四、法华经玄义卷五下、大乘义章卷一、卷三末、四分律疏饰宗记卷三本)((参见:譬喻)6809)
 <二>指佛所说之一切经藏。增一阿含经卷一(大二·五五○下):“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p2361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动】:谓诸如来由证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FROM:【佛光大辞典】


【断灭】:(术语)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谓之断灭之见。即断见也。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结合清净光明净土中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如[圆觉经]所说,这三种方法都是契入实义的方便法,
由这三种方法,大家就可逐渐实修直到实证[不二]

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
这是学习让自己静心的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人或心念先离开问题处,
让自己有时间或空间运用平常练习[奢摩他]的方式来保持稳定
例如夫妻吵架,先离开现场,运用平常实修取静的方式来平息自己
方式例如静坐或念佛或打木鱼
所以,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这并没有觉照,这是取静而定
但是在佛经中更高深的[奢摩他]就并非如此,这边先不做讨论

以初浅的[三摩钵提]来说
这就是学习让自己[转念]的方法,让自己做[正向观照]
让自己转到好的观念和想法和氛围上
例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可以做慈心三昧观照,或观想佛光普照

以[禅那]来说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这必须要平常多学习实相义佛经,多思维实相义,多思维体会人生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都拿出来运用
就是随时入实相义思维,而不执着两边
这就是当下面对问题,当下觉照
老实说,这确实不容易,
但是还是要练习,而且不是做不到,多练习逐渐就会进步,就会清晰

如[圆觉经]所说,以上三种都可练习,或先单独练习一种或两种——[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由此,末学将目前面对繁忙的工作境遇对照反省
会觉得累,会觉得烦躁,就是堕入幻相中了,是将梦中的一切当真了
不论是自身习气的使然,还是贪嗔痴的执着,都是令自己入幻的诱因

想要断离诸幻,佛陀教导当要: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也无渐次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8 20:3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0 21:33 编辑



(本次学习:7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四、【普眼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你等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无始以来幻(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无明,都从诸如来,圆觉(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心建立。

犹如虚空之花,依空而有相,即使空花又灭了,虚空也不会有任何变动。

幻(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从诸觉而生,幻灭了则觉圆满,这是因为觉心(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不动的缘故。

所以彼诸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诸幻都要远离。

如同木中生火,木头燃尽后火还是会灭,觉则没有渐次,也没有方便。

注解:
【幻】:梵语 ma^ya^。指假相。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唯现出如幻之假相,即幻相;其存在则谓幻有。所显现之如幻现象,犹如魔术师之化作,故称幻化。此外,使魔法者,称为幻师、幻人。(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幻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五)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心】:(术语)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以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众生未悟作何方便能够普令开悟?

世尊!如果彼众生没有正方便及正思惟,听闻佛如来演说此三昧就会心生迷闷,从而对于圆觉(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不能悟入(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

愿您大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如是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住持】:(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住持】: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后指掌管一寺之主僧。又作住持职。略称住职。本称维那、寺主,宋代以后之禅林广用住持之职名。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习禅者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禅风渐兴,徒众日增,百丈怀海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
 于禅院,住持在一日中主要之种种行持,称为“住持日用”,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所载,其中包括:(一)上堂,在法堂对大众说法。(二)晚参,晚上在法堂对大众说法垂示。(三)小参。(四)普说。(五)入室。(六)告香,对新挂单僧说法开示。(七)念诵。(八)巡寮。(九)肃众,即监督大众。(十)训童行。(十一)对行者之训示。(十二)受法衣。(十三)迎待尊宿。(十四)施主请升座斋僧。(十五)受嗣法者之茶点接待。(十六)嗣法师遗书至。另于禅林象器笺卷六所载住持之职责,则概括为说法、安众、修造等三大项。
 若住持离开中位(尊师位),而转居他席时,此种情形通常是改就东序之上首位,称为“住持转位”。此外,住持寺务之繁忙,乃一般人所难了解者,称为“住持事繁(烦)”。于禅林中,此语常被用于接化参学者时,师家不愿直接回答参学者之问题,仅以“住持事繁”保留其解答。一般前任住持称前住,现任称现住,后任称后住,已故之住持则称故住。其后道教亦采此制,而称道观之负责人为住持。此外,禅院之住持所用之记录簿,称为住持帖。
 禅林宝训卷四(大四八·一○三四下):“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同书又谓(大四八·一○三七下):“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大乘义章卷十、祖庭事苑卷八、法苑珠林卷三十、释氏要览卷下)p2602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悟入】:<一>悟实相之理,入于实相之理。法华经方便品谓,佛陀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二>梵名 Skandhila。音译作塞建地罗、塞建陀、索建地罗。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为说一切有部之学者,为世亲菩萨与众贤论 卷三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普眼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对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乃至假说种种方便,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当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住持】:(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学习清净光明净土中关于【开悟】相关内容

一、关于【开悟】
所谓[开悟]是指智慧的增上,对世俗和法界能有更深的透彻
[开悟]这两个字实在是大麻烦
[外道]或[附佛外道]或[贪求名利者]总是喜欢把[开悟]挂在嘴边,
借以吸引[一般人]和[信徒]的供养和尊重
而[一般人]和[信徒]也总喜欢说谁开悟了,或者说他的师父开悟了
这是上下皆迷啊!
老实说,佛经上很明确讲出实证的种种次第,实证的名称和现象都讲的很清楚
但是却不是用[开悟]两字来代表,[开悟]两字在许多佛经中的用法就像[布施]
例如,佛陀在经上教导菩萨行者应该要学习[开悟]众生,就是让众生能[破迷开慧]
这种情况就像[布施],菩萨行者不断的布施众生
同样的,经上教导菩萨要不断运用各种机缘[开悟]众生,让众生[破迷显慧]
而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破迷开慧,智慧不断增上,这就是[开悟]
所以[开悟]是个过程,不是专指特定实证,悟可以有大悟小悟,直到成佛
佛菩萨教导众生就是要让众生不断[破迷开悟]——[问答]浅谈开悟

二、【开悟】有不同次第、不同方式
[开悟]有大悟小悟,次第是不同的
我们从凡夫到成就菩萨然后成佛
都要不断的由[戒][定][慧]三学来逐渐显露[佛性根本智慧]
这个过程就会不断的开悟
开悟的方式因为众生的根器和因缘,所以不尽相同
1.可以遵守[戒律],逐渐断除杂染,就会培养出定力,这样逐渐显露清净自性
佛性逐渐显露,就容易明白世俗和法界的道理,这样就容易开悟
2.可以修学佛经上的[三昧禅观](定),透过[观修]和[定力]的增上,这可破除习气杂染
这样就容易恢复佛性根本智慧,这就容易开悟
3.[智慧]的修学,这就是佛陀常在经上讲的修行的四或五个阶段(请见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
a.第一和二个阶段就是1.多亲近善知识,2.多[听闻佛法],多[阅读佛经],
这就是透过[听闻佛法]而增上智慧,这就是[戒][定][慧]中的[闻慧]
b.或透过[思维佛义],因为思维不同次第的佛义而增上不同阶段的智慧,
这就是[思慧],由此成就不同次第的开悟
c.透过[实修实证]和[为人演说],而逐渐实证[真实智慧],这就是[修慧]

不论是[闻慧]或[思慧]或[修慧],这都是佛经上有说明的

所以[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道理可以透过[听闻佛法]或[阅读佛经]而马上了解,可算是[解悟]
但是习气的断除需要逐渐的消除,差别就是[实修实证]
例如,鬼或蟑螂是众生之一,大家不应该害怕或讨厌
虽然明白,但是习气还在,还是会害怕或讨厌,
这就是[明白道理]和[实修实证]的差别
所以修行人或许可能有某些次第上的领悟,
但是这和实修实证还是有差别的
就是明白了,但是还做不到,
这就是[戒][定][慧]没有平衡圆满——[问答]浅谈开悟

三、真假【开悟】
若真开悟,自得心开,无不自在
不会需要别人的认可,也不会需要嚷嚷告诉别人
(因为凡夫不明白开悟,多说无益,而且自己若执着开悟,也非真开悟)
只有当下明白[实相义]的平静自在

真正开悟者,有大智慧,所以会根据次第,运用更多方便引导众生学佛,
而不是急于告诉别人自己是真正实证者

所以,禅宗祖师看到两个徒弟说自己开悟了
其中一个,祖师说,是的,你开悟了
另一个,祖师敲他的头,你去干事吧

若无实证,文字上论是非者,皆是虚妄

真假开悟,一看便明,若真不二,心无碍也,又何必在此说项
还是老实读楞严经,看看自己是否堕入魔境妄想比较重要——[问答]浅谈开悟

四、应正确认识【开悟】
很多人一直在开悟上打转,希望一步登天
其实,修行已经走错了方向,浪费时间

娑婆众生执迷深重,尤其末法凡夫
不知深浅次第,不肯老实从基础做起
总是好高骛远,所以常被附佛外道所骗

修行如果不从戒律开始做起
如果不从六度的前四种次第做起〜[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空谈开悟又有何用,那只是空中楼阁
而且往往堕入楞严经讲的魔扰中

修行有次第,样样都要按部就班

讲个简单的道理
学骑车,是用想的就会骑了吗?
当然不是,是要不断的实际练习,这样才能学会骑车
开悟也是一样,要从[六度]的[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开始
然后学习[三昧观照],学习[禅定],最后逐渐明白[般若智慧]
这些都要实做,不是空想就能突然顿悟
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最后才可能顿悟
酝酿要很久,最后明白只要一瞬间,那就是顿

许多开悟者,并不是突然开悟的
而是已经累积累世的修行资粮,累积了累世的修行智慧
所以今生资粮饱和,就会开悟,这是要真正累世实修才能办到
空想却不实修,哪会有经验和体会呢,这些在佛经上都讲的很清楚,
实证[首楞严三昧]的过程也是如此,由菩萨万行,最后才能得证


[末法]凡夫很多都想学[像法]的开悟者,不过大多只是自误
不同时代的众生根器不同,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次第的方式
建议应该多学[神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不是[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六度的前五度样样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开悟呢?
都做不到还能算开悟吗?

还是老实的做好各种基础修行吧
念佛没超过千万,持咒没超过百万,那会有什么定力呢?
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是修行的基础
这些都做不到,能叫做有定力吗?
大家都知道戒定慧
戒和定都做不到,能有开悟的智慧吗?

简单的道理,从脚边就能看清楚自己站在何处
而不是一直往空中看空中楼阁——[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由此结合当前的境遇,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每日繁忙的工作中,每一个念头,每一种行为,每时每刻
一方面,在检验自己是否能够破除习气杂染,是否有定力
与此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破除习气杂染,培养出定力,从而明白世俗和法界的道理,能够由[解悟]逐渐[开悟]

末学想要练习,怎样能够以清净光明心面对一切外境,比如
如何让自己的身心能够不被疲劳影响,覆盖
如何让自己不陷入压力之中,情绪之中
如何让自己以平等心、慈悲心对待所有人......

之前是通过学习佛经,学习清净光明专辑来帮助自己转变
现在是通过这些实际的事、人、境来帮助自己改变
[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道理可以透过[听闻佛法]或[阅读佛经]而马上了解,可算是[解悟]
但是习气的断除需要逐渐的消除,差别就是[实修实证]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9 12:2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9 21:07 编辑



(本次学习:8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末学解说]

善男子!那些新学菩萨(新发心学习佛道之菩萨也)以及末世众生,想要求取如来净圆觉心(如来净妙之圆觉心也),应当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意译止、寂静、能灭,为禅定的异名,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修行,坚持禁戒(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安处徒众,宴坐(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静室,一直作这样的念:

‘我现今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全部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全部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如果四大各自分离,现今的妄身又应当在何处呢?’

由此可知,此身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无体,和合为相,实际上如同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

四缘(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假合(众缘之假和合也。和合必有离散,是一时之和合而非永久,故云假),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缘虑心之气分也。缘虑心为四种心之一。又作虑知心、虑知缘虑心。即攀缘境界,思虑事物之心,指眼、耳乃至阿赖耶等八种之心识),于中积聚,似有缘相(缘虑之状)假名(虚假的名字。诸法本来无名,是人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既虚假不实,且又不合实体,好像一个贫贱的人取了一个富贵的名字一样)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即非理迷执之意)心如果没有六尘则不能有,而四大分解便无尘可得,那么就会于中缘尘(缘色声等之六尘也)各归散灭,因此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没有缘心(攀缘事物之心)可见。

注解:
【新学菩萨】:(术语)新发心学习佛道之菩萨也。梵网经下曰:“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圆觉心】:(术语)如来净妙之圆觉心也。圆觉经曰:“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念】:正确的念头。不生邪念,忆念正道,叫做“正念”。八正道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为梵语 camatha  之音译,意译止、寂静、能灭,为禅定的异名,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使心寂静。此常具“观”(智慧)并用,称为止观。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禁戒】:梵语 sam!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见:戒)2896)p5539 FROM:【佛光大辞典】

【宴坐】:又作燕坐。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参见:燕坐)6266)p4085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大】:(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和合】: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因果众缘集会者,且如识法因果相续,必假众缘和会,谓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此识作意正起,如是于余一切如理应知。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缘】:(名数)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二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名为缘缘。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见大明法数一五。又见于智度论,唯识论,大乘义章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假合】:(术语)众缘之假和合也。和合必有离散,是一时之和合而非永久,故云假。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相】:(术语)缘虑之状。圆觉经曰:“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集。似有缘相,假名为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假名】:1、虚假的名字。诸法本来无名,是人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既虚假不实,且又不合实体,好像一个贫贱的人取了一个富贵的名字一样。2、假名而有的意思。(参见:假名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缘虑心】:为四种心之一。又作虑知心、虑知缘虑心。即攀缘境界,思虑事物之心,指眼、耳乃至阿赖耶等八种之心识。(摩诃止观卷一、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参见:四心)1670)p6132 FROM:【佛光大辞典】

【缘气】:(术语)缘虑心之气分也。(参见:缘影)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即:(一)梵语 a-santa-bha^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二)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三)梵语 mr!s!a^,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成唯识论卷九)p5261FROM:【佛光大辞典】

【缘尘】:(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心】:(术语)攀缘事物之心。圆觉经曰:“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楞严经二曰:“我悟佛现说法,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末学解说]

善男子!因为那些众生幻身灭了,所以幻心也灭了,因为幻心灭了,所以幻尘也灭了,因为幻尘灭了,所以幻灭也灭了,因为幻灭灭了,所以非幻不灭;譬如磨尽镜子的尘垢之后,就能显现明净。

善男子!应当知道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才能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会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到彼摩尼宝珠就认为宝珠实有五色。

善男子!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净性现于身心会随类各应,那些愚痴者就说清净圆觉是实有,身心自相也是实有;因此不能远离于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

所以我说身心为幻垢,远离幻垢可称为菩萨;当幻垢断尽后,便没有对垢以及说名者。

注解: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末学解说]

善男子!此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因为证得诸幻灭影像,当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所显发。

因觉(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圆明所以显心清净,因心清净所以见尘清净,因见清净所以眼根清净,因根清净所以眼识清净,因识清净所以闻尘清净,因闻清净所以耳根清净,因根清净所以耳识清净,因识清净所以觉尘清净;像这样乃至鼻、舌、身、意都是如此。

善男子!因根清净所以色尘(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清净,因色清净所以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也都是如此。

善男子!因六尘清净所以地大(地以坚为性,以能持为用,而且周遍于一切物质,所以叫做“大”)清净, 因地清净所以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也都是如此。

善男子!因四大清净,所以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二十五有(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也清净,接着十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四无所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又作四无畏)、四无碍智(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佛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三十七道品也都清净(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像这样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因一切实相(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性清净,所以一身清净,因一身清净所以多身清净,因多身清净所以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因一世界清净,所以多世界清净,因多世界清净,所以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注解:
【觉】:(术语)梵语菩提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俱舍论以尽智无生地之二为觉体,唯识以大圆镜智等四智为觉体,智度论以一切种智等三智为觉体,密教以法界体性智等五智为觉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FROM:【佛光大辞典】

【色尘】: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参见:五境)1171、“六尘”1298、“色”2541)p2549 FROM:【佛光大辞典】

【地大】:地以坚为性,以能持为用,而且周遍于一切物质,所以叫做“大”。四大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七道品】:道品,为梵语 bodhi-pa^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著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p506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八不共法】: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p35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碍解】:梵语 catasrah! pratisam!vidah!。略作四无碍、四解、四辩。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为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言之,称为四无碍辩。又此为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
 据俱舍论卷二十七载,即:(一)法无碍解(梵 dharma-pratisam!vid),又作法无碍智、法无碍辩、法解、法无碍、法辩。谓善能诠表,领悟法之名句、文章,并能决断无碍。(二)义无碍解(梵 artha-pratisam!vid),又作义无碍智、义无碍辩、义解、义无碍、义辩。谓精通于法所诠表之义理,并能决断无碍。(三)词无碍解(梵 nirukti pratisam!vid),又作词无碍智、词无碍辩、辞无碍智、辞无碍辩、词解、词无碍、辞无碍、词辩、辞辩。谓精通各种地方方言而能无碍自在。(四)辩无碍解(梵 pratibha^na-pratisam!vid),又作辩无碍智、辩无碍辩、乐说无碍解、乐说无碍智、乐说无碍辩、应辩。谓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或亦称乐说,系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故称乐说。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载,法、义、词、辩四无碍解,依次以修习数论、佛语、声论、因论为加行;或法、词二无碍解习外论,义、辩二无碍解习内论为加行。又于四无碍解之次第,举出多说。如主张先起词无碍解,次起法无碍解,再次起义无碍解,最后起辩无碍解;以先了达世俗之言词,次了知词所依之名、句等,其次了知名句所依之义趣,方得于理无碍应机说法。此外,成唯识论卷九认为四无碍解中,初地以上之菩萨仅得其中一部分,第九地得其四,至佛果时,始圆满完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品类足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卷五十、成实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法华经玄赞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p1778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所畏】:梵语 catva^ri vais/a^radya^ni,巴利语 catta^ri vesa^rajja^ni。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又作四无畏。
 <一>佛之四无所畏(梵 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一)诸法现等觉无畏(梵 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二)一切漏尽智无畏(梵 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三)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梵 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四)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梵 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有关四无畏之体性,依俱舍论卷二十七载:(一)正等觉无畏,以十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一处非处智力同体。(二)漏永尽无畏,以十智中苦、集、道、他心等四智以外之六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十漏尽智力同体。(三)说障法无畏,以道、灭等二智以外之八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二业异熟智力同体。(四)说出道无畏,以灭智以外之九智为性,与十力中之第七遍趣行智力同体。
 另据顺正理论卷七十五载,四无所畏中,前二者显示佛自利之圆德,一为智德,二为断德;后二者显示佛利他之圆德,一为修断德,二为修智德。(大智度论卷二、成实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乘义章卷十九、说无垢称经疏卷二本)
 <二>菩萨之四无所畏(梵 bodhisattva^na^m! catva^ri vais/a^radya^ni)。据大智度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一等载,即:(一)闻陀罗尼受持演说其义得无所畏(梵 dha^rani^-s/rutodgrahaN!a^rtha-nirdes/a-vais/a^radya),又作能持无所畏、总持无所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闻法不忘失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谓菩萨能忆念教法,持之不忘,故于众中说法时对所说之义理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二)由证无我恼乱他相现行俱生不通达威仪路三业清净大守护成就无畏(梵 naira^tmya^dhigama^tpara-vihet!hana^-nimitta-samuda^ca^ra-sahaja^nadhigaterya^patha-trikarma-paris/uddha-maha^-raks!a-sam!panna-vais/a^radya),又作知根无所畏、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谓了知众生根性之利钝,施与相应之说法,于此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三)常持法而不忘失毕竟通达慧方便救度有情见欢喜净诸障难无畏(梵 sadodgr!hi^ta-dharma^vismaraN!a-prajn~opa^ya-nis!t!ha^gata-sattva-nista^raN!a-prasa^da-sam!dars/ana-s/ubha^nantara^yika-vais/a^radya),又作答报无所畏、善能问答说法无畏、答法无所畏、以言词应答酬报其所问世无所畏、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应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诸法无所畏、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谓对一切所问,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无所怖畏。(四)不忘失一切智心不于余乘而求出离能得圆满自在一切种利益有情无畏(梵 sarva-jn~ata^-citta^sam!pramos!a^nya-ya^na^nirya^N!a-sam!pu^rN!a-vas/ita^-sarva-pra^ka^ra-sattva^rtha-sam!pra^paN!a-vais/a^radya),又作决疑无所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决一切不退无上心不杂于他乘度诸有情遂得真实无畏、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谓听受有情之问难,能如法为彼等分别解说,以开解物心及断除疑网,说法教导而无所怖畏。(大乘宝雨经卷四、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五)p1773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力】: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二十五有】: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十五有】: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天趣中,六欲天、四禅及四无色各一有;别开初禅之大梵,四禅之无想、净居,各为一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入楞伽经卷七之五法门品)((参见:二十五三昧)174)p175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八界】:梵语 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参见:十二处)343)p356 FROM:【佛光大辞典】

【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末学解说]

善男子!虚空像这样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平等不动;因四大不动的缘故,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像这样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遍满清净不动。因圆无际的缘故,应当知道六根遍满法界;因根遍满的缘故,应当知道六尘遍满法界;因尘遍满的缘故,应当知道四大遍满法界;像这样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因彼妙觉性遍满的缘故,根性(先天的根基,亦即本质的意思)、尘性无坏无杂;因根、尘无坏的缘故,像这样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因觉成就的缘故,应当知道菩萨不与法缚(法执同。谓染著于法也),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觉的缘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为什么呢?因为光体无二无憎爱的缘故。

注解: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根性】:先天的根基,亦即本质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缚】:(术语)与法执同。谓染著于法也。圆觉经曰:“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任、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末学解说]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获得成就者,对于此无修也无成就。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普照寂灭(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从开始就知道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日之梦。

善男子!因为如同昨日之梦,应当知道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任、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平等不坏。

善男子!那些诸菩萨像这样修行,像这样渐次,像这样思惟,像这样住持,像这样方便,像这样开悟,求如是法,也不迷闷。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圆明常寂照】:六祖惠能所说。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0 22:2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0 22:25 编辑



(本次学习: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五、【金刚藏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你等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身相(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属四大(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心性(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归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四大体各自分离,谁又为和合者呢?

像这样渐次修行,一切都能够清净。

不动遍法界,无作(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止任灭,也没有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佛所住之国土。有秽土,有净土),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无来去。

初发心(初发求菩提之心也)菩萨,以及末世众生,想要求入佛道(佛道即指佛果之无上菩提),应当像这样修习。

注解: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大】:(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身相】: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性】: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作】:无因缘的造作。与无为同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世界】:(异名)佛所住之国土。有秽土,有净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初发心】:(术语)初发求菩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道】:<一>“道”乃梵语 bodhi(音译菩提)之意译,义谓果德圆通。佛道即指佛果之无上菩提。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上):“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大乘义章卷十八)
 <二>指佛陀教化众生之道。即佛教。
 <三>道,谓因行。指成佛之道,即至佛果无上菩提之道。大乘义章卷十八(大四四·八二八下):“能通行人至涅槃处,因之为通,通故名道。故地论言,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圣处,名为圣道。”((参见:佛教)2658)p2736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

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

[末学解说]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帮助诸众生开发蒙昧;

在会的法众,承佛诲慈悲教诲,幻翳朗然,慧目(智慧之眼目也)清净。

世尊!如果诸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又有一切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呢?

如果诸无明为众生本有,是什么缘故,如来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呢?

十方异生(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本成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又生出了一切烦恼呢?

唯愿不舍无遮(宽容物而无遮也)大慈,为诸菩萨打开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以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法门永断疑悔(疑念与后悔)。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如是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慧目】:(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异生】: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道】: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遮】:(杂名)宽容物而无遮也。圆觉经曰:“惟愿不舍无遮大悲,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楞严经一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焰罗王供行法次第曰:“设无遮广大供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大日经疏卷三)p4267 FROM:【佛光大辞典】

【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疑悔】:(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金刚藏菩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

你等乃能为诸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这些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够使十方修学菩萨以及诸末世一切众生,获得决定信(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永远断除疑悔(疑念与后悔)。

你等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解说。

此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疑悔】:(术语)疑念与后悔。法华经序品曰:“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决定信】:(术语)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金刚经曰:“生决定信。”往生论注下曰:“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无明】相关内容

一、【无明】是什么?
无明,是指过去世无始劫以来的烦恼
无明就是存在第八识, 第八识就像仓库, 就像生命不断轮回的记忆库
善恶种子都存在第八识中, 无明就是愚痴, 是相对于圆满的佛性
无明就是愚痴, 就是累劫错误知见,在第六意识上呈现出来的就是烦恼——[必修]十二因缘
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佛法的名词,就是[痴]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
不明白[法界真相]和[世俗一切现象的因果和原理],这就叫[无明]
简单说就是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智慧能看通透世俗,就是[愚痴]——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二、烦恼(无明)的根源是什么?
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楞严经卷四]中的[初心第二决定义],讲的就是要看清楚烦恼的根源
这根源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贪着六尘——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三、如何能够不再无明,断除烦恼呢?
佛法是心法,什么是心法?
心法就是涉及观念和知见的方法或法门
观念和知见如果正确了,就是有智慧,就不无明和愚痴了——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认清楚烦恼所在
由断除六根烦恼,一门深入(此非一般讲的一门深入), 即可实证菩提
遇到烦恼的时候, 能认清烦恼的本质是虚妄,

(注:情绪欲望有生灭的特性,是可转变的,本质上是虚幻变异的,若能不被影响,当下就能清净自在, 这时候烦恼就变成空)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心无所求, 自然烦恼就会停歇——[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结合实际日常,反省自身
很多时候还是会随六根流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碰到的,想到的
常会被这些带着走,堕入相应的幻相之中出不来
末学诚心的忏悔:习气、愚痴深重!

比如,有时爱把自己放在一个致高点,显得自己是一个有善心,有善念的人
虽然自己确实也有这个善心、善念,但有必要显示给他人看吗?
是就是,有就有,为什么总想要表现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呢?
究其根源,还是有贪欲,有妄想,还是没有真正的放下

善知识教导
一般来说,如果自己真正软化柔和而能契入真相和道理,这样整个人的气质和散发的氛围就会不同
就算是遇到强盗或恶人,都有很大机会能由情理上正向的影响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
自己在心量上开阔了,心中真正没有敌对,自然能接纳一切,而一切众生自然也容易被你摄受
就算彼此观念、次第还是不同,但是也能因此而互相体谅,让彼此、祝福彼此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上好好生活
这样升华了,自然就能自利利他,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和佛教,当下清净,就是净土——夫妻间吵架的法性原理&如何正向厘清、解决烦恼与问题?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1 21:53


(本次学习:1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世界从始至终,从生到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循环往复,种种取舍,全部都是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彼圆觉性随同流转;如果要免除轮回,那是不可能的。

譬如眼睛转动,看到的水会有波动;又如眼睛定住,看到的火仍会回转;云流动则月亮也好像在动,舟行驶好像岸在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诸旋没有停息,彼物先住尚且不可得;更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未曾清净,那么观佛圆觉又怎么能够不旋复呢?

所以你等会产生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就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是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在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中等,无明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注解:
【念念相续】:指念佛行者所起之心念,能系住一处而不散乱,即后念继前念,相续不断,中间不杂余念。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六中):“或低头举手,或举身称名,外仪虽异,心念常存,念念相续,寤寐莫忘。”此外,念念相续,亦指连续不断的称念佛号。(杂阿毗昙心论卷三、观念法门)p3214 FROM:【佛光大辞典】

【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就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是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在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中等,无明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

‘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

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譬如患了眼疾而妄见空花,患翳如果能够除去,不能说:

‘此眼翳已灭除,什么时候再会生起一切诸翳呢?’

为什么呢?因为眼翳与空花,二法并不相待(相对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是)。

也如同空花灭于虚空之时,不能说,虚空何时再生起空花呢?

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本来就无花,所以没有起灭。

生死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同于起灭,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圆照离于空花患翳。

善男子!应当知道虚空不是暂有,也不是暂无,何况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注解:
【相待】: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即一切有为法皆自他对立,藉之以存立。如长短、东西、有无、是非、净秽、迷悟、生死等,彼此相待相倚而存立。又如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依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六中):“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p3904 FROM:【佛光大辞典】

【相待】:相对的意思,如有低就有高,有左就有右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 [经文] --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同销(熔化金属)金矿,金不是因为销(熔化金属)才有;既然已成为金,不再为矿,那么即使经过无穷的时间,其金性也不会坏。

不能说,本来没有成就(金),如来圆觉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本来没有菩提及与涅槃,也没有成佛及不成佛,没有妄轮回及非轮回。

注解:
【销】:熔化金属。(百度)

【圆觉】: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事实真相,叫做“圆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末学解说]

善男子!只诸声闻所证得的境界,身心语言全都断灭,也终究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更何况能以有思惟心去测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呢。

如同取萤火去烧须弥山,终究也不能着;以轮回心而生轮回见,想入如来大寂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海,终究也不能达到。

所以我才说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要先断除无始轮回的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缘气(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此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又称缘气),并非真实的心体,而是如同虚空之花。

用这样的思惟来分辨佛的境界,犹如空花又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会有诸多巧见,而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像这样分别,并不是正问。

注解:
【大寂灭】:(术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语寂灭海终不能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想】:梵语 vikalpa。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FROM:【佛光大辞典】

【缘气】:(术语)缘虑心之气分也。(参见:缘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此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又称缘气。又为所缘之事相,而非能缘之心性,故称缘事。其别有二:(一)指五识与五因缘之意识,缘外界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香、味、触等。(二)指五后意识、独头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界六尘之性觉。分别此见闻觉知之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亦是缘影。以上二者虽有所缘、能缘之分别,但皆属缘影。p6132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结集等觉菩萨于金刚心位断极微细无明以证佛果之法门者)当知,如来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性,始终未曾有。

如果以轮回心,思惟就会不断地辗转,不断的轮回,不能入佛海(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

譬如销金矿,金并不是销才有,虽然本来为金,终究是以销成就,一但成为真金,便不会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如果能明了此心,然后方能求得圆觉。

注解:
【金刚藏】:(术语)处胎经所说八藏之一。结集等觉菩萨于金刚心位断极微细无明以证佛果之法门者。三藏法数三十一曰:“金刚藏者,谓佛所说等觉菩萨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为坚利,能断极后微细无明之惑,故名等觉菩萨,为金刚心是也。”【又】(菩萨)(参见:金刚藏菩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海】:(譬喻)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也。探玄记三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遍一切处而转法轮故。”梁武帝文曰:“同归佛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通过上述佛经学习相关内容

一、为什么会轮回?
由众生六根受到外尘(外相)影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种感官觉受,产生种种意念或思想观念,这些念头就会成为潜意识,然后逐渐成为第八识的习气或无明(无智愚痴)种子
不论是痛苦或快乐,都逐渐形成强烈的执着
而又由这第八识累积的无明习气,累世影响众生的观念和行为
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造成轮回,这就是轮回的真相

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呢?
就是[贪欲][瞋念][愚痴]
什么是[贪][瞋][痴]呢?
就是负面的心念——[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就是因为对世俗「六尘」的爱欲执着,由「六识作用」而形成细微的「第七识」作用而污染「第八识」
又或称「第八识」染污后成为细微的「第七识」现行作用,六识(第1~6识)、「第七识」、「第八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这样,「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就会依照众生各自不同的执着,相对应而产生「六道轮回」的结果——「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二、当要脱离轮回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相较于累世轮回,今生其实没有很长,所以目光要长远,不要目光短浅的只在乎眼前男女与钱财
虽然人生苦的时候好像度日如年,但是,如果不学佛而沉沦世俗,那么轮回于三恶道的苦会比人生的苦更长远(所谓万劫不复)
所以,千万不要执着于当下短暂的小苦或享乐或欲望,如果不修行解脱而堕入轮回,那才是真正遥遥无期

何况,如果好好学佛,反而能身心轻安而逐渐自在,当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光明与安乐
不仅今生命终可以求生净土,以后更能由佛法而增上次第,真正解脱一切苦
所以,当下好好学佛才是真正摆脱一切苦难的药方,千万不要再傻到堕入世俗中团团转了,那才是真正自讨苦吃!——「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三、如何能够脱离轮回呢?
如果确定修行目标,应该先皈依并好好受持五戒,多拜忏多念佛多持咒,多阅读基础佛经,多行善布施,多忍辱修行,
以「四正勤」减少贪嗔痴妄想,用正确的观念和心态消除黑暗面的心念思想和行为
这样就能逐渐减少粗重的业障,成为正道人,这样才有日后修定的资粮,才能减少恶报和干扰
然后学习更深入的正确佛法观念,破除「金刚经」讲的「四相」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寿命)相),认识「楞严经」中讲的50阴魔
这样日后修定才能减少或避免干扰,或面对干扰如如不动而破除干扰——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法兰西思想之父伏尔泰曾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的确,学习思维且深入思维,才能符合身为人的基本价值并发挥真正价值

尤其在如今道德价值沦丧的社会中,更需要明辨、深思与学习这些价值,让人民真正活出「人」的价值:

「不理性的人」无法深入思考而好漫骂,「理性的人」能深入思维、将心比心

「没有自信和担当的人」推卸责任、怨天尤人,「有自信和承担的人」没有怨言、克服困难

「傲慢的人」往往是因自卑而以傲慢表象伪装自己,「谦卑的人」则因面对真实而朴实平等对待你我

「无知的人」常自满目中无人,「有智慧的人」谦卑而目光深远

「无耻的人」习惯强辩与谎言,「勇敢的人」面对过错与真实

「无人性的人」喜好战斗与杀伐,「有人性的人」心怀感恩与慈悲

「野蛮的人」使用武力暴力抹黑与批斗,「文明的人」相互信任尊重沟通与了解

「恶霸」使用恐吓威逼与强迫,「圣贤」运用道德良知与教化

「小人」喜好巧言令色挑拨离间,「大人」流露真诚正直朴实光明

「凡人」堕落流转于红尘是非与六道,「菩萨」则能勘破世俗假相与生死轮回

众生都有佛性能成佛,但是,也随心性行为的因果轮回于六道或落入恶道

成为什么样的人、造就什么样的环境和下一代,全都取决于自己,

因果自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和下一代负责

以上,劝世共勉————生命的轮回起降都取决于自己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2 20:25


(本次学习:11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六、【弥勒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示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令诸大众能深悟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分别邪正(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能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指观道之眼),对大涅槃(指成佛)生出决定信(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不会再重复随轮转境界而起循环知见。

世尊!如果诸菩萨以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想游如来大寂灭(涅槃也。大涅槃指成佛)海,应当如何断除轮回的根本呢?诸轮回有几种性呢?修习佛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回入尘劳(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应当设几种教化(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能够度(帮助的意思,帮助世人离苦得乐)一切众生呢?

唯愿世尊不舍众生,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以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慧目(智慧之眼目也)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圆满觉真理也)如来无上知见。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大日经疏卷三)p4267 FROM:【佛光大辞典】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正】: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三一·八一三上):“诸佛胜妙法,谤以为非法,愚痴无智慧,迷于邪正故,具足智慧人,善分别邪正。”此系指愚痴人行八邪道,学邪经邪法,故远离八圣道之诸功德;此乃以佛法为正说,外道之法为邪说,与百论疏卷上之中(大四二·二四二中):“一切九十六术经书、记论,既是邪说,称为有上;佛法正说,名为无上。”义同。
 又于佛法中,执著有见等或违背圣教,随情自解其义者,亦称为邪说、邪义、邪道或邪教,此即金刚经所谓(大八·七五二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藏经卷上、佛性论卷四、三论玄义卷上、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中、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p3032 FROM:【佛光大辞典】

【道眼】:<一>修道而得之眼通(力)。又作天眼通。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卷下注释目连以道眼观母之生处一文中,道眼即作天眼通解,谓由证道而得,故称道眼。<二>指观道之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六上):“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p5646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涅槃】:指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决定信】:(术语)决定之信心。不杂疑念之信心。金刚经曰:“生决定信。”往生论注下曰:“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寂灭】:(术语)大涅槃也。涅槃,一译寂灭。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语寂灭海终不能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劳】: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教化】:<一>梵语 pari-pac。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与“开化”、“摄化”、“施化”、“劝化”等词同义。(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一、法华经卷四)
 <二>日本佛教用语。在佛前举行法会之际,所唱诵之一种赞歌。p4596 FROM:【佛光大辞典】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度】:1、与渡同义,如舟子渡人过海的意思。2、出或离的意思,出是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3、帮助的意思,帮助世人离苦得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目】:(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悟】:(术语)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三谛三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谛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三十岁,从幻有正传祝发。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传之衣拂。历住六大刹,大振宗风。崇祯中年七十七寂。有全录十二卷。见天童密云禅师年谱,五灯严统等。【又】圆悟克勤禅师。(参见:克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弥勒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够为诸菩萨以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智慧之眼目也),并且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得证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

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秘密】:(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慧目】:(术语)智慧之眼目也。圆觉经曰:“幻翳朗照,慧目清净。”又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寄归传一曰:“既无慧目,谁鉴是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辗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际,因为有种种恩爱、贪欲的缘故,所以有了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如果诸世界一切种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卵生(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胎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湿生(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都是因淫欲而正性(有情之性与命也),应当知道,爱欲为轮回的根源。

因为有诸欲,而助发了爱性,所以能令生死相续(生之死之永远连续不断,无始以来的五取蕴流)。

欲因爱而生,命因欲而有,众生爱命是因为爱欲;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著、爱染、爱执同义)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生起种种违顺(违境与顺境之并称。又作顺违。感苦之境界,称为违境,即与自己之身心相违悖,以致引起痛苦、不快或嗔恚之环境皆属之。反之,感乐之境界,称为顺境),当境违背爱欲之心,就会产生憎、嫉,从而造作种种业,所以又生出地狱、饿鬼;

知道欲可厌,爱厌业道(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舍恶乐善,又有了天道、人道;

又因为知道诸爱可厌恶,而弃爱乐舍,但还是会助长欲望之本,便显现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增上善果,因为这些都会导致轮回,所以不能成就圣道(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

所以众生想要脱离生死,免除诸轮回,必须先要断贪欲(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以及除爱渴(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

注解:
【无始】:1、无有元始。诸法皆由因缘生,因上有因,因因无始,如是辗转推究,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2、指距今极久远的时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种性】:梵语 gotra。又作种姓。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不认为众生具有先天之性得佛性,故仅说后者;大乘唯识宗则承认五姓有先天上之区别,故说性种性,此外亦说习种性,此乃属于护法之学派。换言之,种性究属先天或后天,在唯识十大论师中已有异说。据成唯识论卷二载,由于对种子之见解有所差异,护月主张“本有性种性”(先天),难陀主张“新熏习种性”(后天),护法则对以上两者皆表认同。唯识宗大抵采用护法之说,天台宗、华严宗等则主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唯识宗复承认三乘有种性,可分为二种性,即至得三乘果之有种性(有性)与完全无法脱离迷界之无种性(无性),并从中再细分五姓之区别,允许“无性有情”之存在。
 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立有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六种性,依序可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其中除妙觉性,其余五项并称五种性。此外,大集经卷八等亦列举十种性,即:(一)凡夫性。(二)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五)须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罗汉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种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入楞伽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参见:五种性)1179、“六种性”1302)p587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性命】:(术语)有情之性与命也。圆觉经曰:“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生死相续】:生之死之永远连续不断,无始以来的五取蕴流。《佛学词典》

【爱欲】:梵语 ka^ma,巴利语同。即贪爱之法。与爱著、爱染、爱执同义。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生之三大目的为法(梵 dharma)、利(梵 artha)、爱等,即指真理之了解、财物之蓄积、性爱之享受。关于爱欲,有所谓之爱欲经(梵 Ka^ma-su^tra),此经被公认为世界闻名之性爱指南,上流人士亦经由此指南而获得性生活之指导。
 原始佛教教团乃为以僧侣(比丘)为主之教团,而性欲则属人类仅次于食欲之一种本能,故于僧侣教团中,制定严格之戒律,以超脱爱欲为修行者之重要修行德目。进入大乘佛教时期,由于在家信众参与教团,禁止爱欲成为不可能,仅能对在家信众加以善巧方便之限制。
 所谓烦恼即菩提,乃是藉爱欲或其他能动摇人类心志之本能,在其不断干扰中,去修证而进入了生脱死之悟境。p5461FROM:【佛光大辞典】

【违顺】:违境与顺境之并称。又作顺违。感苦之境界,称为违境,即与自己之身心相违悖,以致引起痛苦、不快或嗔恚之环境皆属之。反之,感乐之境界,称为顺境。成唯识论卷三(大三一·一一下):“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往生要集卷上(大八四·四六上):“以贪、嗔境顺违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法界次第卷上)p5679FROM:【佛光大辞典】

【业道】:梵语 karma-ma^rga。业作用之场所(所行之义),或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异熟)之通路(能通之义)。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小乘说一切有部以“所行之义”来解释业道,认为十善、十恶之中,属于身、语二业者,各有七种,其本身即为业;以其为思业(意志、意业)作用之场所,故称业道。复次,意亦有善恶各三种(即无贪、无嗔、正见;贪、嗔、邪见或痴),其本身虽不属于业,然此三种产生时,思业即以此为场所而有作用,故亦为业道。
 经量部与大乘唯识宗认为十业道皆为业,统称为业道。盖业道以“思”(分为动发胜思、审虑思、决定思)为其体,其中,动发胜思乃动发身、语等行为(前七业道)的现行之思,名之为业,其业复成为审虑思与决定思作用之场所,故为业,亦为业道。又如此以现行之思为因,所熏习之思的种子亦为业道。此外,贪、嗔、痴三者本身即为业,而三者之间,由贪生嗔,由嗔生痴;前者能够成为后者之道,或辗转互为道,如此能成为轮回六道之通路,故亦称业道。此一论点,即以所行、能通二种意义来解释业道。然而此业道,完成业之经过可分加行(预备之行为)、根本(完成行为)、后起(完成后之从属行为)等三阶段,其中,“根本”即称“根本业道”。(俱舍论卷十七、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八、卷五十九、卷六十)((参见:十善十恶)468、“业”5494)p5502 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贪欲】:(术语)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渴】:(术语)又曰渴爱。言爱欲之心,其贪如渴者之求水。圆觉经曰:“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以变化示现世间,并不是因为爱欲,只是以慈悲帮助众生舍爱,假以种种贪欲(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而入生死。

如果诸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一切众生能舍诸欲,以及断除憎爱,便能够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境界,于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获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贪欲】:(术语)引取顺情之尘境而无厌,谓之贪欲,即贪爱世间之色欲财宝等而无厌也。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著之心。(中阿含经卷四十一、胜鬘宝窟卷上本)p4668 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云何二障?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因本身的贪欲,发挥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而显现深浅。

什么是二障呢?

一是理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会碍正知见,二是事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会续诸生死。

什么是五性呢?

善男子!如果这二障没有断灭,则不能成佛;

如果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而未断理障,则只能悟入声闻、缘觉,不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如果诸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一切众生,想泛如来大圆觉海,应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被伏就能够悟入菩萨境界;

如果事、理障已永远断灭,随即能入如来微妙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可证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遇到善知识依其教导作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法行,这时修习便会有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

如果能值遇如来无上菩提正确的修行路,则无论根器大小,都能成就佛果;

如果诸众生虽求善友却遇到邪见者,没有获得正悟,这名为外道种性,是邪师之过,而非众生之咎。

以上名为众生五性差别。

注解:
【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性】: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
  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
  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
  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
  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证何种果者,名不定性。
  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 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末学解说]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众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教化众生令其成佛,都是依无始以来的清净愿力。

如果诸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一切众生,于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生起增上心,当要发菩萨清净大愿,应这样说:

‘愿我现今能住于佛圆觉,求得善知识,不要遇到外道及二乘。’

依愿修行,逐渐断除诸障,障尽愿满,便能够登解脱清净法殿(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证得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妙庄严的境地。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解脱清净法殿】:(术语)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圆觉经曰:“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不能获得大解脱,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所以堕落于生死。

如果能够断憎爱,以及贪瞋痴,不因差别性,则都能得成佛道。

二障(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都以大悲愿(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发之誓愿。如诸佛因悲心而发之种种别愿皆是),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以及末世众生,勤断种种爱见(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著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便能归于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注解:
【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 2、事障和理障。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悲愿】:<一>指佛菩萨为济度众生而发之誓愿。如诸佛因悲心而发之种种别愿皆是。又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愿,乃于“因位”时所发之誓愿,愿愿皆以悲心导引诸有情,故有“无上大悲愿”之称。
 <二>日本净土真宗特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七愿。又作诸佛称扬愿、诸佛咨嗟愿、选择称名愿。此愿以诸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及其名号,回向众生,令众生闻信而欣至彼刹土中;系诸佛之大悲示相,故称为大悲愿。p862
FROM:【佛光大辞典】

【爱见】:又作见著二法、爱见二行。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著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三十)p5459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圆觉】: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3 14:0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3 14:08 编辑



(本次学习:12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七、【清净慧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清净慧菩萨(相当于大日经密印品之生念处菩萨。不空罥索经卷九载,形像为左手持莲华,莲台上竖螺,右手扬掌,半跏趺坐。大日经疏卷十三释此真言,谓此菩萨得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之意)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这样的不可思议之事,原本不能见到,也不能闻知,我等现今能够蒙佛善诱,身心泰然获得大饶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有什么差别?从而令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能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渐次能入。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清净慧菩萨】:梵名 Visuddha-mati。音译尾戍驮摩帝。相当于大日经密印品之生念处菩萨。不空罥索经卷九载,形像为左手持莲华,莲台上竖螺,右手扬掌,半跏趺坐。真言为:南么三曼多勃驮南(namah! samanta budda^na^m ,归命普遍诸佛)达磨(dharma,法)三婆缚(sambhava,生)莎缚诃(sva^ha^,成就)。大日经疏卷十三释此真言,谓此菩萨得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之意。(大日经具缘品)p4671FROM:【佛光大辞典】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清净慧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次第的差别。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末学解说]

善男子!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自性,其实并没有性相性体,是循诸性而起,无取无证,在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中实际上没有菩萨,也没有诸众生。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众生都是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既是幻化,就会消失,所以无取无证。

就好像眼根不能自己见到眼,性(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自平等。

因无平等,所以众生迷倒,不能除灭一切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对于灭不能灭,在其中妄用功夫,便显出了差别;

如果能得如来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便不会有寂灭及寂灭者。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FROM:【佛光大辞典】

【性】:梵语 prakr!ti,巴利语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所以生起憎与爱,耽着(沉溺)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

如果能遇到善友教导,令其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净圆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发明起灭,就能明白此生性自劳虑。

如果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随即由彼净解成为了自身的障碍,因此于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不能得自在。这称为凡夫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五欲】:(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耽着】:沉溺,入迷(百度)。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菩萨,如果见(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解成为障碍,那么虽断解碍,但仍然会住于见觉,又会因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碍成为障碍而不能得自在;这称为菩萨未入地者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见】:(术语)梵名捺喇舍曩Dars/ana,思虑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通于正邪。止观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俱舍论二曰:“审虑为先决择名见。”大乘义章五本曰:“推求说之为见。”止观十上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有照有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都是障碍,所以菩萨当要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因为首已断,所以就不会再有能断者了;应以碍心自灭诸碍,如果碍心已断灭,便不会再有灭碍者了。

修多罗(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教,如同用手指月,如果见到月,就会明白所标的手指,并不是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称为菩萨已入地者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4 12:29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5 09:49 编辑



(本次学习:13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是究竟觉(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得念、失念(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

菩萨、外道所成就之法同是菩提(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没有不同境界,

种种戒、定、慧及淫、怒、痴,全都是梵行(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无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故名),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这称为如来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注解:
【究竟觉】:究竟之觉证,即指佛果。又作无上觉、正觉、大觉。乃大乘起信论所说“始觉”四觉之一。为始觉中之究竟位。即菩萨觉证妄心之本源,始觉之智与本觉之理相契合之觉悟。盖证得佛果者,能觉了染心之源,远离微细之念,故得彻见心性,其心常住,故称其觉为究竟觉。
 又以此觉之位乃断尽无明之惑,通达诸法之实相,至最上至极之位,故称究竟位,即佛果位。反之,金刚喻定以下之觉,尚未能究竟觉证心源,故称非究竟觉。此外,一切之心相终究幻灭,非指心体之灭,称为究竟灭。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八上):“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成唯识论卷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九、卷二十一)p2988FROM:【佛光大辞典】


【失念】:梵语 musita-smr!tita^ 之意译。又作忘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为“念”之对称。指对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明白记忆之精神作用。唯识宗将其视为二十随烦恼中八大随烦恼之一。关于其体则有三说:(一)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所说,以念为体,依此之故而为念之一分。(二)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所说,以痴之等流为体,依此之故而为痴之一分。(三)并取前述之二种,以念与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五蕴论)((参见:随烦恼)6353)p1880FROM:【佛光大辞典】

【破法】:(术语)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法华经曰:“若闻此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若】: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参见:三般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行】:梵语 brahma-carya^,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a^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见:五行)1085)p4631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性】:具有出离解脱之性,称为有性;而无出离解脱之性,惟乐欲生死,不欣求出离,称为无性。无性即指“一阐提”,关于“一阐提”能否成佛之说,各宗派有不同之见解。(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卷三十二、圆觉经)((参见:一阐提)85)p243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界海慧】:(术语)观法界之平等大慧,深广如海,故名。圆觉经曰:“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

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末学解说]

善男子!只要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对诸妄心不会有“我要”息灭,住妄想境不会加上“我要”了知,对不了知不会以“我要”辨真实。

那些诸众生闻此法门,能够信解、受持、不生惊畏。这称名为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

善男子!你们应当知道!

像这样的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积种种之功德也);佛说这样的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植众德本】:(杂语)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切种智】:梵语 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p19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你应当知道,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不住一切相,大觉(指释尊之觉悟。又作正觉、大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这样的人,现世即是菩萨。

曾供养恒河沙那么多数量的佛陀佛,功德已经圆满,虽有多种方便,都称为随顺智。

注解: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大觉】:指释尊之觉悟。又作正觉、大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心地观经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p912 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佛法当然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的,这在佛法上叫做[善择观],
有些人常误解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 而错解不应该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其实佛法讲的不分别执着就是指[不二],却不是不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

佛法当然讲善恶因果,所以当然是分辨是非善恶和正邪的,

不然哪会有五戒和十善十恶呢?

因此佛法讲不分别执着,这不是说您可以去干坏事啊,
许多人看了金刚经,弄错了佛义,认为一切都是空,就认为不应该执着戒肉戒酒和戒淫,
这就是典型的错解经义


[真正的不二]是指~
虽能分辨美丑和苦乐的表相,却不会堕入美丑和苦乐的执着,能知实相,不堕入虚幻
也就是不会堕入苦受中而觉得很痛苦,也不会陷入享乐的欲望中而沉迷于幻境

所以这样的觉者当然不会堕入酒色财气中,也不会堕入人生的苦难感受中
所以菩萨能入六道普渡众生而不觉苦

所以贪着酒色财气的人绝不可能是实证不二的人
举个简单容易明白的例子
就像狗会吃屎,人不会,所以狗是狗,人是人
同样的道理,所以佛菩萨是佛菩萨,众生是众生,因为众生贪着欲望
)
佛法讲的清净不是变成呆子,而是就像镜子,

镜子前面没有东西,心识就不反应任何事情,
镜子前面如果有东西~就是指面对众生,

佛菩萨则有智慧来引导众生走往正确的道路,

这就叫做[因缘],随众生因缘而普渡众生,

但是镜子本身却不沾染任何众生的习气,这就是[清净]
)
[不二]的练习方法就是来自于日常生活,

这就是[圆觉经]上[禅那]的修行法,就是[觉照不二],
所以[禅宗]的修行很简单,就在生活点滴中,
[六祖坛经]中的[三十六对法]就是在破除对立
)
实证者或佛菩萨当然明明白白没有疑惑,
可是却不会堕入这些自认成就的情绪和执着当中,这就是不二
所以历代开悟者他们当然知道自己开悟了, 也能看出别人开悟了没,
可是却心无挂碍不会堕入其中,这就是不二

这些当然有次第高下, 而我们只是学习当中, 实修者应该要能明辨自己的状态,不堕入凡夫妄想中——[问答]不二的探讨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5 10:4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5 16:27 编辑



(本次学习:14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八、【威德自在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分别(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如是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性(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令诸菩萨觉心(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光明,承接佛陀之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不因修习获得善利(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扇门,随各方来者,不止一路都可以进来,一切菩萨庄严佛国以及成就菩提,也不是只有一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次第,同时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求取大乘者,能够快速获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游戏(“游”与“戏”都是自在的意思)如来大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海。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分别】:<一>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 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 avikalpa)。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二>梵语 vibhan%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p1315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术语)离一切迷妄之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又】觉知之性。谓心识也。唯识论一曰:“非觉性故。”同述记一末曰:“觉者觉察,心心所总名。”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此外,据法华玄义释签与唯识论载,此土之众生耳根较利,释尊遂依音声,假立名、句、文等,而宣演大法,称为圆音一演;若于诸佛国土,则依光明妙香味等而为说法。(大乘起信论、释摩诃衍论卷一)p540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利】:(术语)利益之善妙者。谓菩提之利益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安稳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曰:“闻此经者,亦得善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游戏神通】:1、指佛菩萨以神通自由自在摄化众生以自娱。2、指佛菩萨随心所欲地度化众生,毫无障碍的能力。“游”与“戏”都是自在的意思。这种“自在”的能力,叫做“游戏神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威德自在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末学解说]

善男子!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对于种种修行,实际上只有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没有第二种。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其数有无量种,总结归纳起来,次第差别应当有三种。

注解:
【无上妙觉】:如来所得之觉体,不可思议,最胜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妙觉。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p5072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清净觉心,取静为行;

由澄清诸念,觉识烦动,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发生,身心客尘(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从此永灭,便能由内引发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

因为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在其中显现,如同镜中像。

此方便名为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客尘】:(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净觉心,了知觉心(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性以及根尘(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皆因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而能够由内引发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这种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同土长苗。此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名为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觉心】:<一>本觉灵妙之心性。即觉证本具之真心(佛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四上):“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二>(1207~1298)日本临济宗法灯派之祖。信浓国神林人,俗姓常澄。号心地。天性英迈。十五岁入神宫寺,十九岁落发,二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建长元年(1249)春,随商船入宋,直趋径山。翌年,参谒荆叟珏,游四明、育王、五台山等圣地。宝祐元年(1253)春,偶值乡僧源心,闻知无门慧开为一代宗师,乃共至护国寺参谒慧开,得其心要,六年后回国。先后驻锡西方寺、兴国寺、胜林寺。龟山上皇闻师高风,曾三度下诏书请师住于洛东胜林寺,并亲迎至宫中问法,后又将皇居改为禅刹,请师居之。然师厌帝畿之烦嚣而辞之。从其座下受教者常达千余人,室中多举“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之话头接引学人。永仁六年示寂,世寿九十二。龟山上皇敕谥“法灯禅师”。后醍醐天皇重谥“法灯圆明国师”。(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p6794 FROM:【佛光大辞典】

【根尘】: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俱舍论卷十(大二九·五二中):“虽有根境不发于识,而无有识不托根境。”此外,六根六境合之,称为十二处、十二入。((参见:根)4131)p4139 FROM:【佛光大辞典】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悟净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能够永得超过碍、无碍之境、受用(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如同器中锽(钟鼓声)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由内引发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随顺、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也)。

此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名为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幻化】:<一>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大智度论卷六(大二五·一○一下):“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二>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参见:十喻)470)p1390 FROM:【佛光大辞典】

【受用】:禅林用语。一般指享用;禅林中,指灵活运用机法。如达于自由自在之境地,能随己意而任运自如,称为受用如意。又学者受到师家之点化,顿然开悟,其后不再受任何系缚,称为受用不尽。据禅宗无门关第三则载,俱胝禅师于示寂前告知大众,曾得自天龙禅师之一指禅,而终身受用不尽。(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婺州俱胝章、五灯会元卷四) p3100FROM:【佛光大辞典】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是一种在禅定中感到身心轻松安祥的状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浮想】:(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

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三种法门都是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亲近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如果能得圆证即成就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修习。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
 <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你应当知道,无上大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本际(谓穷极之始修也)无二相,随顺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方便有三种,寂静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如同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如同苗渐增长;

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只有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如同彼器中锽(钟鼓声)。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因三事圆证的缘故,名为究竟涅槃(与大般涅槃同。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注解:
【觉心】:本觉的妙心,亦即觉悟不迷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际】:(术语)谓穷极之始修也。圆觉经曰:“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胜鬘经曰:“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锽】:钟鼓声。(百度)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究竟涅槃】:(术语)与大般涅槃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圆觉经]所教导的三种大乘净观成佛法门
[奢摩他](这就是止静),[三摩钵提](这就是观想),[禅那](这就是觉义,不二)
这全部都是转念的法门,透过三种不同方式,达到转化或破除妄念的目的 —— [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以下是适合初学者的初浅方便说,
(甚深的境界并非完全如此,例如奢摩他有更甚深的境界,详情请参阅解深密经)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1.[静观],就是取静,就是安静专一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奢摩他]
2.[观想],就是观像,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或净土,藉由脑中形象而入定,就是[圆觉经]上讲的[三摩钵提]
3.[觉照],最初浅的就是[数息],最高次第就是[不二],就是[圆觉经]上讲的[禅那]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6 09:3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7 09:09 编辑



(本次学习:15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九、【辩音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这个法门很是珍贵稀有!

世尊!这些种种方便一切菩萨,对于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门有几种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

愿您能为大众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开示(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令悟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辩音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等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种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方法。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清净,本来并没有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这时便有了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如果诸菩萨唯独取极静(至极的静虑,亦即高深的禅定),由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的缘故而永远断除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与入灭同。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这样的菩萨,名为单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唯独观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以佛力的缘故而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对于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不失寂念(即禅定。禅定时,虑念寂静,称为寂念)及诸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单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唯独灭诸幻,不取作用而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得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这样的菩萨,名为单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观照诸幻,便于这中间起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的缘故而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远脱离生死;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注解: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极静】:至极的静虑,亦即高深的禅定。圆觉经说:“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力】:即禅定之力。以此定力能断诸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八中):“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p6358FROM:【佛光大辞典】

【入涅槃】:与入灭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入灭】:(术语)入于灭度也。梵语涅槃,译为灭度。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如幻】: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陀罗尼】:华译为总持,总是总摄一切法,持是能持无量义。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念】:即禅定。禅定时,虑念寂静,称为寂念。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八中):“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p4503FROM:【佛光大辞典】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之六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末学解说]

如果诸菩萨以寂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再显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之后断除烦恼而入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中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断除烦恼后,之后起菩萨清净妙行(殊妙之行法也),度诸众生;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中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心断除烦恼,之后度众生,建立世界;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齐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及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发变化,之后断除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至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用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之后起作用,变化境界;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注解:
【静慧】:谓安静之智慧。即空慧,能涤灭身心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七下):“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p6360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静力】:静虑的力量,亦即禅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力】:即禅定之力。以此定力能断诸烦恼。圆觉经(大一七·九一八中):“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p6358FROM:【佛光大辞典】

【妙行】:(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即作为师者教导之材,意指受教之弟子。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六上):“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后转为弟子之别称,盖出于弟子之谦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参见:师资)4097)p561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末学解说]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种种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而取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除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中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无碍作用,因断除烦恼,安住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中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力,方便作用,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二者皆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力(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种种起用,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之后断除烦恼;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力(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之后住于清净,无作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注解:
【变化】:转换旧的形状叫做“变”,由无而忽有叫做“化”。变化是指佛菩萨的神通力,能变化出种种的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静】:(杂语)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圆觉经曰:“以静慧故证至静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即作为师者教导之材,意指受教之弟子。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六上):“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后转为弟子之别称,盖出于弟子之谦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参见:师资)4097)p5610  FROM:【佛光大辞典】

【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末学解说]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而起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住于清净;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而起作用,对于一切境,寂用(真如之理体,离有为之诸相,故云寂,而生世间出世间之善法,故云用)随顺;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种种自性(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安于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而起变化;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中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无作自性(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中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种种清净,而住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起于变化;这样的菩萨,名为先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齐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而起变化;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后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

如果诸菩萨以寂灭力(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资(原意为资料、材料)于变化而起至静(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清明境慧;这样的菩萨,名为齐修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后修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

如果诸菩萨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智慧圆合一切,对于诸性相(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不离觉性;这样的菩萨,名为圆修(圆满修万行也)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注解: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至静】:(杂语)又曰极静。禅定之力极而静心也。圆觉经曰:“以静慧故证至静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性】: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静虑】:静坐思惟,亦即禅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用】:(术语)(参见:寂用湛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用湛然】:(术语)真如之理体,离有为之诸相,故云寂,而生世间出世间之善法,故云用。即起信论所说三大中之体用二大也。而即体为用,与体皆常住不灭,故云湛然。观经玄义分曰:“恒沙功德寂用湛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资】:原意为资料、材料,即作为师者教导之材,意指受教之弟子。释氏要览卷上(大五四·二六六上):“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后转为弟子之别称,盖出于弟子之谦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参见:师资)4097)p5610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性相】:(术语)性者法之自体,在内不可改易也。相者相貌,现于外可分别也。有为无为相对,则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而有为无为皆有性相,自体云性,可识云相。智度论三十一曰:“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相,如是性。”涅槃经二曰:“汝今当观诸行性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性相】:1、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2、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修】:(术语)在台家圆教,同时修空假中之三观也。又圆满修万行也。圆觉经曰:“圆修三种。”元照弥陀经疏上曰:“万行圆修,最胜独推果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些名为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这样修行。

如果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思惟,求哀忏悔,经过二十一日。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倘若一念疑悔则不能成就。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行】:梵语 brahma-carya^,巴利语 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 brahma-ca^rin),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增一阿含经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法华义疏卷七)((参见:五行)1085)p4631FROM:【佛光大辞典】

【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你应当知道,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智慧,皆依禅定而生。

所谓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三摩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三法,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没有不是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谓不依次第渐修而顿觉菩提之人)之人,并法不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勤修习(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便依佛之大悲力(拔除一切众生所有苦难的能力),不久得证涅槃。

注解: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修习】:梵语 bha^vana^,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FROM:【佛光大辞典】

【顿觉】:(术语)谓不依次第渐修而顿觉菩提之人。华严宗五教中之顿教是也。圆觉经曰:“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悲力】:拔除一切众生所有苦难的能力。      

==========================================================

在上述佛经中,佛陀教导了二十五种方法,随顺勤修习能够得成菩提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就是要按照次第,脚踏实地的修行,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获得顿悟

善知识教导:
大家都以为自己够聪明,想要直接学习瞬间超越的最高法门
其实,修行的道理虽有深浅,而且依据众生的因缘根器而有不同法门,但是真实的真相,并没有瞬间能成就的最高法门
虽然义理有深浅,能当下明白就叫作「顿」,不能当下明白而要慢慢修行后才能明白叫「渐」
不过,不论是明白道理上的「顿」「渐」,或根器资质上的「利」「钝」
修行者各自心中的污秽和杂染,都要自己逐渐清除,才能逐渐成就,所以没有瞬间成就的最高法门
这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就是说:理可顿悟,但是事须渐除
换句话说: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根除习气而恢复自性,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修行没有最高最好的法门,只有依照众生根器和因缘而最合适个别众生的法门——修行的次第原理:「见山是山...」,「...练用还圆」
学佛的过程,要随着修行而不断增上次第,逐渐明白各种真相和原理,这样才能真正迈向解脱,得成佛果——「「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不是空想就能突然顿悟
而是要在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最后才可能顿悟
酝酿要很久,最后明白只要一瞬间,那就是顿
许多开悟者,并不是突然开悟的
而是已经累积累世的修行资粮,累积了累世的修行智慧
所以今生资粮饱和,就会开悟,这是要真正累世实修才能办到——[空想开悟] [空谈开悟]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7 09:3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7 16:55 编辑



(本次学习:16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净诸业障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们广说如此不可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行相(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认识作用或所映现之影像状态。心、心所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令诸大众得到未曾有过的善利,看见调御经历恒河沙数那么多劫的勤苦境界,一切功用(谓身口意之动作也)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世尊!如果此觉心(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本性清净,因何染污,而使得诸众生迷闷不入呢?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法性,令此作为大众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之将来眼。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术语)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圆觉经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又因于地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行相】: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认识作用或所映现之影像状态。心、心所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最常见者,如散见于原始佛典中之“四谛十六行相”,即是小乘佛教用以观悟四谛之理之修习内容。于此观悟过程中,修行者对苦、集、灭、道四谛各自浮现四种影像于心而分别解了、观念之。然对“行相”一词之解释,俱舍与唯识二家说法不同,称为二种行相。在俱舍宗,系指映现于心之影像;在唯识宗,则指心与心所之认识作用。
 (一)俱舍宗认可直缘心外之境,故以心、心所为能缘,以心外之境为所缘,其时,心与心所所浮现之影像即为行相。俱舍论记卷一末(大四一·二六下):“言行相者,谓心、心所,其体清净,但对前境,不由作意,法尔任运,影像显现,如清池明镜,众像皆现。”同书卷四又进一步阐论其义,并谓“行”为行解之意,如了别之作用;“相”为相貌之意,如影像等,故以行解事物之相貌为行相。另据俱舍宝疏卷四载,能缘之心法于所缘之境,以品类不同,故行解于心上,亦生起品类互异之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俱舍论颂疏卷三亦举例说明之(大四一·八四三下):“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二)唯识宗不认可直缘心外之境,而主张一切影像必于心内显现,以之为所缘,更生起能缘之相,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之相称为相分,能缘之相称为见分,此见分即所谓之行相,是为见分行相,属于心识之认识作用,而非影像等物。故由唯识宗之观点而言,俱舍宗所说之行相实为相分行相,而迥异于唯识之见分行相。成唯识论述记卷三(大四三·三一八下):“小乘人心外有境,即以为所缘,大乘说无故,以彼小乘行相为大乘相分,大乘心得自缘,别立自体分,即以为事,故以见分名行相。”(成唯识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下、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卷下、俱舍论要解卷一)p2556FROM:【佛光大辞典】

【功用】:(术语)谓身口意之动作也。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自然而行,不假功用。”起信论净影疏上曰:“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心】:(术语)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净诸业障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请问如来这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妄想(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而执有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寿者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认四颠倒(指四种颠倒妄见。详见下方注解)为实我体,由此便产生了憎爱(憎怨爱亲也)二种境。

对于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而生妄业(虚妄造恶的业因)道,因有妄业的缘故而妄见(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不是因为觉(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者也并不是觉入。

所以动念与息念都是迷闷,为什么呢?

因为有无始本起无明(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就作为了自己的主宰,一切众生没有智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就如同有人不能自断性命一般。

所以应当知道!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因为憎爱心而养无明,所以相续求道都不能成就。

注解:
【妄想】:梵语 vikalpa。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
 据宋译楞伽经卷二举出十二种妄想:(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而认为其有自性。(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之事,穷其自性,唯圣者所知,凡愚不了,仅依彼事而生言说。(三)相妄想,谓随事而起见,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四) 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财利,不知其物本为虚幻而起贪著。(五) 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之见,以自为是,余皆为非。(六) 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而形成生死之因。(七) 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八) 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度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九) 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十) 不生妄想,谓妄计一切法皆先有自体,不假因缘而生。(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著此与彼递相系属,无有断绝。(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之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而于此无缚解中产生计著。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二真实义品则举出自性、差别、摄受积聚、我、我所、念、不念、俱相违等八种妄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举出坚固、虚明、融通、幽隐、罔象虚无等五种妄想。(旧华严经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宋译楞伽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佛性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三、卷五)p2341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颠倒】:颠倒,梵语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略称四倒。可分为二:(一)有为之四颠倒,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常颠倒(梵 nitya-viparya^sa)、乐颠倒(梵 sukha-viparya^sa)、我颠倒(梵 a^tma-viparya^sa)、净颠倒(梵 s/uci-viparya^sa)。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俱舍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一○四、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唯识论卷一、俱舍论宝疏卷十九、华严经孔目章卷三、宗镜录卷三十九)
 (二)无为之四颠倒,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前述之中,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南本涅槃经卷二哀叹品、卷七“四倒品”、佛性论卷二、大般涅槃经疏卷七、卷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末、华严孔目章卷三、大乘义章卷五末、宗镜录卷三十九)((参见:颠倒)6731)p1852FROM:【佛光大辞典】

【憎爱】:(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即:(一)梵语 a-santa-bha^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二)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三)梵语 mr!s!a^,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成唯识论卷九)p5261 FROM:【佛光大辞典】

【妄业】:虚妄造恶的业因。缘觉经说:“有妄业故有流转。”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见】:(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觉相】:(术语)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本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一>梵语 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见:菩提)5198)
 <二>梵语 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见: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见: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 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见: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p679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你也Avidya%,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即是诸众生心所(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也)证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就会忽视忘记我身;四支弦缓,摄养(调养)乖方(反常),微加针艾,才知有我。所以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最终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心所】:(术语)心所有法之略。为心王之所有,而有贪嗔等别作用之心法也。小乘俱舍有四十四法。大乘唯识有五十一法。(参见:五位)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     ─────────────────── 十一            ├五
法 │随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            │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               ─────────────────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摄养】:养生;调养。(百度)

【乖方】:反常。(百度)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即是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觉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觉也。与觉悟同义)有我者,不再认我,所悟也并非我,悟也是如此。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都是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圆满觉真理也)涅槃都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悟】:(术语)觉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觉也。与觉悟同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圆悟】:(术语)圆满觉真理也。圆觉经曰:“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又在台家圆教,三谛三观圆融,故空假中之谛理,同时觉悟也。指要钞上曰:“既不明性具十界,故无圆断圆悟义。”【又】(人名)宜兴人。姓蒋氏,号密云。三十岁,从幻有正传祝发。过铜棺山,豁然大悟,四十九岁,传传之衣拂。历住六大刹,大振宗风。崇祯中年七十七寂。有全录十二卷。见天童密云禅师年谱,五灯严统等。【又】圆悟克勤禅师。(参见:克勤)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

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即是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这样说:‘我是众生。’

则知道彼人说的众生,不是我、不是彼。

为何不是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为何不是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只要诸众生了证了悟都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在有所了,这称为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文] --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善男子!什么是寿命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即是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如果心照见一切觉者(即已舍去迷妄分别,自彻真源,开显真理,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皆为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因为觉、所觉者不离尘;
如热汤销融冰,冰没有差别,知冰销者,存在我、觉我,也是同样的道理。

注解: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觉者】:为梵语 buddha 之意译。又作觉、知者。即已舍去迷妄分别,自彻真源,开显真理,具有大慈悲、大智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者。大乘义章卷二十末(大四四·八六四下):“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七十、俱舍论卷二十五)p6797 FROM:【佛光大辞典】

【尘垢】:为烦恼之通称。尘埃能附著于他物,并染污之;而烦恼能垢染心,故经中常以尘垢比喻烦恼。注维摩经佛国品(大三八·三三八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又,注云(大三八·三三八下):“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据不动经载,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p5763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不了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人相(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众生相(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寿者相(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虽经过多劫勤苦修道,只名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终究不能成就一切圣果(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所以名为正法末世。

为什么呢?因为认一切我为涅槃,有证有悟,所以名成就。

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能成就。

为什么呢?因为有我爱者,也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也憎生死,不知爱者是真生死的根源,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圣果】:<一>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本)
<二>指四种沙门果中之阿罗汉果。(华严五教章卷二)p55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梵语 sam!skr!ta,巴利语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著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
 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俱舍宗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大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心法(心)、非色非心法(不相应法)三种,称为三有为。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刹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为有为转变。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此外,亦有将住、异二相合并为一,而立三有为相。
 俱舍论卷一曾举出有为法四种异称:(一)世路:世,三世之意;路,即法,乃世所依者。谓过去法是世已行之法;现在法,是世正行之法;未来法,是世当行之法。故有为法为三世之所依,故称为世路。又“世”含有“可破坏”之意,有为法乃可破坏之法,又为无常之所依,故称为世路。(二)言依:言,指以音声为其体之言语,乃“能诠之名言”与“所诠之实义”所赖以表显、依存者。称有为法为言依者,盖以所诠之义,与能诠之名,俱堕于三世而行于三世,故称为言依。(三)有离:离,永离之意,即指涅槃。一切有为诸法终将被舍离,而至涅槃,故称为有离。(四)有事:事,因之义。有为诸法皆从因而生,故称为有事。
 又有为法须藉因果之关系始能成立,即凡为有为之法,必定会引生其果,故有为又称有果。此外,另有“有刹那”之异称,则在强调其刹那间生灭变迁之性质。(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颂疏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二)((参见: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四相”1732)p2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8 10:0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8 17:59 编辑



(本次学习:17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 [经文] --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末学解说]

如何能够知道法不解脱呢?

善男子!彼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修习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者,以自己的微证认为是自清净,其实仍然未能除尽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根本。

如果又有人赞叹彼法,即会生欢喜便想济度(以佛法救济超度众生);如果又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会生瞋恨。

由此则知对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坚固执持,潜伏藏识(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游戏诸根不曾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因为没有断除我相,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

善男子!如果了知我空,便没有毁我者,有我说法,则因我相未断的缘故,众生相、寿命相也是如此。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济度】:以佛法救济超度众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藏识】:(术语)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圆觉经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履诸根曾不间断。”六波罗蜜多经十曰:“藏识为所依,随缘现众像。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华。”业疏济缘记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清净觉相】:(术语)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本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说病为法,所以名为可怜愍者;虽然勤精进却是增益诸病,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知四相(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究不能成就。

或者有众生未得认为已得、未证认为已证,见到胜进者心生嫉妒;因那些众生未断我爱(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所以不能入清净觉(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却不令求悟,而只通过多闻增长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只有当精勤降伏烦恼而起大勇猛,才能够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那些我恩爱(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著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爱之监狱)一切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佛说这样的人能够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能帮助不堕入邪见,如果对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相】:(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清净觉海】: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又“清净觉相”一词,系指本觉之真相(正体),远离染垢。((参见:清净)4667)p4671 FROM:【佛光大辞典】

【我爱】:梵语 a^tma-sneha。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大三一·二二中):“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参见:四烦恼)1783)p2943 FROM:【佛光大辞典】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叫做“我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恩爱】: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互相执著之情爱,称为恩爱。世人沉溺于情爱之中,因而为恩爱所缚,不得解脱,故可视世界为恩爱之监狱。佛教主张世人应舍弃恩爱而趋入佛道,能入佛道方为真正之报恩。故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大五三·四四八中):“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诸经要集卷四)((参见:恩)4106)p4107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都是由执着我爱(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无始妄而流转,因未断除四种相,而不得成就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存诸念,所以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觉悟之内,不入一切众惑,故譬以城)。

如果能归于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先去除贪瞋痴,法爱(谓自己由证悟而爱著善法)不存心,便可渐次成就。

我身本来没有,憎爱由何生呢?

这样的人求善友,终不堕入邪见。

如果所求别生憎爱之心,则究竟不能成就。

注解:
【我爱】:梵语 a^tma-sneha。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深生爱著于一己妄执之自我。第七末那识常执著第八阿赖耶识为“我”而生起此烦恼。成唯识论卷四(大三一·二二中):“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本)((参见:四烦恼)1783)p2943 FROM:【佛光大辞典】

【谄曲】:(术语)为欺他而作娇态,曲顺人情也。无量寿经上曰:“谄曲之心,和颜爱语。”法华经曰:“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觉城】:(譬喻)觉悟之内,不入一切众惑,故譬以城。圆觉经曰:“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中略)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圭峰疏曰:“了心性空,众惑不入,如防外敌。”【又】佛成正觉之都城。即摩竭陀国之伽耶城Gaya%。因明大疏上曰:“乃振锡中区,以发觉城之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悟刹】:刹,为刹多罗(梵 ks!etra)之略称,乃土田、国土之义。悟刹,即指开悟之人所住之国土。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p4112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爱】:<一>谓得法者由法喜之心,而怜悯未得法之迷者。或指佛菩萨之爱护慈念众生。<二>谓自己由证悟而爱著善法。天台宗十乘观法之第十为无法爱(离法爱、除法爱、法爱不生),乃以此斥责未证真实,而爱著相似之法者。p3411FROM:【佛光大辞典】

【所求】:于净土教,以西方净土为所求之处。唐代善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之十一义门中谓,回向所修之诸功德,愿生弥陀佛国;于上品下生之项中即谓,回向功德之处乃所求之处。日僧证空于观经散善要义释观门义钞卷三谓,所求,意为欣求;指依所爱之行而求之极乐。p3247 FROM:【佛光大辞典】

==========================================================

上述佛经中讲到“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对于爱
佛陀在圆觉经上说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因此,佛陀教导佛弟子

1。培养慈悲心,行善布施,让欲望升华,逐渐放下对世俗的贪着和执着
2。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3。忍辱,能忍才能避免一再造恶,才能避免恶念恶行滚雪球般的变大
4。常行精进,透过实修实做,逐渐消除习气,产生定力
因为世俗的诱惑实在很多很大,所以要更多的实修功课来帮助自己不退转
5。要远离世俗纷扰处(尤其网路诤讼处),寻求寂静处(阿兰若处),以利禅定的修持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俗的引诱和干扰非常严重
透过日常生活和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媒体,就算佛弟子也难以抵挡诱惑和干扰
6。深入经藏,逐渐明白甚深实相,以出世间智慧破除世俗烦恼和疑惑
智慧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根本,所以实修者应逐渐深入甚深智慧

实修者对于以上六项重点都要一一检验和落实
这样逐渐落实六度才能有利修行,避免被世俗欲望所吞蚀,解脱生死轮回才能逐渐有把握

再者,对于四宏愿要能真实面对,好好落实,不要变成有口无心的口号

实修就要做好抉择,然后好好落实,这样才能逐渐看到成果
若是心口不一盲修瞎练或一曝十寒,那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最后,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对于憎
佛弟子应该要了解,其实仇恨是来自于对自我或世俗的执着,也是对法界的不透彻
如果能明白累世轮回生灭不实,对于人生就不会有太多执着
就不会因此而和众生产生对立,或甚至有了怨怼或仇恨

虽然道理如此,一开始听到这道理,或许能觉得有道理,但是可能还是无法放下怨恨
这时候就要不断的复习这道理,且告诉自己要放下,这就是转念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虽然一开始可能不容易,但是要不断的重复想上面的道理

且不断的告诉自己:
众生愚痴,所以自己不应该怨恨他们
自己如果没有接触佛法,也就不懂这道理,所以自己不应该和众生一样愚痴
自己应该学会跳脱仇恨,放下仇恨,这样才能解脱
所以不应该再怨恨对方

就这样不断的告诉自己,这就是转念,
就是用正确的念头(也就是正念)来转化错误的知见或感觉,这就是转念
如果您真的这样做,您会发现这样真的就能逐渐放下仇恨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19 09:29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19 12:31 编辑



(本次学习:18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一、【普觉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

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令诸大众得到未曾有过的心意荡然,获得大安隐(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

世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里佛渐远,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隐伏,邪法增炽,

应当让诸众生求什么样的人?依什么样的法?行什么样的修行?除去什么病?如何发心令彼群盲能够不堕入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禅病】:(术语)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圆觉经,闻佛说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之过曰:“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又】修禅定人种种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详说其病相及治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贤圣】: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贤”,已经断惑证真的人就叫做“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普觉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你们能够咨问如来这种修行,能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能见正道之眼),令一切众生得成圣道(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道眼】:能见正道之眼。楞严经说:“发妙明心,开我道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道】:<一>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大二·一六○中):“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大方等大集经卷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五)<二>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参见:八正道)280)p5585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要发大心(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求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想修行者,应当求一切有正确知见的人。

(这种人)心不住于相,不执着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缘觉(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境界,虽现尘劳(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但心永远是清净的,示现有种种过患,赞叹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不会让众生入不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恶,系颠倒之戒律,故称不律仪)。

求这样的人,即能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末世众生见到这样的人应当不惜身命进行供养。

那些善知识在四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过咎与灾患),心没有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更不会再贪着财、妻子、眷属。

如果善男子能够对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最终成就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心花(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发出光明而遍照十方刹(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心】:<一>指大菩提心,乃求大菩提之广大愿心。大智度论卷四(大二五·八六上):“菩提名诸佛道,萨埵(有情)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二六·四一上):“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二>指方便心。即住诸法皆空之观,度一切众生而起大悲之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大二五·三六三上):“初发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名无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十住毗婆沙论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善知识】: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证道,独自善证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证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证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觉】: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尘劳】: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不律仪】:又作恶戒、恶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恶,系颠倒之戒律,故称不律仪。能发恶之无表色。俱舍论卷十五列举得不律仪之原因有二:(一)由作,即生于不律仪之家,将行杀生等而起加行时,即发恶戒。(二)由誓,即生在余家,为生活而发一生为杀生业之誓心,此时即发得恶戒。(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俱舍论卷十四)((参见:恶律仪)4949、“无表色”5097)p979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威仪】:(名数)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过患】:(杂语)过咎与灾患。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十方刹】: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样的善知识所证妙法,应远离四种病。是哪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呢?

一者作病(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于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作(生心造作之意)种种行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性并非作(生心造作之意)能得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二者任病(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等现今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没有起灭念,任(随缘任性之意)彼一切随诸法性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性并非任(随缘任性之意)有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三者止病(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今自心永远停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平等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性并非止(止妄即真之意)合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四者灭病(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如果有人这样说:‘我现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最终都是空无所有,何况是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因为彼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性并非寂相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病。

远离这四种病者则知清净,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观净土之依正,或违佛经之正说,或离余观,称之为邪观)。

注解:
【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一)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二)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三)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四)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圆觉经)p1749FROM:【佛光大辞典】

【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观】:(术语)对于邪观之称。观与经合,则称正见,即正观也。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又】离痴而见法,曰正观。无量寿经上曰:“正念正观。”同净影疏曰:“离痴见法,名为正观。”【又】三论宗多用正观中观之名。以八不名为中观,无得名为正观。三论玄义曰:“以无得正观为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邪观】:(术语)观净土之依正,或违佛经之正说,或离余观,称之为邪观。观无量寿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弥勒上生经曰:“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末学解说]

善男子!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想要修行者,应当不惜身命供养善友、侍奉善知识,彼善知识要来亲近时应断除憍慢,如果善知识又远离了,应当断除瞋恨;

对所现的逆顺之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没有差别,像这样修行方能够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能得成圣道,皆是因为有无始自他憎爱(憎怨爱亲也)一切的种子,所以不能解脱。

如果又有人,能够观彼怨家如同自己的父母,心没有自他两种区别,即能断除诸病;

在诸法中自他憎爱也是同样的道理。

善男子!末世众生想要求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应当发心这样说: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圆觉,于圆觉中不取觉者,断除彼相、我相、人相,一切诸相。’

像这样发心,不堕入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毕竟】:梵语 atyanta。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极、至极、最终之意。远离烦恼污染之绝对清净真理(如涅槃、实相、空性等),称为毕竟净;佛为众生究竟之所归依处,故称毕竟依;绝对空称为毕竟空;佛所证为究极之悟境,非他所能类比,称为毕竟觉(意同无上觉);究竟法界理性之智慧,称为毕竟智;宇宙万有实为空无,故终无常住,称为毕竟无常住。(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卷四十、注维摩经卷十、往生论注卷下)p473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憎爱】:(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他不二】:谓人我一体。人类向来以爱护自己为出发点,然而佛教则主张护己者亦必须护他人。即爱护自己之同时,亦须爱护他人犹如爱护自己一般。此系由于自己与他人并非互相对立者,且与他人若能相互协助,彼此扶持,人与人之间即能更加了解。由上述之观念而形成自他融合(梵 para^tmasamata^),此将他人转回融入自己之中(梵 para^tmaparivarta),系大乘佛教所特别强调者。p2517 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觉,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你应当知道,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诸众生,想要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心远离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者。

法中要除去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就是作、止、任、灭;善知识亲近,要无憍慢,善知识远离,要无瞋恨。

见到种种境界,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不律仪即非恶戒之非戒律的善恶之无表色也。律仪为极善,不律仪为极恶),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入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

没有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能够得超邪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证觉(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般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觉】:(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病】:指欲求圆满觉性者之四种病态。(一)作病,作,生心造作之意。即欲于本心作种种行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作”可致。(二)任病,任,随缘任性之意。即不欲断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任有”而致。(三)止病,止,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寂然平等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非“止”可得。(四)灭病,灭,寂灭之意。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盖圆觉之性非“灭”可得。(圆觉经)p1749FROM:【佛光大辞典】


【非律仪非不律仪】:(术语)三种无表色之一。谓律仪即非善戒,不律仪即非恶戒之非戒律的善恶之无表色也。律仪为极善,不律仪为极恶,其他之善恶,善恶皆势用微劣,故称之为处中之善,处中之恶,皆为非律仪非不律仪,即非戒律的之善与恶也。(参见:无表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究竟】: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为一道。(圆觉经略疏卷上(宗密))p5417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以叫做邪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证觉】:证是证得妙道,觉是觉悟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般涅槃】:简称涅槃。(参见: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21 22:32


(本次学习:1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十二、【圆觉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们广说净觉(清净之觉悟也)种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令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有大增益(意译作究竟、圆满、成就、吉祥、息灾、忆念)。

世尊!我们现今已得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如果佛灭度后,末世众生还未得悟,如何能够安居修此圆觉(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清净境界呢?

此圆觉中的三种净观(清净的观法)是以哪一种为首呢?

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布施大饶益(予人法益之意)。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净觉】:(术语)清净之觉悟也。圆觉经曰:“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又】(人名)名仁岳,自号潜夫。净觉是敕赐号也。初从四明法智学,后背师成一家,世谓之为山外派之泰斗。所著有楞严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楞严文句三卷,金刚般若经疏二卷,发轸钞五卷,弥陀经疏二卷,指归记二卷,十不二门文心解二卷,杂录名义十二卷,义学杂编六卷等。见佛祖统纪二十一。【又】(杂名)魏书曰:“浮屠正号曰佛施,佛施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净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增益】:<一>梵语 sva^ha^。音译为僧莎诃、娑婆诃、萨婆诃、苏婆诃、娑缚贺、僧婆诃。意译作究竟、圆满、成就、吉祥、息灾、忆念。为真言密咒中最后所附之语句,亦是古来印度在供神时,祈求幸福吉祥所唱念之赞叹语。如般若心经(大八·八四八下):“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二>三种、四种等坛法之一。于密教,为增益福德所修之法,通称为增益法。p5970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观】:清净的观法,如净土之十六观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圆觉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请问如来这种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以大饶益(予人法益之意)布施诸众生。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饶益】:<一>予人法益之意。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 <二>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大一○·五九下):“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与彼,或名现光明。”p6884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末学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或于佛住世,或于佛灭度后、或于法末时,有种种众生具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性,相信佛秘密大圆觉(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心,想要修行者,若在伽蓝(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安处徒众(弟子之成群者),有缘事(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所以随分思察,如我之前已说;

如果再没有他事因缘,就建立道场,立期限,如果是立长期为一百二十日,中期为一百日,下期为八十日,安置净居。

如果佛现在在世,当正思惟(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如果佛灭度后,应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如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花,经过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真心求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

经过三七日,一直摄念。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伽蓝】: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2、指佛教的护法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徒众】:(杂语)弟子之成群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缘事】: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叫做“缘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则叫做“缘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轻安】:(术语)心所名。与善心相应而起,使心堪于其事,使身轻乐安稳之心作用也。俱舍论四曰:“轻安者,谓心堪任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思惟】:梵语 samyak-sam!kalpa,巴利语 samma^-san%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一。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参见:八正道)280、“思惟”3808)p1996 FROM:【佛光大辞典】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

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末学解说]

如果经过夏首(指夏安居之初日。其日期一说四月十六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五月十六日(大唐西域记卷八)),三月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弟子之成群者)。

到安居日,即于佛前这样说: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

踞菩萨乘(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修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行,同入清净,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作为我的伽蓝(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又作平等智。乃四智心品之一,五智之一。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涅槃自性,不系属故。

现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所以不系徒众。’

善男子!这名为菩萨示现安居,经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

善男子!如果那些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夏首】:指夏安居之初日。其日期一说四月十六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另一说为五月十六日(大唐西域记卷八)。p4075 FROM:【佛光大辞典】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萨乘】:梵语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五教章卷一、观经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参见:三乘)593、“五乘”1126)p5220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伽蓝】:1、僧伽蓝摩的简称,华译为众园,即僧众所居住的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2、指佛教的护法神。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徒众】:(杂语)弟子之成群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平等性智】:梵语 samata^-jn~a^na。又作平等智。乃四智心品之一,五智之一。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佛地论卷三谓平等性智乃观自、他一切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常相互契合而无间断,故建立佛地“无住涅槃”(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随诸有情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土等种种影像。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示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心地观经卷二(大三·二九八下):“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佗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此外,密教所建立之五智,其中平等性智又作灌顶智,为南方宝生佛之智。秘藏记卷上本(大八六·二中):“平等性智,清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变故,名曰平等性智。”((参见:五智)1161、“四智心品”1771)p1916 FROM:【佛光大辞典】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碍】:自在通达而无障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修习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先取至静(又叫做极静,禅定的功夫达到心静的顶点,叫做“至静”)不起思念,静到极处便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

像这样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也是如此。

善男子!如果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遍满一世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则全部都能够了知,百千世界也是如此;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奢摩他】:(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静】:又叫做极静,禅定的功夫达到心静的顶点,叫做“至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修三摩钵提(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先应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法门,按照次第修行勤苦三昧(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三摩钵提】: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持。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诸幻,即是方便随缘止,义当假观。故经云: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者,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昧】: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末学解说]

善男子!如果诸众生修于禅那(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先取数门(数息门之略。即数息观也),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名为三观初首方便。

如果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果后末世钝根(愚钝的根机,指悟性不高的人)众生,心想要求道,不得成就都是因为往昔业障,应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除憎、爱、嫉妒、谄曲(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求胜上心,三种净观(清净的观法)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注解:
【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之相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数门】:(术语)数息门之略。即数息观也。圆觉经曰:“若诸众生,修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异灭分齐头数。”(参见:五停心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威仪】:(名数)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钝根】:愚钝的根机,指悟性不高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谄曲】:梵语 van%ka, kuhana。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曲顺人情。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又对物无所执著,称为无谄曲。金七十论卷上(大五四·一二五一上):“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无量寿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五、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十地经论卷二)p6167FROM:【佛光大辞典】

【净观】:清净的观法,如净土之十六观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行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想要修行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过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这些名为三净观。

如果能勤修习,这称为佛出世。

钝根未成就者,应当常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能销灭,佛境便可现前。

注解: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正思惟】:梵语 samyak-sam!kalpa,巴利语 samma^-san%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一。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参见:八正道)280、“思惟”3808)p1996 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上述佛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三净观】内容
如[圆觉经]所说,这三种方法都是契入实义的方便法,
由这三种方法,大家就可逐渐实修直到实证[不二]

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
这是学习让自己静心的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人或心念先离开问题处,
让自己有时间或空间运用平常练习[奢摩他]的方式来保持稳定
例如夫妻吵架,先离开现场,运用平常实修取静的方式来平息自己
方式例如静坐或念佛或打木鱼
所以,以初浅的[奢摩他]来说,这并没有觉照,这是取静而定
但是在佛经中更高深的[奢摩他]就并非如此,这边先不做讨论

以初浅的[三摩钵提]来说
这就是学习让自己[转念]的方法,让自己做[正向观照]
让自己转到好的观念和想法和氛围上
例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可以做慈心三昧观照,或观想佛光普照

以[禅那]来说
就是当下心念放下对立两边的执着,就是[不二]
例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或夫妻有口角,种种心念上的分别执着
自己要能面对而放下心中对两边的执着
这必须要平常多学习实相义佛经,多思维实相义,多思维体会人生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都拿出来运用
就是随时入实相义思维,而不执着两边
这就是当下面对问题,当下觉照
老实说,这确实不容易,
但是还是要练习,而且不是做不到,多练习逐渐就会进步,就会清晰

如[圆觉经]所说,以上三种都可练习,或先单独练习一种或两种——[略说]以三净观消除习气
简单说
奢摩他,就是静的法门,是自我安定的力量,就是寂灭
就是止观的止的工夫, 修止成定就是一般讲的禅定
最简单通俗的方法就是静坐, 其实不仅于静坐, 只要能心静都是
例如念佛,拜佛,持咒,诵经,只要能让我们心静,这些都算是
不过末法时期,众生心不清净,戒律不净,修学禅定大都容易着魔境,
所以建议戒律必须精严,并且先学楞严经咒,弄清楚50魔
其实只要工夫到家就能一念入寂

三摩钵提,就是观想忆念,就是观出形象,
只要静坐念佛拜佛持咒诵经中,有加入观想忆念佛菩萨形象和佛国净土都算在内
佛经中很多讲三昧的经典其实都是三摩钵提,观无量寿经也是,
初修就是观想忆念,成就后就是神通幻化利益众生
所以三摩钵提是幻化诸有的法门, 也就是神通法门

禅那,则是在分别中,了了分明,不起分别
初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息, 高深的修行则是实相般若智观照
禅那不像奢摩他那样安住守静,也不像三摩钵提那样幻化诸有
禅那是在空有中自在,住于实相,
如果说奢摩他是单一,三摩钵提就是无量,
禅那则是不空不有,依实相法在生活中面对一切如实观照

佛陀在圆觉经说,三世诸佛没有不依照三净观顿渐修行而成就的
——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毗婆奢那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5-4-22 21:26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2 21:48 编辑



(本次学习:2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小时  以上 )

十三、【贤善首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如此不可思议之事。

世尊!此大乘教(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叫什么名字?如何奉持?众生修习能获得什么功德?怎样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到何处呢?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教】: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贤善首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问于如来这部经教的功德名字。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部经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受到三世如来守护,十方菩萨所归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是十二部经之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眼目(表示某一事物的要点,主要部分),

这部经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也名为修多罗了义,也名为秘密王三昧,也名为如来决定境界,也名为如来藏自性差别,你们应当奉持。

善男子!此经只示现如来境界,只有佛如来能完全透彻的宣说;如果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能够渐次增进,到达佛地(达到成佛的地位)。

善男子!这部经名为顿教(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大乘,顿机(指闻顿教而顿悟佛道之机类)众生从此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也能摄渐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不论是蚊虻还是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饮其水者,都能得到充满。

注解: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归依】:梵语 s/araN!a,巴利语 saraN!a。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载,归,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依,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涂及三界之生死。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大二七·一七七上):“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盖归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之归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为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之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之身心归属于三宝,而不再属天魔外道。
 有关能归依之体,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所举,有以名等为能归依者,有以语业为能归依者,有以身业为能归依者,亦有以信为能归依者。总括上述诸说,即以身语业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归依之体。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举出归依之异于敬礼者有七种,即:(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二)必具归三宝而成业,故归依之境广。(三)归依必“尽未来际”。(四)归依情恳,通于表业与无表业。(五)归依必合于身、语二业,其义较重。(六)归依带相,故唯于欲、色二界有之。(七)归依乃观真理而成,故义较胜。
 一般而言,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之助力,从他力而得救济。然以归依之至深意义而言,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于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此乃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盖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俱舍论卷十四、显宗论卷二十)((参见:三归依)688)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眼目】:表示某一事物的要点,主要部分。《圆觉经》卷下:“是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又宋代智昭著有《人天眼目》,集禅宗诸家要义。后用眼目表示多种涵义:一、表示眼界或眼力,借指见识的深广度,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经世纪年”:“取《通鉴》中言论之精确者表而出之……去取甚严,可以见前辈读书眼目之高。”二、指眼睛,如:强烈的灯光眩人眼目。三、指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禹振声)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地】:达到成佛的地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顿教】: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顿机】:指闻顿教而顿悟佛道之机类。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一下):“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p5704 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末学解说]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乃至一句义。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证阿罗汉果(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善男子!如果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不惑,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并非于一位佛、二位佛处种植福慧,而是如此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处,种植诸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才能闻此经教(经典之教训)。

你,善男子!应当守护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这样的修行者,不要令恶魔及诸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恼其身心,令生退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汉果】:(术语)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心】:(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参见: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经教】:(杂语)经典之教训。圆觉经曰:“如是经教功德名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末学解说]

这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和其眷属,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世尊!如果未来末世,一切众生有能够持此决定大乘,我们当要如同保护眼目一般守护他们;乃至在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其不退转。

乃至其家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注解:
【金刚】:<一>梵语 vajra,巴利语 vajira。音译作伐阇罗、跋阇罗、跋折罗、嚩日啰、伐折罗、跋日罗。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及取其最胜之义。
 (一)以金刚比喻武器,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称为金刚杵;其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犹如金刚。故经论中常出现金刚坚固、金刚不坏、金刚身、金刚顶、金刚界、金刚心、金刚坚固之信心等辞汇。又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卷上载,真谛以六种金刚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体用,即:(1)青色能消除灾厄,以喻般若能消除业障。(2)黄色随人之所须,以喻无漏之功德。(3)赤色对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对本觉而生出无生之智火。(4)白色能澄清浊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浊。(5)空色令人行坐于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执,而令人住于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诸毒,以喻智慧能净除三毒。此皆以金刚之坚固、非万物所能破,来比喻般若之体;以金刚之锐利、能破万物,来比喻般若之用。
 于密教,金刚一词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独钴(即独股形状之金刚杵或金刚铃)、三钴、五钴等,多作为诸尊之三摩耶形,乃诸尊之本誓或内证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等各种含义,此外亦以之为诸尊所住三摩地之标帜。又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略称金刚。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称为四大金刚。
 (二)以金刚比喻宝石,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萤光,而为诸宝中之最胜者。经论中亦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之金刚三昧;以取其最胜之义。然经论中较少用此譬喻。
 此外,据金刚顶疏卷一之说,世界之金刚有不可破坏、宝中之宝、战具中之胜等三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义章卷九等举出,金刚有能破、清净、体坚、最胜、难测、难得、势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庄严、无分别等十四德。(大日经疏卷一、卷十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金刚仙论卷一、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卷十、梵语杂名、慧苑音义卷上、希麟音义卷七)((参见:金刚二义)3534)
 <二>为金刚草履之略称。即指由蔺或槁做成之草履。((参见:金刚草履)3555)p353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

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末学解说]

这时,大梵天王(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二十八天王以及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对佛陀说:

世尊!我们也会守护这样的持经者,常令其安隐(与安稳同),心不退转。

注解:
【大梵天王】:(天名)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

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末学解说]

这时,有大力鬼王名为吉槃茶,与十万鬼王,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对佛陀说:

世尊!我也会守护这部持经人,朝夕侍卫,令其不退转,这样的人所居之处,一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内,如果有鬼神侵犯其境界,我当会使其碎如微尘。

注解:
【一由旬】:(杂语)里程名。(参见:由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末学解说]

佛陀宣说此经后,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注解:
【信受奉行】: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部鬼众】:<一>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即:(一)乾闼婆(梵 gandharva),译为香阴,乃不食酒肉,唯以香资阴(阴即身之意),帝释天乐神即是。(二)毗舍阇(梵 pis/a^ca),译为啖精气,乃食人及五谷之精气。(三)鸠槃荼(梵 kumbha^N!d!a),译为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四)薜荔多(梵 preta), 译为饿鬼,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常为饥所逼。(五)诸龙(梵 na^ga), 龙有四种,即:(1)守天宫殿,持令不落。(2)兴云致雨,利益人间。(3)地龙,决江开渎。(4)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六)富单那(梵 pu^tana),译为臭饿鬼或热病鬼,乃主热之病鬼。(七)夜叉(梵 yaks!a),译为勇健,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三种。(八)罗刹(梵 ra^ks!asa),译为速疾鬼,又称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名。(翻译名义集卷二)
 <二>又指天龙等之八部众。(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三)((参见:八部众)296)p295 FROM:【佛光大辞典】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