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
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
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
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如佛为诸法王;
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妙法莲华经》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妙法莲华经》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小乘法的建立基础在于苦上,
所以小乘法要众生去思维人生的虚妄,要众生知道人生如幻,这就是空法,以空来离苦
整个过程就是先感知苦,然后厌苦,接着观空,然后离苦
所以先让众生去感受人生的苦,体会人生如梦,生灭不实,终究是空,最后观空离苦
这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小乘的观法全部建立在这些[苦]和[空]的基础上
以现代的说法来说,就是建立在负面思维的基础上,转而空化
所以小乘的观念和实修过程会比较着重在自己身上,心量会比较窄化,心念也比较执着在苦难上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其实这样的教法(小乘法)并不是终点,
只要深入经藏,就能很明白的知道,小乘的解脱最后并没有说明清楚最后的结果
这是因为小乘解脱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化城,一个中继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当然小乘经中没有清楚说明最终结果,阿罗汉涅槃后呢?不知道了
这结果要由大乘经才能明白后续的修行,也就是[回小向大],转学大乘法而成佛
这才是最终的结果,这些在大乘经中都说得很清楚
我们都知道,六道轮回累劫不休,生命其实没有终结,只是不断轮回
而小乘法成就阿罗汉之后呢?没了吗?变成什么了?难道成就后就消失了?那不是断灭吗?
所以,小乘法确实只是一个过程法门,要转为学习大乘法才能知道真相和真实
佛法不是断灭法,不会由轮回不止的生命变成断灭,而是要转为学习大乘法,逐渐进入到真实的解脱状态
所以小乘不是终点,那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称为[有余涅槃],而不是真正的涅槃~大乘的[大般涅槃](无余涅槃)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所以,以[究竟者]来说,一切无不是佛法,差别在于[懂不懂][明白不明白] — [略说]佛经真伪的疑惑
[[一切法都是佛法]],
这是因为一切表相和法相(无论法或非法),智者都能觉察法义
能由法或非法中,明辨正邪,却不取正邪,实证不二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48#
如果从「佛、法、僧」三宝来看,
这个「法」,最最狭义上来说就是指「佛经」,佛经是物质,有生灭性,「成佛」要靠「佛经」
但是,扩大点来说,就是指佛陀讲过的话,或甚至十方世界都有佛传法,「成佛」靠的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传的佛经
所以,扩大来说,「法」是指意识型态上的法理道理和方法,而不是专指纸本上的文字,
所以,佛经上说任何人只要说的话或文字符合佛义就都是佛法,都能学习成佛,至此,「法」都还围绕着成佛打转
所以,更扩大来说,「法」是一切符合佛教法义的方法法门和原理,是知见观念,而不限于佛经和文字
所以,再扩大来说,就是之前讲的「广义法」,可以是一切,而「法性」就是一切的原理特性
所以,最后来说,「法」不再围绕成佛打转,而是应该说,明白一切法和一切法性,因为透澈原理而不执着,所以成佛
所以,方向上不太一样了,因为心量和眼界宽广了,思维的方向也不同了
所以,法其实不会消灭,因为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法常住,这样才正确,就像佛常住不灭,就像众生也没有真正的生或死
所以,从狭义上来看,全都有生灭,肉身佛、或佛经(法),或众生(僧侣),从狭义上看都有生灭
但是,从广义实义上来看,全都不生不灭,就是「佛性」和「法性」都不生不灭 —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须教食。”
大乘的基础建立在[信]上,只有信才能深入大乘,所以经上说~[信为功德母]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大乘不可思议,难懂难信,所以大乘以信为首要,以发心发愿为首要,直接以宽广清净的心量契入光明实相,以自利利他为目的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大乘的修法原理就在于心念上,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佛法就是心法,发心和发愿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
只要有信心,就能逐渐明白和体会 — 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法华经或其他经上都会提到急速成佛的方法,重点就是发起无上菩提心
而[光明心法]的[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
这都在导引我们真实发露无上菩提心,恢复原本清净圆满光明的佛性
所以就会进步得特别快速 — [略说]如何引导众生学佛?该给什么经典?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 佛子所行道,
善学方便故, 不可得思议。
知众乐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诸菩萨, 作声闻缘觉,
以无数方便, 化诸众生类。
自说是声闻, 去佛道甚远,
度脱无量众, 皆悉得成就,
虽小欲懈怠, 渐当令作佛。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少欲厌生死, 实自净佛土。
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
三世诸佛。一切人。菩萨。无有一佛。亦一菩萨。
唯解文字。唯持多闻。不觉心性。不修觉道。已成佛道。当成佛道。
如是愚人。非我弟子。是为魔徒。
>>>>>>>>>>>>>>>>>>>>>>>>>>>>>
三世诸佛,一切人或菩萨,没有任何佛菩萨是:
不觉悟心性,不修正觉智慧法门,修行过程只解文字,只靠多闻,而能成就佛道或将成佛的
如果像上面那种[文字博学见魔]的愚人或[着文沙门],那就不是佛弟子,而是魔徒 — 文字博学见魔
经文中说的很清楚了
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其实这件事情在许多佛经中多少都有提到一些,(例如大悲莲华经...)
重点就在于精进苦行,能一般人所不能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就是佛菩萨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就是教导不同众生的次第方便 — [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真正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则教导要平等看待和救度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邪魔... — [略说]凡夫或佛弟子有所求不对吗?谁能真正无所求?
佛弟子修行[菩萨道],
不论家人信不信佛,都不应该讨厌家人
不论众生信不信佛,或信不信受自己的修行
都应该以[四摄法]摄取家人和一切众生,包含一切外道和附佛外道
让众生成为自己的[修行眷属][佛法眷属],缔结累世善缘,以便让众生能对佛法生信实修而不退转 — [华严经]行菩萨道应以世、出世间种种方便摄取一切众生成为眷属
菩萨道的方法很多,[四无量心],[四弘愿],[六度波罗蜜],[四摄法] — [心法实修-转念]菩萨行者,不论遇到逆缘或顺缘都是好缘,心念一转,就能发起[感恩心]
学佛是透过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来让自己更圆满,而才能圆满众生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为难事, 宜发大愿。
诸余经典, 数如恒沙,
虽说此等, 未足为难。
若接须弥, 掷置他方,
无数佛土, 亦未为难。
若以足指, 动大千界,
远掷他国, 亦未为难。
若立有顶, 为众演说,
无量余经, 亦未为难。
若佛灭后, 于恶世中,
能说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
而以游行,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自书持,
若使人书, 是则为难。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为难。
佛灭度后, 于恶世中,
暂读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劫烧, 担负干草,
入中不烧, 亦未为难。
我灭度后, 若持此经、
为一人说, 是则为难。
若持八万, 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虽能如是,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听受此经,
问其义趣, 是则为难。
若人说法, 令千万亿,
无量无数, 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 具六神通,
虽有是益, 亦未为难。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见宝塔品第十一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这要看您何时发起大乘心
另外就是懂多少做多少
例如,
[小学生程度]就有小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大学生程度]就有大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宏扬佛法都是~
懂多少说多少,懂的浅就说的浅,而且都不圆满,可能有错误
所以,不断深入后,会不断忏悔过去修持的不圆满 —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
确实要自己表现好,才能引导别人
不过,这并不是等自己都全做好了才去引导众生
难道成佛了才能度众生吗,
没有先菩萨万行,那又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是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引导众生的
就算自己不完美,仍然可以忍辱负重发心引导众生
懂多少,就讲多少,就劝多少
同时反省自己哪些没做好,哪些能说不能行
这样就能悲智双运
有多少悲智,就能实际做出多少影响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
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行菩萨道的最大问题就是瞋恨,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瞋心会退失菩提心,障碍彼此,菩萨行者若产生瞋恨,就不会想救度众生,就无法成佛
菩提心一退,行菩萨道过程中的种种不圆满就无法弥补改善,就会变成重罪
所以,菩提心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戒瞋恨
菩萨行者若一起瞋心,必退菩提心
以上这些都是很多佛经上讲的,其中例如[华严经],请自行参考
再说,自己都会起瞋心,又如何教导别人呢?
佛经上也常讲~自己都做不到,还想教导别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在很多经上都说过)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遵守、安住四个「安乐行」,才能为众生演说「法华经」— 宣说「法华经」的要求和条件
发愿当菩萨的根本精神,就是永不放弃众生
所以不用急于一时之争, 众生也需要时间才能领悟
所以普渡众生是累劫的事情, 重点在于发心不放弃,不退菩提心 — [案例]看到论坛上争辩口角时候给予的建议
所以[菩萨道的最根本戒],就是[菩提心],(佛经上说的)
只要不退菩提心,尽管现在还是不圆满,但是还是能逐渐走向成佛之路
可是只要退了菩提心,就犯了根本重罪重业
所有的不如法和不圆满,全部都会变成重罪重业
因为那些不如法和不圆满都会对众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只要不退菩提心,我们就会在佛菩萨的引导下逐渐圆满成佛 —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115#
因是[善问]即得转于无上法轮。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能度无边生死大河。能与魔王波旬共战。能摧波旬所立胜幢。
一[善问难]。 (善于发问)
二[善能答]。 (善于答问) — 佛说世上两种人非常稀有~大般涅槃经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 虽近而不见。
我见诸众生, 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恋慕, 乃出为说法。
诸有修功德, 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明白了[唯心所现]的道理
那就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明白原理而实修,契入真心而散发清净光明氛围,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 — [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 [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马脑、珊瑚、虎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有一菩萨, 名常不轻。
时诸四众, 计著于法。
不轻菩萨, 往到其所,
而语之言: ‘我不轻汝,
汝等行道, 皆当作佛。’
诸人闻已, 轻毁骂詈;
不轻菩萨, 能忍受之。
其罪毕已, 临命终时,
得闻此经, 六根清净。
神通力故, 增益寿命,
复为诸人, 广说是经。
诸着法众, 皆蒙菩萨,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轻命终, 值无数佛,
说是经故, 得无量福,
渐具功德, 疾成佛道。
是故有智者, 闻此功德利,
于我灭度后, 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 决定无有疑。
从法性原理上来说,是佛力,也是佛性之力,无二无别 — 辨析:自力?他力?
妙法莲华经~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将自己从佛法得到的好处告诉别人, 让众生都能获益,
自己精进学佛解脱轮回之苦, 也帮助众生脱离轮回之苦
这样就是报佛恩 — 如何报佛恩 ~ 妙法莲华经
楞严经~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破邪显正报佛恩
就会法法相传,就能逐渐扩大而利益一切众生 — 「维摩诘经」:『无尽灯』
另外就是懂多少做多少
例如,
[小学生程度]就有小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大学生程度]就有大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确实要自己表现好,才能引导别人
不过,这并不是等自己都全做好了才去引导众生
难道成佛了才能度众生吗,
没有先菩萨万行,那又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是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引导众生的
就算自己不完美,仍然可以忍辱负重发心引导众生
懂多少,就讲多少,就劝多少
同时反省自己哪些没做好,哪些能说不能行
这样就能悲智双运
有多少悲智,就能实际做出多少影响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66#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何谓法供养?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
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
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
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
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如佛为诸法王;
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
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妙法莲华经~
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
真正发起大悲愿心的菩萨行者就不会退转,就算在五浊恶世也一样 — 法门实修帖 217#
而且可以快速成就 — 法门实修帖 230#
怕退转,这是妄念,也是不懂心法(一切畏惧,都是虚妄,都是妄念)
根本不用怕退转,退不退都是妄念,佛性本清净圆满
练习光明心法就不会退转
因为发大心大愿是不会退转的,愿与佛心相印就不会退转 — 法门实修帖 70#
(众生或佛弟子阅读的第一本佛经或常学习的佛经,都有重要的意义,通常就是累世所学,才会有今生因缘
而且,能否深入经藏,明白甚深法,这也和宿世发心以及因缘有关,这些在「般若经」和许多大乘经中早就说明白了)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一般人只看到菩萨的救度,想要菩萨救自己 — 法门实修帖 64#
每一部佛经都有佛菩萨的方便和智慧果德流露
不论是乍看多简单的佛经,能体会的程度一样由浅入深,次第大不相同 — 法门实修帖 64#
一个真正实修心法次第的菩萨行者,看到的是自己如何普渡众生 — 法门实修帖 64#
从「法性原理」来看「法华经」和「普门品」:
「法华经」是真正菩萨行者普渡众生和成佛的教本,是用来教导菩萨次第的佛子,发起大心,开启妙心,显露佛性,行诸妙法。
「普门品」则是「法华经」心要的实践,「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华行」,
「普门品」就是「法华经」所教导的「法华行」的最佳案例。
所以,如果读「普门品」而为世俗利益求「观世音菩萨」,那就不是真正符合「法华经」所要教导的菩萨次第根器
但是,如果读「普门品」,而能效法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把「普门品」当作自己落实「法华行」的教导,以此学习「法华行」
那才是真正符合「妙法莲华经」的真正用意:用来教导真正发心的菩萨行者,以发心契入佛心,以(佛心)妙心契入佛性,成就一佛乘
这才是「法华经」的真正功德,因为「妙心」显露「佛性」,而成就「无上功德」
不论如何,不论根器如何,以上,如果能信,就能得到相应于本身次第的效益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但是,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大乘法华菩萨行者,除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还有许多重要的章节
例如:「法师品」和「安乐行品」以及「普贤菩萨劝发品」
另外,许多菩萨品,则都是重要的案例教导,是菩萨自己亲身示现「法华行」
例如:「常不轻菩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不同的发心和次第,就有不同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般人和初学者,可能是透过知道、学习这些菩萨品,来求菩萨保佑
但是,真正的「法华菩萨行者」,则是透过这些菩萨品来学习当菩萨,实践「一佛乘」,这就是差别所在,也是真正真实功德所在。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提升心境,发起大心,自己不再只是被救度的对象,更是佛菩萨的助手
发起普渡众生的菩萨道心,和成佛的心 — 法门实修帖 105#
因为[法华经]就是教导众生当菩萨而成佛的佛经
众生皆有佛性,行菩萨道,广行一切方便普渡众生,让众生都恢复佛性,这就是[法华经]的要旨
所以末学以前常说~妙法莲华启妙心
就是说~透过妙法莲华经开启佛性本心
广行一切妙法,让众生都恢复佛性本心
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要旨
也是能够快速成佛的原因 — 妙法莲华启妙心~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
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见我,
亦见多宝佛, 及诸分身者,
又见我今日, 教化诸菩萨。
能持是经者, 令我及分身,
灭度多宝佛, 一切皆欢喜。
十方现在佛, 并过去未来,
亦见亦供养, 亦令得欢喜。
诸佛坐道场, 所得秘要法,
能持是经者, 不久亦当得。
能持是经者, 于诸法之义,
名字及言辞, 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 一切无障碍。
于如来灭后, 知佛所说经,
因缘及次第, 随义如实说,
如日月光明, 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 能灭众生闇,
教无量菩萨, 毕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闻此功德利,
于我灭度后, 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 决定无有疑。
如是经典。 亿亿万劫,
至不可议, 时乃得闻,
闻如是经, 勿生疑惑。
应当一心、 广说此经,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者、殖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只要深入经藏,就会知道[普贤十愿]是诸佛共愿,是菩萨甚深大愿
这是菩萨行者成就菩萨大业而成佛的必要之愿 — [辨析]普贤十愿导归极乐?!
发大愿可以超越妄心而恢复清净佛性本心
所以普贤十愿是诸佛共愿,就是成佛必发之愿,必行之愿 — [普贤心法~上品上生极乐世界]学佛的人有什么能力(或资格)可以代众生受苦果?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