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7 00:16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2 22:46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看懂佛经深义及实修要点
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早日增上智慧,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7 00:27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7 21:58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0 00:35 编辑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表解:
一. 经题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属于《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
二. 译者 - 鸠摩罗什,东晋龟玆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
三. 出处 - 收于《大正藏》第九册
四. 内容 - 主要叙述佛陀解释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缘由,宣说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能除一切苦恼的不可思议力量,
及观世音菩萨如何以三十三种形相,为众生方便说法等事
五. 异译 - 《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光世音普门品〉~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 译
《添品妙法莲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 译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7 22:0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1-2 22:45 编辑
内容大纲
一. 观世音菩萨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5#
二. 圆满所求 - 七难解脱、三毒解脱、求子女愿 6#
三. 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利益 7#
四.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说法度众 8#
五. 无尽意菩萨供养宝珠璎珞予观世音菩萨 9#
六. 偈颂
- 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10#
- 观世音菩萨的大悲行愿 11#
- 十二难解脱 12#、13#、14#
- 观世音菩萨的五观 15#
- 观世音菩萨为众生拔苦与乐 16#
- 观世音菩萨的五音 17#
七. 闻观世音菩萨品得益 18#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7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19 23:03 编辑
(3楼、5楼 用时,2小时)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学习解说】
就在当时,无尽意菩萨从座位中站起来,偏袒右肩(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恭敬合掌向佛请求开示:「世尊! 是什么样的因缘,观世音菩萨名为观世音呢?」
无尽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梵名阿差末底Akṣayamati,佛游宝庄严堂说大集经时,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所来,广说八十无尽之法门,无尽意菩萨经是也。又于法华经会座为普门品之对扬众,取颈上璎珞与观音菩萨。名义集一曰:「阿差末,此云无尽意。」
无尽意菩萨(梵Akṣaya-mati,藏Blo-gros-mi-zad-p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译无尽慧菩萨,或作无量意菩萨。其本生因缘及事迹不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内,叙述此菩萨为使舍利弗见不眴世界之普贤如来,而入佛土三昧,合掌遥礼彼佛,散微妙华供养之。该华至普贤如来世界,彼国诸菩萨见之,皆乐欲见娑婆世界释迦文佛及大众,普贤菩萨遂放大光明而照娑婆世界,令该国诸菩萨悉能遥见此土。
关于无尽意之名称,该经云︰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无尽。《观音义疏》卷上释之云(大正34‧921c)︰「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又,《法华经玄赞》卷十(末)〈观世音普门品〉云(大正34‧847a)︰
「无尽意者,阿差末经说︰行六度四摄等种种行誓度众生,众生界尽菩萨之意乃尽,众生未尽菩萨之意无尽,故名无尽意。」
八十无尽
[佛光大辞典]
指无尽意菩萨所说之八十种无尽之法门。观音义疏卷上(大三四‧九二一下):「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阿差末菩萨经〕 p268
偏袒右肩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ājsam uttarāsavgaj krtvā ,巴利语 ekajsaj uttarāsavgaj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 p4374
观世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略称观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按观世音像,世俗多作妇人。胡石麟笔丛,王世贞观音本纪,皆谓古时无作妇人像者。陔余丛考据南北史驳之,盖六朝时已然矣。参照观音条。
关于「菩萨」,善知识在这方面有相关的教导:
「菩萨」又叫「觉有情」,「觉」表示觉悟,「有情」的意思是有情众生
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必须是有感的,能感动、也能感动人的,主动发心的,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最被华人所信仰的代表就是「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从世俗对「观世音菩萨」称号的加冕上,就能看出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任、感恩和崇敬
「倒驾慈航」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已经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请详见《大悲心陀罗尼经》)
为了慈悲众生、普渡众生,所以,由佛的果位又示现菩萨相,来救渡众生,这样称为「倒驾慈航」
菩萨是大乘佛法修行上的果位称呼,如果凡夫(位)众生也能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那也可以称为初学、或初发心的菩萨行者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就在于修行者所俱备的心量,菩萨道行者必须能苦众生苦、能解众生难(苦难和疑难)
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心态、发心、愿望和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是大乘或小乘行者的真正因素
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信心信念)愿(自度度人的愿心)行(真正落实),那么,世俗的证件或称号只是假象
真正的修行不是看学历或皈依证、出家证或世俗虚名,修行看的是真的工夫,真正的信愿行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都必须真正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从「不二」、「中道」来看,一切都是清净无染无差别的
所以,佛以「首楞严三昧力」十方无量化身,
以「如来」的果位「倒驾慈航」成为「菩萨」来救度众生(或示现成佛,或32相普入众生界)
详细情况可参阅: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相关文章:[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
因此,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
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除了自己在心量上没有真正发起大乘心,另外,在修行的细节上,就是没有真正参与世俗牺牲奉献的公益
因此,如果严格审核菩萨行的标准,那应该是看发心和愿、行,如果没有真正发起「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
那又怎能说自己是在修菩萨道、菩萨行呢?怎能说自己是菩萨行者呢?怎能说自己是大乘佛子呢?
就算自己曾有发心发愿,但是,如果没有真实行,那也是不合格的菩萨行者 ——帖子详见:「觉有情」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8 22:5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19 23:02 编辑
(6楼 用时,3小时)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若有人受到种种苦难忧愁烦恼,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众生得到解脱。
以下可分为七种解脱:
① 若有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这是由于菩萨威神力的缘故。(火难解脱)
② 若遭大水漂流沈溺,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远离水难。(水难解脱)
③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取金、银、琉璃(青玉)、车渠(白珊瑚)、马瑙(深绿色的玉)、珊瑚、虎珀、真珠等宝,而入于大海之中,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食人罗剎所居之处),其中若有,乃至只有一个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那么,这些人皆能解脱罗剎之难,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名为观世音。(罗剎难解脱)
④ 若有人遇到刀械逼迫之险难,那么,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对方所执的刀械等器具就会一截一截的断坏,因此而获得解脱。(刀杖难解脱)
⑤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的夜叉(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罗剎(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剎娑,女的叫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要来恼害伤害人,那么,只要听闻到观世音菩萨旳名号并称念者,这些恶鬼就没办法以恶眼视之,更何况加害于人。(鬼难解脱)
⑥ 假设有人,无论有罪或无罪,身体遭到杻械枷锁囚困,那么,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些杻械枷锁刑具都会自动断坏,因此而获得解脱。(囚难解脱)
⑦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带领所有商人,他们携带重宝经过险恶之路,其中有一个人就说:「诸善男子! 请您们不要恐惧害怕! 您们现在应当要一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此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您们若是能够称念此菩萨名号,就能够解脱贼难。」
于是所有的商人听到后,随即共同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正因为称念菩萨的名号,所以就因此获得解脱。(贼难解脱)
一心称名
[佛光大辞典]
乃专注一心,称念佛菩萨之名号。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p26
七难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仁王经受持品,佛为十六大国王说,若国土中有七难,则宜讲读仁王经,灭七难,生七福。一、日月失度难,二、星宿失度难,三、灾火难,四、雨水难,五、恶风难,六、亢阳难,七、恶贼难。药师经谓国起七难时,国王宜发大赦,依前所说之供养法供养药师如来,则国土安稳。一人民疾疫难,二他国侵逼难,三自界叛逆难,四星宿变怪难,五日月薄蚀难,六非时风雨难,七过时风雨难。法华经普门品说观音之威神力能灭众生之诸难。天台之观音义疏上以七难科之:一火难,二水难,三罗剎难,四王难,五鬼难,六枷锁难,七怨贼难。
七难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七种灾难,为佛教经论对天灾人祸的分类。七难的内容随经论之不同而有差异。此下所列者为四种异说︰
(一)《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受持品〉载,佛嘱咐诸国国王,若国土中有七难,则宜读《仁王经》以灭七难,生七福。其中所谓「七难」是指︰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
(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谓国起七难时,国王宜发大赦,依种种供养法供养药师如来,则国土安稳。此中所谓「七难」是指︰人众疾疫难、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为了防止这些灾难,必须依法供养药师如来,则能使灾难止息,国家安稳。
(三)《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音之威神力能灭诸难,法云《法华义记》卷八将此中之灾难以「七难」涵盖。此七难即︰火难、水难、风难、刀杖难、罗剎难、枷锁难、盗贼难。此外,智顗《观音义疏》卷上则云火难、水难、罗剎难、王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为七难。
(四)《陀罗尼集经》卷十所说的七难,即王难、贼难、水难、火难、罗剎难、荼枳尔鬼难、毒药难。该经并谓如修习摩利支天法,则此七难即可消除云云。
各经所说之七难︰
各经所说之七难:
(一)《仁王经》所说: (二)《药师经》所说:
┌ 日月失度难 ┌ 人众疾疫难
├ 星宿失度难 ├ 他国侵逼难
├ 灾火难 ├ 自界叛异难
七难 ├ 雨水难 七难 ├ 星宿变怪难
├ 恶风难 ├ 日月薄蚀难
├ 亢阳难 ├ 非时风雨难
└ 恶贼难 └ 过时不雨难
(三)《观音义疏》所说: (四)《陀罗尼集经》所说:
┌ 火难 ┌ 王难
├ 水难 ├ 贼难
├ 罗剎难 ├ 水难
七难 ├ 王难 七难 ├ 火难
├ 鬼难 ├ 罗剎难
├ 枷锁 ├ 荼枳尔鬼难
└ 怨贼难 └ 毒药难
罗剎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食人鬼之所住处。在大海之中。法华经普门品曰:「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称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西域记十一僧伽罗国曰:「佛法所记则曰: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剎女之所居也。」
罗剎国
[佛光大辞典]
梵名 Rāksasī-dvīpa。为食人罗剎所居之处。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六下):「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又慧琳音义卷七亦谓海岛中有罗剎女国。据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七、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条所载,罗剎女国即指锡兰岛(又称楞伽岛)。盖锡兰为罗剎住处之说,系源于古印度史诗罗摩耶那(梵 Rāmāyana),谓罗摩(梵 Rāma)为救回其妃私多(梵 Śītā),攻陷楞伽岛,杀罗剎鬼王逻伐拏(梵 Rāvana)之故事而来。〔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五百比丘因缘品」、大毘婆沙论卷七十八〕 p6675
夜叉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
罗剎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剎娑,女的叫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怨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空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人之聚落。维摩经弟子品曰:「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又(譬喻)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无实主,譬之无人之聚落。涅槃经二十三曰:「空聚落者,是六入。」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金光明经一曰:「是身虚伪,犹如空聚。六入村落,结贼所止。」六十华严经二十四曰:「依六入空聚,四大毒蛇所侵害。」止观七下曰:「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
六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色声等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劫掠功能法财。故以六贼为譬。涅槃经二十三曰:「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中略)六大贼者,夜则欢乐。六尘恶贼,亦复如是。处无明闇,则得欢乐。」最胜王经五曰:「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六尘诸贼则依根,各不相知亦如是。」楞严经四曰:「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又以六贼譬六根之爱喜。杂阿含经四十三曰:「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中略)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六贼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ㄌㄧㄡˋ ㄗㄟˊ, 1.泛指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见《六韬.卷一.文韬.上贤》。
2.北宋末的蔡京、朱?、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3.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为身心所攀缘的对象。因为这六者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会劫夺一切善法,所以用贼来比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学习解说】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威神之力,就如同高山一样巍峨,
若有众生多欲贪着,那么,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离欲 (贪欲解脱);
若有众生多瞋恚,那么,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离瞋 (瞋恚解脱);
若有众生多愚痴,那么,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离痴 (愚痴解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
【学习解说】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之力,行利益众生之事,帮助众生消除或解脱苦难,因此众生应当要经常心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若有女人想要怀孕求男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会生出具足福德智慧的儿子;
若有女人想要怀孕求女孩,只要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会生出端正有相的女儿,宿殖德本,受人爱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学习解说】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能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所做的修持是不会白白浪费的,因此,众生皆应当要好好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9 23:02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学习解说】
世尊问无尽意菩萨:「无尽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指无量无数)那么多菩萨的名号,又尽其一生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那么,您认为这样的善男子或善女人,所获得的功德多不多呢?」
无尽意菩萨回答:「这样的功德是很多的,世尊!」
世尊对无尽意菩萨说:「如果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乃至只有一时的礼拜、供养,那么,这跟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及终生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两个人所获得的福德,其实是相同没有差别的。
而且这种功德,于百千万亿劫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是不可穷尽的,无尽意!所以说,光是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可以得到如是无量无边福德的利益。」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19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0 00:05 编辑
(7~8楼 用时,2小时)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学习解说】
无尽意菩萨继续向世尊请法:「世尊! 观世音菩萨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如何示现? 又如何为众生说法?其方便度众之力,又是如何的呢?」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
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学习解说】
世尊对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 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应以何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何身而为说法(三十三应化身),
若以佛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佛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辟支佛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辟支佛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声闻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声闻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梵王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梵王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帝释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帝释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自在天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自在天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大自在天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大自在天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天大将军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天大将军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毗沙门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毗沙门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小王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小王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长者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长者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居士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宰官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宰官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婆罗门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婆罗门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童男、童女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童男、童女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若以执金刚身就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示现执金刚身为其说法,令众生可以成就。」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学习解说】
「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象,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因此您们应当要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众生受到怖畏急难的时侯能施予无畏(救度眾生,為其祛除種種怖畏),因为这样的缘故,在这个娑婆世界,又称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
施无畏
[阿含辞典(庄春江)]
给予无畏惧;无畏惧的布施
施无畏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bhaya-dā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苦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 p3830
施无畏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又名施无畏者,或施无畏菩提萨埵,即观世音菩萨的别名。2.消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0 22:1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1 18:19 编辑
(9楼 用时,2小时)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
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学习解说】
无尽意菩萨对世尊说:「世尊! 我如今应当要供养观世音菩萨。」
说完后,马上卸下颈部所佩戴镶有宝珠的贵重璎珞(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呈奉给观世音菩萨
同时恭敬地对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敬称)! 恳请接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当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无尽意菩萨又再次恭敬地对观世音菩萨说:「仁者! 愍念我众等,请接受此璎珞。」
供养
[阿含辞典(庄春江)]
恭敬地供给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须。
璎珞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以玉编缀的饰品,通常挂在脖子上。
璎珞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uktāhāra,hāra 或 keyū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又据诸经典所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均可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量寿经卷下、起世经卷一郁单越洲品、慧琳音义卷七十八〕 p6856
璎珞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梵语枳由罗Keyūra,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麤弊垢腻之衣。」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
仁者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单称仁,呼人之敬称。大日经疏四曰:「梵音尔儞,名为仁者。」法华经序品曰:「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中庸曰:「仁者人也。」
仁者
[佛光大辞典]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梵音尔尔,名为仁者。」景德传灯录卷一婆须蜜章(大五一‧二○八中):「师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 p1220
三施
[佛光大辞典]
(一)大智度论卷十一以财、法、无畏三种施为三施。即:(一)财施,自能持戒,不侵他人财物,又能以己之财施与他人。(二)法施,为人说法,令其开悟。(三)无畏施,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令其无畏。
(二)大智度论卷十二以物、供养恭敬、法三种施为三施。即:(一)物施,即财施。(二)供养恭敬施,即信心清净,恭敬礼拜等。(三)法施,即为人说法。
(三)华严经疏钞卷二以饮食、珍宝、身命三种施为三施。即:(一)饮食施,见饥饿之人,即以饮食济其困馁,又称下品施。(二)珍宝施,见贫穷之人,即以财物珍宝周其窘乏,又称中品施。(三)身命施,复分为二:(1)仅割身肉,济于饥饿众生,是为身施。(2)若全身施与,命亦随尽,是为命施。此等之施,极难极重,故又称上品施。p580
三施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说;无畏施是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和痛苦。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学习解说】
世尊就对观世音菩萨说:「当愍念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就接受此璎珞吧!」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学习解说】
于是,观世音菩萨愍念诸四众,以及天、龙、人非人等众,就接受了璎珞,
然后将此璎珞分作了两份,一份呈奉释迦牟尼佛,另一份呈奉多宝佛塔(=多宝塔,乃安置多宝如来之塔)。
多宝塔
[佛光大辞典]
又称多宝佛塔。乃安置多宝如来之塔。此塔之建立,系根据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之说而来。我国自古因法华信仰盛行,故造立多宝塔之风气亦颇兴盛,如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皆有多宝塔之遗迹;一般多于宝塔中安置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之相,此乃依法华经中多宝佛分半座予释迦佛之记载而来。又六朝时代之多宝塔,大多建造成三层塔之形式。此外,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唐开元二十年条、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等所举,可知唐代诸多寺院,即有多宝塔之建造。
在日本,长谷寺所藏铜版千佛多宝佛塔图,其塔为古代三层宝塔式之建筑。至后世则称双层式之宝塔为多宝塔;其下层有三间,上层轴部有圆壔形,上下连接部为馒头形(龟腹),此为其特色。日本高野山之根本大塔(瑜祇塔),即与此种形式相同。此外,日本多宝塔之遗迹,尚有鎌仓时代之石山寺、金刚三昧院(高野山)、慈眼院(大阪)、净土寺(广岛)、长保寺(和歌山)等,皆属日本国宝。其中,以石山寺之多宝塔,为日本现存最古之遗迹。又依密教之解释,用于墓石之多宝塔或与宝塔相同,其亦有多层者。 p2337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学习解说】
世尊对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此自由自在且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悠游于这个娑婆世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1 18:1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1 18:27 编辑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学习解说】
正当世尊说法到这里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颂的方式再次询问: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学习解说】
世尊(世间所尊重的觉者。佛弟子一般皆尊称佛陀为「世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内具万德,外显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
我(这里是指无尽意菩萨)现在再次恭敬向世尊请法询问关于彼(这里是指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名为观世音呢?
世尊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世间所尊重的觉者。佛弟子一般皆尊称佛陀为「世尊」。
2.世间所尊重的觉者。梵文原文音译为「婆伽梵」、「婆伽婆」,是佛陀德性的总称,一字多义,经中常单译为「世尊」、旧译「众祐」。
十号
[佛光大辞典]
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虽称十号,然一般皆列举十一号,即:(一)如来(梵 tathā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二)应供(梵 arha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三)正遍知(梵 samyak-saj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ā-carana-sajpanna),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间解(梵 loka-vid),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七)无上士(梵 anuttara),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八)调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ārathi),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师(梵 śāstā deva-manusyānāj),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十)佛(梵 buddha),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大智度论卷二、卷二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末〕 p480
妙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庄严之像也。梁简文文曰:「降兹妙相,等诸佛力。」
色身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有色有形之身。此词虽被广泛用来指肉身而言,但佛典中亦多用以指佛、菩萨的相好身。亦即相对于无色无形的法身,而称有色有形的身相为色身。《俱舍论》卷二十七举佛的色身功德,其文云(大正29‧141b)︰「色身圆德有四种︰(一) 具众相,(二)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神光,踰百千日。」《菩萨善戒经》卷六论供养如来的十种方法,其中见佛色身而供养,称为供养色身;《观无量寿经》将观弥陀的真身,称为遍观一切色身想。把念观音、势至的真实相好身,分别称为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大势至色身想等。又,《华严经大疏钞》卷七明身土的四依,其中论色身是依色相土。凡此皆为其用例。
三十二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佛或转轮圣王之内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髆,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
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
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
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八十种好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śīty-anuvyañjanā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脩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脩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脩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p268
八十随形好(梵aśīty anuvyañjanāni,藏dpe-byad bzaṅ-po brgyad-cu)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菩萨之色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又称八十种好、八十随好、八十小相。佛菩萨之身所具足的殊胜形相中,三十二相显而易见,称之为大相,而八十种好则较微细难见,故称为小相或随相。转轮王也能具足三十二相,但是八十种随形好则唯有佛、菩萨始能具足。《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正27‧889a)︰
「问︰相与随好不相障夺耶﹖答︰不尔,相与随好更相显发,如林中花显发诸树。佛身如是相好庄严,又如金山众宝杂饰,如是佛身威光奇特,以如来身极鉴净故,诸祥瑞物皆现其中;如至那镜极磨莹已,随物远近,影像皆现。佛身亦尔,是故一切诸魔外道怀恶心者,至佛处时无不瞻仰,覩之无厌,右绕而去。」
《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四摄品〉列出无见顶等八十种好,《大智度论》卷八十九解释此八十种好,谓(大正25‧686b)︰「问曰︰八十随形好是庄严身法,识满足何以在随形好中﹖答曰︰此识是果报生识,世间好丑自然而知,凡人识不具足,故学人法乃知。」又,「好」可视为相的细分详说,《法界次第》卷下云(大正46‧696b)︰
「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中略)通云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故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
此外,《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根据《菩萨地持经》卷十所载云(大正44‧873a)︰
「手足二十指悉皆妙好,即为二十,两手两足表里八处平满,通前合为二十八种好。两跟、两膝、两髀、两肩、两肘、两腕、两股、两臀、藏相两圆、两膊、两脇、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及与咽、膓悉皆妙好,为三十二,通前合为六十种好。此咽已下六十好也,上下牙齿悉皆妙好,即以为二;两脣、两齗、两颊、两鬓、两眼、两耳、两眉、鼻两孔、额两角悉皆妙好,复为十八,通前合为二十种好。此咽已上二十好也。是为八十,相好如是。」
除此之外,《菩萨善戒经》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等亦载此事。然彼等所载与《大般若经》差异颇大。
兹参酌诸经论所说,列表如次︰
〔参考资料〕 《佛本行集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坐禅三昧经》卷上;《十住毗婆沙论》卷九〈念佛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无上依经》卷下;《弥勒下生经》;《方广大庄严经》卷三;《大乘百福庄严相经》;《法集名数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明三藏法
┌───── ──┬─────────────────┐
│八十随行好名称│形态 │
├──── ───┼─────────────────┤
│一、指甲润泽 │指爪狭长薄涧,光洁鲜净如花赤铜。 │
│二、手足指圆 │手足指圆纤长,﹖直柔软,节骨不现。│
│三、手足平等 │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 │
│四、手足圆满 │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
│五、筋脉潜隐 │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 │
│六、踝骨不现 │两踝俱隐不现。 │
│七、行步齐正 │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 │
│八、师子王行 │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 │
│九、牛王行相 │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
│十、鹅王行相 │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 │
│十一、龙王行相│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 │
│十二、身渐﹖直│支节渐次﹖圆,妙善安布。 │
│十三、支节密致│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 │
│十四、膝骨圆好│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 │
│十五、隐处妙好│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
│十六、肤体滑泽│身支涧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
│十七、威仪备足│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 │
│十八、身体紧密│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着。 │
│十九、身体平正│身古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
│二十、身体端严│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
│二一、身光破闇│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
│二二、腹相庄严│腹形方正无缺,柔软不现,众相庄严。│
│二三、脐深圆净│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 │
│二四、脐厚妙好│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 │
│二五、身体无黶│板肤远离疥癣,亦无黶点疣赘等过。 │
│二六、手足内满│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 │
│二七、手文明彻│手文深长明直,润泽不断。 │
│二八、唇色丹晖│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
│二九、面门相具│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
│三十、舌广柔软│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 │
│三一、象王声 │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澈。│
│三二、梵声深妙│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 │
│三三、鼻脩高直│鼻高脩而且直,其孔不现。 │
│三四、齿白齐密│诸齿方整鲜白。 │
│三五、牙利明洁│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 │
│三六、目净绀青│眼净青白分明。 │
│三七、目如青莲│眼相脩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
│三八、目睫次第│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 │
│三九、眉纤而长│双眉长而不白,致而细软。 │
│四十、眉色青绀│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 │
│四一、眉如初月│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 │
│四二、耳埵圆满│耳厚广大脩长,轮埵成就。 │
│四三、耳无过恶│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 │
│四四、容仪具足│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 │
│四五、额广平正│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 │
│四六、身分相称│身分上半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 │
│四七、首发脩长│首发脩长绀青,稠密不白。 │
│四八、发香芬馥│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 │
│四九、发际严好│首发整齐无乱,亦不交杂。 │
│五十、首发长好│首发坚固不断,永无褫落。 │
│五一、首发光滑│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 │
│五二、身分坚实│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 │
│五三、身体庄严│身体长大端直。 │
│五四、诸根无染│诸窍清净圆好。 │
│五五、身相洪大│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 │
│五六、见者欢喜│身相众所乐观,尝无厌足。 │
│五七、面如满月│面轮脩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 │
│五八、容色不挠│颜貌舒泰,光显念笑,先言唯向不背。│
│五九、面相姝广│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 │
│六十、身无疵秽│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 │
│六一、毛孔出香│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 │
│六二、面门出香│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 │
│六三、首分圆满│首相周圆妙好,亦犹天盖。 │
│六四、身毛纤柔│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
│ │色类赤铜。 │
│六五、法音圆辩│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
│六六、顶髻高显│顶相无能见者。 │
│六七、指网分明│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
│六八、行不履地│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 │
│六九、身相持重│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无逶迤。│
│七十、威震一切│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
│七一、音声和雅│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 │
│七二、观机浅深│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 │
│七三、一音说法│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 │
│七四、次第说法│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
│七五、等视众生│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 │
│七六、识清净 │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 │
│七七、相好具足│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尽观。 │
│七八、顶骨坚实│顶骨坚实圆满。 │
│七九、无衰老相│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 │
│八十、卍字德相│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
│ │同绮画,色类朱丹。 │
└────── ─┴─────────────────┘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1 20:1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1 20:13 编辑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学习解说】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世尊,这时也以偈颂的方式来回答无尽意菩萨
无尽意! 您要好好聆听我所宣说观世音菩萨的妙行:
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种应化身,随类示现,应机说法,随缘度化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
观世音菩萨以弘大的誓愿来广度众生,这样的誓愿,就如同大海一样那么的深、那么的广
就算经历了无数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也是难以探究明白的
从无数劫以来,随侍无量无数的诸佛,也发广大清净的誓愿
方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方角与所处也。法华经曰:「善应诸方所。」
方所
[佛光大辞典]
方角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大二九‧四一上):「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 p1434
弘誓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hāsarnā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又作弘誓愿、大誓庄严。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冑为喻,称为弘誓铠。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一般,佛、菩萨共通之誓愿有四弘誓愿。此外,佛、菩萨另有别愿,如弥勒菩萨之奉行十善愿,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之名称)之四十八愿。日本净土真宗即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称为本弘誓愿(本愿、弘愿、誓愿、弘誓);且日本净土真宗以此弘愿之教为真实法,故有「弘愿真宗」之称。
此弘誓乃超越普通思虑而无法臆测者,故称难思弘誓。此难思弘誓为阿弥陀佛广大之誓愿力,为众生能往生净土强有力之增上缘,故称弘誓强缘。即谓弥陀之本愿弘誓,乃众生往生之殊胜因缘。弘誓能负载众生渡过生死大海而至净土,故以船为喻,称为弘誓船,又作大愿船。迦才净土论卷下(大四七‧一○二上):「阿弥陀佛举慈悲棹,乘大愿船,运度一切苦恼众生。」又如大海能包容一切,无论善、恶众生均可渡过;或谓其深广如海,称为弘誓海。〔道行般若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往生要集卷三〕(参阅「四弘誓愿」1677、「要门」3953) p1924
弘誓(梵mahā-saṃnāha-saṃnaddha,藏go-ca-chen-po-bgos-p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广弘的誓愿之意。又名大誓庄严。如《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大正9‧57c)︰「弘誓深如海。」《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8b)︰「为众生故被弘誓铠。」又,《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云(大正13‧114b)︰「为度未度者大誓庄严,乘大船舫故;为解未解者大誓庄严,脱虚妄颠倒故;为安未安者大誓庄严,安止无畏道故;为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大誓庄严,舍五阴重担故。」
弘誓为梵语「摩诃僧那僧涅陀」之译,乃着大铠之义。故《玄应音义》卷三云︰
「僧那僧涅应云摩诃僧那僧涅陀。旧译云︰摩诃言大,僧耶言铠,僧涅言着,亦云庄严,故名著大铠。大品经云︰大誓庄严是也。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此皆讹也;正言��那诃,此云甲;月册捺陀或云被,或云衣,言被甲、衣甲也。」
此谓被大铠自庄严,以投阵中,立弘大誓愿,度众生,奋斗努力以期成无上菩提。此指菩萨之总愿。又,《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云(大正8‧20a)︰
「菩萨摩诃萨不为齐限于人故,住檀波罗蜜而为布施,普为一切众生故,行檀波罗蜜、尸、羼惟黍I般若波罗蜜,普为众生故,作谦苦行。菩萨成僧那僧涅,不限众生,亦不言我当限度若干人,不能度余人,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至道,亦不言我不能教余人,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此外,《不退转法轮经》卷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等皆说四弘誓。《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亦说二十种大誓庄严;《陀罗尼杂集》卷三谓文殊师利、虚空藏、观世音、救脱等诸菩萨,各发各自之四弘誓。后世净土门亦称弥陀别愿为弘誓,亦为万机普益之誓愿。如《般舟赞》云(大正47‧451a)︰「不蒙弥陀弘势力,何时何劫出娑婆。」《往生礼赞偈》云︰「信知弥陀本弘誓愿。」皆为其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1 22:3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3 18:50 编辑
(10~12楼 用时,2.5小时以上)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学习解说】
我(经文中是指世尊)为您(是指无尽意菩萨)大致宣讲
若是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口中能称念观世音菩萨 (口业)
见到观世音菩萨,身体能恭敬礼拜 (身业)
内心经常思惟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及愿行 (意业)
身口意三业合一,就是一心称名,心念就不会空过,也就能够消灭种种的苦厄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学习解说】
假使有人兴起要伤害或杀害他人的意念,将他人推落大火里面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火难
火坑就会变成清凉池,也可以说瞋恚之火就会被熄灭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习解说】
或者是遭到火灾漂流大海之中,陷入龙鱼诸鬼的危难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水难
再怎么大的波浪,也不能将我们淹没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阿耨观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作坐于巖上观海之状。盖以配法华普门品所谓「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也。阿耨之名,以巨海及龙鱼,于阿耨达池有因缘,故称之。
阿耨观音
[佛光大辞典]
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像为坐于巖上而作观海之状。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盖以巨海、龙、鱼于阿耨达池有因缘,故称阿耨。 p3675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学习解说】
或者是站在高山上,被人从高处推落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免除灾难
就如同太阳在虚空中安然不动,不受到任何影响
须弥山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佛经所载此世界最高的山。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学习解说】
或者是被恶人追逐,身陷危急险难,即将堕落金刚山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免除灾难
身体毫发无伤,也不被任何人事物所动摇
金刚山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环绕世界的山,又译作「铁围山」、「斫迦罗山」。
游戏观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乘五色云。左手安偏膝,游观法界之相。
游戏观音
[佛光大辞典]
三十三观音之一。以此尊游戏自在,无滞无碍,故有此称。相当于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七下)「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观音化身。其形像以右手支躯,坐飞云上。〔佛像图汇卷二〕 p5620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2 23:2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3 18:44 编辑
(13楼 用时,3小时以上)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学习解说】
或者是遭逢盗贼围绕持刀胁迫,即将被伤害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贼难
因为住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所以就能以慈悲心面对盗贼,盗贼也会随之受到感染而生起慈悲心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怨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害人之命夺人之财者。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遗经曰:「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
万法一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一切之法,尽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一切恐惧
[佛光大辞典]
指一切迷界之众生。一切迷界之众生因内有烦恼之怨贼,外临生死之苦海,未得安心之宅,常处恐惧之中,故称一切恐惧。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中):「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p14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学习解说】
或者是有人触犯国家的王法,其罪要受到死刑的制裁,上了刑场即将被杀之时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刀难
这个在刑场的刀随即就会段段坏,失去了斩首的作用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圆光观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燄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圆光观音
[佛光大辞典]
三十三观音之一。相当于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大九‧五七下)「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观音化身。其形像为背负炽盛之火燄。〔佛像图汇卷一〕 p5399
寻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念头。也是「有觉有观(有寻有伺)」的「觉(寻)」,把心投向目标。禅定时心投向专注的目标,日常生活里心则投向各种不同的目标,即是念头。旧译为「觉」。
2.不久。
3.长度单位,是伸张两臂后左右手之间的宽度。
4.随即。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学习解说】
或者是有人被拘禁,戴上脚镣和手铐受到束缚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囚难
刑具尽落不再受到束缚,因而得到自由自在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囚禁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ㄧㄡˊ ㄐㄧㄣˋ
拘押、拘禁。
枷锁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ㄚ ㄙㄨㄛˇ, 1.枷和锁。是古代套在犯人脖子上、拴在犯人脚踝上的两种刑具。《北史.卷九四.流求传》:「狱无枷锁,唯用绳缚。」《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只见枷锁尽落,左慈卧于地上,并无伤损。」
2.比喻束缚、压迫。如:「人的一生无法逃离命运的枷锁。」
杻械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脚镣、手铐,为古代的刑具。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学习解说】
或者是有人被施以邪恶咒术或毒药,将断送性命或坏损身体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诅难
即不受诸恶咒及毒药的伤损,而且这个恶咒或毒药会转回来到使用的人
咒诅
[佛光大辞典]
以祕密词句祈求神明降厄难予怨敌之行为。又称诅祝。古代印度盛行两种咒法,一为吉祥增益之咒法(梵 atharva),一为调伏之咒法(梵 avgiras)。后者又有恶魔与怨敌之调伏法(梵 ābhicarikāni),或令他人之咒诅无效,而反破灭咒诅者之反击法(梵 krtya-pratiharanāni)。于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veda)中载有各种咒法与咒物。佛教对于此类咒法亦有所记载,且诸经中有远离咒诅之说。
据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述,有诸众生性情乖戾,好相斗讼,彼此互起恶心,身口及意等遂作诸恶,时时意图加害对方。如祷告林神、树神、山神、冢神等,及杀戮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罗剎等食血肉者以助其行恶;又书写所怨者之名,并绘其形貌,成就种种毒害咒术、厌魅蛊道、起尸鬼咒等,欲断送彼性命及坏损其身体。若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即不受诸恶咒之伤损,而互起慈心、益心、无嫌恨心,各各欢悦,更相摄受。由上述记载,可知于印度古代,试图以咒诅来加害怨敌之行为极其普遍。〔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四天王经、顺正理论卷四十二、法华经玄赞卷十末、慧苑音义卷下〕 p3115
毒药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佛菩萨之神力及神咒之力,能消灭毒药。法华经普门品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同陀罗尼品曰:「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延命观音
[佛光大辞典]
为三十三观音之一。相当于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大九‧五八上):「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之观音化身。以除咒诅、毒药之害,故有延命观音之称。又补陀落海会轨第三院东门延命观音条,载有此尊观音之形像,谓其顶上戴大宝冠,冠中有佛身,身相深黄色,现慈悲柔软相。有二十臂,以示接引各类众生,左面各臂分别握有宝珠、宝剑、金轮、金刚橛、榜棑、金刚铎、金刚铃、大莲花、数珠及结拳印;右面各臂分别执戟销、金刚剑、化佛像、金刚宝、宝镜、金刚索、跋折罗、五股杵、缚日罗及结无畏印等。两足有辐轮相,安住于莲花月轮,圆光周遍。又有百千种璎珞、妙鬘、天衣,庄严其身。〔佛像图汇卷一〕 p2879
延命观音[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补陀落海会轨第三院东门之延命观音曰:「顶上大宝冠,其中住佛身。身相深黄色,慈悲柔软相。救世二十臂,引接群生类(云云)。」
延年转寿
[佛光大辞典]
因自己之定力、功德力,或依仗佛、菩萨力之加持,而得延长寿命。又作延寿、续命、延命、延年。此思想见于阿毘达磨发智论卷十二、俱舍论卷三等,故知早存于印度。后传来我国,因受道教延年益寿思想影响,故有鼓吹延命思想之延寿命经、续命经、寿生经等伪经相继出现。善导之观念法门中,阐明现生护念增上缘之益,称蒙佛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亦受当时盛行之延命思想所影响。延命思想愈发达,遂产生延命观音、延命地藏、延命普贤、延命诸菩萨,乃至形成密教重要修法之一。〔右绕佛塔功德经、观念法门卷一〕(参阅「延命法」2879) p2878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学习解说】
或者是遇到恶罗刹、毒龙或诸鬼等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鬼难
即这些恶鬼不能加害得逞
(就是类似前面经文讲的: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毒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ㄉㄨˊ ㄌㄨㄥˊ
比喻存于人心的贪欲妄想。唐.王维〈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学习解说】
或者是遭到凶猛的野兽围绕,那些野兽各各露出尖利的爪牙,让人看了感到非常恐惧怖畏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恶兽难
这些恶兽就会很快的离开并到很远的地方
十地虎狼
[佛光大辞典]
出自合部金光明经卷三陀罗尼最净地品,指十地之菩萨犹有虎狼之畏,世尊为说十种陀罗尼咒,菩萨各诵持其咒,可度脱一切怖畏、恶兽、恶鬼、人非人等灾横烦恼,解脱五障。虎狼之说法,依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下所载,圆教认为肉身可超登十地,故十地菩萨之肉身虽超登十地,已破烦恼而无地狱之业报,但犹有前业所感之肉身,不能免去被虎狼所食之畏。余教则谓肉身于一生之中不登十地,故虎狼作烦恼解。 p424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学习解说】
或者是遭到毒蛇或毒蝎的攻击,那些毒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毒虫难
这些毒虫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会自动离开
四蚖蛇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以喻地水火风之四大。杂阿含经四十三曰:「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中略)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地界若诤,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风诤,亦复如是。」
四毒蛇
[佛光大辞典]
又作四蚖蛇、四蛇。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大,故称四毒蛇。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此四大蛇之性各异,地水二蛇之性多沈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生。又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载,身中之四大彼此相害,犹如人持毒蛇之箧。仁王经卷下(大八‧八三○中):「识神无形,假乘四驰(虵),无明宝象(保养),以为乐车。」〔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达摩多罗禅经卷一〕 p1713
蝮蝎
百度百科
蝮蛇与蝎子。泛指毒蛇、毒虫。
岩户观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图像)端座于岩窟内之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配于法华普门品所谓:「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迥去。」
岩户观音
[佛光大辞典]
三十三观音之一。端坐于岩窟之中。因蚖蛇、蝮蝎等毒虫多住于岩窟中;若念此观音力,可应时消散其毒气,故此观音之画像均采端坐于岩窟之姿。〔法华经卷七普门品、佛像图汇卷二〕(参阅「三十三观音」514) p3194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学习解说】
或者是突然遇到天空中乌云密布,开始打雷,电光闪闪,顷刻之间,降下冰雹,接着又是大雨倾盆而下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灾变难
所有的一切天灾变化就会消散,然后恢复原本光明晴朗的天空
一如观音
[佛光大辞典]
为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之一。其形像系乘云飞行于空中,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p36
一如观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图像)三十三观音之一。为乘云飞行之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3 18:0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3 18:09 编辑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学习解说】
众生陷入困苦危难之中,身心受到种种无量的苦和逼迫
就像前面所讲的: 火难、水难、诸苦难、贼难、王难、囚难、诅难、鬼难、恶兽难、毒虫难、灾变难,以上十二难
然而,凭借着观世音菩萨的妙智力,就能够解救这个世间所有的苦难
具足一切的神通力来普度众生,广修一切权智方便来度化众生
十方所有国土,没有一个地方不现身说法度众的
无论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或是众生的生、老、病、死等诸苦,都能够渐渐令其消除
智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无量寿经上曰:「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
[佛光大辞典]
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3 22:0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3 22:08 编辑
(14~15楼 用时,3小时)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游化人间的功德力,是由于这五观:
真观(空观-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清净观(假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广大智慧观(中观-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察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及慈观(以上面三种观观察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所以众生要常愿观世音菩萨的救度,以及常瞻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五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之惑之空观也。二、清净观,于既除见思粪秽之清净身,断尘沙之惑之假观也。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之惑得广大之智慧之中观也。四、悲观,以上三观观众生,拔众生苦之谓也。五、慈观。以上三观观众生而与众生以乐之谓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又食时之五观,五眼之观照,华严宗五教之观法。
五观
[佛光大辞典]
(一)五种观法。即:(一)真观,谓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二)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三)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四)悲观,谓以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五)慈观,谓以上三观观察众生,而与众生以乐。〔法华经普门品〕
五观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广大智慧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智之一。观中道实相理之智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智慧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观世音菩萨五观之一。以真实之智慧,观实相之理也。法华经普门品曰:「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三观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指天台宗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兹列下表说明。2.指华严宗三观,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是观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惟此空不是无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理事无碍观是观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周遍含容观是观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3.指南山三观,即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性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性空;相空观是观诸法的相皆空无虚妄;唯识观是观诸法唯识所现。4.指慈恩三观,即有观、空观、中观。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记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观) (破三惑) (证三智) (成三德)
生 ┌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菩
死─┤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提
烦 └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涅
恼 槃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的五观,皆是无垢清净之光
其中的智慧观同样也是清净的、无染的,这种智慧之光能破除众生无明生死痴闇
不仅如此,也能够伏住风灾、水灾、火灾等灾难
就像大太阳一样,光明普照一切世间,把所有的灾厄苦难全都消除,黑暗也就不见了
业垢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恶业不净,而感苦果,故譬之于尘垢。赞阿弥陀佛偈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垢除。」
业垢
[佛光大辞典]
指罪业与烦恼。又作罪垢、业尘。垢,烦恼之异名;烦恼者,其性不净而心染污,故称垢。又业之性不净,譬之于尘垢,故称业垢。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下(大三九‧一二○上):「业垢者,业名动作;烦恼心动,成于垢染,亦可烦恼从宿业生,故名业垢。」 p5499
十二光
[佛光大辞典]
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之十二种名称。即:(一)无量光,谓佛光不可算数。(二)无边光,有缘无缘无所不照。(三)无碍光,人法皆不能障。(四)无对光,诸菩萨所不能及。(五)燄王光,谓光明自在无可及者。(六)清净光,从佛无贪之善根所现,能除众生贪浊之心。(七)欢喜光,从佛无瞋之善根所生,能除众生之瞋恚心。(八)智慧光,从佛无痴之善根心生起,能除众生无明之心。(九)不断光,光明恒照不绝。(十)难思光,诸二乘等不能测度。(十一)无称光,声闻菩萨等亦难称扬道尽。(十二)超日月光,日夜恒照,超越日月之光。若有众生遇此等光,则身意柔软,欢喜踊跃,而生善心。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经卷上(魏译)、赞阿弥陀佛偈、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p334
慧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jñāna-divā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无量寿经卷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慧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慧光
[佛光大辞典]
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慧光明净,超踰日月。」(参阅「慧日」6022)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4 23:1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4 23:15 编辑
(16楼 用时,2小时)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不忍见众生陷于罪业苦难之中,于是发起大悲心,愿拔众生的苦,令众生都能知道防非止恶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体,依此而行,就像雷震之声能够震伏一切,灭除众生一切非的及恶的
菩萨不仅帮助一切众生拔苦,也能给与一切众生之乐
慈心之广大,犹如大云覆盖所有众生
接着,降下妙法似的甘露和雨水,滋润众生,灭除众生烦恼的火焰
戒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雷震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ㄌㄟˊ ㄓㄣˋ
雷鸣。空中放电所产生的音响振动。《淮南子.本经》:「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汉书.卷一○○.叙传下》:「长驱六举,电击雷震。」
慈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欲与人以乐之意也。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
慈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慈心广大,覆于一切,譬如云也。鸡跖集曰:「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慈云
[佛光大辞典]
比喻佛之慈心广大,犹如大云覆盖世界众生。鸡跖集:「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
甘露法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之雨。涅槃经二曰:「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法华经普门品曰:「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甘露法雨
[佛光大辞典]
指如来之教法犹如甘露雨。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一下):「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无量寿经卷下〕 p2054
甘露法雨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ㄢ ㄌㄨˋ ㄈㄚˇ ㄩˇ
以甘露和雨水能带给干渴的人清凉,来形容佛法能解除众生的烦恼。
法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无量寿经上曰:「澍法雨演法施。」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涅槃经二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无量寿经疏曰:「澍雨有润泽之功,譬说法能沾利众生也。」
法雨
[佛光大辞典]
以雨来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二上):「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 p3365
尘垢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烦恼之通称。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注曰:「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不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学习解说】
如果遇到诤讼官司,或是在军阵中面对战争失去性命等,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恐怖畏惧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众怨难
经官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ㄥ ㄍㄨㄢ
经过官府。指诉讼、打官司。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5 17:5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5 17:54 编辑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学习解说】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其实是同一个,指观世音菩萨应化之音,皆胜过世间一切的音声
是故须常心念
观世音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简称观音,菩萨名,因此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故名。
观世音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ㄨㄢ ㄕˋ ㄧㄣ
西方三圣之一。观察苦恼众生的音声,而循声解救,故称为「观世音」。参见「观世音菩萨」条
梵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闍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徧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见呗比丘条。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巖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
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梵音
[佛光大辞典]
(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参阅「四箇法要」1827) p4634
海潮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法华经普门品曰:「梵音海潮音。」楞严经二曰:「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徧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之义疏曰:「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
海潮音
[佛光大辞典]
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大宝积经卷四十菩萨藏会(大一一‧二三一下):「如来语言随现而转,不可思议,今当略说。舍利子!如来语者易解了语,易明识语,不高大语,(中略)梵天音语,海潮音语,云雷音语,(中略)随虚空量语,一切种妙成就语。」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此系喻佛之音声如同海潮。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此则喻观世音菩萨之应化。上所引三经,大宝积经系说佛的百十语之一即海潮音语。唐朝道暹之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卷十谓,所谓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萨即应而不过时,如潮之不过限。明代一如之法华经科注卷七(卍续四九‧二○五下):「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名海潮音。」此则表示对念观音者之应化,时节不差,如同海潮之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
梵文法华经之海潮音为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系「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云、大洋;garjita 则为「响」之意。藏译法华经中之海潮音为 hbrug-gisgra。hbrug 为雷鸣之意;sgra 为响之意,全句即指「雷之响声」,此与海潮音之译名不符。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学习解说】
念念之中勿生疑惑,观世音菩萨是清净的大圣者
众生由于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堕于轮回之中,是故应仰赖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救度,才能出离苦恼死厄
观世音菩萨(梵Avalokiteśvara,藏Spyan-rasgzigs-dbaṅ-phyug)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为人所知的菩萨,亦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芦吉低舍婆罗、逋卢羯底摄伐罗、��楼亘。又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闚音、现音声、观音。梵名一称Āryāvalokiteś-vara(阿梨耶婆楼吉氏税、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囉)。或称为救世菩萨、救世净圣(Duḥ-kharakṣaka)、施无畏者(Abhayaṃdada)、莲华手(Padmapāṇi)、普门(Saman-tamukha)、大悲圣者(Mahākāruṇikamuni)。
净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清净之圣者也,圣者虽无不净,然此称其上位之人也。法华经普门品偈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依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依赖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大宝积经二十三曰:「世间大依怙,以此乘出离。」
依怙
[佛光大辞典]
即依恃之意,如子女之依赖父母。佛教中,转指众生因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而堕于轮回之中,须仰赖佛、菩萨之慈心悲愿,予以济度,力能出离苦厄,故称为依怙。〔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p3056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视一切众生
福德之积聚广犹如大海那样的无量无边,是故应归命顶礼
慈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菩萨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也。
普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观世音之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大日经疏五曰:「如来究竟观察十缘生句,得成此普眼莲华,故名观自在。约如来之行,故名菩萨。」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观众生,故名观自在者。」
又一具一切云普法,观普法云普眼。宗镜录九曰:「以是圆满之宗普门之法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中略)眼外无法,乃称普眼。」
普眼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普遍观察一切众生的眼,亦即观世音的慈眼。
福聚海无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福聚海无量
[佛光大辞典]
谓福德之积聚广如大海,无量无限,乃赞叹观世音菩萨福德无量之语。观世音菩萨具足一切功德,以大慈悲心救济众生,为众生所依怙,其福德无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p5860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5 19:01
(17~18楼 用时,2.5小时)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学习解说】
就在世尊宣说完偈颂后,持地菩萨(地藏菩萨的别称)就从座位中站起来,
走到世尊的前面,对世尊说:「如果有众生,听闻到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令众生脱离七难三毒,而得解脱自在),普门示现(三十三应化身的变化),神通力(十九说法)者,当知此人的功德,实在是不少!」
地藏菩萨(梵Kṣitigarbha,藏Saḥi-sñiṅ-po)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我国近世佛教界所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与观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并称为四大菩萨而为我国佛教徒所尊崇。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受释尊付嘱,出现于释尊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的无佛时代,誓愿济度教化六道一切众生后始愿成佛,且又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故被称为「大愿菩萨」。「地藏」之梵语音译为乞叉底蘗婆、��师帝揭婆。此外,又别称持地菩萨、无边心菩萨、地藏王菩萨。
普门示现
[佛光大辞典]
谓佛菩萨神通自在,示现种种身,开无量法门,使众生得证圆通。法华经普门品详说观世音菩萨之化导,观世音以三十三相、十九说法为其普门示现之用。
摩诃止观卷一之五载,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示以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则以普门示现。此皆显示感应十界,现身摄化之旨。此普门示现相当于十普门中之「入法门普」。〔往生论注卷下、大日经疏卷六〕「参阅「十普门」471) p4986
普门法界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应一切众生之机而各现所喜见之身说应机之法,是曰普门示现之身。大疏八曰:「尔时弟子都成曼荼罗身,若更深释即是普门法界身也。」
普门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manta-mukha。又作无量门。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又以此为根据而有「十普门」之说,即: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等十普门。依此可顺序完成自行化他之德。
华严宗认为,圆教所说重重无尽主伴具足之理,即于一之中摄一切法,亦即华严经所说之一门教法,实包含一切门,故称为普门、普法。又密教认为,总该诸尊之德用,而包含一切总智总德之大日如来,称为普门;对此,弥陀及药师等诸尊仅现一智一德,此种佛、菩萨则称为一门。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诸佛、菩萨、诸天等群聚会合之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称为普门曼荼罗、都会曼荼罗;又建立此曼荼罗、称为普门坛;悉诵持此等海会诸尊之真言,称为普门持诵尊。此外,由「一即一切」之立场而言,修行一门法,可得普门法之万德。然于此亦有持异说者。
又佛、菩萨依种种缘,显示其种种形相,而来救度众生,称为普门示现。〔大日经疏卷一、卷四、卷八、观音经玄义卷下(智顗)、法华玄论卷十、法华文句卷十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法藏)、法华经科注卷八〕(参阅「一门普门」54、「十普门」471) p4986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学习解说】
世尊宣说普门品时,法会中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心
八万四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西天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如举烦恼之多,曰八万四千之尘劳,举教门之多,曰八万四千之法门,须弥之高深,曰八万四千由旬,非想天之寿命,劫初之人寿曰八万四千岁。
八万四千
[佛光大辞典]
乃数量极多之形容词。又作八万。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故亦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藏(八万法藏)、八万四千法蕴(八万法蕴)。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皆悉庄严美好,可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此外,无间地狱纵广约为八万由旬,其生苦之具亦有八万四千种,故亦称八万地狱。〔往生要集卷上〕 p300
八万四千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举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习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无等等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二二中):「诸佛无等,唯佛与佛等,是故号佛为无等等也。又实相无等,唯佛与实相等,名无等等。」此外,又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如般若心经于诸部般若经典中乃最为扼要之精髓,故古来又称为无等等咒、无等等明咒。〔法华经普门品、法华文句卷十、注维摩诘经卷一〕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中):「稽首无等等,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乃取佛位之通名为阿弥陀佛之别号。 p5116
无等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Asamasama,佛道及佛之尊号。佛道超绝无与等者,故云无等,唯佛与佛等,故曰等。维摩经佛国品曰:「无等等佛自在慧。」法华经普门品曰:「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注维摩经一曰:「肇曰: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佛自等,故言无等等。」智度论二曰:「复名阿娑摩娑摩,秦言无等等。」同四十曰:「无等等,诸佛名无等。与诸佛等,故名为无等等。」同净影疏曰:「佛比余生无等,名为无等。佛佛道齐,故复言等。」法华经嘉祥疏十二曰:「佛道无等,唯佛与佛等故。名此道为无等等。所以名佛为无等等。」又九界之众生不能等于理佛,能等于此理佛,则无等之等也。法华文句十曰:「无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无等而等也。」又无等无等之意,如言无上上。只显法之独绝也。贤首心经略疏曰:「独绝无伦,名无等等。」法华文句十曰:「如是知见究竟法界,广无崖底,无等无等等,更无过上。」玄义私记二本曰:「无等之下重云等者,以一无字冠二等字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阅「正遍知」2001、「正觉」2005) p3674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6 21:4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6 21:44 编辑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末学在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如下:
「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华人中大概没有或很少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
「普门品」更是华人佛弟子必读的经典,大概没有人不读「普门品」的,或不读「心经」的
也因为「普门品」和「心经」或「六字大明咒」,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而且华人的民间信仰中,也到处也都有「观音庙」或「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和踪迹,家家户户中可能也都拜观音
可见,「观世音菩萨」不仅是佛教的大菩萨,更是以「32应化」身深入六道众生界(包含其他宗教和外道)
其实,
常说的「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是「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中的一品
如果
从「法性原理」来看「法华经」和「普门品」:
「法华经」是真正菩萨行者普渡众生和成佛的教本,是用来教导菩萨次第的佛子,发起大心,开启妙心,显露佛性,行诸妙法。
「普门品」则是「法华经」心要的实践,「普门品」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法华行」,
「普门品」就是「法华经」所教导的「法华行」的最佳案例。
所以,如果读「普门品」而为世俗利益求「观世音菩萨」,那就不是真正符合「法华经」所要教导的菩萨次第根器
但是,如果读「普门品」,而能效法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把「普门品」当作自己落实「法华行」的教导,以此学习「法华行」
那才是真正符合「妙法莲华经」的真正用意:用来教导真正发心的菩萨行者,以发心契入佛心,以(佛心)妙心契入佛性,成就一佛乘
这才是「法华经」的真正功德,因为「妙心」显露「佛性」,而成就「无上功德」
不论如何,不论根器如何,以上,如果能信,就能得到相应于本身次第的效益
对于
不同的发心和次第,就有不同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般人和初学者,可能是透过知道、学习这些菩萨品,来求菩萨保佑
但是,真正的「法华菩萨行者」,则是透过这些菩萨品来学习当菩萨,实践「一佛乘」,这就是差别所在,也是真正真实功德所在。
再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只是「法华经」中的一品,可是却总是单独一品被印制成单本经书,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普门品」总是单独一品被印制成单本经书,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6 23:5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7 00:02 编辑
(19~20楼 用时,3小时)
※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学习上述经文。。。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功德,我们在念念之中千万不要生起疑惑
众生由于贪瞋等无明缠身,造作各种恶业堕于轮回之中
要明白,观世音菩萨是清净的大圣者,也是我们背后最大的靠山
是故应仰赖菩萨之慈心悲愿的救度,才能出离苦恼死厄
由此可知,这段经文是在强调「信」的重要
正如善知识教导:
大乘的基础建立在[信]上,只有信才能深入大乘,所以经上说~[信为功德母]
所有的大乘功德本愿经,都叙述着法界无量众生和不可思议现象,以及诸佛菩萨
这些唯有[信]才能逐渐深入,唯有[信]才能由无量方便逐渐契入真实
因为大乘所显露和教导的就是无量和真实,直接引导众生契入实际,不着在苦难上,而是以[信]解脱
所以,大乘行者只要能信佛,能相信念佛持咒诵经的功德,以此遵守大乘慈悲和戒行,就能往生净土
这完全建立在正向的基础上来离苦,以广大发心的氛围和共鸣方式来契入宽广的法界
以广大心量的方式超越苦难和执着,逐渐契入光明和实相而自在,自在即解脱,无量无边
这不是断灭,而是真实,这和小乘讲的贴身的苦和解脱苦的方法全然不同
大乘的教导是直接用信任佛菩萨的方式,以信来引导进入光明而离苦,以光明自在逐渐契入真实而达成真正的解脱
这用凡夫的智慧和逻辑是无法明白的,所以被小智或无智众生认为是迷信
不过,这种正向观念的精神疗法已经逐渐被医学和科学所重视,不再是迷信
所以大乘佛经有无量方便和无量神通,全都以[信]为基础,
引导众生发起大心,而契入佛菩萨光明和佛国光明,甚至法界光明
以清净和光明来解脱一切苦难和执着,不着边际,不着两边,自在解脱,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结果
这个究竟结果就是所有大乘佛经最后的结果,所以大乘佛经完全能解释小乘经论没办法解释的结果
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
大乘的修法原理就在于心念上,所以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佛法就是心法,发心和发愿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
只要有信心,就能逐渐明白和体会 ——帖子详见:大乘小乘的法缘原理~[小乘观不净无常苦,大乘观光明圆满乐]
正所谓的
「信为功德母」,这是因为: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
老师也曾慈悲叮咛我们:
信心是最没道理的事。超越一切的道理。而能创造奇迹。
坚信佛菩萨,坚信清净光明心,无事不办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7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8 00:03 编辑
(21楼 用时,2小时)
※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学习上述经文。。。
当众生陷入困苦危难之中,身心受到种种无量的苦和逼迫
就像火难、水难、诸苦难、贼难、王难、囚难、诅难、鬼难、恶兽难、毒虫难、灾变难
然而,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救苦救难
那么,众生的这些苦难是怎么来的呢?
末学在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的相关内容来学习如下:
一. 苦报的原因
只要造作杀生吃肉喝酒行淫这种种欲望行为,
就不可能空的,这是必定是有因果报应的
因为[欲望]是因,[执着]是因,[无明]是因,[贪瞋痴]是因,[苦报]就是果
有因就有果,杀生吃肉喝酒邪淫是因,苦报就是果
这个因果不是谁规定的,也不是谁给您的
这个因果现象是自己给自己的
就像您爱上了某人,这是因,
没看到对方就会难过,看到对方会欢喜,这都是果
这就是因果,问题就在于观念的执着,是自己给自己的,是自己造成的
再来,分析一下,这样大家会比较清楚
1.表相上
如果您对某人不好,这是[因],
他可能因此打您,这是[果]
2.内在心理作用上
[因的探讨]
您对某人不好,这是您心理的无明执着才会对人不好,如果不执着就不会有这个恶因
[果的探讨]
某人因此打您,这时候您被打,如果您无明执着了就会苦,如果您不执着就不会苦
这就是因果
所以因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无明,所以产生和众生的共业干扰,而有苦报
因为一切都来自于累劫[第八识]的无明执着,只要众生造作无明业,就一定有果报
因为无明想不开想不透彻的是自己,自然就会承受无明所带来的苦
因为苦的来源就是无明执着,自己抓着不放又怎能不苦呢 ——帖子详见:[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无病无苦,或甚至享尽各种福报
但是大家要知道苦和乐的来源是什么?
以及福报和苦报的原因是什么?
1.苦乐的来源在于心,就是佛法常讲的第八识
因为累世的身体都是由心幻化而成
也就是由第八识无明种子,因迷恋虚幻,而产生[十二因缘]过程,就这样不断的六道轮回,投胎而成每一世的身体,然后身体产生种种痛苦,又形成第八识习气种子,就这样恶性循环
所以佛法常讲,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因此,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2.福报和苦报,都是第八识种子的显现
真正清净的真心是不著福报和苦报的
也就是甚深佛经中讲的不生不灭(心经)无业无报(摩诃般若经)
世俗人执著于虚妄,所以才会堕入福报苦报的二相中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是无法[自净其意],所以无法脱离轮回
这个[自净其意]就是不著两边,就是[不二]
就是[不二相](不执著两边的相),
故称[不二法] ——帖子详见:[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二. 如何脱离苦报恶报? 如何改善?
1.如果您是个佛弟子,那应该知道因果业报
既然是业报,承受就能消业,一报还一业
若要谈原因,贪嗔痴三毒就是原因
消除贪嗔痴的心念和恶习,守五戒,消除十恶业
这样就能断除苦报恶报的源头
如果还能多方行善,这样就能转化业力
因为报应的来源有二,
一个是自己心念的执著
另一个是来自共业干扰,就是自己无知而对众生做了恶事,而形成外在众生的报复
所以只要多行善布施广结善缘,
这样就能逐渐转化共业
2.许多病痛都是因为众生无智所造成,
而这无智就是业障,也是因果业报,
这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没有脱离轮回的出世间智,
另一个是没有利益人生的世间智慧
没有世间智慧,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就是造成许多病痛的原因,这可以先去医院检查,请教医师,然后修正自己的生活习惯,再者,学习佛法,深入经藏,逐渐就能圆满[世间智]和[出世间智]
所以,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正确的思想行为
那就会因为不断的错误思想行为而造就苦报和恶报
因此想脱离苦报恶报,先要纠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3.如果您是念佛求往生的佛弟子
那就应该要明白重业轻报的道理
无始劫来,众生的恶业数不清,苦报当然不断
念佛求往生的佛弟子应该要安忍种种苦报苦受
这样才能重业轻报,逐渐净业
让自己临命终能顺利往生
4.如果累世曾经有重大毁谤,那也会如此
许多困苦和罪报,可能一生一世都如此,甚至多世
这在许多佛经上都有讲过
这要多忏悔,然后达到真心忏悔
然后精进学佛实修,才能改善
5.如果佛弟子没有好好检查自己的缺失,
修一漏万(虽修一法,可是常犯十恶业)
或又没有好好精进学佛,时常懈怠,那也会如此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业是否清净,要真正纠正改过,才能转变果报 ——帖子详见:[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真正不想承受苦报,就要去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1.佛法教导众生应该先守戒,逐渐断除欲望,这样就不会受苦
2.再者,佛法教导众生现在承受苦报的时候
要观四相(我,人,众生,寿命)皆空,要观三轮体空
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承受苦报的时候,又因为执着于苦而陷入无明执着中
这个无明执着又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
所以,佛法的教导就是先除苦因
1.一个就是现在对于[欲望]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2.另一个就是现在对于[苦报]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所以我们要对于世间的欲望尽量减少
另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苦报要尽量看开
这就是佛法的因果道理
所以,前面说要[观空]来断除究竟苦
那就要断除一切欲望执着以及对于苦报的执着
这样才能逐渐净除第八识无明,而达到真空的境界 ——帖子详见:[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28 23:4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28 23:55 编辑
(22楼 用时,2小时)
※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学习上述经文。。。
观世音菩萨以大智慧来行慈悲,就能解救这个世间所有的苦难
由此具足一切的神通,广修一切权智方便来度化众生
十方所有一切国土,没有一个地方不现身说法度众的
无论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或是众生的生、老、病、死等诸苦,都能够渐渐令其消除
关于大智慧和神通,末学在这边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大般涅槃经上说,真正的菩萨用智慧解说来让众生觉悟, 而不是用神通
末学没有神通, 末学认为 ~ 最厉害的神通就是智慧, 最神奇的法术就是慈悲
很多人被误以为有神通,其实是凑巧,那是因缘,是行者修学久了所以见多识广,让初学者以为有神通,
其实那是佛菩萨的牵线, 也是行者智慧逐渐的展现, 也是对因果有深入的明白, 所以能看到三世因果,
初学者就会以为那是神通
虽然没有异于常人的神通, 但是只要我们一心发愿成佛普渡众生
慢慢就会对于佛经和实修, 逐渐融会贯通, 自然见多识广, 也能明白三世因果
佛菩萨自然就会引导众生跟我们学习, 这是被误会有神通的原因
神通并不希奇, 但是只要贪嗔痴没有断除, 就容易陷入魔障,
所以没有大智慧却想要神通,这是很危险的,
因此, 末学认为 ~ 最厉害的神通就是智慧, 最神奇的法术就是慈悲 ——帖子详见:请问一下师兄您是四众弟子吗?你有没有异于常人的神通啊 ?。。
智慧无碍谓之神,平等大悲谓之通
最厉害的神通是智慧,最神奇的法术是慈悲 ——帖子详见:神通有用吗
也就是说,
「慈悲」和「智慧」才是真正最强大的法术和神通
如果你有智慧,你就能自己明白上面这些道理,如果真慈悲,你就会有救度众生的心念,不论在梦中或生活中
而且,真正的神通,不局限于产生什么光帮众生解决病苦,(这就像医生只能医病,但佛法才能解轮回苦)
而是透过任何身口意或文字,能帮助众生生起正念而觉悟,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真正的智慧神通,能解轮回苦,才是真慈悲
所以,重要的就是心念和智慧的传达,这才是真正的神通,所以,透过第八识的展现,神通可以是任何形式,不可思议
因此,
神通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也不是一般以为的那些才是神通
如果真明白神通的法性原理,就会知道,其实,神通无所不在,
因为,神通只是心念的作用,第八识的展现,无所不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负面和正面心念,不要小看心念的力量
因为,放眼所及,全都是心念作用的展现,全都是第八识展现的神通
想治病,到处都有医生,想要神通,其实自己就有,第八识随时都在神通变现,没中断过
所以,重点是上面这些能帮助解脱和成佛的道理,才是真正的智慧神通,而且一讲再讲,这才是慈悲神通 ——帖子详见:闲聊「神通」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30 00:1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30 00:21 编辑
(23楼 用时,2小时)
※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学习上述经文。。。
当被恶人不断地追逐,到最后被逼到走头无路
就在这个危急的关头,即将要从高山上坠落,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危险,甚至身体一点都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或者是,遭到盗贼围困,盗贼持刀正要予以抢劫及加害身体性命
这时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凭着观世音菩萨之力而脱离贼难
因为住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所以就能以慈悲心面对盗贼,盗贼也会随之受到感染而生起慈悲心
遇到恶人逼迫所产生的种种危难,佛弟子要如何面对?
关于这方面,善知识在[问答]恶人来袭,如何应对?帖子中有相关的教导,末学在这边学习如下:
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恶人恶事呢?
其实,遭受恶报者多是过去世因果报应问题
如是因,如是果
这点,没有深入和深信因果的人是无法明白的
如果用争执的心,或用凡夫心,那就更难明白深远的因果道理
而且,在遭受恶报的同时,如果又发起恶心,那就无法脱离因果轮回
一个有善果报的人,
必定有智慧和气质能够躲避或退斥或摄受恶人
或有累世福报,因而菩萨或天人鬼神护持,
所以不会遇到恶人和恶事
一个遭受恶报的人,
因为过去世没有广结善缘,所以多会遭遇到恶事恶人
而且没有智慧,气质也差(例如,柔弱没有佛经讲的大丈夫相),脾气又不好,
所以更容易引起恶人的迫害,或不懂得息事宁人,喜好争斗,自然恶报现前
也因为缺乏行善,所以天人鬼神不护持,因此多遇到灾难恶事
所以如果能够忏悔过去世业障,多行善
就能得到诸佛菩萨和天人鬼神的护持,就能逐渐改变遭遇
再者,
恶人遇到[真正的善人]自然就会敬畏或畏惧
就像坏人遇到警察一样,就像老鼠遇到猫
因为真正的善人,天地护佑
正气和慈悲自然能退斥或感化恶人
何况还有诸佛菩萨天人鬼神护持
所以多行善,自然能转变今生的果报(俗称命运)
那么,要如何转业呢?
虽然末学对于遇到恶人或坏事的众生感到同情,
但是按照佛法来说,这是因果业报
所以,如果您相信佛法,
您可以先忏悔过去世所造恶业,
虽然您今生已经无法知道过去世造了什么业
但是还是应该要相信因果好好忏悔,然后请佛菩萨帮忙
只要您一心向佛,慢慢累积行善,这样就能逐渐改变命运
行善不一定要花大钱,可以先念佛持咒诵经回向,
只要诚心,这样也能转变果报,改变命运
还有,千万不要争执再结恶缘,
因为您们有业障,所以沟通不太容易起效用
对于恶人,您要懂得保护自己,可以退避,或直接大声念阿弥陀佛
佛号可以遏止坏人起恶念和行凶,所以遇到坏事,要大声念佛号
平常您应该多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多读心经和持大悲咒,
这样可以逐渐消除您和家人的业障,也会让恶人逐渐生起正念
恶人就会相信您听您的话,也会逐渐改邪归正
平常多念佛持咒诵经,这样观世音菩萨和天人护法就会保护您
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这是因为您的因果业报,因为少福,所以就会遇到坏事
只有下定决心行善和改邪归正的人,佛菩萨和天人护法才会保佑他
这是为了让众生能学好能改邪归正,所以佛菩萨用心良苦
再者,您可以佩带[楞严咒],楞严咒有潜移默化的功用
所以,您和家人,甚至那个恶人都应该佩带
要运用智慧让人人都佩带,这样可逐渐消除业障
这样就能转危为安,也可改变人的心性去除邪念,又能增长智慧
楞严咒图档如下
[持诵][佩带][安置]楞严咒的功德,附咒图请自印.
请您每天念心经和大悲咒各21遍
平常随时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而且佩带楞严咒不离身
遇到坏事不要害怕,要有光明心和正气,
不过要懂得躲避和大声念佛,不要硬碰硬
平常要落实功课,这样逐渐就能改善
还有心态要清净慈悲光明,这样念佛持咒才能真正相应
千万不要用仇恨和冤冤相报的心态来念佛
再者
大家可以想想,[佛陀]是如何面对[提婆达多]?
这应该就是个最好的案例
恩怨是累世互动造成的
我们自己可以放下恩怨而逐渐修行成佛(就像佛陀)
至于对方,我们可以学习用方便善巧来引导,
不过对方是否愿意放下仇恨,或制造更多罪业(就像提婆达多)
那全在众生的一念之间
成佛或堕入地狱,就在一念间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12-31 01:3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12-31 01:57 编辑
(24楼 用时,3小时)
※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学习上述经文。。。
经文中所说的恶人、怨贼、恶罗刹、毒龙、诸鬼、恶兽、蚖蛇、蝮蝎
这些就一般人所认知的,都是偏向不好的、负面的、有危害的、会令人害怕的
然而,经文中有教导我们,众生对此只要"念彼观音力",就能转灾招福,就能拔苦与乐,就能无所畏惧
"念彼观音力",就是众生由苦难转向解脱的最主要关键,这是为什么呢?
末学在这边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先让我们想想
人为什么怕[蟑螂][蚂蚁][蜘蛛]?人为什么怕[老][死]?为什么怕[恶犬][鬼][恶人]?
如[金刚经]所说, 这是因为众生着四相~我,人,众生,寿命
众生妄想执着分别, 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
众生因妄想执着分别,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
因为
人有人所错误的知见和行为,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生为人
鬼道和其他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各自因为其各自的错误知见和行为,
所以分别生为各类众生,各有其爱欲和恐惧害怕之处
所以才有什么东西可以避邪之说,这都是因为众生妄想执着分别
人有人的妄想,鬼有鬼的妄想,众生有众生的妄想
就是
其实,
您可以选择害怕一切(昆虫,恶犬,黑道恶人,鬼,或甚至花草树木...)
但是也可以选择消除妄念,恢复佛性本有的清净圆满光明
这样您原本所害怕的事物都会随之变为光明,无所恐惧
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着手呢?
这必须要我们自己先练习清净慈悲光明心,
逐渐就能以清净佛性本体看待众生,无惧一切,
而且能启发众生原本光明佛性,这样一切众生对我们自然就能欢喜接受
正由于
自己对于众生没有敌意和恐惧,而能以清净慈悲光明影响众生
这样众生自然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
所以先消除错误的认知, 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走向光明
因此,经文中所说的"念彼观音力"
末学的目前的理解就是,当
我们一心念佛,仿效佛菩萨的大慈悲精神,
就像从小阅读伟人故事,受到精神的感染,
奋起向上,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转凡成圣
透过时时忆想佛菩萨和念佛菩萨名号,仿效佛菩萨的精神,
我们由心性上逐渐改变,心常忆念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光明
借此逐渐由心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逐渐把自己由凡夫转变佛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念佛
而且透过实际念佛转凡心为佛心的过程,
得到和法界一切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相应共鸣(认可与帮忙,就是所谓加持)
因此能逐渐成就佛法大事业,这种威力就是功德 ——帖子详见:[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所以说,
凡夫众生的力,是相对的、有差别的 (可参阅这则帖子: 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而观世音菩萨的力,是慈悲清净光明平等的
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凡夫心转向为慈悲清净光明平等的
也因此,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5-1-1 00:25
(25楼 用时,2小时)
※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上述经文中所说的恶人、怨贼、恶罗刹、毒龙、诸鬼、恶兽、蚖蛇、蝮蝎
这些就一般人所认知的,都是偏向不好的、负面的、有危害的、会令人害怕的
然而,经文中有教导我们,众生对此只要"念彼观音力",就能转灾招福,就能拔苦与乐,就能无所畏惧
末学在这里继续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大乘菩萨行者要消除恐惧心也是很容易的
两个方法就能消除恐惧心
第一,清净心实相观照,
明白的知道众生佛性平等,与佛菩萨都相同
金刚经讲的四相(我,人,众生,寿命)都是虚幻,
唯有佛性才是真实,真如法性平等无二,
所以,众生一点都不可怕,佛性平等无二,如此而已
清净心能生实相智慧,破除一切无明
第二,慈悲无量观照,
不论精魅鬼怪,或者猫狗昆虫蚂蚁蟑螂,全都只是无明愚痴的可怜众生
对于众生没有感觉害怕,只有感觉众生很可怜,只有充满悲悯之心
菩萨行者应该发起大慈悲心普渡众生,让众生都解脱轮回愚痴无明之苦
当我们发起大慈悲心,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最大的护法,永远支持我们
慈悲能生大光明,没有敌人没有畏惧
所以说,
再者,我们也要明白,
法界的秘密就是众生的第八识
第八识能够变现一切,是最不可思议的神通变现
众生都有神通,只是您不知道您现在就是神通变现
成为六道众生都是随自己的识心变现,自作自受
第八识如果以无明愚痴种子为作用,就是十二缘起,就会变成六道愚痴无明众生
第八识的无明愚痴种子如果净除,就变成楞严经讲的[菩提][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就是成佛
所以佛说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
其实,
众生都没有真正的死亡或出生,都是一直变现
所以甚深佛法(例如:心经)说不生不灭
一切都操纵在众生自己, 要成佛或是要变成六道轮回众生都是由自己决定
因此,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5-1-2 01:04
(26楼 用时,2小时以上)
※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学习上述经文。。。
当遇到天空中乌云密布,开始打雷,电光闪闪
顷刻之间,降下冰雹,接着又是大雨倾盆而下,整个环境变得动荡不安
这时只要念彼观音力,这些乱象就会逐渐地消散,然后恢复原本光明晴朗的天空
天空中及环境的种种好坏状况是在比喻,只是一时的现象,虚幻无常
经文中的"念彼观音力"
末学在这边是理解为提起正念,忆念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智慧及愿力,效仿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也就是说,无论遇到什么样外在的境界,自己当下的心念是很重要的
只要让自己提起正念,学习转念,那么,就能够将事情转趋为正向,更不会有障碍产生
就如同善知识所教导的:
转念就是知见的转化
众生的知见,原先是世俗的,所以不能解脱
必须透过接受佛法知见,逐渐以佛法知见来取代自己原有的世俗知见,这就是转念
其实
所以学佛就是转变知见,用佛法的知见来转换原本的错误知见
这样就能逐渐放下执着,就能迈向解脱之路
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所害怕的事情或鬼神也是如此
害怕只是众生对未知的一种习气反应,众生容易用恐惧来面对未知,这就是负面习气
所以我们只要接受佛经的教导,知道鬼神只是轮回的众生之一
只要我们遵守戒律,行善布施以养德,清净光明以正定,这样就不会受到鬼神干扰
这一开始当然也不容易,不过这和转念的道理相同
只要不断的以正知见告诉自己,让自己保持清净光明心,就能消除一切欲望和负面干扰 ——帖子详见:如何放下欲望和仇恨?如何解脱非人干扰?~转念,正观,解脱
也因此,
学习佛法,对于事情要学会正确发心
任何遭遇都可以透过光明的想法而改变原有的业报
这就叫做[转念],要把[凡夫习惯的负面思考]转成[正向光明的思维]
这样业报就会转变,人生就会改善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全看念头好坏驱使行为造作而成就不同的业报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情应该存好心存好念
用善心善念就可以转变以前愚痴的业报 ——帖子详见:[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所以,
真正的实修者,如何修行面对不合理的对待,或人生的各种境界呢?
就是真正要把佛经上的法义实际运用出来,运用在生活上,运用在每分每秒
真正的实修者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境,都会用佛法不断的提醒自己
用佛经上讲的种种正观去转化自己凡夫的知见和妄念
这都是要一点一滴实修出来的
一般人一开始当然会觉得困难,觉得不容易
不过,世界上或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不是慢慢上手的呢?
所以,还是要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的做 ——帖子详见:[略说]念头的执着和造业,以及修行转念
=========================================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