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焰光明,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17 09:36
标题: 佛弟子焰光明,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
——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弟子焰光明,发心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

祈愿在诸佛菩萨和师长们慈悲护念加持下,把善知识在上述【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帖子中列出的经文都学习一遍,

祈愿透过经文的思维观照学习,并结合日常实修,能真正增上智慧。愿早日与佛心相印,长成合格的有能力护持一方的菩萨行者!


以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17 09:45


【习经目录】

1,法会的缘起(六种成就) 4楼5楼

2,弥勒菩萨赞佛 6楼-9楼

3,如何能见佛?

4,弥勒菩萨请问佛陀~“能少吃苦又能快速成就”的方法

5,修行慈心的殊胜之处 12楼14楼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15楼29楼

7,修习慈心的好处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18 18:45
再次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一些想法(本楼用时2小时)


近日,末学学习完成了《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这部佛经,

其实之前也学习过两次,与以前不同的是,末学在这次学习过程中,能稍微多些感受“慈心”带来的浅浅法喜,

但是因为实修不足~对法界真相的信心还是不够坚定,还是很多妄念容易堕入世俗氛围。。,因此,这种浅浅法喜的感受能维持的时间不长。


就像上周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经文,当能随文入观,这样身心状态就会很好,这就是正念正观带来的效果,

(实际上,这还只是体现的一些正念正观的附加作用,更主要的,如果能按照佛经上教导的方法,保持正念正观,最终还能帮助我们恢复佛性成佛。

对此,[清净光明专辑]是这样教导的,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但是随着在外面做项目,与同事互动,定力不够的情况又暴露出来了,习经带来的法喜被冲淡了,就又堕入世俗的氛围中了,

上面引用的教导中有讲到,“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如果不能坚持正念正观,那么结果就是轮回,而众生无时无刻不是妄念,所以,念念都是轮回。


末学体会,自己对经文内容的学习,更多还只是字面的思维,没有真正落实实修,深刻在八识里,所以即便有些修行感应,也是很不牢靠的,

一点点外在的境界来,就会把内心扰乱,这样就是没有真正在受持(拥有)一部佛经,而
什么才叫做真正拥有这部经呢
这应该要身心都圆满的落实经上的道理
也就是身心一如,和佛经上的义理合一
——帖子详见:[略说]受持
所以,还是要按照佛经教导的方式(四个阶段)来按部就班学习一部佛经,这样修行才能真正增上
大般涅槃经~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帖子详见: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这样来实修,法义才能由浅入深真正深入内心。

所以,末学想着,这次再次学习这部《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要和背诵结合起来,真正把义理熟悉起来、融入于生活中来体会和实修。说到背经,要有正确认识
真正的背经,,应该要由思维义理,后入三昧,,这样才是正确入三昧的背经方式
这样才能随时由思维法义,入法义三昧,,逐渐练习随时都能处三昧中
以闻思修来说,,一般的背经,,只能算听闻,,,能思维义理,才算思维,,
能将义理融入生活,,于生活中体会,,随时入义理三昧,,才算实修
这样才符合涅槃经讲的学佛成佛正确过程
希望能透过这样一个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能练习思维法义,逐渐能入法义三昧,让义理深刻在八识里,真正对内心起作用。——帖子详见:[略说]佛经该背吗? 该怎么背?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南无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19 20:07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背诵1小时+思维解义约2小时,合计约3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1,法会的缘起(六种成就)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我是这样听闻的(学习注:我,指的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被称为“多闻第一”,

阿难尊者,随侍佛陀左右二十多年,自然不是普通人,相关学习:【
佛的母亲摩耶夫人是菩萨示现, 阿难要当佛的侍者也非普通人 ~ 四十华严】,

佛陀涅槃后,由佛的大弟子--头陀(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倡导经典集结。


其间,由阿难尊者口述从佛陀那里亲自听闻的讲法内容,被记载整理成册,形成现在我们所读的经藏)

一时(详见词解①。学习注,指的适合说法的时机;根本来说,世俗世间一切都不是实有的,所谓时间也只是适应众生的一种方便说,没有一个真正固定的所指,因此以一时替代)

(福慧圆满的觉悟者,是法会的主讲)在王舍城鹫峰山中详见词解②③④。法会的地点--“王舍城”
的“鹫峰山”,

王舍城是中印度摩伽陀国的国都,该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是佛陀虔诚的信奉者,

该都城的周围有五座山,第一之最高山就是“鹫峰山”,又叫灵鹫山。佛陀宣说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在此山中)


与无量大菩萨众一起参加这次法会的,都是大菩萨,数量是无量的。大菩萨是怎样的呢~

大菩萨会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
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
,详见帖子:[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其中弥勒菩萨摩诃萨是这些大菩萨们的代表


以上这段,主要讲佛经开头,一般都有的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详见词解⑥




[学习过程&相关体会]:

①末学今天是先背诵1小时,随文入观,然后再习经。

末学体会,能随文入观(随时保持正观)很重要,心念契入佛经清净光明的氛围,就能远离世俗意境,

如果心念无法脱离世俗,也就无法摆脱轮回,因为心是根本。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②这段缘起,可能形式上,各部佛经都是类似的,以前大都只是看看过,

今天学习的时候,内心感动,深深感恩佛菩萨贤圣们为救度我们所做的一切奉献,

小童子当好好深入经藏实修,承继佛菩萨的悲愿,做真正合格的佛弟子,自利利他!




[词解]:

①【一时】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②【王舍城】(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鹫峰】(地名)灵鹫山之异名。又云鹫头山,鹫台。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鹫峰。梵言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山。此云鹫峰,或鹫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言耆阇崛山者。讹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灵鹫山】
(地名)旧称耆阇崛(巴Gijjhaku%t!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译曰灵鹫,鹫头,新译鹫峰,鹫台。又称灵山,灵岳,鹫岳。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如城郭,是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毗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里,灵鹫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旧都东北十四五里(西域记九释迦方志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县北之鹫峰。浙江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成就】<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即:(一)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二)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
(三)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四)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五)在某处,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六)与众若干人俱,称众成就。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智顗之法华经文句、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等,及慧净、智俨、元晓、慧沼、宗密诸师皆用之。
 另由开合不同,而有五事成就、七事成就等异说,梁代宝亮等之大般涅槃经集解、法云之法华义记、唐朝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摄属于住处(处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说;圆测仁王经疏卷上本则举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说,即别立“我”与“闻”为二事。此外,法相宗据亲光之佛地经论,将通序分为:(一)总显已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所化处,(五)所被机。其中,“如是”与“我闻”合称总显已闻。“如是我闻”依经典亦有译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然此语置于经首之理由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所载,佛入灭时答阿难之问,命从三世诸佛之法,故经首皆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而后世一般遂解“我”作阿难之自称。(华严经疏卷三(澄观)、金刚般若经疏卷一、大般涅槃经疏卷一、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上)
 <二>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称为六事成就。即:(一)供养成就,此为成就檀(施)度。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二)学戒成就,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修悲成就,此为成就忍度。修习大悲心以饶益众生,否则忍度不得圆满。(四)勤善成就,此为成就精进。勤修众善,否则精进度不得圆满。(五)离諠成就,此为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定不得圆满。(六)乐法成就,此为成就智度。爱乐佛法,遍历诸佛而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否则智度不得圆满。p1266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成就】
﹝出华严经疏﹞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法体也。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谓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二、闻成就],闻即我闻也。言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三、时成就],时即一时也。言一时者,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谓众生有缘,能感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名时成就。
[四、主成就],主即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谓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五、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也。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梵语摩竭提,华言不害。以其国法无刑戮故。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以其名闻,胜于诸国,又宝物多出此故。)
[六、众成就],众即菩萨、二乘、天仙等诸大众也。谓佛说法,必有菩萨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0 18:25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今日背诵1小时+思维解义约2小时,合计约3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1,法会的缘起(六种成就)

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以众妙供供养于佛。供养毕已,各自坐于众福所生莲华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来梵天,皆亦如是。
[学习解说]:这时候,东方,有十亿梵天众(梵天: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详见-词解①)都是安住在[慈心]中(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详见词解②。慈心有大小深浅的不同,就佛菩萨来说,慈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有甚深的义涵,详见-注解①-③)来到佛所在处,顶礼佛的双足(佛是福慧圆满的觉者,又称两足尊)以众多微妙的供养,来供养佛

供养完毕后,这些梵天众都各自坐在由众多福德(注:这些福德是从修慈而来,下面经文会讲到,修持能得到六种梵天之福)所生出来的莲华座上,以恭敬尊重的心,心怀敬意的看着佛陀(这都是有善根的表现,以此善根是投生为天人的基础)

这时候,还有从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以及上方和下方的梵天,也都是这样来亲近供养佛陀


(上述梵天众,也是参加法会的大众之一,属之前说到的法会六种成就的--众成就。)




【注解】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
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
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
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
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
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
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
大王当知。是名慈心无量。——帖子详见:[介绍]四无量心... 节录自 法华部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何等为十?所谓:

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
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
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
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
能至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
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
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
法缘清净慈,证于如如真实法故;
无缘清净慈,入于菩萨离生性故。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帖子详见:十种清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学习过程&相关体会]:

①末学今天也是背诵经文1小时,感受到学习佛经的欢喜。深深佛菩萨慈悲护念引导。

②之前一遍学习这部《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感受到,应当好好练习“心一境性”
(词解: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帖子详见:瑜伽师地论: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这样才能逐渐深入明白佛法,否则如果一直浮在表面定不下来,根本无法明白更深入的法义的。

末学反观自己定力是很差的,念佛持咒定课的时候,心念往往都无法始终集中在“一境”上,

这样定力就难以成就,心就会浮躁不安,这样的话,就难以在定境中增上智慧力,心念就会随时跟着世俗流转,

再者,无法保持心定,也是因为正见正观不够深刻(累世没有好好修持的缘故),面对世俗境界还是很容易起心动念(认假为真),这就是慧不足,就是仍很愚痴,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这就教导,在写文的时候,随时可能会引用,

但真正到日常中,面对各种境界,是否真的按照这个原理在运用和体会呢?还是觉得外在境相更真实些呢?

末学深深、深深忏悔累世愚痴无智、业障深重,忏悔第八识正见的印象不深刻,忏悔修行不用心,戒定慧不足,总是被外境所转,所以一直无法增上或突破,

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戒]就是避免接触各种让我们起贪瞋痴的因缘,这样就能避免造恶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定力和智慧,所以先要戒除各种犯恶的机会
[定]就是运用观照能力保持定力,不堕入凡夫思维习气当中
通常的方式就是运用念佛持咒和心法观照来保持正观正念
[慧]就是由佛经的义理和心法次第修持,逐渐让我们真心体会正智
1.例如:以惭愧忏悔心的心法修持来说
由心法修持的惭愧忏悔心,藉由感动的案例,运用[四正勤]增广
然后思维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能真正发起,而逐渐深心明白惭愧忏悔心
能真正将心比心,这样就会有谦卑心和感恩心,对众生就会有同情心同理心
这样自然我们对于各种现象就不会起贪瞋痴
2.又例如:以[实相觉照心]来说,
对于法界实相的明白,就会深入不二心,就不会对各种事相起执着——帖子详见:[闭关实修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修行一定要实修戒定慧
从戒律上避免自己沾染习气,由修定来破除干扰,由智慧观念来放下执着
这样就能破除障碍,就能修行增上
反观那些一直无法增上或突破的人, 肯定是戒定慧的修行有所不足——帖子详见:修行路上的种种考验
深深感恩佛菩萨慈悲教导,让弟子看到一些自己修行的不足,

真心祈愿透过这次《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学习,能真正在戒定慧上有所提升,让修行得到增上!




【词解】

①【梵天】(界名)新作波罗贺么天Brahmadeva,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此中有三天:第一梵众天Brahmaka%yika,第二梵辅天Brahmapurohita,第三大梵天Maha%brahman,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名曰尸弃S/ikhin,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转法轮,又常住佛之右边,手持白拂((参见:大梵天))。外道所说之梵天,则大异。(参见:梵天外道)。【又】印度云梵天。梵土天竺之意也。传通缘起曰:“梵天之教。”【又】修验道墓所云梵天,取梵天来降守护圣灵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天】
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1 15:27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思维解义约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尔时诸梵天众,在于佛所,各以慈目,递相瞻顾;复共同时,舒颜谛视,弥勒菩萨。

[学习解说]:这时,来参加法会的梵天大众,在佛陀所在处,都以慈目(相由心生,慈目是慈心的外显)相互依次环顾打招呼;并且又同时,舒展容颜,仔细看着弥勒菩萨(想让弥勒菩萨向佛陀请法)


[学习注]:学习这段经文很欢喜,感受到慈心的氛围真好啊,大家都能心意相通,不像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刚强难化,彼此分别执着的界限非常明显,所以难以心意互通,甚至有很多冲突和争斗。不过,这也是【唯心所现】,

【[唯心所现]的意思就是由众生自己的心念就能决定自己所存在的生命型态,以及变现整个宇宙的外观和相貌
而娑婆世界就是一种物以类聚的五浊恶世,是由同类恶心恶业众生所共同吸引和干扰而成就的痛苦世界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由自己学习转念,发起正向心来改变自己和周遭环境,随着正向心的增上,正报和依报就会随之改善
这样大家就能慢慢体会佛经上讲的[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
只要您慢慢契入甚深观照,就能明白娑婆世界也是净土,无处不是净土——帖子详见:[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诸法性,能正觉了;

[学习解说]:

这时,(应梵天众的请求)弥勒菩萨摩诃萨,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详见词解①),长跪(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详见词解②)下来合掌对佛陀说(其实是赞佛,是普贤十愿之一)

大德(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详见词解③)世尊(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独尊也。详见词解④)是一切智(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的成就者,对于一切法性,能以正觉(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详见词解⑦)之智来明了(注:通达法性原理,才能成就佛智)


---学习注①:佛经中,菩萨向佛陀请法,都是这样恭恭敬敬的,这是在给大众做榜样,
以这样庄重的态度来请法和学法,佛法才能真正入心,也就是佛法真的需要在恭敬心中求,否则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都要我们在实际学习中自己来体会。

---学习注②:【「法性」】
「法性」

相较于「正报」「有情众生」,法界中没有「第八识」的「器世间」,称为「依报」或「无情众生」
「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能成佛,相较于「有情众生」的「佛性」,「无情众生」则称「法性」
「一切法」可泛称「一切正法、非法和一切器世间的物、相」,或依照佛弟子根器而狭隘只称「一切正法」
所以,「法性」就是「一切法」的原理,就是包含一切正法非法的原理和一切器世间的特性
之前谈「法」和「法性」,是从「有情、无情」「正报、依报」和「广义(含狭义)」「因缘」的方向来谈
所以,广义上,「法」可以泛指一切物质、法门、方法(含法、非法),「法性」则是指物质或法门方法的原理特性
狭义来说,法则是指一切法门、方法(正法、邪法),甚至更狭义只指「正法」,而一般佛门所说的正法就是「佛法」
——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词解]:

①【偏袒右肩】


梵语 eka^m!sam uttara^san%gam! kr!tva^ ,巴利语ekam!sam! uttara^san%gam! karoti。又作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称偏袒。为“通肩”一词之相对语。即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原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即于比丘拜见佛陀或问讯师僧时,须偏袒,以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谓便于服劳、听令使役,亦即以偏袒为敬礼之标帜。佛像中,有偏袒右肩形及通肩形,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释迦院之释迦牟尼如来、阿难、迦栴延等均作偏袒右肩形。(舍利弗问经、无量寿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释氏要览卷中、慧琳音义卷十)p4374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长跪】


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著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释门归敬仪卷下(大四五·八六三下):“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互跪)1042、“胡跪”3939)p3603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大德】


梵语 bhadanta,巴利语同。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等。贞元释教目录卷十六亦举出临坛大德、百座大德、三学大德、讲论大德、义学大德、翻经大德、译语大德等名称。
 此外,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据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载,唐朝武德初年,以僧众过繁,乃置十大德以纲维法务;大宋僧史略卷下德号条亦列出临坛大德、引驾大德等名称。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别译杂阿含经卷一、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二、大毗婆沙论卷六、释氏要览卷上)p87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世尊】


(术语)梵语曰路迦那他Lokana%tha,译为世尊,或婆迦婆Bhagavat译为世尊。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独尊也。阿含经及成实论以之为佛号中之第十,以具上之九号,故曰世尊。涅槃经及智度论置之于十号之外。智度论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净影大经疏曰:“佛具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若论胡音楼伽陀伽此云世尊也。”探玄记九曰:“以佛具三德六义,于世独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佛说十号经曰:“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成实论一曰:“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一切智】


梵语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系三智之一。关于其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大八·八四三上):“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三○·四九八下):“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者,称为一切智。又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相之义,若依总义,则总称佛智,义同一切种智,如华严经大疏卷十六所载,如来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故称一切智。若依别义,则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此即声闻、缘觉所得之智;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乃了知“平等相即差别相”之佛智,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八下):“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中略)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大毗婆沙论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一切种智)19)p14  FROM:【佛光大辞典】


⑥【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了知各种修行法门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易言之,一切智是观空之智,道种智是观有之智,一切种智即双观空有,一方面知空,一方面知有,即前二智之统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⑦【正觉】
(术语)梵语三菩提Sambodhi,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2 16:52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思维解义约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遍知众生善恶之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赞佛:)

(佛)遍知(完全尽知之谓,详见词解①,这靠的就是之前讲到的一切智,即佛智)众生所造的一切善业(详见词解②)恶业(详见词解③)

知道凡夫众生愚痴(相关特征,详见-注解①)都是因为业力,因此而往来生死中;


(佛)善于按照众生根器次第,以三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佛乘(大乘))之道引导众生破迷开悟(详见-注解②)

最终能指引众生由三乘共同归于一乘(大乘)(详见-注解③)



[相关注解]:

[愚痴凡夫的特征]看看我们自己是吗? ~ 瑜伽师地论


②关于开悟
[开悟]两字在许多佛经中的用法就像[布施]
例如,佛陀在经上教导菩萨行者应该要学习[开悟]众生,就是让众生能[破迷开慧]
这种情况就像[布施],菩萨行者不断的布施众生
同样的,经上教导菩萨要不断运用各种机缘[开悟]众生,让众生[破迷显慧]
而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破迷开慧,智慧不断增上,这就是[开悟]
所以[开悟]是个过程,不是专指特定实证,悟可以有大悟小悟,直到成佛
佛菩萨教导众生就是要让众生不断[破迷开悟]
——帖子详见:[实修案例问答]真假菩萨&开悟&惭愧忏悔心实修

一乘 ~ 深密解脱经




[相关体会]:

①佛因为有正觉遍知一切的智慧,由此生出大慈悲,以三乘法来适应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器,

循循善诱、无比耐心的方便引导,使众生不断破迷开悟破除无明执着,最终归于大乘(佛乘)而实修成佛。

最近在学习为人演说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智慧和耐心都是非常欠缺的,

当好好佛前检讨,好好深入经藏实修增长智慧,好好学习佛菩萨慈悲众生的精神,不辜负佛菩萨给予的一次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弟子惭愧!

其实每天跪拜佛菩萨是很好的直接增上智慧的方法(就是直接与佛心相应(印)),

末学惭愧,总是会修行不老实(深深惭愧忏悔爱偷懒的习气),没有持续跪拜,这次把这段[清净光明专辑]的教导牢记心中,好好落实起来:
每天拜[观世音菩萨]108拜,一跪一拜共108拜,拜的时候,要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能帮助您,而您也愿意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逐渐帮助众生,拜的时候就是想这些,学习大慈悲心,慈眼视众生——帖子详见:真心忏悔和老实改过就是最好的转业方法(感恩净莲师兄分享)

②透过这段时间经文的学习,发现保持正念正观非常重要,而且是要严格按照佛经的教导,这样来观照才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来观照就是邪观。

所以我们要警惕,自己平时是否已经落入自以为是的邪观而不自知。



[词解]:

①【遍知】梵语 parijn~a^。又作遍知。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后称如是周遍了知之智为“智遍知”,另又别立一“断遍知”,谓断遍知系以智遍知为因而断除烦恼,以择灭为体。此乃遍知之果,系藉其因为名,故称为遍知。亦即以周遍了知之智来断除烦恼之过程,称之为遍知,通常特称为“遍知所缘断”,意谓执著于所缘之境,原本是人之常情,然若能彻底解脱此种执著,即是遍知之真义,故阿含经亦说“遍知即贪、嗔、痴之灭”,且所谓“遍知”一语,最初即含有实践之意。
 俱舍论卷二十一于断遍知立“九遍知”,即依见(现证)四谛中之苦与集、灭、道三者,各别所断之三类烦恼,分为欲界系与上二界系(即色界系、无色界系)两种,于此六类见道所断烦恼之断,立“六遍知”,同时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系之修道所断的烦恼之断,立“三遍知”,合之为九遍知。(品类足论卷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八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参见:九遍知)152)p561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善业】
指善之作业。为“恶业”、“不善业”之对称。即能招感善果之身、口、意业。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载,善业之建立,系依如理作意,如实了知所缘之境,并明其结果。反之,恶业即依邪执著之心,于所缘之境不能如实了知所致。一般有五戒、十善等不同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九、俱舍论卷十五、卷十六、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十五)((参见:十善十恶)468、“善”4873)p4894 FROM:【佛光大辞典】

③【恶业】“善业”之对称。谓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为。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六波罗蜜经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十三)((参见:善业)4894)p4950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3 21:50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于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赞佛:)

(佛具一切智,能一切众生,根器(主要指的大乘小乘的根器,如何分辨大小乘的根器,详见-注解①)、心性(详见-注解②)的差别,以及虽然处在烦恼(烦恼的本质,详见-注解③)缠盖(缠盖也是烦恼的意思,详见词解①)状态中,但是也具有和如来一样的佛种性(种性,详见词解④),对于这些,佛陀都是普遍全面的明白了知,没有任何错谬失误的。



[相关注解]:

①【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心性」就是看其「发心」和「性、欲」,「性、欲」就是指根性、习性和欲望——帖子详见:《宝云经》:菩萨复有十法。名善说法。能令众生信受

③关于烦恼及其本质:【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




[相关体会]: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要知道众生有佛性,就必须自己先实证佛性本体,这样才能真正了知。

佛是圆满的实证者,断除一切妄想执着,有透澈一切的智慧,所以能透过任何现象看到本质,能彻知众生都有与佛无异的佛性。



[词解]:

①【缠盖】
缠与盖。缠与盖都是烦恼的别名,缠有十缠,盖有五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五盖即: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盖】
梵语 pan~ca a^varaN!a^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梵 ra^ga-a^varaN!a),执著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二)嗔恚盖(梵 pratigha-a^varaN!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三)惛眠盖(梵 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盖。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四)掉举恶作盖(梵 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五)疑盖(梵 vicikitsa^-a^varaN!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又诸烦恼皆有盖之义,然此五者于无漏之五蕴能为殊胜障碍,即贪欲与嗔恚能障戒蕴,惛沈与睡眠能障慧蕴,掉举与恶作能障定蕴,疑者疑于四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为盖。(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一、顺正理论卷五十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摩诃止观卷四下、大乘义章卷五本、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见:弃五盖)5049)p1194 FROM:【佛光大辞典】

④【种性】‘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着,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4 23:58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2,弥勒菩萨赞佛

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

而大悲无尽。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

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赞佛:)

(佛具一切智又能知晓一切法都是空性(即法性本空,详见-注解①),犹如梦境犹如幻境,就如阳焰一般,没有坚固不变的真实体性,

但是(虽然如此),佛又以无尽大悲(详见-注解②),以各种善巧方便,令众生能见到佛色身的微妙之相。

佛(法)身(详见-注解③),实际是般若波罗蜜(详见注解④)所成就的,是自然的、真实的(详见注解⑤),就像虚空一样,常住不变。




[相关注解]:

①关于【法性本空】

「法性本空」

所以,对「有情众生」来说,「佛性」才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一切法」对「有情众生」来说,称「法性空」
也就是说,「一切法」虽有「法性」,「凡夫众生」因为对「器世间」(世俗)「一切法」的执着,所以,堕入轮回
但是,佛弟子若能明白「一切法」,明白「一切法性」,不堕入爱欲执着,就能因此成佛,故称「法性空」
也就是说,「凡夫众生」因为对一切世间相、世间法有所执着,所以堕入「六道轮回」
但是,修行者若能明白一切世间相、世间法、世间性,以及出世间法、性,而不执着,就是明白「法性空」,就能成佛

而修行者如何做到明白一切法、一切法性,又能做到「法性本空」呢?
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可以继续修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回头教导小学生、中学生或高中生
就像爬楼梯回头看,能看清楚下面各个阶梯高低不同,往上爬就不再执着下面阶梯的问题
回头教导低次第众生,这就要明白「法」和「法性」,也就是佛经常讲的:要按照次第说法
而又同时转头进修硕、博士,不执着低次第的「法」和「法性」,这就是「毕竟空」,就是「法性空」

也就是说:一切法随众生因缘而生,随因缘灭,这就是「法性空」;
不过,不是因为「法性空」就不应该明白「法性」,反之,明白「法性」才能不执着一切法,才能解脱,并运用一切法普渡众生
凡夫常误解「空义」,所谓「空」,不是让自己不知不智不觉,而是应该不执着,而想「不执着」,那就要知智觉而后能放下
就像,当我们知道六道轮回的真相,就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就不会堕入世俗的执着中
这就是透过知、智、觉,而能放下世俗执着,能「空」掉世俗,所以,「空」不是不知不觉,而是「无执」

也就是说:不论轮回或成佛,都是因为法(世法和出世法)。执着世间法,就轮回,反之,学习佛法、出世间法,则解脱成佛
明白「法性」「众生性」,就不会堕入执着,就能成佛,而且还能依照「法性」「众生性」来依「次第法」普渡众生。
也因此,「法」只是因缘、依报,随缘生灭,「佛性」才是成佛的根本,所以称「法性」毕竟空,而「佛性」「常乐我净」。——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②关于【大悲】

a,【大悲三念】 ~ 优婆塞戒经

b,
36.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
(注: 我们还没得道,所以就是要像上面这样边观)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注: 这边很清楚讲到,真正具足智慧才叫做大悲)——帖子详见: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c,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
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般若波罗蜜多」



什么才是真实?
如经上所说,一切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非空非非有、非即空非即有,这就是真实的状态
简单说,就是空有一如,就是不二,也就是空有一体,亦非空有一体
也就是如虚如幻、亦真亦假、亦非真非假,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切,在现象上是无止尽的变化,随心念而转,心念所及,如真似幻
而其中真正的根本和真实,就是纯真,就是佛性,这才是一切变化中的唯一真实
如果没有依止纯真佛性(真正的清净光明),就是随凡夫心念而不断混沌和流转,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佛性代表的就是幻灭的唯一真实,真正的清净光明自在,是本体,是根源,也是特性
而在生命真假虚幻的当下中,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就是心念
每个心念,每个念头,在无止尽生命的洪流中,都有其定位与意义,也就是会影响其后果,这就是因果
因此,当下的心念,当下的念头,就非常重要,这会决定我们的未来与结果
当然,如果你相信这些,而能端正念头,学习契入佛性本体,那么,未来就会迈向光明
相反,如果你不相信或怀疑或毁谤,心念不在正途,那么当然生命就会堕入无止尽的混沌与轮回之中——帖子详见:佛法与心念产生的电疗或精神出体现象




[相关体会]:

①佛种种方便,令众生见微妙色身之相,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众生契入同一法身。法身无相,清净光明,遍一切处。

②虽然佛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本性空寂,无有实体,但这不影响佛以无尽的悲心,百千方便救度众生,

因为有透澈一切智慧,所以能一切都不执着,而圆满成佛。因为圆满成佛,佛性显露,自在运用,不执着而度众生。

也就是,
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这是因为,真正有多少实修,就能做多少利益众生的事情

同样的,真正实际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自己才能从中实修而得证

任何佛菩萨都是如此的,像「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像「阿弥陀佛为众生准备了极乐世界」

所谓的「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究竟一切普渡众生的作为,而且心中没有一点挂碍贪着和执着」——帖子详见:有多少实修,就有多少作为;有多少作为,就有多少实修

③透过实修,增上智慧,放下执着,逐渐打开心,越来越感受到自在。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5 23:31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3,如何能见佛?
若有众生,勤修福慧,不随心识,驰骛于境,非如渴鹿于旷野中,追求阳焰以之为水;
如是之人,则得见佛,恒闻说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禀告佛陀说:)

如果有众生,勤于修福报修智慧(详见-注解①),不追随心识(详见-注解②和词解①)的作用,随着各种境界来回快速奔驰,即不像饥渴的鹿儿在旷野中,追求幻化的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当做是水;像这样的人,则能够见佛(见佛的好处,详见-注解③),能恒常听闻佛陀说法,而且能依照教导,如理(如实)的修行。




[相关注解]:

①关于【福慧(智)】:云何为[福]?云何为[智]? ~ 瑜伽师地论

节录其中一段经文,说明要成佛,必须福慧(智)双修。行者修福能少受苦,有智慧所修的福才是正向的,不是邪曲的。
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诸菩萨于福于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于无上正等菩提。


②关于【心识】:

a,
什么是佛门心法?
佛法的心法其实就是~
先透过佛陀的教导,明白法界真相,生命的实相
明白[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然后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作用的正确修行引导,
由正确的心念观行,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这种解脱轮回方法就是佛法的心法


其实心法并不稀奇,
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使用
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用这颗心(心识作用)
每分每秒心识作用都不停息,不断的起心动念
只不过一般人并不明白其原理和作用,而且都用在负面的方向
所以我们凡夫每天都在错误的使用心法
因为一般人常用的是凡夫心,大都是负面黑暗的思维心绪
例如,贪心,嗔心,痴心,爱欲心,仇恨心,烦恼心,恐惧心,狂妄心,傲慢心,忌妒心…
又因为累劫累世这些凡夫心不停的积习增长,
所以我们不断的堕入情绪,执着表相虚妄而生死轮回


佛菩萨和圣者因为明白法界和生命的真相
所以用的是正确的心法,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光明心平等心无染心…
因此能解脱虚妄和轮回,而且能在法界中自由自在的变化



我们只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也不明白宇宙和生命的真相
执着于表相和生死,因为恐惧嗔恨和爱欲,所以一直不断轮回



其实我们不仅对于心和心法不了解
我们凡夫对于世间种种物质和物理或化学现象也不够了解
我们一般人对宇宙(法界)和生命的了解更是有限
我们对于每天生活周遭所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动植物或气候环境的原理并不了解
我们不明白地水火风空的特性,或各种元素的化学特性,或物理原理
所以我们对于自然的运用很有限,无法有效的运用科技,而且可能破坏多于有益的建设



同样的,人类对于大脑的运用和开发也很有限
人类对于心识的作用的原理和训练并不了解
对生死的生命真相也不明白,所以无法解脱轮回
[佛法]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也不是现在或几千年前才存在
[佛法]就是教导我们明白上面所讲的心识的原理和真相
[佛法]就是介绍法界真相和众生生命的真相,以及轮回的现象和解脱的方法

[因果轮回]和[法界]一切都只是众生心识作用下的现象
透过[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帖子详见:[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b,
分别心也是虚幻,五阴(五蕴)觉知等各种心识作用都因无明愚痴因缘执着而生妄境,本质上也是生灭虚幻的
「心内相」也有两种,一种真心,一种妄心
「真心」就是所谓的真心实相本体佛性,真如一如没有差别,清净圆满没有障碍,虽如此但细微隐密,众生难以发现,
而且不论众生因生死变异轮回一切处,这真心都恒常不坏
反观「妄心」就是心念的分别觉知攀缘思虑忆念思想等心识作用,虽然念念相续不断而能生一切种种境界,但其实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c,
请您阅读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就能明白其问题
前面20种魔扰就有讲到看到佛土或地狱
其实这些就是修行过程的心识作用.....
这应该找时间好好讲清楚,
很多佛经都要以实务的方式讲清楚
不过因为论坛上大家的问题很多,所以末学没时间讲这些重要问题
(附加说明:
不同佛经会做不同次第和方向或层面上的教导
有的佛经是以某些法门来方便引导众生断恶修善往生净土
有的佛经则会解说其中修行的原理和心识的作用
例如,这些原理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不过楞严经的经文可能比较深,
所以如果不是有经验的实修者,可能不容易明白

以念佛持咒诵经来说,
精进实修者,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在梦中会看到佛国或者佛菩萨或甚至天上鬼道地狱,
以佛的方便愿力来说,修行者只要专注在修行上,
就能逐渐转俗念为正念而和佛菩萨相应,而得到救度

如果由原理上来看,
由楞严经可知,上述现象是属于心识作用的现象,
因为修行者念念都是佛号想的都是佛国佛菩萨和修行,所以梦境就会出现这些,
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虽然如此,但是这种转念对断除俗念有帮助,
不过,如果执着于这些境相,这在修行上就会产生偏差,
可能引发魔扰,或者佛菩萨会示现各种考验来磨练修行者,
这些现象就是楞严经上讲的50阴魔境,
结果是因为魔扰而误入歧途,还是通过佛菩萨的考验,
这就要看修行者学的是外道邪见,还是佛法正知见

所以就算是念佛人,也应该保持清净光明心,这样才容易和佛菩萨的愿力相结合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梦境中遇到恐怖的事情,念佛持咒却没用,
后来一定要专心或入清净心光明心念佛持咒才有用,
这道理就在此,就在心法
所以只要众生着相,就容易出问题,不论是好相或坏相)——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419楼
(相关学习:[略说]色阴受阴十魔境

d,
基本上,「五蕴」或「五阴」就是指众生自己的意念或心识作用,就是知见观念问题——帖子详见:「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③关于【见佛】

a,十种见佛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b,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见佛的功德利益) ~ 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




[相关体会]:

修行要[福][慧](智)双修,不追求虚幻的世俗,这样心才能与真实相应(印),才能见佛。因为佛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本具的真心。




【词解】:

①【心识】
心和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藏积集的善恶种子;识梵语是毗若南,以了别为性,有了别认识的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意识】
(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②【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百度

③【如理】(术语)犹言如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6 23:37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4,弥勒菩萨请问佛陀~“能少吃苦又能快速成就”的方法
世尊!我今欲于如来、应、正等觉少有所问,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世尊!菩萨云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乐无倦,而能速证广大佛法?

菩萨云何,在生死中,不受无量众苦逼迫,于诸佛法速得圆满?”

[学习解说]:

(弥勒菩萨禀告佛陀说:)

世尊,我现今向如来(如来十号之一,详见-注解①和词解①)、应(如来十号之一,详见-注解①和词解②)、正等觉(如来十号之一,详见-注解①和词解③)少少有所请问,唯愿世尊慈悲哀愍,为我宣说。

世尊!菩萨怎样才能,在实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详见词解④)(成佛)的道路上,少用功力,而能安乐没有疲倦,而能够快速实证广大的佛法呢?

菩萨要怎样才能,在生死轮回中,不经受众多无量苦难的逼迫,而在佛法上快速获得圆满呢?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弥勒!汝于我所,常有所问;今所问义,最顺我心。汝今哀愍诸天及人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多所利益,多所安乐,故能问我如是之义;吾当为汝,分别演说,令诸菩萨,不经勤苦,而能速疾证佛菩提。

[学习解说]:

这时,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说:很好弥勒!你在我这里,经常有所请问;今日所问的法义,最随顺我心。

你现今哀愍天人和人世间一切无量众生,令能多获利益,多得安乐,所以能够询问我这样的义理;

我应当为你,详细演说,让有缘听闻的菩萨,能不用经历勤苦的修行,就能快速迅疾实证菩提而成佛(相关学习-注解②)




[相关注解]:

①关于【如来十号】:如来十号 ~ 瑜伽师地论
[言无虚妄]故名[如来]
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
[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


②关于【快速成就大乘佛道】:如何快速成就大乘佛道~ 佛说演道俗业经




[相关体会]:

佛陀出现世间,就是为了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实修成佛,而弥勒菩萨请问如何能不受勤苦、又能快速成佛,

这正契合佛陀安乐利益众生的本怀,所以,佛陀称赞弥勒菩萨-“今所问义,最顺我心”。

所以,我们平时念佛持咒诵经拜佛施食放生...乃至做一切事,都应当回向众生都离苦得乐,同成佛道(令心入此一境性),

这样就会和佛心心相印,就能承继佛的大悲愿力而快速成就。(相关学习:[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打坐,施食,放生,超度,回向]一切行法的根本心法和心要




【词解】:

①【如来】
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应】
(术语)又曰应供。梵语阿罗诃Arhat之译名。如来十号之一。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之义。涅槃经十八曰:“应者,一切人天,应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妓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等觉】
(术语)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七佛经曰:“毗婆尸佛应正等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7 19:13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5,修行慈心的殊胜之处
“佛子!若有众生,为求菩提,而修诸行,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

[学习解说]:

佛子(有多种含义,详见注解①、词解①)!如果有众生,为追求菩提(成就佛果)(菩提,详见注解②、词解②),而修各种行法(详见注解③)

想要恒常安乐的,应当修习慈心(详见注解④)来调伏自心。





[相关注解]:

①关于【佛子】:

魔说?佛说?魔眷?佛子? ~大般涅槃经
清楚[比丘][佛子]的定义,才能明辨正邪,不再受骗


②关于【菩提】:

A,
须菩提言:「何义故名[菩提]?」

「须菩提![空义]是[菩提义],[如义]、[法性义]、[实际义]是[菩提义]。复次,须菩提![名相言说]是[菩提义],菩提实义不可坏。[不可分别]是[菩提义]。复次,须菩提![诸法实相不诳不异]是[菩提义],以是故名[菩提]。复次,须菩提!是菩提是[诸佛所有]故名菩提。复次,须菩提![诸佛正遍知]故名[菩提]。」——帖子详见:何等是[菩萨行]?何义故名[佛]?何义故名[菩提]?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B,
《大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楞严经》:
「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上面,就是佛陀说明在佛陀所讲的各种佛经中,所讲过的上面种种名相,都是依照不同面相,来说明同一道理
例如:「首楞严三昧」是以三昧神通境界来说,「般若波罗蜜」是以般若智慧来说
「菩提」是从果位上来说,「真如」则是从意识型态上的「正真」和「一如」来说
「涅槃」就是从修行的境界次第终结上来说,指大乘的大涅槃,真正涅槃,无余涅槃,小乘则是有余涅槃
「佛性」就是从「有情」能成佛的原理特性来说,「大圆镜智」则是从转「识」成「智」的成就上来说
「空如来藏」就是以清净后的「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识」来说,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
——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C,
[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
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

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
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
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

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

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
一者[观真实理智]。
二者[观一切境智]。

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佛言。
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
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
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
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
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
——帖子详见:四种[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D,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无量义]观法


③关于【行法】:

十种修行法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什么是行法?


④慈心是四无量心之一,是实证首楞严三昧(佛性)的必修,因此是每位有志成佛的佛子的必修。([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讲,佛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
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
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
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
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
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
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
大王当知。是名慈心无量。——帖子详见:何谓[四无量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相关体会]:

今天边习经,边看弥勒菩萨佛像,融入光明,心中很欢喜!深深感恩佛菩萨!深深感恩师长们!




【词解】:

【佛子】梵语 buddha-putra,巴利语 buddha-putta。
<一>指信顺佛之教法,而承其家业者,即欲成佛而使佛种不断绝者。乃大乘用为菩萨之美称。(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梵网经卷下)
<二>指佛教徒受大乘菩萨戒者。(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三>指佛弟子、佛教信者。
<四>指一切众生。众生常依顺佛,佛之忆念众生,亦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且众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称众生为佛子。(法华文句卷九)p2611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8 20:19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5,修行慈心的殊胜之处
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

[学习解说]:

像这样修习(慈心),在念念之中,恒常在修行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详见-注解①和词解①),能快速达到诸忍的境地(忍的种类很多,详见-注解②和词解②),能快速圆满成就无上正觉【法身是正觉】,详见注解③)




[相关注解]:

①关于【六波罗蜜】:[诸经辑要]六波罗蜜



关于[三忍]或[三法忍]有诸多解释,这边提供其中一解
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象是[众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能忍,所以叫[生忍],此尚执着[众生相]
[法忍]对象是[法],就是对一切法能信受奉持,所以叫[法忍],此尚执着[法相]
[无生法忍]则是不着[忍][不忍]两边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帖子详见:如何发无上大愿,成就无上法财? ~ 优婆塞戒经


世尊金刚体  权现于化身

佛非血肉身  云何有舍利

方便留身骨  为益诸众生

法身是正觉  法界即如来

此是佛真身  亦说如是法——帖子详见:释迦佛示现短寿的原因(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法身是正觉,此是佛真身)~金光明经



[相关体会]:

现在习经,有些能体会到阅读佛经的法喜了,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在做的过程如果能够用心和坚持,,佛菩萨必定会加持,,智慧自然就会逐渐显露——帖子详见:什么是行法?
小童子会好好努力,好好深入经藏实修,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 众生皆得清净自在解脱。




【词解】:

①【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忍】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依经论所载,忍有多种分类:
 

(一)二忍:(1)生忍与法忍。据大智度论卷六载,虽受众生迫害或优遇,仍不执于其违顺之境而忍,又观众生无初、中、后之别,而在众生之上体认空理,不堕于断、常二边,不陷于邪见,此即生忍(又作众生忍);体认一切事物之实相为空,心安住于此真理之上而不动,此即法忍(又作无生法忍)。然同论卷十四、卷十五所说则稍有差异,谓忍耐众生之迫害、礼遇,称为生忍;对心法(即嗔恚、忧愁等属于心者)、非心法(即寒、暑、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不属于心者)之忍耐,称为法忍。(2)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福田相品谓,初心菩萨以有漏心,依诸果报福业,对所遇世间苦乐违顺之事加以忍耐,称为世间忍,即有相、有漏之安忍;大菩萨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现各种作用,而无丝毫执著,称为出世间忍,即无相、无漏之安忍。(3)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之说,前者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为所动;后者即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而心无妄动,安然忍可。

(二)三忍:(1)忍辱波罗蜜分为三种,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七载,三忍为:1.耐怨害忍,即受他人之怨憎恼害亦加以忍耐。2.安受苦忍,即为疾病、天灾所逼亦加以忍受。3.谛察法忍,又作观察法忍,即谛察诸法不生不灭之真理,心无妄动。其中,后者为前二者之所据。前二忍相当于大智度论所说之生忍,后者相当于法忍。据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六载,此三忍各以无嗔、精进、慧为体。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列举十八任持,以此三忍分别配于不舍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无生法忍任持。(2)三法忍,证悟法理而安心,分为三种。依无量寿经卷上、月灯三昧经卷二等,三法忍即:1.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响忍。指听闻佛说法之音声,能知诸法道理,安住于法。2.柔顺忍,又作思惟随顺忍。指藉自己思惟,而随顺诸法之真理,安住于法。3.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即离相,顿契于法之真理而安住。有关得此三法忍之菩萨究应配于何阶位,诸说纷异,法位配以仁王经五忍中之前三忍,慧远配以同经五忍之中间三忍,新罗憬兴则配以同经中之第一伏忍之三位。(3)喜、悟、信三忍。即观阿弥陀佛,或信其本愿所得利益之无生法忍之三名。善导观经疏序分义解释经中“得无生法忍”之句,举出三忍之名,主张十信位菩萨所得之忍,绝非解行以上之忍。依此,日僧良忠称于十信位中所得之忍为信忍,又作十信中忍。是时欢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证空谓领解观门为无生忍,此乃信本愿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亲鸾则作为得他力信之一念时之利益。(4)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三忍。据天台宗,通教三乘与共之十地中,第一干慧地之菩萨为伏忍,第二性地之菩萨为柔顺忍,第三八人地、第四见地之菩萨名无生忍。

(三)四忍。据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载,四忍即:(1)无生法忍,忍可诸法之自性空寂本来无生。(2)无灭忍,忍可诸法本来不生无灭。(3)因缘忍,忍可诸法依因缘生,本来无自性。(4)无住忍,即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
 
(四)五忍,依菩萨证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阶位。据仁王般若经卷上,五忍为:(1)伏忍,即已制伏烦恼,然尚未断灭。指地前之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2)信忍,即已得无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萨。(3)顺忍,即顺理而趣向无生果之四、五、六地。(4)无生忍,即悟入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之七、八、九地。(5)寂灭忍,即断诸惑而寂静安住之第十地及佛果。此外,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后一忍分为上、下,合为十四忍。

 (五)六忍,又作六忍法。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六忍为:(1)信忍,信一切法即空之忍。(2)法忍,认一切法即假之忍。(3)修忍,修中观,知一切法理事圆融之忍。(4)正忍,认确实中道之忍。(5)无垢忍,信证无烦恼染污之清净心之忍。(6)一切智忍,得一切智,忍可中道之法的最上忍。

 (六)十忍:(1)指菩萨忍受真理而得之十种安住心。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八之十忍品载,十忍即:随顺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如虚空忍。(2)指菩萨之十种忍受行。依宝云经卷一所记,十忍即: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悲心忍、誓愿忍。
 
此外,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又举出三十二种安忍,即:无贪、不害、无热恼、无嗔、无恨、无念、无诤、不染欲境、能护自他、顺菩提心、无分别心、不著生死、顺业果、身清净、口意清净、坚固不退、言说自在、无遍计、自觉圣智、将护彼意、修四梵行不随禅生、于人天乐得自在、相好圆满、梵音深妙、灭除诸恶、远离悭垢、除断嫉妒、舍诸怨贼、近菩提分、离诸不善、乐处寂静、获诸佛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二忍品则列举自性忍、一切忍、难行忍、一切门忍、善士忍、一切种忍、遂求忍、此世他世乐忍、清净忍等九种忍。经论中并谓“忍”具有为十利之本、诸佛神通之原、一切出家之力、伏诸恶、渡生死而至涅槃等功德利益。(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佛遗教经、正法念处经卷六十观天品。大般若经卷三六六巧便行品、六度集经卷五。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下、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宝积经卷四十五、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无言菩萨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卷九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参见: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五忍”1097、“六忍”1265、“四忍”1697)p2889 FROM:【佛光大辞典】


③【正觉】
<一>梵语 samyak-sam!bodhi,巴利语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以上系就正觉之广义而言。若狭义言之,则特指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五下):“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又于华严宗所判之五教中,释尊之初成正觉,在“小乘教”系指释迦生身之实成,在“始教”则指八相化身之示现,在“终教”则谓十地行满之报身,在“顿教”则称法身之初成,在“圆教”乃意味遍满因陀罗网无边世界念念初初之成正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往生论注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正遍知)200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29 23:08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5,修行慈心的殊胜之处
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最上功德,庄严其身;尽于未来,常住安乐;亦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

[学习解说]:

(像这样修习慈心)能具足十力(详见注解①、词解①)、四无所畏(详见词解②)、十八不共法(详见注解②),三十二相四无所畏(详见词解③)、八十种好(详见词解④),以这些最上功德,来庄严自身;

并且在未来,都会恒常处在安乐的状态中;而且也能除灭,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造作的重罪业障。




[相关注解]:

①【关于十力】

A,如来十力
复次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甚深难见摄受正法。即欲宣说是三昧(附注:诸佛现前三昧,即念佛三昧)者。应当更受十种胜法。
何等为十。所谓[如来十力]
云何[十力]。

贤护。是中[如来是处非处力]者。
如来于诸处非处事。能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处非处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
[如来处非处力]
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间终无有能如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一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一切至处道力]者。
如来于一切处道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一切至处道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
[如来至处道力]也。
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二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世间种种界力]者。
如来于世间种种诸界无量差别。能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世间种种界事。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
[如来世间界力]也。
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三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心行力]者。
如来于诸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
[如来知心行力]也。
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四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
[如来知众生诸根差别力]者。
如来于众生诸根种种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众生诸根种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
[如来诸根差别力]也。
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五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禅定力]者。
如来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生起烦恼及以灭除。斯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一切禅定解脱三摩跋提生起烦恼乃至清净。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
[如来禅定力]也。
如来得已知真正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
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六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
[如来业力]者。
如来于彼一切诸业种种差别。及彼未来和合得报亦无量差别。如来斯以正智如实知故。
贤护。如是诸业种种差别。未来得果亦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斯则
[如来知业力]也。
如来得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
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七业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
[如来天眼力]者。
如来常以清净天眼过于人眼。
见彼未来诸众生辈死此生彼。
其所受身或美或丑或善或恶。
所得诸色或好或恶或妙或粗。
或生善道或生恶趣。
又见众生所作诸业或善或恶。
有诸众生。具身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业。诃骂圣人诽谤正法坏和合僧。
具足如是诸恶业故。身坏命终生于恶道。
又诸众生。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恭敬圣人尊重正法供养众僧。
具行如是诸善业故。命终得生人天善趣。
如是等事皆如实知。
贤护。如来以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终生于天上。是则
[如来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宿命智力]者。
如来能以诸宿命智。知于过去诸宿命事。
所谓众生生此死彼。或于一处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至或受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如是乃至无量转劫。无量定劫无量转不转劫等。皆如实知。
又于彼所生趣。如是处如是家。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恶如是忧喜。如是苦乐乃至若干寿命等。亦如实知。
又于某处舍彼身已复生某处。如是身相如是所说如是所经。乃至寿命诸过去事。皆悉知故。
贤护。如来能以种种无量诸宿命智。知彼众生宿命所经。始自一生及无量生。乃至寿命诸过去事如实知者。是则
[如来宿命智力]也。
得是力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九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
[如来漏尽力]者。
如来能尽一切诸有。无复诸漏。心慧解脱自觉法已。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贤护。如来如是能尽诸漏。心慧明脱自证知故。故言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如实知者。是则
[如来漏尽智力]也。
如来得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
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
贤护。是为[如来第十智力]。菩萨摩诃萨当应修学具足成满。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是三昧者。则能摄受[如来十力]也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十八不共等觉法。 十力明智诸佛同。
 菩萨修习此妙禅。 自然成就斯二种。
——帖子详见:什么是[如来十八不共法]和[如来十力]? ~ 大集经贤护分

B,菩萨十力
世尊。唯愿我等闻是首楞严三昧善根因缘。当得菩萨十力。
何等十。

1.于菩提心得坚固力。

2.于不可思议佛法得深信力。

3.多闻得不忘力。

4.往来生死得无疲力。

5.于诸众生得坚大悲力。

6.于布施中得坚舍力。

7.于持戒中得不坏力。

8.于忍辱中得坚受力。

9.魔不能坏得智慧力。

10.于诸深法得信乐力。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若有众生于今现在若我灭后。闻是首楞严三昧能信乐者。当知是人悉皆得是菩萨十力。
——帖子详见:闻是[首楞严三昧]善根因缘。当得菩萨十力 ~ 首楞严三昧经


②关于【十八不共法】
何等名为[不共法]也。
所谓如来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般涅槃。于其中间如来所有三业智慧为首
1.[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2.[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3.[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又诸如来
4.[知见过去无有障碍]。
5.[知见未来无有障碍]。
6.[知见现在无有障碍]。
又诸如来
7.[所为无有错误]。
8.[言无漏失]
9.[意无忘念]
10.[无别异想]。
11.[常在三昧]
12.[无不知已舍]。
又诸如来
13.[意欲无减]
14.[精进无减]
15.[禅定无减]
16.[智慧无减]
17.[解脱无减]
18.[解脱知见无减]。
贤护。是为[如来十八不共法]。彼[菩萨摩诃萨]当应修习具足成满。——帖子详见:闻是[首楞严三昧]善根因缘。当得菩萨十力 ~ 首楞严三昧经




[相关体会]:

修习慈心,是初学比较容易着手的修法,但实际深入进去,修慈的好处不可思议,由浅入深,可以成就一切佛所俱足的殊胜功德,

也因此【能除灭,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诸业重障】,可知,修慈就能真正利益众生,行者当依教奉行,勤行精进,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词解]:

①【四无所畏】
  ﹝出[大智度论]﹞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二、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说障法,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②【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
(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
(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
(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
(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
(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
(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八十种好】

梵语 as/i^ty-anuvyan~jana^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p26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30 21:05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佛子,若诸菩萨,修习慈心,应在空闲寂静之处,以清净信,摄诸心法,观察其身上下,皆微尘聚,地水火风和合所成;复应思惟,即彼一一微尘之内,皆有虚空;是诸虚空,莫不悉以容受为相。又应想念,彼诸微尘,清净明彻外如琉璃,内如紫金,庄严妙好,柔软芬馥。

[学习解说]:

(佛陀说,)佛子,如果有菩萨们,修习慈心,应当在空闲寂静(相关见-注解①和②)的地方来进行,

以清净的信心(相关见-注解③),来摄取各种心法(相关见-注解④),观察身体上下的支节,都是微尘所聚集,是地水火风(相关见-注解⑤)和合所成的。

还应当思维,每一个微尘之内,都有虚空;这些虚空之间都是相互容纳接受的,

又应当想念,这些微尘,都清净光明,外部像琉璃,内部像紫金,庄严微妙非常美好,且柔软芬芳充满香气(相关见-注解⑥)




[相关注解]:

①[寂静处]就是[阿兰若处],如何到达[阿兰若处]
彼比丘若欲至[阿兰若处]。应当思惟八法。何等八。
一者[我当舍身](附注:修行寂静禅定,首先一定要破除我身的执着,即金刚经讲的我相人相)
二者[应当舍命](附注:再来就是破除我命的执着,就是金刚经的寿者相,圆觉经的寿命相)
三者[当舍利养](附注:再来就是舍掉一切物质欲望需求)
四者[离于一切所爱乐处](附注:再来就是舍掉一切感官觉受贪着)
五者[于山间死当如鹿死](附注:这一样是破除我命)
六者[阿兰若处当受阿兰若行](附注:在寂静处要真正让内心寂静清净,表里如一)
七者[当以法自活](附注:思维佛法禅观而活,不是像凡夫靠饮食而活)
八者[非以烦恼自活](附注:不是像凡夫整天烦恼物质欲望而活)
迦叶。是名八法。
阿兰若比丘所应思惟。思惟已当至阿兰若处。——帖子详见:什么是[阿兰若比丘]?[阿兰若法]?(如何修寂静禅定?) ~ 大宝积经

②为何初学者要先在寂静处学习观修?
基本上,修行就是透过心念思想观念,在精神上和行为上的调整,这也是身心进化的方法(尤其在提升精神次第)
不过,过程中,当然也可能受到「精神界」中其他意念思想的侵犯或干扰,所以,也是要小心的
因此,对于初学者,一开始应该选择比较安全(静且净)的环境,避免被干扰或侵犯而对身心产生不良后果
(静就是安静没有物质界的干扰,净就是清净光明,没有精神界的侵犯和干扰,可正心念佛,祈求佛菩萨护持)
等到日后,因为自己心念能力的增加,以及持戒和断恶修善而减少恶缘增加善缘,这样就不容易受到恶意的鬼神干扰
所以,初学者可以选择「默念佛号」、或「净心拜佛」以及「诵经」这些安全没副作用的方式,而不要单纯内观冥想,这样容易有魔扰
——帖子详见:什么是实修?什么是智慧?

③关于【信心】,信为功德母:
佛法是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根据心念的共振共鸣原理,请参阅: [视频]: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就是心念的第六识意念作用,会和第八识起交互作用,而和法界起不可思议的神通作用。
按佛经说法:佛菩萨和凡夫众生的差别就是第八识净化和堕落的差别结果。第八识有造作一切的神通功用。
也就是说:当您真心相信,心就会产生作用和功能,就会和法界的真理产生相应的共振共鸣作用,就会产生真正的功德。
所以,佛经上说:信为功德母。——帖子详见: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所谓「信为功德母」,这是因为: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
反之,如果不信或退失信心,那就是由原本或退回被累世所累积的第八识恶种子习气所主宰——帖子详见:以「法性原理」来看「认『真』」
(学习注,真正的清净信,是基于深心)

④关于【心法】:【诸经辑要】佛法就是心法
[表法]就是用戒律来告诉你不可以吃肉,不然会有因果报应
那你就要遵守戒律,用忍(六度中的忍辱)的方式来抗拒吃肉的念头
又例如以要求打坐姿势的方式来学习禅定,由外而内

[心法]就是用(告诉您)正确的知见和观念以及观想方式来保持正观和清净自在
就是让心慈悲和清净安定,自然就会不想吃肉
禅定的方式也是如此,由内观而外,心清净光明,外在就会合乎表法

[甚深心法]就是要懂上面这些原理,知道根本实相和一切相貌以及原理和运用方便

[表法]就是由表相来规范
[心法]就是以心来引导和转化
[甚深心法]就是明白实相,明白这一切道理,能随缘运用表法和心法来摄受和引领众生
——帖子详见:什么是[表法]?[心法]?[甚深心法]?[显]?[密]?
[名相]心法

[略说]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依照佛教的说法:四大是指「地」坚、「水」湿、「火」暖、「风」动 四种特性,而且物质都是由这四种特性所组成的。「四大皆空」就是告诉众生,不要执著肉体和一切外在物质,这些都是生灭不实的。
其实,佛法中不只讲四大,例如:「楞严经」中讲「七大」。就是四大+「空」「见」「识」。
一般来说,修行次第愈深入就会愈讲愈细微,而且根器次第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可能会以高破低,以深破浅。——帖子详见: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修行就是为了恢复佛性而成佛
不过,一般凡夫俗子无法明白真心佛性
必须要有次第过程和方便法门

修行不是靠妄念来除去妄念
而是靠学习佛陀讲的各种次第的正念法门来除去妄念
而这些都要依靠前六根六识才能逐渐办到
要靠眼耳鼻舌身意——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310楼




[相关体会]:

慈心三昧,教导的主要是三净观的三摩钵提和禅那,我们重要按照佛教导的方法,持续正念正观,

将凡夫习惯的错误观念和心念,转向正确的知见和正向光明的心念行为,这样,果报就会截然不同。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会造成众生互相干扰障碍或惧怕或缔结仇恨而争斗,最终将引起庞大的共业效应
这些都是心念的力量,些微的善念或恶念都能由涟漪逐渐扩大而影响着你我和周遭一切
所以,想要拥有美好的人生,那就要用正向光明的观念和方法,来消除或转化累世所累积的错误知见和习惯以及阴影
——帖子详见:心念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词解]:

①【心法】梵语 citta-dharma,巴利语 citta-dham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于小乘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之说中,心法仅有一种,即六识心王;于大乘百法明门论五位百法之说中,则谓心法有八种,即八识。唯一切万有若以色心二法分类时,则总合心王与心所,称为心法,相对于色法。(瑜伽师地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p1404  FROM:【佛光大辞典】

【心法】
(术语)一切诸法,分色心二法,有质碍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为无色无形,密教以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参见: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三能变】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
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
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但也要倚赖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
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0-31 22:56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所有支节,一一支节所有微尘,皆亦如是。若诸菩萨,于自他身一切众生,作于如是决定解已,复应想念自身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佛国;其中宫殿,琉璃所成,白银为门,黄金为柱,广博崇丽,光影洞彻,宝堂间列,宝墙围绕,宝阁宝楼,处处分布;其中各有诸天宝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复有无量上好园苑,围绕庄严;其园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宝而为提岸,黄金栏楯四面周匝,清泉长流引注其中,香末为泥,金沙间错,八功德水,弥满澄净;波头摩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菡萏开敷,周布其上;其池四边,多诸宝树,真珠为花,光色滋荣;其果成熟,香味具足,于诸树下,置天宝座;一一座前,宝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满。复应想念,如是一切诸佛国土,青绀琉璃,以为其地,众妙七宝,绮错庄严;是诸土中,所有微尘,清净细妙,如天上宝,其光晃曜,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阎浮檀金,香气氛氲如乌罗伽栴檀,质性柔软如迦旃延衣,触著于身能生悦乐。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观察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的所有支节,一一支节的所有微尘也都是如此(具体见楼上经文)

如果这些修持慈心的菩萨,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像上面这样决定不移的信解之后,

还应当想念自身的微尘,一一微尘,都有佛国在其中;

佛国中有宫殿,琉璃所合成,门是白银,柱是黄金,宽广博大崇高瑰丽,光影透彻,

还有珍宝所成的堂屋间错排列其中,周边围绕着宝墙,并且还处处分布着宝物所成的楼阁;里面有天宝构成的床铺,上面铺有好看华丽的床褥;

还有无量上等美好的园林花苑,在(楼阁)周边庄严的围绕着;

在园林花苑中,都有浴池,全部是七宝(七种珍宝,各本佛经之间所说略有差异,详见词解①)所成的,

周边四面都是黄金做的栏杆,有清澈的泉水长期引流注入其中,泉底的泥是粉末状的香,有金沙间错其中,水是八功德水(即具备八种功德的水:(1)澄净;(2)清冷;(3)甘美;(4)轻软;(5)润泽;(6)安和;(7)除饥渴;(8)长养诸根。详见词解②),满满的遍布其中非常澄澈清净;

水面上布满了盛开的波头摩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菡萏等花;

浴池的四边,有很多宝树,花是真珠的,光明和颜色都很滋润,欣欣向荣,树上结着成熟的果,具足香气和美味,在这些树下,安置着天宝所成的坐席,

一一坐席前,都有排列整齐的宝器,里面无不充满着甘露(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佛教以之形容涅槃的境界,详见词解③)和美食。


还应当这样想念,这一切的诸佛国土,都是青绀(黑里透红的颜色)琉璃(七宝之一,有同化作用,详见词解④)作为地面的,其中还有微妙七宝做着华丽的装饰。

这些佛土中,所有的微尘,都清净微细柔软,就像天宝,光明晃曜,炽盛得犹如日月发出的光明,

而且颜色美好的像上等的紫磨金,香气氛氲犹如乌罗伽栴檀(蛇心檀,能治热病,详见词解⑤),质地柔软就像轻柔的天衣,接触到身上能生起欢悦和安乐。




[相关体会]:

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楞严经]教导,要远离50阴魔境(相关学习: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楞严经]原文与白话),其中就有色阴十魔境,之所以会出现着魔的境界,是因为众生心念不正、心有贪恋执着,

而慈心三昧的上述经文,也是透过色相等(表相)来观修,不同的是,佛陀教导的是正念观修之法,依之修学最终都能破除对色阴(以及一切相)的执着(而达成不二),

所以,只要按部就班,好好按照佛教导的正知见正思维来正观照,让妄心依照正观正见来逐渐契入本心,就能逐渐成就,就一定不会走偏。

所以,正念正观是关键,让心念导向真实(清净光明佛性本心)是根本!


②逐字逐句学习佛陀教导的慈心三昧的观修方法,内心渐渐感受到犹如甘露润泽般的安定欢喜,

洗去了一天尘染的烦忧(这是错误或负面的[观念](想法,念头,知见,认知)对身心(或内外)两种负面的影响),

这就是正念正观的力量,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错误或负面的[观念](想法,念头,知见,认知)
会产生身心(或内外)两种负面的影响

1.错误或负面的想法会造成悲观,或愤怒,或怀疑,或忌妒,或傲慢,或痴迷等种种负面心理
这些心理因素或情绪反应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人类大多数的病痛都是如此
再者,因为错误的观念,所以用错误的生活方式,因此引起更大的外在伤害
这两种内外的伤害,就造成众生的苦难

2.除了上述影响,错误或负面的想法,例如:悲观,或愤怒,或怀疑,或忌妒,或傲慢,或痴迷
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对立,或冲突,或争执,或仇恨,或报复,或杀害
甚至造成战争等更大的毁灭伤害

上述两种情况如果没有导正,
就容易一再循环或像蝴蝶效应,而引起种种更大的负面效应和结果

由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正观]的重要性
学习正确的知见和观念,随时保持正观
这样就能改善自己的身心情况,甚至改变家庭和社会以及一切众生

再者,上述这些负面观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的想像
同样的,[正观]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人类的理解
只要能打开心胸,就能逐渐明白心念的力量和不可思议
就能明白法界清净光明的力量
——帖子详见: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与正观的重要性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
所以有些不明白心法观照的佛弟子会担心当下观照的是妄心
其实这是多虑了,也是因为不明白佛陀讲的正观,以及不明白实修的原理,所以才会担心
心法观照是依照佛陀教导的不同次第的正确知见和思维,所以根本不会有妄心的问题
第八识的善恶种子虽然会浮现,造成第六意识的善恶思维
但是实际的修行还是要由第六意识思维正法,依照正知见正思维来正观照
而让妄心依照正观正见来逐渐契入本心,所以不用担心妄心的问题
只要好好阅读佛经,依照佛陀教导的正见,这样就不会产生问题
这些方法和原理,佛在楞严经和般若经都讲的很清楚,
不过佛弟子因为根器和业障的关系,所以虽然或许看了经文,但是体会有限

所以心法的思维观照是非常重要的,这才是进入根本实修的阶段——帖子详见:[略说]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



[词解]:

① 【七宝】(名数)诸经论所说少异。
法华经受记品曰:“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
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
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
阿弥陀经曰:“亦以金Suvarn!a,银Ru%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砗磲Musa%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玛瑙As/magarbha,而严饰之。”

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宝】梵语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一>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即:(一)金。(二)银。(三)琉璃,又作琉璃、毗琉璃、吠琉璃等。属青玉类。(四)颇梨,又作颇胝迦,意译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五)车渠,又作砗磲。经常与码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六)赤珠,又称赤真珠。(七)码瑙,深绿色之玉,但异于后世所称之码瑙。法华经卷四则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为七宝。(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宝)6737)
 <二>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长阿含经卷三、旧华严经卷四十三)((参见:转轮圣王)6624)p124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
    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
    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
    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
    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
    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
    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
    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
    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
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称八味水、八支德水或八定水。在诸佛净土中有八功德水,如《阿閦佛国经》卷上〈善快品〉载(大正11·755c)︰‘其浴池中有八味水,人民众共用之。’《阿弥陀经》载(大正12·346c)︰‘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又,环绕须弥山的七内海,也有八功德水,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所载。此外,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所载,摩耶夫人产下太子后,身安快乐,无有苦患,欢喜踊跃,止于树下,前后自然忽生四井,其水香洁具八功德;尔时,摩耶夫人与其眷属,随所欲须自恣洗漱。

关于八种功德,即(1)澄净︰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2)清冷︰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3)甘美︰谓甘旨美味,具至味故。(4)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5)润泽︰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6)安和︰谓安静和缓,绝迅泛故。(7)除饥渴︰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力故。(8)长养诸根︰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或说八功德水为︰轻、冷、软、美、清净、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

[参考资料] 《弥勒大成佛经》;《成实论》卷三〈四大假名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阿弥陀经疏钞》卷二之一;《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观无量寿佛经疏》〈定善义〉;《长阿含经》卷十八。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③【甘露】
<一>梵语 amr!ta,巴利语 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金光明经文句卷五、大日经疏卷十三、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阿弥陀佛三名(无量寿、无量光、甘露)之一。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参见:甘露王如来)2053)p2052 FROM:【佛光大辞典】

【甘露】
(饮食)梵语Amr!ta阿密哩多。译言甘露。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注维摩经七:“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药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苏陀味,旧经中作须陀饮,此云天甘露食也。”正法念经九曰:“甘露为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甘露】
梵语阿密里多,华译甘露,其味甘如蜜,佛教以之形容涅槃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琉璃】梵语 vaid!u^rya,巴利语 veluriya。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又于三十三观音中之琉璃观音,即表琉璃同化之德而应现于世,摄化众生。慧琳音义卷一(大五四·三一七中):“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前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之注)p5839 FROM:【佛光大辞典】

⑤【乌洛迦旃檀】梵语 uragasa^ra-candana。又作忧陀伽娑罗旃檀、地毗乌罗伽娑罗旃檀。译作蛇心檀。为旃檀香木之一种。慧苑音义卷下载,乌洛迦本为西域蛇名,其蛇常犯毒热,盘据此香树,以身绕之,毒热便息,因以为名。又谓此蛇最毒,蛰人必死,唯此旃檀能治,故以为名。(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十)p417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1 20:59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作是观已,即应想念,从此东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彼诸世界,所有众生,皆亦如是。

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之相,具足庄严,离诸苦恼,受天快乐。

是诸众生,若须衣服庄严之具,即时往诣劫波树下,随其所须,应念而得,种种众具以为严好;
譬如他化自在之天,复有香风从八方来,其风触身,令心适悦,有诸乐器,无人抚击,随风回动,出妙音声。

是诸众生或在宫殿、或游园苑、或有食于诸天美食、或执宝器而饮甘露,
或有坐于莲花之台,身佩璎珞,两边垂下,财宝充满,众具备足,
随其所好,种种欢娱,面目熙怡,身心悦怿,体常无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势力,皆同一类;
无有为人之所使者,悉能摧灭淫怒愚痴,当证菩提,究竟安乐。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做上述这样的观照之后,应当随即想念,在此东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都来进入我这些佛国的宫殿中,
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和下方,所有世界的众生,都是这样,来进入我这佛国的宫殿中。

又应当想念,这些六道的一切众生,都是同样的威仪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详见词解①,色相外貌都是类似的,身体是柔软的,还时常带有香气,且具有大丈夫相(丈夫,即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修行不退者。详见词解②),十分庄美威严,远离一切痛苦烦恼,享受着种种自然的快乐。

这些众生,如果需要衣服等装饰所需之物,随时前往劫波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详见词解③)下,随其所须,念头发出就能随即得到,各种的用具都能随时用来庄严美好;就像在他化自在天(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详见词解④)那样随意自在;
还有香风从八方吹来,当风接触到身体,内心就会随之产生舒适欢悦,还有天上的乐器,无人自动演奏,随着风而律动,发出美妙的音声。

这些众生,或是在宫殿中,或是在园林花苑游玩,或是在吃着美味的食物,或是拿着宝器在饮用甘露,
或是坐在莲花台上,身上佩戴着璎珞在两边垂下,都是财宝充足,所需用具都齐备丰足,
能随自己的喜好,做种种欢喜的娱乐,脸上是快乐的表情,身心高兴愉悦,身体恒常没有病苦(详见注解①),一直都是盛年美好的状态,不老不死,功德势力都是同类均等,都不会被人所役使(不得自在),都能摧伏灭除贪嗔痴的习气,都将会证得无上菩提佛果,获得究竟(至高无上的意思,详见词解⑤)安乐(安乐者,无逼恼故。详见词解⑥)





[相关注解]:

①关于【病】
治病其实很容易的
因为病的根源就是第八识的无明种子,
病的根源就是我们平常的妄念

所以只要收摄六根,只要调整心境
然后一心念佛或持咒
第八识的清净种子,或者佛性原本光明圆满的功德就会显露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佛性显露,报身自然转变
所以身体就会清净,病就会自然消除
这样病痛很快就会痊愈

当然,一开始这对一般凡夫并不容易,因为已经累积了累劫的业障
所以[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这是需要练习的
只要多练习逐渐熟练后,就能逐渐消除无明种子
智慧和身心状况都会大大的提升

同样的道理,这不仅是治病有用, 这用在人生各方面都有用,
而且最终要脱离六道轮回仍是靠这个道理
就在于转化心念,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您的念头决定您的去处
念佛往生也是这个道理——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如何治愈自己的病痛?改善自己的生活?

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相关体会]:

①真正按照经文来观照,能突破凡夫狭隘的思维和心理,化解习气惯性、无明执着。

②练习慈心三昧,就是透过六根的观照实修,来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成就。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只要熟读佛经,就会知道[作意]是必然的,不是不可以,而是方向要正确,这样才是正观
如果熟读[楞严经]就会知道还是要由六根起修,才能清净第八识,这是必然的过程
所以[作意]本来就是实修法——帖子详见:您懂实修吗? 懂[作意]吗?




[词解]:

① 【威仪】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菩萨善戒经卷五、大比丘三千威仪经,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八宗纲要卷上)((参见:四威仪)1728)p3771  FROM:【佛光大辞典】

【威仪】
指举止善合规矩,语默作作不失方正,见之能起崇仰畏敬之念的仪容。在佛教,一切生活起居皆有与其相应的作法、观念及祈愿,如睡醒时唱‘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周顾十方’偈后,安详而起;漱口时诵‘以水漱口,当愿众生,得清净口,诵持佛法’;如厕时唱‘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垢’。此等均是僧之威仪。

此外,在生活细节方面,也有琐细的规定。以出家人的卧法为例,即必须注意下列五项︰(1)当头首向佛;(2)不得卧视佛;(3)不得双伸两足;(4)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5)不得竖两膝更上下足,要当枕手捡两足累膝。

又出家众所持之戒律甚多,异于在家众。故诸经论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律仪,十二万细行’等说。此外,《菩萨善戒经》卷五谓身有四威仪,文云(大正30·986a)︰‘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是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赞叹经法,受持禁戒,持无上法广为人说,正思惟义如法而住。’

一般认为戒重、威仪轻。但若广义释之,大部份戒条皆具威仪之义,如二百五十戒中,仅四重禁为戒分,其余之僧残等戒则为威仪分。[参考资料] 《法界次第初门》;《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②【丈夫】
(术语)勇健之人。勇进正道修行不退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丈夫】
梵语 purus!a。音译补卢沙、富楼沙、浮溜沙、布路沙。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谓,人中之最胜者为丈夫。华严经探玄记卷八援引涅槃经,举出丈夫之义有四,即: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另如瑜伽师地论亦载有丈夫之七义,为: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仆非女非半择迦、智慧猛利、发言威肃、有大宗业。小乘之七圣称七丈夫或七士夫。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即称大丈夫相,或大人相。又佛乃人中之雄,故亦称大丈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p714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劫波树】
梵语 kalpataru。又称劫树。意译如意树。为生于帝释天所居喜林园中之树名。劫波,即时间之义。关于此树名称之由来,据金刚顶经卷四载,劫波树能应时产生一切所需之物,如衣服、庄严之饰物、日常用具等,故有此称。另一说则谓,由此树之花开花谢而可测知昼夜时间,故称为劫波树。此外,在印度常有长者将香花、璎珞等宝物挂于树上,普施大众之风习;所用以悬挂宝物之树即称为劫树或宝树,此一风习或系模仿喜林园劫波树能产生种种宝物之说而形成者。又密教金刚界法在供养会中,须结宝树之印契,并诵其真言,以示供养劫树之意。(六波罗蜜经卷三)p2815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六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中之天魔。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⑤【究竟】
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p2986 FROM:【佛光大辞典】

⑥【安乐】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安乐】
(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2 22:45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以上)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于已有违,心缘于此,不生爱念,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障我菩提;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亦复然。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

[学习解说]:

(佛陀继续对弥勒菩萨说)佛子,这修慈的行者,如果在这些众生之中,

见到有一位众生跟自己有乖违的,自己内心又一直挂念于此,心中生不起慈爱心念的,那就应当以智慧来深入的观察(见注解①)

我过去世中,一定对这个人造作了很重大的业障,因为这个缘故,还在今日,障碍我成就菩提,

我如果对这人,不能生起欢喜心,那么在其他一切众生的地方,也是无法有所利益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无始的生死以来,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伤害过我,我如果对这位众生不生怜悯的心,那么对其余众生也是一样(无法生起)的。

现今我想要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所饶益,那么就一定要修习慈心慈念。


复应思惟,瞋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来世,受斯报者,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瞋恚怨结之心。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多瞋众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恶毒充满;故应修习慈愍之心,永远离于瞋恚怨结;平等平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瞋恚(见注解②)的因缘,能让众生堕入地狱,如果心中怀着怨结,日后还必定会投生为毒蛇;

如果我来世,受到这样的果报,就会让那(乖离自己的)人,深感快乐。所以,应当舍离所有嗔恨怨结的心念。

(而且)如果我心多嗔恨以及仇怨纠结的习气,十方现在的诸佛世尊,看到我都会这样想念:

"为什么这人,想要追求无上菩提,却又心生嗔恨和怨结?(详见注解③)这样愚痴的人,因为嗔恨心的关系,自己都无法解脱轮回之苦,又如何能拯救一切众生呢?"

多有嗔恨习气的众生,一生一生,所受的报身,都会充满着恶毒;所以,应当修习慈愍之心,这样永远脱离嗔恨怨结之心,以平等的心平等(详见注解④)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相关注解]:

①关于【深信因果】,是需要智慧的,而一般凡夫没有智慧,不信因果,就会情绪化,

喜欢感情用事,无法理性的对待各种境界,就会不断造业、不断受报,而不自知。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什么才是真正「深信因果」?
就是,你真正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能「见性」的时候(这个「性」包含法性、佛性、众生性)
这时候,你看到因,就会知道果,又或者,你看到果,就会知道因,因为,因果道理就是如此
等你明白法性原理的时候,你「见性」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因和果
这时候,才能称为真正「深信因果」
(也就是,真正的深信,那应该是你能真正明白其原理与相貌,而不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
如果是「你什么都不懂,只是单纯相信」,这以前说过,这叫善根,属于愚信、迷信,就是还没开窍还迷惑不懂
如果能明白原理与相貌,能印证,真正懂,这叫智信)
愚迷者因为不信因果、不明因果,所以,自己犯错了,受苦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因为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明白法性原理,没有见性,所以,无知无觉,整个在混沌之中,随业流转——帖子详见:「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②关于【瞋心】: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 华严经 普贤行品


③要发菩提心,当要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中,也是这样教导的: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

一者、亲近善友,
二者、断瞋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④关于【平等】:

平等

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相关体会]:

就末学自己来说,会生起嗔恨心,是因为我执很深重,一旦这个小我被看轻、打压、不被尊重、被说没用。。。。,

随即就会生起负面情绪,想要捍卫这个小我,而实际当之为实的这个小我是不真实 是虚幻的(相关学习:「真我」与「假我」),


想想着实惭愧,看佛经看帖子的时候,了解不应该生气,但是境界来了,就又会放不下了,还是会随境界起舞,这真是糟糕。

这就说明自己,信心和智慧都还很微弱,不是真的(深)信因果、信佛法正见的教导,

还是更多的在相信和受制于轮回中累积的错误知见,还在更多的相信凡夫无明妄心,而这正是轮回的根源啊!如《楞严经》教导的: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所以,要解脱轮回,必然要修习慈心,修习种种好心,破除贪嗔痴等负面心念,逐渐显露佛性而成就。

由此,还想到[清净光明专辑]的这篇帖子:这样您能不生气吗? 看看我们有多么容易生气和苦恼

对照看看,自己也是随时都会生气的,说明轮回的惯性还很强,真的要真修实干啊,不能再自欺欺人了!要真的把佛经教导的深刻心中
诸佛世尊,为诸众生~ “无智作恶,计我、我所,执着于身,颠倒疑惑,邪见分别,与诸结缚恒共相应,随生死流远如来道”故,出兴于世。——帖子详见: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 华严经 普贤行品

要依照佛的教导来实修,以此破除虚妄的假我,不辜负诸佛出世救度的无上悲心。小童子深深惭愧,一定好好努力改习气,真正清净自心!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3 22:03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若如是思惟,离瞋结已;次应想念,十方诸佛,与诸菩萨声闻大众,俱来入我诸佛国土宫殿之中。

[学习解说]:

如果这样(正观)思惟,远离了瞋的烦恼之后(相关内容,见注解①②),其次应当想念,十方诸佛,与菩萨声闻大众们,都来到我的诸佛国佛土宫殿之中。

(瞋的习气如果不消除,业障障碍的关系,也是很难继续观照出佛国净土的,所以之前要先观修消瞋的烦恼)




[相关注解]:

①关于【瞋】的相关帖子:

[问答]如何劝化父母?

[略说]真菩萨行者,不要怪罪众生

常见的错误修行方式,和[愤怒相]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②关于【如何对治瞋的习气】
为瞋恚人说慈悲法;——帖子详见:[转]遵佛所说 - 次第说法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意见冲突的时候,修慈悲观或觉照生灭虚幻法义——帖子详见:[分析解说]禅定觉观的实修练习




[相关体会]:

①修习慈心三昧,能离瞋的烦恼,也就是不用“忍”,已经能自在超越。

末学反观自己,实修还很不够,平时看到众生的习气,或是被针对的时候,还是靠忍占多数,

这样其实是不保险的,因为也有忍不住的时候,这样就又堕入烦恼,又在造业了,这就说明自己脾气不好,智慧也不足,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有智慧的人看到众生造恶业,也能不生气不用忍,就能和善的劝阻
需要忍,那是自己脾气不好智慧不足的征状——帖子详见:[问答]如何劝化父母?
所以,后续一定要好好实修,真正增上智慧,消融习气,真正超越过去!


②这段时间在学习慈心三昧,有学得很欢喜的时候,也有遇到考验的时候,让末学明白,真正能通过考验,才是真正在受持这部佛经。

说来惭愧,这几天考试,还是失败的状态。是主要是,最近因为做项目,和同事们又在一个大间里办公,

因为看不惯分管zhaoj做事态度(这其实就是着相,就是轮回业:[略说]念头的执着和造业,以及修行转念),就又生起烦恼心,甚至言语上的对立,这真的让自己有些沮丧,修行这么久了,真实水平还是那么糟糕,

只是听闻而没有真正实修却自以为有修行的弊病,暴露无遗。末学深深忏悔自己的愚痴,总是堕入相中而迷失,总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柔和忍辱的来面对,

这次一定要好好透过学习[慈心三昧],来实修转化自己的凡夫习气,真正转凡心为佛心,逐渐契入不二,做合格的观世音菩萨的弟子,做合格的佛弟子!




[词解]:

①【结】

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结】
(术语)结集之义,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为生死之因者。
大乘义章五本曰:“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生死,亦名为结。”
同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
三藏法数二十四曰:“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4 20:23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是诸如来身量大小,过人一倍,具诸相好,端正香洁,以天衣服,庄严其身,各各坐于千叶莲花师子之座,一一无量众所围绕,覆以宝盖,悬众宝幡,种种璎珞,周匝垂布,有天乐器,不鼓自鸣,其音和雅,闻者喜悦,香风徐动,吹诸宝树,幢幡盖网,璎珞等物,出妙音声歌赞如来种种功德;黄金为器,七宝庄严,其器光明,犹如日月,所有香气,如坚黑栴檀,甘露满中,而以供养诸佛菩萨及声闻众,其诸菩萨阿罗汉等,皆于如来最上法中,游戏快乐。

[学习解说]:

这些佛陀的身量大小,都超过人身高的一倍,具足各种相好,长相端正身体香洁,穿着(重量极轻的)天衣(详见词解①),来庄严其身,各自坐在千叶莲华形成的师子座(详见词解②)上,

每一座位都有无量大众所围绕,上面有覆着宝盖,悬挂着种种宝幡,还有种种璎珞(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详见词解③),在四边分布垂下,
还有天上的乐器,不鼓自鸣,声音非常的和雅,听闻到的人会感到欢喜,还有香风徐徐吹动,吹着宝树、幢幡、宝盖、珠网、璎珞等物,都发出微妙的音声,来歌赞佛的种种功德;

并且所使用的容器,都是黄金质地的,还用七宝(例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各部佛经略有差异,详见词解④)来做装饰,这些容器的光明,犹如日月光明,发出来的香气,犹如坚黑旃檀之香,并且其中充满了甘露(指天上的灵酒,喝了能不老不死;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详见词解⑤),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以及声闻大众,而且,这些诸菩萨和阿罗汉们,都在佛陀最无上的妙法中,游戏快乐(即以法为乐)


复应想念,一切众生,皆于诸佛座前而坐,佛为演说修慈之行,如我今时之所修习,言音美妙,悦可其心,令诸众生,获最上乐。譬如有人,得甘露浆,而以洗沐,息除劳苦,形神休畅;此亦如是,以法沾心,灭诸烦恼,身心寂静,永得安乐。

[学习解说]:

还应当想念,一切众生,都坐在诸佛前面,佛陀为大众演说如何修习慈心的方法,就像我现今所教导的修习方法,诸佛在讲说时候的语言音声非常美妙,能让众生心感到认可和愉悦,随而获得最上等的法乐(详见注解①)。就像有人,得到甘露浆液的洗涤和沐浴,得以消除劳累和困苦,令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休息和舒畅,现在也是同样的,以佛法来浸润内心,能灭除烦恼,让身心都变得寂静(详见注解②),随而获得涅槃(详见注解③)安乐的境界。




[相关注解]:

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以上法乐,修行者可自行细细反省、品味)——帖子详见:「维摩诘经」:『无尽灯』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空三昧]。
菩萨深观一切诸法有可说性。是可说性不可说。性中无故。名[空三昧]。

云何[无愿三昧]。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可宣说故。有我有我所。有我有我所故。则名为苦。
菩萨摩诃萨破邪想故。知一切法不可宣说。
是故不着我及我所。无我无我所故更不愿求。是名[无愿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可宣说。以不可说故悉无一切烦恼之相。以无相故名为寂静。修寂静故是名[无相三昧]——帖子详见: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


《大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楞严经》:
「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上面,就是佛陀说明在佛陀所讲的各种佛经中,所讲过的上面种种名相,都是依照不同面相,来说明同一道理
例如:「首楞严三昧」是以三昧神通境界来说,「般若波罗蜜」是以般若智慧来说
「菩提」是从果位上来说,「真如」则是从意识型态上的「正真」和「一如」来说
「涅槃」就是从修行的境界次第终结上来说,指大乘的大涅槃,真正涅槃,无余涅槃,小乘则是有余涅槃
「佛性」就是从「有情」能成佛的原理特性来说,「大圆镜智」则是从转「识」成「智」的成就上来说
「空如来藏」就是以清净后的「如来藏」「第八识阿赖耶识」来说,就是「第九识」「庵摩罗识」
——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相关体会]:

随时保持正念正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万法唯心,相由心生,业由心转,当下就是佛法,舍弃当下无佛法可寻,即是轮回
想成佛就必须当下恢复圆满光明自在的佛性本然,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
而且方法遍布一切佛经,佛经上教导了种种正观,
透过当下随时保持这些正观,就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佛性
只要按照佛陀教导的正思维正知见正观照,就能逐渐断除妄心,恢复真心
——帖子详见:[解析]佛教理论和现实情况根本照不上号?佛法和世间法是两回事?
我们平时念头如果没有在正念正观,那么心念就是堕入轮回的,这是必须正视的。所以,
最重要的就是在当下的一念,这每一个当下的一念,就决定未来的走向
世俗的一切终究会消逝和随着轮回而幻灭,
而当下的一念却可以决定我们逐渐走向光明还是不断陷入浑沌
——帖子详见: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一切都是[妄念], [累劫无明所累积的错误知见](就是邪知邪见,就是愚痴)和[恐惧的习气]
这愚痴和恐惧的习气种子一直造成日后不断的轮回,
因为遇到任何事情都没有佛法的正知见, 都是用邪见, 所以不断的轮回,
事情就是如此,世界末日也是如此
——帖子详见:[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而随时忆念慈心三昧的经文(以及其他佛经经文),就能念头摄受在正念上,转化对世俗的执着,这样心念不同了,果报就会不同。




[词解]:

①【天衣】
(衣服)天人之衣。其量至轻者。璎珞本业经下曰:“净居天,衣重三铢。”长阿含经二十曰:“忉利天衣,重六铢。”智度论三十四曰:“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天,衣重一两。(中略)色界天,衣无重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衣】
<一>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二>指羽衣。往生要集卷中引度诸佛境界经(大八四·六三上)云:“若于十方世界微尘等诸佛及声闻众,施百味饮食、微妙天衣,日日不废,满恒沙劫。”此所谓之天衣,即指羽衣。p134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师子座】
(术语)佛为人中之师子,故佛之所坐,总名师子座。如帝王之座谓为龙座也。
智度论七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
探玄记三曰:“总依智度论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是故亦名师子座。”
又文殊菩萨以乘狮子为通例,其意亦如上所述。梵Sim%ha%san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璎珞】
(物名)梵语枳由罗Keyu%ra,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
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
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观无量寿经曰:“诸璎珞中盛蒲桃浆。”
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璎珞】
梵语 mukta^ha^ra,ha^ra 或 keyu^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又据诸经典所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均可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量寿经卷下、起世经卷一郁单越洲品、慧琳音义卷七十八)p6856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七宝】
(名数)诸经论所说少异。法华经受记品曰:“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阿弥陀经曰:“亦以金Suvarn!a,银Ru%pya,琉璃Vaidu%rya,玻璃Sphat!ika,砗磲Musa%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玛瑙As/magarbha,而严饰之。”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甘露】
<一>梵语 amr!ta,巴利语 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金光明经文句卷五、大日经疏卷十三、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阿弥陀佛三名(无量寿、无量光、甘露)之一。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参见:甘露王如来)2053)p2052 FROM:【佛光大辞典】

⑥【游戏】
娱乐嬉戏称为游戏。如明·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光容若平昔,天服粲游戏。”在佛经中,游戏系指佛、菩萨随心所欲地渡化众生,毫无障碍的能力。如《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谓:“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贪世间诸欲境界,是为菩萨游戏法乐。”又如宋代《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记贤者语谓:“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据经论中解释,“戏”即“自在”的意思,”“游”与“戏”意同。因此,“游戏”与“自在”往往可以连用,称为“游戏自在”。这种“自在”的能力,也叫做“游戏神通”。(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⑦【演说】
梵语 nirdes/a,巴利语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古用说法、谈义、劝化、唱导、说教等名称。此一名称散见于诸经典,如无量寿经之“宣畅演说”、金刚顶经之“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八十华严卷六之“依于一实理,演说诸法相”等均是。此外,就个人意见对众人阐述某一主题,必须说理明达有据,辞义清晰易辨,必要时须用手势或姿态加以辅助说明,亦称为演说,又作演讲、讲演、讲话。p5825 FROM:【佛光大辞典】

⑧【沾】1.浸湿;浸润。2.分享;分得。3.因接触而附着。4.接触;染上。——百度汉语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5 20:21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想念,如是一切宝幢幡盖,衣服等物,所有微尘,光明朗曜,出过于日,柔软细滑,如触天身,所出之香,如牛头栴檀,其色清净,如毗琉璃宝,一切物像,皆于中现。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想念,这些一切宝幢(详见词解①)幡盖,衣服等物品,所构成的所有微尘,都光明朗然非常耀眼,胜过日光,

并且都柔软细滑,就像接触到天人的身体一般,其中放出的香味,就像牛头旃檀(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详见词解③)香那么好闻,

颜色都很清净,就像毗琉璃宝一般,因此,一切事物景象都能在其中显现。


又应想念,彼诸如来,一一如来身之微尘,柔软光色,转加殊胜,比前微尘,逾百千倍。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该想念,这些诸佛如来,一一佛身构成的微尘,在柔软性、光明、色泽上,都转而更加的殊胜,比之前(观照的)微尘,胜过百千倍。

(这段以下,开始以空破有)


复应观察,我所思念,一切众生,性空无我,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眩翳,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性皆空本无有我。凡夫无智,于彼妄执,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脱生死。

[学习解说]:

(修慈的行者)还应当观察,我所思惟系念的一切众生,本性是空(详见注解①)是无我的,如梦如幻,又如阳焰虚妄不实、又如眼病所见的影子并非真实存在(相关内容见注解②)

那些思惟观照出来的诸佛也是一样,其各自的属性都是空寂的,本来就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只是凡夫没有智慧,在虚妄之处而有执着,认为有我有自性(认假为真,不知五蕴皆空),因此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复应观察,一切诸法,体相微细,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别,生诸境界,自分别中,还自系缚,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齐尔许时,如在梦中,妄着诸境。

[学习解说]:

还应当观察,一切诸法,根本来说,体相(本质和外相,详见词解④)是非常微细的,析分下去都是空寂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凡夫众生,是因为妄心分别,才产生了种种境界(相关内容见注解③),众生在这些自心分别而成的境界中,继续系缚着自己,不明白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就犹如在梦中,虚妄的贪着各种境界(无法放下)(相关内容见注解④)


复应观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碍空,我今慈心,犹为狭小。又应思念,如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性空无我,当知我身亦复如是,一切国土亦唯想念。

[学习解说]:

还应当(进一步)观察,三界中的一切其本性都是空寂的,空与空之间不会相互障碍,而我现今的慈心,还是很狭小。又应当思惟想念,就像(上面观照)一切众生以及诸佛,都是缘起性空没有实我的,应当知道,这个“小我”也是一样的(缘起性空 没有实际),乃至一切国土也要如此这般来(正观)想念。




[相关注解]:

①关于【空】:何谓[空]? ~ 大般涅槃经



其实众生实有,但是,不是众生所认为的实有
其实众生非实有,但是,也非众生所认为的非实有
因为众生不论如何认为都有执着, (注一,以下说明)
真正达到没有执着的状态, 就不会有[实有]和[非实有]的问题,
而能随缘随处幻化, 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注一)这分开两方面来说,

一个就是众生对自己(我)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我相寿者相(就是生命)
另一个就是众生对外在众生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人相众生相

以众生来说, 因为执着于自己,所以八识变现为实有,这会产生[虚妄]的[实体]而不断轮回
[实体]就是因为我们确实活着而且都有痛苦, [虚妄]就是说其实这个[实体]也是幻化的
所以说亦实亦幻, 就像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生命的执着也是同理
这是对于自己来说, 所以一位菩萨行者想度化众生,可是自己真的认清楚自己了吗?
这点是要好好思维的

另外,我们对于外在众生也是如此,和上面道理相同,所以菩萨行者也要认识清楚众生
这些其实都不容易的, 所以有观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四无量心中的大乘实相义舍观
观照众生佛性本然圆满光明,众生和我们自己都平等圆满,
这样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例如众生很难度,刁难我们)
这时候就该用这个光明舍观, 就能够释怀了
或者直接观照刚刚上面讲的金刚经实义,也能够放下度化众生的执着

我们确实需要去救度众生,而且是用[真心]
其实这[真心]就是在救度自己,会因此圆满契入佛性本然而成佛
但是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破除自己对四相的执着——帖子详见: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帖子详见: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本性清净,就是佛性
法性本清净,就是一切法界
所见诸有因妄念起,就是因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

这道理和上述的不二是相同的
外性(法性)只是特质现象,就是特性,
这并无实际,因为和清净佛性不相干,所以只是虚幻
问题在于众生执著攀缘能见所见,第八识无明种子而起相应作用
这时候诸性诸有才变成对凡夫有意义,所以相应诸有诸性而轮回

举个白话的例子来说比较容易了解
就像丑女和美女,只是表相,与您的清净佛性无关,
但是如果起攀缘,就会产生阿赖耶识的无量神通作用
能见,所见,见性,法性,和第八识的关系,(如上如下)
这些道理用下面两点来理解就容易明白
1.「三摩钵提」由清净佛性幻化神通诸有以方便普渡众生
2.或者凡夫妄想执著而变化六道轮回,这也是由第八识所创造
这就是第八识的力量,轮回或者成佛,都是由自己第八识所变化
第八识如果净化无染,就是由佛性起作用,由清净心自在变化,这就是成佛
第八识如果妄念杂染,就是由妄心起作用,由执著起变化,这就堕入六道轮回
——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12楼
(学习注:再次温习这段教导,内心唯有惭愧忏悔,善知识说得多清楚啊,为什么自己还要贪嗔痴妄想执着,任由第八识去变现轮回境界呢?真的太愚痴了!)



什么是法界的真相呢?
就是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

其实,轮回或解脱是可以自主的,
如果众生因为对表相的贪瞋痴, 这心念就不由自主, 就会堕入轮回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如果众生对世俗能放下执着, 就能超越表相, 而投生清净的天道, 甚至脱离六道轮回的引力控制而成佛

六道轮回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是自己的心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的引力就是自己心念执着的力量
而这解脱轮回的诀窍, 就在于心念的超越和自主性
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超越者——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相关体会]: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如果不转凡夫思维为佛思维,不转凡心为佛心,那么就是习以为常的一直轮回。

因此,真正要解脱轮回,必然要学习正念正观,以正知见入佛知见,这样才能入水入大海,融入法界光明,随而启发自性光明。
而最重要的就是在当下的一念,这每一个当下的一念,就决定未来的走向
世俗的一切终究会消逝和随着轮回而幻灭,
而当下的一念却可以决定我们逐渐走向光明还是不断陷入浑沌——帖子详见: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而我们,是否真正在改变当下这一念呢?!

心念上,一定要放下对世俗的执着,以此真正与佛心相印。




[词解]:

①【幢】
(物名)梵名驮缚若Dhvaja,又曰计都Ketu,译曰幢。为竿柱高出,以种种之丝帛庄严者。藉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之,或于幢上置如意宝珠,号之为与愿印,宝生如来,或地藏菩萨之三昧耶形也。大日经疏九曰:“梵云驮缚若,此翻为幢。梵云计都,此翻为旗。其相稍异,幢但以种种杂色丝标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号,如兵家画作象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幢】
幢(梵名dhvaja、ketu、pataka)又作脱阇、宝幢、天幢等。为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
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大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在《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中说:“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幢之规制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
幢亦被视为佛菩萨的持物,如胎藏界曼荼罗之地藏菩萨,及风天、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这药王菩萨,及敦煌出土之引路菩萨等都持幢。又,宝幢如来、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风天等都以幢为三昧耶形。此外,幢竿头安有如意宝珠者称为如意幢、摩尼幢、安有人头者则称为坛拏幢或人头幢。FROM:【佛教器物简述】

②【幡】(物名)梵语波哆迦Pata%ka%,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具,犹如大将之旌旗也。又为祈福立之。梵语杂名曰:“幡,波哆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牛头旃檀】梵语 gos/i^rs!a-candana。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气者。又作牛头栴檀。产于印度,为常绿树,干高约零点九公尺,其材芳香,呈灰黄色,或赤铜色,可用以雕刻,或与根研为粉末,以供焚香,或制香油。昔时优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迄今著名。另据新华严经卷六十七所载,牛头旃檀产于南印度摩罗耶山(梵 Malaya)西南之摩罗耶,故又称摩罗耶产(梵 Malaya-ja)。然据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九载,郁单越有十大山,其第五为高聚山,有五大峰,其第二峰名银峰,盛产牛头旃檀,以此山峰状似牛头,故称所产之旃檀为牛头旃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慧琳音义卷三、经律异相卷六)((参见:檀像)6444)p1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p693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6 20:03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作是解已,复应观察,彼诸所有一切微尘,一一尘中,皆有三世诸佛国土,是诸国土,最极清净,超过于前所有佛国,三世诸佛三世众生,及以三世庄严之事,皆悉具足。

[学习解说]:

做上面那样的信解之后,还应当观察,这所有一切的微尘,一一微尘中,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的国土在其中,

这些国土,都是最至极清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的,超过了之前所有的佛国(详见词解①)

在其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三世一切众生,以及三世一切庄严的事,全部都具足(具备满足,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详见词解②)的。


三世劫数入于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诸佛坐一切处,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入禅定、或说妙法、或餐美食、或饮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萨及阿罗汉,围绕而坐,三世快乐,充满其身;亦自见身,在诸佛所,受于如是三世安乐。复应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无量上好供具,而以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以施与众生之类。

[学习解说]:

三世诸多的劫数都入在一念中(一切都是念力的作用,详见注解②),一一念中,有三世诸佛,坐在一处,普遍示现在众生之前,或是在入禅定、或是在说妙法、或是在吃美食、或是在品尝甘露,

一一佛前,有三世的菩萨和阿罗汉,围绕坐着,都有贯通三世的快乐,在全身充满着;并且看见自己,也是在诸佛的地方,同样享受着三世的安稳与快乐。

还应当想念,每一念中,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身,都拿着上好的供养器具,以此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和声闻众,以及布施给众生们。


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无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以六趣众生之上。
其云复雨天之甘露,及坚黑牛头栴檀香末、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妙香花、妙意花,皆从空中,缤纷而坠;
电光烈曜,如日舒景,雷音震动,闻者悦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及诸众生,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四威仪中,其身恒受最上安乐。

[学习解说]:

在一一念中,从其身上出来种种香云(香烟为云形者,详见词解③),香云中,还有无量宝盖,形成庄严绮丽的装饰,弥漫覆盖在一切佛菩萨和声闻大众,以及六道一切众生之上。

这香云中,还会如雨而下甘露,以及坚黑牛头旃檀香之粉末,还有曼陀罗花(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详见词解④)、摩诃(大的意思)曼陀罗花、波头摩花(红莲华)、拘物头花(地喜花,赤莲花,白莲花,青莲花,黄色花等,详见词解⑤)、芬陀利花(白莲华,详见词解⑥)、妙香(殊妙之香,详见词解⑦)花、妙意花,都从空中缤纷的坠落下来;

闪电的光明十分耀眼,云散日开别有一番景象,雷声震动 听闻者都很欢喜愉快,一切诸佛菩萨声闻,以及一切众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其身心都恒常享受着最无上的安乐(安乐者,无逼恼故。详见词解⑧)




[相关注解]:

①关于【清净】:

十种应常忆念清净法 ~ 华严经 佛不思议法品
(学习注:法界中最极清净就是佛,忆佛念佛能清净自心,念佛能成佛)
菩萨业 & 清净 ~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
(学习注:全篇教导了,怎样做才是清净,对照一下,自己真的太糟糕了,深深惭愧忏悔!当深入思维,反观自照,依教奉行!)


②关于【念力】(众生轮回是因为念力,佛菩萨自在神通普渡众生也是因为念力)
一切的秘密就在于[引力]
除了科学所讲的[万有引力], 佛教讲的就是[念力]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但是实际量化对等关系我并不清楚(佛经上好像有记载,记得有看过), 因为我还没成佛
不过, 观念上就是如此

所以重点在于[念力],
如果愚痴无明, 这[念力]就是[欲望执着力],
如果是[佛菩萨] , 就是[无碍的自在神通力]


众生因为对物质和生命有很深的执着欲望, 念念都是世间的生活, 所以念念都无法摆脱,
因此, 就算今生死亡,暂时脱离肉体束缚, 一样因为习惯性执着念力的关系,
又再次和种种缘分执着相吸引而聚合成为再一次拥有肉体的生命型态


所谓的恶业, 也是因为对物质执着深重,才会造恶, 引力非常沉重, 才会变成三恶道众生 ,
如果欲望比较低, 就容易飞升, 物质的[牵引][相吸引力], 就比较弱, 所以会成为比较轻的欲念聚合, 而成为天人

关于这些, 佛经(楞严经)有很深入的说明, 教导我们如何脱离这些引力,
简单来说, 就是空, 空是摆脱物质吸引的方法, 但是[空]还不究竟, 必须[空]和[有]两不执着,才能像佛菩萨一样
就像佛经常说的, 佛菩萨能把宇宙入一毛孔, 能够由一毛孔化出宇宙, 这就是摆脱引力而能自在运用的能力——帖子详见:[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由此可知念力的重要,那么【学佛修行,如何能得念力 ~ 持世经】,详见经文教导: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19




[相关体会]:

①透过这段慈心三昧的经文,体会由慈心的修习来入实相的境界,又由实相--真心,能生出万法。如[清净光明专辑]教导的:
任何人一开始修行,都是要由凡夫的「意识心」学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后才能逐渐契入佛心而实证「首楞严三昧」
所以,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这当然是由凡夫的「意识心」来学佛而逐渐契入「真心」,所以非一非异,不一不二
也就是说:「意识心」也能入「真心」,「真心」也能生万法(「意识心」),两者意义虽不相同,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个,那是不同个啰?也不是不同个,那是同一个啰?),
不一不二(不是同一个,那是两个啰?也不能分成两个,那又是一个啰?)
这样弄清楚了吗!或换个容易明白的说法,这样会比较清楚,就是:「真心是本质,意识心是变化」。
以现代物理来说就是「质能互变」,以古语来说就是「(本)体」和「(表)相」一如
——帖子详见:《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②做慈心三昧教导的这些事,能获得解脱。对比看看,平时我们都在做什么?就能知道为何无法解脱了。




[词解]:

①【佛国】
(术语)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净土固为佛国,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国,如娑婆世界为释迦如来之佛国。维摩经嘉祥疏一曰:“净秽等土无非佛国,若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大乘义章十九曰:“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国,约佛辨国,故名佛国。”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三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具足】
<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二>梵名 PurN!aka。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后闻耶舍归佛出家修行,乃与离垢等相携诣佛所出家,终成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p307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香云】
(杂名)香烟为云形者。最胜王经六曰:“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威神之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曼陀罗】
(植物)Manda%rava,又曰漫陀罗。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
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
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
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柔软华,亦云天妙华。”
案曼陀罗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本草,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华经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翻译名义: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又】(人名)高僧名。翻译名义云: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即曼陀罗仙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拘物头】(植物)Kumuda,又作拘勿头,俱勿头,句文罗,拘物陀,拘母陀,拘牟头,拘贸头,拘某头,拘牟那,屈摩罗,究牟陀,拘物度,拘勿投等。花名。译曰地喜花,赤莲花,白莲花,青莲花,黄色花等。又莲花之未敷者。玄应音义三曰:“句文罗,又曰拘物陀,又作拘牟头(牟或作贸),或作拘物头。此译云:拘者地,物陀者喜,名地喜花。”慧琳音义三曰:“拘某陀花,古作拘勿头,正音拘牟那。此即赤莲花,深朱色。”
法华玄义七曰:“睿师序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
慧苑音义上曰:“拘物头花,其花茎有刺,色或赤白。以其花茎稍短,未开敷时,状即蹴然故,亦或名小白花也。”
续高僧传二曰:“究牟陀,此云黄色华。”
大日经疏十五曰:“俱物头,有赤及青二种。”
又曰:“俱物头,是莲花青色者。”
俱舍光记十一曰:“拘物陀,此云白莲花。”
可洪音义一曰:“拘母陀,亦云俱物头,亦云俱牟陀,此云红莲花也。”
四阿含暮钞下曰:“拘勿度,此云白华。”
名义集三曰:“拘勿投,此云黄莲华。”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⑥【芬陀利华】
梵语 puN!d!ari^ka,巴利语同。又作奔荼利迦化、分荼利花、分陀利花。意译白莲华。属白色睡莲之一,又为五种莲华之一。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载,此花雪白如银,光亮夺目,甚香甚大,多生于阿耨达池,人间少见,茎长一尺余,花色、形状极类睡莲。此花生于泥中而不为泥所污染,故经论中每以之比喻佛性、法性之于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污染。另据妙法莲华经后序之说,此花未开敷时,称为屈摩罗;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正开放时,称为芬陀利。((参见:莲华)6146)p3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⑦【妙香】
(杂语)殊妙之香也。增一经曰:“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杜甫诗曰:“心清闻妙香。”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⑧【安乐】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7 15:34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佛子!譬如比丘,入遍处定,于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风解,以如是解,摄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

[学习解说]: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比如比丘,入遍处定即一切处定。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详见词解①),将一切事物,都当做地水火风(即四大,详见注解①)来正解(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详见词解②),以这样的正观解义,来摄受心念如法修持自心;

同样的,修习慈心(详见注解②)的人,也是这样,以“慈”作为胜解(即第一义(实相)解)(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详见词解③),来摄受修持心念,令显露自心功德庄严。




[相关注解]:

①关于【四大】
依照佛教的说法:四大是指「地」坚、「水」湿、「火」暖、「风」动 四种特性,而且物质都是由这四种特性所组成的。「四大皆空」就是告诉众生,不要执著肉体和一切外在物质,这些都是生灭不实的
其实,佛法中不只讲四大,例如:「楞严经」中讲「七大」。就是四大+「空」「见」「识」。
一般来说,修行次第愈深入就会愈讲愈细微,而且根器次第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可能会以高破低,以深破浅。——帖子详见: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学习注:种种空性的观念,一定要建立和实修起来,消除对物质的执着,以及消除一切执着,才可能解脱轮回。)


②关于【慈心】,义涵甚深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有十种无量大慈之心。
一者平等大慈。不选择一切众生故。
二者饶益大慈。能开天人善道涅槃闭诸恶趣故。
三者救护大慈。毕竟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故。
四者哀愍大慈。不舍一切众生长养诸根故。
五者解脱大慈。灭诸众生烦恼热故。
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诸众生无上涅槃大菩提故。
七者于诸众生无碍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界故。
八者虚空等大慈。救护一切诸众生故。
九者法缘大慈。觉悟一切诸众生等知真实法故。
十者无缘大慈。证离生死实法性故。
大王当知。是名慈心无量。——帖子详见:何谓[四无量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帖子详见:[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学习注:由经文可知,修行四无量心之一的慈心,是成就[首楞严三昧]的基础)

佛告长者。 [慈]有四事。
一曰慈念十方。
二曰如母育子。
三曰极愍念之。
四曰如身无异。
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慈念于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怀极愍念  如身等无异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
一曰身常行慈无怨无结。
二曰口常行慈演深慧义。
三者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
四曰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
五曰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
是为六。

佛于是颂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结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谊 
 心和仁调隐  哀念诸十方 
 护戒不起想  正观十方空——帖子详见:如何快速成就大乘佛道~ 佛说演道俗业经
迦叶。[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行[阿兰若法]。
以[八行]行慈。于一切众生生慈心。何等八。
一者[以慈利益](附注:以慈心利益众生,若心不慈,无法真正利益众生)
二者[以慈乐](附注:以慈心而自欢喜,也让众生欢喜)
三者[无恚慈](附注:真正的慈心不会生气,生气就不是真正慈心)
四者[正慈](附注:俱足智慧才叫做正,慈心不是烂好人,而是俱足智慧)
五者[无异慈](附注:无异就是平等,这就是平等慈,也就是怨亲平等,对众生平等无差别)
六者[顺慈](附注:这是指柔和善顺,不恶口不讥讽,如沐春风,风行草偃)
七者[观一切法慈](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能学一切法,明白一切法,在法义中行慈)
八者[净如虚空慈](附注:这是指破除上一句的法执,真正空有不着,真正不二慈)
迦叶。以如是[八行]于诸众生生慈心。
(附注:对于上述经文名相所做的法义解释,不同行者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无量义经]所说,因为修行人体会不同所以解释不同,小乘行者会用小乘涵义解说,大乘实相义行者,则会用大乘实相义来解说,本经是大乘经典,末学采用大乘实义说,故说不二,感恩佛菩萨加持)——帖子详见:什么是[阿兰若比丘]?[阿兰若法]?(如何修寂静禅定?) ~ 大宝积经

(学习注:以上行慈的八法都是要实修的,佛法就是要靠实修才能真正明白,而且佛法就是心法


心法是要经年累月在生活中逐渐深入体会的
所以修行要有毅力和恒心,
因为任何事情不可能短暂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所以虽然精进,但是不要心急,急躁就是不明白本心
阶段性的精进实修的后期,要注意的就是稳定力和平等心
而逐渐能觉照差别和平等,让智慧觉念更深层】——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248楼




[相关体会]:

修慈之人,亦复如是,以慈胜解,庄严摄持。”——这里的慈,也可以用“悲”“喜”“舍”“清净光明”。。。等来替代。

总之,就是以正念正观来将心念导向真实,因为,
其实[生命]并没有终结,只有两种情况,就是一直轮回或超越轮回,所以佛经上说实相不生不灭,非生非灭

生命轮回是由[心念]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因为心念是相的制造者,相由心生,但是心又受到外相影响而迷惑,所以形成滚雪球般的巨大谜团,变成累世轮回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心念的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都一样强大

如果[负面心念]主宰自己,那就变成累世轮回的强大业力

如果[正向心念]光明自己,那就会变成佛菩萨同等的威力
——帖子详见:[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词解]:

①【一切处】

(术语)又名遍处。禅定之名。以所观之境,周遍于一切处也。有十种。名十一切处,又云十遍处。见法界次第下,三藏法数三十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一切处】(名数)总合一切万有为一对象而观之,其方法有十种: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是也。若住于水想,则万有自身皆成流动之观。又曰十禅支,十遍处定。见法界次第十。详出八背舍项中。巴Kasin!a%yatan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遍处定】
  ﹝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
  [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
  [二、黄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故名黄遍一切处定。
  [三、赤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故名赤遍一切处定。
  [四、白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故名白遍一切处定。
  [五、地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地遍一切处定。
  [六、水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水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水遍一切处定。
  [七、火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火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定。
  [八、风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风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风遍一切处定。
  [九、空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定。
  [十、识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定。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一、修不净观,以去除外境的物质观念(色想);
    二、接著去除内心的物质观念;
    三、进一步舍去不净观之心;
    四、入空无边处定,完全去除物质观念;
    五、舍空无边处心,入识无边处定;
    六、舍识无边处定,入无所有处定;
    七、舍无所有处心,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完全舍弃主观感觉(受、想等活动),入灭尽定。请参照八解脱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②【解】
<一>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称为解;系与“信”、“证”相对之词,例如“十解”相对于“十行”、“十住”。此外,作领知之义者,称为领解;作信知之义者,称为信解;作心意开悟之义者,称为悟解、了解、开解;作印持审决之义者,称为胜解、慧解;作义推之义者,则称义解。
 <二>呈申之意。本为下属对上司所呈之文书,后世则不限于官方所用。于日本。一般神社、寺院亦采用之。及后,不论公私,自下向上呈出之申文皆逐渐采用解之形式,称为解状、解文。p5599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胜解】梵语 adhimoks!a,巴利语 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一语,各家之解释互异,说一切有部与俱舍宗谓胜解为十大地法之一,能与一切心所相应,即于一切心品遍起。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一九上):“胜解,谓能于境印可。”即不论是与非、邪与正,皆能审决,为此心所之作用。如心对境时,其为花、为月,心即印可其为花、月,故一切心品必定有此心所。然唯识宗则以其为五别境之一,不能遍于一切心所。成唯识论卷五(大三一·二八中):“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此谓胜解于决定之境审决时,始能称其为胜解。若于犹豫之境,心存疑问,无法审决,则无胜解,故非遍行。
 又上座部主张胜解即“决定”,而与“智相”无别。说一切有部则以“印可”为胜解之别作用,谓“印可”乃经由胜解以衍生之另一作用,故异于胜解或智相等;而“智相”之外别有其体。大毗婆沙论卷一○一谓择灭乃无为解脱之自性,胜解为有为解脱之自性。(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卷二十八)p486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8 21:17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那些)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以幻术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学习注:相是随时随心念而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以,根本是在心念,而不应该执着在表相上。)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①关于【我我所】
A,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附注:什么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呢? [我]和[我所]都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
【我所】
(术语)[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注维摩经五:「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是对我之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附注:如何能够不执着[我]和[我所]呢? 这就要不执着二法, 就是维摩诘经讲的不二法门,就是远离两边对立执着)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附注: 什么叫做不二法呢? 就是于[内六根][外六尘]一切法相诸行都平等
【内外空】
(术语)观内六根,外六尘,无我我所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帖子详见: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B,
[圣性]平等如虚空故。
是[性]无别一切诸法[等一味]故。
是[性]远离。离[身][心]相故。
是[性]离一切法。随顺涅槃故。
是[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垢]故。
是[性]无我。离[我][我所]故
是[性]无高下。从平等生故。
是[性]真谛。[第一义谛]故。
是[性]无尽。毕竟不生故。
是[性]常住。诸法常如故。
是[性]安乐。涅槃为第一故。
是[性]清净。离一切相故。
是[性]无我。求我不可得故。
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
——帖子详见:心是什么? ~ 大宝积经
C,
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想。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

说明:这边的经文继续前面经文的说明
凡夫妄心不是真心,不能自觉而把虚妄当成实有,以凡夫认知思维计较我和这个我所执处
而其实这些凡夫觉知也是虚妄的,因为虚妄心终究是生灭没有本体的,随生灭而消逝不可实见
如果不堕入凡夫觉知思维分别中,就无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也无一切法
但是因为众生妄心的凡夫分别的缘故,所以而生一切法而有一切法
D,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
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
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说明:如果以能量来看待法身,或能明白上述经文的道理,虽然外相上因为执着而有所差别,但是本质能量上是没有差别的——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E,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空三昧]。
菩萨深观一切诸法有可说性。是可说性不可说。性中无故。名[空三昧]。

云何[无愿三昧]。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可宣说故。有我有我所。有我有我所故。则名为苦。
菩萨摩诃萨破邪想故。知一切法不可宣说。
是故不着我及我所。无我无我所故更不愿求。是名[无愿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可宣说。以不可说故悉无一切烦恼之相。以无相故名为寂静。修寂静故是名[无相三昧]。——帖子详见:三三昧 ~ 菩萨善戒经
(学习笔记:由上面经文可知,语言,就佛菩萨来说是度众的方便,就众生来说则是烦恼的体现。)
F,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空,离我、离我所,无作、无作者,无知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补伽罗,离蕴、界、处,永出诸见,心如虚空,作如是念:『不见众生有微少相能损恼我身、语、意业。』何以故?菩萨远离我、我所故,不见诸法有少性相。以不见故,心得无畏,究竟到彼大无畏岸,坚固勇猛,不可沮坏,是为菩萨第三无畏。——帖子详见:[十种律仪][十种无畏]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学习注:一般凡夫(包括末学)都觉得有一个实体的我,会被伤害损害,实际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所谓的我,都是众生无明执著,虚妄执着而妄想出来的。)
G,
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

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
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
舍利弗。善法中见。我亦说之名为邪见。何以故。
舍利弗。离欲寂灭中无法无非法。无善无恶。是事皆空。远离诸结一切忆念。是故名离。
舍利弗。无上道中诸欲永息。何等诸欲。谓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诸欲永息。——帖子详见:若人受是我见人见众生见有无见,是人不名供养于我,不名随我出家受戒 ~ 佛藏经
(学习笔记:【其实真正的实修,只是让自己越来越清净,越放下,越没有执著
没有任何沾粘在欲望或恐惧或痛苦或表相上,也不是脱离现实定在某处上
就是心经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不二

所以,无论这世间,或这身体,或家人,或一切任何事物,
或念头,都无法障碍心的清净,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无漏神通
】——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25楼
H,
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憍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相关体会]:

学习关于“无我我所”的经文,体会到法喜,感受到和佛菩萨很亲近。深深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深深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9 17:39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I,
正念佛者。不可思议。不造行不作想。无等等离思惟。无所念无思处。无阴入界生住灭想。无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动非住。非色非识非想非受非行。于识不生识知。于地水火风不生识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亦复如是。如是不缘一切境界。不生诸相我及我所。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心心数法灭不相续(注:,心即心王,即藏识阿赖耶,心数即心所,就是心法,心的作用)。净诸忆想非忆想等。善除爱恚灭因缘相。此彼中间悉断无余。

是法清净无文字故。法无欢喜不动转故。法无有苦不味着故。法无燋热本寂灭故。法无解脱性舍离故。法无有身离色相故。法无受相无有我故。法无结缚寂无相故。法相无为无所作故。法无言教无识知故。法无始终无取舍故。法无安止无处所故。法无有作离受者故。法无有灭本无生故。心数思惟所缘住法。不取其相不生分别。不受不着不然不灭不生不出。法性平等犹如虚空。过于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是名
菩萨念佛三昧

菩萨得是念佛三昧。一切法中得自在智陀罗尼门。闻佛所说悉能受持终不忘失。亦得晓了一切众生言辞音声无碍辩才。——帖子详见:[必修]十二因缘
(学习注:一开始初学的时候,我们透过佛号来念佛,这是学习的方便法。

随着修行的逐渐深入,念佛的方法机会逐渐不同,[清净光明专辑]中说明了在不同次第的不同情况(深深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1.在精进实修时期
在念佛方面
末学都是念[南无]+[佛菩萨的名号],
佛菩萨的名号很多,
末学都有各种名号实修相应的经历

其实念佛应该要知道念佛的用意
,
(请参考下面帖子
[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也要知道[南无]两字的意思,就是[真心归命],这才是[皈依]
而且更要在念佛的时候,真心归命于佛
而不是嘴念心不念


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念佛,连[南无]的意思都不了解
而且大都是嘴念心不念,没有真心归命
所以祖师才会强调[南无]两字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念[南无]+[佛号]
并且在念佛的时候,真心归命于佛


2.到了心法实修时期
这就不一定要加上[南无]两字了
因为明白心法的时候,当下念佛或随时都是真心皈依
而且这时候强调心法相印的各种修法,例如三昧觉观
所以重点在于心念和法义的相印和觉悟
所以佛经上讲甚深佛法的时候,
念佛都是破除佛号和佛相的
而是注重在正念实相,逐渐达到[不二]的次第
所以这时候不管有没有念南无两字,
其实都是真心恭敬归命于佛的



希望经过以上的说明,大家能有所了解
详细情况请深入经藏参阅佛经就能明白——帖子详见:[南无]+[佛菩萨的名号]和念佛字数的问题解析

由以上可知,念佛最终是要破除佛号和佛相的,更何况其他一切相以及我我所相呢,如果不能破除的话,就无法达到念佛三昧,实证不二。

所以,修行日久,念佛要能逐渐明白深义和深入实修。不过,开始学习,还是要按部就班的来增上,不能好高骛远!)

J,
佛告阿难。于意云何。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色是无常。

佛言。若无常者。为是苦耶。为非苦耶。

阿难答言。色即是苦。

佛言。若无常苦是败坏法。若有多闻诸圣弟子闻是说已。执于此身如是之色。即是于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色中无我亦无我所。

复次阿难。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是常耶。是无常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皆是无常。

佛言。若无常者为是苦耶。为非苦耶。

阿难答言。如是四阴即名为苦。

佛言。若无常苦是败坏法。若有多闻诸圣弟子闻是说已。执于此身如是四阴。即是于我及我所不。

不也。世尊。此四阴者实无有我及以我所。

复次阿难。如是我者不在过去现在未来。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彼一切法。悉亦非我及以我所。
阿难当知以如实智。而观察之诸法无我。
若有名闻诸圣弟子。作是观已便生厌离而得解脱究竟涅槃。
如是修学证此法时。生分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帖子详见:佛陀开示众生[中阴入母胎],[怀胎十月]的[过程]与[出生后的痛苦]  3楼

(学习注:要真正学习佛以如实智(详见词解④)为我们所做的教导,来观察思维一切,来观照诸法无我(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的结合,并没有真正的实体),

以此真正改变凡夫的错误知见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契入实相,否则就会一直无知无觉随凡夫惯性而流转。

我我所,都只是凡夫的错误知见和妄想执着的产物罢了,请看相关教导:

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说明:虽说佛法是心法,但真心佛性本自清净无染,所以,一切心法或诸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故因应众生的种种妄心妄想而生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
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说明:这段经文是说妄心是一切境相的根源,虽然妄心和境界相依而生且似乎无先后
相依而生是指相互影响而辗转生出一切相和妄念,就像梦境是因妄念而生,
而又因为梦中境界再影响心念而增加妄想,妄想又产生境相,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非单向情况
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梦中境界也相对的完全消失,所以说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源
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皆因心无明而产生一连串的虚妄境界,而一切诸佛因为没有无明和妄心,所以境界的体性本自空无
——帖子详见:『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相关学习:[略说]法界真相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10 20:18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K,
[法药]者。所谓若起淫欲应观不净。若起瞋恚应行慈心。若起愚痴应观十二因缘。于诸烦恼应正思惟。离于乐众舍我所有
出家三事应当爱护。[三事]者。所谓1[持戒清净]。2[其心调伏]。3[入定不乱]。
——帖子详见:[出家必读]佛陀讲的各种[恶沙门]与果报~大宝积经

(学习注:实修者应当乐于远离大众的愦闹,应当舍离错误观念执着的我以及我所,具体来说,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附注:什么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呢? [我]和[我所]都是菩萨行者所应该远离(不执着)的
【我所】
(术语)[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注维摩经五:「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生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是对我之法。」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附注:如何能够不执着[我]和[我所]呢? 这就要不执着二法, 就是维摩诘经讲的不二法门,就是远离两边对立执着)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附注: 什么叫做不二法呢? 就是于[内六根][外六尘]一切法相诸行都平等
【内外空】
(术语)观内六根,外六尘,无我我所也。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内外空者,根尘合观,无我我所。」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
(附注:什么叫做平等呢?就是[我]和[涅槃]平等)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附注: 这是在说什么呢? 就是不执着[我]和[涅槃], 两者皆是空, [轮回的我]和[追求涅槃的我]即是两边,所以不执着两边,这就是[离二法],也就是[不二法])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
(附注:为什么说[我]和[涅槃]都是空呢?因为名字(名相)是假名,是随缘所生的,所以远离[我]和[涅槃]这些名相假名和执着,这样才叫做空)——帖子详见:行菩萨道,如何慰问病患?自己患病又如何调伏?~维摩诘所说经



L,
《楞伽经》卷四: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即,三能变)。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注:这是导致轮回的恶知见),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心][意][识][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2楼

(学习注:如来藏识要恢复清净,其中之一是必须破除我我所这些我论的染污。而众生我执深厚,因此一直轮回不止。

执着我我所(认假为真),就会在业力浮现的幻相中迷失,而无法明白【不论在任何情况,不论梦中或轮回中(例如菩萨投生入世),真正的觉照,才是真正的见性,而这才是「法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帖子详见:「真我」与「假我」


执我是轮回境界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能变】
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
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
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但也要倚赖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
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注,所以,清净六根能转(化)业(果))


所以,一定要正观,【其实「自我」(不论肉体或观念上的我)没有真实性(这是从根本和究竟上来说),
因为「自我」是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执着虚妄下而形成观念见解上的我,以及因念而投生成为肉体这个我
但是,除了人道和畜生道,鬼道或天道并不是以肉身为身体,而是意念身,
所以,「我」这个身体,从不断「六道轮回」的过程看来,「我」和「身体」以及「观念」都是虚幻变异的,
而且就是因为不能认清轮回真相,不知道法界的法性原理,不明白佛性,因妄念执着假象的我和客尘而轮回,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这就像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所以众生执着的这个自我,就像由各种观念织成的梦境,梦中的我就是由各种观念见解织罗而成的,所以没有真实性
而如果把这种「虚妄性」中的「假我」当成真实,这种认假为真的知见就叫作「恶知见」
——帖子详见:「真我」与「假我」
--------

以上整段佛经的相关原理在于:

「第八识」

不论是「六道轮回」或「解脱成佛」,其中的奥妙和原理,就在于「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有情众生」的「第八识」有不可思议无量神通,能变化一切

「轮回」

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就是因为对世俗「六尘」的爱欲执着,由「六识作用」而形成细微的「第七识」作用而污染「第八识」
又或称「第八识」染污后成为细微的「第七识」现行作用,六识(第1~6识)、「第七识」、「第八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这样,「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就会依照众生各自不同的执着,相对应而产生「六道轮回」的结果

「成佛」

如果「有情众生」能透过修行佛法,逐渐去除「第八识」的染污,消除「无明(愚痴)种子」,
清净后的「第八识」则称「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恢复原本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称为「佛性」
这样的「有情众生」则称「成佛」,有能自主的不可思议神通力量——帖子详见:「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11 21:02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M,
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附注:这就是讲不着于[主][客]两边和[对立]两边,
不过有些人误会不执着两边~以为就是对立的两边两种都能做,所以有人说吃肉喝酒也是空
其实这是错误的,所谓真正的不执着于对立主客两边是指~真正超越主客对立两边
也就是说没有吃肉喝酒的欲望,也没有该不该断除吃肉喝酒欲望的烦恼,完全超越[有][无]两边,这才是真正超越两边,没有吃肉喝酒的问题)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   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   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   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   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   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   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   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   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无暗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   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   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   亦无有所著 
 无缚无诸漏   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心不着[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  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   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  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  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   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   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   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   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   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   具足[清净戒]——帖子详见:四种[破戒]却[相似善持戒],与[真正善持戒] ~ 大宝积经

(学习注:这里的持戒,主要是心戒--摄心为戒,整段[善持戒]的内容,都应该受持,其中“无我我所”,就是很中重要的实修要点,

平常就应该随时这样来正念观照,这样才是真正在持戒,由观念上的转变和提升,让心安定,形成三昧力,由此启发智慧,由修慧得到了清净智,能最终具足【清净戒】。)


N,   
    众生知佛性  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  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  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  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  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  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  其性义如是(原理和意义如上述)——帖子详见:【真密&真皈依】《涅槃经》:「如来秘藏真实义」、「真归依处」即是「佛性」

(学习笔记:这段就说明的佛性是真我,认识佛性,才知道了真正的我我所,[清净光明专辑]中有相关教导:

至于「法我」,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指真正真实的我,究竟的我,根本的我,实相的我,觉悟的我
以佛法中的不同佛法名相来说,简单说就是:
清净后的「第八识」(空如来藏、第九识=庵摩罗识)、或「佛性」、或称「自性」
这些以前讲过许多次,可以参考下面文章和经文:
【真密&真皈依】《涅槃经》:「如来秘藏真实义」、「真归依处」即是「佛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另外,有一点要再说清楚、深入说明的,就是:
不是知道有轮回,就说是知道真相或真我,也不是一直轮回的我就是真我
因为有些外道也知道有轮回,这就像,人都知道人会作梦,但是,不是这样就说人们都明白真相

这差别是说,「听说或知道」不见得真正明白「原理和法性」,也就是说,人人都作梦都轮回,难道说都知道真相?当然不是
只有真正明白原理,而且不论在生活中或梦中都能见性,都能明白原理,都能不堕入执着,这才能说自己明白、契入「法我」
也就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不论梦中或轮回中(例如菩萨投生入世),真正的觉照,才是真正的见性,而这才是「法我」

总而言之,轮回中的我,因为不能见性,所以浑沌,所以,这种迷糊的我并不是真我,「佛性」才是「真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帖子详见:「真我」与「假我」】)


O,
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
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著种种戏论诸熏习故。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
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
执著名相故。
能令自心见色相故。
能得苦乐故。
能离解脱因故。
因名相生随烦恼贪故。
依彼念因诸根灭尽故。
不次第生故。
余自意分别不生苦乐受故。

(附注:因为上述这些缘故,所以不能见佛性,无法解脱轮回)

是故入[少想定][灭尽定]。入[三摩跋提][四禅][实谛][解脱]而修行者生[解脱相]。以不知转灭虚妄相故。——帖子详见:如来藏 ~ 入楞伽经,楞严经

(学习注:这段经文是说的,外道因为知见错误,不知道“[如来藏]离[我][我所]”,堕入邪见和妄念(产生念力连结),所以无法断除生死轮回的因。

所以,有志解脱的行者,一定要相信和学习佛所讲的无我我所的教导,破除假我,才能见到真我-佛性。

其实整个【如来藏 ~ 入楞伽经,楞严经】这篇都非常棒,深深感恩佛陀慈悲教导,深深感恩善知识慈悲节录编辑,

小童子当好好思维体会,实修落实!)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13 02:27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复应思惟,我今所与众生安乐,但唯是想,如幻如化,譬如幻师作所幻事,我亦如是,与诸众生种种安乐。

[学习解说]:

(修习慈心的行者)还应当思惟(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详见词解①),我现今给与众生的安乐,应当这样来想,是如幻如化的,就比如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详见词解②)所做的幻化之事,我也是这样(幻化般)来给予众生种种安乐的。


又如幻物无有自性,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本来无有我我所性。

[学习解说]:

就像幻化出来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自性(详见词解③)实体,一切(轮回里的)众生也都是如此,本来就没有我我所(相关内容见注解①)这些不变的固有特性。





[相关注解]:

(接续楼上继续学习)关于【我我所】相关内容

J,
菩萨成就如是五忍修集五想。
一者[众生想]。二者[法想]。三者[无常想]。四者[苦想]。五者[无我我所想]。

……

[法想]者。
菩萨谛观。众生者名为法界。名有为法。名有漏法。若是法界还对法界谁打谁瞋。无我无我所寿命士夫。以智慧力作是观时。灭众生想成就[法想]。——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3楼

(学习注:破除四相,要靠智慧力。可知,如果堕入四相,就是没有智慧。

如《大般涅槃经》所讲,着相就是愚痴,因此有生死轮回。因此,当随时这样来提醒自己,做正念观照。

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
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善男子。
夫著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不着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为常。
以是义故涅槃名常。】——帖子详见:吃肉喝酒是空?请看看什么是无相定?定?慧?定慧等观?该怎么修? ~大般涅槃经 2楼  )


菩萨成就如是五忍修集五想。
一者[众生想]。二者[法想]。三者[无常想]。四者[苦想]。五者[无我我所想]。

……

云何菩萨修[无我无我所想]。
菩萨谛观。有诸外道说我是常。我若常者众生无我。何以故。众生者即是五阴。五阴无常。若无我者何有我所。是故[无我][无我所]。
菩萨复作是观我者即是菩提之心。菩萨初发菩提心时。于众生中得一子心。是名[我所]。若我于彼有瞋心者。云何得名[有我][有我所]。我若增长瞋恚心者。不能度脱一切众生。作是观时。成就于忍增长[无我][无我所]心得[无我想]。以是因缘修八正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帖子详见:[诸经辑要]如何修行忍辱? 3楼

(学习注:众生将五阴当成是我,所以堕入虚妄的轮回。佛则教导,应当将菩提之心(相貌之一是~于众生中得一子心),正观为[我所]。来破除错误的执我。)

菩提之心相貌之一是~于众生中得一子心,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心念,如果还在嗔恨或是看不惯众生,那根本谈不上菩提心,这是骗不了人的。

如何能初发菩提心呢?也是有具体教导的,详见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何为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帖子详见:观心陀罗尼,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心地三种秘密无上法轮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词解]:

①【思惟】
(术语)思量所对之境而分别之也。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又对于定心之无思无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谓之思惟。观无量寿经曰:“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善导序分义曰:“言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思惟】
梵语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大一·四九下):“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嗔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又大智度论卷十九载,菩萨于诸法空无所住,如是正见,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而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又思惟有种种分别,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举出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四种。显扬圣教论卷二列举正思惟有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三种。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则举出不正思惟有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三种。此外,转识论中,将思惟喻如骑者,作意喻如马之直行,而明思惟与作意之别。(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六十华严经卷十一、观无量寿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平等品)p380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幻师】
梵语 ma^ya^-ka^ra。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我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大乘入楞伽经卷二、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幻师颰陀神咒经、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卷五十)p139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自性】
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
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④【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13 21:35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6,佛陀教导[慈心三昧]的具体观照方法

又如渴鹿,于阳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当知亦尔。又如阳焰,水不可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我性。

又如梦中见种种物,梦心分别,谓为实事,及至觉时,了无所在,应知诸法皆亦复然。

如翳目者,于净空中,见种种物,谓之为有,其人后得阿伽陀药,治眼翳尽,所见之物,悉皆随灭;

如是众生,以有身见及边见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药,灭除此见,所有我想,亦随止息。是故我应如是修慈,如从梦觉,离我我所。

[学习解说]:

又如饥渴的鹿儿,在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详见词解①)中,虚妄的生出有水的念想,就会辛勤劳苦的奔波追逐,我的心修习慈心,应当知道,也是这样,是藉由虚妄的现象来(练习)行慈,所以也不应该执着。

又如阳焰,里面没有水可以取得,一切法也是这样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实体的我的属性。

又如梦中看见种种事物,是以睡梦般的心来进行分别的,(梦中)所谓实际存在的事,等到一觉醒来,则发现根本不存在;也应当知道(我们日常经历的)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的(如梦般不实在)

就像有眼病的人,在清净的虚空中,(却)看见有种种的事物,还把它们它当做实有,
而此人后来得到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详见词解②),治好了眼病,患病时候所看见的景物,都随之消灭了。

这样的众生,因为有身见(详见词解③)和边见(详见词解④)的缘故而有我想,一旦得到智慧良药(药,指法门。详见注解①),除灭了身见边见,那么关于“我”的妄想也随即得到止息。所以,我应当这样来修习慈心,就如从梦中得到觉醒,远离了我我所(相关学习,见本串帖24楼--28楼




[相关注解]:

①关于【智慧药】:[菩萨毕竟智药] ~ 大宝积经




[相关体会]:

文字上领悟一切诸法,如梦幻了无所得,似乎并不难。但是日常中要做到并不容易,

需要时常保持觉照,真正按照佛经教导入观,透过各种境界的磨炼~【精锻铜皮铁骨,千锤百炼佛心】,最终冲破魔境,实修成佛。



[词解]:

①【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

②【阿伽陀药】阿伽陀,梵语 agada。又作阿揭陀、阿竭陀。原意为健康、长生不死、无病、普去、无价,后转用作药物名称,尤指解毒药而言。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于陀罗尼集经卷八详载其制法。(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八莲华顶阿伽陀品、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五)p36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一阴为我,余四阴为我所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④【边见】
偏向一边的恶见。如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又有人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叫做“常见”或“有见”。这些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五见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⑤【五见】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些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作者: 焰光明    时间: 2024-11-14 22:34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接续楼上,本楼学习用时2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7,修习慈心的好处

“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

(佛陀对弥勒菩萨说)佛子应当知道,这修习慈心的行者,就算还没有远离妄想分别,还不能不生起我我所的见解,然而已经恒常能获得六种梵天所具有的福德(详见词解①)

如果还能舍弃妄想分别,远离我我所的观念,这样修慈就叫做广大慈(相关体会①),这样先世以来的所有罪障,都会得到除灭,不久将会实证无上菩提。


“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

[学习解说]:

佛子,一切菩萨,都应该这样修习慈心,你因为修习慈心,所以叫做慈者。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

[学习解说]:

佛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有听闻这部修慈的经典的,就能销灭无始劫以来的恶业罪障,能远离众多的疾病和厄难,被一切人所爱戴尊敬,在这个过程中,或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必然能亲身见到十方诸佛,给予成佛的授记,或是获得三昧(详见注解①),或是获得法忍,或是能实证进入陀罗尼门(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详见词解②),这修习慈心的行者,内心会很安稳,没有死亡的畏惧;能永远脱离一切恶道的苦难,必然能生到清净的极乐佛国。


“佛子!譬如有人,于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于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如来于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学习解说]:

佛子!就像有人,在三界之中,用七宝盛满,每天早中晚三时,用来奉献敬施给佛,这样经过一劫长的时间,这个人的功德,应当知道是无量大的。

更何况有能修习慈心的人,假使无量的佛在一劫中,想要说尽其功德,也是不可能的。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十方国土诸来梵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佛说这部经典的时候,弥勒菩萨摩诃萨,以及十方国土来的梵天大众,都得到很大的欢喜,并且能信解受持依教奉行。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竟)




[相关注解]:

(词解:三昧(梵文:समाधि Samādhi),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帖子详见:瑜伽师地论: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相关体会]:

①有我我所的慈,是狭小有边的,不是广大慈。要广大行慈,必须破除我执,平等的于一切众生行慈,

末学惭愧忏悔,自己慈心太微弱了,没能对众生真心的慈悲,是不是还会显露瞋恚的习气,当好好牢记和落实慈心三昧,以及好好实修如下经教:
迦叶。[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行[阿兰若法]。
以[八行]行慈。于一切众生生慈心。何等八。
一者[以慈利益](附注:以慈心利益众生,若心不慈,无法真正利益众生)
二者[以慈乐](附注:以慈心而自欢喜,也让众生欢喜)
三者[无恚慈](附注:真正的慈心不会生气,生气就不是真正慈心)
四者[正慈](附注:俱足智慧才叫做正,慈心不是烂好人,而是俱足智慧)
五者[无异慈](附注:无异就是平等,这就是平等慈,也就是怨亲平等,对众生平等无差别)
六者[顺慈](附注:这是指柔和善顺,不恶口不讥讽,如沐春风,风行草偃)
七者[观一切法慈](附注:为了普渡众生,所以能学一切法,明白一切法,在法义中行慈)
八者[净如虚空慈](附注:这是指破除上一句的法执,真正空有不着,真正不二慈)
迦叶。以如是[八行]于诸众生生慈心。
(附注:对于上述经文名相所做的法义解释,不同行者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如[无量义经]所说,因为修行人体会不同所以解释不同,小乘行者会用小乘涵义解说,大乘实相义行者,则会用大乘实相义来解说,本经是大乘经典,末学采用大乘实义说,故说不二,感恩佛菩萨加持)——帖子详见:什么是[阿兰若比丘]?[阿兰若法]?(如何修寂静禅定?) ~ 大宝积经

②再次将这部殊胜的《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学习了一遍。

说实话,内心惭愧,因为没有像自己再次开始学习时设想的那样来深入学习,并没有真正把法义在日常中实修出来,

不过,透过这次学习,末学有体会到了一些佛海无涯,体会到了一些佛经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字字句句都是实修的要点,如善知识慈悲教导的:
佛经中的一句一偈都是行法,佛经中也遍满心法——帖子详见:什么是行法?
末学一定要勉力好好深入经藏实修,做真正合格的佛弟子,自利利他!深深感恩无上佛恩!深深感恩无上师恩!深深感恩护法圣众和一切有缘!阿弥陀佛!




[词解]:

①【梵福】
梵语 bra^hma-puN!yatva。即大梵天之福德。与三乘圣果之圣德并称二福。断淫欲之天,称为梵,色界天即属此。又总摄色界、无色界亦称为梵。凡修如下胜行者,可得生梵福,即:(一)建塔供养佛舍利者。(二)造寺施园供养四方僧伽者。(三)令已破和合之佛弟子和合者。(四)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者。(五)为救母命、救父命、救如来命而舍身者。(六)于正法中出家者。(七)度他人出家者。(八)未转法轮处能请转法轮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俱舍论卷十八)p4641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