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6 12:16
标题: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8-7 10:09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阿弥陀经](认识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是最简单的修行和往生净土法门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6 15:35


让您不退转的经,也是最简单的经,一切佛护念您的经~ 佛说阿弥陀经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6 15:36


谁说念佛不是佛法?!佛说~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6 18:11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7 17:05 编辑

(本楼用时约 2 小时)

佛说阿弥陀经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梨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佛陀说法之时,在舍卫国(本名憍萨罗,舍卫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国名。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的南岸)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地,此园在古印度舍卫国,佛陀常在那里讲经说法),与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是众人都认识的善知识。他们是:
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论义第一的摩诃迦栴延以及摩诃拘希罗、离婆多、周梨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俱罗、阿菟楼驮,像这样的诸位大弟子

以及诸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最胜之义。是弥勒菩萨之字)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名。译曰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与这些诸大菩萨,以及释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等,无量诸天(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大众一起。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舍卫国】:本名憍萨罗,舍卫是都城,今以首都代国名。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的南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的园地,此园在古印度舍卫国,佛陀常在那里讲经说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比丘】:(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阿罗汉】:(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萨摩诃萨】:(术语)具名菩提萨埵摩诃萨埵(Bohdhisattva Maha%sattva),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译曰觉有情。摩诃萨埵作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求道果之众生,故云道众生,求道果者通于声闻缘觉,故为简别于彼,更曰大众生也。又菩萨有中高下之诸位,但为示地上之菩萨,更曰摩诃萨。佛地论二曰:“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中略)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云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云众生,即大众生也。(中略)摩诃萨者简异二乘,亦求小道。今明求于大道,故名大众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师利】:(菩萨)旧称文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菩萨名,略云文殊。(参见:文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文殊】: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之左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逸多】:(人名)Ajita,旧称阿逸多,阿嗜多。新称阿氏多,阿制多。译曰无能胜,最胜之义。是弥勒菩萨之字。维摩经什注曰:“弥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氏多,此云无胜,旧言阿嗜多,或作阿逸多,皆讹也。是弥勒今生名也。”慧苑音义上曰:“阿逸多,正云阿制多,此曰无能胜也。”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能胜,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乾陀诃提】:(菩萨)Gandhahastin,又作乾陀诃提,乾陀呵昼,菩萨名。译曰香象。可洪音义六曰:“乾陀诃提,下合作堤,音低,此云香象。”玄应音义三曰:“乾陀呵昼菩萨,新道行作香象菩萨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释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天】:(界名)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末学解说]

这时,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从此处向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为极乐。在其国土有位佛陀,号阿弥陀,当今现在正演说佛法。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那片国为何名为极乐呢?

因为其国土的众生,没有众苦(诸苦难也),只受诸乐,所以名为极乐(佛土名。阿弥陀佛之国土。又作安养,安乐,无量清净土,无量光明土,无量寿佛土,莲华藏世界,密严国,清泰国等。梵名须摩提。译曰妙乐。诸事具足圆满,惟有乐而无有苦也)。

注解:
【众苦】:(术语)诸苦难也。智度论十一曰:“人身无常,众苦之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极乐】:(界名)Sukha%vati,佛土名。阿弥陀佛之国土。又作安养,安乐,无量清净土,无量光明土,无量寿佛土,莲华藏世界,密严国,清泰国等。梵名须摩提。译曰妙乐。诸事具足圆满,惟有乐而无有苦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中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上曰:“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般舟三昧经行品曰:“去此间千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平等觉经一曰:“无量清净佛,作佛已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称赞净土经曰:“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悲华经三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中略)如是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阿僧祇劫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鼓音声经曰:“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中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观音授记经曰:“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秘藏记上曰:“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天台弥陀经义记曰:“彼有三名:极乐对苦,安养从用,无量寿逐人为国。”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末学解说]

再有,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兰干之横木,谓之栏,竖木谓之楯)、七重罗网(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帝释殿前之罗网,谓之帝网)、七重行树(成列之树林也),都是以四宝在周匝围绕,所以彼国名为极乐。

注解: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因其国只有快乐而无痛苦,故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极乐世界】:佛教术语。也称净土、乐邦。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净土的思想起源很早,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就有它的渊源。在婆罗门教中,净土是毗湿奴所在的天界。小乘佛教中有些俗人集团已信仰净土往生。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派别则在大乘佛教时期。大乘《弥勒上生经》中提到有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提到灵山净土;《华严经》中提到莲花藏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提到琉璃净土;《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妙喜净土;《大乘密严经》中提到密严净土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则详细描述阿弥陀佛的净土,并根据上述经典的思想建立了净土宗。该宗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念佛、修观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终止时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土与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同为中国佛教徒所信仰的三大净土。

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在这个极乐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痛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FROM:【《中国大百科全书(摘录)》】

【极乐世界】:梵名 Sukha^vati^之意译。音译作苏诃嚩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况,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之解说,而阿弥陀佛今仍在彼处说法。据无量寿经等所载,往生于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然在该净土中,有所谓边地、疑城、胎宫等处,乃为怀疑阿弥陀佛之救度者之往生地。
 有关极乐往生之教义与阿弥陀佛之信仰,自印度以来即极兴盛。于现存藏经中,关于弥陀与极乐之著作多达两百余部。此外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地,后代师家之著作与极乐世界变相之图画更是不计其数。余经中虽有阿閦、文殊、药师、弥勒等诸净土之说,然于人间广为流传,且成为人类内心渴仰之对象,则独以弥陀之极乐净土为最。尤以北传佛教而言,极乐世界可谓民间信仰之普遍归趣。近代学者对于极乐之原语及极乐世界之方位、距离、净土之土体、思想起源等有种种说法。(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六、阿弥陀经疏(窥基)、释净土群疑论、无量寿经义疏(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阿弥陀佛の研究、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p5481FROM:【佛光大辞典】

【栏楯】:(物名)兰干之横木,谓之栏,竖木谓之楯。阿弥陀经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罗网】:(物名)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帝释殿前之罗网,谓之帝网,法华经曰:‘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无量寿经上曰:‘道场树高四百万里,(中略)珍妙罗网罗覆其上。’净土论曰:‘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又捕鱼鸟之具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行树】:(杂名)成列之树林也。阿弥陀经曰:‘七重行树。’同经通赞疏卷中曰:‘七重行树,七重宝树,国中行列,常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上栖,众游从故,云七重行树。’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 [经文] --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末学解说]

再有,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池,八功德水(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充满七宝池中,池底纯以金沙布满于地。

四边的阶道,以金、银、琉璃、颇梨合成。

上方有楼阁,也是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进行严饰。

池中的莲花,大如车轮,青色的莲花散发着青色的光,黄色的莲花发出黄色的光,赤色的莲花发出赤色的光,白色的莲花发出白色的光,散发出微妙洁净的香气。

舍利弗!极乐国土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

注解: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功德水】: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末学解说]

再有,舍利弗!彼佛之国土,常常演奏天乐(天人之伎乐也),以黄金为地,昼夜六时(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如天雨般飘洒曼陀罗(又曰漫陀罗。花名)华。

其佛国的众生,常在清早,各自以衣裓(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盛满种种妙华(殊妙之华),供养他方十万亿诸佛;

等到吃饭的时间,再返还到本国,进行饭食、经行(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舍利弗!极乐国土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

注解:
【天乐】:(杂名)天人之伎乐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又】(术语)三乐之一。生欲界诸天所受之欢乐也,修十善业者生天感之。见大宝积经一百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六时】: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曼陀罗】:(植物)Manda%rava,又曰漫陀罗。花名。译作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法华光宅疏一曰:‘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摩诃曼陀罗华者,译为大白团华。’法华玄赞二曰:‘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慧苑音义上曰:‘曼陀罗华,此云悦意华,又曰杂色华,亦云柔软华,亦云天妙华。’案曼陀罗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本草,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生北土。法华经佛说法,天雨曼陀罗花,翻译名义: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又】(人名)高僧名。翻译名义云: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即曼陀罗仙也。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衣裓】:(衣服)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曰:‘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阿弥陀经曰:‘各以衣裓盛众名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义疏五曰:‘衣裓者,衣衿也。’玄赞五曰:‘裓者,孤得反,衣襟也。(中略)天仙之衣,应是彼类。’案悬于肩,则宜谓之裓,今见天人之像自两肩长垂者是也。又,一说,衣裓,本来花器之称。法华文句五下曰:‘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天台之阿弥陀经义记曰:‘衣裓是盛花器,形如函,而有一足,手擎供养。’象器笺十九曰:‘僧家散花器,名衣裓。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妙华】:(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经行】:梵语can%kramana,巴利语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所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 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十诵律卷五十七、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八]摘自:佛学大词典

-- [经文] --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末学解说]

再有,舍利弗!彼国土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鸟名)、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共命之鸟(又作命命鸟,生生鸟。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

这些诸众鸟,昼夜六时(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发出和雅之音,其音演畅五根(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分,诸如此类之法。

其国土众生闻此音后,全都能够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舍利弗!你不要认为:‘此鸟实是罪报所生。’为什么呢?因为在彼佛国土是没有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又作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即:(一)地狱,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二)饿鬼,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三)畜生,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的。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且都没有三恶道之名,何况是真实有呢?这些诸众鸟都是阿弥陀佛想要令法音宣扬流布而变化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以及宝罗网会发出微妙之音,譬如百千种乐器同时合奏,闻此音者全都能够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

注解:
【舍利】: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大论云:如迦罗频伽鸟,在(口角切)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FROM:【翻译名义集(宋,法云编)】

【共命鸟】:(动物)Jivajiva,又作命命鸟,生生鸟。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参见:耆婆)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根】:(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恶趣】: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又作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即:(一)地狱,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二)饿鬼,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三)畜生,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此三恶趣之次第,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无量寿经卷上、佛地经等列序为地狱、饿鬼、畜生;法华经卷二、大阿弥陀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等列序为地狱、畜生、饿鬼。一般于大乘佛教之理论中,畜生胜于饿鬼,此因饿鬼系带火而行,受苦甚重,颈小腹大,恒患饥渴,若遇清流,犹如猛火;而畜生道中无此等之事,故胜于饿鬼。又瑜伽论略纂卷三载饿鬼有二种,福德之鬼为下品恶业所感,薄福之鬼则是中品恶业所感。(增一阿含经卷五、正法念处经卷五至卷二十一、随相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卷十三)p625FROM:【佛光大辞典】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一.佛陀说法的地点、听法的范围以及数量
二.阿弥陀佛在西方的极乐世界正在演说佛法
三.佛国名为极乐的原因:
(一)因为此国土的众生没有诸苦难,只有诸乐
(二)因为此国土周匝,以四宝做成七道栏杆,七层罗网,七排树木来围绕
(三)因为此国土有七宝池,池内充满八功德水,池底以金沙布地,池边有四宝合成的阶道,池上有七宝严饰的楼阁,池中有大如车轮的各色微妙香洁莲花,国土功德庄严
(四)因为此国土常演奏天乐,以黄金为地,整天飘洒着曼陀罗花,其众生常以用衣襟盛满众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同时自己也精进修行,国土功德庄严
(五)因为在此国土,阿弥陀佛幻化各种鸟类,令其演畅妙音,同时其国土诸宝行树及宝罗网也会发出微妙音,令佛国众生听闻后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国土功德庄严

由此,观想极乐世界,忆念阿弥陀佛
如此美好,如此清净,如此光明,末学无限向往啊!
第一条,没有种种苦难,只有诸乐,这有多好啊!
再看看末法时期娑婆世界的众生,真是苦啊!
那么,要如何正确的对待苦难,消除苦难呢?结合清净光明专辑进行学习


首先应当
正视苦, 正视苦的根源, 正视起心动念, 观照空性, 察觉虚妄, 身心解脱——这样您能不生气吗? 看看我们有多么容易生气和苦恼

苦的根源是什么呢?
1.苦乐的来源在于心,就是佛法常讲的第八识
因为累世的身体都是由心幻化而成
也就是由第八识无明种子,因迷恋虚幻,而产生[十二因缘]过程,就这样不断的六道轮回,投胎而成每一世的身体,然后身体产生种种痛苦,又形成第八识习气种子,就这样恶性循环
所以佛法常讲,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因此,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2.福报和苦报,都是第八识种子的显现
真正清净的真心是不著福报和苦报的
也就是甚深佛经中讲的不生不灭(心经)无业无报(摩诃般若经)
世俗人执著于虚妄,所以才会堕入福报苦报的二相中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是无法[自净其意],所以无法脱离轮回
这个[自净其意]就是不著两边,就是[不二]
就是[不二相](不执著两边的相),
故称[不二法]————[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应如何正视苦呢?
菩萨和凡夫的差别就在于:
菩萨发心回入恶世吃苦、体会苦,由苦来解脱苦,教导众生面对苦、解决苦、超越苦;
凡夫则是陷入苦、沉迷苦、哀怨苦——提升生命的次第、超越凡间的苦难与病痛!

要如何消除苦呢?
真正不想承受苦报,就要去除自己的无明执着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1.佛法教导众生应该先守戒,逐渐断除欲望,这样就不会受苦
2.再者,佛法教导众生现在承受苦报的时候
要观四相(我,人,众生,寿命)皆空,要观三轮体空
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承受苦报的时候,又因为执着于苦而陷入无明执着中
这个无明执着又会成为下一个苦的因

所以,佛法的教导就是先除苦因
1.一个就是现在对于[欲望]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2.另一个就是现在对于[苦报]所产生的无明执着
所以我们要对于世间的欲望尽量减少
另外对于种种不如意的苦报要尽量看开
这就是佛法的因果道理

所以,前面说要[观空]来断除究竟苦
那就要断除一切欲望执着以及对于苦报的执着
这样才能逐渐净除第八识无明,而达到真空的境界

所以一般人虽然嘴上说空,
但是其实贪着欲望,又难以承受苦报,害怕苦果
这马上就显示不是真正的空

简单说,[真空]是不会对于吃肉喝酒行淫有欲望,而且对于苦受也不会执着
这才是[佛性本来清净][罪性本空]的意思,这必须达到[不二法门]的境界
所以对于病苦也不会执着,这请参考[维摩诘经],请参考下列帖子说明

所以,如果真正达到[罪性本空]的境界,自己的心理层面是不会感受任何苦的
所以,如果有过去世的怨结找上门来报仇,自己也是能甘心受报而不觉苦的
虽然报仇者仍有无明执着,所以放不下仇恨,前来报仇雪恨
但是真正实证[罪性本空]者对于一般人所认为的苦受,是不会有任何起心动念的
因为[三轮体空](仇人,自己,之间的伤害辱骂所产生[苦]的觉受)
这才是真正明白且体证[罪性本空]——[解析]因果苦报的原理&罪性本空

佛法上究竟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清净六根, 放下对于六尘的执着,放下七情六欲,放下财色名食睡,
这要实际不断练习, 先冷静安静下来, 收摄六根, 不要乱想, 可以安住念佛或持咒
六根暂停歇息, 慢慢就能恢复平静,逐渐断除六根妄想, 逐渐佛性就会显露, 佛性的功能就能启发
佛性原本圆满的功德就能显露, 相由心生, 这时候身心就会调整为健康正常, 外在境遇也会改善——[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1.如果您是个佛弟子,那应该知道因果业报
既然是业报,承受就能消业,一报还一业
若要谈原因,贪嗔痴三毒就是原因
消除贪嗔痴的心念和恶习,守五戒,消除十恶业
这样就能断除苦报恶报的源头
如果还能多方行善,这样就能转化业力
因为报应的来源有二,
一个是自己心念的执著
另一个是来自共业干扰,就是自己无知而对众生做了恶事,而形成外在众生的报复
所以只要多行善布施广结善缘,
这样就能逐渐转化共业

2.许多病痛都是因为众生无智所造成,
而这无智就是业障,也是因果业报,
这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没有脱离轮回的出世间智,
另一个是没有利益人生的世间智慧
没有世间智慧,和错误的生活习惯,就是造成许多病痛的原因,这可以先去医院检查,请教医师,然后修正自己的生活习惯,再者,学习佛法,深入经藏,逐渐就能圆满[世间智]和[出世间智]
所以,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正确的思想行为
那就会因为不断的错误思想行为而造就苦报和恶报
因此想脱离苦报恶报,先要纠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3.如果您是念佛求往生的佛弟子
那就应该要明白重业轻报的道理
无始劫来,众生的恶业数不清,苦报当然不断
念佛求往生的佛弟子应该要安忍种种苦报苦受
这样才能重业轻报,逐渐净业
让自己临命终能顺利往生

4.如果累世曾经有重大毁谤,那也会如此
许多困苦和罪报,可能一生一世都如此,甚至多世
这在许多佛经上都有讲过
这要多忏悔,然后达到真心忏悔
然后精进学佛实修,才能改善
5.如果佛弟子没有好好检查自己的缺失,
修一漏万(虽修一法,可是常犯十恶业)
或又没有好好精进学佛,时常懈怠,那也会如此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业是否清净,要真正纠正改过,才能转变果报——[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信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切问题自会解决。
今生一切,转眼即过,不必担忧,念佛往生才是正途、才能解脱!——如何面对今生苦难和烦恼?如何在修行上真正有所突破?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7 16:40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7 16:42 编辑

(接续上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末学解说]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对此你是如何想的呢?那位佛陀为何其名号为阿弥陀(译曰无量)呢?

舍利弗!这是因为那位佛陀光明无量,遍照十方国土而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名号为阿弥陀。

再有,舍利弗!那位佛陀的寿命,以及其佛土人民,都为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所以名号为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至今已有十劫(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

再有,舍利弗!那位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声闻(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弟子,都为阿罗汉(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并非是算数所能获知的;诸菩萨的数量,也是如此。

舍利弗!极乐国土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

注解:
【舍利弗】:舍利华译为鹙鹭,弗华译为子,因其母之眼似鹙鹭,故号为舍利弗,或舍利子,亦称身子,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弥陀】:(佛名)Amita,译曰无量。玄应音义九曰:“阿弥陀,译云无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僧祇劫】: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障碍】: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此遍行因,非唯令相似烦恼增长。所以者何?若有随习贪等烦恼,皆令瞋等一切烦恼相续增长坚固,由此深重缚故障解脱得,是故建立遍行因。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阿僧祇劫】: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劫】: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见:十劫弥陀)435)p435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术语)梵语,舍罗婆迦S/ra%vaka,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汉】:(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末学解说]

再有,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之生者,全都是阿鞞跋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

其中有很多是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其数量非常多,并非是算数所获知的,只能说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华译为无央数劫。劫是计算时代的名词)那么多。

舍利弗!闻知到这些的众生,应当发愿,愿意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到彼国。

为什么呢?因为能够获得与如这些诸上善人(许多上等的善人)同在一处(的机会)。

注解:
【阿鞞跋致】:(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僧祇劫】:(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往生】:(术语)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上善人】:许多上等的善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末学解说]

舍利弗!缺少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因缘,不可以得生彼国。

舍利弗!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阿弥陀经中之一句,乃表示往生净土之因行。执持,固执不动之意。意即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或四日、或五日、或六日、或七日,一心不乱(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

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示现在其面前。

这样的人临命终时,因其心不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即能获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因为我见到了这样的大利益,所以才如此说。

如果有众生闻知此言说,应当发愿往生彼国土。

注解:
【善根】:梵语 kus/ala-mu^la,巴利语 kusala-mu^la。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据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罗经载,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梵 akus/ala-mu^la)则为善根之相反,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之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上、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悲华经卷八、旧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参见:三善根)622)p4888FROM:【佛光大辞典】【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执持名号】:阿弥陀经中之一句,乃表示往生净土之因行。执持,固执不动之意。意即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智圆于阿弥陀经疏中解释执持名号,谓(大三七·三五五下):“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法事赞卷下(善导)、阿弥陀经疏(窥基)、阿弥陀经略记(源信))p4444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心不乱】: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一)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上):‘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
(二)修念佛法门之际,以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令心不散乱。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称为一心不乱。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FROM:【佛学大词典】

【颠倒】:倒见事理的意思,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一、名为阿弥陀(译曰无量)的原因
(一)因为其光明无量,能遍照十方国土没有障碍
(二)因为其寿命无量无边,其佛国人民的数量无法计算
(三)因为其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证得阿罗汉,还有无量诸大菩萨

二、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原因
(一)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皆得不退转,且有无量众生可以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
(二)因为能够得以与如上的许多上等善人同在一处

三、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与方法
(一)先演说了不能往生的众生——少善根福德因缘者
(二)再演说了如何往生的方法——临命终时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由此,想要往生极乐,就应多种善根福德因缘,且能够于临命终时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那么,如何增长善根福德呢?如何能够一心念佛呢?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1、增长善根的方法
如何[增长善根]
梵天。菩萨有四法。[增长善根]。何等为四。
一者[持戒]。
二者[多闻]。
三者[布施]。
四者[出家]。
是为四
。——如何坚定学佛信心,而不疲惫不后悔,增长善根无所恐惧,成就一切善法?
行善布施很简单

日行一善很简单

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物质挂帅
虽然表面以高傲和强势来武装自己
但是,人们强横的外表下,其实心灵非常空虚

现代人过度追求物质享乐,被物质表相所迷惑和控制
所以心灵的力量非常薄弱,经常因为小事就无法开解而生气吵架

虽说科技貌似进步
但是,以心灵科学或佛法所说的生命实相来说
又或以外星高等生命的精神科学来说
其实现代地球人的生命品质却非常落伍

如果您是修行人或佛弟子
每天出门能微笑待人,就是对众生最好的布施
可能对方长期郁闷疲惫或夫妻吵架或经济压力或工作不开心
压力可能即将爆发,正要想不开寻短
可能因为您的一个微笑,一个阳光的笑容
因此而吸引了对方,为他枯萎的心灵注入光明和希望
那您就是拯救了这一个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何况,您可能因此拯救了一个家庭,甚至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和国家
那您真是真正功德无量,是个真正的菩萨

把正向光明散播给众生,让众生循序解脱
您就是真正的大菩萨——行善布施很简单;日行一善很简单

2、增长福慧功德的方法
福报是累世对布施众生(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回馈,是一种累世的互动关系
因为过去世和众生结善缘,所以这些被布施的众生第八识就存在回馈的种子,善缘的种子
这些众生不是只有在人道,还可能遍布六道,所以菩萨和天人与鬼神都会帮助这个布施者
所以这个布施者,今生就能够事事顺利,这就是有福报的人
相反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世广结恶缘,那今生不顺利的事情一定很多
因为六道中,除了地狱道的众生没办法,其余的都会想找这个人的麻烦,所以事事不顺
(世间智慧的因果则是另一个方向,这边先不讨论了)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有世间智慧和能力,但是不见得有福报,例如怀才不遇
而有些人虽然不是很有智慧或能力,可是却能步步高升,享有福报
但是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总认为不合理,认为那些人是靠吹捧,不是靠实力,怨天尤人
其实反观那些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不懂世俗应对,人缘关系并不良好
所以古人说以和为贵,广结善缘是非常有道理的,影响生生世世
上面讲这么多,就是福报的原理
如果明白了上述的原理,聪明人应该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就是多做一些增长福德的事情,
不过没福的人要花钱去布施或花时间去广结善缘,
这的确就要自己如实发心了,不然也难以办到
不过方法还是挺多的,也不一定要花大钱,或者甚至不用花钱
一般增长福德的事情就是多做一些世间的好事
例如,捐善款利益地方医疗文化各项建设,或照顾孤苦老人病患儿童
如果以宗教来看,还可以超度鬼神亡灵,戒除杀生,广行放生
如果以佛法来看,念佛持咒拜佛诵经,增上一切佛法,都可以增长福德和智慧,方法很多
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号]和[药师经][药师咒]都可以增上工作上的福慧
药师佛的法门就是增长现世世间福报和智慧的法门
[放生]也是药师经教导的一项重点,对于救命和与药师法相应都很重要
念楞严咒,或者文殊菩萨名号也都能增长智慧,其实任何经咒都行
因为诸佛本来就是福慧圆满,所以任何经咒和佛号都能增上福慧功德 ——[略说]福德的因果原理

3.临命终能否一念念佛的因素
临命终能否一念念佛的因素,在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决定是否业力现前干扰正念,还是阿弥陀佛现前加持
问题就是在于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也是佛陀强调净业三福的关系

试想想,如果一个人临终不念佛,又没有善业福德,临终果报现前,这样如何往生
如果这样都能往生,那应该全部众生都能往生了,佛哪还要讲那么多,娑婆世界也没人了
所以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这些条件达成就能依靠佛力往生——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4.关于[一心]
所谓的[一心]是可以用各种心导入的,例如,感恩心,欢喜心,清净心,慈悲心
我们任何众生都有这些好心,因为佛心佛性本俱足,与佛平等无二

只是每个凡夫杂染妄心有深浅的差别而已,所以慈悲清净欢喜的各种佛心状态不时常显露
所以常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化我们的[凡夫心]为[佛心],这样就能成佛
所以修行应该重视[心法]的导入,这样才能究竟成就——[略说]念佛次第&心法次第
同样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经中说一念二念乃至十念或一日二日乃至...,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就是因为众生心念与弥陀相应的差别,也就是入心印心程度的差别,也是杂念妄想的差别,不能一心念佛,就有差别——心念、信念&念佛持咒几次才有效?

5.为何一心念佛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
「念佛」其实是快乐的事情,真懂念佛,就会知道念佛是快乐的
念佛是清净、光明、圆满、欢喜、自在、快乐的,是慈悲、平等、感恩、智慧、无碍的
因为「佛」就是如此,而且众生的「佛性」也是如此,
因此,「念佛」能启发众生的「佛性」,让自己逐渐与「佛」相同的清净、光明、圆满、自在、快乐——常乐念佛,欢喜念佛
念佛要对佛菩萨有信心,要知道念佛的意义——[初学者必看]念佛持咒诵经施食回向超度,要摄心专一至心诚心,不要自己疑神疑鬼乱害怕
[为什么要念佛?]
就像从小立志做大事,就会朝目标前进
因为佛有大智慧大慈悲,是真正觉悟者,
每个佛菩萨都曾经发过大愿,俱足大慈悲,
所以都是我们忆念学习成佛的目标,
因此我们一心念佛,仿效佛菩萨的大慈悲精神,
就像从小阅读伟人故事,受到精神的感染,
奋起向上,相由心生,业由心转,转凡成圣
透过时时忆想佛菩萨和念佛菩萨名号,仿效佛菩萨的精神,
我们由心性上逐渐改变,心常忆念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和光明
借此逐渐由心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真正逐渐把自己由凡夫转变佛
所以佛弟子应该随时念佛
而且透过实际念佛转凡心为佛心的过程,
得到和法界一切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相应共鸣(认可与帮忙,就是所谓加持)
因此能逐渐成就佛法大事业,这种威力就是功德
所以念佛能成就大功德——[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求往生,,实证念佛三昧,,又或者念佛能明白一切佛经,,这些都不是同一回事情,,不是等同的一件事情。

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不需要达到实证念佛三昧,,

只要信(相信弥陀和极乐世界)愿(愿意往生)行(念佛,净业三福)

再说,实证念佛三昧,,我们来说另一个东西,有些法门,初地菩萨就会了,但是要到成佛才圆满

所以从初地,二地,三地...到成佛,,都是在修同一个法门的不同状态,,最后圆满——[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初学佛弟子的种种分别执着)
念佛持咒的目的在于恢复清净心,恢复佛性原本的光明圆满,恢复佛性原本的智慧——[分析说明]学校上课学习的时候能不能一边念佛?

相关学习
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作者: 净莲    时间: 2024-6-8 08:58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6-9 09:20 编辑

(接续上楼,用时约 2 小时)




-- [经文] --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末学解说]

舍利弗!像我现今这样,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东方世界还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像这样的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数诸佛,各自在其国土示现出广长舌(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演说诚实言语:

你等众生,应当相信,这样称赞其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阿弥陀经》是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佛经。

注解: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 [经文] --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末学解说]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像这样的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数诸佛,各自在其国土示现出广长舌(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演说诚实言语:

你等众生,应当相信,这样称赞其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阿弥陀经》是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佛经。

注解: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末学解说]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像这样的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数诸佛,各自在其国土示现出广长舌(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演说诚实言语:

你等众生,应当相信,这样称赞其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阿弥陀经》是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佛经。

注解: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末学解说]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像这样的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数诸佛,各自在其国土示现出广长舌(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演说诚实言语:

你等众生,应当相信,这样称赞其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阿弥陀经》是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佛经。

注解: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末学解说]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像这样的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数诸佛,各自在其国土示现出广长舌(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演说诚实言语:

你等众生,应当相信,这样称赞其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阿弥陀经》是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佛经。

注解: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末学解说]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像这样的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数诸佛,各自在其国土示现出广长舌(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演说诚实言语:

你等众生,应当相信,这样称赞其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阿弥陀经》是受到一切诸佛所护念的佛经。

注解: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广长舌】:(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末学解说]

舍利弗!对此你是如何想的?为什么此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闻知此经并受持(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者,以及闻知诸佛名号者;

这样的种种善男子、善女人,都会受到一切诸佛共同护念(保护忆念也),都能获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所以,舍利弗!你等都应当信受我语和诸佛所说。

注解:
【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护念】:(术语)保护忆念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末学解说]


舍利弗!如果有人过去已发愿(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之心(即誓愿)。盖菩萨所发之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种类甚多。于净土宗,誓愿往生净土者发遣自己修善,此发愿往生之心,称为回向发愿心)、现今正发愿、未来当发愿,想要往生阿弥陀佛国者;

这样的诸人等,都能获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在彼国土,也许于过去世、也许在今生,也许在未来,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

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信者,应当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注解:
【发愿】: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之心(即誓愿)。盖菩萨所发之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种类甚多。于净土宗,誓愿往生净土者发遣自己修善,此发愿往生之心,称为回向发愿心。唐代善导于观经疏玄义分解释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称南无有发愿回向之意。亲鸾谓此乃阿弥陀佛发救度众生之愿,而为众生得救之因;或解作遵行释迦、弥陀二尊之发遣招唤,而欲生于净土之心。
 又愿心大体可分为二:(一)发求菩提之愿,(二)发度化有情之愿。又四弘誓愿、十大愿皆属于发愿。此外,有关修善作福等皆须先发愿,而记其趣旨之文称为发愿文,又作愿文、誓愿文。如南朝梁代沈约之千僧会愿文、隋代智者大师之发愿文、善导之发愿文等皆是。(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发菩提心经论卷上愿誓品、大智度论卷五、俱舍论卷十二分别世品)((参见:发遣招唤)5164)p5165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末学解说]

舍利弗!像我现今这样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那些诸佛等,也称赞演说我之不可思议功德,作这样的言说:

‘释迦牟尼佛能做甚难其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为诸众生演说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应当知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演说此难信之法,这是非常难的!

注解:
【不可思议】:(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功德】:(术语)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已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指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广大而难以言说,故为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以信受奉行者。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八上):‘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法华经序品(大九·三下):‘欲令众生咸得闻之,一切世间难信之法’FROM:佛学大词典】

-- [经文] --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末学解说]

佛陀演说此经后。舍利弗以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可知:

一、世尊以及十方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二、为什么这部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因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以及闻诸佛名号,便都能获得一切诸佛的护念,都能在成佛路上不退转

三、众生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四、他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五浊恶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演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五、佛陀演说完此经后,在场所有众生都心生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的演说中,引导众生,都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发愿]、[往生]相关内容

1.为何我们应当发大愿?
发大愿很重要,愿力能够驱使我们自己,能超越业力,能够真正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真正发起大心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真正成佛——[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不是发起无上愿心,且不明白深法,那可能会受到世俗影响而退转——为了现世安乐、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现世解脱轮回和普度众生

2.什么是正确的誓愿?
在佛经中,
佛陀经常教导我们要发起[菩萨宏愿]或[成佛的誓愿],或学习[诸佛菩萨的大愿]
例如,
常见的[普贤十大愿],或者[弥陀48愿],或[药师佛12大愿],或大悲心陀罗尼经[观音的誓愿]
这些都是属于[正确的誓愿]—— [略说]~[正确誓愿]和[邪见誓愿]
所以发愿的方向要正确
一般众生通常不明白这点
发愿要发大愿,就是为了普渡众生,为了成就佛道
——[分析解说]发愿的方向要正确~您对菩萨有所求,但是您用什么因来求呢?

佛弟子发起自己愿意精进成佛和普渡众生,这才叫做[菩萨愿]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所以努力工作,想让小孩能顺利成长,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行菩萨道也正是如此,
发愿的菩萨就像父母一样,视众生如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顺利学佛成佛
所以自动自发,心愿和愿行力都力量非凡
这是因为心愿大,力量就大
就像父母为了小孩,工作就特别有力量和拼劲——[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3.要真正行动落实大愿
真正的菩萨行就是,先发大愿,然后马上筹画马上做,
边做边学,这样就是[真行愿](真正行动落实大愿)
——发心发愿不用等

什么是行法,,就是去做,,去做就是行法,,不做就没有行——什么是行法?


4.往生的条件、方法
往生极乐世界共九品.达成的条件不同,往生次第品位就不同,瑞相也不同,详见[观无量寿经]
要超越业力解脱轮回,就该靠佛力而往生
可是靠佛力往生,要有条件
就是信愿行和净业三福,至少临命终一念念佛
可是临命终能否一念念佛的因素,在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决定是否业力现前干扰正念,还是阿弥陀佛现前加持
问题就是在于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也是佛陀强调净业三福的关系

试想想,如果一个人临终不念佛,又没有善业福德,临终果报现前,这样如何往生
如果这样都能往生,那应该全部众生都能往生了,佛哪还要讲那么多,娑婆世界也没人了
所以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这些条件达成就能依靠佛力往生
能不能往生要看众生的心念,正念现前就能往生,而不是表相————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想往生,非常简单,佛经中的方法很多,实修就没问题
而那些会担心的人都是因为没实修、没把握,又只想靠临命终一句佛号,何苦来哉!

如果你真正断恶修善,断除恶业,老实修行,难道临命终会念不出一句佛号?
最怕的是投机取巧、不实修、又不断恶行,那么难免临命终因果业力反扑,而无法提起正念念佛
如果连一念念佛都念不出来还能往生,那干脆让阿弥陀佛把大家全都接到极乐世界不就好了
也省得大家争论不休,所以,还是尽快老实修行吧
——「往生争论」年年有,问题在于不懂次第差别、次第说法和自身实修不足
[九品往生]的每一品往生都是有条件的.
这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很清楚,也讲了[净业三福]
那些条件,就是要众生自己发心自己做,这些就是[自力]

由这[自力]引发[阿弥陀佛本愿的愿力],就是[他力]
因为[自力的条件]满足了[阿弥陀佛本愿的条件],所以[自他相应]
就算[无量寿经]讲的[弥陀48愿]中,最简单的[一念至十念],
这还都是要众生自己做,这就是[自力]
由这些[自力],就会得到[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他力]
——[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维摩诘言:
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是为八。」——如何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无过失,而能往生净土?
只要是修习甚深法都能往生十方世界,而不是单指[极乐世界]
以[普贤十愿]弘扬正法普渡众生而成佛,这才是真正的目标
也因此这样的菩萨行者都能符合往生十方净土的条件
真发起[普贤十愿],真落实[普贤十愿]的菩萨行者,必能往生[极乐世界]
另外,[法华经]上也讲修持[法华经]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情况如同[观无量寿经]上讲的上品上生——  [辨析]普贤十愿导归极乐?!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相关学习
如何往生净土~ 节录自众多佛经, 请善信接力

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

5.往生的不同情况
1.死亡后助念往生,这都是靠助念才正念现前
(想要有人助念也需要福报,所以往生都是众力所成,并不单纯,因为众生业力复杂)
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判定死亡后透过助念往生的案例非常多
这是因为众生都有很多业障,当业障现前,能正念清醒往生的比较少
也有许多是死亡后,中阴身,透过助念后才现出瑞相的
这是让中阴身脱离种种苦相(中阴身会陷入业障中),产生正念现前而往生
所以表相上已经死亡,但是必须至少一念念佛才能结合弥陀愿力
(这懂心法就能明白,不然弥陀对任何人都能接引了,娑婆世界没人了)
不过这种通常不是罪大恶极者,因为罪大恶极的都是直接堕入恶道的

2.临终助念往生,这也是靠助念才正念现前
(想要有人助念也需要福报,所以往生都是众力所成,并不单纯,因为众生业力复杂)
又或者念佛的工夫不好,没有三昧力,所以临终多昏沉
这种也需要靠助念来帮助,让临终者能正念念佛,
所以如果能往生,必定是正念有现前,不是完全昏迷(这不是指外表表相,而是念头的昏迷)
所以心念上绝对不会是昏迷的,至少要有一念念佛
死亡者也是一样,表相死亡了,可是一定要有一念信佛往生的心

3.再者,通常修行如果比较好,业障清净,
就能正念现前,一心不乱,不论是表相或心念上都不会昏迷
这若不是业障清净,就是有三昧定力

其实众生因缘业力不同,各种往生的情况都有
所以发言用讨论的方式,或提供案例,不要用一现象决定一切,
这样就比较不会出问题,不会引起诤论

以上简单说明,如果您愿意,末学会将此问答提供给大家参考————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极乐世界是对众生很方便的地方,所以诸佛菩萨劝众生(不论何种根器)都要往生极乐世界
观世音菩萨更是第一个带头的菩萨,详见[无量寿经]

1.一个人是为了现世安乐、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这个人不明白佛法深义,不知道深法和心法
这样这个人就必须到极乐世界后再学习发大心然后回向众生解救众生
(所谓[回向]就是自己变成菩萨去解救众生不舍众生,这才叫做[回向],
所以,所谓[回入娑婆]就是真正[回向众生],这只要深入佛经就会看到这些经文)

2.另外一个人是为了现世解脱轮回和普度众生
这也要看这个人
a.是否明白深法,是否真正发起无上菩提愿心
b.或是世俗善法的修持者,
c.或者小乘行者,
这样娑婆世界对他的影响也会不同

如果明白深法,这样的菩萨行者在娑婆恶世就不会退转,而且可以快速成就
如果不是发起无上愿心,且不明白深法,那可能会受到世俗影响而退转,详见[大悲莲华经]

所以,无论如何,无论是否已经发起大心,都建议还是要求生极乐世界
这样才比较保险,而且真正明白深法的菩萨行者也必定乐见诸佛
所以命终求生极乐世界也是正确的,见到了请求阿弥陀佛指点,
然后准备好后可以马上再回入娑婆

而我们还没去极乐世界的佛弟子,也应该以[[现世解脱轮回和普度众生]]而努力
这样发起大乘心真实实修,才会莲增[上品]
否则一般精进无犯戒的佛弟子只会是[中品]
更糟的可能[下品]——为了现世安乐、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现世解脱轮回和普度众生
劝人求生极乐世界
让人有信心往生极乐世界
助人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见佛开慧直至成佛
这就是善知识,

让人失去往生净土的信心,阻碍人求生净土,这就是恶知识

带业往生只是祖师劝人不要担心恶业阻碍往生的方便劝说
善业恶业,人皆有之
只要尚未成佛,都是有恶业,有烦恼业

现代人争执带不带业,分别执着带不带业,不如老实念佛
——[略说]常见争执"带业往生"
实际案例说明
有些佛弟子福报不够,活着的时候犯戒无悔
临终业障苦报现前,一句佛号都念不出来
开始生气或担忧家人,最后死相很惨,脸色发黑发绿
这完全没有往生的瑞相,肯定没有往生

也有些人,本来没学佛,可是平常行善正直
临终前或者前一个月,遇到善知识开导求生净土
这种人平常有种植福田,很有善根,
马上相信皈依三宝,一心念佛,
死亡后有往生瑞相,确实往生净土
——[分析解说]关于往生极乐世界,[自力][他力]的争执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