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4:27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阿弥陀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2 21:31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看懂佛经深义及实修要点
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早日增上智慧,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4:3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 14:57 编辑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5:0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 18:53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表解:
一. 经题 - 《佛说阿弥陀经》,又称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经》、《小无量寿经》、《小经》、《四纸经》
二. 译者 -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本印度人,但生长于龟兹,出家后,通大乘经论,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到中国长安,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前后所译经论,凡三百八十余卷。
《佛说阿弥陀经》,于姚秦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译出。
在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年)示寂于长安,寂后火化,舌头不烂,表示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
三. 说法处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四. 当机者 - 舍利弗、十六罗汉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五. 出处 - 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
六. 大意 - 主要是释迦牟尼佛赞扬宣说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殊胜净土及其种种功德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5:0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2 21:26 编辑
内容大纲
一. 聆听法會的大众 -- 声闻众、菩萨众、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众 5#
二.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国土称为极乐? 6#
三. 极乐国土所成就的功德庄严有哪些? 7#、8#、9#、10#
四. 为何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11#、12#
五. 六方诸佛同声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13#
六. 《佛说阿弥陀经》为何又称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14#
七. 劝导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15#
八. 为何经中说净土法门是稀有难信之法? 16#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5:3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 18:44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干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梨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俱罗、阿㝹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学习解说】
所听闻到世尊的教导是这样的:
有一次,世尊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德高年长的比丘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大比丘众都是世尊说法时的常随众(常随佛陀闻法并助其教化者),这些大比丘众也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
在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十六位罗汉就是--
身居长老且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干连、苦行第一的摩诃迦叶、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栴延、答问第一的摩诃拘絺罗、坐禅第一的离婆多、「能化形体,作若干变」第一的周梨槃陀迦、调和诸根第一的难陀、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密行第一的罗睺罗、解律第一的憍梵波提、履行正法第一的宾头卢颇罗堕、教化第一的迦留陀夷、知星宿第一的摩诃劫宾那、长寿第一的薄俱罗、天眼第一的阿㝹楼驮,
另外,还有菩萨众,其中所代表的大菩萨就是--
大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无能胜的阿逸多菩萨、不休息的干陀诃提菩萨、无疲倦的常精进菩萨,
以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众,也纷纷到此来恭敬聆听世尊说法。
祇树给孤独园
[佛光大辞典]
梵名 Jetavana-anāthapindasyārā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梵 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大比丘 】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
千二百五十人
[佛光大辞典]
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后承佛化导,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会常随不舍,称为常随众,故诸经之首列众皆称千二百五十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普曜经卷八〕p970
大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舍利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名,以「智慧第一」闻名。又译为「舍利子」,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
摩诃目犍连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汉译另有大目犍连、目连等名。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在佛弟子中,他有「神通(或神足)第一」的称号。
摩诃迦叶
[佛光阿含藏]
摩诃迦叶(Mahā-kassap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苦行第一。
摩诃迦旃延
[佛光阿含藏]
摩诃迦旃延(Mahā-Kaccāna)(巴),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法,称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
[佛光阿含藏]
摩诃拘絺罗(Mahākotthita)(巴),得四辩才,以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难而知名之比丘。
摩诃拘絺罗(Mahākotthita)(巴),又作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祉罗,译为大膝、大胜,舍利弗之舅父,曾勤修梵行,无暇剪理指甲,爪长尺余,故称长爪梵志,为佛弟子中答问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中):「复有声闻随所敷演而有大智,俱絺罗苾刍是。」
离婆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Revata,又云梨婆多,离越,离曰。罗汉名。正云颉隶伐多。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法华文句二曰:「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问经云常作声,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名。」玄应音义六曰:「离婆多,案文殊问经云:此译云室星,则北方宿也。祠之得子,仍以名焉。正言颉隶伐多,经中作梨婆多,或作黎离多,讹也。即首楞严经中坐禅第一如离婆多者是也。颉音贤结切。」
周利槃特
[佛光大辞典]
梵 Cūdapanthaka, Cullapatka, Ksullapanthaka, Śuddhipajthaka,巴利名 Cullapanthaka, Cūlapanthaka。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又作周利槃陀伽、周稚般他伽、注荼半托迦、崑努鉢陀那、咒利般陀伽、朱利槃特、知利满台、周罗般陀。略称般陀、半托伽。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梵 Mahāpanthaka)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遂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唐代善绘罗汉之贯休,曾为师作画,其形像为身坐于枯树中,举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将师列于十六罗汉之第十六位,西藏所传者,则列师于第十一位。〔增一阿含经卷八、法句譬喻经卷二、十诵律卷十一、有部毘奈耶卷三十一、善见律毘婆沙卷十六、大毘婆沙论卷一八○〕 p3120
周利槃特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比丘名,佛陀称赞他「能化形体,作若干变」第一。他原来极为愚笨,后来在佛陀教导下扫地悟道。又译为「周利般特」。
2.比丘名,原来极为愚笨,后来在佛陀教导下扫地悟道。又译为「周利般特」。
难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比丘名,极为英俊,出家前有位美艳的妻子。初出家时,难忘其妻子,后经佛陀善巧引导,而断除爱欲,证阿罗汉。以「大体端正,与世殊异」第一、「诸根寂静,心不变易」第一闻名。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最小的弟弟。
阿难陀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庆喜,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从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奉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罗睺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名,以严持戒律、精进修道闻名,誉为「密行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儿子,又译为「罗云」
憍梵波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Gavāṁpati,又作憍梵鉢提,迦梵波提,笈房鉢底。比丘名。译曰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
宾头卢
[佛光阿含藏]
宾头卢(Pindola)(巴),降伏外道,履行正法第一比丘。
宾头卢(Pindola)(巴),此为略称,全称为宾头卢颇罗堕( Pindolabhāradvāja)(巴),又作宾度罗拔囉堕舍,宾头卢是名字,译为乞、洛、不动,颇罗堕是姓,译为捷疾、利根、重瞳,为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于给孤独长者女请供佛及比丘僧时现神足,佛陀敕令不得取涅槃,以护持如来正法。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一(大正‧卷二三‧六○四经)。又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中):「复有声闻说法之音如师子吼,宾度罗拔囉堕舍苾刍是。」
迦留陀夷
[佛光阿含藏]
迦留陀夷(Kāludāyin)(巴),又作优陀夷、优陀、加楼乌陀夷,译为大麁黑、黑光。增一阿含弟子品第二十一经(佛光一‧六九):「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摩诃劫宾那
[佛光大辞典]
梵名 Mahākalpina,巴利名 Mahākapphina。又作摩诃劫宾宁、摩诃劫比拏、摩诃罽宾那、摩诃迦匹那、摩诃金毘罗。或称大劫宾那,或单称劫宾那。意译作黄色、房宿、大分别时。佛陀弟子之一。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据贤愚经卷七大劫宾宁品载,师为金地国劫宾宁王之子,禀性聪明,大力勇健,于其父王崩后嗣位,兵众殷盛,威风远振,欲制压中印度,乃遣使至舍卫国向波斯匿王求贡,时佛陀在祇洹精舍,自化为转轮圣王,以神通变现而使劫宾那信服;劫宾那遂远离尘垢,出家修持,常勇猛精进,端住三昧中。后得法眼净,并证得阿罗汉果。
薄拘罗
[佛光大辞典]
梵名 Vakkula, Bakkula, Bakula, Vakula,巴利名 Bakkula, Bākula。为佛弟子之一。又作婆拘罗、波拘卢、缚矩罗、薄罗。意译作重姓、卖姓、善容。幼时,继母五度杀害不果。出家之后,毕生无病苦,世寿一六○,世称长寿第一。〔中阿含卷八薄拘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九、法华经文句卷二、中论疏卷十末〕 p6512
阿那律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陀」。
阿逸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Ajita,旧称阿逸多,阿嗜多。新称阿氏多,阿制多。译曰无能胜,最胜之义。是弥勒菩萨之字。维摩经什注曰:「弥勒,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玄应音义二十六曰:「阿氏多,此云无胜,旧言阿嗜多,或作阿逸多,皆讹也。是弥勒今生名也。」慧苑音义上曰:「阿逸多,正云阿制多,此曰无能胜也。」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阿逸多菩萨者,依新译称赞净土经,翻为无能胜,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香象菩萨
[佛光大辞典]
梵名 Gandha-hastin。音译作干陀诃提菩萨、干陀呵昼菩萨、健陀诃娑底菩萨。又作香惠菩萨、赤色菩萨、不可息菩萨。乃贤劫十六尊之一。列位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二字合成,即诸行果满。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莲华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莲,莲上有香器,左拳置于腰上。密号大力金刚,或护戒金刚。此菩萨于诸大乘经屡见其名,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九、无量寿经卷上、阿弥陀经等。〔道行般若经卷九、金刚界曼荼罗钞卷下〕 p4015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8:3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2 19:49 编辑
(3楼,5楼~6楼 用时,3小时20分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学习解说】
当时,世尊就对长者舍利弗说:
「从娑婆世界这里看向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边有一个世界名为极乐,在那个国土有一尊佛,名号为阿弥陀佛,如今这尊佛正在说法中。
舍利弗! 那个国土为何称为极乐呢?
因为在那个国土的众生不会感受到任何苦,而是会有种种的快乐,所以那个国土就称为极乐!
舍利弗! 在那个极乐国土的栏楯(栏杆)、罗网(铃网)、行树等,都是由七宝(黄金、紫金、白银、玛瑙、珊瑚、白玉、真珠)所瑰丽装饰,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四宝周匝围绕,清净庄严,景色殊胜,因此那个国土就称为极乐!
西方十万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弥陀之极乐国土在自此西方过十万亿之佛土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栏楯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兰干之横木,谓之栏,竪木谓之楯。阿弥陀经曰:「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极乐国土之宝树也,行列七重。故曰七重之行树。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七宝周匝围绕。」
七重行树
[佛光大辞典]
乃七重行道树,为极乐世界之宝树。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六下):「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观无量寿经并载宝树观,然于「七重」无具体之说明。唐代善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指出,七重非为七列宝树,而系指一树而言,以黄金、紫金、白银、玛瑙、珊瑚、白玉、真珠等七重宝为根茎乃至花果等。〔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观经疏传通记卷十一〕 p102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2 18:4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3 19:52 编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舍利弗!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由七种珍贵的珍宝建构而成),七宝池中盈满八功德水(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这个池底铺满了金沙,
而且,在四边的阶梯和道路,是以金、银、琉璃、颇梨合成的,
上方的楼阁(重层的建筑物),也是以金、银、琉璃(青玉)、颇梨(红、白水晶)、车渠(白珊瑚)、赤珠(赤真珠)、马瑙(深绿色的玉)所庄严装饰的。
七宝池中布满了无数的莲花,大小如同车轮,五光十色,青色莲花发出青色的光,黄色莲花发出黄色的光,红色莲花发出红色的光,白色莲花发出白色的光... 等等,微妙香氛洁净(系指莲花的性德),
舍利弗! 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庄严,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七宝
(名数)诸经论所说少异。法华经受记品曰:「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无量寿经上就树说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阿弥陀经曰:「亦以金Suvarṇa,银Rūpya,琉璃Vaidūrya,玻璃Sphaṭika,砗磲Musāra-galva,赤珠Rohita-mukta,玛瑙Aśmagarbha,而严饰之。」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
七宝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pta ratnāni。即七种珍宝。(一)又称七珍。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阿弥陀经、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即:(一)金。(二)银。(三)琉璃,又作琉璃、毘琉璃、吠琉璃等。属青玉类。(四)颇梨,又作颇胝迦,意译作水精(晶)。指赤、白等之水晶。(五)车渠,又作砗磲。经常与码瑙混同,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类。(六)赤珠,又称赤真珠。(七)码瑙,深绿色之玉,但异于后世所称之码瑙。法华经卷四则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为七宝。〔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无量寿经卷上〕(参阅「宝」6737)
(二)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长阿含经卷三、旧华严经卷四十三〕(参阅「转轮圣王」6624) p124
七宝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指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
2.金、银、瑠璃、颇梨(玻瓈)、车渠(砗磲)、赤真珠、玛瑙。
七宝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七种珍宝,又称七珍。即金、银、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码碯。此七宝之名出自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而玄奘译《称赞净土经》则称此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此七宝之名,古代诸经论之译名颇有异同。兹以《无量寿经》为例,将汉、魏、唐、宋译本之译语对照如下︰
┌──┬──┬──┬──┬──┬──┬──┬──┐
│ │金 │银 │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码碯│
├──┼──┼──┼──┼──┼──┼──┼──┤
│汉 │金 │银 │琉璃│水精│车渠│珊瑚│琥珀│
├──┼──┼──┼──┼──┼──┼──┼──┤
│魏 │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码碯│
├──┼──┼──┼──┼──┼──┼──┼──┤
│唐 │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码碯│
├──┼──┼──┼──┼──┼──┼──┼──┤
│宋 │黄金│白银│瑠璃│颇梨│砗磲│真珠│码碯│
└──┴──┴──┴──┴──┴──┴──┴──┘
此外,《法华经》卷四〈宝塔品〉及《佛地经论》卷一所载,则将七宝中之玻瓈,代以玫瑰(karketana)。
(1)金(suvarṅa)︰指黄金。又称为紫金。梵名苏伐刺那(修跋拏),译为妙色或好色。佛典在赞叹佛身端严时,常用妙色身、金色身之语。《翻译名义集》卷三引真谛之释,举出金之四义(大正54‧1105b)︰「(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耳。」
(2)银(rūpya)︰指白银。
(3)琉璃(vaidūrya)︰又作毗瑠璃、吠瑠璃耶、鞞头黎等。译为「青色宝」或「不远」。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中国、日本常有人误以为是有色玻璃。此词古来多作「流离」,后代在使用时都加上玉偏旁。《慧琳音义》卷一(大正54‧317b)︰「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天生神物,非是人间鍊石造作,焰火所成瑠璃也。」
(4)玻瓈(sphaṭika)︰即水晶。又作萨颇胝迦、飒颇置加、塞颇胝迦、颇梨等。《慧琳音义》卷四(大正54‧330b)︰「古译云是水精,此说非也,虽类水晶,乃有紫白红碧四色差别,莹净通明宝中最上。红碧最珍,紫白其次,如好光明砂,净无瑕点,云是千年冰化作者谬说也。」
(5)砗磲(musāragalva)︰可能是白珊瑚。梵音牟娑落揭拉婆。《法华经玄赞》卷二(末)云(大正34‧685b)︰「车渠梵云牟娑洛揭婆,青白间色。」后世将白珊瑚及贝壳制成之物,称为砗渠。
(6)赤珠(lohitamuktika)︰即赤真珠。《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4a)︰「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佛地经论》卷一云(大正26‧293a)︰「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赤珠则指珠之稍带赤色者。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
(7)码碯(aśmagarbha)︰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碯,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八功德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极乐之池中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无量寿经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飢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肠。」
八功德水
[佛光大辞典]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阿弥陀经、弥勒大成佛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 p279
八功德水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称八味水、八支德水或八定水。在诸佛净土中有八功德水,如《阿閦佛国经》卷上〈善快品〉载(大正11‧755c)︰「其浴池中有八味水,人民众共享之。」《阿弥陀经》载(大正12‧346c)︰「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又,环绕须弥山的七内海,也有八功德水,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所载。此外,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所载,摩耶夫人产下太子后,身安快乐,无有苦患,欢喜踊跃,止于树下,前后自然忽生四井,其水香洁具八功德;尔时,摩耶夫人与其眷属,随所欲须自恣洗漱。
关于八种功德,即(1)澄净︰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2)清冷︰谓清湛凉冷,无烦热故。(3)甘美︰谓甘旨美味,具至味故。(4)轻软︰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5)润泽︰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6)安和︰谓安静和缓,绝迅汎故。(7)除飢渴︰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飢,有胜力故。(8)长养诸根︰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或说八功德水为︰轻、冷、软、美、清净、不臭、饮时调适、饮已无患。
八功德水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3 20:0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3 20:16 编辑
(7楼~8楼 用时,3小时)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舍利弗! 而且在这个极乐国土里经常都可以听到美妙的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从天空中就会洒下无数美丽的曼陀罗华(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在这个国土的众生,经常在清晨就会以衣裓(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盛满这些妙花,以此供养他方世界十万亿佛(系指无量无数的诸佛),
之后,到了进食的时间,就回到极乐国土,饭食后就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但不同于普通之散步,虽作散步仍正念正智,系念佛法)(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
舍利弗! 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庄严,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天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天人之伎乐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
又(术语)三乐之一。生欲界诸天所受之欢乐也,修十善业者生天感之。见大宝积经一百一。
一日三时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印度古代之风。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曼陀罗华
[佛光大辞典]
曼陀罗,梵语 māndāra, māndārava, mandārak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又作曼陀勒华、曼那罗华、曼陀罗梵华、曼陀罗帆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曼陀罗华为四种天华之一,乃天界之花名。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其树与波利质多树同种。
学名 Erythrina indica(Coral tree),产于印度,夏季开花,六七月顷结实,叶颇繁茂。又学名 Calotropis gigantea,马利筋属之植物,亦称曼陀罗,系献供湿婆神之花。〔法华经卷一序品、阿弥陀经、法华义疏卷二(吉藏)、慧苑音义卷上〕 p4398
清旦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清早。
衣裓
【佛学大辞典】
(衣服)长方形之布帛,男女多挂于肩,用以拭手,或盛物。法华经譬喻品曰:「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阿弥陀经曰:「各以衣裓盛众名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义疏五曰:「衣裓者,衣衿也。」玄赞五曰:「裓者,孤得反,衣襟也。(中略)天仙之衣,应是彼类。」案悬于肩,则宜谓之裓,今见天人之像自两肩长垂者是也。又,一说,衣裓,本来花器之称。法华文句五下曰:「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天台之阿弥陀经义记曰:「衣裓是盛花器,形如函,而有一足,手擎供养。」象器笺十九曰:「僧家散花器,名衣裓。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
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hāra,巴利语同。牵引、长养、持续之意。即牵引、养育众生之肉身或圣者之法身,而使之存在,并永远保持其状态以及触等精神作用(心、心所)之饮食。三界中能长养肉身之食物,称作世间食;长养悟智(法身)之食物,称出世间食。凡此,总别为九种类(九食)。
(一)世间食有四食,即:(1)段食,亦作揣食、抟食、见取食,即以香、味、触等色法为体之饮食,资益诸根。(2)触食,亦作更乐食、乐食、温食,即精神之主体透过感觉器官,由取外境(客体)时所起主客接触作用的心之作用,依此能长养感觉、意志,或资益肉体,故称为食。(3)思食,亦作意思食、念食、意食、业食,即意志之作用(思),期求自己所好者存在之状态;以其能延续生存状态,故称为食。(4)识食,指精神之主体。依前三食之势力能造作未来果报之主体,以其为保持身命之主体,故称为食。
一切有漏法具有将存在者继续生存于世间之作用,其中特以此四食具此作用最为显者,故称为食。触、思、识等三食通于三界,然段食仅限于欲界。复次,依五趣、四生等有情之存在状态不同,其主食有异,又依四食生存者有凡圣之区别,分为:不净依止住食(欲界凡夫之四食)、净不净依止住食(色界、无色界众生之三食)、清净依止住食(声闻、缘觉之四食,但有学为净不净依止住食)与能显依止住食。能显依止住食又称示现(依止)住食,即诸佛菩萨之四食。
(二)出世间食分为:(1)禅悦食,即行者以禅法资益心神,得禅定乐。(2)法喜食,即行者闻法欢喜,增长善根,资益慧命。(3)愿食,即行者发弘誓愿,欲度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4)念食,即行者常忆持所得出世之善法,心存定意,护念不忘。(5)解脱食,即行者修出世圣道,断烦恼业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此出世间五食之名,出自华严经疏卷二十八;然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所说之名称则略异。禅悦等五食即依禅定之力、正愿、正思、离烦恼之自由、学佛法之喜悦,以此五者能养育悟种并保智慧之生命,故称为食。上记之四食(世间食)与五食(出世间食)合称九食,又称九种食。
(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其各依眠、声、香、味、细滑、法来保养,故眠等以食为喻,而称为六种食。六食再加上不放逸(涅槃之食),并称为七种食。
(四)一切食物归纳为五类,即饭、麨、麦豆饭、肉、饼,或麨、饭、干饭、鱼、肉,称为五种蒲缮尼食(又称五噉食、五正食。蒲缮尼为梵语 bhojanīya 之音译,意指食物,即软食)。其他如枝、叶、花、果、细末磨食,或根、茎、叶、花、果等五种名为五种佉闍尼食(又称五种珂但尼食、五嚼食、五不正食。佉闍尼为梵语 khādanīya 之音译,意指咀嚼之物,即坚食),以上合称二类十种。此外,再加上五种奢耶尼食(苏油、生、苏、蜜、石蜜),即为十五种食。其中所称之正食,系为摄取足食(满足之饮食)之意。于密教中,乳、酪、粳米称三白食或三净食,系为修法之际,行者所用之饭食。
(五)比丘禁食具有生气之食物,去生气之食,有五种方法,即:火净、刀净、爪净(分别用火、刀、爪来调理)、蔫干净(自然干燥)与鸟啄净(以鸟啄之)等五种,或拔根净、手折净、截断净、劈破净、无子净等五法(但有异说),以此所得之清净食,称为五种净食。
(六)出家者允许乞食生活之正命食,而以其他之生活方法为邪命食,遂加以禁止。邪命食分为:下口食(依耕作、卖药等)、仰口食(依天文、术数等学)、方口食(依权势、富豪使于四方)与四维口食(依占卜吉凶等)。
(七)有关饭食之时间(食时),佛教教团规定出家者当为从朝至正午之间;过此时而食,即非时食。相传早朝乃诸天用食之天食时;日午为佛定制之出家食时,称法食时;日暮为畜生之食时;夜中为鬼神之食时。以上称为四时食。
(八)斋食以外之粥为不正食,自古即为早餐时所食用;演至后世,寺院之朝食(粥)与中饭(饭)合称粥饭,但至后来亦用为夕食。于禅宗寺院,粥称为小食。为特定之人所做之饭食,称作特为饭。于饭食之际,唱念咒文或佛名以示感谢者,称为唱食。〔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毘罗三昧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佛地经论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参阅「净肉」4697、「戒」6546) p3997
禅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入于禅定,快乐心神也。华严经曰:「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曰:「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同净影疏曰:「禅定释神,名之为悦。」
禅悦
[佛光大辞典]
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如华严经净行品(大九‧四三二中):「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维摩经方便品(大一四‧五三九上):「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p6477
经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cavkramana,巴利语 cav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沈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所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十诵律卷五十七、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大唐西域记卷八〕 p5551
经行
[佛光阿含藏]
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但不同于普通之散步,虽作散步仍正念正智,系念佛法。
经行(cavkamana)(巴),谓在一定之处,往复步行。四分律卷第五十九(大二二‧一○○五下):「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4 22:0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4 22:09 编辑
(9楼 用时,3小时20分钟)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学习解说】
再者,舍利弗! 这个国土经常有种种奇妙杂色(混杂不纯或各种不同的颜色)的鸟,像是白鹤、孔雀、鹦鹉、舍利(或称百舌鸟、反舌鸟,如鹦鹉能暗诵人语,性极伶俐)、迦陵频伽(是一种以音声美妙著称的鸟类)(由于以音声美妙闻名,因此佛教经典中,常以此鸟之鸣声比喻佛音之胜妙)(外型为人首鸟身,有很长的尾巴,在佛经中说他声音美妙,能颂佛经)、共命之鸟(又名生生鸟、共命鸟)(此鸟之鸣声优美,迅翔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二首,生死相依,故称共命),
这些奇异的鸟类,不时地发出柔和高雅能悦众意的说法之音,
其音演畅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八圣道分(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诸如如此等等的法音,在这个国土的众生听到了这样的法音,就会念佛(指忆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等以清净质直之心,能与佛相同)、念法(指忆念法乃如来所有之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证法,施与众生)、念僧(指忆念僧乃如来之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福田,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修僧行)。
奇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无类之珍也。法华经嘱累品曰:「容颜甚奇妙。」阿弥陀经曰:「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杂色
[国语辞典(教育部)]
混杂不纯或各种不同的颜色。《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大秦传》:「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
舍利(梵śāri、śārī、śārikā、sārikā,巴sārī、sālikā、sāḷika、sāliya、sāliyā、sāḷiyā,藏ri-skyegs)(2)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产于印度的一种鸟。音译奢利、奢梨迦、奢唎,意译为鸲鹆、鹦鹆、鶖鹭、春鹦、春鶖等,或称百舌鸟、反舌鸟等。全身黑色,唯颈部带黄色,嘴赤,有雀二倍大,如鹦鹉能暗诵人语,性极伶俐。诸经言及此鸟者颇多,如《大威德陀罗尼经》卷七云(大正21‧785c)︰「于彼处中堕畜生行,诸众生等种种名字,随业分异,如业所造,所调叔迦(鹦鹉鸟)、奢梨迦(鹦鹆鸟)、拘翅罗(鵶鸥鸟)。」《大楼炭经》卷二〈阿须伦品〉云(大正1‧287b)︰「树上有飞鸟止,名为鹤、孔雀、鸲鹆、白鸽,悉在树上,甚好相和而鸣。」
迦陵频伽(梵kalaviṅka,巴karavīka,藏ka-la-viṅ-k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产于印度的鸟,属于雀类。是一种以音声美妙著称的鸟类。音译又作歌罗频伽、羯逻频迦、羯罗频伽、羯罗频迦、迦罗频伽、迦陵毗伽、羯陵频伽,略作迦陵频、迦娄宾、迦陵、羯毗、迦毗、频迦。意译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由于以音声美妙闻名,因此佛教经典中,常以此鸟之鸣声比喻佛音之胜妙。《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云(大正6‧967c)︰「世尊梵音(中略),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亦云(大正 19‧106b)︰「迦陵仙音,遍十方界。」又,汉译《阿弥陀经》谓极乐净土有此鸟,然梵文《阿弥陀经》所载者是krauñch鸟。此krauñch,一说是帝释鹬之一种,或说是苍鹭之一种,与迦陵频伽不同。
迦陵频伽
维基百科
迦陵频伽(梵语:कलविङ्क,IAST:Kalaviṅka),意译「妙音鸟」、「好声鸟」、「逸音鸟」、「妙声鸟」,又称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毘伽鸟」,佛教传说生物,外型为人首鸟身,有很长的尾巴,在佛经中说他声音美妙,能颂佛经。[1]迦陵频伽又可解释为飞天中的一员。[2]『阿弥陀经』记载,和共命鸟同样住在极乐净土。[3]
传说中此鸟产自印度,本来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中亦多。迦陵频伽外形颜色黑似雀,喙部呈红色,羽毛十分华美,上身为人,下身为鸟,有翼故能飞。在卵壳中即能鸣叫,声音清婉。其声音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类所不及。
命命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动物)梵语耆婆耆婆迦Jīvajīvaka之译。法华涅槃经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谓之共命鸟,阿弥陀经谓之共命之鸟。乃一身两头之鸟也。见耆婆耆婆条。玄应音义一曰:「梵云耆婆耆婆鸟,此言命命鸟是也。」
命命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jīvaj-jīvaka。音译耆婆耆婆、耆婆耆婆迦、时婆时婆迦。又称共命鸟、生生鸟。属于雉之一种,产于北印度,因鸣叫声而得名。此鸟之鸣声优美,迅翔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二首,生死相依,故称共命。佛典中,多以命命鸟与迦陵频伽等,同视为好声鸟。〔杂宝藏经卷三〕 p3127
命命鸟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生生鸟、共命鸟,即共命之鸟,是一种一身两头的鸟类。
鹦鹉说法
[佛光大辞典]
谓鹦鹉宣说佛法以化导众生,如正法念经载有夜摩天中鹦鹉说法化导诸天之事。又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上):「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中略)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义楚六帖卷二十三〕 p6979
三十七道品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三十七类成就涅槃的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又译为「三十七品」。
三十七道品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国语辞典(教育部)]
佛教谓使修行者达到觉悟的方法,共分七类三十七项。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合称。《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
三十七道品
[佛光大辞典]
道品,为梵语 bodhi-pāks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p506
五根
[阿含辞典(庄春江)]
1.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2.信根(以「四不坏净」为代表)、精进根(活力,以「四正断」为代表)、念根(以「四念处」为代表)、定根(以「四禅」为代表)、慧根(以「四圣谛」为代表)。
五力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即:(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七觉支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又译为「七觉分」。
七觉支
[阿含辞典(庄春江)]
satta bojjhaṅga:择法觉支(抉择诸法)、精进觉支(即「活力觉支」,专向一意的活力)、喜觉支(踊跃)、轻安觉支(即「宁静觉支」)、舍觉支(即「平静觉支」,又译为「护意觉」)、定觉支(即「三摩地」)、念觉支(专注清楚),另作「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法、七觉意、七觉分、七道品法」。
七觉支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ptabodhyavgā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 p125
八正道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六〕 p280
六念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sad anusmrtayah,巴利语 cha anussati-tthānāni。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大小乘对于念天之解释不同。大乘依涅槃经之说,天有三种,即:(一)生天,谓三界之诸天。(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三)第一义天,即涅槃。又于此三种天之中,大乘之人仅念第一义天。〔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卷二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二〕
六念(梵ṣaḍ anusmṛtayaḥ,巴cha anussatiṭṭhānāni)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称六随念或六念处。为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
(1)念佛(buddhānu-smṛtiḥ)︰指忆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等以清净质直之心,能与佛相同。
(2)念法(dharmānu-smṛtiḥ)︰指忆念法乃如来所有之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证法,施与众生。
(3)念僧(saṅghānu-smṛtiḥ)︰指忆念僧乃如来之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福田,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修僧行。
(4)念戒(śīlānu-smṛtiḥ)︰指忆念诸戒能遮诸恶烦恼,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精进护持。
(5)念施(tyāgānu-smṛtiḥ)︰指忆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世间为悭嫉所覆,我等能以布施摄取众生。
(6)念天(devānu-smṛtiḥ)︰指忆念因往昔之戒、施等善根,而生欲界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等诸天,享受快乐果报,我等今亦能以如是戒、施,而生诸天。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云(大正2‧237c)︰「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中略),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飢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观无量寿经》亦谓(大正12‧344c)︰「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佛国。」善导《观经疏》卷四〈散善义〉云(大正37‧273c)︰
「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学习解说】
舍利弗! 这些鸟并不是因为罪业受报而生的,怎么说呢? 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舍利弗! 在这个极乐国土尚且都没有三恶道这样的事,连听都没听过,又怎么会真的有三恶道的众生呢
因此,在极乐国土中出现的这些鸟,全都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欲令法音宣流所变化出来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这个极乐国土中,每当微风吹拂之时,所有的七宝行树(指次第成行而不错乱之树林)及七宝罗网(以珠宝连缀而成之网)都会发出微妙的音声,就象是百千种音乐同时演奏着,在这里的众生听到这样的音声,自然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 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庄严,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行树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成列的树林。
行树
[佛光大辞典]
指次第成行而不错乱之树林。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六下):「七重行树皆是四宝。」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大三七‧三三八下):「七重行树者,七重宝树行列中,长开异华,更无凋变,灵禽栖上,众圣游从也,故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者。」 p2567
七宝树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净土庄严中,七宝合成之园林也。
七宝树林
[佛光大辞典]
指极乐净土之林,由七宝树所成,又称七宝行树。〔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法华经玄赞卷五之本、阿弥陀经要解(智旭)〕(参阅「七重行树」102) p125
宝林
[佛光大辞典]
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大宝积经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无量寿经卷上〕 p6746
乐音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植物)微风吹树叶,出音乐之声者。阿弥陀经曰:「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药师经曰:「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
三忍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罗网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网子,在此特指由珠宝连缀而成,装饰用的网子。帝释天宫殿中的罗网又称为「因陀罗网」。
罗网
[佛光阿含藏]
以珠宝连缀而成之网,通常作为庄严之具。又帝释殿之罗网称为因陀罗网。
罗网
[佛光大辞典]
连缀众宝珠所作之网。系仿佛土、天界等皆有众宝庄严之罗网,故用以庄严佛殿或悬挂于佛像上。此名称见于诸经典,如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九‧一四下):「真珠罗网,张施其上。」阿弥陀经亦谓极乐国土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此外,显密各宗之经、论、仪轨等,多以罗网表示庄严物或供养物。〔长阿含卷二十世记经、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陀罗尼集经卷三〕 p6682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5 22:5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5 23:01 编辑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对于这样的极乐国土,您意想是如何的呢? 这个国土的佛又是什么原因称为阿弥陀呢?
舍利弗! 因为这尊佛的光明无量,照耀十方国土无所障碍,因此称为阿弥陀!
再者,舍利弗! 因为这尊佛及其国土的人民,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极久远的时间)(「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劫」是一极长的时间单位),因此称为阿弥陀!
舍利弗!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有十劫那么长远的时间了!
舍利弗! 而且这尊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是阿罗汉,其数量是无法以计算所能知道的,诸菩萨众也是如此的!
舍利弗! 极乐国土的种种功德庄严,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阿僧祇劫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极久远的时间。其中「阿僧祇」是一极大的数字,「劫」是一极长的时间单位。
阿弥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Amita,译曰无量。玄应音义九曰:「阿弥陀,译云无量。」
阿僧祇劫
[佛光阿含藏]
阿僧祇劫(asavkheyya kappa)(巴)、(asavkhya-kalpa)(梵),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十劫
[佛光大辞典]
劫,指长久之时间单位。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上皆有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已十劫之记载。但依所译之不同,亦有为十小劫或十大劫之说。〔法华经化城喻品、无量寿经卷上〕(参阅「十劫弥陀」435) p435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5 23:0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5 23:07 编辑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往生到极乐国土的,皆是阿鞞跋致(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其数是很多的,那是无法以计算数量所能知道的。
舍利弗! 众生听到这样,应当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极乐国土就能够和诸上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因为常与圣众聚于一处,就能够亲近承习,增进佛道。
阿鞞跋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无退转。」
阿鞞跋致
[翻梵语]
亦云阿惟越致 译曰不退
阿鞞跋致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达此位。
不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曰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译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转,言勤行修习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不退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inivartanī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转、无退、必定。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则不再堕退恶趣,故称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称为不退转住,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一)三不退,乃吉藏法华义疏卷一之说。对此解释有四说,现采第一说,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萨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转。(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萨无须刻意精进,自然可进道而不动念。
(二)四不退,三不退加处不退(往生弥陀净土,不再退转),则为四不退,系迦才净土论卷上之说。此外,窥基于法华玄赞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萨,不再起邪见。(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3)证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萨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萨,能修有为与无为行,而不再退转。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说。智旭之阿弥陀经要解举出念、行、位、毕竟等四不退说;慈恩之四土图说则有愿、行、智、位等四不退说。(参阅「四不退」1662)
(三)五不退,信、位、证、行等四不退,若加烦恼不退(等觉位之菩萨,不再为烦恼而退转),则为五不退。〔大宝积经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一、摄大乘论释卷八、大毘婆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 p984
不退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的念头上,永远不会再退失。
易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对于难行之语。平易之行法。又易行之道。谓念佛之法也。是龙树菩萨之说。十住毘婆娑论易行品曰:「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无量寿经下曰:「易往而无人。」
一生补处
[佛光阿含藏]
一生补处(eka-jāti-pratibaddha)(梵),即一生所系之义,此一生之后补佛处。例如兜率天内院之弥勒菩萨,将继释迦佛之后补佛处,为一生补处菩萨
一生补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
一生补处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a-jā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 p30
一生补处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诸上善人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许多上等的善人。
俱会一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信心之人共往生极乐,会于一处也。阿弥陀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俱会一处
[佛光大辞典]
往生极乐净土而与诸上善人聚于一处。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此系言往生极乐净土,常与圣众聚于一处,得以亲近承习,增进佛道。〔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窥基)、阿弥陀经疏钞卷三(袾宏)〕 p4035
十乐
[佛光大辞典]
即念佛行者由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所得之十种快乐。又作净土十乐。据袾宏之阿弥陀经疏钞卷二载,相对于娑婆之苦而言,极乐净土有十乐,即:(一)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日本净土真宗第六祖源信于往生要集卷上亦举出往生净土之十乐,即:(一)圣众来迎乐,(二)莲华初开乐,(三)身相神通乐,(四)五妙境界乐,(五)快乐无退乐,(六)引接结缘乐,(七) 圣众聚会乐,(八)见佛闻法乐,(九)随心供佛乐,(十)增进佛道乐。〔释净土群疑论卷五、往生要集义记卷上之三〕 p498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5 23:10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5 23:15 编辑
(10楼~12楼 用时,3小时)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学习解说】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善导系的净土宗徒认为这是指称名念佛之外的各种善行,由于这些善行并非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故称少善根。与此相对,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得往生极乐国土,故称多善根)(元晓之阿弥陀经疏载,菩提心为正因多善根,执持名号则为助因)福德因缘得生到这个极乐国土的。
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阿弥陀佛且愿意执持名号,如此这样一日,或二日,或三日,或四日,或五日,或六日,或七日,成就一心不乱,那么,这样的人在临命终的时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出现在面前,此人临命终的时侯,心不颠倒,就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舍利弗! 我见到这样对众生是有极大利益的,所以才这么说,也因此,如果有众生听到这么的,应当要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少善根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少分之善根。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少善根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aramātraka-kuśalamūla。又作少善。谓薄少之善根。即指念佛以外之各种杂善。依阿弥陀经之意,一日乃至七日执持弥陀名号而能一心不乱者,称为多善根,其他诸善,则称少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据元晓之阿弥陀经疏载,菩提心为正因多善根,执持名号则为助因。〔法事赞卷下、阿弥陀经义疏卷下〕 p1382
少善根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少善根(梵avaramātraka-kuśalamūla,藏dge-baḥi tsa-baṅan-ṅon-tsam)
即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语出《佛说阿弥陀经》。善导系的净土宗徒认为这是指称名念佛之外的各种善行,由于这些善行并非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故称少善根。与此相对,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得往生极乐国土,故称多善根。《阿弥陀经》云(大正12‧347b)︰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关于这一段经义,善导的《法事赞》卷下解释说(大正47‧433b)︰「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宋代元照在其《阿弥陀经义疏》,更明确的指出(大正37‧361c)︰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净土宗极端重视持名念佛法门的特色。
至于非净土宗人解释此段经文,则与此说相异。元晓《阿弥陀经疏》以菩提心为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为助因;所谓「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乃得生故。」「第二明助因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则元晓以为往生极乐国的正因是以大菩提心摄多善根,执持名号只是助因。这与善导系的净土宗人指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有着根本的差异。
执持名号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经中之一句,乃表示往生净土之因行。执持,固执不动之意。意即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智圆于阿弥陀经疏中解释执持名号,谓(大三七‧三五五下):「执谓执受,持谓任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法事赞卷下(善导)、阿弥陀经疏(窥基)、阿弥陀经略记(源信)〕 p4444
一心不乱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iksipta-citta。(一)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之谓。华严经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上):「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 (二)修念佛法门之际,以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令心不散乱。即舍弃我体,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之称念合为一,称为一心不乱。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p24
一心不乱(梵avikṣipta-citt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土宗用语。指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之心专一不乱。这是修持净土念佛法门者的理想境界。《阿弥陀经》谓(大正12‧347b)︰「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中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文之解释自古纷纭,慈恩《阿弥陀经通赞》卷下以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不间断为一心,专注不散乱为不乱。蕅益《阿弥陀经要解》则谓执持名号有二说︰(1)不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而求愿生者为事持;(2)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者为理持。一心亦有理事二种,不论事持或理持,持而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为事的一心。不论事持或理持,持而心开见本性佛,皆为理的一心。事的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的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此即是修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6 17:1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6 17:25 编辑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就如同我(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在赞叹称扬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东方世界,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广长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舌头既广且长,从口伸出可覆盖整个脸部直到发际。
广长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智度论八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无虚妄,何况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法华经神力品曰:「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曰:「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广长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
广长舌相
[佛光阿含藏]
广长舌相(pahūta-jivhatā)(巴),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舌软薄广长,从口而出则可周遍覆面,系不妄语而得之大人相,亦辩说无穷无人可超越之表征。
广长舌相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bhūta-jihvatā,或 prabhūta-tanu-jihvatā,巴利语 pahūtā-jivha。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作广长轮相。略称长舌相、广长舌、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大智度论卷八(大二五‧一一五中):「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
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三记载佛之广长舌相甚详,谓此相系由十波罗蜜、十善报所感得,其舌根下及舌之两边有二宝珠,流注甘露,滴润舌根。诸天、世人、十地菩萨皆无此舌相,亦无此味。又诸佛舌上有五画,犹如宝印之纹,此味入于印纹中则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诸佛笑时,动其舌根,以此味力之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遶佛七匝,还从顶入。佛出舌时,如莲花叶,上至发际,遍覆佛面。舌下亦有众杂色脉,此味流入脉中,以其味力之故,变成众光,有十四色,一一光上照无量世界。
法华经神力品(大九‧五一下):「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阿弥陀经(大一二‧三四七中):「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又据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增一阿含经卷八、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之记载,除诸佛之外,转轮圣王亦具有此相。〔中阿含经卷十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菩萨地持经卷十、三十二相显要钞卷中〕 p5993
广长舌相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如来广长轮相。
佛所护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以名大乘甚深之经典,护持忆念,不滥开演者。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敬菩萨法,佛所护念。」阿弥陀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经名)佛说阿弥陀经之异名。此经为一切诸佛护持忆念之经,故名。同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方护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六方证诚,六方证明。阿弥陀经举六方诸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言。有曰:「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方诸佛
[佛光大辞典]
谓于东、西、南、北、上、下等六方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之诸佛。又作六方护念、六方诚证。东方世界为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西方世界为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南方世界为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北方世界为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下方世界为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上方世界为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阿弥陀经〕 p1254
护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保护忆念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
护念
[佛光大辞典]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众生信受奉行,将受无穷利益,此称证诚护念。 p6866
护念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谓诸佛、菩萨、诸天善神等对于修善众生或佛弟子加以护持摄受,使之不致遭受障碍。如《法华经》卷一〈序品〉云(大正9‧2b)︰「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中,「所护念」系译自梵语parigraha ,与「所摄受」同义。
有关「护念」之词义,元照《阿弥陀经义疏》云(大正37‧363a)︰「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记念,不令退失。」善导《观念法门》云(大正47‧25c )︰「既蒙护念,即得延年转寿,长命安乐。」又,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云(大正37‧344c)︰「六方诸佛以神力而护持,沙界圣人乃一念而忆念,故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又,「护念」一词,大致与摄护、护持、救护等同义。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在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等无量无数诸佛,个个于其国土示现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广长舌相(以证明所说的是诚实语,非虚妄语)(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一)语必真实。(二)辩说无穷,非余人所能超越者),
说诚实言:「您们及诸众生,应当相信如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古来注释家多将此护念分为二种︰(1)影护护念︰如影随形地护念行者,使恶魔等无法障害。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2)证诚护念︰为众生证明教法之确实,使其生信而脱离苦患。如《往生礼赞》云(大正47‧448a)︰「必得往生,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经。」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6 20:0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6 20:02 编辑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学习解说】
舍利弗! 您意想是如何的呢? 为什么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经,以及听到这些诸佛名号的,能够发心受持,那么,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将为一切诸佛所共同护念,皆得不退转(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
因此,舍利弗! 您们应当信受我说及诸佛所说的。
不退转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转变也。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毘跋致也。无量寿经上曰:「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十住毘婆娑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法华经序品曰:「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耨多罗
[阿含辞典(庄春江)]
anuttara的音译,义译为「无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ā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j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阅「正遍知」2001、「正觉」2005) p3674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6 20:05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如果有人已发愿的、现在发愿的、应当发愿的,想要往生到阿弥陀佛的佛国,那么,这样的人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阿弥陀佛的国土,或已生、或今生、或当生的。
因此,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信者,应当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6 20:1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6 20:18 编辑
(13楼~16楼 用时,2小时50分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学习解说】
舍利弗! 就像我现在正在称扬赞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这些诸佛也在称扬赞叹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够为此甚难希有之事,能够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
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
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
众生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
命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又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是极为不容易的!」
五浊恶世
[国语辞典(教育部)]
佛教谓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五浊指一、命浊,众生多作恶业,致寿命极短;二、烦恼浊,众生充满贪、瞋、痴的烦恼;三、劫浊,世代危厄,飢饿、疾病、战争不止。四、众生浊,众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见浊,邪说横行。《阿弥陀经》:「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浊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飢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五浊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añca kasāyāh。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滓浊。据悲华经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说,五浊即指:(一)劫浊(梵 kalpa-kasāya),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见浊(梵 drsti-kasāya),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烦恼浊(梵 kleśa-kasāya),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四)众生浊(梵 sattva-kasāya),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五)命浊(梵 āyu-kasāya),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剎那是短时,总约四浊而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而立此假名。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为体。其中见浊、烦恼浊是因浊,命浊是果报浊,众生浊则是行因得果之人浊。另据悲华经之说,人寿自八万岁渐次减至二万岁后,为五浊生起之时,其时,现实世界充满烦恼痛苦,称为五浊恶世,又作浊恶世、浊世。五浊之始较轻微,渐次则随时代之变化而五浊炽烈,称为五浊增时。
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佛界与九界相织而产生五种之浑浊,称为五浊。即:(一)劫浊,谓见虚空遍于十方界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而相织妄成,称为劫浊。(二)见浊,谓身以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以地、水、火、风四大旋令觉知,相织妄成,称为见浊。(三)烦恼浊,谓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而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而相织妄成,称为烦恼浊。(四)众生浊,谓人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于此而相织妄成,称为众生浊。(五)命浊,谓人之见闻原无异性,以众尘隔越,故无状异生,虽性中相知,然用中相背,同异失准而相织妄成,称为命浊。
楞严经义疏注经卷八将五浊配于大乘起信论所说之三细六粗,即以劫浊配于三细中之业相转相,见浊配于现相,烦恼浊配于六粗中之前四相,众生浊配于造业相,命浊配于业系苦相。此系关于五浊之转释,而非为减劫中所起之五种浊乱相之说。又毘尼母经卷一除去见浊,加上业浊为五浊。另十地经论卷一举出六浊之说,即:不欲浊、威仪浊、盖浊、异想浊、不足功德浊、痴浊等六者。另据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举出十二浊,即:(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佛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
于法华经玄赞卷四中,举出十二浊与五浊之关系,谓诸佛国土具足清净庄严,为利益众生,乃方便示现诸浊。此十二浊唯大乘具有,即随佛所化土之胜、劣二法,而示现立之。五浊则仅据秽土之相而立论,故通于大、小二乘。其中,十二浊之劫浊、时浊即五浊之劫浊;众生浊、难化众生浊即众生浊;烦恼浊、说种种烦恼浊即烦恼浊;命浊即命浊;外道乱浊即见浊。其余三乘差别浊、不净佛国土浊、魔浊、魔业浊等四种,则非为五浊所摄。〔杂阿含经卷三十二、阿弥陀经、悲华经卷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一、文殊师利问经卷下、顺正理论卷三十二、俱舍论卷十二、注维摩诘经卷三、法华经义记卷三、菩萨地持经卷七、华严经孔目章卷二〕 p1201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此部经,此时,舍利弗、所有比丘,以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众,听闻到世尊说法,个个都欢喜信受,作礼(敬礼)而去。
作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7 22:1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7 22:16 编辑
※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上述经文是讲述极乐世界中有种种奇妙杂色的鸟,日夜不间断地发出柔和高雅的音声
都是说法的音声,也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
在这个国土的众生听闻到这样的音声,也都会跟着念佛、念法、念僧
也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都是种种殊胜及美好的
而且在极乐世界有相当良好的修行环境,随时随地都处在精进修行及正念的氛围之中
通过学习这段经文,让末学想到了心念及修行的次第,以下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来学习相关内容:
心念的次第会影响投生(投胎)的状态和次第
也就是,心念次第越高,轮回的去处次第就越高,
相反,心念的次第越低,就会投胎成为越低次第的生命型态
所以,从内法界来说,身体就像依报,心念才是正报
(从外法界来说,有情众生自己是正报,外在一切是依报) ——帖子详见:进阶的「随缘保任」
就佛法的学习上来说
时下一般人学佛修行,大都只专注在念佛拜佛诵经或各种仪式上,或跑佛寺或上论坛,以为这样自己就是在修行
其实,佛法的修行和原理存在于每个生活当下之中,
真正的修行在于修行者当下的心念是否契入各种不同次第的佛法道理,(这就是心法)
而不是在于外表的佛像或经典或修行者姿势上,一切表相(表法)只是用于引导各种不同的初学者
因此,
「佛法」不是只存在「佛经」或「佛寺」或「僧侣」中,而是存在于每个「当下」
再者,对于处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虽然修行环境没有像极乐世界那么好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
同样的相,发心不同,就决定您是升华还是堕落,轮回或解脱
世间万相,您该如何面对?
不是任何世间相都会令人堕落,而是看您如何面对,用什么心念去面对
智者以佛心看透世相,修学者以戒律避免自己堕入相中,愚痴者则念念都堕入悲苦或迷恋的虚幻执着中 ——帖子详见:随俗而不流俗的正念解脱
其实,
生活中处处有微妙佛理,是否能微小中见妙理,那就看佛子能否当下入心观察思维和体会了
当下若能入心清净,何时何处何事何法不都是修行? ——帖子详见:看似退步是向前
因为,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7 23:5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8 00:00 编辑
(17~18楼 用时,3小时以上)
※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学习上述经文。。。
在极乐世界有种种奇妙杂色的鸟,但这些鸟并不是因为罪业受报而生的 (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这种东西)
在极乐世界所出现的这些鸟,全都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欲令法音宣流所变化出来的
由此可知,
「极乐」和「娑婆」是不同次第的世界,极乐是佛国,娑婆是恶世
而「极乐世界的众生」和「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是不同次第众生
关于极乐世界的众生,又是如何的呢?
这让末学想到善知识有提到过:
以前,我在「雷久南」博士创办的「琉璃光养生世界」杂志中看过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中是写一个没有钱的世界、不用钱的世界(原文来自一本小说)
有个地球人偶然中进入了这个世界,感到很新奇,也很是疑问:没有钱怎么活呢?!
其实,这世界的人生活不靠钱,而是靠「分享」和「爱」以及「对事物理解的成就感」
这世界的人都尽心尽力理解事物、和成就事物、更分享事物
所以,这世界没有钱,每个人都是尽心爱护别人、也分享自己的收获给他人
也因此,这个世界不需要钱、不用钱、没有钱
例如:你想吃饭,就到饭馆,免钱,你想买东西,就到商店,免钱
每个商店老板都欢喜免费提供、爱护众生,每个顾客也都感恩满足不贪心
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世界」
分享、爱,以及对事物理解的成就感, 正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世界」
也因此,
「钱」这个东西原本就是错误的知见,是「娑婆恶世」的产物
想想,「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需要钱吗?当然不需要
同样道理,「竞争力」是怎么来的?就是为了「钱」而来,这也是「娑婆恶世」的产物
如果人人都像刚刚那个「不用钱、没有钱的世界」,那还需要为了生存而竞争吗?
又例如: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佛国世界有「竞争」或「竞争力」这个东西吗? ——帖子详见:「竞争力的迷思」之解析:没有钱、不用钱的安乐世界
而且,
人只要年纪越大,就会发现共体共生的道理,也能逐渐感恩任何一颗螺丝钉,任何一个基层人员
今天就算我们用自己赚的钱买饭吃,其实我们还是要感恩农人,这就是感恩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人总是会谢天,就算没来由,但是就是感恩,感恩又平安的度过了一天或一年
感恩心是种美德,是种善良的心,是种能痊愈外在病痛和内心伤痛的心
感恩心让我们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上面说的就是基础的心法,这很基础,因为这是一般人都能体会的
心法是佛法的根本,心法是成佛的心要,不过一般佛弟子不明白这道理和实修成佛的原理
有些人很顺利就能得到好工作,这是过去世的福报,不过如果没有学佛,那还是轮回
有人以为是靠自己努力完成的和别人无关,这是因为没有宿命通,所以不知道过去世因果
而活在自己认为的表相世界中,这样的人如果不知道感恩,逐渐就会失去人缘,善果就会耗尽
众生就是活在自以为的表相中,用凡夫心拼命计较算计世俗表相的一切,
却不知道世俗一切和自己的肉身都是自己心识执着造作而产生的,因此不断的轮回
凡夫众生自以为靠自己能力获得一切,而和众生起比较竞争争执对立,而失去心的感动和能力
其实这正是对世间的执着,是一种置入性的思维,在表相上不停打转,不断抓执堕入,所以轮回
反之,用善心感恩心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善待自己和众生,放下一切,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所以,真正实修者能对任何一细微处和众生心都能完全明白,因为这是心的能力
是感恩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光明心的能力 ——帖子详见:[略说心法]感恩心与拍马屁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8 23:4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8 23:56 编辑
(19楼 用时,3小时以上)
※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学习上述经文。。。
第一段经文是说极乐世界位在何处,以及介绍那个国土的佛名号
依文解义来说,就是从娑婆世界这里看向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边有一个世界名为极乐
而在那个国土有一尊佛,名号为阿弥陀佛,如今这尊佛正在说法中
第二段经文是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在极乐世界里,耳朵经常可以听到美妙悦耳的音乐,地上所看到的是由黄金和琉璃所合成建构的大地
天空中还无时无刻都会洒下无数美丽及香芬的妙花,见者心悦舒适
而且,在这个国土的众生,清晨的时侯就会撩起衣襟来盛满这些妙花
随念就可以往至十万亿无数无量的诸佛国土,供养礼敬他方世界十万亿无数无量的诸佛
说到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数的诸佛,末学就想到了【普贤十大愿】中的[广修供养]
所以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中的众生,随时随地都有妙花可以供养,还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诸佛,行[广修供养]
所有的事及修行都变得很容易、很方便,让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可以身心清净的实修至成佛,而这一切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
所以藉由这两段经文来对照,「十万亿佛土」和「十万亿佛」的前后呼应
可以得知,只要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了那边,所有的一切将不再是问题
再者,为什么经文一开头会说极乐世界距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呢?
末学查询了佛学辞典,内容如下:
即心念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唯心之弥陀心,得己身之净土,而念自己心中之佛也。心者周徧法界,假如说弥陀隔十万亿佛土,尚是吾心佛所现,吾人之心性,本为清净之佛体,唯为无明烦恼所覆不能显,其不显者,谓隔十万亿土而已。故观无量寿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净土门以外诸大乘家之念佛也。
即心念佛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念自己心中的佛的意思。人们的心性周遍法界,本来是清净之佛体,但为无明所覆盖,不能显现,不显现所以才与弥陀相隔十万亿佛土,若显现即得己身之净土,此心便是弥陀。
>>>
就末学目前理解而言,经文中所说十万亿佛土的距离,应该就是意谓着众生被太多的无明烦恼所覆盖,所以也就会有这么的远
那么,极乐世界,是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
这也让末学想到了【清净光明专辑】中关于[真心]的相关内容,在此藉由这个机会来学习如下:
若以求往生闭关法来说
如果没有真心或福慧不具足,就根本无法在闭关中见佛,也无法往生
甚至一些心有疑虑或对世俗仍有贪恋的人,根本就不会开帖参与闭关实修
就像没有真心在[清净光明净土]中实修的人,也会找种种理由说自己没时间或条件实修
其实,一切都是众生的妄念和贪着,
如果真心求往生,真心当下愿意往生,其他就不是问题
例如:如果自己当下往生那家人该怎么办? 自己的后事安葬如何处理?
因为,如果当下能见佛,其他还会是问题吗?如果自己真心能舍下一切,还有什么能障碍自己往生呢?
所以,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障碍或贪恋,其实都刚好显示自己真心不足福慧不足
讲到真心
这就像药师经上讲的,就算在恶道,但是心念药师佛,就能因为善根而尽速脱离恶道
这就是心念的力量,同样的道理,至于往生,为什么会失败,这其实还是自己心念的问题
真心两字,在不同情况,用法会不太相同,
1.真心可表真心佛性, 2.真心可表对事情的态度.
往生闭关的重点在于当下求往生的心念,是要当下求往生,
所以如果起其他思维,就算是正思维,一样不利于往生,所以此处的真心是指后者
闭关一心念佛求往生的过程中,要让自己心中满满的都是念佛求往生
至于其他正思维,如果你不是当下想过河(求生净土),任何时间正思维当然都行
如果你现下要渡河,还做其他思维,那你还能往生吗?因为一心是求往生的船票
老实说,许多人念佛或修行一辈子,也没真正好好念佛,没真正念佛求往生
所以,临命终想的反都是一些世俗妄念和烦恼,当然就无法往生净土
如果没有透过闭关求往生的修行,一般佛弟子就不容易知道这情况
所以往往临命终就会出现种种障碍往生的现象,自己也无法超越
就像有人在闭关念佛求往生之前, 挂碍家人, 想嘱咐吩咐安排好身后事
如果这样就容易有处理不完的事情,贪恋只会越堕越深,如果念佛求往生有妄念,那就不可能见佛接引
其实这种身后事是不可能准备得好或圆满的,因为众生各有各的执着,纠结不完,也因此而不断轮回,
您所准备的,家人也不一定满意,所以教导众生自己学佛解脱才是究竟
还没见佛接引前,如果对家人乱说话,还可能会引起障碍
如果自己真的放得下,可以在见到佛接引后,再和佛讨论示现引导家人的事情
如果不是真正求生和真正能利益众生,弥陀会现身吗?
所以,与其担心闭关或往生的问题,不如好好闭关实修吧
如果有真心有福慧,那就会真心马上修持,不会有任何疑惑或担心
如果真心不足(还贪恋世俗),福(表相不圆满)慧(智慧不通达)不足,
那就会因为种种表相和世俗问题而却步,不敢闭关实修,当然也不可能闭关中见佛
所以,问题其实不在于那些表相,而是在于自己没有真心和决心
如果有真心和决心,与弥陀心愿相印,难道还有佛力不能解决的问题?
药师经不是讲得很清楚吗?恶道众生一念佛就能转生善道
其实,只要是实修者,平常实修过程中,定慧就能超越身体的痛苦,更何况往生过程中还有佛力加持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众生真心和福慧不足,所以才会有种种妄念和障碍
自己透过实修而领悟而智慧增上,这种智慧的成长会比[闻慧](听慧)来得可靠
如果每件事情都事先讲清楚了或先打了预防针,其实次第就降低了,就是退而求其次
真心者,自己就会勇往直前,就能破除一切障碍和考验,这样进步才会快
所以,我们和极乐世界的距离如何,能不能够往生,这就需要我们时常反观自己的心念
是不是真心想要往生?
临命终时是否能够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往生?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9 19:3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9 23:28 编辑
(20楼 用时, 3小时以上)
※
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通过学习上述经文,末学依文解义来说,就是
在极乐世界的众生,清晨的时侯就会盛满妙花往至他方无数无量的佛土供养礼敬诸佛
之后快要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就回到极乐世界,吃完饭后就经行
特别是"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段经文,末学就在想,极乐世界的众生也需要饮食吗?
对于这个问题,末学后来在【清净光明专辑】中有读到禅定的相关教导:举例来说,人类都需要睡眠和饮食,以此来维生,这是最正常的人类观念
不过,后来人类也发现,冬眠不需要饮食也可长期维生,又例如太空旅行的维生装置,也可以不透过饮食长期维生(虽然有维生的营养液)
而事实上,定就是比人类高级的生命型态的维生方式,是透过精神观照而维持身心安定的方式
再者,
按照外星科学来说,人类算是很不进步的生命型态
按照佛法来说,地球的人类是五浊恶世业障深重的众生
因为地球人类对种种物欲的执着,所以这种生命型态就是靠睡眠和吃东西来维生
如果是比较高级的生命,就是靠「定」来维持身心状态
而且禅定在外表上也不一定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或任何型态
因为这些不被愚痴的人类所理解,所以说禅定是超科学,超乎人类科学和想像
所以,像佛菩萨这样的超高级生命型态(超高级有情众生),就是随时保持在各种高级禅定上
而且因为物以类聚或科学不足和身心能力不足,地球人类通常看不到不同维度众生或外星生命型态或佛菩萨
一方面是人类能力不足,一方面是佛菩萨也不是以人类所能理解的生命型态存在着 ——帖子详见:禅定的超科学佛法原理
而且,
因此总结来说,像娑婆世界这种低次第生命型态的众生,是难以理解其他较高次第生命型态的存在方式的
以饮食这方面来说
不同层次(次第)的生命(身心)状态,就有不同次第的饮食方式和学问
对于「娑婆世界」的一般人来说,吃可能为了饱足,或美味,或无聊解闷,或用吃来解除生活的苦闷或躁郁
对于「初学禅定者」来说,吃能维持基本生命所需即可,而且不能堕入欲望的枷锁中,应该把心念放在精神观照上
对于「香积佛净土的人民」来说,吃饭不但不会堕入世俗欲望,不会因此而堕入物质感官层次
反而还能因为「香积佛」的清净光明加持,使吃饭的美味变成一种修行,因此而增上精神修持次第,增上福慧
(「香积佛」:请参阅「维摩诘所说经」) ——帖子详见:「吃」的次第和学问
相较之下可以得知,娑婆世界众生其生命质量的层次其实是比较低的
以上,末学目前粗浅的思维理解是这样的
说到高精神层次的饮食,就想到了「禅悦为食」
末学在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中的相关内容来学习如下:
就是由「精神意念」、「少食」、「少衣」、「和谐的运动」或「禅定」来提升身心次第
由「物质次第」逐渐提升到「精神次第」,让身心都保持在一种次第较高的身心和谐状态
也就是将能量获取或消耗的方式,逐渐由次第较低的「物质型态」转为次第较高的「精神心念型态」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禅悦为食」,从科技上来说,就是由「物质能量」转为「辐射能量」
从世俗说法上来说,就是「精致化」,逐渐,不论在本质和运作上,都相对的提升次第
其原理,由佛法来说,就是「藉假修真」,就是:虽然「佛性」才是真常,
但是,其他一切无常,不论是环境还是身体,则可以用来修行,让心念次第提升,以恢复本然佛性
当人处于吃入物质食物和消化物质食物以及消耗物质能量的时候,身心其实是比较脆弱的
如果能提升到精神次第,由精神来控制能量的获取和运用与消耗,身心的健康状态和能力也都会相对的提升 ——帖子详见:进阶的「随缘保任」
所以,同样表相的一件事情,不同因缘根器众生,所领受和体会的结果就不相同
中间的差别和要领,就在于饮食的清净,以及进食的时候是否能进入甚深次第的精神观照,让饮食变成一种精神观修
简单的说,食材不能造成身体负担,所以清净的素食为佳
再者,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要藉由食物的清净和美味提升到精神次第的清净观照,脱离饮食层次而进入精神安乐状态
这样的饮食方式就能摆脱低下层次的吃,而使身心进入逐渐解脱的状态,而能逐渐脱离肉体和轮回的束缚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饮食方式,也是「香积佛」引渡「香积佛净土」众生的方式
那么,对于娑婆世界的我们,应该要怎么吃呢?
首先我们应该:良心和感恩心的吃,才能吃出健康的身心和美好的环境
相反,不尊重生命的吃,贪婪的吃,纵欲的吃,那就会吃坏我们的身心和环境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可能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我们不再专心吃东西,不感恩食物和种植的人们
因为不再用心,忙碌的吃,所以感官变得迟钝,而依赖更重的口味,而不尊重食物和自然以及生命
实修者吃东西时候,应该如实发起感恩的心,真正感恩「观世音菩萨」(或您所依赖的其他佛菩萨)
虽然自己还愚痴无智,不能完全舍弃世俗的诱惑,
但是,真正真诚的面对佛菩萨,真正感恩的心,让我们能与佛菩萨相应甚至相印
当下身心就能得到舒适,甚至放下所吃的东西,而不再觉得忧苦恼热
而能得到当下短时间的轻安解脱,眼睛可能突然变得明亮,感官也变得轻松而敏锐
如果我们逐渐放下所有执着,我们就能真正获得解脱,和佛菩萨一样来去自如
如果我们能专心的吃,感恩的吃,就算只是一块传统豆腐,不加任何调味料
我们也能吃出满嘴芳香,散发天然食物本身的自然香甜,也能因此感到非常饱足和满足
而且不会让种种化学毒物或添加物造成我们身体的负担,身心也都会因此而更健康
而由这样天然无负担的美味,冥思观想转为身心的轻安和清净光明,逐渐摆脱表相和欲望的诱惑
恢复我们的良心感恩心和真心,我们就能吃得更美味,而让身心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也能减少粮食的浪费和自然的破坏,更能因此缔造无污染的环境
这就是良善的身心正报,就能改变环境依报,也变得美好
不仅吃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该如此,食衣住行都如此,这样就会呈现最好的生活和身心状态 ——帖子详见:「吃」的次第和学问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10 21:1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0 21:13 编辑
(21楼 用时, 3小时以上)
※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在极乐国土中,有种种奇特、微妙、美丽、且光彩绚烂的鸟类
这些奇特的鸟类,不时地发出柔和高雅能悦众意的说法之音
在这些鸟类之中,其中有一种是共命鸟
何谓共命鸟?
命命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jīvaj-jīvaka。音译耆婆耆婆、耆婆耆婆迦、时婆时婆迦。又称共命鸟、生生鸟。属于雉之一种,产于北印度,因鸣叫声而得名。此鸟之鸣声优美,迅翔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二首,生死相依,故称共命。佛典中,多以命命鸟与迦陵频伽等,同视为好声鸟。〔杂宝藏经卷三〕 p3127
根据末学所查到的佛学辞典所述,这种鸟极为特殊,一个身体却有两个头,生死相依,故称为共命鸟
关于共命鸟,在《杂宝藏经》中就有相关的经文,节录部份内容如下:
昔雪山中。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
一頭常食美果。欲使身得安隱。
一頭便生嫉妒之心。而作是言。彼常云何。食好美果我不曾得。即取毒果食之使二頭俱死。
往昔在雪山之中,有一只共命鸟,它是一个身体两个头,也就是共享一个身体
其中一个头经常食用甘美的果实,心想吃下这个既能解飢解渴,又能使身心安稳,就算自己单独吃,另外一个头同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好处和利益
不过另外一个头却不这么想,而是生起嫉妒心,他想到他自己都不曾吃到好吃的,心里就很不高兴
后来有一天,那个生起嫉妒心的头发现了有一个有毒的果实,心想终于等到报复的机会,他就很愚痴的把毒果实给吃下去了
结果吃下肚子里后毒性发作,两个头因而双双丧命
通过这则小故事的启发,让末学了解到
同样道理,我们目前所存在或接触的环境,人与人之间都是同体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彼此皆为互相依存
虽然每个人的果报、福德、因缘、智慧不同,所遇到的境遇也不同,性格、心念也不同
但因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有着相同的共业,彼此都是息息相关的,难免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应当要互相关怀,互相善待,互相照顾,而不是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
说到共业,什么是共业呢?
共业就是共同造作或相关的,所以叫做共业
基本上,只要有关系,都很难不相关,所以,在一起的众生就会有共业
不过,共业是很复杂的,因为每个人的关系和相关程度都不相同,方向(对立或同向)也不同
举例来说:
一个穷小孩,从小没钱吃饭,就想用偷的(这心念就是业),
后来真的去偷(这行为也是业,而且和被偷的人形成对立的共业关系),
一次两次后,克制不了,养成了偷的习惯(这是业力,就是错误的心念和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的力量)
后来结交了坏朋友,一起去偷(这又形成同向的共业,就是共同合伙犯罪),越偷越大(造作的共业逐渐扩大)
终于被邻居发现了,就讨厌这小孩(这是对立向的共业),报警抓这小孩入牢(这就形成的业报、果报)
而这穷小孩说自己才是主犯,帮他朋友脱部份的罪(而赢得这共犯的感激),所以,判刑较重,而这其实就是一种担业
而穷小孩的父母也被邻里讨厌而且要负担赔偿(这也是共业关系中的共业果报和担业)
上面这只是简单的说明案例,实际人生中或累世的业或共业当然要更复杂、甚至更难厘清
尤其,从累世轮回来说,我们和众生在过去世可能都是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的亲属或朋友关系,因为种种恩恩怨怨和执着,才会累世纠缠
因此,共业难以厘清,担业(共同承担业力或果报)也是在所难免
所以,共业或担业其实是有的,因为众生只要活着,很难不和其他众生有相关,
所以,共业或担业都是难免的或必然的
那么,我们应当要如何正观看待担业呢?
其实,
从修行的角度或佛菩萨的观点来说,修行是不应该害怕为众生担业(承担业力或业障或业报)的
以大乘普渡众生的发心和实践来说,入世或菩萨回入恶世都是必然的,帮助众生、解救众生,这本来就会和众生形成共业相关,也会有所承担
何况业或共业不一定就是坏的或负面的,也可以是正向的业和共业,也就是有所承担才能帮助众生转业,由恶转善,由邪转正
所以,真正的菩萨行者是不会害怕这些的,而真正的佛菩萨也一直在帮助众生和为众生承担
而且,更深入来说,众生都是法界的一份子,也不可能脱离共业(只有范围大小的差别,各种不同大小圈圈形成更大的圈圈),
所以,只能把业和共业转成正向,那才是正途,也就是要透过修行来转化,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修行,那就会堕入各种不同小圈圈的恶业轮回和果报中,不断循环
再者,担业只是部份承担,各自造业还是要承受各自大部份的果报
因为,心念和行为所造成的习气,这个习惯力、业力,还是要靠自己断除和转化,第八识的邪恶种子还是要靠自己消除
与众生所结的仇恨,也仍是要靠自己忏悔向善来得到谅解,所以,还是「个人造业个人担」,别人的担业毕竟是少部份
所以,会害怕担业或否认有担业,那是对业和共业以及担业的不了解,又或者外道的修行者才会怕担业,
而真正的菩萨行者哪会怕担业呢?学佛本来就是要帮助众生承担和转化的,而且从过程中更能自利利他,让彼此成长
而真正的菩萨能荷担如来家业,那更是大担当,不然观音哪来的千手千眼呢?
所以,真修行就不怕担业或扛业,真心扛(心量增上),反而能成就大业,心无所限量,才能真正成就佛业
也就是,必须愿意承担、愿意扛(这就是发心、发愿),
然后在扛的过程中(这就是实修过程),虽然辛苦,但是逐渐举起一片天,然后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成长了或甚至成就了
所以,承担(担业)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所以问题在于心态,心正向,业就会正向,果也会正向
然后逐渐在学佛的过程中明白这些道理和种种原理以及现象(相貌),而这就是明了,就是智慧 ——帖子详见:真有「担业」之说吗?!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11 19:4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1 22:03 编辑
※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上述经文是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和修行方法
除了具备善根福德因缘,临命终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念佛,时间由一日到七日不等来成就一心不乱
如此,这样的人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出现在这个人的面前,而且这个人命终的那一刹那,心不颠倒
如此就能够得到接引而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关于[善根福德因缘]和[念佛至一心不乱],末学在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的相关内容来学习如下:
要超越业力解脱轮回,就该靠佛力而往生
可是靠佛力往生,要有条件
就是信愿行和净业三福,至少临命终一念念佛
可是临命终能否一念念佛的因素,在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福德因缘决定是否业力现前干扰正念,还是阿弥陀佛现前加持
问题就是在于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也是佛陀强调净业三福的关系
试想想,如果一个人临终不念佛,又没有善业福德,临终果报现前,这样如何往生
如果这样都能往生,那应该全部众生都能往生了,佛哪还要讲那么多,娑婆世界也没人了
所以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这些条件达成就能依靠佛力往生 ——帖子详见:净业三福是往生的助因,信愿行至心念佛是往生的主因
由于可知,在临命终的关键时刻能否一念念佛,在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
所谓善根,是指相信因果、断恶修善、行善布施的根性,如果过去世和今生都能如此,那才叫有「善根」
但是,善根或善行并不能真正解脱轮回,而只是修行解脱的助缘(广结善缘) ——帖子详见:我是哪种根器?
至于福德,
以佛法的因果来看,众生如果福德不俱足,就算有智慧有能力,还是没有福报
因为福报是累世对布施众生(财施法施无畏施)的回馈,是一种累世的互动关系
因为过去世和众生结善缘,所以这些被布施的众生第八识就存在回馈的种子,善缘的种子
这些众生不是只有在人道,还可能遍布六道,所以菩萨和天人与鬼神都会帮助这个布施者
所以这个布施者,今生就能够事事顺利,这就是有福报的人
相反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世广结恶缘,那今生不顺利的事情一定很多
因为六道中,除了地狱道的众生没办法,其余的都会想找这个人的麻烦,所以事事不顺
(世间智慧的因果则是另一个方向,这边先不讨论了)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虽然有世间智慧和能力,但是不见得有福报,例如怀才不遇
而有些人虽然不是很有智慧或能力,可是却能步步高升,享有福报
但是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总认为不合理,认为那些人是靠吹捧,不是靠实力,怨天尤人
其实反观那些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不懂世俗应对,人缘关系并不良好
所以古人说以和为贵,广结善缘是非常有道理的,影响生生世世
上面讲这么多,就是福报的原理
所以今生除了智识和能力,想要有福报,就该朝向正确的方式来努力
但是佛弟子应该还要好好认清,福报并不能解脱轮回,
不过可以是普渡众生和成佛的助缘
如果明白了上述的原理,聪明人应该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就是多做一些增长福德的事情,
不过没福的人要花钱去布施或花时间去广结善缘,
这的确就要自己如实发心了,不然也难以办到
不过方法还是挺多的,也不一定要花大钱,或者甚至不用花钱
一般增长福德的事情就是多做一些世间的好事
例如,捐善款利益地方医疗文化各项建设,或照顾孤苦老人病患儿童
如果以宗教来看,还可以超度鬼神亡灵,戒除杀生,广行放生
如果以佛法来看,念佛持咒拜佛诵经,增上一切佛法,都可以增长福德和智慧,方法很多
以您的情况来看,
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号]和[药师经][药师咒]都可以增上工作上的福慧
药师佛的法门就是增长现世世间福报和智慧的法门
[放生]也是药师经教导的一项重点,对于救命和与药师法相应都很重要
念楞严咒,或者文殊菩萨名号也都能增长智慧,其实任何经咒都行
因为诸佛本来就是福慧圆满,所以任何经咒和佛号都能增上福慧功德 ——帖子详见:[略说]福德的因果原理 1#
佛弟子应该要明白福报的真正来源是什么?
就是一切的好缘,因此而得到六道众生的支持,这就是福报的来源 ——帖子详见:[略说]福德的因果原理 3#
再者,关于念佛至一心不乱,为何会有时间上的不同?
同样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经中说一念二念乃至十念或一日二日乃至...,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就是因为众生心念与弥陀相应的差别,也就是入心印心程度的差别,也是杂念妄想的差别,不能一心念佛,就有差别 ——帖子详见:心念、信念&念佛持咒几次才有效?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11 21:0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1 21:09 编辑
(22~23楼 用时, 5小时以上)
※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又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因为只要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经或六方诸佛(一切诸佛)名号,听到后能够发心受持
那么,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将为一切诸佛所共同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其实,这也是顺着凡夫众生的凡夫性来说的
佛菩萨当然知道一般凡夫众生的凡夫性,知道凡夫都怕苦难和退转
知道凡夫众生无法发心在秽土中修行成佛,也因此建立一般常见的诸佛净土
而且诸大菩萨也率先往生净土,引导凡夫众生求生净土,这都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和方便摄受
因为
众生心不真切, 所以劝众生发愿往生心要真切
同样的, 因为众生心不懂真正大悲, 所以害怕回入娑婆, 恐怕退转
同时也
为了众多不是累劫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初学者, 因为娑婆的末法太过辛苦
众生不堪受苦, 也没有实相智慧和定力, 更还没有发起真正大悲愿心
所以回入娑婆的菩萨劝我们往生极乐, 自己也发愿往生极乐, 示现带头作用
凡夫众生
就是因为凡俗,就是因为心量次第不足
从众生的凡夫性来看,因为众生贪生怕死、畏苦怕难,也因此,十方佛建立十方净土以方便摄受凡夫众生
也因此,这些求生净土的众生大都不能发起真正的大菩萨心,也因此无法看到真正的大菩萨经典,例如「大悲莲华经」
「大悲莲华经」就是讲真正大菩萨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成佛普渡众生的经典,而有别于一般凡夫的求生净土
因为
如果众生真正发起大心,就会深入经藏,也会熟读「大悲莲华经」,并学习「释迦牟尼佛」累世在秽土中普渡众生和直至成佛
也会明白,如经中所说,真正发起大心在秽土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而且更会相应且相印于佛菩萨的愿力与加持而更加速成佛
所以,这就是众生性的差别,凡夫性和菩萨性的差别
然而,
在佛经中所叙述,「不能怀疑自己做不到」,这就是「菩萨性」的其中一个特点
也因此,发心在秽土(五浊恶世)中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不仅不会退转,反而更能突飞猛进
这点可能大大出乎一般凡夫众生的意料之外(因为一般众生都怕修行退转而求生净土)
而正因众生的凡夫性,当然无法深入经藏阅读和实修,当然也不可能明白这点,这就是常说的原理和相貌的道理,性相的原理 ——帖子详见:辨析:自力?他力?
其实,
不论发愿去极乐世界
又或者如大悲莲华经所说, 真正的大悲菩萨发愿不断的在五浊恶世救度众生
其实真正发起无上菩提心的行者, 是不再会去担心他力自力的问题
一切都是行者的无上慈悲愿心, 而且诸佛如来必定护持
不论发愿去西方极乐, 又或者发愿生生世世回入娑婆恶世普渡众生
其实都是行者与诸佛, 彼此愿力的结合, 密不可分
所以, 弥陀经说~念弥陀经者能得到诸佛护念, 永不退转
而大悲莲华经也说~真正发起无上悲心的大悲行者,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普渡众生, 诸佛必定护念, 绝对不会退转
这点可能也是担心害怕自力他力,或没有深入经藏者所不知道的
要知道,
发心才能带领自己成就, 发心才能与诸佛建立起连结, 才能不退
如果发心去极乐世界后, 才学佛成佛, 那就是去极乐世界后才学
如果现在就发心成佛, 深入经藏和实相义谛, 并且命终往生极乐净土
这样就是今生就能深入佛智, 命终又能品位增上
自己无法发起大心的人, 可能往往认为别人也做不到
能真正发起大心的人, 可能也往往能鼓励他人发起大心
请不要看轻自己, 当我们能真正发起大心, 就能真正与佛菩萨的悲愿接轨, 真正不退转
不论娑婆或者极乐 ——帖子详见:自力?他力?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4-6-12 20:2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4-6-12 20:37 编辑
(24楼 用时, 3小时)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学习上述经文。。。
第一段经文:
世尊称赞六方诸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是指--
六方诸佛在他们各自的国土称扬赞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劝他们自己国土的众生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而且受持这部阿弥陀经及诸佛名号,这样就会得到一切诸佛所共同护念,就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段经文:
而六方诸佛同时也在称赞世尊的不可思议功德,是指--
释迦牟尼佛累世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和修行直至成佛
不仅如此,世尊如今还为娑婆众生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劝娑婆众生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告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有很多利益和好处,教导众生求生极乐世界的修件和修行方法,并劝众生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而且受持这部阿弥陀经及诸佛名号,这样就会得到一切诸佛所共同护念,就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而言之,世尊就是将这个最方便殊胜的净土法门介绍给娑婆世界众生
但为什么经文中说这对娑婆世界及其众生是难信之法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娑婆世界及其众生是怎么样的
娑婆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娑婆(梵sahā、sabhā,藏mi-mjed)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译沙诃、沙呵、娑呵、索呵、沙桴、沙捊、沙��等。意译堪忍、忍、能忍、杂会、杂恶或恐畏等。全称沙诃楼陀(sahā-loka-dhātt),指释尊所化之土,即吾人所居住之此一世界。《阿弥陀经》云(大正12‧348a)︰「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悲华经》卷五亦云(大正3‧199c)︰「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故彼界名曰忍土。」
娑婆原指阎浮提或一四天下,然《大智度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等谓一佛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其所化之土,如此,则娑婆乃为百亿须弥山世界之总称。如《大唐西域记》卷一云(大正51‧869a)︰「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尊皆此垂化,现生现灭,导圣导凡。」
关于「娑婆」之语义,《法华义疏》卷二云(卍续42‧645下)︰「娑婆世界此云杂恶,亦云杂会。」《玄应音义》卷三云︰「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言堪忍,一言杂会出界。」由此可知,古来有堪忍及杂会二说。
娑婆为五浊世界,其地之众生刚强难化。若能化度之,即得成就菩萨大行。易言之,娑婆亦不失为菩萨修行之好场所。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云(大正14‧553a)︰「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又如《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7c)︰「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五浊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飢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堪忍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大一二‧七七九下):「不惜身命,堪忍众难。」即表此意。又梵语 sahā(音译娑婆),意译为堪忍;堪忍世界即指娑婆世界。此因娑婆世界之众生,忍受贪、瞋、痴三毒及诸苦恼,且诸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忍受劳倦,故称堪忍世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悲华经卷五、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法华文句卷二下、法华经玄赞卷二、翻译名义集卷七〕 p4925
也就是说,娑婆是个充满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恶世,这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容易接受教化
尽管这里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但这里的众生却能忍受十恶三毒及种种烦恼痛苦而不肯出离
也正如
佛经上说:众生以苦为乐
意思是说,众生以错误的观念和方式生活着,沉溺在贪婪嗔恨物欲执着中,把这些痛苦的根源当作快乐
而把学佛修行这种能真正获得永恒快乐的事情当作迷信或无聊 ——帖子详见:修行会无聊或无趣吗?
因为
以一般人来说,都希望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以,大都觉得希望尽情吃肉、喝酒,尽情发展男女关系、随心所欲,希望有钱有闲整天玩乐
而且觉得这样的人生才舒畅,才有意义,才尽情尽兴、才幸福
所以,如果谈到信仰宗教、修行持戒或道德修养,
对一般人来说大都是不愿意的、退避三舍的,会认为何必拿宗教或修行或甚至道德来约束和限制自己
也因此,很多人宁愿当无神论者,也不愿意受到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约束、限制和压力
而如果身为佛弟子、修行人,具有基础的佛法知见和因果道理,
应该大都能了解,上述那些世俗欲乐和执着,就是造成我们不断累世轮回的根源,因为执着,所以无法解脱轮回
这些欲望、执着、习气,往往引发杀生、抢夺、情感的仇恨和纠结,而导致恶业恶果
也往往会让人心念迷乱、执着、昏沉、丧志,而无法提升身心灵的真善美品质,障碍修行和成佛 ——帖子详见:「实修」与「压力」
再者,世尊将这个最方便殊胜的净土法门介绍给娑婆世界众生
众生只要按照经中所教导的条件和修行方法,就能够乘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命终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这样的方法看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但这对有些众生来讲就不容易相信
难易二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为难行道。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净土十疑论曰:「论曰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尘境麤疆,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土。」
易行
[佛光大辞典]
为「难行」之对称。即得不退转所修难易二行之中,速得而易行之法。又龙树以称名为速得不退而易行之法,且其行必具信之条件。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大四○‧八二六中):「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日本净土宗以三心具足之称名为易行,真宗不仅以口称之称名为易行,更以表现于弥陀他力回向之大信的称名为易行。〔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 p3290
净土宗
[国语辞典(教育部)]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僧人善导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经义创立。主张五浊恶世的众生要靠自力解脱很难,若乘佛的愿力,只要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死时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轮回。故以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净土宗奉东晋慧远为初祖,中唐以后广为流行,并传入日本。也称为「莲宗」。
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这样充满五浊的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及修行成佛
而且还苦口婆心地为这里的众生说求生净土的法门,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以上,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