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金刚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2 10:08
标题: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金刚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20 11:14 编辑

缘起: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为什么要深入佛经,因为: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清净光明佛

弟子净慧慈光发心按照次序补齐上述佛经,故本次学习《金刚经》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令弟子通过这次学习能够扩展思维和心量,与佛心相应(印),写出符合自己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2 10: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6:08 编辑

习经目录:

《金刚经》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人员

二、须菩提尊者代众生向佛请法

三、大乘法的真正宗旨

四、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五、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六、具足善根者能生实信

七、无所得,无所说

八、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九、一相无相

十、实无庄严净土

十一、法施胜过财施

十二、尊重正教

十三、如法受持

十四、离相寂灭

十五、持经功德

十六、能净业障

十七、究竟无我

十八、一体同观

十九、法界通化

二十、离色离相

二十一、非说所说

二十二、无法可得

二十三、净心行善

二十四、福智无比

二十五、化无所化

二十六、法身非相

二十七、无断无灭

二十八、不贪不受

二十九、威仪寂静

三十、一合相

三十一、知见不生

三十二、应化非真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6 10:57
(本次学习:3楼~4楼 共用时2小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人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学习解说]: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那时,世尊到了斋饭的时候,穿好袈裟,手中托着钵进入舍卫国,然后按照顺序次第乞食,之后回到住处,吃过斋饭后,收好袈裟和钵,再将脚后清洗干净后,铺好法座坐在上面

=============

[学习笔记]:

经中有个学习要点:次第乞食,“即不择贫富,依序托钵而乞食”

尤其身为实修者,在修行过程中,“藉此行,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

由此可知,平等心是学佛修行不可缺少的正向心念,能帮助我们消除分别对立等种种凡夫妄念,进而由浅入深契入真心佛性

例如,
以[平等心]来说,[平等不二]这就是很深的佛法了 —— [略说]发心不同,对心法的领会不同,所以修行的次第和深浅也不同

而且,佛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讲到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 真心还是妄心

因此,
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
就是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不二心
就是种种正面的心念 ——
[略说]为什么常说众生根器因缘不同,所以成就或果报不同?

名词解释:

【次第乞食】
巴利语 sapada^naca^rin。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不择贫富,依序托钵而乞食。修行者藉此行,可培养平等心,以消除烦恼。(十诵律卷十一)((参见:十二头陀行)346)p2465 FROM:【佛光大辞典】

【乞食】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自己之色身,乞食于人也。是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业而自活,称为邪命。梵云分卫。大乘义章十五曰:“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行事钞下三曰:“善见云:三乘圣人悉皆乞食。”又“善见云:分卫者乞食也。”法集经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6 10:58

二、须菩提尊者代众生向佛请法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学习解说]: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而起,袒露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对佛说:希有,世尊,您能够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无上菩提心,应该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心?

佛说:善哉,善哉!须菩提!如你所说,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要仔细听,现在就为你解说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无上菩提心,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妄心

须菩提对佛说:非常期待您为我们解说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7 12:1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5:45 编辑

(本次学习:5楼 共用时1.5小时以上)

三、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学习解说]:

佛告诉须菩提,诸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或卵生、或胎生、或湿生、或化生,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有想非无想,我都令它们入于无余涅槃(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虽然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无有众生得灭度。为什么实际上无有众生得灭度呢?须菩提,因为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是真正的菩萨  

==============

[学习笔记]:

接着经文继续思维,为什么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呢?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菩萨想要逐渐修成佛果,就要学习破相,进入无相(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可捉摸,无可执著,不见一法 - 【佛光大辞典】)(末学理解:不二,不分别执着,随缘生灭)才行

而我人众生寿者相则是分别执着心,妄心不除无法得证,心有分别执着就会相由心生,随缘显现相应的境相,而无法见到真实或实相

那么,什么是法界真(实)相呢,下面节录 《佛光大辞典》的解说:

“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1,关于“(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这是说色身是业力障碍下的果报身,不是真实(正)的我,真我是佛性,【「佛性」才是「真我」】!

可是【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真我」与「假我」


2,“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人相和众生相也是同理,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过都是暂时受报的因果业报身而已,然而众生佛性平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3,“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众生因为执着色身是我,所以就会同时执着当下的寿命

可是色身寿命往往长短不一,这也说明众生福报有所差别

但是无论长寿短寿,只要没证果和成佛,终要堕入轮回继续受报无有出期

所以与累世轮回相比,执着当下短暂的生命毫无意义

要知道佛性不生不灭!因此我们唯有精进修行,唯有证果和成佛,才能见到真实,才是真正自利利他!


名词解释:

【破相三昧】
又作无相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可捉摸,无可执著,不见一法之三昧。(大智度论卷四十七)p423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相】
<一>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四本相。属心不相应行法。
 (一)小乘说一切有部之说:据发智论卷二、大毗娑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一切有为法均为无常,虽由于因缘力,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然瞬间即灭,而成为过去位。此种成为过去位之现象,称为落谢、谢灭。此生灭变迁之有为法,流转于未来、现在、过去等三世中。
 (1)生(梵 ja^ti),又作生相,即有为法从未来位生至现在位。(2)住(梵 sthiti),又作住相,即有为法安住于现在位。(3)异(梵 anyatha^tva),又作异相,即有为法于现在位变异、衰损。(4)灭(梵 anityata^),又作灭相,即有为法从现在位灭转至过去位。然增一阿含经卷十二、出曜经卷一等,则仅说生、老、死等三有为相。
 一切有为法皆具上记之四相,而此四相之自体亦为有为法,故须另有令其生、住、异、灭之法,即生生、住住、异异、灭灭四者,称为随相、小相。相对于此,生、住、异、灭则称本相、大相。盖有为法之生成,必须具有九法,即法之自体,及四本相、四随相,此九法同时俱起,缺一不可。其中,四本相之作用,各涉于除本身外之八法;而四随相之作用,则仅及于各个之本相一法,称为八一有能、八一功能。此作用交互相续而永无差误。
 有部主张刹那生灭,故四相于一刹那间俱有,亦即六因、四缘之因缘和合时,当生起生相乃至灭相。然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就上记之四相而称为刹那有为相、细有为相、胜义谛有为相;反之,就一期相续有为相,称为分位有为相、粗有为相、世俗谛有为相,即指人初生之生相、少壮之住相、诸根衰损之老相、死时之死相。又北本涅槃经卷十二,以生、老、病、死四苦,称为一期四相、粗四相。(法华经卷一序品、顺正理论卷十三、阿毗达磨显宗记卷七)
 (二)小乘经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五等载,经部就诸法之相续而假立四相,故主张四相假立,否定有部之过未有体、四相实有说,并驳斥于生相之外,藉因缘而生起诸法之说,谓诸法之生起非仅藉因缘力。
 (三)小乘其余诸部之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载,譬喻者谓四相假立;分别论者谓四相无为;法密部以生、住、异等前三相谓有为,以灭相谓无为;相似相续沙门谓色之四相为色,心之四相为心;正量部则以色法为一期相续,声、香、味、触等心、心所法为刹那生灭;法上部、贤胄部、犊子部、密林山部等说法与正量部相同,惟其内容不详。(异部宗轮论、成唯识论卷七、成实论卷七不相应行品、二十唯识述记卷上、卷下)
 (四)大乘法相宗之说: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法相宗亦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然有部主张未来有体,遂以生相为未来,灭相为现在。
 (五)三论宗之说:仅立生、住、灭 三相。谓万物皆各有其有为相。(十二门论观相门)
 (六)大乘起信论卷中之说:为显示始觉还灭之分齐,而将不觉流转门之顺序寄与四相。即于三细六粗之九相中,以业相寄与生相,以见相、境相、智相、相续相寄与住相,以执取相、计名字相寄与异相,以起业相寄与灭相,依此而显示其粗细之相。
 (七)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1)生相,根本无明薰染本觉时所生起之独力业相、独力随相、俱合动相等三种细相称为生相。(2)住相,生相所具三相之住位称为住相,有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四种。(3)异相,次于住相而起,其行相稍钝而生起我执,散动身、口之业,有执取相、计名字相。(4)灭相,次于异相而起,行相最粗,能造诸业而受苦果,有起业相、业系苦相。
 此外,中观学派则以不生不灭总破一切法,认为所谓生灭者,均系虚妄分别,为戏论之产物。((参见:有为)2445 )
 <二>对有为法之四种观相。(一)自性相,观有为法其自性之相,对境如翳,能见如星,识体如灯,皆瞬息幻灭。(二)著所住味相,对所依住之器世间味著之相,此为颠倒之见著于颠倒之境,故观其如幻。(三)随顺过失相,随顺无常身、苦受等过失之相,故观其毕竟如朝露、如水泡。(四)随顺出离相,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所有,如梦、如电、如云,而随顺无我之出离道。(金刚般若论卷下、金刚经疏论纂卷下、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七)
 <三>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又作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即:(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p173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余涅槃】
梵语 nirupadhis/es!a-nirva^N!a。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二十一、卷八十六、成唯识论卷十)((参见:有余涅槃)2459)p513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8 12:0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8 17:08 编辑

(本次学习:6楼 共用时2小时)

4、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菩萨应当以无所住心而行布施
也就是说要不住(不分别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执着于一切相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果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能通过想象得知东方虚空到底有多大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以及上下虚空,能通过想象得知到底有多大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是不住一切相,也就是不著空有两边的相)布施,所得福德就和虚空一样大到无法称量
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遵照上述教导如法实修与实践

=============

[学习笔记]:

为什么不住相布施,能得不可思量福(功)德?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这只要明白什么是功德,就能知道其中的道(原)理

那么,
什么是功德呢?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如果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
[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因此,
是否真能有无量功徳呢? 佛经上说这就要看是有漏,还是无漏了

学佛如果深入到了实相般若的佛经,
例如,金刚经,金刚三昧经,维摩诘经,般若经... 就会发现
经上说真正以实相般若,来实行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 才是无漏功徳
经上说未能以实相般若来做的都是有漏功徳,
所谓有漏功徳, 就是人天福报, 不能解脱六道断生死


不管是哪种宗教 ,
一般人所做的,大都还是以求福报的心,而造作了有漏功徳,
都是为了某种目的, 而去做功德
相反地, 真菩萨无我相,无菩萨相,无众生相,无所证而实证, 这即是金刚经的要义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由此可知,
[三轮体空]才能叫做[波罗蜜] —— [略说心法]自他不二

三轮体空是指: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见:三轮相)680)p681 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是指:
“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FROM:【佛光大辞典】 ”

因此,回说为什么不住相布施所得福德不可思量

因为只有不住相布施,才能帮助我们消除分别执着等等妄心,令我们恢复本自具足的佛性,而佛性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


名词解释:

【彼岸】
梵语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之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 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轮体空】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见:三轮相)680)p681 FROM:【佛光大辞典】

【不住相】
是不住一切相,也就是不著空有两边的相。诸相虽多,不外我、法,只要明了凡所有的我、法诸相,都是虚而非实,妄而非真,就不住相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9 12:05
(本次学习:7楼 共用时2.5小时)


5、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学习解说]: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以色身相貌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色身相貌见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不是真实存在的身相

佛告须菩提,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如果能清楚明白诸相都是因缘和合下显现的虚幻相,这才是真正见如来

=============

[学习笔记]:

1,为什么经中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所谓的相都是由心所生,众生妄心感召而产生虚妄相,一切都是心念的作用,所以相由心生,也就是说【心念是相的制造者】

从生死轮回的角度讲,也是
由[心念]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道理
就像您对梦境中事物情境的执着, 这梦就一直持续, 如果您能破除梦境, 知道梦境是虚幻, 梦就醒了 —— [略说]法界真相

所以,
其实六道只是假相,
实相中,是相非相,亦非非相 ——
众生平等,&实相与差别相

因为,
实相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死,所以实义佛经中常说不生不灭
只是众生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这就是整个法界的现象


佛经上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修行就是让自己认识法界实相,脱离虚妄表相,达到身心自在的状态
就是透过修行来恢复原本就圆满自在的佛性而成佛


修行的方法
就是透过六根意识作用的观行,结合佛法正见和法义
透过观行和法义的结合,逐渐摆脱世俗和烦恼的干扰
让身心逐渐契入实相,达成身心一如的境界 ——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2,为什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因为若能观见诸相非相,则见实相,而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是以深浅不同次第的经法,为我们解说法界实(真)相,因此若能见到实相,则叫做见如来

关于实相,从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的角度讲:"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这是指[不二]的意思,可以参阅[维摩诘经]

[实相]就是,[相]是[相]也非[相], [非相]是[非相]也非[非相]
这是破除[空]和[有],[是]和[非],[对]和[错],[正]和[邪],一切对立两边
这就是大乘实相义
所有讲大乘[实相义(谛)][第一义(谛)][胜义(谛)]的佛经都是如此说的
所以只要看多了这种般若实相义佛经就会明白 ——
[问题解答] 请教: 无量义经~如何解释: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为什么要破除两边,心无分别和执着

因为如果能明白一切只是因缘和合下的短暂现象,就能逐渐恢复清净光明心,明心见性,契入实相见如来

什么是明心见性?
就是心明性见,就是心地清净光明就能清楚一切相的原理和特性
所以,明心见性不可求,而是要放下一切执着,
这样心才会真正清净,才能明心,才能见性,这样才能真正实证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参考阅读: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名词解释:

【如来】
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身】
梵语 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大乘之中,亦有数种说法:(一)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二)三论家,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三)大乘起信论,全论之核心思想旨在阐论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九中):“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乘家立说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五)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无上依经卷上、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卷下、佛性论卷四、金刚般若论卷上、成唯识论卷十、注维摩经卷三、胜鬘经宝窟卷下末、清凉玄谈卷三、辨惑指南卷三、法华玄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自性身)2525、“佛身”2629、“象征主义”5275)p3353 FROM:【佛光大辞典】

【三身】
梵语 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 dharma-ka^ya),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 sam!bhoga-ka^ya),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 nirma^N!a-ka^ya)。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佛报佛应佛、法身报身化身、法身佛报佛化佛、法佛报佛应化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称。另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谓,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共为七名。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一。
 (一)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二)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梵 dharma-ka^ya)、应身(梵 sam!bhoga-ka^ya)、化身(梵 nirma^N!a-ka^ya)。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又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槃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种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之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
 (三)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盖五分法身,声闻独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四)据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1)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2)受用身,又分二种:(a)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b)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3)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同书并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
 (五)禅宗六祖慧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1)清净法身佛,谓吾人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2)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3)自性化身佛,谓吾人若能坚信自性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佛地经论卷七、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参见:佛身)2629)p555 FROM:【佛光大辞典】

【身相】
(术语)身之相貌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身相】
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26 08:4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26 08:54 编辑

(本次学习:8楼 共用时2.5小时)

6、具足善根者能生实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学习解说]:

须菩提问佛:世尊,如果有众生听闻这些教导和开示,能生真实的信心吗?

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灭度以后五百年的时候,有能持戒修福者,对这些教导和开示一定能生真实的信心

因为这些人不止在一尊佛,二尊佛,或者三四五尊佛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广种善根

所以听闻这些教导和开示后,哪怕只是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些众生将获得无量无边福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放下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放下了法相和非法相的执着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些众生执着于表相,说明他们还在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相

如果执着于法相,也说明他们还在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执着于非法相,也是还在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因此法与非法都不应当执着

所以如来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听我说法,要像竹筏渡人过河一样,法尚且都要舍下,更何况是非法?



[学习笔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由这段经文可知,能够听闻到《金刚经》的众生,都是累世在佛前种过无量善根,因此对于经中教导能生真实的信心!

然后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整段经文讲的是要我们放下一切分别执着(即无相),包括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以及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契入真相,迈向究竟解脱

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且有相的东西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既然是因缘和合,那就一定有生灭,然而佛法并非生灭法,佛法是真常不变,不生不灭的

因此包括世尊为我们宣讲种种法,都是为适应众生当下因缘次第而讲的方便法,所以我们不应当执着其中

就像心法只是引导众生趣向真心的方法,藉由明白心念的状态和原理,引导众生以正念逐渐消除妄念,以恢复清净本心
犹如「楞严经」所说的以手指月,寻手指这第二月而能见真月,而不是在手上打转 —
「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以手指月」喻正确的方便引导,寻着引导就能见真月(真理) — 瑜伽师地论:[毗钵舍那]四种慧行
什么是真理?就是法性!就是一切相中的原理 — 真假中见真章
法性则是指法界中一切相的原理特性,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一切法)的原理特性,
法性的法就是指一切,性则一样是指原理特性
为什么佛经中谈到法性呢?因为,佛经探讨六道轮回中或十法界中的一切事物原理,为众生解除疑惑和执着,所以为众生谈法性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性空】
诸法本性空寂。仁王经合疏卷中(卍续四○·三八三下):“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法苑珠林卷五十七)((参见:法性)3358)p3360 FROM:【佛光大辞典】

知道了“诸法本性空寂”,就是法界实相,接下来我们该如何按部就班实修呢

谈空要依照修行人的实修次第,并依照因缘来说法,
而不是任何人就能随便空谈,或随便对任何人谈空
若依照戒定慧三种不同次第来说

空是一种不执着、不贪求、能舍的智慧
这是知见观念上和实际上都能真正超越,而不随俗,能真正超越表相和世俗
这不是一般凡夫嘴巴随便说说的,而是真正身心一如,无求能舍,心无挂碍
所以,以这样的甚深心法念力和知见观念,就能超越轮回,随愿于法界中普渡众生
这阶段是戒定慧一如,事实上,就是因为真正契入,身心一致,所以自然成定成戒


再者,下一个次第
空是一种不堕入世俗表相欲乐苦受的定观
虽然还不能身心一如,还不能真正身心脱俗
但是透过定观觉照,就能保持空观,不堕入世俗和恶道轮回


最后,如果上面两种都做不到的一般凡夫俗子或修行上的初学者
那就不应该妄谈空观或空法或空见,例如说什么吃肉喝酒或男欢女爱都是空
这样的说法不仅仅误导众生,也会误了自己,深执七情六欲而堕入恶道却不自知 —
什么是空?

名词解释:

【筏喻】
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著于法。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中阿含卷五十四大品阿梨吒经)p5176 FROM:【佛光大辞典】

【净信】
(术语)清净之信心也。仁王经中曰:“一念净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27 10:25
(本次学习:9楼 共用时约3小时)


7、无所得,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以我的理解,没有一个定法称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一个定法如来可以宣说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应当执着,不可言说,换句话说就是真理需要证知,因此如来所说的法既不是实在的法,也不是空无的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贤圣都是因为修无为法而有差别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体)




[学习笔记]:

a,为什么如来没有一个定法(可得或)称做无上正等正觉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法华经》中讲过,佛所说的法只有一佛乘,不是佛有种种区分,而是众生在修证过程中因为各自根器次第的差别而有不同,比如佛、菩萨、阿罗汉等等
只要读过或熟读「法华经」的佛弟子应该都知道,「法华经」一开头、然后一再重复的重点就是「一佛乘」
从方便品(指出以前都是方便)、譬喻品、药草喻品、化城喻品,都是为了说明以前的法门都只是方便,真正的只有成佛一路,就是「一佛乘」—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换句话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性平等无二,本来就在,不是后天又另外得到一个,所以是无所得,既然本来就在,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减法修行(注:得到就好像是头上按头的道理),需要去除各种贪嗔痴及无明烦恼和妄想执着,逐渐露现本有的智慧,显露本具的佛性,是不求而有的


b,为什么如来没有一个定法可以宣说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佛是因材施教,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法门都是应机教导,都是帮助众生认识心法、契入真心的引导过程,所以不可以在法上执着,如果在法上执着就见不到真月(佛心佛性)了,所以只有通过佛法的引导按部就班深入心法实修实证才能见到真实,道理就像禅宗不立文字的教导

【不立文字】
禅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述,必须由师心直接传予弟子心,此种以心传心之境地,称为不立文字。五灯会元卷一、无门关第六则等,均有世尊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之记载。盖禅宗固每用难解之语句为接引方法,所重者仍在以心传心。p965 FROM:【佛光大辞典】


名词解释:

【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是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定法】
p0807 品类足论六卷十二页云:定法云何?谓五无间业,及学无学法。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体。
  一、虚空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又名涅槃,择灭无为就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入无为之境;
  三、非择灭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没有能生之缘,或有因而无缘,则毕竟不生,这就是非择灭的意思。再者,无为法的法性,自体本来清净,没有烦恼,既然没有烦恼,也就用不著去拣择智慧来灭除,这也就是所谓的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无为,说的是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佛经说,世界进入坏劫时,发生火水风大三灾,动摇全世界,唯有四禅天,火水风三灾都不能到达,这种三灾不至,烦恼不生所显现的无为,就叫做不动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想是想像,受是感受,也就是五蕴中之受、想二蕴,佛教所说的最高禅定叫做灭尽定,又叫做灭想受定,想、受不起了,无为境界就会显现,这种一切想、受都不生的无为境界,就是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真者真实不虚,如者如常不变,这种既真实不虚而又如常不变的真如理体,就是诸法没有生灭的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断除了我、法二执,才能证得真如无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可说】
梵语 an-abhila^pya。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八虚空藏菩萨品、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等,均以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则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天台智顗取前四句分别配释藏、通、别、圆四教,而以前二者明界内之事理,后二者明界外之事理。此外,大乘玄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十六等亦各举数种不可说。又赞叹佛之功德非言语所能穷尽者亦用此语,多与不可称、不可思议等语连用。(大品般若经卷十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智度论卷七十四、四念处卷一、维摩经玄疏卷五)((参见:四不可说)1660)p96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28 09:2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28 15:10 编辑

(本次学习:10楼 共用时约2小时以上)

8、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果有人用满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并不是福德性(即功德),所以如来说此人得到很多福德

如果有人受持此经哪怕只有四句偈,然后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从此经生出

所以,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是众生所认为有个实在的佛法可得



[学习笔记]:

a,为什么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为他人演说,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其中道理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差别

“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再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其实就是[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在原理上的差别

什么是功德呢?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

由此可知,

[功德]的[方便义],是做善事的回报,是因果回馈,所以是有漏的功德福报,因此属于福德

[功德]的[实相义],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所以是无漏的清净法,因此属于功德

所以,福德即福报是成佛的助因,而功德即智慧才是成佛的关键!

关于功德,

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问达摩
"我造了那么多佛寺塔庙, 供养那么多僧侣, 功德有多大"
达摩说 “一点功德也没有”

这是很有名的公案, 佛弟子应该都知道

反观我们自己,或许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功德,自己才刚学习,哪有什么功德
但是, 如果是修行十年以上, 又或者问一些老修行
大家一定觉得修这么久了, 或多或少一定有功德, 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很有功德呢!

关于功德, 简单来说, 功是修行实证的工夫, 徳是外显的德行
如果问别人自己有没有功德, 那就可看出没有实证工夫, 不明白实相, 所以祖师说就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不能自认为证果,有所证就是著相,既然着相就是没有证果
所以金刚经讲”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b,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句经文就是告诉我们拥有智慧的重要!因为诸佛都是透过“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内证佛性无漏智”而有所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学,如是修行



名词解释:

【性】
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
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福德】
<一>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法华经方便品)
 <二>与善法同义。据法华经方便品载,于四众中,若比丘、比丘尼心怀增上慢,优婆塞心怀我慢,优婆夷心怀不信,如此则不能自见其过,于戒律有所缺漏。此类少有善法者,实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三>指六度中之前五度,系相对于智慧而言。((参见:福智)5857)p586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29 10:23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29 14:19 编辑

(本次学习:11楼 共用时约3.5小时)


9、一相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是否会这样想: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了?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虽然叫入流(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实则并没有入的相,然而正因为须陀洹没有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境相所染污,所以才称为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是否会这样想: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了?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叫一往来(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往来的相,所以才称为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是否会这样想: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了?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然叫不来(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不来的相,所以才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罗汉是否会这样想:我已证得阿罗汉道?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没有一种法叫做阿罗汉

世尊,阿罗汉如果这样想:我已证得阿罗汉道,那么就是着了我、人、众生、寿者的之相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就是无人我、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的禅定),在人中是第一,是离欲阿罗汉,但是我不会这样想: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因为如果我这样想了:我是离欲阿罗汉,我已证得阿罗汉道的话,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阿兰若行者,正因为(我)须菩提离一切相,才称为阿罗汉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金刚经》的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一相无相】
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称无相。诸法一一遍摄一切,法法互遍无际,其当体寂灭平等之实相,本来就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故称之一相无相。p58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上面的解释可以知道,一相就是真如实相,真如实相又有不同叫法:

在「楞严经」中谈到「第一决定义」,「大般涅槃经」中谈到「佛性」

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则是谈到「一实境界」: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说明:上面说明「一实境界」就是指众生都有无二无别的本体真如真心佛性
无二无别是指特性上,而不是指同一个,就像水的三态变化特性都相同,但是,这杯水则不是另一杯水
就像我们和佛菩萨虽然都有佛性,但是佛菩萨已经成就,而我们则还在轮回
但是,如果水能入大海,则没有水和大海的分别,究竟一如。
同样道理,一般众生常感到苦难孤立无援,但如果能像转电视频道一样调整自己的观念,频道相通就能入法水
以正知见入佛知见,入佛智慧法海,那自然能入法界光明,如水入海,究竟一如没有差别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
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


说明:这段经文是说妄心是一切境相的根源,虽然妄心和境界相依而生且似乎无先后
相依而生是指相互影响而辗转生出一切相和妄念,就像梦境是因妄念而生,
而又因为梦中境界再影响心念而增加妄想,妄想又产生境相,这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非单向情况
若妄心消逝则梦醒,一切梦中境界也相对的完全消失,所以说妄心是一切境界的根源
人生的道理也是如此,皆因心无明而产生一连串的虚妄境界,而一切诸佛因为没有无明和妄心,所以境界的体性本自空无  —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因为佛性平等不二,只因无明妄想而有差别,所以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只是修行深浅次第差别的显现,也就是说因为妄心和境界相依而生的暂时境相,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所以不应执着,不应住在虚妄相上认为有所证得,因为虚妄所以无相,就像梦境是虚幻不实的相,所以如果认为有所证得,就变成了妄上加妄,偏离了成佛(佛性寂灭平等)的方向,因此心不住相,才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佛法是心法,心解脱才能真正解脱 — [略说]如何真正帮助因果业障病患?


名词解释:

【一相无相】
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故称无相。诸法一一遍摄一切,法法互遍无际,其当体寂灭平等之实相,本来就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故称之一相无相。p58 FROM:【佛光大辞典】


【心缘】
(术语)言起心而攀缘外境也。为虑知心外事物之义。起信论中本曰:“离名字相离心缘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果】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
2、指阿罗汉。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二头陀行】
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称十二法人。(一)在阿兰若处,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二)常行乞食,即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三)次第乞食,即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四)受一食法,即日仅受一食,以免数食妨碍一心修道。(五)节量食,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若恣意饮啖,腹满气涨,妨损道业。(六)中后不得饮浆,即过中食后不饮浆,若饮之心生乐著,不能一心修习善法。(七)著弊纳(衲)衣,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八)但三衣,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九)冢间住,即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十)树下止,效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十一)露地住,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十二)但坐不卧,若安卧,虑诸烦恼贼常伺其便。关于头陀行,亦有十三、十六种等说。(十二头陀经、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两通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p346 FROM:【佛光大辞典】

【阿兰若行】
(术语)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十二头陀行之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兰若念处】
梵语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华言闲静处。谓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或翻无诤,谓不与世诤也。菩萨修无诤行及寂静行,即名为阿兰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增广修习,自能行已,复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诤三昧】
就是无人我、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的禅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诤三昧】
梵语 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元贤之金刚经略疏释之谓,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又天台宗所说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薰修之禅定时,即证圣果,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同时证得无诤三昧。(大智度论卷十一、注维摩经卷三)p5137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那含】
梵语 ana^ga^min。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之圣者中,若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若断除七、八品,而所余之一、二品尚须对治成无漏之根,更须一度受生至欲界,称为一间(梵 ekavi^cika)。又于阿那含果中,复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等别。(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参见:五种不还)1176)p3623 FROM:【佛光大辞典】

【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爱,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斯陀含】
梵语 sakr!d-a^ga^min,巴利语 sakad-a^ga^min。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沙门四果之第二。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二·六五三下):“云何名为邠陀利花沙门?或有一人,三结使尽,淫怒痴薄,成斯陀含果,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小迟者,来至此世,尽于苦际;若勇猛者,即于此间尽于苦际,犹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谓邠陀利花沙门。”准此,可知同是一来果之圣者亦可细别为二:(一)其修行之功勇猛迅捷者,称为邠陀利花沙门。(二)修行之功较为迟缓钝下者,称为一来,即经中所谓之“小迟者”。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载,得斯陀含果者未来过六万劫,当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此即所谓“五果回心”之说。(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卷四十七、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卷九瞻波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卷四十七瞿昙弥经、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六十四)((参见:五果回心)1114、“四向四果”1683)p4978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入】
悟了真理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须陀洹】
旧译为入流,新译为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之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30 10:2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30 14:18 编辑

(本次学习:12楼 共用时约3.5小时)


10、实无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学习解说]: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往昔在燃灯佛所真的有法可得吗?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其实没有法可得

须菩提,你认为菩萨是否真的在庄严佛土?

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不是真的庄严,只称作庄严

因此,须菩提,诸大菩萨应生清净心,不应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执着,应当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假如有人如须弥山王那么高,你认为此人是不是很高大?

须菩提回答说:很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身体是五蕴和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并非真实存在的,所以才会称作高大之身




[学习笔记]:

a,“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是不滞住于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灵知、妙明、真如、清净之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这段经文依然是在告诉我们不能着相,不能认为有个我在庄严佛土,包括前面学习过的

不能自认为证果,有所证就是著相,既然着相就是没有证果
所以金刚经讲”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举例说明,以四无量心[舍]为例:
「次第」上来说:
「舍」可以是「小乘」出世的「舍离心」,舍离、断除一切凡俗和世情

也可以是「大乘」入世的慈悲喜「舍」,就是「金刚经」讲的「无处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二」、「中道」(这些说过很多次了,为简略篇幅,请查询旧文) — 天下无易、难事,尽在一念间

大乘入世的慈悲喜舍是怎样观照呢
舍观
明白众生本体佛性皆清净无染,自己佛性亦然,无我相众生相,无失亦无得,入甚深思维观照,当下解脱
这是实相般若的舍观,比一般的舍离心更超越 —
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由此可知,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然而,佛陀非常慈悲,宣讲佛法兼顾一切根器次第的众生,因此
虽然佛的观念「不二」「中道」超越世俗,而能解脱成佛,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要逐渐破除对世俗善恶对立的执着。
但是,佛法的教化中也教导:虽「不二」「中道」,但是「不坏」(不破坏)六道中的善法。
也就是说,虽然以「不二」「中道」超越六道而解脱,但是,不破坏六道各种次第中良善的一方和观念以及法门。

因为,这些善法虽尚不能解脱轮回,但是有助于心性的提升,能帮助教化众生往上提升。
所以,佛经中教导:虽以「不二」「中道」超越(破除)对立执着,超越但不坏善法和较低次第的正法,这样才是真正「不二」和「中道」。
也就是依照次第告诉众生各种法性原理,就像镜子照出各种情况而不着六道中的对立两边执着,
然后,由众生自己看清楚欲望(贪)瞋恨和执着与无知的后果,而选择能正确解脱的方向。

也因此,学佛修行过程中,佛法先教导「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循世俗善法。
然后,逐渐『自净其意』,以「不二」「中道」观念超越世俗和六道观念,这样才能逐渐脱离六道而解脱成佛。
所以,故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公民运动」与佛教「不二」「中道」精神

由此,回头再看经文“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就明白了为什么佛陀要这样说法,目的就是:“虽然以「不二」「中道」超越六道而解脱,但是,不破坏六道各种次第中良善的一方和观念以及法门。”


b,“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句经文是说,佛说身体是五蕴和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并非真实存在的,所以才会叫做高大之身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换句话说,因为色身是五蕴假合而有的我,所以才会在相上呈现出高低大小的次第差别,然而佛性平等,无二无别,没有相上的这些差别,因此须菩提说因为色身并非真我(即佛性),所以才会称作高大之身


名词解释:

【假我】
以佛教之立场而言,所谓“我”者,实际上并无“我”之存在,仅由五蕴和合所成之身,假名为我而已,故称假我。又作俗我。为“实我”之对称。就世间法中,言“我”之语,依大智度论卷一载有三根本,即:(一)邪见,指凡夫未去除我见,故妄执有真实的我。(二)慢,指有学之圣者虽已去除我见,犹存我慢,故说“我”语。(三)名字,指佛及无学圣者,我见、我慢虽已去除,全无我执,为随世间流布,故说“我”语。如佛经中,所谓“如是我闻”、“设我得佛”等皆是,此等称呼五蕴和合之人,仅假借其名而无实体之我,即是随世流布我。大乘佛教虽破斥小乘、外道、凡夫等执著五蕴和合之假我为实体,然并不摈除名字之假我。((参见:我)2937)p4380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
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
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
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抉择;
四、行,就是意志和行为,依想像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五、识,就是了别与认识,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因上述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又名为“五阴”。又色蕴是属于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庄严门】
指仅具形式之教化门,犹如庄严佛法之外在门面,非真实之佛法。如一般以六度万行为佛法,其实仍未彻入真实佛法,故称为庄严门。(临济录示众)p4778 FROM:【佛光大辞典】

【庄严佛土】
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佛时之依报国土,叫做“庄严佛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5-31 10:25
(本次学习:13楼 共用时约2.5小时)

11、法施胜过财施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像恒河中所有沙子那么多条恒河的话,你认为这些恒河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单是这些恒河的数量就已经很多了,更何况是恒河中的沙子?

须菩提,我今日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填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多的七宝去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并且为他人解说,此人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的人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金刚经》的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主要讲的是布施的次第与功德利益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
一、财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施,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无畏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们都知道,在这三种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

这是因为法布施属于智慧范畴,是启发众生恢复本有佛性(即法身慧命)的究竟法

如果众生恢复了清净的智慧,自然能发心自利利他,对众生财施无畏施,令他们远离烦恼

所以,经中说受持及为他人解说(法布施)《金刚经》者,哪怕只有四句偈,所得福德胜过用七宝布施的人


另外,如果从福德与功德的角度讲

关于这品经文,与前面第八品这句经文“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二者所讲的道理应该是相同的,都是[福德]与[功德]的差别

也就是说,财施如果没有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就是有漏的,有漏的布施则是因果回馈,是做善事的回报,所以得到的是功德福报

然而智慧则不同,智慧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所以得到的是功德,是无漏的清净法

所以,如果受持及为他人解说(法布施)《金刚经》者,哪怕只有四句偈,所得福德胜过用七宝布施的人

详见:[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什么是功德呢?
以佛法的[实相义](甚深佛法)来说
功德其实不是一种回馈或者回报,
其实功德并不是由别人给的, 也不是做了什么善事的回报
功德是众生原本俱足的, 不需要往外求, 因为功德其实就是佛性本体显露的圆满展现
当我们究竟显露自己原本圆满的佛性,我们就和佛菩萨一样,我们就和佛菩萨有一样的功德
因为佛性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是指众生原本俱足的能力
所以实证佛性本体才是真正功德, 也就是成为佛菩萨才有功德
因为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
以功德的[方便义]来说
我们一般初学佛者所想要的功德福报,其实只是[有漏布施]的因果回报
例如,我们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就给我们一个微笑, 这是因果回馈,反作用力
但是真正的功德不需要回馈, 真正的功德是本体佛性的清净自在, 不被轮回控制, 所以能超越六道轮回
因此佛在经上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如果是有漏的(无法三轮体空)就不是波罗蜜(究竟圆满到达彼岸)
因为[一切方便义的功德]都是为了逐渐让众生恢复原有圆满佛性, 究竟到达彼岸(原本平等无差别的圆满佛性)
[念佛][持咒][诵经][施食][放生][回向][发愿][善行][六度]...等等一切佛法[方便义功德]都是如此

关于功德,

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问达摩
"我造了那么多佛寺塔庙, 供养那么多僧侣, 功德有多大"
达摩说 “一点功德也没有”

这是很有名的公案, 佛弟子应该都知道

反观我们自己,或许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有功德,自己才刚学习,哪有什么功德
但是, 如果是修行十年以上, 又或者问一些老修行
大家一定觉得修这么久了, 或多或少一定有功德, 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自己很有功德呢!

关于功德, 简单来说, 功是修行实证的工夫, 徳是外显的德行
如果问别人自己有没有功德, 那就可看出没有实证工夫, 不明白实相, 所以祖师说就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不能自认为证果,有所证就是著相,既然着相就是没有证果
所以金刚经讲”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名词解释: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
  一、财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施,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无畏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法】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体。
一、虚空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又名涅槃,择灭无为就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入无为之境;
三、非择灭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没有能生之缘,或有因而无缘,则毕竟不生,这就是非择灭的意思。再者,无为法的法性,自体本来清净,没有烦恼,既然没有烦恼,也就用不著去拣择智慧来灭除,这也就是所谓的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无为,说的是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佛经说,世界进入坏劫时,发生火水风大三灾,动摇全世界,唯有四禅天,火水风三灾都不能到达,这种三灾不至,烦恼不生所显现的无为,就叫做不动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想是想像,受是感受,也就是五蕴中之受、想二蕴,佛教所说的最高禅定叫做灭尽定,又叫做灭想受定,想、受不起了,无为境界就会显现,这种一切想、受都不生的无为境界,就是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真者真实不虚,如者如常不变,这种既真实不虚而又如常不变的真如理体,就是诸法没有生灭的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断除了我、法二执,才能证得真如无为。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 09:5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5:57 编辑

(本次学习:14楼 共用时约3.5小时)

12、尊重正教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虽然解说此经只有四句偈,但是你要知道讲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如同像供养佛塔一样,更何况是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整部《金刚经》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受持读诵此经的人成就的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凡是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你们应当尊重受持《金刚经》的人




[学习笔记]:

a,“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首先,佛法要在恭敬心中求,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尤其《金刚经》这部甚深智慧经典,有缘听闻实属不易

所以我们应当生起信心,应当恭敬尊重此经及解说此经的大善知识,这样才能契于正理,“才能领受[深法]和[不可思议法]以及[圆满方便法]”

末法众生业重,不信佛法,不尊重法,
所以许多法就会因为众生不信或怀疑或轻视而消逝

只有少数发起大心大愿者
才能领受[深法]和[不可思议法]以及[圆满方便法]
佛法很深很广,只有福慧俱足
才能遇到[深法]和[不可思议法]以及[圆满方便法]
也才能明白 —
佛法真的需要在恭敬心中求

因此,学习《金刚经》的重点是要“常保持谦卑心”,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

金刚经虽然表面上文字浅显,就像心经一样
可是,金刚经讲的是菩萨心要,是为声闻转菩萨次第的弟子所讲的课程
尤其心经讲的更深,是实相第一义
所以末法凡夫虽然看了金刚经,有些人虽然自以为了解
但是其实和佛法深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更不用说实际的实证了
这就是佛经上讲的因为末法众生智慧不足
一读深经,就可能错解,而堕入自以为是的状态
所以许多外道行者甚至佛弟子,就可能因为无智的错解经义而堕入楞严经讲的五阴魔境中
这点只要详读楞严经就会明白


但是这不是说所有人都会堕入魔境

因为甚深经法对任何众生,就如无量义经所说
随众生性(根器因缘和业障)而众生自得其义,因此次第就各不相同
因此众生只要读经,大都会得到各自的领会和好处
重点在于谦虚和我慢,以及累世的邪见因缘
只要不常保持谦卑心,不破除我慢,就容易堕入魔境
又或者因为过去世的外道邪见因缘,所容易走往错解的方向 —
[注意]您懂金刚经了? [略说]常见末法众生看金刚经的一些现象



b,“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这句经文讲的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为什么呢,由此末学想到三身佛之法身

“[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

关于法性:
法性则是指法界中一切相的原理特性,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一切法)的原理特性,
法性的法就是指一切,性则一样是指原理特性
为什么佛经中谈到法性呢?因为,佛经探讨六道轮回中或十法界中的一切事物原理,为众生解除疑惑和执着,所以为众生谈法性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回说《金刚经》所讲的经义就是直接契入解脱成佛的深法

如同前面学过的经文:“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所以,有此经典的地方就是有佛,这是因为一切正法及一切诸佛都由此经生出



名词解释: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身】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证,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教】
(术语)所说契于正理。谓之正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2 16:2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5:57 编辑

(本次学习:15楼 共用时约3小时)

13、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学习解说]:

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这部经叫什么名字?我们应当如何奉行受持?

佛告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你应当以这部经的名字奉行受持,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是要我们循着这些方法契入真实,因此只是方便说),则非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不应当在法上心生执着,因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比如后面讲到的微尘、世界和三十二相)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佛说: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不是真实存在的微尘,只是称作微尘,如来说世界,其实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只是叫做世界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三十二相,并非真实存在的,只是称作为三十二相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然后与受持此经四句偈、并为他人解说者相比较,后者所得福德多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佛告诉须菩提应当以这部经的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去奉行和受持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了解这部经名的涵义:

【金刚】
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刚般若】
金刚,喻也。般若,法也。以金刚之贞,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是名金刚般若。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般若波罗蜜】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此可知,为什么佛说“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然后又说“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这是提醒我们不应在法上心生执着,这是因为“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著于法

佛法又好比是长铁杆,而
学佛修行成佛就像走高空钢索一样

佛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无明愚痴邪知邪见,我们很容易就会堕入大染缸中,,无法自拔
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高空走钢索一样险恶,,而我们又该如何安全顺利的走到对岸成佛呢

首先,,要有一个够长够重,能够保持平衡的长铁杆,,这个长铁杆就是佛法
这个长铁杆也是楞严经,,帮助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学习正确知见,,而能认清分辨愚见和邪见
有了这个长铁杆,,我们还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的练习,,修正我们的知见和习气
不断调整我们的步伐,,保持清净心和平等心,,让我们能平稳的在钢索上逐渐前进,,迈向彼岸

确定好正确的知见后,,如此不断练习,,逐渐做到身我和外物两忘,,忘了自己也忘了铁杆子忘了钢索忘了一切
这就像圆觉经讲的净觉随顺,,要走钢索,,首先就要清净自己的念头,,保持清净心,,随顺一切外在环境
也像金刚经讲的破除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忘了自我(我相),,也忘了外在一切(人相众生相),,更忘了生死(寿者相)
所以佛说法亦当舍,何况非法 —
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另外,关于
「般若波罗蜜多」有几种面相的意义,就是「首楞严三昧」,就是「般若实相智慧」,就是「佛性」
「首楞严三昧」指功用、功能、状态,「般若实相智慧」则是指通达一切事相与原理的真实智慧,「佛性」则是指清净光明的本体


透过学习「首楞严三昧」,我们可以学习契入这些功用与状态
透过学习「般若实相智慧」,我们可以逐渐实证通达一切的智慧
透过认识「佛性」,我们可以学习逐渐契入清净光明的本体
所以说,透过上述三种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心无挂碍,逐渐远离世俗的颠倒梦想,逐渐究竟涅槃 — 「般若波罗蜜多」

因此,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法是佛陀随顺众生当下根器次第的方便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领我们逐渐走向成佛!


名词解释:

【筏喻】
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故佛所说一切法,称为筏喻之法,即表示不可执著于法。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中阿含卷五十四大品阿梨吒经)p5176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
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于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 FROM:【佛光大辞典】

【般若波罗蜜】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般若波罗蜜】
梵语 prajn~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或称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般若即慧,声闻、缘觉虽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穷智之边际,故不能得般若波罗蜜;唯菩萨求一切智,遂以之达于彼岸,称具足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于成佛时转为一切种智,故般若波罗蜜不属于佛,不属于声闻、辟支佛,亦不属于凡夫,唯属于菩萨。关于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出多种说法。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八详述般若波罗蜜之自性、因、果、业、相应及其品类,谓般若波罗蜜以正择出世间之法为其自性,以定持为其因,以获得善解脱为其果,以无上正择为其命,以正说正法为其业,以一切法之上首为其相应,以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为其品类。关于般若波罗蜜之修习法,诸经所举甚多,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举出五法,大乘宝云经卷二举出十法,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四、大品般若经卷八散花品等亦有述说。又诸经中亦多赞叹般若波罗蜜,及其异名者。(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六度集经卷八、放光般若经卷四摩诃衍品、大智度论卷十八、卷四十三)((参见:般若)4301)p4304 FROM:【佛光大辞典】

【奉行】
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称为奉行。经文末尾均有“欢喜奉行”、“信受奉行”等字样。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四上):“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p313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3 14:2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5 11:48 编辑

(本次学习:16楼 共用时约3.5小时)

14、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学习解说]:

这时,须菩提听闻此经后,深入解了其中义理,悲伤的流下眼泪,对佛说:稀有,世尊,佛说这部甚深经典,从我获得慧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以来,从没听闻过这部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能生清净的信心,则能生出实相,要知道此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实相就是非(虚幻)相,如来只是称作为实相,世尊,我今日听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并不是难事,但是将来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听闻此经并且信解受持则是第一希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就是非(虚幻)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非(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叫做诸佛

佛告诉须菩提,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不惊讶、不怖畏,要知道此人非常希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并非真实存在的第一波罗蜜,只是称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称作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就像往昔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内心就会生嗔恨,须菩提,又比如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在那个时候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菩萨不应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心,应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就应当这样行布施,如来说一切相都是非(虚幻)相,又说一切众生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众生(因为是五蕴和合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到的法没有真实也没有虚妄,须菩提,如果菩萨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好比有人走入黑暗什么也见不到,如果菩萨心不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好比有人拥有眼睛一样,日光明照能见种种色

须菩提,未来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那么如来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见此人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关于【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寂灭相】
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大二五·六六八中):“涅槃即是寂灭相。”又远离一切差别之相,称为寂灭无二。(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圆觉经)((参见:涅槃)4149)p4505 FROM:佛光大辞典

也就是说,想要修行成佛就要离一切相,包括相与非相

不可以对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执着,因为心一旦在外境上攀援,就会相由心生产生更多虚幻相,离真实越来越远

只有做到两边都不执着才能真正做到离一切相,因为所谓的离也不是真的有个离与所离,而是不二的意思

不二:不著「空」「有」或「有」「无」两边)
所以,「空」也是有各种不同深浅次第的(「大般涅槃经」中有说明种种不同的「空」
真正的甚深空理,没有人间世俗的善恶,不会堕入其中,因此不会造恶,也不会执世俗之善
恶人有恶念,所以造恶,但真正的甚深空法实修者,心中无恶,所以不会造恶,而且心中的善是真善,超越世俗之善
所以,甚深的真善是超越世俗善恶的,因为超越世俗善恶和假名,是无念又超越无念本身,(但要个名称)所以称为空或真善
也就是说,世俗的真,并不是真正真理的真,不同次第有不同次第所认为的真,一般人的真那只是世俗人间的真
所以,修行不是简单的事情,要由戒定慧逐渐增上
先分辨是非善恶,守持戒律,断恶修善
然后,修持各种观行禅定,以空破有(相)
最后,以甚深智慧觉照,以「不二」「真空妙有」破除「空(无)」「有」两边 —
辨析(分辨解析):四大皆空

就像梦中听法,自己因此而受益,可是醒来后发现只是一场梦而已

可是,此法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妄呢?

如果说真实但在梦中,如果说虚妄但我们有真实获得受益

同理,这就是世尊上面所讲的:“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是因为,法只是世尊普度众生的方便说,而身为实修者得我们不能执着其中,才能不断向上见到真相


名词解释:

【六尘】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相】
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大二五·六六八中):“涅槃即是寂灭相。”又远离一切差别之相,称为寂灭无二。(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圆觉经)((参见:涅槃)4149)p4505 FROM:【佛光大辞典】

【寂灭相】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灭相”。智度论说:“涅槃即是寂灭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a%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法华经序品曰:“或有菩萨见寂灭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知一切法皆悉寂灭。”注曰:“肇曰:去相故言寂灭。”同弟子品曰:“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无量寿经上曰:“超出世间,深乐寂灭。”智度论五十五曰:“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语】
即真实不虚之言说。指如实之语、如法之语等。金刚经(大八·七五○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p2378FROM:【佛光大辞典】

【实语】
梵语 satya-va^da,巴利语 sacca-va^da。即真实、不妄不异之语。指佛或修行者所说之话语。金刚般若经(大八·七五○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在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中,论及口之四善行时,将实语(巴 musa^-va^di^-verama^N!i^,离妄语)与软语、不绮语、不两舌三者共举;同经卷十二清净经中,将实语(巴 bhu^ta-va^di^) 与应时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等五者并举;卷十四梵动经中,则将实语与知时之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等五者共举。
 显密二教于此说法略有不同,在显教中,谓所说称于实,又如言起行,其言行能相应者为实语;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二九下):“如言起行,故云实语。”密教则以说真如之言为实语,即释摩诃衍论卷二所说五种语中之第五种如义语;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七九中):“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别译杂阿含经卷四、卷十四、正法念处经卷五十四、大宝积经卷七十九、大方等大集经卷十)p5790 FROM:【佛光大辞典】

【真语】
真实语之义。与“真言”同。又如来随自意说,毫不妄曲,真如一实,故称真语。(大集经卷十、大日经疏卷一)p4226 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慧眼】
梵语 prajn~a^-caks!us。指智慧之眼。为二乘所证之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五下):“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维摩经卷中、六十华严经卷一、无量寿经卷下、思益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二十)((参见:三眼)616、“五眼”1151)p6044 FROM:【佛光大辞典】

【义趣】
(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4 12:49
(本次学习:17楼 共用时约3小时)

15、持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那样多次的身体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沙那样多次的身体布施,晚上同样以恒河沙那样多次的身体布施,这样持续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另外又有人听闻这部经典,信心具足,所得福德胜过前面用身体布施的人,更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总之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心的人、为发最上乘的人而说,如果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众生解说此经,如来悉知悉见此人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他们是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如果喜欢小乘法的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

须菩提,无论在哪里,只要有此经典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要知道有此经典的地方就是佛塔,所以你们都应当恭敬礼拜绕塔,以种种花和香庄严这里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讲的是受持此经者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这些功德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实相和佛性中来,因为此经就是解说实相,就是带领我们消除累世错误观念和知见的一部智慧经典

所以,如法实修者必定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回到这段经文中,怎样才算是做到如法呢?

就是发大心,如同世尊在经中教导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也就是说,发解脱成佛和普度众生心者才能与法相应,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因为,真正的
功德是指原本就清净圆满的佛性,这在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就是第八识清净后的庵摩罗识,这就会有圆满的功德能力
所以一般人想要有功德,这必须实证,逐渐清净第八识,让佛性显露
这样才能逐渐真正成就自身原本俱足的功德能力

佛经(例如密严经)中讲的很清楚,第八识有无穷的能力
清净的第八识作用能成就一切清净圆满功德,拥有佛菩萨的一切神通变化
相反的,凡夫第八识的恶习气种子则可以造就一切六道生死轮回
所以凡夫妄想神通,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拥有神通,
只是自己弄错了方向,让第八识的神通作用,走向黑暗的一面
这就是法界的真相
,这点也讲过多次了
知道这个真相很重要,由这真相就能分辨一般世俗外道和附佛外道
由这真相,就能知道世间一切法门究不究竟,是正是邪
—— [略说]功德和回向的实相和原理

因此,此经虽然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但是,这要能如实发起大乘心的人才能获得,而且发大心者是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

相比之下,喜欢小乘法的人因为执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更无法获得这些殊胜功德

由此可知,发心最重要!


名词解释:

【小法】
(术语)小乘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钝根乐小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5 10:2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5 10:54 编辑

(本次学习:18楼 共用时2小时)

16、能净业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反而被人轻贱,这是因为原本前世所造的罪业应当堕入恶道,今世受持读诵此经被人轻贱的缘故,消除了堕入恶道的罪业,不但如此以后还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我在燃灯佛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都一一供养,没有落下一位,如果有人在未来世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与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的功德,我的功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譬喻也无法说清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受持读诵此经,他们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详细解说的话,有人听了可能会心生狂乱,会怀疑不信,须菩提,要知道此经义理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意思是说受持读诵此经者如果被人轻贱,这是因为累世造恶原本要堕入恶道的,因为被人轻贱而将这些业障消除了

为什么被人轻贱是消除累世恶业呢,其中原理就是[重业轻报]!

所以,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什么是重罪轻受?我们该
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佛经有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也有很多人知道有“重罪轻受”这么一回事!

但当很多学佛者身临其境面临困难逆境时,常常会怀疑是否学佛方向对了,甚至退失道心怀疑是否该学佛?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难逆境时,不妨多看看佛经怎么说,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破迷开悟! —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1、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得无垢女经》
除恶菩萨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众生有恶业行应受报者,彼见法故现世轻受。”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若彼复能经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所作罪业现世轻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佛藏经》
教离杀生舍其杀业。于佛法中而得出家无有障碍。得出家已近善知识得沙门果。是人现世轻受罪报。不障圣道得免三涂。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若复此人由先恶业。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所求不遂亲爱别离。国土荒残王贼衰难。由此经力现身轻受。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或遭骂詈及余毁辱。往诸业障即自消除。

《大宝积经》
时,无垢施女谓离恶趣菩萨:“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诣舍卫城,愿令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如来说业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业可速断耶?若可断者,则违如来所说;若不知云何而能轻受速断?若能断者,于无主法中汝则是主,若能断者亦当能不断。”

离恶趣菩萨答无垢施女言:“我以愿力故能令轻受速断。”

离恶趣菩萨,作是念言:“我当令舍卫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2、如何识别重罪轻受?如何转重罪为轻受===============

修身、戒、心、慧方能转重罪为轻受,不要把全部的不如意都误认为重罪轻受了!

《菩萨善戒经》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 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由此可知,不是所有的苦受或不如意,都叫做重罪轻报

而是要能在受苦当下提升或改变自己当前次第的“身、戒、心、慧”才可以,原理就是:

因为「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业障」就是错误心念和行为所引发障碍正向成长的一切
所以,想要真正消业或没有业障,那就要有正确的心念和行为(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和影响)—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所以,重申之前说过的内容
消业就是:
1.消除内心的习气与执着,
2.消除累世与众生的怨结。—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方法就是:
1.由佛法「正知见」转变自己累世所累积的错误观念(包含世俗知见或外道邪见)
(上面这属于思想观念的部份,就是「戒、定、慧」中「慧」的部份),
并且由「戒律」和「定力修行」来帮助自己消除累世所累积的「恶习气」
2.由上述的内修,并且配合外行,积德行善,广结善缘,普渡众生,这样就能逐渐消除累世怨结 —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感恩佛友案例分享:
1)近期在诵《法华经》和一字一拜《法华经》,感觉很殊胜!梦境也很特别,所有的和我有缘的众生都会在梦中浮现,可能是消业的过程吧!反正我每天都变的有点盼望去睡觉做梦了(呵呵),同时也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可能是重罪轻报吧?比如车无端端在停车场就被碰了、划了,要不就是工作上的事情,要不就是被明明是好朋友的误解痛骂!唉!总之挺多事发生的,但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读诵和一字一拜《法华经》。我不知道这是重罪轻报还是业障?
>>>>>>>
这确实是重业轻报,也是考验您的实修心态是否正确
如果面对这些重业轻报和考验都无法平静以对
那就是修行还太差,观念还不正确
所以这些都是实修过程的基本测试

妙法莲华经是大经,非常重要
您目前仅是读诵和跪拜就能消除重业,重业轻报
更何况以后真正落实法华经,广行方便普渡众生
所以法华经上说,修法华经能尽速成佛,
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请参考药王菩萨本事品)
妙法莲华启妙心~修学[法华经]非常殊胜


然而,这部《金刚经》不单是转变我们累世所累积的错误观念,更是带领我们认识实相的甚深经典!

因此,佛说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6 11:25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7 10:58 编辑

(本次学习:19楼 共用时3小时)


17、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学习解说]:

这时,须菩提问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以后,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这颗心?

佛告诉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应当这样安住和降伏其心:我应当救度一切众生,虽然救度一切众生,但实际没有一位众生得到我的救度。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实在是没有一个法可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在燃灯佛所,有得到一个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吗?

没有,世尊,以我的理解,佛在燃灯佛所没有得到一个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佛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实在没有一个法能让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有法让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燃灯佛就不会说:你在来世将会成佛,名叫释迦牟尼。因为我知道实在没有一个法能让我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燃灯佛才为我授记说:你将来会成佛,名叫释迦牟尼。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就是诸法如义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则根本没有一个法能让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所得无上正等正觉非实非虚,所以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一切法(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只是称作一切法

须菩提,就像是说人身高大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说人身高大,并不是真的高大,只是称为高大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菩萨如果认为: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有这样的想法就不能叫做是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实在没有一个法可以叫做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想: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他就不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庄严佛土并非真的庄严,只是称作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法(“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人无我者,人为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法无我者,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者,如来说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菩萨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经中讲:“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意思是说,如果菩萨能够通达无我法(“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话,才叫做是真正的菩萨

【无我法】
“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人无我者,人为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法无我者,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a,人无我是什么意思呢?

【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
这是说:「我」有两种,
第一种叫作「法我」,「法我」意义很深远,可以依照不同次第做不同深浅的解说,稍候再说明
第二种叫作「自我」或「假我」,「补特伽罗」就是指「有情众生」,就是指轮回中的正报主体,依报则是客体
例如:人就是主体,就是正报,车子房子就是客体,就是依报。「补特伽罗我」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自我」,
就是『有情众生所认为的自己』,而这通常就是指自己这个肉体或观念中的我。—
「真我」与「假我」

回到经文,人无我指的是“「自我」或「假我」”,这个我是“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的

认识到了色身假我后,接下来就要学习放下假的,恢复真我或「法我」: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指真正真实的我,究竟的我,根本的我,实相的我,觉悟的我
以佛法中的不同佛法名相来说,简单说就是:
清净后的「第八识」(空如来藏、第九识=庵摩罗识)、或「佛性」、或称「自性」
「真我」与「假我」

b,法无我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依缘假立”也是次第说法的意思,由浅入深,直至成佛!

所以,虽然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实则都是“依缘假立”,都是随众生心而次第说法
也就是说,所有法都是方便说,只是一个为众生拨云见日,恢复佛性真我的过程,或是通往成佛的阶梯而已

如果停留在阶梯上,就无法攀登高峰,所以佛才要提醒我们法无我,要我们不要执着在这些过程当中,去除法执

过程虽然不是终点,但是对于修行者来说,不可缺少,

因为众生的欲望和执着,「佛性」被「六尘」所覆盖,所以,才需要透过修行来除盖恢复「真我」「佛性」— 「真我」与「假我」

因此,想要成为真正的菩萨,不单要做到人无我,还要做到法无我

回说本经讲到的法无我义理很深,虽然如此,但是道理之间都是相通的,为什么要去除法执可参考下面的原理解说:

如果修行者执着表法而不知上进,不知道「心法」: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这样就会因为自己的法执,也就是知见上没有增上次第,而在智慧上没有增上,进而和外相产生执着,而引起相对应的因果
这在修行上就不会增上,也无法解脱 —
抄经的实修次第和原理

关于法执,下面的案例也是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比如

不知道心路历程,就会产生法执,执著昨天诵多少经?今天持多少咒?拜了多少佛?做了多少善事?始终没有在心上用功。并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在修行上要更进一步;《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要执著法,法是药,何况是非法?贪、瞋、痴、慢、疑、邪见,属于非法,不是正法就是非法。所以,「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心要停止起坏的念头,口要停止讲坏话,身不造作恶行。不但停止恶言、恶行、恶念,还要积极行善,把善法落实到身、口、行为当中,修了善法,要不执著善法,又归于自心;这就是开佛知见,这就是佛的见解、觉悟的见解、菩提道路的见解。
有些人执著诵经,产生法执;也有人诵经有了境界,又执著境界,这就是不了解经中的道理。了解经上的道理就知道除了口而诵、心而惟、身而行,还要知道经义,经上有空、假、中的道理,有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这些道理要明白。经是佛所说的,佛从自性智慧中说出来,为了破迷显正;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除去众生心当中的执著和烦恼,诵经是修行的方便法门,藉由诵经定心、明心,化除烦恼、执著。《金刚经》讲得很清楚:「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过河就不需要船了,执著、烦恼化除了,连方便法门也要舍去,所以我们依照经上的道理去实践,这才是最重要。一方面诵经,一方面要实行;因为怕自己忘记了佛法的道理,所以要诵经来提醒,不但诵经,还要去实践,这就是转经。
众生有我执,声闻、缘觉、菩萨有法执,将我执、法执都去掉,全归于一真法界;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如果执著自己已经得到真谛,就又违背真谛的意义了,因为有真就有假,实相当中一法不立,魔也不立、众生也不立、佛也不立。因为这念心当中,所有一切名相都是虚妄;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一切名相,目的就是为了开权显实,最后都归于无言无说、无名无相,目的是在这里。—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名词解释:

【法执】
(术语)二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为无为之实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虽断我执而不能绝此法执,大乘之菩萨则渐断之。唯识论一曰:“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执】
“我执”之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略称法我、假名我。系应破除之两种我执之一。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而将人类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者,则称为我执。以上皆属迷妄之见解。说一切有部主张人我非实有,唯法性实有,即所谓之法我执;大乘主张诸法皆因缘生,无实有之自性,乃随邪执而有法我,故倡法无我、法空。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七上):“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
 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法执分为二种:(一)俱生法执,由无始已来即带虚妄熏习之内因力,恒与果报之身俱有,不须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又分常相续与有间断二种,前者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而起自心之相,执为实法;后者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之蕴、处、界之相而起自心之相,执为实法。二者均微细而难断。(二)分别法执,由现在之外缘力,非与身俱有,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亦有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之相而起自心之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一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而起自心之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者粗重,故易断。其中,俱生法执,为修所断,于十地之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为见所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之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又法之本体为假有,迷于假有,故生法执,法执为根本本体,更于法执之上,生起我执(人执),故有仅存法执而不存我执者;然若我执存在,则必有法执。起法执即生所知障,起我执则生烦恼障。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大三一·五五九下):“由法执故,世间愚夫起众生执;除众生执现起缠故,觉法实性;觉法性故,法执永断。法执断时,当知亦断众生执随眠。”此外,护法认为法执唯在第六、七等二识,安慧则认为除第七识外,其余之七识(即前五识及第六、第八识)通有法执。(大毗婆沙论卷九、成唯识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二末)((参见:二执)210、“我执”2942)p3383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无我】
二无我之一,是“人无我”的对称。谓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的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又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称为诸法无我印,三法印是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者印证。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的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彻知此理的智慧,称为二无我智。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人无我】
(术语)二无我之一。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无真实之我体,故云人无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无我】
谓由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而成五阴之身。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余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我法】
“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二无我,亦名二空。人无我者,人为五蕴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有真实之我体存在;法无我者,不论佛法、世法,都是依缘假立,对待而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切法】
梵语 sarva-dharma,巴利语 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 sam!skr!ta-dharma)、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法、一切万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摄大乘论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p1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
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7 10:0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9 08:53 编辑

(本次学习:20楼 共用时3小时)

18、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人间肉身之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天眼(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慧眼(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之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佛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真理)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所有沙,佛说它是沙子吗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子

须菩提,你认为假如有像一条恒河中所有沙那么多条恒河,又有像一条恒河中所有沙数那么多条恒河沙的佛世界,是不是很多?

非常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然而所有国土中的一切众生有若干种心,如来都悉知悉见,为什么呢,如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妄心,只是叫做心。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一体】
即常住真心之体。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有“情与非情共一体”之说。p85 FROM:佛光大辞典

结合上面解说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一体也是在说
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都和佛菩萨的佛性平等无二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佛性]就是指众生本来就清净自在慈悲光明圆满俱足的本体 — [分析探讨]佛像到底能不能佩带?佩带楞严咒能不能进入厕所?
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既然佛性平等,为什么我们还是凡夫,没有成佛呢,这是
因为我们第八识累积太多这些无明妄念种子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因为我们被尘染覆盖无法显露佛性功德 — [分析解说]心法次第的观照实修

也就是说,虽然,
佛性平等不二,但是[第八识]的清净程度有差别 — [问答]关于“深心”的理解

原来是第八识的清净程度影响着佛性显露与否的关键:
「第八识」

不论是「六道轮回」或「解脱成佛」,其中的奥妙和原理,就在于「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有情众生」的「第八识」有不可思议无量神通,能变化一切


「轮回」

当「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受到累世「无明(愚痴)种子」的染污,则因迷而轮回
就是因为对世俗「六尘」的爱欲执着,由「六识作用」而形成细微的「第七识」作用而污染「第八识」
又或称「第八识」染污后成为细微的「第七识」现行作用,六识(第1~6识)、「第七识」、「第八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这样,「第八识」的神通作用就会依照众生各自不同的执着,相对应而产生「六道轮回」的结果


「成佛」

如果「有情众生」能透过修行佛法,逐渐去除「第八识」的染污,消除「无明(愚痴)种子」,
清净后的「第八识」则称「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恢复原本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称为「佛性」
这样的「有情众生」则称「成佛」,有能自主的不可思议神通力量 —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回到经文,佛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清净自心(清净第八识),不要随着无明妄想与外境不断攀缘,那样只会在种种缘起缘灭的相上越走越远

唯有放下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执着,安住当下让自心清净无染,才有机会见到真实(相)!


名词解释:

【佛眼】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真理。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眼】
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慧眼】
能看出一切事实真相之眼。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肉眼】
人间肉身之眼,为五眼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8 08:44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9 08:47 编辑

(本次学习:21楼 共用时2小时)


19、法界通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如果有人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不多

是的,世尊,此人所得福德非常多

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福德是实有的,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了,如果有人认为福德并非实有,如来才说得福德多




[学习笔记]:

经文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为什么佛说如果有人认为福(功)德是实有,则不说得福(功)德多,如果认为福(功)德不是实有,如来才说得福(功)德多

因为认为福(功)德实有的人,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有漏的,世尊为了避免众生在相上执着,才说没有福(功)德

最有名的就是梁武帝问达摩
"我造了那么多佛寺塔庙, 供养那么多僧侣, 功德有多大"
达摩说 “一点功德也没有”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为什么达摩祖师要说梁武帝一点功德没有呢?

因为,
如果问别人自己有没有功德, 那就可看出没有实证工夫, 不明白实相, 所以祖师说就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不能自认为证果,有所证就是著相,既然着相就是没有证果
所以金刚经讲”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所住而生其心”,”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因此,世尊对于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相的人才说得福(功)德多,因为这些众生不再被表相迷惑,修行是无漏的,是逐渐走入实相的行者

写到这里,末学突然想到(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世尊这种说法方式,其实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种表现

正因为世尊心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法,才能随众生心而次第解说,令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各自受益得解脱!

因此,回到经文,主要是讲《法界通化分》

意思是“遍周法界。一化(同一化益之意)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所以,如果众生
有机会领悟佛法甚深智慧,又或者该破除他的傲慢,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你一点功德也没有”
如果这个人没有领悟甚深智慧的慧根, 仍需加强对佛法的信心,
那我们或许会跟他说“您有功德, 要多做功德”


这是佛法智慧和慈悲度生的差别, 这在很多佛经都可以发现
有很多佛经慈悲的告诉我们有大功德,这都是期望我们老实去做,多做
有些般若智慧佛经则不断的破除我们执着的功德相, 让我们更接近实证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学佛如果深入到了实相般若的佛经,
例如,金刚经,金刚三昧经,维摩诘经,般若经... 就会发现
经上说真正以实相般若,来实行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 才是无漏功徳
经上说未能以实相般若来做的都是有漏功徳,
所谓有漏功徳, 就是人天福报, 不能解脱六道断生死 —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名词解释:

【一化】
<一>指佛陀一代之教化或一时之教化。观经妙宗钞有“一时一化”之语。
<二>同一化益之意。法华文句记卷七中(大三四·二八五中):“若会已后,同沾一化;民无二主,国无二王。”p21 FROM:【佛光大辞典】

【福德】
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化】
(术语)弘通教化也。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罗什师今位阶三贤,所在通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9 08:4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0 20:42 编辑

(本次学习:22楼 共用时2小时)


20、离色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色身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应当以色身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色身并非真实存在的,只是叫做色身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并非真实存在,只是叫做三十二相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我们都知道如来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而色身其实就是报身:

【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
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
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起,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
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
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为报身和应身都不是如来真正的法身,所以不应当以色相见如来

然而,法身则不同,

广义来说,「法理、法义」才是佛的「法身」
「法身」就是「法理、法义」,就是「法性」,这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特性原理本来就存在,没有生灭问题
这点如果无法明白,想想「水往低处流」,这样就能明白,也就是佛法其实不会消失,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另外,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才是真正「法身」,「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所以,「法身」也不生不灭
其实,佛经所说深浅不一,说明的角度也不同,都是为了破除众生执着,然后逐渐明白法性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要知道,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这是因为诸佛法身,
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一实境界』实修者二种观道:『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同理想到,什么是真念佛?

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真念佛 ~ 佛藏经 鸠摩罗什译


名词解释:

【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起,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0 08:33
(本次学习:23楼 共用时2小时)

21、非说所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会这样想:我有所说法。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这样想: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诽谤佛,就是没有明白我所宣说的法义。须菩提,说法者实际上没有实有的法可说,只是称作说法

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在未来世听闻此法,能生信心吗

佛说:须菩提,他们不是众生,又非不是众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众生其实并非实有,只是叫做众生而已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回到经文:【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也就是说,为什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无法可说?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佛法是心法,透过一切文字表相所说的法只是方便说

目的是为引导众生契入心法解脱成佛,因此心解脱才是真解脱

道理就像梦中事,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没有真实性,实修者不应当执着在过程中,更不能以自己的小脑袋猜测佛的境界,否则就是谤佛

关于缘起性空,比如
在梦中,你想吃梦中的烤肉,或正在吃,醒来,梦中的肉和我都是假的,而且梦中吃肉的想法也是因迷而生,也是虚幻 — 「真我」与「假我」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1 11:16
(本次学习:24楼~25楼 共用时2小时)

22、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实际并没有得到一法

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甚至没有少法可得,因此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学习笔记]: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众生佛性平等无有差别,我们之所以还是凡夫,这是因为我们染污了太多的贪嗔痴及无明与烦恼,因此佛陀说法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这些无明与烦恼,而非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这才是说法的目的之一,因为去除无明烦恼才能逐渐清净第八识,进而显露人人本具的佛性,如果我们又在这些法上心生执着,就好比前面经文讲到的上了岸却把船带在身上的比喻


名词解释: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1 11:1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1 11:18 编辑

23、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学习解说]:

还有,须菩提,此法(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能不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修一切善法,则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所说的善法,如来说不是实有的善法,只是叫做善法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想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必须远离四相净心修行,因为只有[正信][正因][正行]才能得到[正果],反之如果心不离相而修一切善法,得到的只是世间福报是有为法,根本无法解脱成佛

相关阅读:[正信][正因][正行],所得的就是[正果]


名词解释:

【三轮体空】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参见:三轮相)680)p681 FROM:【佛光大辞典】

【净心】
(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2 10:4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2 16:25 编辑

(本次学习:26楼 共用时2.5小时)


24、福智无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用来布施,然后另外有人哪怕只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句偈并为他人演说,两人所得福德,前人不及后人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譬喻来形容也比不上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如果以财物布施,即使有像须弥山那么多的财物,终有用尽的一天

可是,拥有般若智慧的人则不同,因为这些解脱智慧能让我们看清世间虚幻,去除无明烦恼与执着,当第八识逐渐获得清净后,便能恢复佛性解脱成佛,因此受持读诵演说此经者(无相布施),所得福德远远超过以财物布施的人(有相布施)

再者,拥有般若智慧的人像一盏灯,不仅点亮自己,还能照亮他人,能像无尽灯那样以一灯传亮百千万灯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维摩诘居士」说:诸位姊姊们,有个法门叫「无尽灯」,你们都应该学习
「无尽灯」就是:像透过一灯借火传过一灯,就能让百千灯都点明,黑暗就会全变光明了,如此相传,光明就会无量
同样的道理,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让众生都能发起修行成佛的发心和决心,
这样正法就不会消失,就能随所说法而法法相传,增上一切善法,这就是「无尽灯」的道理和法门
你们虽然住在魔宫,但是因为无尽灯,就可以让无数的天子天女都发起修行成佛的大乘心,
为报佛恩,就会法法相传,就能逐渐扩大而利益一切众生) —
「维摩诘经」:『无尽灯』

以灯传灯的修行方法,相当于是法布施

我们都知道法布施功德最大,因为能启发众生恢复本有佛性(即法身慧命)

所以,受持读诵演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无相布施),所得福德远远超过以财物布施的人(有相布施),可见般若智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
众生有我执,二乘有法执。有我执就有能所,从我执、我所产生种种罪过,「我」的钱财、「我」的名誉、「我」有多少功德、「我」有多少财富……,天天在我执中计量分别,乃至于造作罪业;所以说「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不要执著功德,执著功德,功德就成了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不执著功德,能所俱空,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回说在六波罗蜜当中,

依序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智慧;般若就是了达空性的道理。布施以后,了知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有,缘灭则无,本性皆空,所以没有布施者、没有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物品;持戒,没有能持之心,没有所持之戒,能所俱空,持而无持;忍辱,没有能忍之心、没有所忍之境。所以六度的每一度都有般若,都是能所俱空。我们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要能所俱空,进一步连空亦不执著,能够依此修行,方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因此,
学佛如果深入到了实相般若的佛经,
例如,金刚经,金刚三昧经,维摩诘经,般若经... 就会发现
经上说真正以实相般若,来实行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 才是无漏功徳
经上说未能以实相般若来做的都是有漏功徳,
所谓有漏功徳, 就是人天福报, 不能解脱六道断生死 —
有没有功德? 有漏和无漏功徳?

名词解释:

【福智】
(术语)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种庄严。此二德庄严法身者也。菩萨自初发心,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等六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又福德属于利他。智慧属于自利。菩萨一切之万行,摄在此二者也。涅槃经二十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3 09:51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3 10:13 编辑

(本次学习:27楼 共用时2.5小时)

25、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们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度众生

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并不是真的有我,只是凡夫认为有我,而凡夫如来说也不是真的有个凡夫




[学习笔记]: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经文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经中说实在没有一个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所谓的众生只是业力障碍下的一期受身,并非真正的自己。而佛陀是大觉者,佛陀清楚明白众生的本来面目,因此佛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我们认识和了解佛性,帮助我们恢复清净自性。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众生都是未来佛,而众生相只是因为一时迷惘走错了方向,所以佛为我们宣说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是为了把我们领进门,帮助我们找到那个自性佛

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佛性才是最好的老师,又或者当下一切都是老师,一切都蕴含佛法,一切都能见真性 —
谁能当你师父呢?!

所以古人说:「诵经有一卷无字经,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心中这卷经是没有文字的,虽然没有文字,里面却什么都有。念佛有一个自性佛,我们口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圣号的目的,是用这句佛号来启发每个人的自性佛。—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下面,末学以反向思维这句经文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这里“度”的意思比较深一些,经中说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

成佛则是要靠自己修行,靠自己消除贪嗔痴,佛菩萨只能引导和教导,没办法代替众生修行和成佛

自己的贪嗔痴和妄念,就是要靠自己学习消除

只有靠自己转念和认清法界实相,逐渐消除贪嗔痴,这样才能成佛

这才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原理,真正的原理在佛经中都有说明

想成佛,就是要靠自己实修,清除第八识中的妄念种子,这样才能成佛 —
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因为,

累世所累积的妄念习气,是无法靠其他外力清除的

全要由自己先相信佛法,然后依法修行,从实修中逐渐清除自己累世所累积的妄念种子和习气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成就(不论世俗成就或修行成就),都必须自己真才实料的去面对和突破以及增上次第

由这些过程逐渐显露原本圆满的佛性,才能逐渐成佛 —
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道理就像吞下(贪嗔痴)毒药的是众生,佛陀只能交给众生解药的方法,却无法亲自帮众生把毒药吐出来

所以修行到最后要靠自己将佛陀开出的药方一一实修实证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自度,假如自己不够精进,必然如是因如是果

由此可知,
能不能成佛,靠的是众生自己要转念,要转邪为正,要消除妄念和习气,要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观念 — 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
想成佛必须靠智慧解脱,就是自己在知见观念和实力上提升,恢复到佛性的状态

这过程就必须靠自己实修来消除妄念和习气,如此让佛性显露,就能逐渐成菩萨,最后成佛 —
超度和成佛是两回事


名词解释:

【佛性】
梵语buddha-dha^tu 或 buddha-gotra。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
 中、日诸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末)((参见:五姓)1107、“佛种”2744)p2633 FROM:【佛光大辞典】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4 10:59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4 11:22 编辑

(本次学习:28楼 共用时3小时)

26、法身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说:可以,可以,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说:须菩提,如果用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话,转轮圣王也是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我知道了,佛所说的义理是,不应当用三十二相观如来

这时,佛用偈颂对须菩提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主要是告诉我们法身无相 (注:[无]并非[没有],而是不着相),避免我们着相修行

【因为心念是相的制造者,相由心生】,所以如果心有执着,在相上要么停滞不前,要么产生更多幻境形成障碍,从而远离正法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法身?为什么说法身是无相呢?

从狭义来说,除了佛身,「佛经」表示佛的「法身」,佛经纸本有生灭性,这法身就变成也有生灭性,所以是狭义
广义来说,「法理、法义」才是佛的「法身」,这就又可以回到前面「佛法僧」那段的探讨,回到「法性」问题
所以,最终来说,「法身」就是「法理、法义」,就是「法性」,这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特性原理本来就存在,没有生灭问题
这点如果无法明白,想想「水往低处流」,这样就能明白,也就是佛法其实不会消失,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另外,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才是真正「法身」,「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所以,「法身」也不生不灭

所以,最终来说,从法身来看,有情的佛性和法性原理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因为佛能通达一切法性
但是,这不是说「法性」就是「佛」(如果你要从法理上来说,也是正确的),差别在于「有情」—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由上面教导可知,法身无相,且不生不灭,法身就是清净后的「第八识」,就是「佛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401-600卷》卷569:

「天王当知。
真如名为无异无变无生无诤。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清净不变如虚空无等等。一切三界无有一法所能及者。遍有情身无与等者。清净离垢本来不染。自性明净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识非心意识性即是空无相无愿。遍虚空界诸有情处一切平等。无量无边不异不別。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 [诸经辑要]~[心][意][识][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另外,下面法身菩萨的境界(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也是无相的一种,现阶段值得末学好好学习和实修:

净秽一如,就是空有一如,善恶一如,是非一如, 就是不执着于空有善恶是非的不二法门

所谓不二并非唯一,这又是另一个错解, 不二是指非二, 也就是非空非有,非是非非

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
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参考阅读:[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名词解释: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身】
梵语 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大乘之中,亦有数种说法:(一)唯识家,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之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二)三论家,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三)大乘起信论,全论之核心思想旨在阐论自性清净、妄法无体之说,而于论究万法时,以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来判释众生心,乃至宇宙法界等,例如论及法身说时,即以真如之用大来凸显法身之意义。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七九中):“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佛如来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乘家立说之根柢。(四)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佛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来,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五)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教主,主张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意生身、相好身、威势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六)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来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无上依经卷上、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卷下、佛性论卷四、金刚般若论卷上、成唯识论卷十、注维摩经卷三、胜鬘经宝窟卷下末、清凉玄谈卷三、辨惑指南卷三、法华玄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自性身)2525、“佛身”2629、“象征主义”5275)p335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5 10:17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7 12:12 编辑

(本次学习:29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27、无断无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学习解说]:

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因为无相,所以)如来不需要通过修行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无相,所以)如来不需要通过修行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你如果(像上面)这样想: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诸法是断灭相(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千万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不会说诸法是断灭的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这段经文主要也是提醒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保持中道和不二,不要堕入一边

如同经中世尊叮嘱须菩提说,如果有人认为既然无相、没有任何所得,就不需要辛苦修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堕入一边

由这种现象,末学想到了爬阶梯,要能看清楚各个阶梯的高低和不同,又能不执着于各个阶梯

(参考阅读:「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否则堕入一边就是落入断灭见,也是否认因果的愚痴表现,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还没有弄清楚无相的真正涵义是什么

末学以当前次第思维,无相的正确的理解方式应该是《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同理,也是「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的道理: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提路上不作有想、亦不作无想!不论自己起什么念,念佛、诵经都属于有念,如果悟了就不妨碍起念;悟了,念佛也是无念,诵经也是无念。「有念念成邪」,什么叫做邪?念头落入一边就是邪,落入「有」是一边,落入「无」也是一边。邪到一边、偏到一边就不是菩提大道,就不是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计,就是卜度、思惟;六祖大师告诉大众,不要去分别有、无,有也不住、无也不住,这念心不住两边,当下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白牛车。白牛车是一个譬喻,白牛车是最高的境界,要达到心即是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如来,就要不住两边;打坐时,站得住、站得长,这就是长御白牛车,就是坐在白牛车上面了。要时时都坐在白牛车上,时时都坐在莲花台上,时时都坐在如来的宝座上。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所以,不要把开悟看得很高、很深;就是这念心,这么直接的事,不敢直下承担,不是很糊涂吗?
  
不要把如来的境界看得很高,如来就是指我们这个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任何有生命的众生都有;无论男女老幼、在家出家、蜎飞蠕动都有这一念心。—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这个法门是告诉大众成佛作祖的境界,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言说的境界;是如来的知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使大众明瞭如来不可说、不可说的这念心,这才是真正的道理。—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要知道,
只有真正不着两边的「不二」和「中道」才能真正的自在解脱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自在 — 执持各自是非对错的轮回VS真正不二中道智慧的解脱

因此,
[左道]和[右道]可能都是障碍真相的一边
能不能破迷开悟,那要看自己对待两边的心量了 —
智者见真,愚者疑伪

另外,关于[常见][断见][中道][不二]的解说

还可以参考这篇帖子: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也有非常详细的解说


名词解释:

【断见】
梵语 uccheda-dr!s!t!i,巴利语 uccheda-dit!t!hi。又称断灭论。二见之一。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主张此等断见者,如富兰那迦叶即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之报,被称为断见外道,属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虚无主义者,亦属断见之一例。
 所谓断常二见,系概括而言外道之种种偏见。据大毗婆沙论卷二○○所载,诸恶见趣虽有多种,皆不出有见、无有见二见之中;有见即指常见,无有见即指断见。以此二见皆为边见,故释尊主张离常、离断,而取中道。又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载,断见有二种,一谓无后世受罪福苦乐之果报,一谓一切法皆空,即堕于空见者。对于此等边见,经论中多主张以空观对治之,如成实论卷十边见品谓正修习空,则无我见,以灭我见,遂断二边。(杂阿含经卷三十四、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卷七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七、卷五十八、佛性论卷一破外道品、成唯识论卷六)((参见:六十二见)1241、“断灭论”6565)p6560 FROM:【佛光大辞典】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6 09:01
(本次学习:30楼 共用时2.5小时以上)

28、不受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菩萨用遍满恒河沙数那么多世界的七宝布施

如果另外还有人了知一切法无我,并且成就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此菩萨所得功德胜过前面那位菩萨,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这是什么意思呢?

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不应贪着,所以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了知法界实相、成就无生法忍的人,所得功德胜过有相布施或修行的人

如同开篇世尊对须菩提讲到:“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些教导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着相修行,要修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三忍之一

关于[三忍]或[三法忍]有诸多解释,这边提供其中一解
所谓[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象是[众生],就是对一切众生能忍,所以叫[生忍],此尚执着[众生相]
[法忍]对象是[法],就是对一切法能信受奉持,所以叫[法忍],此尚执着[法相]
[无生法忍]则是不着[忍][不忍]两边的最高境界,金刚经云”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 如何发无上大愿,成就无上法财? ~ 优婆塞戒经

就像梦境中,如果太当真,这梦就不容易醒,而如果能醒来,就能明白梦境虚幻

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心念的作用,不论是非对错,当我们执着的时候,就无法逃脱,就会堕入其中 —
现实VS真实,真相VS实相

同理,在修行过程中如果心有贪念或认为有所得,就是背离解脱之道无法见真

犹如世尊在《佛藏经》中的慈悲提醒与解说:

佛藏经卷下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净见品第八

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不记我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八千佛。皆号定光。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皆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值六万佛。皆号光明。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亦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值三亿佛。皆号弗沙。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四事供养。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万八千佛。皆号山王。劫名上八。我皆于此万八千佛所剃发着法衣。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五百佛。皆号华上。我时皆作转轮圣王。悉以一切供养诸佛及诸弟子。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五百佛。皆号威德。我悉供养。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得值二千佛。皆号憍陈如。我时皆作转轮圣王。悉以一切供具供养诸佛。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值九千佛。皆号迦叶。我以四事供养诸佛及弟子众。皆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去于万劫中无有佛出。尔时初五百劫。有九万辟支佛。我尽形寿。悉皆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尊重赞叹。次五百劫。复以四事供养八万四千亿诸辟支佛。尊重赞叹。

舍利弗。过是千劫已无复辟支佛。我时阎浮提死。生梵世中作大梵王。如是展转五百劫中。常生梵世作大梵王。不生阎浮提。过是五百劫已。下生阎浮提。治化阎浮提。命终生四天王天。于中命终生忉利天。作释提桓因。如是展转满五百劫。生阎浮提满五百劫。生于梵世作大梵王。

舍利弗。我于九千劫中。但一生阎浮提。九千劫中但生天上。劫尽烧时生光音天。世界成已还生梵世。九千劫中都不生人中。舍利弗。是九千劫无有诸佛辟支佛。多诸众生堕在恶道。

舍利弗。是万劫过已。有佛出世。号曰普守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于尔时梵世命终。生阎浮提作转轮圣王。号曰共天。人寿九万岁。我尽形寿以一切乐具。供养彼佛及九十亿比丘。于九万岁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普守佛亦不说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何以故。我于尔时不能通达诸法实相。贪着计我有所得见。

舍利弗。于是劫中有百佛出名号各异。我时皆作转轮圣王。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是诸佛亦不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千佛。皆号阎浮檀。我尽形寿四事供养。亦无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百二十万诸佛。皆号见一切义。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八十四佛。皆号帝相。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十五佛。皆号日明。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及诸弟子。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舍利弗。我念过世亦于第七百阿僧祇劫中。得值六十二佛。皆号善寂。我时皆作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亦不记我。以有所得故。

如是展转乃至见[定光佛]乃得[无生忍]。即记我言。汝于来世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

名词解释: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受福德】
《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常正)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7 11:02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7 15:57 编辑

(本次学习:31楼 共用时2小时)

29、威仪寂净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样的人则是不能解了我所说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的真正涵义是无所来也无所去,因此叫做如来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是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 V1.31”

如来告诉须菩提说,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此人则未能解了我所说的真正义理

为什么呢,因为“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下面末学想用两个比喻说明自己当前次第对这段经文的理解:

既然是应身、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的显现之身,这就说明不是真的有来娑婆世界

就像水中的月亮,月亮真的有到水里去吗?

又或者在梦中,如来真的有从一处出发来到梦里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再进一步在想,难道水中的月亮不叫做月亮吗?能把它叫星星或太阳吗?

答案还是否定的

因此,末学思维这应该就是“去来坐卧。无不如如。”的道理

如如的意思就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引用经文就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名词解释:

【应身】
梵语 nirma^N!a-ka^ya。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有数种分类:<一>二身之一。为“真身”之对称。大乘义章卷十九分佛身为真身、应身二种,而以随化所现之身,称为应身,其形有所在,故生彼此之别,诸根相好各有分限。故知此处乃统称应、化二身为应身。(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参见:二身)199)
 <二>三身之一。(一)法、报二身之对称。同于变化身。大乘同性经卷下分佛身为报身、应身、真身三种,而以秽土成佛、当成佛、兜率以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显现者,皆称为应身。此外,如摄大乘论(魏译)卷上以之与真身、报身共为三身,十地经论卷三以之与报身佛、法身佛共为三身佛。另天台宗于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谓有能说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称劣应身,现丈六卑小之身,住于凡圣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称胜应身,又作带劣胜应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变现自在,住于方便有余土。(二)法、化二身之对称。即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三)法、化二身之对称。指为十地菩萨说法之佛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观经疏玄义分(善导))
 <三>四身之一。法、报、化三身之对称。即为地前诸菩萨而现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现起者,故不摄于五趣。(合部金光明经卷一)p643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如】
(术语)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智度论一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大乘义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如如历法非一,故曰如如。”无量寿经下曰:“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同净愿疏曰:“空同故曰如,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佛性论二曰:“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如】
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
1、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故名“如来”。
2、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
梵语 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 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见:十号)480)p2346 FROM:【佛光大辞典】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8 11:0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8 14:58 编辑

(本次学习:32楼 共用时2.5小时)


30、一合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

非常多,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这些微尘真的实有,佛就不说微尘多了,为什么呢,佛说微尘多,不是真的微尘多,只是叫做微尘多

世尊,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的有三千大千世界,只是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世界真的实有,就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也不是真的一合相,只是叫做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不可说,但是凡夫众生往往在这些幻相上心生贪着




[学习笔记]:

为什么世尊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因为“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换句话说,世界“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既然世界不是实有,那是空无吗?

也不是,因为世界“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所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虽然世界并非实有,但是也不能偏执一边认为是空无,只有两边都不执着才是中道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在名相上停留和执着,因为名相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借假修真的过程

所以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佛陀为引导众生恢复佛性会有很多方便说,甚至法义也有深浅次第各不相同

如同这段经文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陀载众生渡河的工具,所以世尊才要提醒我们不应执着其中

但这不是说不需要借助这些教法解脱成佛,尤其当我们还是初学,还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必须按部就班如法实修才能消除业障,逐步增上

只是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放下心中的执念,不要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生起妄念,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有希望见到真实


名词解释:

【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合相】
﹝出金刚经﹞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一合相】
梵语 piN!d!a-gra^ha。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八·七五二中):“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p33 FROM:【佛光大辞典】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9 12:18
(本次学习:32楼~33楼 共用时3小时)


31、知见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这样说:佛说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此人是否了解我所说的义理?

世尊,此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法义,为什么呢,世尊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是真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当这样知解,这样观见,这样信解,不要在法相(诸法显现于外之相状)上执着。须菩提,其实所说的法相,也不是真的有个法相,只是叫做法相


名词解释:

【法相】
诸法一性而相万殊,由万殊之相以言法,故曰法相。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法相】
1、诸法显现于外之相状。
2、指教义上之分齐、区别、纲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净慧慈光    时间: 2024-6-19 12:18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6-19 16:08 编辑

32、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

须菩提,如果有人用遍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另外如果又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慈悲心,受持读诵并为人演说此经,哪怕只有四句偈,所得福德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他是如何为人演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如同露水、和电光,你们应当这样去观照

佛说完这部经以后,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心生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笔记]:

经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于【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想到我们伟大的佛陀,回入娑婆普度众生,也是“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相貌,随缘次第说法

【应化】(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既然有为法是缘起缘灭的,是无常法,不可能永远不变

那么,我们应当学习经中教导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方向练习与实修

不过,虽然《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但是,对于初学者的我们要清楚明白,这

不是口上说说的,如果自己还贪着肉味、或世俗情欲、色欲、名利、财物...,
那就是自己已经堕入「有为」和「非法」中,也当然就会堕入六道轮回之中。
所以,「圆觉经」上说:「爱欲为轮回本」。(指一切情爱和贪着欲望) —
「戒、定、慧」的法性原理

所以【心才是根本!】,心的超越才能出离轮回,解脱成佛!

由此,想到禅路(见忍法师唱)这首佛乐

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谁说行者不报恩 原来法界十方是空门”

反观我们之所以累世不得出离,就是因为在相上团团转,始终心生贪恋和执着,无法见真

所以,这段经文也是在告诫我们:

想解脱六道轮回,那就要先放下六道中的观念和执着

只有自己舍弃执着,自己才不会被自己的念头所牵引,而和众生的共业起六道牵扯,这样就能逐渐摆脱六道引力的禁锢 —
自杀的因果和真相

名词解释:

【应化】
(术语)应者应现。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也。化者变化。应真佛缘而变化种种也。西域记七曰:“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
为者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简称有为。乃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现象;狭义而言,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大乘义章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丞相张无尽居士《嘉泰普灯录》】
金刚经三十二分说
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之以法会因由分。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无得无说。怖于沈空。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清净心生。是名净土。庄严诸相即非庄严。故受之以庄严净土分。有为之福。限量有穷。无为之福。殊胜无比。故受之以无为福胜分。是经所在。天龙敬事。故受之以尊重正教分。至道无名。假之方便。以是名字。行者受持。故受之以如法受持分。闻经解义。深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受持读诵。自利利他。功德无边。不可称量。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恒沙罪业。一念消除。果报不虚。岂经多劫。故受之以能净业障分。本来无我。安得有人。为度彼人。故权立我。故受之以究竟无我分。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若干心。故受之以一体同观分。遍周法界。一化普通。七宝福田。宁如四句。故受之以法界通化分。三身具足。诸相圆成。人法俱忘。即非具足。故受之以离色离相分。终日谭空。不谭一字。若云有说。即谤如来。故受之以非说所说分。无上正知。实无少法。法无所得。正遍历然。故受之以无法可得分。一法存心。情生高下。净心修善。法法何穷。故受之以净心行善分。施宝如山。山非无尽。大身妙智。斯即宝山。故受之以福智无比分。化门建立。未脱筌蹄。以要言之。实无所化。故受之以化无所化分。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于兹妙契。独露真常。故受之以法身非相分。相而无相。空且不空。亘古亘今。孰云断灭。故受之以无断无灭分。大心成忍。本自无贪。世福甚多。云何有受。故受之以不受不贪分。去来坐卧。无不如如。故受之以威仪寂静分。信心不断。斯即微尘。信宝遍充。是名世界。界尘一合。法尔如然。故受之以一合离相分。四见俱非。是名四见。故受之以知见不生分。一念发心。获福亦尔。应身化物。岂得已哉。真佛流通。能事毕矣。故受之以应化非真分终焉(此经第十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帝本云。应生无所住心。三十二分。无法可得。平等王本云。众生深信分。语虽小异。意亦大同。不必易也)。
  东林善法堂记
元祐二年七月八日。庐山东林禅寺善法堂成。其为间七。其高为丈者五。深而为尺者九十。其广十有一丈。六年三月。无尽居士自河北来。东林徒众七百人。以弼恩度而为上首。皆于现在老人照觉禅师亲近供养。深得法要。决择邪正。消陨知解。一心精进。扶竖宗教。于是以弼等和南稽首白居士言。我此善法堂。盖尝走四方。求士大夫纪录营建。昭示来世。终无一人能承当者。何以故。此堂雄丽。难形摹故。我师说法。难凑泊故。今居士适至。是我山中天龙.药叉.人.非人等。三岁守护。以待居士也。居士其舍诸。居士曰。汝等说法。与过去诸佛异。非我名言意识之所测度。吾无得而记焉。何以故。毗卢遮那佛说十住品于须弥顶上。帝释于其殿内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说十行品于夜摩天宫。时分天王于其殿上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说十回向品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王于其殿上敷摩尼藏师子之座。天住于佛住而未离乎住。故说法乎地中之天。而忉利是矣。其座则安置之。而未至于化者也。行行皆真而超然绝俗。故说法乎空中之天。而夜摩是矣。其座则化之。而未至于敷者也。化则依空矣。而非所以入有也。真则自利矣。而非所以利他也。心也回真而入俗。运智而行悲。使上而超之。可以出乎欲顶。下而即之。可以同乎万物。故说法乎天中之天而兜率是矣。其座敷而布之。则安置能化。盖有不足言者矣。古佛之说法也。观根之时。依土立义。可以科。可以释。今子之师。建潭潭之堂。巍巍之座。法鼓在左。杖拂在右。以忉利言之乎。则无住为住。以夜摩言之乎。则无行为行。以兜率言之乎。则本自无向。今亦无回。虽然。尝试为汝议乎其涯。彼妙湛灵明。旷虚粹精。莫之与将。莫之与迎。未始有梦。而未始有觉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漓也。未始有坏。而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净也。胶胶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乐之变。循环乎去来。诸佛为之种种譬喻方便。为之说三乘。为之说五教。河沙句偈。不足以胜其情而夺其识。其究竟也。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无相实相。正法眼藏。拨去文字。教外别传。嘱付饮光。宛转传授。以至今日。当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电呈机。犹成第二。学人上来。颇复何用。然则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说乎。法竟不可说乎。且夫居其堂正。则知其位正。知其位正。则知其眼正。知其眼正。则知其根正。知其根正。则知其识正。知其识正。则知其尘正。知其尘正。则知其耳正。知其耳正。则知其鼻正。知其鼻正。则知其舌正。知其舌正。则知其身正。知其身正。则知其意正。如是乃至十方虚空。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莫不皆正。古之所谓此处最吉祥者。其意在此。其亦是乎。而自少室之后。曹溪以来。散之四方。分为五派。师异训。人殊习。祖师之道微矣。请略言之。月里麒麟。溪边石笋。寒松庭柏。日里看山。雨声鸠声。迷逢达磨。拨尘见佛。渔父栖巢。吐舌退身。抬眸一瞬。举拳竖指。击拂敲床。叉手当胸。展开双掌。或谓之曰道眼。或谓之曰根尘。或谓之曰向上。或谓之曰末后。斯皆顺风扬灰于驰突之场。浚渠流恶于眢废之井。禅师于是也大奋迅定。驾无碍慧。主宾问答。纵夺取与。庶几乎惑者有解。而执者有破。垢者有涤。而病者有瘳。然则有其事者。则必有其理。有其实者。则必有其名。庄严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诱诲而不可不说者。法也。垂信示后而不可不为者。记也。东林众以记累吾亦不善乎。东林律寺改为十方。其本末具于余语录序。兹得以略云。时岁四月二十四日记。FROM:【《禅宗语录辞典》 【宋·释普济 撰】V1.31】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