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关于[智慧]的增长
深入经藏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就是[闻慧]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然后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就是直接脑海中印出[佛像] —— [快速念佛][慢速念佛][观相念佛][观佛号(观字)念佛][忆念诸佛法身][正观觉照]
观照佛菩萨形象也是佛经上有教导的
可以参考[观无量寿经],
里面有教导如何观照[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阿弥陀佛]
想要观[普贤菩萨]可以参阅[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地藏经]也有教导看[地藏菩萨]形象的功德
而且文殊菩萨也是因为过去世喜欢看佛像,所以累积大功德 —— [解答]为什么初学佛者念佛诵经持咒,身体会有一些酸麻酥抖动等种种的感觉
以学佛来说,
就算人人同样都学佛,也会因为众生根器(智慧)次第和累世因缘不同,而对同样的经文或法门产生有所差异的认识和解释
有些可能相信,有些可能怀疑甚至毁谤
就算都相信,信解的次第也可能不同,也可能执着自己次第所能信解的认知和修行方式,甚至诋毁其他法门或修行者
就算都实修学习,也会因为不同的信解和实修方式与心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修行次第成果,甚至误入或堕入魔道
这些情况就是「无量义经」讲的「无量义」,
也就是说,佛陀同样的一句话,众生却因为各自根器次第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信解和不同的修行次第结果 —— 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因为众生心念和心量的差别,所以对于同一名相和佛法的领悟就不同
所以才有无量义 ——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所以,我们不能断然的说谁对谁错,因为这只是不同次第下的现象罢了 —— 真与假
众生根器不同,所以对佛经涵义的了解程度就不同,而产生无量义 —— [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就是众生无量,众生心的差别也无量,无量差别的众生心,对佛经、佛法、佛陀说法而有不同无量解,产生无量义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以「菩萨行者」来说,
自己要明白「法性」原理,明白「无量义」,明白修行和法门的深浅「次第」,明白「众生性」
这样才能判定众生根器,才能依照次第说法」—— 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开悟众生的重点在于应机,必须要适应众生根器,才能破除众生每一个阶段的执着和迷惑
让众生爬上一个阶梯,经过一段实修后,又再次破除执着,爬上另一个阶梯
如果不应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所说的惊疑畏惧甚至毁谤佛法的情况
所以想要在一篇文章中讲解心经或任何佛经,又能兼顾种种不同根器众生,这是不太可能的
原因就是因为众生无量和无量义,同样是心经或一法偈都能讲出无量的篇幅和涵义
所以为了适应种种不同众生,才会有种种不同的佛经 —— [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佛陀在各种不同佛经中讲解各种法门或道理,就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器、心量、因缘、次第的众生
让众生都能随顺自己的根器、次第、心量、因缘,而做适当的修行,然后再随各自精进的情况而逐渐提升 —— 以「法性原理」来看「夹杂」与「杂行」
「菩萨行者」如何能做到上面这些呢?
这就要自己深入经藏、佛法和实修
就是要发「四无量心」、修「六度波罗蜜」、行「四弘誓愿」,这样才是「菩萨行者」—— 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如何做到让一切众生都能领受法音呢? 如何以一语而能摄受一切众生呢?
答案就在于心法
其实佛法的重点就在于心法,一切表法和行法都是为了让众生能契入心法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如此才能破除文字相,而领受一切文字,运用一切文字 —— [浅谈]学佛解经和实修的关系
佛陀所有说法只有说一义,,就是要众生能入实相
但是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产生无量义(详见,无量义经)
不是法有问题或是法有分别,,而是众生的分别执着 —— [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初学佛弟子的种种分别执着)
甚深四圣谛法~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圣谛]。
何以故?
若言[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
(说明:在小乘经中,佛对一般凡夫众生和小乘行者演说「苦」「集」「道」「灭」,四种解脱过程的真理
教导众生认识「苦」,苦的因缘和聚「集」,教导众生认识解脱之「道」,然后实修「灭」苦,所以因此称为「四圣谛」
而在本经「大般涅槃经」,已经将修行提升到大乘而到了佛将涅槃之前,所以佛陀教导众生认识「佛性」和「不二」「实义」「中道」
因此破除以前较通俗的一般方便说法,所以说明「苦」其实不是「圣谛」真理,
如果苦是圣谛,那么牛羊驴马等畜生和地狱众生都受恶道苦,也应该有圣谛?)
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界][常住不变][微密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不知如来道德威力,是名为苦。
何以故?
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当知是人必堕恶趣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
(说明:如果还有人不知道诸佛如来的甚深境界真相就是常住不变的微妙奥秘法身,以为佛只是需要一般饮食的肉身,而不是法身
不知道诸佛如来的真理德性和对法界的影响实力,这才叫真正的苦
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真理,不信佛不信佛法,把真理当虚假迷信,而把世俗假象当真实,
这样的人因为不信不懂解脱法,就必定堕入恶道中生死轮回,增加很多烦恼业障,吃很多苦,这才是真苦)
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既证知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昔曾闻是义,今得解脱方乃证知,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无穷,始于今日乃得真智」。
若如是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若不知者,虽复勤修,无所利益。
是名[知苦],名[苦圣谛]。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苦]非[苦圣谛]。
(说明:如果有人能知道诸佛如来的真正境界是常住不变没有生死,或听到诸佛常住能生信不怀疑毁谤,
如果听过这样的事情而能生起信根和善根,就能在日后死亡后投生天上,之后修行解脱后能实证明白诸佛如来常住不变的道理
然后能对众生说:「我因为以前听过诸佛常住不变的道理能起信心,因此现今终于解脱而真正明白。但是更早前因为不知道这道理,所以曾经不断的生死轮回,直到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智慧,明白诸佛常住不变的道理」
如果能像上面这样知道这些道理而修行,这样才叫真正修苦,才会有广大利益。
如果不知道诸佛如来常住不灭的真理,虽然勤于修行,但是不明白根本真相,那就无法得到根本真相的利益。
明白上面这些的道理才叫「知苦」,才叫「苦圣谛」,如果不能这样明白和修行,那就叫苦,而不是「苦圣谛」)
(补充说明:诸佛常住不变异,这是实相甚深法「【常】【乐】【我】【净】」真理中的【常】,也就是真常
以「甚深法」来说,如果不能明白「真常」,而以苦为苦而修行,那就是苦,而不称为真正的「苦圣谛」
如果能明白【常】【乐】【我】【净】甚深真理,这样修行,才叫真修苦,这样明白苦,就是甚深苦圣谛,不同于小乘法的苦谛)
[苦集谛]者:
于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
所谓奴婢能以非法言是正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
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多受苦恼。不得生天及正解脱。
上面经文也可以这样断句:
于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所谓奴婢】
能以非法言是正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
【所受不净之物,也就是前面经文所提到的奴婢,钱财,牲畜等等】
所以下面的翻译就会有些不同,不过,所讲的原理还是一样的,所以就不做更改了
(说明:如果在真正的正法真理中,无法生起真正的智慧,而受到不净外物和观念的影响
就像有些愚钝无智的奴婢,把非法当作正法,以为能断灭正法,让正法无法久住
因为这样因缘,不明白法性,其实诸法虽因众生而有缘起生灭,但是这只是众生不明白真相的表相缘起方便法
实际上,「真理」和「佛性」「不生不灭」「非生非灭」,此即「真常」,并不会消失,就像能量不灭
因为不明白这真理和真相,所以不断生死轮回受尽苦恼,不能生天和正确解脱
关于小乘的「集」,这是「四圣谛」其中的一个过程,是灭苦证空,达到「无我」的修行过程
就是让众生去思维探索「苦」,透过思维分析苦的产生和聚「集」过程,逐渐明白苦的空性「道」理,而达到无我寂「灭」的状态
这是因为凡夫众生都着苦,所以从苦下手去修行,因此这是一种方便法,是一种过程
「苦集灭道」或「苦集道灭」都是可以的,只是角度不同,前者就是「灭」苦而证「道」,后者就是因为「道」理而「灭」苦
「大乘第一义」则以广大心量直接契入「佛性」光明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中)
若有深知不坏正法。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
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而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
以是因缘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
(说明:如果能深信明白真正的正法常住不坏,因为这样的因缘死后就能生天上而且正确解脱
相反,如果有人不知道或不相信真正的「苦集谛」,不明白「正法不生不灭」,而说正法不可能常住,都是生灭法,
因为这样的因缘,就会无量劫在生死轮回中受种种苦)
若能知法常住不异。是名[知集]名[集圣谛]。
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集]非[集圣谛]。
(说明:如果能知道且相信「真理常住不坏不变异」,这样叫「知集」,就是明白「集谛」的真理,这叫「集圣谛」
相反,如果不能像这样来修行,这叫「集」,而不是「集圣谛」)
[苦灭谛]者。
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
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
修[苦灭]者。逆于一切诸外道等。
若言[修空]是[灭谛]者。一切外道亦修[空法]应有[灭谛]。
(说明:因为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根器比较差,
所以佛陀一开始从小乘佛法教导起,教导众生「无常」「不净」「苦」「空」「无我」的道理,但是这只是方便,并不是真义
随着修行次第提升,而修学大乘法和第一义,佛陀则教导菩萨行者甚深法义,那就是「常,乐,我,净」,
以「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来破除初学时期的小乘所讲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所以上面的经文说:如果有人总是学习空法,而没有增上次第契入真实,这样叫作「不善」
为什么呢?因为误认法性本空,而不知道真理法性「非空」「非非空」,这样违逆破坏诸佛如来的真正法藏,这样的修学叫作「修空」,也是一般外道的修法
而修「苦灭」的方法则不是如此,和一切外道都不相同
如果说「修空」是「灭谛」真理,那么一切外道也修空法,因此外道法应该也存在「灭谛」,其实不然
下面经文继续说明什么叫「灭谛」)
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
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若有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
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
若有不作如是修者。虽有烦恼疾能灭除。
何以故。因知[如来秘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谛]。
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
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非[灭圣谛]。
(说明:如果有人说:真的有「如来藏」或真我「佛性」,虽然无法看见,但是只要能灭除一切烦恼就能证入此真理
像这样的人,因为上面这样的一念发心的因缘,就能在世俗和佛法中逐渐明明白白而得清净自在
相反,如果有人修学佛法却以为「如来密藏」「佛性」「真如」是无我空寂,不知道「真我」非空非非空
像这样的人因为不明白真相,堕入空无中,在日后无量世中,就会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
如果不像上面那样修行,虽然现在还有烦恼,但是修行过程中就能快速灭除烦恼
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且相信「如来秘密藏」「佛性」「真我」的缘故,这样相信「佛性」「真我」的修行才叫「苦灭圣谛」
如果能相信「佛性」「真我」而这样修行「灭谛」的人,这才是佛弟子
如果不相信「佛性」「真我」而修「灭」修「无我」「空寂」,这叫「修空」而不是修「灭圣谛」)
[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
(说明:「道圣谛」就是指「佛法僧」三宝和「正解脱」)
有诸众生颠倒心言无[佛][法[僧]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
(说明:有些众生因为愚痴无智而生颠倒是非的心,说没有佛法僧和正解脱,说生死轮回是虚假的,
因为相信这样的知见观念,所以因为这样的因缘长久轮回在三界中受极大痛苦)
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
何以故。我于往昔[以四倒故][非法计法]受于无量恶业果报。[我今已灭][如是见故][成佛正觉]。是名[道圣谛]。
(说明:如果能发心相信诸佛如来法身常住不坏不变,法僧解脱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心念,就能在无量世得到随意自在的果报)
若有人言[三宝无常]。[修习是见][是虚妄修][非道圣谛]。
(说明:如果有人说三宝无常有生灭,而修学这种知见,这就是虚妄而非真修行,也不是「道圣谛」。
由此可知,一般的修行,和「常乐我净」的光明修行差别是很大的)
若修是法为[常住]者,是我弟子,真见修习四圣谛法,是名[四圣谛]。
(说明:如果以「三宝常住」的观念来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是以「真理」来修学「四圣谛法」,这才叫「四圣谛」
世俗中一般佛弟子总喜欢争辩谁才是真正佛弟子?谁是正法?谁是非法?
其实,由上面经文可知,深入甚深佛法次第,对「怎样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
如果自己不能深入佛法,如佛所说,争辩只会让自己堕入恶道)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习[甚深四圣谛法]。
(说明:菩萨告诉佛说:佛陀啊!听过您的解说,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修学「甚深四圣谛法」) ——大般涅槃经:甚深四圣谛法
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
(说明:众生由心生起的知见或思想观念,一般普通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见,第二种是断见,
以佛法来说,像这两种的知见和观念都不叫「中道」
佛陀当时一般的「常见」是指人以为死后还是人,不会消失,永远都是再次为人,断见则是死后就消失,变成空无,不再存在
常是指永恒,断是指灭亡消失)
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
(说明:不执着「常」「断」两边,不堕入也不偏执这两者任何一边知见,这才叫「中道」,也才是「观照十二因缘的智慧」,这样能不堕入「常」「断」两边的观察觉照智慧才叫「佛性」~「真正【佛】地圆满状态的【性】质」。
这段经文中的「无常」不要解释成一般的世间无常,因为这样会堕入小乘的观念思维,此处的「无常」「无断」意思在讲不要堕入两边,这样才符合「不二」「第一义」「实相义」「中道」「佛性」)
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
(说明:修学「声闻乘」「缘觉乘」两种道门的人,虽然也观照世事和诸法因缘,但是仍还不能叫作「佛性」。
这是因为小乘行者观因缘仍是堕入一边表相中,不能明白非「空」非「非空」的「佛性」「不二」境界)
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
何以故。不见佛性故。
(说明:「佛性」虽然「真常」,真正常住,不生不灭,非生非灭,即不生也不灭,没有诞生和消亡的问题,这就是「真常」
但是因为众生没有光明智慧,所以不能够知道这原理,不能知道佛性的存在,就像兔马不能渡河,对十二因缘也不能真正明白)
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
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说明:所以,真正不堕入「常」「断」两边的十二因缘观行智慧才是真正成佛菩提的种子,因此,「十二因缘」才叫「佛性」)
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说明:例如:「胡瓜」叫「热病」,为什么呢?因为胡瓜能治疗热病,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说胡瓜叫热病
刚刚所说的「十二因缘」也是如此,因为「甚深十二因缘」能证佛果,所以刚刚说「十二因缘」叫「佛性」)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缘。
因因者即是智慧。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
(说明:关于恢复「佛性」而成佛,这有开始的因地方法,也有这因地的原因内涵,有达到佛地而成佛的结果,有成佛结果时候的果地内涵
开始的因地方法就是「十二因缘」,这因地方法的内涵就是「不着两边的智慧」,就是「不二」
这果地的结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菩提,就是佛果
这果地内涵或根本就是「无上大般涅槃」,就是非「断」非「常」,非「生」非「灭」,非「空」非「非空」的「佛性」
附注说明:现今许多佛教辞典因为没有深入经藏明白经文的上下文,所以对于经文中的一些文字没有正确或适当的解释
因此下面稍做说明:
「因」就是指事情的原因,就是因果的因,因果事件的因地事件,因地就是指原因「阶段」「时期」
「因因」就是指原因的内涵根本,关于因果事件的因,这个因也有其根本内涵原理,这就是「因因」
「果」就是指事情的结果,成佛或成一般众生,都有其原「因」和结「果」,果「地」就是指结果「阶段」「地」就是指当时的状态
「果果」就是指「果地」阶段的「根本」「本质」「内涵」,用「果」来讲果的「相貌」,用「果果」来讲果的「内涵」「原理」
所以,甚深的佛法是能圆满探究一切性的,「性」就是「原理」「性质」「特性」,而「表法」就是初学还在表相上熟悉阶段的法门)
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
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
(说明:又例如:第八识没有光明的智慧是因,种种凡夫行为是果,行为又成了制造第八识善恶种子的原因,第八识种子则成了结果
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这个「愚痴无智的无明」本体因此是「因」也是「因因」,而「第八识的善恶种子」成了「果」也是「果果」
愚痴无智虽然是这些凡夫行为的原因,但是这无明的本质,也是因为无明,也就是说无明虽是凡夫行为的原因,但是也是无明本身的因因
白话来说就是笨上加笨,一切笨行为的原因就是笨,而这个笨的原因也是笨,就是笨中有笨,笨上加笨,也就是「恶性循环,互为因果」
识亦果:
「第八识种子」虽然是行为造成的结果,种种行为变成第六识思想意念,这些第六识想念成为细微第七识而最后成为第八识种子
亦果果:
但是这些「第八识种子」又是这行为结果的根本内涵,也就是「行为变成种子」这因果的本质正是来自这「第八识种子」
佛性的道理也是如此)
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说明: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所以「甚深十二因缘」的真理是:
不出生,也不灭亡,不是永恒,也不是断灭,不完全一样,也不能分别为二,不是突然出现发生,也不突然消失离去,
也不是单纯表相因果,而是因中有因,果中有果,互为因果,不是单一因果,因也是果,果也是因,因为因因和果果
因为因果只是单一时间的表相,如果时间往前移动,或者对象互换,那么现在的因也是以前的果,现在的果也是未来的因
因为这样生生不息恶性循环永无止尽的原理,所以没有绝对的因果,故非因非果,也没有绝对的生死,故不生不灭,非生非灭,
这叫甚深十二因缘,也就是一切相一切因缘因果都还有更深的原理,这叫「因因」和「果果」,这道理也叫「不二」,非一非二)
善男子。
是因非果如佛性。
是果非因如大涅槃。
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
非因非果名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无变。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
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说明:佛性是成佛的原因,这是因为众生本质上就存在佛性,皆可成佛,而并不是结果成佛了才有佛性,所以说佛性「是因非果」
但是,真正成佛了才可称为「大般涅槃」或「大涅槃」,而不是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就说因地修行就有大涅槃境界,所以「是果非因」
而「十二因缘」所产生的法门,因为由浅至深,有过程相继直至成佛,所以互为因果,所以「是因是果」
佛性因为非因什么而产生,也不因为什么而消失,不生不灭,非生非灭,而是真常,所以说佛性「非因非果」
因为佛性非因非果,所以真常永恒没有变异。
因为这道理的缘故,所以佛陀在经中说真正的十二因缘其中道理非常深奥,无法用一般众生的观念和见解来思维
这是因为这些都是佛菩萨才能明白的境界,而不是一般「声闻」「缘觉」所能明白的
佛性「是因非果」,不过佛性又「非因非果」,这是因为探讨的方向不同,所以佛性存在许多相貌
由此可知,佛法甚深,由不同上下文或角度探讨,说法就不同,道理要看众生以什么角度和方向来看,以及怎样才适合众生的因缘和根器
随着种种不同,而有「方便说」「方便义」和「甚深义」「真实义」,这要自己逐渐深入才能逐渐明白)
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
虽念念灭而无所失。
虽无作者而有作业。
虽无受者而有果报。
受者虽灭果不败亡。
无有虑知和合而有。
(说明:为什么说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非常深呢?因为众生的观念行为作业都离不了常见断见,因此随着自己心念的执着,而堕入业力的果报中
虽然凡夫妄想很多,有些念头才刚消失,但是随即又很多妄念和想法,所以虽念念灭,但是念头没有消失的一刻
虽然表面上可能没有行为作业,但是事实上随着种种妄想,在念头上已经造了很多业
也因此表相上以为没有行为作业的承受者,但是却因种种妄念而有了果报,因为妄念已经在第八识造就了无明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轮回的原因
所以,众生虽然后来死亡,但是果报却不因此消失
虽然对这些都不明白和思索,却因为无明种子而不断的四大假合而轮回不休)
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
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
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说明:一切众生虽然在世间蕴含十二因缘的道理中生活,却不懂不明白这道理,因此没有始终的一直轮回,无法解脱
只有到了十住菩萨才能发现十二因缘的结果,但是却不明白十二因缘开始的道理,只有佛才能见始终
也因此,诸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
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
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说明:一切众生因为不能知道十二因缘的道理,所以不停的生死轮回
就像蚕蛹作茧自缚,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因为不明白佛性,所以自己造业结恶缘,生死流转就像拍球弹跳不止,随业力拍向任何地方无法自主
因此佛陀在经上说,如果有人能看到十二因缘法,就等同见法,
见法则等同见佛,佛就是指佛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佛都以佛性为真理,或都以甚深十二因缘法为显露佛性的方法
所以,能见甚深十二因缘法,等同见佛见佛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说明:「凡有」的「凡」就是「一般」「普通」「大略」)—— 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
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
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附注:这边和无量义经讲的相符合,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对文字产生不同解义,而有不同果)
(说明:观察世俗十二因缘而得智慧,一般大略有四种次第:下等,中等,上等,上上等
下等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无法知道有佛性存在,因此这种修行最后只能得「声闻道」的果位:罗汉
中等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也不知道有佛性存在,因此这种修行最后只能得「缘觉道」的果位:辟支佛
上等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虽能知道有佛性,但是不能完全明白佛性,因此只能达到「菩萨道」的果位:十住地
只有上上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成佛得证佛果后,不仅知道且能完全明白佛性的相貌和原理)
以是义故。
「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中道」。
「中道」者即名为「佛」。
「佛」者名为「涅槃」。
(说明:因为上述这些道理的缘故,
所以本经此处说「甚深十二因缘」是「佛性」,因为上述经文说:「十二因缘」是「佛性」的「因」
「佛性」也叫「第一义空」,这是指佛性的状态或其中一个相貌,「第一义空」就是非「空」非「非空」的「不二」,故称「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也叫「中道」,因为「第一义空」就是指「不二」,因此叫「中道」
「中道」就是「佛」,达到不二「中道」境界,这就是「佛」
「佛」就叫「涅槃」,这是指达到成佛的情况,这才叫真正涅槃,「大般涅槃」或称「大涅槃」)
无量义经~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大般涅槃经》云:“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这是为了不让众生毁谤正法,而让其他佛子失去学习正法的机会。——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善男子,有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因此,必须要按照次第说法和修行——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对于小乘根器,佛陀以小乘经、法来教导,对于大乘根器,佛陀则告诫初学的大乘行者不可堕入小乘解脱道
因此,佛陀对于「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说:「苦集灭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有受皆苦)
这是因为这类众生常因世俗表相而苦,因为内心对外在的贪欲无法满足而苦,因此,必须舍欲才能离苦
所以,对于这类根器众生,佛陀教导:「出离心」和「解脱道」,以远离世俗和「无我」「空」解脱世俗苦
对于大乘发心的行者来说,则能超越世俗表相和苦,而着重在「正向心」和「精神的次第」上面
所以,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教导:在心量上,以「慈悲喜舍」大乘四无量心,不畏诸苦而能入世普渡众生
在观行上,有许多不同于小乘的观行禅定方法,主要以「清净、光明、喜乐」为主,「小乘」则以「苦观」和「空观」为主
然后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则讲佛法甚深实义「不二」「中道」法门。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上面这三种不同次第的行者,对于苦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修行或观行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因为被苦所着,所以,以「体认世间苦」和「以空离苦」为修行
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以「入世超越世间苦」和「发无量心」「行无量门」为修行
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来说,则以「不二」「中道」圆满成佛为主。——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一切法随众生因缘而生,随因缘灭,这就是「法性空」——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修行者如何做到明白一切法、一切法性,又能做到「法性本空」呢?
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可以继续修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回头教导小学生、中学生或高中生
就像爬楼梯回头看,能看清楚下面各个阶梯高低不同,往上爬就不再执着下面阶梯的问题
回头教导低次第众生,这就要明白「法」和「法性」,也就是佛经常讲的:要按照次第说法
而又同时转头进修硕、博士,不执着低次第的「法」和「法性」,这就是「毕竟空」,就是「法性空」——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明白「法性」「众生性」,就不会堕入执着,就能成佛,而且还能依照「法性」「众生性」来依「次第法」普渡众生。
也因此,「法」只是因缘、依报,随缘生灭,「佛性」才是成佛的根本,所以称「法性」毕竟空,而「佛性」「常乐我净」。——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
(就像如果听到甚深最甚深的佛法可是却无法信受,
这时候菩萨行者应该勉强自己相信和接受,应该要直心信受如法学习) —— 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 瑜伽师地论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如果不发心不做,就不可能明白一切问题的原理和相貌,又如何能成佛呢?
所以,为了众生的问题而思维种种普渡众生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度了自己成就自己 —— 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其实这是佛菩萨给您的实修机会
透过领导别人,自己可以更深入明白和体会普渡众生的细节和道理
所以,应该发起大心,这样就能相应和继承佛菩萨的愿力和法力
就能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增上修行和智慧
就像末学发愿领导众生学佛一样,这其实是对自己实修最大的帮助
如果能认清这些事实和道理,真正发起大心
这样就能顺利的走下去 —— 法门实修帖 422楼
这个道理以求学来讲,小学、中学、高中都是方便,必须要有前面这些方便,才能接受、理解专科、大学、硕士……种种更深奥的知识。所以说三乘是方便,一乘是实,一乘才是实实在在的。——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这就是[自修]和[普渡]的修行过程
不过这也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要看您何时发起大乘心
另外就是懂多少做多少
例如,
[小学生程度]就有小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大学生程度]就有大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并不是等自己都全做好了才去引导众生
难道成佛了才能度众生吗,
没有先菩萨万行,那又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是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引导众生的
就算自己不完美,仍然可以忍辱负重发心引导众生
懂多少,就讲多少,就劝多少
同时反省自己哪些没做好,哪些能说不能行
这样就能悲智双运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66楼
心有执着差别,所以时间长远无量,遥远不可期
心无执着差别,所以当下就是无量,一即无量,就能快速实证成就
这就是凡夫心和清净心的差异
因此,凡夫无法明白时空变异,也就是佛菩萨的神通境界
就像,佛经上因果常说造业要堕入地狱多久多久,无量劫
可是佛经上也常说(例如药师经),只要一至心念佛或持咒就能脱离三恶道
这不就互相违背了吗
这就是心念的不可思议,就是心法的不可思议
佛经上处处有心法,能破除和超越一切表相
佛经上有讲表法,一般法,但是也包含甚深心法
这是一般人或一般佛弟子所不明白的 —— 心念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
以佛教大乘或佛乘的观念或神通,是超越时空和三世的 —— 「由大乘发心堕入小乘次第」的实际案例分析
佛法要依照四依法,由智慧和方便来引导众生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26#
佛弟子若能依照[一实相印][三法印]
和[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就能逐步深入法义 —— 智者见真,愚者疑伪
关于「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其实,在许多「大乘」佛经中都有讲到「四依法」,有的只是提到和简略说明,有的则是广说深说或讲述根本究竟实义
所以,许多大乘佛弟子虽然可能都听过「四依法」,但是,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明白其中意思,也没真正明白深义和根本
会有意思上了解的差别,症结就在于众生的发心和心量,如果没有发起深入明白和弘法的心,了解就不会深刻
也因此,就会有《无量义经》中所说的『无量义』的差别,所以,应当深入经藏,才能真正智慧如海!
例如:依『法』,一般以为所依之『法』就是经教,真只是如此?
其实,若能深入《大般涅槃经》,就会知道依「法」是专指依照「大乘经教」,而且还有更深的意思和根本义,就是「佛性」!—— 《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以「发心」、或「发愿」来说,必须要俱备大乘发心,发起大乘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和「普渡众生」,
「普渡众生」和「成佛」都是大乘的目标,愿意这样发心,才是大乘根器
反之,如果以自我解脱和自己涅槃为主,那就是小乘根器
所以,由设定的目标,就能知道是大乘或小乘根器
如果虽信大乘,而发心不足,畏苦怕难,或接触小乘思想,那就可能退居小乘
这样就成了佛经上所说的焦芽败种,所以,对于初发心或初学大乘的行者,要小心呵护,避免退居小乘 —— 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所以,佛经中,不论是佛陀教导初学者应该「亲近善知识」、或发起「普贤十愿」(常随佛学)的普贤行者(菩萨行者)
不论是初学、初发心或是久修菩萨,重点都应该紧紧的跟随智者(善知识、佛陀),才能不偏离正法且快速成长 —— 「常随佛学」与「阿难」精神&「传承」
善现。 [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云何为六。谓
[布施]波罗蜜多。
[净戒]波罗蜜多。
[安忍]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所有]。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受持[十善业道]。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净戒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具[增上安忍]。亦劝他具[增上安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安忍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亦劝他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终[不随彼势力受生]。亦能劝他[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不随彼定势力受生。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静虑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亦劝他[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 [六波罗蜜多] ~ 大般若经
[实相],讲的也是[究竟]和[佛性]
这都是究竟的不同面貌和名词用法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37#
何谓真实利益?
恢复佛性俱足的光明圆满,这才是真实利益 ——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3#
有多大的菩萨心量,就会有多大的财富
内心是多么的不执着,就能承受多大的财富
这就是发心的因果
所以佛经上说发大乘菩提心有无量功德 ——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2#
发起大心大愿者
才能领受[深法]和[不可思议法]以及[圆满方便法] —— 佛法真的需要在恭敬心中求
所以只怕您不发心发愿,而不会有发大心大愿却不成就的
如果有,一定是我们自己哪方面有缺失,必须要先改进
不然这样不是佛菩萨帮我们干坏事吗?
所以要先检讨自己的缺失 —— 法门实修帖 244#
妙法莲华经云~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将自己从佛法得到的好处告诉别人, 让众生都能获益,
自己精进学佛解脱轮回之苦, 也帮助众生脱离轮回之苦
这样就是报佛恩 —— 如何报佛恩 ~ 妙法莲华经
楞严经~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破邪显正报佛恩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ksetra.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4 |